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启示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开创者,对东西方的教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育的对象上,二人都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二人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反对直接给出现成结论的灌输式教学。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

一、孔子启发式思想教育解读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儒家学派,总结出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他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创立启发教学的人。“启发”一词源于其著名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学时,不到学生冥思苦想但仍不能理解时,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但又说不出时不要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个角,就不要重复教他们。孔子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人要先通过学习累积一定的知识,才能进行思考,如果思考得不出任何结果,那就要进行学习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同时,孔子非常重视学思并重,既强调学习,更强调思考。他的那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放到今

天的教学中仍然适用。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中国的文明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籍,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化传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孔子,自然地形成了承袭的、宣教的学习(治学)态度。因此,他的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弟子们更好地接受已有的文化知识,而非去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学说,“好古而不作”既是孔子的治学态度,也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原则。所以孔子的启发式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接受式的启发法。

二、苏格拉底启发式思想教育解读

苏格拉底,雅典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哲学史上和教育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是长期为人们所尊敬的教师;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它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其实,苏格拉底法也就是一种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主张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苏格拉底倡导的问答法对后世影响很大,无论在西方哲学史还是在教育史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被看做是启发式教学的渊源,就比如卢梭、布鲁纳等人提倡的“发

现法”,也明显受到苏格拉底方法的启发。

苏格拉底所处的希腊时代,西方文明才刚刚起步,成文的文化典籍很少,文化传统也还没有成形,这就使得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中没有既成的、公认文化道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维,因此他拥有自由的思想和另立新说的自由天地,于是形成了他批判的、探索的治学态度。这样,苏格拉底的启发法------“产婆术”是发现式的,他通过让人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努力地去认识、理解自己的世界,发现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发现的、研究的、批判的学习方法。

三、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育相似之处

1、均采用问答的方法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都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孔子的问答法被他的弟子颜回这么评价:“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这说明孔子的问答法具有引人思考、由浅入深的特征。如《尧日》篇中子张与孔子的对话:“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何为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何为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同样,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也采用了问答法的方式,先由老师发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直到学生发现自己的无知,教师再帮助学生“助产”获取知识,最后将特殊事物归为一般定义。如《美诺》

篇中,苏格拉底和美诺讨论什么是美德“苏:我很惭愧地告诉你我对美德什么也不知道⋯⋯你以为我能够吗?美:确实不能够⋯⋯苏:凭神的名义,美诺,请你告诉我美德是什么?⋯⋯苏:美诺告诉我什么是它们彼此没有区别而全部一样的性质,你能回答我吗?美:我开始有点明白了”。

2、均践行着“有教无类”的教育改革思想

孔子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招收学生是有史可考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他有关的史料记载的几十个学生,据考证,有贵族家庭出身的南宫敬叔、贫贱家庭出身的子路、颜渊和商人出身的子贡等。其中贫贱出身的占大多数,这是“有教无类”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是鲁国人,他的学生却不限于鲁国,还有来自卫济、晋、陈、宋、楚、吴、秦等国。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教育对象上的一次革命,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也为华夏族的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各族间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同时,一定程度上具有鲜明的教育民主性的色彩。

苏格拉底对教学对象也没有特殊要求,无论贫富贵贱甚至是雅典城邦的奴隶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只要在街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不厌其烦地开导,直到困惑消失。不仅如此,苏格拉底主动去帮人解惑从来不收取金钱,他认为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给别人就会获得朋友,这本身就是利益的最大收获。

3、均重视人的道德品质修养

孔子的教育内容虽包括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两部分,但以道

德教育为主。孔子的道德教育主要是讲“仁”和“礼”,但内涵很大,包括:孝、义、忠、恕、勇、信、诚、勤、温、良、恭脸、让、谦、和、宽、敏、惠、直、中庸等。所有这些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仁最基本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进一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再进一步是“爱人”,爱一切人,为天下人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苏格拉底的思想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提出的,德育自然也就成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其道德思想的主要观点是,“道德是一种善”,“知识即道德”,“守法即正义”和“自制是道德的基础”。这与孔子德育思想惊人地相似。孔子几乎把一切知识的教育最终都落实在道德上,一切道德都被孔子看作是最好的学问。苏格拉底所讲的“守法”与孔子的“礼”颇为相似。礼是社会的规章制度。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遵章守法,就不能立于社会。苏格拉底说的“自制”,即自我控制。孔子及其儒家学派,一贯主张“君子必慎其独也”。即自己独处,且有犯错误环境时,也能严格约束自己,决不犯错误。可见,孔子与苏格拉底在道德修养的见解上极为相似。但两者在内容上也有不同。首先,孔子在教学中没有列入宗教科目。《论语·述而》明确指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对于中国几千年来教育的非宗教性有着重大的影响;而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中则有较多的宗教色彩。另外,孔子的道德教育是主张修己之后要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苏格拉底强调的“认识自己”,“首先要关心改善自己的灵魂”也有不同。

四、启发式思想教育带来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