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同气相求法

合集下载

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

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

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因分布、特性和作用的不同,特定穴各有不同含义和命名。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在选穴配伍上也有一定的特点。

一、五输穴的内容和应用五输入是十二经穴中井、荥、输、经、合5类腧穴的简称,这些腧穴均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部位,其分布特点是以四肢末端依次按井、荥、输、经、合的次序向肘膝部位排列,每经5穴,十二经共有60穴。

古代医家认为,经脉之气的流注运行与自然界水之流动相似,即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流注于江河,汇聚于海洋,用以说明经气在流注运行中所过部位的浅深不同,其具有的作用也不同。

这也说明了五输穴的特性,即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五输穴不仅分属于十二经脉,而且具有自身的五行属性。

五输穴五行属性按“阴井木”、“阳井金”的阴阳五行学说归类,十二经脉五输穴穴名及其五行同性见表l、表2。

表 1 阴经五输穴表表 2 阴经五输穴表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之气出入之所,具有治疗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古代文献对五输穴主治作用的记载不尽相同。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载:“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其总的思想是指井穴适用于与脏有关的病证,荥、输及经穴适用于与经脉有关的病证,合穴适用于与腑有关的病证。

《难经·六十八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其主要是从阴经五输穴五行属性与五脏属性相关的角度,说明五输穴主治作用的。

阴经井穴治疗肝的病变,荥穴治疗心的病变,输穴治疗脾的病变,经穴治疗肺的病变,合穴治疗肾的病变。

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与脏腑的五行属性相合,五行之间存在“生我”、“我生”的母子关系。

五输穴歌诀

五输穴歌诀

五输穴歌诀井荥输经合五穴,系由肢端向肘膝,按其脉气小到大,第一所出为井穴,二溜为荥三注输,所行为经入为合。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小海小肠经;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宜;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传;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合;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井: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荥: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输/原/八会穴(脉会):太渊———在腕掌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经: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合: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井:商阳—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荥:二间—微握拳,在食指本节前,桡侧凹陷处输:三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 2 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原:合谷——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经: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合: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井: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荥:内庭—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输:陷谷—在足背,当第 2、3 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原: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经: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合: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井: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 0.1 寸。

烟波君的穴位学习笔记(五)手太阴肺经五输穴

烟波君的穴位学习笔记(五)手太阴肺经五输穴

烟波君的穴位学习笔记(五)手太阴肺经五输穴这一章把肺经剩下的五个五输穴看完。

【温馨提示】五输穴是指: 井、荥、输、经、合这是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的特定名称,是将脉气的流行比做汇人江河中的水流由小而大,渐入深处,依次命名而成的。

肺经的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规律分别排列是: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1、少商穴肺脏的脉气,开始于少商穴,少商穴的部位在手大指端的内侧(即桡侧),距指甲角一分许的地方,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

少商是井穴,在这里放血可以减轻咽喉的疼痛。

(没学过的不要自己乱扎,去针灸科找中医)这是因为肺怕热,喜清凉。

少商放血就相当于将肺经过热的气血引出去,还肺一个清凉的天地。

刺血的时候,要先用酒精将针和皮肤都消毒,然后捏起一点点少商穴处的皮肤,用针快速在皮肤上刺两下,同时挤三到五滴血,然后迅速用棉棒轻轻按住,以便于止血。

少商穴最擅长治疗的一个病症是咳嗽。

秋天时,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痛苦,时不时地咳嗽几声,严重的甚至咳出血来,咳得头痛。

这时候大拇指上的少商穴是止咳嗽的特效穴。

井穴皆可治“心下满”,心下满所描述的对象是心,而少商穴能调节心的状态是通过肺之母脏来实现的。

“心下满”是指心的状态为满实之状。

实又有阴之实与阳之实之分,阴为液、阳为气,气为无形之物,无满之状,即使是在密闭的容器内也只有鼓胀和凹陷之别,心的满是阴液的满。

心与肺相连,仅以膜质相隔,心与肺都可看作是在胸腔限制空间内的软质皮囊,心内的阴液不可能被肺内的气体压缩成满实之状,只有肺内的阴液才能使心内的阴液挤压成满实之状。

而少商穴通过井穴与肺经相通的体内经脉放泄了肺内的阴性水液,减少了肺内水液与心内水液的空间争夺,心的膜质皮囊得以舒张,心内阴液的水位得以下降,心之皮囊内的满之状即得以消除。

【刺灸法】三棱针刺之,微出血,可泻诸脏热,不宜灸。

【主治】主颌肿喉痹,心下满胀,汗出而寒,手挛指痛,咳逆痰饮,唇干,掌热,战栗,喉鸣。

2、鱼际穴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于鱼际穴,鱼际穴的部位在手掌大鱼际的中后方,它被称为荥穴。

五腧穴图表歌诀

五腧穴图表歌诀

五腧穴图表歌诀五腧穴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腧”。

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不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意指经气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于头面躯干,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初出,如水的源头,所以称“井”,多位于四肢爪甲之侧。

经气稍盛,如水成微流,所以称“荥”,多位于指(趾)掌(跖)部。

经气渐盛,如较大水流灌注,所以称“输”,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

经气充盛,象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多位于腕(踝)或臂(胫)部。

经气统盛深入处,宛如水流汇合,所以称“合”,多位于肘(膝)部附近。

阴经五腧穴表阳经五腧穴表为方便记忆,古人将上述五腧穴内容编成歌诀记忆如下: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荧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

这就是《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以及《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针灸五输穴介绍及记忆口诀

针灸五输穴介绍及记忆口诀

针灸五输穴介绍及记忆口诀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五行排列特点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至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井穴分布在指、趾末端;荥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输穴分布在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至前臂、胫部;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五行属性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五输穴记忆口诀注:1、【】代表十二经脉。

2、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编写。

3、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循序编写。

1)【金】少商,买鱼远经赤水河。

【金】少商,买鱼渊经尺水河。

(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2)【大】山羊,二三只,羊稀少,去吃草。

【大】商阳,二三只,阳溪少,曲池草。

(大肠——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3)【胃】痛离内庭,仙姑解说住山里。

【胃】痛厉内庭,陷骨解说足三里。

(胃——厉兑、内庭、陷骨、解溪、足三里)4)隐大都,李太白,上【土】丘,隐山林。

隐大都,李太白,商【土】丘,阴山陵。

(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5)【火】烧冲,烧府中神灵,烧孩子。

【火】少冲,少府中神灵,少海子。

(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6)【小】火烧着前后养孤和小孩。

【小】火少泽前后阳谷和小海。

(小肠——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7)【防】止痛,速捆胃。

【膀】至通,束昆委。

(膀胱——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8)【水】涌泉,浪太稀,留阴谷。

【水】涌泉,然太溪,溜阴谷。

(肾——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9)中军冲劳宫,斯大林使人去则【保】护。

中军冲劳宫,斯大陵使人曲泽【包】护。

(心包——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10)心【焦】关夜门,家中住,只看天井。

心【焦】关液门,家中渚,支看天井。

(三焦——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11)乔大侠降临,【但】辅杨林。

窍大侠降临,【胆】辅阳陵。

(胆——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12)拿大盾,行山间,【敢】冲锋,去泉边。

五输穴

五输穴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 收藏人:晓月清歌 2012-07-16 | 阅:78 转:0 | 分享 | 来源 五腧穴:井穴、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以及原穴、络穴、郄穴 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 “荥”是泉水已成小流的意思。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荥主身热”,就是说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症。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水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 “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所以,我在处理像咳嗽、便秘、腹泻等问题的时候都会把药物敷在上面,让药性通过经穴这个大枢纽进入有毛病的脏腑,有寒祛寒,有热祛热。病根一解除,喘、咳、寒、热之证自然就好。 1)尺泽:哮喘(肺)+高血压(心脏)|上实=》强肾|下虚 合穴主治六腑疾病 “合穴”在经络上是“入海口”的意思,《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合治内府。”内腑就是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当它们出了问题,通常都要通过合穴来治疗。比如说胃气不足了,一般就是在足三里穴上贴甘草来培补。甘草的艮土之性通过合穴进入同属艮土的胃,同气相求,就能让胃得到补益。 原穴是正经元气出入的总开关 12条正经上各有一个原穴,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是人体元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元气指人的先天之

五输穴歌诀-五输穴(最详细精华的五腧穴介绍)

五输穴歌诀-五输穴(最详细精华的五腧穴介绍)

五输穴歌诀|五输穴(最详细精华的五腧穴介绍)五输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其分布次序是依据标本根结的理论,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

古代医家把经气在经脉中运行的状况,比作自然界的水流,以说明经气的出入和经过部位的深浅及其不同作用。

如经气所出,象水的源头,称为“井”;经气所溜,象刚出的泉水微流,称为“荥”;经气所注,象水流由浅入深,称为“输”;经气所行,象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称为“经”;最终经气充盛,由此深化,进而汇合于脏腑,恰象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

《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概括了五输穴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效;荥穴均可退热;输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井穴还用于诊断:井穴是各经的“根”穴,日本针灸家用燃着的线香熏烤井穴,分析井穴对热的敏感程度,以确定各经的虚实,此法叫知热感度测定法。

古人依据脏腑的不同作用,把其分属五行,即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

又将五输穴也分属五行。

《难经·六十四难》指出:“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水,阴合水,阳合土。

”据此,又依据五行的相生规律及疾病的不同表现,制定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即补母泻子法。

详细应用又有本经补母泻子法,子午流注纳子法和异经补母泻子法。

有伴侣问:你总是说这个穴属火,那个穴属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属水属火的毕竟是怎么规定的?“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医的五行学说。

有不少人反对该学说,或言之为封建糟粕,故弄玄虚;或说其牵强附会,不符科学。

同气相求配穴法

同气相求配穴法
同名 经穴 商丘 ( ) 金 厉兑 ( ) 金 曲池 ( ) 土 太渊( ) 土 然谷 ( ) 火 昆仑 ( ) 谷( ) 火 前 水 少海 ( ) 水 行问 ( ) 火 阳辅 ( ) 火 中渚 ( ) 木 中冲( ) 木
蠢 哭 兑金 丘金 渊土曲 () () () () ( 阳 (行 ( 中 ( 中 ( 晏 厉 () () () 土昆 火 谷火 海水 谷 ) 火 间火 冲 ) 木 商 太 池 仑 然 少 前水辅) ) 木渚)
维普资讯
2 0 第 3期 06年
大 同医学 专科 学校 学报
3 9
同 气 相 求 配 穴 法
邓 前①
【 摘 要 】 目的 : 解析经、 穴之间同气相求的主治规律 , 方便临床选穴。
【 关键词 】 同气相求 五输穴
同治属性
为肝胆经病 ( 属木 )依照肝与大肠通之脏腑通治法 , 则只需取曲池就可解决。但如按同气相求法施针 ,
则可 在大肠 经之 三 问施针 , 因三 问为 阳俞属 木 , 木 取
台湾著名 针灸 家杨 维杰 先生极 为 重视 五输穴 的 临床应 用 , 到 同气相求 法 时 , 说 :五输穴 与 自然 谈 他 “ 节令 有 其相 应关 系 , 与脏 腑亦 有相 应关 系 , 种原 则 这 在 中医施 治 中经 常 可 见 , 物 方 面 尤 为屡 见 不 鲜 。 药
至 ()溜金太 ()池土解 () ()泉水侠 ()溪火大 ()建木旱 () 阴金复 ()渊土曲 () 火人 火曲 () 水解 ()都火 ()霪木 溪 都 溪 昌
蠹 麦 覆金 金 2 太 () () () () 然 (昆 () () ( 我 蔷 () () 冲 然 火昆 火内 水 矣 土 谷 仑 庭 檗 谷 ) 火三 木少 木 火仑 间 商) (蔷 (太 ( 肇 仑 ) ( 檗 庭 ) (然(少 (三 ( 金攫 ) 土2 ) 金 冲 ) 昆(然 火 内(昆 火 谷 ) 木 间 ) 火符 ) 水仑) 火商) 木 克 封金 阴 ) () () () () () (鱼 ( 阳 (陷 (隐 ( 美中 () (委 土太 土鱼 火阳 火 水 灌 ) 火 溪火 谷 )白 ) 窍金中 溪 际 溪 墓 水际) ) 木 木 窍 () () () () () () () () () () (陷 ( 阴 中 金太 土委 土阳 火鱼 火 水 阳 火 际火隐 木 谷木 金封 溪 中 溪 际 眚 鏊水溪 鱼 白) )

黄帝内经之五腧穴相生导引术应用

黄帝内经之五腧穴相生导引术应用

黄帝内经之五腧穴相生导引术应用《灵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是说荥穴、输穴适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合穴适于治疗所属六腑的疾病。

“荥输治外经”,一系指荥输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及经脉病。

其次是与荥输的五行属性有关,盖阴经之荥穴属火,阳经之荥穴属水,水火与寒热有关,也就是与外感有关,而善治外感病。

液门为外感起手针,治感冒甚效,配合肺荥鱼际疗效尤佳。

阴经之输穴属土,阳经之输穴属木,土应脾主湿主肉,木应肝主风主筋,外经病多与风湿及筋肉有关,所以风湿肌肉疼痛之病多取输穴,外感风寒风热之病及上火火热,体寒阳虚之病多取荥穴。

例如:每一经之输穴皆善治本经之筋肉疼痛,如:束骨治腰痛,头痛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临泣善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又如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三间(玉龙赋、天星秘诀、席弘赋);耳鸣耳聋取液门、中渚、束骨等有效,这就都是“荥输治外经”的具体实践。

至于合治内府,一则系合穴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针合穴有调先后天之作用。

“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刺井如刺荥”用补母泄子找原穴阴经五输穴:木火土金水经络属性井穴荥穴腧穴经穴合穴肺经(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脾经(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心经(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肾经(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心包经(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肝经(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阳经五输穴:金水木火土经络属性井穴荥穴腧穴经穴合穴大肠经(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胃经(土)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小肠经(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膀胱经(水)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三焦经(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胆经(木)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

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五输穴应用详解

-五输穴应用详解

五输穴应用第一节五输穴之意义五输(输同腧)穴是十二经分布于肘膝以下五个特点输穴,简称五输穴,就是井、荥、输、经、合五个穴,因五输穴各其有特定五行属性,所以又有人将之称为五行穴,它是古人用做气血运行盛衰的比喻,因此每个穴位也就是其不同的作用。

关于五输穴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五输,五五二十五输;六腑六输,六六三十六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

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

这是说五脏(同臓)即肝、心、脾、肺、肾,每经各有五个输穴(井、荥、输、经、合)合计二十五输穴(此外还应包括心包手厥阴经亦有五输,实际六腑应有三十输穴)。

六府(同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每经各有六个输穴(即井、荥、输、原、经、合),合计三十六穴(六脏没有原穴,以输代原,但因原穴与输穴在五行中为同一属性,所以虽有人另立章说明,但仍有人将之列入五行穴述说)。

至于“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它的意思是说:经气所出,如地所出,水的源头,故称井,形容脉气浅小,其穴位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流过之处,如刚出的泉水微流(溜即流也),故称荥,脉气稍大,其穴位于指(趾)、掌(跖);经气所灌注之处(输有输注之意),如水流由浅入深,故称输,脉气较盛,其穴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所行部位(经有流行经过之意),像水在通畅的河道中流过,故称经,脉气流注,其穴多位于腕踝附近及经部;经气最后汇集,如百川的汇合入海(合有汇合注入之意,故称合,脉气深大,其穴位于周膝关节附近。

但不超过肘膝关节而言,其穴位“手不过肘,足不过膝”,取穴方便安全,而且实用有效。

第二节五输穴属性与原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和临床应用的关系最大,必须熟记,难经六十六难说:“阴井木,阳井金,阴荧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经络中最好用的五输穴(详解)

经络中最好用的五输穴(详解)

经络中最好用的五输穴(详解)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输穴,即井、荥、输、经、合。

五输穴的记载最早出现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这个是按照经气的由小到大,由浅入深所做的排列。

《灵枢·本输》详细阐述了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

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把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首先,黄帝已经知道,五脏六腑的气是会借由一定的线路浮出到四肢和体表的(正如血液会通过血管到达全身一样),这是脏腑统摄全身的基础。

但黄帝想听岐伯讲一讲气浮出后的具体情况:哪里出入,哪里停留,哪里较多,哪里较少,总体路线怎样。

「所出之处」,意为经气浮出部分的处所。

「歧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

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而后,岐伯准确地解答了黄帝的问题:五脏都有自己的五输穴,共25个穴位;六腑有六输穴(五输穴加原穴),共36个穴位。

经脉共12条,络脉共15条,五脏六腑的气,就是在这71个穴位、27条经络中,上下纵横流走的。

01、“井”穴“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即“所出为井”。

十二经络上井穴有哪些呢?井穴六条阴经,在五行里面属木,六条阳经,在五行里面是属金。

手三阴肺经,少商穴,手三阴心包经,中冲穴,手三阴心经,少冲穴,足三阴脾经,隐白穴,足三阴肝经,大敦穴,足三阴肾经,涌泉穴。

手三阳大肠经,商阳穴,手三阳三焦经,关冲穴,手三阳小肠经,少泽穴,足三阳胃经,历兑穴,足三阳胆经,足窍阴穴,足三阳膀胱经,至阴穴。

02、“荥”穴“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萦迂未成大流,是经气流行的部位,即“所溜为荥”。

杨维杰五输穴应用经验

杨维杰五输穴应用经验

杨维杰五输穴应用经验五输穴为针灸临床既广泛又特效之穴道,此固为针灸医师所熟悉并乐用,但有关之系统性专门著作及全面之经验论述,却不多见。

在此特就我个人综合时间关、空间关、象数关、同气相求等观念与理论,并融入古法经验,在临床应用验证后之心得及体会,对五输穴之应用经验作一提要说明,希望能有助于针灸医师之临床及中医之发扬。

一、肺经1. 尺泽(合水穴)(LU.5)本穴是肺经合水穴,为常用要穴。

此穴「合主逆气而泄」, 理气作用甚好, 因此对肺经之气逆病如气喘、咳嗽等疗效颇佳。

本穴为金之水穴, 能肺肾双治, 肺:金:主肃降,肾:水:主受纳,治疗咳喘当然有效。

临床治疗胸口苦闷,呼吸困难,气喘、发热等症与并发的肺、支气管、心脏等病效验显著。

治哮喘针感麻到手掌,疗效尤佳。

亦为治疗扁桃腺炎常用之卓效要穴。

本穴自古即为刺血要穴及常用穴。

点刺出血治疗胸闷、胸痛、心脏病变及肩痹痛 ( 五十肩 ) ,气喘皆极有疗效。

善于治上焦之病,如实证性的眼病鼻病等,以及其他由血压亢进而发生的各种病变等均常取用。

余治一例口腔癌在此处及太阳穴放血数次而愈。

临床经验以尺泽治疗胸闷、呼吸困难、气喘,病例甚多效果极佳,治疗心脏病变,肩周痛及不举亦有极大功效。

当狭心症发作之时,在尺泽泻血,去除肺中之瘀血,可以使其缓和舒适。

心痛以三棱针刺尺泽出血甚效,这是因为尺泽泻血能泻除上焦瘀血及郁热。

本穴刺血治急性胃炎之吐泻,腹痛亦甚效。

古人常配委中治霍乱:急性吐泻:。

刺血还能治狂躁型精神病、降血压。

在此刺血还可治阳霍乱,肝霍乱,心脏麻痹。

古代文献,诸如《甲乙经》、《肘后歌》、《玉龙歌》都记载本穴能治手臂拘挛筋急,肘臂疼痛,手臂不能上举等。

针本穴尤其是泻法甚为有效,盖本穴为金之水穴为子穴,泻金当泻本穴,使其不能克木,木不受克,则筋紧可松而挛急可舒, 治运动系统病甚效。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也说肺为肝之主。

尺泽穴在大筋旁,根据《灵枢〃官针篇》及《素问〃刺齐论》,所言,刺入筋中,或贴筋而刺,治疗筋病甚效,对于肢体之拘挛,牵扯,弛缓,强直等均有疗效。

五输穴:井、荥、输、经、合

五输穴:井、荥、输、经、合

五输穴: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首见于《灵枢》,十二经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种腧穴总称。

古人以自然界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运行的情况。

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到大,由浅到深。

《灵枢》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穴:分布在四肢末端,经气所出之处,像水之源。

井穴,所出为井,指经气所出的地方。

特点:经气浅小,十二经各有一井穴。

分布于手足之末端。

应用:有泄热、开窍、通闭之功,有急救作用,治疗神志昏迷。

《灵枢》病在脏取之井。

《难经》井主心下满(肝木病)。

荥穴:分布在腕踝关节之前,像刚流出的泉水微流。

荥穴,所溜为荥,指经气开始流动,特点:经气稍大,经气开始流动的部位,分布:掌指、跖趾关节前,应用:治疗热病。

《灵柩》病变色者取之荥。

《难经》荥主身热(心火病)。

输穴:分布在腕踝关节之后,比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渐盛。

输穴:所注为输,指经气灌注的地方。

特点:经气渐盛。

分布:掌指、跖趾关节后,应用:用于关节病变。

《灵枢》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难经》输主体重节痛(脾土病)。

经穴:所行为经,指经气畅通无阻,弘扬正盛运行经验经过的部位。

特点:经气盛较大,分布:腕踝关节附近,应用:治喘咳、寒热、咽喉病变。

《灵枢》病变于音取之经。

《难经》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

合穴:所入为合,所经气会合之处,特点:经气深大,由此深入,会合于脏腑。

分布:肘膝关节附近,应用:脏腑病。

《内经》合治内腑。

《灵枢》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

原穴:原,本原、原气之意。

输注、流经、留止,12经之根。

太渊为原。

原穴:首见于《灵枢》,其含义: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共十二原。

阴经以输代原,阳经排列在输穴后。

分布:腕踝关节附近。

应用:帮助诊察疾病,脏腑有病可反映到原穴上;治疗脏腑病变。

《灵枢》五脏有病当取十二原。

络穴:络,联络,散布之意。

从五行学说谈《汤液经法图》及五输穴

从五行学说谈《汤液经法图》及五输穴

从五行学说谈《汤液经法图》及五输穴《汤液经发图》是《辅行诀》中比较核心的内容,《汤液经法图》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就是一个五味属性的五行生克制化图,即五行相生相胜汤液经法图。

据此辛味长于宣散,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酸味长于收敛,有收敛、止汗、止泻等作用;甘味长于补益,有和中缓急等作用; 苦味长于泻火,有燥湿、坚阴、降泻等作用;咸味长于软坚,有散结、润下等作用。

运用取象比类的五行属性分类方法,以五行各自抽象的属性为基准,从中药五味各自的主要药物用途出发与此相对照,得出辛味属木、咸味属火、甘味属土、酸味属金、苦味属水的结论。

《辅行诀》曰:陶云: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陶云:心德在耎。

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陶云:脾德在缓。

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陶云:肾德在坚。

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以味为纲,主治为目这是《辅行诀》最为基本的一大特点,是贯穿《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基本组方法则。

五味与五脏通过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联系起来,不同的味对相应五脏的虚实病机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

更具体地说,即是以本脏之味补己之虚(如以辛补肝),以克己之味泻己之实(如酸泻肝),以己克之味缓本脏之急(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在此基本原则之下衍生出五脏大小补泻诸方。

在针炙疗法中,针炙学家将手足十二经的五输穴,即井,荥,输,经,合分别配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五输穴与自然节令有其相应关系,与脏腑亦有相应关系。

这就是所谓的“同气相求”,这种原则在针灸临床中经常可见。

“同气相求”疗法在五输穴的应用方面确实占有极重要的份量,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种疗法。

五输穴相生疗法这是就五行相生关系发展的一种疗法。

五输穴主治疾病精要

五输穴主治疾病精要

五输穴主治疾病精要1.井穴井穴善治急痛。

下面就井穴治痛简单举例。

少商对咽喉痛有特异作用,在治疗急性咽喉炎及急性扁桃体炎时甚效,用三棱针在少商点刺出血治疗感冒喉痛当场痛止,感冒亦快速痊愈。

商阳治喉痛、喉肿、颔肿有良效,治感冒喉痛配少商点刺出血少许,可立止喉痛。

厉兑治目赤肿痛、麦粒肿及牙痛皆甚效,本穴配内关能治胃脘火热之痛。

少泽治眼病眼痛、咽喉肿痛、头痛、耳聋、耳鸣,点刺对三叉神经痛有镇定止痛之效,还能治尺神经痛。

少冲治急性角膜炎,点刺出血颇有疗效。

关冲治头部疾患,如眼(大眦)痛,咽喉痛(治急性咽喉炎时点刺岀血效果甚佳)。

足窍阴治目疾有效,治肋间痛亦有效。

2.荥穴荥穴治外经及外感性疼痛。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

”这里的外经与经络有关,与外邪也有关。

荥穴部位较浅,所以用治体表外经病,也就是说荥穴善于治疗各经所过的体表和所属经脉病变。

外经病多为感受风湿所致筋肉疼痛之病,多取荥穴,如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等。

荥穴所治亦与外邪有关,这是因为外感或为风寒,或为风热,而荥穴或属水,或属火,因此善于治疗外感,对于外感引起之疼痛选用荥穴治疗有效。

下面就荥穴治痛简单举例。

鱼际善治外感病及急性扁桃体炎、喉痛,还能治闪腰岔气、胸胁挫伤,此外能治手掌痛、腱鞘炎、上肢及肩痛、咳引尻痛、骶尾骨疼痛等。

二间治齿痛甚效,治肩关节周围炎有效,还能治岔气、腰痛。

内庭治牙痛、经痛甚效。

大都治新旧腰痛亦有特效。

前谷治颈项肩臂痛甚效。

足通谷治头顶痛。

液门常用治咽喉痛(喉痛甚效,本穴善于治外感之体痛)。

侠溪治眼病,治胆经之坐骨神经痛也有效,亦可治胸胁胀满疼痛。

行间治疗肝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肿痛、胁痛有效,能治眩晕头痛,常用治青光眼眼痛,亦治肋间神经痛、胸胁及小腹胀痛。

行间用治膝痛、膝肿甚效,此外还治下颚痛(开口不灵)。

3.输穴《难经·六十八难》说:“输主体重节痛。

”阳输为木主风,阴输为土主湿,输穴善治风湿,故主体重节痛。

五输穴原理摘抄

五输穴原理摘抄

五输穴原理摘抄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腧穴,分别各为井、荥、输、经、合,并称为“五输”。

五输穴是一组具有重大意义、作用大、疗效高、主治规律性强及运用范围广泛特点的腧穴,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以四肚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经气是发于五输,并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状况。

也就是说,“井”穴多位于手足上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荣”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尚未成大流,是终气所出的部位;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的部位;“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宽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的部位;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的部位。

五输穴这种经气浅深出入的特点,尚有用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比喻的。

如将“井”穴喻为春天,东方是经气初出和萌发的部位。

同时,为了在五行生克之中的方便应用,五输穴一般和五行相互配合起来,凡属于阴经井穴下皆加一木字,阳经井穴下均加一金字,并以此类推出现:“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这种按相生规律依次排列的,制中有生、刚柔相济的关系,是符合阴阳交泰和阴阳互根的道理的。

现将十二经的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规律分别排列: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手厥阴心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便、曲泽;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诸、支沟、天井;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后溪、足三里;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点穴︱经络中最好用的五输穴,你真的了解吗?

点穴︱经络中最好用的五输穴,你真的了解吗?

点穴︱经络中最好用的五输穴,你真的了解吗?本期导读借由五输穴理清每条经络的构造,将穴位运用得更准确、更高效(不小心就能到立竿见影、出神入化的地步哦)。

在学习十二经络的五输穴之前,我们首先追本溯源,重新认识一下什么是五输穴。

《黄帝内经》是通过黄帝的一次提问推出「五输穴」概念的。

《内经》如何介绍五输穴「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首先,黄帝已经知道,五脏六腑的气是会借由一定的线路浮出到四肢和体表的(正如血液会通过血管到达全身一样),这是脏腑统摄全身的基础。

但黄帝想听岐伯讲一讲气浮出后的具体情况:哪里出入,哪里停留,哪里较多,哪里较少,总体路线怎样。

「所出之处」,意为经气浮出部分的处所。

「歧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

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而后,岐伯准确地解答了黄帝的问题:五脏都有自己的五输穴,共25个穴位;六腑有六输穴(五输穴加原穴),共36个穴位。

经脉共12条,络脉共15条,五脏六腑的气,就是在这71个穴位、27条经络中,上下纵横流走的。

1. 井穴「井」是水井。

井穴好像一个开口的小小深井,水(比喻经气)刚刚浮出,藏聚在井下。

井穴处于手足末端,除了肾经在脚心(涌泉穴),其他经脉的井穴都在手指端、脚趾端。

2. 荥穴「荥」是很小的水流,在草丛中游走。

《说文解字》:「绝小水也。

」荥穴的经气比井穴稍大,并且开始流动。

荥穴处于掌指、跖趾关节的前方。

3. 输穴「输」有运输、灌注的意思,像是把此穴比喻成了人工开凿的沟渠。

由命名可以看出,输穴经气的气量骤增,如灌如注,比荥穴要大很多。

输穴也都在手脚上,处于掌指关节和跖趾关节的后方。

4. 经穴「经」最早指织布时的纵线,后来表示纵向之物。

如「经纬」「经络」,其中「经」是纵向的,「纬」「络」都是横向的。

此穴以经来命名,是因为它的位置已经来到了腕、踝以上的前臂、小腿处,气是上下垂直而流走的。

五输穴应用

五输穴应用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 阴经之荥属火,阳经之荥属水,病变于色 多为火热或水寒所致 • 荥穴对各种病变于色的初发病期,及原发 性神经痛有一定疗效
• 治疗肺热病(急性支气管发炎或肺炎)咳喘右颊 先赤之初发病期,刺手太阴经之荥穴鱼际和手阳 明经之荥穴二间,有退热镇咳平喘之效 • 鱼际穴对于肺热及肺热之气喘皆有立刻定喘之效。 • 晕针时脸色惨白,可针心经荥穴少府强心解之 • 此外《灵枢· 五邪篇》指出:“邪在肝即病肋中痛, 取之行间(肝经之荥穴),以肝经行肋下”。临 床上治疗肋间神经痛刺行间,有镇痛疗效 • 三焦荥穴液门配肺荥鱼际善治喉病(见百证赋)
井穴之补泻变通表
纳支法
• 字母补泻法如能配合时间之流注,则效果更佳, 其用法一般称之为纳子法,又称为纳支法。 • 纳支补泻法是以十二经脉纳支时刻与经气流注盛 衰的关系为基础的补泻法。 • 十二经之流注为:子时到胆,丑时到肝,寅时到 肺,卯时到大肠,辰时到胃,巳时到脾,午时到 心,未时到小肠,申时到膀胱,酉时到肾,戌时 到心包,亥时到三焦。一般泻其流注之旺时,补 取流注刚过之衰时。
母子经母穴穴补泻法
• 虚则补母经所属经之同一五行穴,实则泻 子经所属五行之同一五行穴 • 例如:肝虚则补母经(肾水)之同一五行 (水)穴,实则泻子经(心火)之同一五行 (火)穴
经别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 经
手阳明大肠 经
手太阳小肠 经
虚 /实 虚 实 虚 实 虚 实 虚 实 虚 实
• 束骨治腰痛,头痛太阳经走向之坐骨神经痛 • 临泣善治偏头痛,腰侧痛等少阳经之疼痛 • 上牙痛取内庭,下牙痛取二间、三间(玉龙赋、 天星秘诀、席弘赋) • 耳鸣耳聋取液门、中渚、束骨等
合治内府
• 合穴之本,水与肾相应为先天之本,针合 穴有调先后天之作用

同名经五输穴配穴法

同名经五输穴配穴法

2—8 4 4
身热
色 际( 火) 大都( 火) 一间fk 1 7 内庭( 水) 内庭( 水) 一问fk 7、 大都( 火) 鱼 际( ) 火 少府( 火) 然谷( 火) 前谷 ( ) 水 通谷( 水) 通谷( 水) 前谷 ( ) 水 然谷( 火) 少府( 火) 劳宫( 火) 行 间( 火) 液门( 水) 侠溪( ) 水 侠溪( ) 水 液门( 水) 行 间( 火) 劳宫( 火)

通谷 前谷 ( ) 然谷 少府 ( ) 水 火 行 然谷 ( ) 火 通谷 ( ) 劳宫 水 液 ( 少府 ( ) ( ) 前谷 ( ) ( )侠 水) 火 火 水 火

束骨 后溪 ( ) 太溪 神门( ) 木 土 太溪 ( ) 土 束骨( )大 木
太 冲( 土) 中渚 足临泣 ( ) 木 中渚 ( ) 太冲 大 陵 ( 木 土) 陵 渚 ( ) 中 木 大 陵( ) 土 足临泣 冲( ) 太 土 足临泣 ( ) 木
敦 ( )关冲 木 窍 冲( ) 金 中 阴( 金 ) 大 金) ( 间( ) 火 侠 门( )液 门 水 劳 溪 ( )( 水 水) 行
阴( ) 金 关 冲( ) 大敦 中 冲 ( ) 金 木 冲( )窍 阴 大敦 ( ) 木 木 窍 阴( ) 金 敦( ) ( 中冲( ) ( ) 关 木 金) 木 木 溪( ) 水 液门( ) 行间 劳 水 宫( )侠 溪 行 间( ) 火 火 侠 间( ) ( ) 劳宫 ( ) ( ) 液 火 水 火 火 冲( ) 金 宫( ) 火 溪( ) 水 门( ) 水
\\ 心下满
大肠
胃 脾 心
小 肠

辰 巳 午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而兼有体重节痛或呕吐腹泻(皆属土病)症状有效;陷谷为土经木穴,用之于木土不和(肝脾不和)之病;大都为脾(土)经火穴能治四肢(脾主四肢)不温(火应火.能促进体温);阴陵泉为土经水穴.补土制水作用极强.所以能利尿治水湿肿满;灵道为心经金穴能治失音(心主神.金应声);少海为火(心)经水穴.善治肾虚而神志变化之病;神门为心经土穴.治各类神经病变而见胃肠机能衰弱者更相宜;后溪穴为太阳经俞木穴.木主筋.因此对于太阳经所行有关(筋)之病变皆能治之,效果。束骨为水之木.木主筋.治本经所行筋强之病亦有卓效,亦常用治颈项强硬.闪腰等病.透过经络及补水润木作用.治头顶痛尤具卓效;涌泉亦为水(肾)之木穴.透过补水润木也能治头顶痛(厥阴头痛),又木主风.井穴镇定作用极强.所以涌泉亦为治痫症.风症要穴。昆仑为水(膀胱)经火穴.素为治疗腿足红肿(红肿属火.本穴亦属火)之要穴,治肾火上炎之牙痛亦有效.因系水之火穴.尤其常用于治疗命门火虚(即水中火虚)之五更泄;然谷亦为水(肾)经火穴.然谷对胃症状如呕吐.泻泄等均有效,也能治五更泄;大陵为火(心包)之土穴.能治脾胃经虚热之病及心火而有脾胃症状之病.因此常用治口臭;阳陵泉为木(胆)之土穴.又为筋会穴.因土主肉.主四肢,因此木穴筋肉皆主.治疗四肢筋肉不利之运动系统障碍及病变颇为有效,为治疗半身不遂之主要穴道;又因系木

(一)感冒发烧:取三叉三加大白配大椎点刺。(二)咳嗽:取水金.水通特效配鱼际牵引。(三)支气管哮喘:取尺泽金(肺)经水穴,复溜水(肾)经金穴极具疗效。(四)胃痛(腹胀或疼痛):1先针门金,再针肠门。2脐上针门金,脐下针灵骨很好。(五)甲亢:1取四关。2三阴交配内关。(六)打嗝:针间使或水金.水通配总枢点刺。(七) 口臭:针大陵穴。(八)肝炎:取肝门.明黄皆甚效配肠门更佳。(九)肾炎:取中白.下白倒马配水愈点刺出黄水特效。(十)水肿(小便不利):取天皇与四花上配起治疗效果最好。(十一)呕吐:总枢穴点刺特效。(十二)痔疮:委中穴至承山穴一带刺血特效,如内痔在阴陵泉周围放血;漏谷.地机一带也能放血。(十三)便秘:取支沟与照海最有效。(十四)四肢不温:取大都穴,灸之显效。(十五)命门火虚:然谷为水经火穴,治肾经热病极效。(十六)失眠:间谷配风市非常好,另耳尖刺血最特效。
5
用;其他可以此种方法类推。[小结] :同气相求疗法,临床即灵活又广泛,疗效又高。本文虽将其分为五种用法,但各种用法之间并不是绝然独立的,若能交互应用.效果会更好,而且每一个穴道的用法也未必限於一种,例如尺泽为金之水穴,能治本经火热病如扁桃腺炎.咽喉炎有效;从金水同源,合水与肾水五行相应而言,又能治尿意频数,由于金能克木.水能润木.木主筋.所以也是理筋要穴,而透过与复溜(水之金穴)并用又能达到金水相通之效而常用治慢性气管症状,这就是一穴多用的例子,其他类似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不再多举。针灸治病的最高艺术就在於一穴多用而非一病多穴,活用同气相求疗法,对於此一目标的追求将有莫大的助益。------(四总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后增四总穴:疼痛取阿是.心胸内关谋.肋胁支沟取.肩痛阳陵搜;)---(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无定法.万法归中.手中有穴.心中无穴.针法成矣!)---(久年风湿疼痛.虽经毫针治疗.但常有复发者.唯经施以刺络辅助.则未见复发者.因此放血实为必要.血去则痛止;)---(世界上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董氏奇穴治疗---疼痛类疾病1] (一)落枕:1取一侧重子.另一侧重仙,配承浆牵引。2取健阳陵泉配患经俞穴牵引;以上两种均配阿是点刺。(二)颈椎病:1人中配后溪牵引,配动气法;2健阳陵泉配患经俞穴牵引,配动气法;3健三叉三穴透刺下白配颈向对侧转头,一般1次而愈;以上方法可均配阿是及委中点刺。(三)肩臂酸痛:未粘连取阿是及尺泽点刺,未愈取健阳陵泉或肾关配患俞穴牵引。(四)肩背痛:1取肾关配四花上穴更好;2健重子配患重仙牵引;3背痛靠脊椎部位取束骨,心后背脊痛针中渚特穴;以上均配阿是及委中点刺。(五)网球肘:健曲池配患灵骨牵引;学生肘:健心门配患后溪或腕顺一牵引;以上配阿是点刺。(六)手指痛(类风湿):取五虎一.二倒马配动气法。(七)腱鞘炎.囊肿:1健五虎一.二配动气甚效;2囊肿:取注射器穿刺吸出粘液。(八)腕关节痛:针健侧三里.侧下三里倒马配患俞牵引,另配阿是点刺。(九)上臂痛:针肾关最好,如配足三里治肩峰痛甚效。(十)手抽筋:针对侧火山或外关穴配同侧尺泽泻法。(十一)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面积小取对应针法,大面积疼痛取束骨配人中牵引,配动气法;均配阿是走罐及阿是.委中点刺。(十二)腰椎管狭窄:1灵骨.太白倒马配患俞牵引;2人中.后溪.束骨;以上配动气法及阿是与委中刺血。(十三)坐骨神经痛:灵骨.大白倒马配患俞牵引。(十四)腰骶痛:1对应针配点刺;2心门穴特效;3灵大倒马有效。

[董氏奇穴治疗---疼痛类疾病2] (十五)尾椎痛:取心门穴特效。(十六)脊椎压痛(骨刺):1颈椎:人中.后溪或人中.束骨牵引;2胸椎:人中.昆仑牵引;3腰椎:人中.后溪.束骨.风市.复溜配委中刺血。骶椎:人中.束骨牵引;4尾椎:心门穴。(十七)臀痛:取健(腋后纹与肩峰中)向极泉方向以45度斜刺2-2.5寸配阿是穴点刺特效。(十八)大腿痛:1针三叉三特效;2针九里也不错。(十九)膝盖痛:1健内关配患俞牵引;2健心门配患俞牵引;以上均配阿是点刺。(二十)腿冷痛:针木火穴甚好。(二一)小腿抽筋及胀痛:1针对侧次白穴特效;2针对侧肩中也有效;3针对侧前臂经络反应点;均可配阿是点刺。(二二)踝扭伤及疼痛:1取五虎四针之;2针对侧腕部反应点;3针健小节穴配内踝病太溪,外踝病昆仑牵引;以上均阿是点刺。(二三)足跟痛:1针健大陵配点刺;2健灵骨穴贴骨进针甚效,配委中点刺特效。(二四)脚趾痛:针五虎三穴。(二五)肋神经痛:取健丘墟或阳陵泉配患支沟牵引;另配阿是穴点刺。(二六)痛风:取阿是穴点刺特效。(二七)肩周炎: 1取健阳陵泉配患俞牵引;2取健肾关配患俞牵引;另配动气法及阿是.患尺泽点刺。
4
土穴.对于木不疏土.肝脾不和之病也有疗效;太冲亦为木之土穴.治疗与阳陵类似,亦为调理肝脾要穴;行间为木(肝)经火穴.肝能生火.本穴能泻之.故又为疏肝理气之要穴;曲泉为肝经水穴.善治阴(肝经所行)与肾水有关之病.如尿道炎.淋病.阴囊水肿等。此外间使(心包经经金穴)能治失音,至阴(膀胱经井金穴)能治痒疾皆与金有关,隐白为土(脾)经木(井)穴.虽统血亦含藏血之意.治疗崩漏疗效极佳,三间为大肠之木穴.腹泻兼胁痛之场合可用,而董师用二间治腰痛.二间为金(大肠)之水穴.水与肾相应.也有同气相求的关系,这类的子真是多不胜举。从上述应用及实效来看,五输穴可以说就是经络的全息点,五行反应五脏,因此才能以之治疗五脏病变。五.相通:这是五行中两行交互并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尺泽为金(肺)经水穴,复溜为水(肾)经金穴,合用则能达金水相通之效.治疗肺不肃降.肾不受纳之病.极具疗效。此组合治疗慢性支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而迭收卓效。又如少海为火(心)经水穴.然谷为水(肾)经水穴.两穴合用可治心肾不交.水火未济之病如心烦不寐.多梦遗经.心悸健忘.炫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或潮热盗汗等,如神经衰弱即可见上述临床表现。其它如心脾两虚则可取火经土穴.土经火穴并用;治疗肺脾两虚可取土经金穴.金经土穴并用;肝脾不调.肝胃不和可取木经土穴.土经木穴并用;肝肾阴虚者皆可取木经水穴及水经木穴并用为主;脾肾阳虚可取水经土穴(太溪)及土经水穴(阴陵泉)并
(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中医虚损:虚极阴阳.损极五脏.虚极必损.损极必亡;)(久病必瘀.怪病必瘀.重病必瘀.痛病必瘀.难病必瘀,刺络放血.立起沉疴痼疾;祛一分瘀血, 存一今生机)

[董氏奇穴治疗---头部疼痛疾病] (-).头痛:1.大白配三叉三穴特别好。2.少阳及阳明头痛:取侧三里及侧下三里加肾关,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灵骨会更加提高效果。3.后头痛:委中刺血甚效。4.太阳穴刺血最特效。(二).头晕:曲池配灵骨特效
2
穴,因为金能克木.若不克木.木则舒矣;曲池为金(大肠经)之土穴.金能克木,疏土亦能和木,所以常用治肝阳上亢;少商为金(肺经)之木穴,亦能治木亢不降之症,两穴治高血压均极有效。三.真五行:真五行即指金中真金.土中真土.火中真火等,也就是指各经的本穴而言,这些穴道治疗的范围虽较其它四种同气相求的疗效来得单纯,但效果则加倍,治疗本经之病尤为有效。例:经渠为金(肺经)中真金(经金穴),最常用于伤风感冒之气喘及咳嗽,效果卓著,对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尤有特效;足三里为土中真土,调理脾胃作用极强;太白亦为土经土穴,消化器病,阳谷为火经火穴.常在发热时针之退热;劳宫亦为火(心包)经火穴.泻火之效极佳,能清心火.尤擅清胸膈之热.导火下行.所以对小儿口疮及心闷疮痍有效;阴谷为水(肾经)中真水.利水作用极强,亦善治肾亏之病;丘墟及临泣皆为(胆)经木穴.因此前者治转筋(木主筋)胸肋病(木之病所),后者治眼睛(木开窍于眼)均为要穴;大敦亦为木(肝)经木穴.治疗阳痿.疝气及血崩均极特效,这些皆筋之病而肝主筋,且肝经绕行阴部一周,又肝藏血所以治血崩效果亦佳。四.相应:这是同气相求疗法的中心用法,其原则在于将五行与脏象之相应密切结合,然后用于临床,是同气相求疗法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具体应用时以本经病为主经,旁及他经病变则在本经找与相应之穴即可,换言之以本经病为主,有他脏病机参与者.可取本经之五行相应穴。例:太渊为肺经土(俞)穴,治疗外感病
1
五输穴与自然节令有其相应关系,与脏腑亦有相应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同气相求,这种原则在针灸临床中经常可见。但其原理则未必为医者所明白,同气相求疗法在五输穴应用方面确实占有极重份量,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一种疗法,又可分为相生.相克.相应.相通及真五行等五类,下列分别详细说。一.相生:这是就五行相生关系发展的一种疗法,例太渊为金(肺)之土(俞)穴,故能补土生金治肺气虚症。商丘为土之金穴也能补气治中气不足之病;侠溪为木(胆经)之水穴,能治肝虚水不润木之虚症。补肾经母穴复溜能治肾亏各病治骨刺及久年腰痛效果突出,治闪腰岔气也很有效。又如尺泽为肺经(金经)子穴,泻之能使金不克木,对运动系统不利之病很有效,临床常用以治疗五十肩及半身不遂。这方面用例很多因与母子补泻有重覆之处,不做多述。二.相克:是五行制化关系应用的一种疗法,例:二间为大肠经之水穴治大肠经火热病如牙痛等极效;内庭治牙痛亦是此理;液门为三焦经水穴,善治三焦火热之病,尤以上中焦壅热所导致之五官.咽喉疾患为佳。百症赋即用其治喉痛。上述几穴为阳经荥穴,五行属水又:荥主身热故能泻火;为一般人所熟悉。尺泽为肺经之水(合)穴,所以能治肺经火病,因此为咽喉炎及扁桃腺炎的特效穴;曲泽为火经水穴能克火,善治水虚火热之病,尤其疏降心火上逆之病,如口疮.眼赤等效果更佳。以上从水克火而言,其它四行可类推,例窍阴为木(胆)经金穴,因此能治木反侮金及气虚气滞肝不条达之病;中封为肝经经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