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民俗文化
益阳的故事
益阳的故事益阳的故事:(一)益阳地处洞庭湖,是湖南正北的一座城市,也是湘西北到省城长沙的必经之路。
但,今天的益阳在湖南人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状况呢?这里,除了官方的综合统计数据外,我们主要以外地人看益阳的眼光来讲,张家界、常德市的人是这样说的;六十年代住一晚,七十年代吃顿饭,八十年代喝碗茶,九十年代撒刨尿,二千年后放个屁。
也就是说,随着公路文化的演变和发展,益阳已处在了一个过路小镇的位置。
但是,曾经在水路运输为主的文化时代,益阳曾有过国内城市少有的辉煌,具体来讲,曾创下过湖湘文化之首。
益阳有两个今天听来习以为常、但过去却有违江湖大忌、外地人听了还以为益阳人不知天高地厚的地名;大码头和大渡口。
其实,益阳人即使再狂妄,也应该知道长江黄河等大口岸城市没有一个敢用大码头、大渡口这种自标老大的地名的,小小的益阳与资江,这种江河老大的地名,实则是外地人对益阳的恭维,而益阳对此地名的“授封”也当之无愧!原由起自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开始了较大规模的物流,那时自然是以水运为主。
益阳的资江也和国内的其他河流一样,迎来了运输的黄金时期。
按理说,益阳的资水和湖南的另三条河流比较起来,并没有特殊的优势,充其量也就是排在老二;湘、资、沅、澧。
并且,主要是以水清而得名位(湘水最宽、资水最清、沅水最长、澧水最陡),这并不是可称大码头的原因。
原因就是益阳资江的下游,大概还是明朝永乐年间,洞庭湖上游的长江南岸决堤,在洞庭湖的西边冲开三个口子,长江水自西洞庭、南洞庭,再东洞庭复入长江归大海。
但也就这么一个流程,资江的下游正是南洞庭,便被冲成像济公的扇子一样-----河湖港汊,百孔千疮,于是,原本顺流入南洞庭,东洞庭,下长江的资水,也就在一片河湖港汊中找不到主航道了。
本来,这种自然的流向,对传统的小农经济来讲,也没什么不方便,反正自给自足,即使流通,十吨以下的小船航行也不受影响,可鸦片战争激发起来的却是工业经济,是扩大再生产,没有固定的主航道搞运输,显然是不适应的。
益阳传统文化研究——以益阳服饰为例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益阳市是我国湖南省一座风景秀丽的水乡城市,由于环境优美且较为富庶,也被称为“鱼米之乡”。
正是因为有相对来说比较优越的自然环境,益阳地区也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局面。
益阳地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其表现形式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益阳地区的服饰。
益阳地区的服饰可以说是非常多样和美丽,不仅有汉族的传统服饰,还有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
对益阳地区服饰进行研究,不仅对益阳地区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碰撞,探索不一样的益阳传统文化。
1 益阳地区传统文化研究的概述1.1 益阳地区的服饰特色益阳地区与其他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很大的不同,其服饰文化也独具特色。
益阳地区生活着许多不同的少数民族,如苗族、土家族、白族等,共计45种之多。
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不同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生活,民族文化不断交流碰撞,生活习性也渐渐相互影响。
在此背景之下,益阳地区形成了独有的服饰文化,图案古老生动,以刺绣为主要技法绘制出了不同的图案样式,是研究益阳地区历史发展特点的重要参考。
①益阳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具有民族多样性和历史发展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1.2 保护传统服饰的意义随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这一主流思想的不断发展,为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对于某一地区的民族文化研究,正是在这一主流思想的号召下形成的,益阳地区也是如此。
从益阳传统文化中选择益阳服饰这一角度展开分析,可以从侧面探究地区文化的变化和进步,对当前益阳地区的传统文化形成更为清晰的了解。
服饰特色可以反映出益阳本地经济、历史和文化等不同方面的发展,对传统服饰的特色进行研究,可以看到益阳地区多彩的民族风情,促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便在今后的城市发展规划过程中能够充分融合经典文化。
2 益阳地区服饰发展的现状湖南益阳地区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在长达数百年的聚居生活中,不同民族文化不断交流和碰撞,使益阳地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服饰理念。
中国民俗 益阳
第一益阳简介别名:银城市花:刺桐花益阳位于东经100°43′02〃--112°55′48〃、北纬27°58′38〃--29°31′42〃之间,东西最长距离217.5公里,南北最宽距离173.3公里。
从地图上看,象一头翘首东望的狮子,雄居湖南省北部,资江中下游,收揽沅、澧两水尾间,背倚雪峰山脉,面朝洞庭湖烟波。
市境北临长江,与湖北省荆沙市隔江相望,西和西南与本省常德市和怀化市接壤,南与娄底地区毗邻,东和东南紧靠长沙市,东北与岳阳市水陆相连,城区距长沙市70公里。
益阳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6000多年前,西部的丘溪山麓和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已是我们祖先牧垦巡守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属地,秦初(一说西汉初年)置益阳县,属长沙郡,后经历代隶划,益阳之名始终未变。
1949年8月益阳全境解放,成立益阳专员公署。
1994年3月益阳撤地建市。
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据《益阳县志》载:“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屈子钓台”、“天问阁”等遗址,至今尚存。
“以客高祖定天下”的汉代太中大夫陆贾,两次途经益阳“出使南越,说尉陀称臣”,陆贾山因此而得名。
这里曾是魏、蜀、吴三国争雄的主战场,诸葛井、关羽濑、鲁肃堤、马良湖、甘宁垒等遗址依然可辩。
南北朝时的赤松亭(南县),唐时的白鹿寺、广法寺(市区),宋时的三圣庙(市区)等,均具有一定规模。
明、清出现的九宫、十八庙(市区),跃龙塔(桃江)、斗魁塔、三台塔(市区)等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益阳人文荟萃,唐代诗僧齐己,明清朝臣文士郭都贤、胡达源、陶澍、胡林翼、刘集勋、罗绕典、黄自元等名扬后代,清代籍隶益阳的士子,先后录为进士者有34人之多。
现代周扬、周谷城、周立波等光耀文坛。
教育十分发达。
最早的松风书院(桃江县)始建于明代,龙洲、箴言、庆洲、琼湖、南洲、崇文等书院,在三湘学史上影响较大。
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增添了益阳的美丽。
益阳竹文化
浅论益阳竹文化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史上,竹文化始终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
中国人自古就有悠久的爱竹、种竹、养竹、赏竹的文化传统。
竹子的产生有3500 多万年的历史,比人类的起源早很多。
竹子对于人类的起源生存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苏东坡曾经说过,“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数千年来,厅堂、窗外、阶前、路边……被称为“四君子”和“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子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置身于竹的世界,一派蓬蓬勃勃、苍苍翠翠;心生一种透体的清凉,令人心旷神怡,忘却一切烦恼。
所以《世说新语》言,“居必有竹”。
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益阳地处洞庭湖平原。
境内土质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竹类资源极为丰富。
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楠竹之乡”的桃江县竹林种植面积就达3.5万公顷。
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在对竹资源不断开发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益阳人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
益阳人使用竹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用竹制造交通工具、生产、生活用具、兵器、文具等。
益阳人的繁衍发展始终与竹息息相连,孩子出生,躺在竹摇篮中,新娘出嫁,坐在竹花轿中。
日常生活中更是触目皆竹,住的竹屋,睡的竹床、竹席,用的竹柜、竹桌、竹椅、竹伞,吃的竹笋,穿的竹衣、竹鞋……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勤劳智慧的益阳人依托丰富的竹资源,创造出巧夺天工、美不胜收的竹工艺,益阳竹艺在2000多年的发展长河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观赏价值,而且以工艺全面、实用性强见长。
竹编、竹郁、竹雕、竹饰各种工艺品达800余种。
今天,益阳人凭借得天独厚的竹资源和世代承传的竹工艺,树起了竹制品加工产业,建立了10多个竹器专业市场,活跃了地方经济。
竹编工艺采用水竹和楠竹为原料,根据不同器物特点加工成宽窄厚薄不一的蔑丝,采用不同技法、工序编织出不同花色、形状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工艺品。
益阳兰溪山歌文化特色探究
益阳兰溪山歌文化特色探究1. 引言1.1 益阳兰溪山歌文化特色探究益阳兰溪山歌是益阳市的一种民间山歌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作为益阳市的文化遗产之一,益阳兰溪山歌一直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吸引着众多观众和研究者。
本文旨在通过探究益阳兰溪山歌的文化特色,揭示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加深对其历史渊源、传承与发展、歌词特色、表演形式以及文化价值的理解。
益阳兰溪山歌的独特魅力在于其富有地方特色的歌词和旋律。
这些歌词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风俗和情感表达,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益阳兰溪山歌的表演形式也多样丰富,包括独唱、对唱、合唱等,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听享受。
益阳兰溪山歌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通过深入挖掘益阳兰溪山歌的文化特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对益阳兰溪山歌文化特色的探究也将有助于推动其传承与发展,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加系统和有效的指导。
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不容忽视,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挖掘。
2. 正文2.1 益阳兰溪山歌的历史渊源益阳兰溪山歌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唐代,当时益阳地区就有山歌的传唱。
随着时间的推移,兰溪山歌逐渐形成并传承至今。
在宋代,兰溪山歌逐渐风靡益阳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兰溪山歌更是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传承,不仅在益阳地区广为传唱,还传播至周边地区。
据史料记载,兰溪山歌在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山歌作品问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兰溪山歌的历史渊源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元素,如农耕、婚嫁、宗教信仰等。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兰溪山歌的内容,也展现了益阳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可以说,兰溪山歌的历史渊源是益阳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代表了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
通过对兰溪山歌历史渊源的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益阳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为兰溪山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历史基础。
益阳婚嫁习俗
益阳婚嫁习俗中国人是很注重礼节的,人们对于结婚习俗也是非常的重视,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益阳婚嫁习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益阳婚嫁习俗在益阳,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很少叫爱人或夫人,也不像其它地方,如广东叫老婆,而最喜爱称“堂客”,找对象结婚谓之“讨堂客”。
已婚的妇女们被称为“堂客们”。
“堂客”这个称呼,外地人特别是外省人听了困惑不解,有的人还以为这是对妻子的蔑称。
本地多数人也说不清道不明。
只是长期以来,人们代代传承这个称呼而已。
其实,“堂客”一词是益阳人对已婚妇女们的尊敬之称。
追本溯源,它应该与益阳民俗中的婚嫁习俗密切相关。
益阳本地的婚嫁习俗,大概要经过看亲定庚、择吉报日、花轿迎亲、告祖仪式、颠轿传统、媒婆招劫、拜堂成亲、大闹洞房、回门等内容及仪式,现择要简述之。
益阳婚嫁习俗1、花轿迎亲:它是千百年来益阳湖乡人民最盛行的、传统的、隆重的婚嫁习俗。
也是青年男女最看重的婚嫁礼仪。
其历史悠久,特色浓郁,程序繁复,场面热烈。
即使处在现代文明的今天,在益阳湖乡的山村还能时常看到这种花轿迎亲、前呼后拥的热闹场面。
迎亲的花轿一般选用竹材或用木材制作。
做工精巧、装饰艳丽。
轿外披红挂彩,喜庆吉祥,气氛热烈。
由四名轿夫合抬的称为“四抬花轿”,由八名轿夫合抬的称为“八抬大轿”。
益阳人民用花轿迎亲有双重含义:一是表示对新娘和新娘家庭宗族的尊重; 二是显示出迎亲礼仪的隆重和场面的热烈。
因此,新婚的姑娘都希望自己能坐上花轿,风风光光进婆家,以抬高自己身价。
另外,如果婚后夫妻俩发生口角,男人叫堂客“滚蛋”的话,女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敬自己的男人:“滚蛋?没那么简单吧?!我又不是自己走上门来的。
是你家请人用八抬大轿把我抬来的,明媒正娶嫁来的。
要走也行,不过那还得请你用八抬大轿送我回娘家去。
”因此,在七仙湖周边地区,至今仍传唱着这么一首妻子与丈夫辩理的民谣:你叫我走人我不依,男人家做事得讲理。
我一不是(走)路来的,二不是(坐)船来的,是你用香蜡钱纸拜来的,锣鼓唢呐吹来的,花花大轿抬来的,明媒正娶讨来的!…………男人家听了自己堂客理直气壮的辩白,也就哑然无辞了。
2020年湖南益阳市历史文化研究(全)
裴休——唐朝宰相
黄自元——大书法家
裴休被贬后曾在资江南岸茅庐讲学, 为弟子释疑解惑,相传白鹿衔花听 之。相传有诗万余首,部分被收进 全唐诗。
《书法干架结构92法》,为书法 界所推崇,至今书法教学还用做 基础教材,书法艺术寻求雅俗共 赏,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周立波——著名文学家
著名文学家周立波,曾两度获斯 大林文学奖,被誉为现代文学的 里程碑式人物。
• 主要活动:
舞虾:俗称“耍虾子” 拟兽舞蹈 舞龙:民间一种古隆重的大型游艺活动 竹马舞:亦称“竹马灯”“马灯舞”
鲜辣特色的饮食风俗
• 除了辣,益阳也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那就是“鲜”,远近闻名的资江鱼, 沅江银鱼都以细小、味鲜赢得众人的 好评;
• 银鱼是沅江传统名贵特产,形成特色 饮食文化。
益阳民俗文化
22
益阳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列表
益阳有4项国家级、1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名录、多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级别 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
省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
安化千两茶工艺
小郁竹艺
益阳茯砖茶手筑技艺
南县地花鼓
梅王传说
益阳水竹凉席制作技艺
益阳虾子起拱
兰溪山歌
马迹塘故事
兰溪双桡龙舟
梅山剪纸
明油纸伞
白、麻仁酥鸭、黄金菜、红煨八宝鸡等
特色 小吃
亿昌麻香糕、桃江红薯粉丝、浮丘山葛根粉、郭老倌刮凉 粉、南瓜粑粑、猪血粑粑、油炸臭豆腐、南荠草莓饼、沅
江麻香糕、
33
益阳旅游文化:名人文化
益阳历史名人文化群星璀璨,但难以导入项目地
屈原——中华诗祖
相传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栖身于桃江的 凤凰山,在桃花江花园洞定居12年, 写成《天问》诗篇,这部四言诗在文 学史上被称为奇文。
益阳民俗文化
小年
•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小年 节”。依旧俗,住户人家要在先晚 送“司命菩萨上天”。同时略备酒 肴聚餐,以作过年准备。亲友亦开
始互赠过年礼物。
除夕
• 指农历年的最后一个夜晚。除夕日家家户户 换门神、贴春联、敬祖宗,全家人聚集“吃 年饭”。进餐后饭菜均须有剩。入夜要在堂 屋烧旺火(以树蔸为主)。俗说:“堂火越 旺,富贵越长”。人们围火,直至天亮时分, 称“守岁”,表示对光阴的留恋。守岁时, 长辈给小孩赠“包封”,称“压岁钱”。城 镇居民烧堂火之习已失。
长木柄,供舞虾者支撑玩耍,虾头虾尾可插
一把点燃的香,故名“香火虾”。也有用布
巾拌油点灯,在
夜间舞虾时,尤如一只红虾起舞。音乐主要是打击乐伴奏,有“慢上紧”、“烂锣”等曲 牌,舞蹈动作是摸拟虾子在水中游弋的形象提炼而成,有“车花”、“起花”、“雪花”、 “盖顶”、“黄龙缠腰”、“枯树盘根”、“鲤鱼扮籽”、“拜五方”等。
味甘醇,四季可饮,尤以暑季为盛。有客来时,用大碗盛满,客
随喝随添,客人喝得起多,主人越是高兴。这是接待常客。若
有稀客来,一边喝擂茶,一边还摆上自制的茶食,如油炸红薯
片.炒黄豆,炸巧果皮.爆米花.酸刀豆.辣椒萝卜等。80年代后,
夏季喝擂茶的习惯在区境其他城镇居民中,也日渐流行。亦有
个体户专卖擂茶者。
•
益阳地花鼓
• 民间传统文化娱乐的歌舞之一,以鼓乐伴 奏而得名,俗称“花鼓”、“打花鼓”。 据地方资料表明,它源于明末清初, 是在本地民歌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吸收 其它的游艺形式逐渐发展形成。 音乐以锣鼓打击乐、大筒、唢呐为主, 在锣鼓点子声中插以人和唱,情节奔放激 昂的“呐喊花鼓”。其表演形式可分对子 花鼓、双花鼓和群花鼓等。 对子花鼓是一丑一旦,双花鼓为两丑 一旦或两旦一丑,群花鼓有五丑五旦或十 丑十旦不等。其曲调大多是由民间山歌小 调演变而成,群众喜闻乐听。动作源于生 活,渗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常见的民俗礼仪
常见的民俗礼仪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下面整理了常见的民俗礼仪,供大家参考!常见的民俗礼仪1、五道茶每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是七仙湖区人民的口头禅。
茶虽然排在最后,但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要素。
七仙湖区的人民文明待人,讲究礼节。
特别是家里来了客人,他们待人很殷勤。
茶,便是他们常常招待来客的第一道礼节。
广义的茶有多种。
一般来说,益阳七仙湖区有如下五类茶:茶叶(姜丝)泡茶、芝麻豆子茶或擂茶、红枣荔枝桂圆煮蛋茶、甜酒茶、面茶等款式。
主人会根据与客人的亲疏关系、往来频度、距离远近、社交场合以及时令季节的不同情况,常把来客分为常客、稀客和贵客三档,不同种类的客人用不同的茶款招待。
但是不管是何种客人来了,即使邻居来串门,主人首先得让座,这是最基本的常礼。
常来常往的朋友、邻居或同事称为常客。
常来往的朋友、邻居多时不见,或出远门较长时间才返家登门拜访,称作稀客。
至亲好友、儿女亲家、亲长辈、上司、远道亲戚来访,称作贵客。
常客来了,比较随便,先让座,再敬上一杯茶叶清泡茶或凉茶。
凉茶一般用开水冲泡茶叶,待凉后滤去茶叶倒入茶壶里,随倒随饮。
季节不同饮茶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热天常饮凉茶,冷天饮用开水泡茶较多。
稀客来了,用茶的档次就高一些了。
不用简便的清茶,而要用芝麻豆子泡茶叶或擂茶。
用炒熟了的芝麻、黄豆、茶叶、盐姜加开水冲泡而成的茶称芝麻豆子茶。
其做法是:先用剪刀剪去姜苗、须根,洗尽泥沙,分掰姜趾,刮尽表皮。
按每斤清凉水加明矾一份的比例兑水调匀,再将生姜泡入水中。
半天时间后捞姜出水滤干,之后加适量的食盐腌渍,每天翻拌一次,三五天后把姜拣出,切片拉丝,晒干备用。
也可以将姜盐捞出后,煮沸腌姜的盐水。
待凉后,再把姜泡入,随用随取。
它与炒熟了的黄豆、芝麻放进茶杯,另加茶叶、姜丝,用沸水冲泡即成为香喷喷的姜盐豆子茶了。
其特点是:色泽淡黄,兼与辣味,生津开胃,驱寒补暖,提神补气,扶正祛邪,别有风味。
益阳的风俗
益阳的风俗
益阳,位于中国湖南省最中心的地方,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城市。
在这里,每一种风俗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首先,益阳的民间艺术极具特色。
在这里,人们热衷于制作竹、纸、木、绢的艺术品,展示出自己的创造力和艺术水平。
这种民间艺术在益阳的文化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更深。
其次,宗教在益阳文化生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宗教信仰均深入人心,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比如,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益阳人们都要前往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礼仪之情。
此外,益阳还有许多独特的传统风俗,比如“闹饥荒”和“武昌起义”等,都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闹饥荒”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按照传统习俗,家家户户要在家门口放纸醉(纸人、饥荒娃娃),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普通人表示他们每家都举家渡劫,把风灾滋生的恶魔赶跑,以期祈求年年平安;而“武昌起义”则是指1895年由革命先驱杨秀清领导的武昌起义,视为抗英抗清反抗帝国主义的第一次抗争。
最后,益阳的文学文化也在当地受到高度重视,给当地的文化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色彩。
这里有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如《楚辞》和《论语》等,这些文学作品深刻反映出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充分展
示了益阳文化的魅力所在。
总之,益阳的风俗文化极具特色,它们不仅体现着当地文化的传统,而且也表达了当地人民对家国情怀和欢乐之情。
益阳文化气息浓厚,其独特的文化风俗令人流连忘返。
深入了解益阳文化,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为日后更多的未来揭开神秘的面纱。
益阳家乡的风俗的作文
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Yiyang, Hunan ProvinceYiyang,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Hunan Province, China, is a city rich in history and culture. Its people have preserved many uniqu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that reflect their way of life, values, and beliefs.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ustoms in Yiyang is the celebratio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lso known as the Duanwu Festival. During this festival, families gather together to eat zongzi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and watch dragon boat races on the river. The festival is a commemor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oet Qu Yuan and is also believed to ward off evil spirits and bring good luck.Wedding Customs: Weddings in Yiyang are a grand affair, filled with rich traditions. The groom's family usually arranges for a series of events leading up to the wedding day, including the selection of a lucky date, the engagement ceremony, and the betrothal banquet. On the wedding day, the groom rides a horse to the bride's house, followed by a procession of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 couple then performs the wedding rites, which include bowing to their parents and drinking wine from a shared cup. After the ceremony, they are escorted to the groom's house, where they are greeted by relatives and friends.Festival Markets: Yiyang is also famous for its lively festival markets, which are held throughout the year. These markets feature a variety of local foods, handicrafts, and traditional goods. Visitors can sample delicious local delicacies, such as spicy hotpot and sticky rice cakes, while browsing through an array of colorful and unique items.Folk Dances: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Yiyang's culture is its folk dances, which are performed during various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These dances, often choreographed to traditional music, depict historical events,神话传说, and daily life in the region. The dances are usually performed by groups of dancers, dressed in colorful costumes, who move gracefully to the rhythm of the music.In conclusion, Yiyang's customs and traditions are a testament to the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is region. They provide a window into the lives and values of its people, offering a unique and fascinating glimpse into the folklore and heritage of Hunan Province.益阳家乡的风俗益阳,位于中国湖南省南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益阳市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现状研究
益阳市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现状研究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依托民俗来发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这种旅游方式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如巴西狂欢节,德国慕尼黑啤酒节等等, 国内如云南西双版纳民俗风情游,江南水乡游等,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当地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益阳拥有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具有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优势。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益阳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加速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以提升益阳在湖南乃至在全国的旅游地位。
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1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益阳位于湖南中部偏北位置,处于雪峰山余脉与洞庭湖之间的过渡地带,具有西南山地、中部丘陵、东北为平原河网的三级阶梯地貌特征。
益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暖和温湿,年降水量1400mm左右。
益阳是“中国竹子之乡”,“麻业名城”,“茶叶之乡”,主要物产有水稻、柑橘、苎麻、茶叶、药材、木材、竹、水产等。
益阳历史悠久,自秦置县以来,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广阔的地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彼此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益阳地域鲜明独特的乡村民俗旅游文化资源。
如:①益阳是梅山文化发源地。
梅山文化是古荆楚湖乡文化的分支,其雏形源于殷商时代,至宋朝开梅山置安化、新化以来,逐渐演变,扩散,融合,历经3000多年,形成了今天湖南瑶、苗、土家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根基.。
②益阳是汉传佛教的策源地之一。
公元372年,汉传佛教净土宗初祖慧远一行来益阳,建宝泉寺、清修寺,设“远公道场”,开创净土法门。
从此,佛教在东方广为流传。
益阳古寺、佛教名山有十多处,如名山有世界无量寿佛第一寺的浮邱山,佛教名山会龙山,古寺有栖霞寺、白鹿寺、雷音寺等。
③益阳山明水净,人杰地灵,历史上人才辈出。
如唐代宰相裴休,唐代诗僧齐己,明清重臣郭都贤、胡林翼,书法家黄自元等。
益阳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益阳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益阳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是湖南省的一个地级市。
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承载着历史、文化、信仰、民俗、技艺等重要的社会价值。
为了推广和保护益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政府不断的加强了相关的工作,近日,益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在市政府的认定下正式公布。
本文即将介绍益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五鼠闹粮:五鼠闹粮又称为“五子夺梁”,是益阳市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活动。
此活动起源于当地农村,最初是为了纪念吕洞宾和韩湘子的兄弟情谊,后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习惯。
五鼠闹粮的主角是五个“老鼠头”,这五个老鼠头脑聪明、机智、灵活,动作神秘莫测,能够抢劫到村民家中的粮食,或者从村民手中顺利夺取户口簿、车牌等奖品,为整个节日增添了神秘色彩。
2. 龙船文化:益阳龙船文化始于唐朝,具有悠久历史。
益阳市是湖南省龙船比赛的发源地之一,每年五月初五的龙舟节是当地最盛大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之一。
龙船节期间,益阳市民会沿湘江岸线举行热烈欢迎仪式、龙舟传统祭祀活动、龙舟比赛及其他一系列的民俗文艺演出。
龙船文化丰富了当地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广大游客前来欣赏。
3. 梅兰竹菊:梅兰竹菊是中国四大吉祥花之一,益阳市是中国著名的“梅花之乡”之一。
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寓意着忠诚、坚强、清雅、纯洁,深受人们的喜爱。
益阳梅兰竹菊艺术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此艺术形式通常通过绘画、诗歌、书法、红木雕刻、石刻等方式展现。
它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哲学和思维方式,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4. 土家鼓舞:土家鼓舞是土家族的传统舞蹈,也是益阳市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
土家族是益阳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土家鼓舞充满力量、激情、节奏感和美感,是土家族民间文化的精髓。
土家鼓舞通常会伴随着锣鼓声、唢呐声一起演唱,有别于其他舞蹈的是其特殊的节奏与唢呐音乐、动作等之间的紧密配合。
益阳民歌中的民俗文化
( 2 ) 服 饰 :击 板 人 服 饰 , 过 去 多是 戏 曲武 生 打 扮 , 上 衣 为 黑 色
中式 剑衣 ;裤子 为黑色或棕 色灯笼裤 ;腰 带为红色 宽板 带;头饰 为 戏 曲中 的黑色 英雄帽 ;鞋 为黑色短靴或 者软底布鞋 。伴奏人服饰 , 身 穿兰色长大褂 ,头戴黑色 或灰色礼帽 。现在 ,流行击 板者和伴奏 者统 穿一 身运动服 ,头扎一条 白毛 巾。
.
生产 商贸民俗
民歌起源于 劳动 ,益 阳民歌多 以表现 、反映生产劳动 、传授生 产 、生活知识 以及认 识 自然环境 资源为主, 叙事 多于抒情, 直 述或描 写 民俗事象, 亦 较其他地 区具体、生动 。 湖南拥有纵 横交错 的河流 网络 ,渔业 一直较为兴旺 ,益 阳地 区
一
木柄 ,木柄长度 以利于手握 为宜;另制一根长 2 0 c m ,厚2 c m , 一头 宽3 c m , 一 头略尖 的木板击之,同时,在3 c m 宽头打眼 ,穿一红绸布为
2 . 艺术与学术价值 。翼城 “ 浑 身板 ”是 山西众 多 民族 民间舞蹈 中一个 比较稀有 的舞种 ,它融音 乐、舞蹈、技艺 、健 身于一体 ,具
有 较 高 的 艺 术 性 和 审 美 性 。“ 浑 身 板 ”的 表 演 舒 展 大 方 、优 美 动 人 ,
三 ,—城浑身板保护与发展意义
同 时也 易 学 、 易传 。
右手持板 ,通过击打肩 、膝 、大腿 、脚背、脚心等 ,有一定 的健身
功能 ,享 有 “ 乡村健 美操 ”的美称 。深入发掘 、抢救 、保护 、研 究
浑身板 ,对 美学 、音乐 学、 民俗学 以及研 究音乐 、舞蹈 史都有 很高
的艺术、学术价值。 3 . 审美价 值 。翼城 “ 浑身板 ”表 演 , 以板 击 拍身 体各 部位 , 花板 飞舞 ,舒展大方 ,舞姿优美 ,细腻 动人 ,现加上 击鼓者花 敲干
“背靠雪峰观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之银城益阳篇
“背靠雪峰观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之银城益阳篇“背靠雪峰观湖浩,半成山色半成湖”之银城益阳篇益阳篇益阳,别名“银城”、“丽都”,“羽毛球之乡”,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洞庭湖南岸,地处湖南省北部,自古是江南富饶的“鱼米之乡”。
益阳历史悠久,人文环境优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区境即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文化古城。
旅游景点益阳的主要旅游景点有创办于440年前的龙洲书院,是古代湖南四大书院之一;会龙山上与白鹿寺遥相映衬的栖霞寺系东晋古刹,相传是明代建文帝避难的地方;坐落在资江大桥南端的裴公亭,是唐代宰相裴休攻读诗书的故地;桃花江畔清幽静美的凤凰山,传说是当年楚国三闾大夫屈原流放时行吟垂钓,写作《天问》的地方。
益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奇山异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俊杰。
从唐代诗僧齐己,清代两江总督陶澍到近代华侨教育家张国基,从革命先烈熊亨瀚、夏曦到被人们誉为“三周一叶”的现代文化名人周扬、周立波、周谷城和叶紫;他们都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益阳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早在30年代,一首“桃花江、美人窝”的歌曲就传遍了东南亚。
益阳市主要文化历史旅游景观有裴公亭、栖霞寺、白鹿寺。
古城益阳有十景:关濑惊湍、志溪帆落、会龙栖霞、裴亭云树、白鹿晚钟、庆州唱晚、西湾春望、碧津蛲渡、甘垒夜月、十州分涨。
其中许多是有关三国的遗址,著名的有关云长单刀赴会前磨刀砺器的“磨刀亭”,鲁肃为拒关云长而筑的“鲁肃堤”,关羽、鲁肃谈判所在地临江亭等。
1、会龙山会龙山原名保泉寺,群山起伏,如骧龙蟠首,还有关濑惊端,志溪帆落,西湾春望,鹅池飘香,十洲分张,诸葛泉水,鲁肃金堤,建于明朝期间,山上古木参天,林荫蔽道,曲径通幽。
2、白鹿寺白鹿寺建在益阳市城区资江南岸的白鹿山上,毗邻会龙山,距离资江一桥仅200余米。
它始建于唐代宪宗元和年间,距今约1200年。
3、周立波故居周立波故居位于益阳市赫山区谢林港镇邓石桥村。
益阳民俗文化
益阳民俗文化益阳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湘赣平原的中部。
在益阳市里,民俗文化深厚,历史悠久。
自古以来,益阳市就是文化、商业、交通、农业中心。
文化活动多姿多彩,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比如婚俗、宗教、祭祀、智慧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益阳市的婚俗文化:益阳市的婚俗文化古老而有趣,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益阳市的婚俗文化特别注重形式和礼仪,这一点不同于其他地区。
传统婚礼要准备很多让人好看的细节,例如婚车、彩带、鲜花、礼服等等。
在益阳市,一般比较讲究它的正式化程度,要注意场面,注意礼仪,注重礼品。
这些让婚礼更加隆重的细节,给结婚的两个人增添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益阳市的宗教文化:益阳市的宗教文化深入人心。
益阳市有很多著名的寺庙和清真寺,例如伏神寺、八大山人故居、石门寺、九龙山寺、虹桥清真寺等等。
这些寺庙和清真寺都是著名的宗教地标,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朝拜和游玩。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宗教文化的庄严和深厚,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宗教历史。
益阳市的祭祀文化:益阳市的祭祀文化源远流长,简单说来就是一种起源于古代的盛大仪式,人们通过祭祀来纪念祖先和英雄,也表达了对天地自然和神灵的崇敬之情。
在益阳市,一年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祭祀仪式,比如开春祭神、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仪式的举行不仅寓意深刻,而且非常庄严隆重,人们也因此获得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力量。
益阳市的智慧文化:益阳市的智慧文化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有柳宗元、红墙先生、杨继洲等著名的文化、历史、哲学名人。
他们的作品不仅深刻地描绘了益阳市的历史和文化,也对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在益阳市,人们也很注重传递智慧和知识。
例如有许多传统的艺术和手工艺,在这些艺术和手工艺中,人们融合了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创造出了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珍品。
这些文化珍品不仅增添了益阳市的文化底蕴,而且也给四面八方的游客带来了深刻的文化体验。
总之,益阳市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深厚而有趣,它是益阳市历史、文化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益阳的传统工艺
益阳的传统工艺
益阳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城市,有着丰富的传统工艺。
以下是一些益阳的传统工艺:
1. 元宝花纹编织:元宝花纹编织是益阳的传统编织工艺,使用稻草、竹筒等原料编织出具有元宝花纹的各种工艺品和装饰品,如篮子、挂件等。
2. 手工造纸:益阳的手工造纸历史悠久,传统工艺技术独特。
制作手工造纸需要将植物纤维浸泡、搅拌、过滤、压榨等多个工序,最后晾晒成纸。
3. 凤凰剪纸:凤凰剪纸是益阳的传统剪纸艺术,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形状精美的凤凰图案,通常用作装饰或送礼品。
4. 土炉制陶:益阳是一个有着悠久陶瓷文化的地方,土炉制陶是其中的一种传统工艺。
制作土炉需要挖泥、捏制、烧制等多个工序,最终制成的土炉具有独特的形状和艺术价值。
5. 湘绣:湘绣是湖南省的传统刺绣工艺,益阳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湘绣以细腻、精致、色彩鲜艳等特点而闻名,常用于绣花、装饰、服装等方面。
这些传统工艺代表了益阳丰富的文化遗产,也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湖南省益阳市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湖南省益阳市的风俗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我家乡是湖南省益阳市,那里有很多有趣的风俗习惯哦!首先,益阳是闻名全国的"三朝古都",曾经有很多皇帝在这里登基做皇帝呢。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益阳都会举办盛大的"沐浴节"庆祝活动。
那一天,大家都要去湖里或河里洗个热水澡,象征着洗去旧年的不顺,迎接新的一年。
洗完澡后,大人们还要给孩子们发红包呐!另外,益阳盛产芝麻,所以每年九月份是芝麻的收获季节。
收获完芝麻后,人们就会举办"芝麻节"。
节日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美味的芝麻糕、芝麻糖等糖果,大家互相走动品尝,非常热闹有趣。
最有意思的,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益阳的小朋友们都会举办"踩街"游行活动。
小朋友们化妆打扮成各种角色,手里拿着彩灯笼,在街上游行、表演节目,长辈们会给他们发糖果和零钱。
我最喜欢扮成小老虎了!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风俗,比如过年时人们要包汤圆、做糍粑吃;新婚夫妻要在家里绑一对鸳鸯;生男孩时要炸鞭炮等等。
益阳的风俗源远流长,充满了乡土气息,让我对家乡这片热土充满了眷恋。
希望以后我长大了,也能传承和发扬这些有趣的家乡文化风俗。
篇2我家就住在益阳大祥区,那里有非常有名的桃花江,江边的景色真的超级美丽。
除了美景之外,益阳这个地方也有很多有趣的风俗习惯。
比如过年的时候,我们这里会包汤圆,用糯米粉和芝麻、红糖做馅儿,汤圆圆圆的,看着就很可口。
吃汤圆代表团圆,祝福全家人都健康平安。
再比如农历七月初七,那天是七夕情人节,情侣们会互赠玫瑰花和巧克力。
单身的姑娘们也不会孤单,她们会拜求月老爷赐给自己一个好姻缘。
到了晚上,大家会到江边放河灯祈福,scenic小城区的江面上全是彩灯,好看极了!最有趣的风俗可能要数"打鬼九九"了。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这天,益阳人都会做一些鬼娃娃,用破布头包裹着干稻草,然后大家就拿着鬼娃娃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打个几十下甚至上百下。
湖南益阳家乡的风俗作文
湖南益阳家乡的风俗作文
在我的家乡益阳,每到农历三月初三,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花鼓”会。
花鼓会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我国南方地区春节期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在益阳“花鼓会”主要有三大习俗:一是“打春牛”,二是“跳花鼓”,三是“赏花灯”。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益阳市春和景明的好日子,所以人们都把这天当作传统节日来庆祝。
这一天,人们不仅要敲锣打鼓,还会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
这些活动都非常热闹、喜庆。
在花鼓会期间,人们还会互赠花灯或书画作品。
我的家乡益阳是有名的“书香之乡”,这里有著名的文庙和沧浪亭等许多名
胜古迹。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都会把家里收藏的书画作品拿出来互相交流和欣赏。
人们还会互相赠送书法作品和字画。
每当你来到益阳,只要你进了文庙,就可以看见两座高高的木塔——大夫塔和小夫塔。
在大夫塔下面的广场上,还会有很多人在唱歌跳舞、吹拉弹唱……
每到晚上八九点钟,花鼓会就要开始了。
—— 1 —1 —。
益阳风俗作文500
益阳风俗作文500一个人,如果到了益阳,无论是走在市井的街道上,还是游览山水的风景,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氛围。
益阳人的风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其中的很多传统习俗已经历经千年,依然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益阳人热情好客,待客有礼是益阳的一大风俗。
客人到家里做客,主人一定会热情地招待客人,端上茶水或者茶点,还要真诚地询问客人的身体和生活情况。
而客人则要有礼貌地表示谢意,如果有什么意外,也要那样客气地搬一椅子上座,不扫舍的味。
益阳还有着独具特色的喜庆活动。
就像每一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习俗一样,益阳也有着一些特殊的风俗,比如益阳九婆会、龙船会等。
益阳九婆会是益阳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是一种盛会。
每逢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益阳地区传统民俗节日——土家人的图河节。
老年人便会变成九婆,以瑶彝花鼓舞、土家女风吹锣打鼓或前世黑社。
龙船会盛况恢弘,龙船队投水而出,划龙船的壮观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益阳人民有着独特的烹饪技艺,尤其是在制作传统美食上有着独特的风味。
益阳人民擅长制作各种各样的传统美食,比如酱香鸭、腊味、麻衣粑、卤鸭等。
这些美食不仅有独特的风味,而且营养丰富,是益阳人民的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尤其是土家菜系的特色浓郁鲜辣。
吃火锅喝沸水是益阳人食火锅的一大特色,这种习俗是源自益阳人吃火锅时的传统习俗。
益阳人还有着独特的传统服饰文化。
益阳传统服饰受到汉族传统服饰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
益阳人的传统服饰通常是彩色的、花俏装饰的,体现了益阳人民的独特审美观和文化情怀。
在传统节日,益阳人穿着传统服饰,共同庆祝节日,颇具年味。
总的来说,益阳的风俗文化是传承千年的,这是益阳城市的灵魂和精髓。
它不仅反映了益阳人民的智慧和民俗情感,也积淀了一代又一代人民的文化底蕴。
它们是益阳城市的一座精神丰碑,也是益阳城市的一条文化大道,见证了益阳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进步。
益阳的风俗文化不仅是益阳的城市名片,也是益阳的一张文化名片,是生生不息的一个活生生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舞 龙
• 亦称“龙舞”“龙灯舞”“舞龙灯”。 是民间一种古老而又隆重的大型游艺活 动。最初始于祀神、娱神,后逐步发展 成为民间游艺活动。龙为古代传说中的 神异动物,能在天上呼风换雨,也能为 人间降福消灾,是吉祥物的化身,历来 为民间所尊崇在汉代已有舞龙祈雨之俗。 历代传承中已形成了草龙、布龙、板凳 龙等形式。
木 高 楼
双 桥
长廊
镇桥神兽
室内装饰
谢谢观看!
广策0801班 第2组 组长:胡小丹 组员:何天孝、严帅、 郭茜、虢诗伟、陈珈丽
益阳人的饮食风俗
• 区境饮源于古俗,多以凉茶为常饮料。好来客,必先以开水 泡热茶相敬。节日和婚丧喜庆,宾客临门时无不置茶水相待。
•
热茶 境民每遇客人进屋,不论亲疏,必先奉热茶一杯,以
为客气.知礼。不少人用开水泡茶叶,并加姜.盐和芝麻.豆子, 故称姜盐.芝麻.豆子。昔日,居民多用砂罐烧开水;50年代后, 主要用铝壶烧天水,用热水瓶盛开水。
地花鼓常与龙灯伴演,俗称“龙灯花鼓”或“围龙花鼓”。常在节日、婚庆、寿诞接地花鼓到家欢 庆。也表演“小放牛”、“捉泥鳅”、“扯萝卜菜”、“补缸”等节目。尤以春节为盛,遍及城乡, 成群结队沿门演唱。主家则放鞭炮相迎,并赠送红包、茶点、香烟。
舞 虾
• 俗称“耍虾子”。拟兽舞蹈,早在汉代 已有记载:《汉书-礼乐志》“象人”孟康注: “象人,若今戏虾钱狮子者也。”历来在益 阳一是一种具有湖乡特点的舞蹈形式,也是 一项强身健骨的游艺活动。带广为流行,一 般在春节和重大节日中表演。 舞虾有“香火虾”、“对虾”和“大虾 起拱”三种形式。 “香火虾”是用竹篾扎成九节骨架,用 红绸裱成虾子,虾头凸眼长须,虾身虾尾能 屈能伸。虾头虾尾各置一台灯,下装一尺多 长木柄,供舞虾者支撑玩耍,虾头虾尾可插 一把点燃的香,故名“香火虾”。也有用布 巾拌油点灯,在
中秋节
• 指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晚,民间吃糍粑、
月饼,全家团聚赏月,此习相袭至今。桃
江县有“中秋”晚上“摸秋”的陋俗,即 一些年青人邀合一起,到农家园地偷摘瓜 果,主家见此亦不能责骂;还有的偷了瓜 后,用布包好送到极盼生育的人家,称作
“中秋送子”。
重阳节
• 指农历九月初九。又称老人节。民 间有游山登高之习。境内以会龙山、 碧云峰及浮邱山等处游人最多。此 节令前后,多有大风,因此农村向 有“年年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 之说。
元宵节
• 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区境亦称上元节。民间于这 天晚上赛灯、闹元宵。居民多以居住地域为界, 出动龙灯、鱼灯、虾灯、狮子灯、虎灯、枙子灯 等,各具风采。湖区居民则于当晚点燃若干干柴、 火把,于河堤两岸蜿蜒飘游,火光通明,如同白 昼。另外,一些民间杂耍如踩高跷、耍流星、打 花鼓的,也都一齐出动,所到之处,鼓乐震天, 人群聚集,通宵达旦。元宵傍晚,按旧习要往祖 先坟地送“亮”。入夜,一部分山乡农户,皆点 燃蜡烛、油灯遍挂廊壁,并吆喝“虫鼠蚂蚁上天 去”,谓之“照虫蚁”。也有的用糯米磨碎滤浆 做成它子,内包糖心,或炸或煮,全家老少围坐 而食,叫作“吃元宵它”。城镇则有专店出售元 宵。解放以后“文革”期间元宵有关旧俗被禁止。 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各城镇多在元宵前两日举 行猜灯谜活动。“元宵”过后,无论城乡,正月 初一以来的休闲便告结束,而开始新的一年的正 常劳作。
小年
•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小年 节”。依旧俗,住户人家要在先晚 送“司命菩萨上天”。同时略备酒 肴聚餐,以作过年准备。亲友亦开 始互赠过年礼物。
除夕
• 指农历年的最后一个夜晚。除夕日家家户户
换门神、贴春联、敬祖宗,全家人聚集“吃
年饭”。进餐后饭菜均须有剩。入夜要在堂 屋烧旺火(以树蔸为主)。俗说:“堂火越
春节
• 全年最隆重的节日。农历正月初一,晨起鸣 炮开门,俗称“开财门”。 。一早出门拜 天地,叫做“出天行”。此俗在农村至今仍 盛。西南山丘区习惯于外出捡把薪柴回家, 以示“进财”。拜年的程序是:集全家于一 堂,先拜祖先灵位,次拜父母长辈,再平辈 互拜。初一这天各家各户不向屋外倒渣屑、 泼废水,意为“聚宝”。早餐后,近邻相互 上门恭贺新年。初二,女婿要携礼往岳家拜 年,俗谓“初一崽,初二郎”。亲友邻里自 初二或初三起,大多互邀筵宴,称“办春 酒”。此俗自20世纪70年代逐渐淡漠。民间 的龙灯、狮子、地花鼓等也从年初陆续出动, 称“闹春”,直至正月十五日为止。
端午节
• 农历五月初五称“端阳节”或“蒲节”。 节日当天,区境家家户户均有吃粽子和绿 豆糕的习惯,有的还饮雄黄酒。大部分人 家还在门上挂菖蒲、艾叶或葛藤。有的还 用艾叶煮水给小孩洗澡,或用夏枯草煮蛋 吃。这些习俗传承至今,唯饮雄黄酒的习 俗渐疏。依旧俗,“端午”那天人们多停 下来休息,即俗说的“人歇端阳”。节日 前后,湖区各江河颇多龙舟竞赛,往往观
• 前为龙头,后为龙尾。益阳称龙头为“龙脑”,制作精巧,双眼圆瞪,张嘴呲牙, 血红大口,舌可活动,下额黄色长须,头顶两只长角,龙尾呈斧头状,前厚后薄,末 端如鱼尾。龙身俗称“纹身”,由多节连接而成。龙身装饰多种色布框边。 板凳龙:流传于安化一带。源于民间打草鞋的凳子,有“金草鞋,银草鞋,端起 咯板凳玩起来”等歌词。
•铃,将竹马用绳巧妙的挂在舞马者身上,马身四周用彩布围着悬地,舞马者一手拉缰, 一手拿其它道具,行跑马步,很像骑士。 竹马灯大多由民间职业剧团扮演成戏剧人物故事,有赵子龙长板坡救主、一男一 女的杨中保与穆桂英、刘关张三兄弟,以及八虎抢幽州等。其表演动作有:探路、驯 马、引路双引路、虎啸马惊、骏马飞腾等。伴奏以鼓、锣、钞三大件,气氛热烈,大 都在春节时表演,尤以与宁乡接界处为盛。
夜间舞虾时,尤如一只红虾起舞。音乐主要是打击乐伴奏,有“慢上紧”、“烂锣”等曲 牌,舞蹈动作是摸拟虾子在水中游弋的形象提炼而成,有“车花”、“起花”、“雪花”、 “盖顶”、“黄龙缠腰”、“枯树盘根”、“鲤鱼扮籽”、“拜五方”等。 大虾起拱。虾长数丈,制作与香火虾相似,较为粗糙,但虾须较长,选用很长的黄杆竹 作虾须。虾头、虾身、虾尾是利用杠杆原理安装特殊装置,视大虾体重安排数人舞虾。多 在龙灯花鼓同时玩耍,俗称“虾子起拱”。
者如潮,气氛浓烈。
中元节
• 即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烧包节”或“鬼 节”。旧俗自农历七月初一起,即有人陆续 鸣炮燃烛,迎接先祖亡灵归来,十三日至十 四日晚,则封纸钱焚包。在某些山乡,还有 人捐资于寺观举行“孟兰会”,以3至5日, 进行蒙山、放焰、放河灯等活动,为孤魂野 鬼超度。此俗渐疏,仅有少数老人为列祖列 宗烧冥钱。
•
甜酒茶 俗称“煮茶”。逢节气.婚礼,或办“三朝酒”.
寿酒时,境民习用甜酒冲蛋以待客。也有的在甜酒中煮红枣.荔 枝.桂元,再加圆鸡蛋的。后者主要是招待贵客。桃江县及南县 西部厂窑.武圣宫一带,也有用荷包蛋待客的。这些习俗均沿 袭至今。
南县人的最爱——槟榔
• 南县人说:“非槟榔不为礼”! 在南县的大街小巷,街头巷尾,不管是 一二十到五六岁的男人、女人,下至两岁至 十几岁的小孩。包里揣着、手里拿着,嘴里 嚼着的都是南经济实 惠,味道可人,最重要的是它对熬夜的人起 提神醒脑的作用。当然它更是南县人交朋结 友的好朋友。 南县的槟榔有干壳子跟湿壳子之分。
竹马舞
• 亦称“竹马灯”“马灯舞”“跑马 舞”“跑马灯”。流行于益阳、沅 江一带。 亦称“灯船”。嘉 庆《崔东璧先生行略》:“元夜、 端阳俗有灯船之戏”。 据1808 年《沅江县志》载:“元宵剪彩为 灯,有龙灯、狮灯、马灯之别,或 扮傀儡于庭前鼓吹歌舞以庆至。” 竹马用竹篾编制成马头、马身,用 纱布缝在马头、马身上内可点蜡烛。 马身中间留空穴,可立扮演者。马 头挂着一朵鲜艳的红花,马颈吊响
旺,富贵越长”。人们围火,直至天亮时分,
称“守岁”,表示对光阴的留恋。守岁时, 长辈给小孩赠“包封”,称“压岁钱”。城
镇居民烧堂火之习已失。
益阳地花鼓
• 民间传统文化娱乐的歌舞之一,以鼓乐伴 奏而得名,俗称“花鼓”、“打花鼓”。 据地方资料表明,它源于明末清初, 是在本地民歌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吸收 其它的游艺形式逐渐发展形成。 音乐以锣鼓打击乐、大筒、唢呐为主, 在锣鼓点子声中插以人和唱,情节奔放激 昂的“呐喊花鼓”。其表演形式可分对子 花鼓、双花鼓和群花鼓等。 对子花鼓是一丑一旦,双花鼓为两丑 一旦或两旦一丑,群花鼓有五丑五旦或十 丑十旦不等。其曲调大多是由民间山歌小 调演变而成,群众喜闻乐听。动作源于生 活,渗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
擂茶 区境桃江.安化两县,喝擂茶早己成俗,几乎家家户
户备有陶制擂钵.擂钵架.擂茶棒(长约5尺的油茶木)。做擂 茶时,先将茶叶擂烂,次放芝麻.生姜.花生米,均擂成浆糊状, 再用白糖开水调制而成,像豆浆.仓库乳汁,喝起来清凉可口,滋 味甘醇,四季可饮,尤以暑季为盛。有客来时,用大碗盛满,客 随喝随添,客人喝得起多,主人越是高兴。这是接待常客。若 有稀客来,一边喝擂茶,一边还摆上自制的茶食,如油炸红薯 片.炒黄豆,炸巧果皮.爆米花.酸刀豆.辣椒萝卜等。80年代后, 夏季喝擂茶的习惯在区境其他城镇居民中,也日渐流行。亦有 个体户专卖擂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