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合集下载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规范标准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毫针,是针体微小而细,针尖锋利的一种针具,是《内经》“九针”中的第七种针具。

古代九针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某些针具逐渐弃置不用,而毫针逐渐成为针刺的主体,一直流传至今。

当今我们临床上讲的针灸,其中针刺主要指毫针。

毫针因其针体微小而细,《内经》中又称之为“微针”、“小针”;民间俗称“银针”。

当使用毫针在周身腧穴(经穴、奇穴、阿是穴)针刺时,称为“体针”;当使用毫针在耳穴、头穴线等某一特定部位针刺时,又叫“耳针”、“头针”。

前者属于大针灸系统,后者属于微针系统。

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毫针的基本操作过程及其技法。

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

每一种刺法,都有它的操作规程和具体要求,必须刻苦学习,勤奋实践,才能掌握。

第一节毫针的结构与规格一、毫针的构成(一)制针材料大家知道,最早的金属针具是青铜针、铁针,因其容易生锈,弹性与韧性较差,容易断针,逐渐为金针、银针取代。

金针、银针虽然传热、导电性能好,但强度、韧性较差,容易弯针,而且价格昂贵,于是,又研制出不锈钢针。

不锈钢针特点:1.强度高,韧性与弹性好:不容易弯针、断针。

2.针体挺直光滑:容易进针与操作。

3.耐高温,防锈蚀:可用来温针、烧针,不容易腐蚀生锈而断针。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但也有采用金针、银针者。

(二)毫针结构(图2-1)针尖:针身的尖端锐利部分。

是刺入穴位的关键部位。

(针芒)针身:针尖与针柄间的主体部分。

是刺入穴位的主要部分。

(针体)结构针根: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

是观察针刺深度与提插幅度的标志。

针柄:针根至针尾部分。

是持针、行针、温针的操作部位。

针尾:针柄的末端部分。

是观察捻转角度的标志。

(针顶)针尖:锋利适度,刺入顺利针身:光滑挺直,富有弹性要求针根:衔接牢固,没有松动针柄:衔接牢固,没有松动(三)毫针的分类(图2-2)由于针柄、针尾的构成形状不同,毫针又有环柄针、花柄针、平柄针、管柄针的不同。

毫针法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

毫针法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

毫针法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毫针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针灸技术,目的是通过针刺,激活人体气血运行,达到调理健康的作用。

下面是毫针法的操作流程及要点说明:
一、流程
1.检查患者病情:询问病史、观察舌苔、脉象等。

2.准备工具:选择合适的毫针和手术器械,消毒工具。

3.选择穴位:根据病史、舌苔、脉象等,确定需要刺激的穴位。

4.穴位处理:用消毒棉球或酒精消毒穴位周围的皮肤,遵循穴位的取穴规律。

5.刺入毫针:将毫针慢慢插入穴位,注意尊重疼痛感觉,不宜快速、强力。

6.反复弹毫:将毫针在穴位中反复弹动,激发皮肤、筋膜、经络反应,以达到治疗效果。

7.拔出毫针:一般来说,毫针的刺激时间不可过长,一般2-3分钟为宜。

8.治疗结束:观察患者反应,帮助患者整理衣物、饮水等。

二、要点说明
1.根据病情选择毫针:选择适合的毫针对于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毫针是从不同材质制作而成,不同的毫针有不同的医疗作用。

2.消毒工具、穴位处理:治疗前需要认真消毒工具,防止交叉感染。

穴位需要规范处理,依照操作标准。

3.注意毫针插入深度:插入毫针不宜过深,以免伤及内脏等重要器官,同时不宜过浅,以免无法激活经络。

4.注意针刺力度:针刺力度要掌握好,刺入速度过快、过强对身体有害。

5.细心观察患者反应:治疗过程中要细心观察患者反应,了解治疗效果。

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治疗。

总之,在进行毫针法操作时,要认真把握操作流程和要点说明,正确使用毫针对于患者的疾病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毫针针刺技术操作规范

毫针针刺技术操作规范

毫针针刺技术操作规范一、体位为了使患者在治疗中有较为舒坦而又能持久的体位,既便于取穴、操作,又能适合留针,所以在针刺时一定选择好体位。

临床常用的有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侧臣位等。

关于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迈、体弱、病重的患者。

有条件时尽量取卧位,以防止发生晕针等不测事故,:二、消毒包含针具消毒、腧穴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针具可用高压蒸气消毒或 75%酒精浸泡 30 分钟消毒。

同时应注意尽可能做到一穴一针。

腧穴部位可用75%洒精棉球拭擦消毒,或先用 2.5 %碘酒棉球擦试后再用洒精棉球涂擦消毒。

至于医者手指,应先用肥皂水洗净,再用 75%洒精棉球擦抹即可。

三、刺法1、进针法在针刺时,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称“刺手” ,右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协助针身,称“押手” 。

详细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地点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② 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腧穴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合用于长针的进针。

③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拇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双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废弛部位的喻穴。

④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薄部位的进针,如印堂等。

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强针感,提升疗效,防备不测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同一腧穴,因为针刺角度、方向、深度的不一样,所产生的针感强弱、方向和疗效常有显然差别。

① 角度指进针时的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它是依据腧穴所在地点和医者针刺时所要达到的目的联合而定,一般有: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

此法适于大多数腧穴。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45°角左右倾斜刺入。

针刺技术 毫针刺法 消毒及体位选择

针刺技术 毫针刺法 消毒及体位选择

2.选择体位 侧卧位
适用于肢体侧 面、少阳经腧 穴、上下肢的 部分腧穴操作。
2.选择体位 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头部、颜面 部及颈部、胸上部和 上肢的部分腧穴操作。
2.选择体位 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部和后 头部及项部或肩部 或背腰部的腧穴操 作。
2.选择体位 侧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部和后头 部及项部或肩部或背 部 34 35
直径(mm) 0.45 0.42 0.38 0.34 0.32 0.30 0.28 0.26 0.24 0.22
(二)毫针刺前的准备
1.思想准备(操作前沟通)和消毒
(1)患者思想准备:病人要神情安定,意守感传。 (2)医者思想准备:医者要聚精会神,意守神气。
1. 针具器械消毒 2. 医者手指消毒 3. 针刺部位消毒 4. 治疗环境消毒
• 高压蒸汽灭菌法 • 药液浸泡消毒法 • 煮沸消毒法
2.选择体位
仰卧位
适用于头面部 和胸腹部及上 下肢的部分腧 穴操作。
原则:①患者:舒适,便于留针;
②医生:便于取穴和操作。
2.选择体位 俯卧位
适用于头项部 和腰背部及上 下肢的部分腧 穴操作。
第二节 针刺操作方法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1.毫针的结构
毫针分为针尖、针身、 针根、针柄、针尾5个 部分。
2.毫针的规格
(1)毫针的长度规格
旧规格(寸) 0.5 1 1.5 2 2.5 3 4 4.5 5 6 新规格(mm) 15 25 40 50 65 75 100 115 125 150
(2)毫针的粗细规格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0.22
36
0.20
直径:mm
(二)毫针的长短规格
旧规 格inch
新规 格mm
0.5
13
1
25
1.5
40
2
50
3
75
4
100
5
150
4
• 三、毫针的选择 (一)针具质量的选择
(二)针具规格的选择
5
• 四、毫针的检查 (一)检查针尖 (二)检查针身 (三)检查针根 (四)检查针柄
6
第二节 毫针操作基本功
25
(二)临床运用 1.深浅刺法 2.深浅补泻 3.取穴处方
(三)注意事项
26
• 六、提插法 (一)操作方法 (二)临床运用 1.催气 2.行气 (三)注意事项
27
• 七、捻转法
(一)操作方法
(二)临床运用 1.进针 2.催气 3.行气 4.针感保留与消减 (三)注意事项
28
• 八、导气法和平补平泻法 (一)操作方法 1.导气法 2.平补平泻法 (二)临床运用 1.催气、守气 2.适应病症
(三)守神定志、意气力结合
9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 一、患者的体位 (一)选择体位的重要性
(二)临床针刺时常用体位 (三)选择体位的注意事项
10
• 二、腧穴的揣定 (一)操作方法 1.指切揣穴法 2.按压揣穴法 3.分拨揣穴法 4.旋转揣穴法 5.滚摇揣穴法 6.升降揣穴法 7.滚摇升降揣穴法
11
(一)操作方法 1.指按法 (1)单指押手法 (2)双指押手法
2.掌按法
17
(二)临床运用 1.揣穴定位 2.减轻进针疼痛 3.辨别得气 4.减轻组织损伤 (三)注意事项

中医技术--毫针刺法

中医技术--毫针刺法

2).体位的选择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侧伏坐位 俯伏坐位
1、仰卧位:适用于头、面、颈、胸腹部 和部分四肢的腧穴,如印堂、百会、膻中、 中脘、足三里等穴。
2、侧卧位:适用于头、侧胸、侧腹、上 肢和下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如环跳、肩髃、 外关、风市、阳陵泉等穴。
3、俯卧位:适用于头、颈、肩、背、 腰、骶和下肢后面,外侧等部位的腧穴, 如百会、风府、风池、大椎、背俞穴、承 扶、委中、悬钟等穴。
2).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针刺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方向、角 度和深浅度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 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 针刺同一腧穴 , 如果方向、角度和深浅 度不同 , 则刺达的组织得到的感应和疗 效就会有显著的差异。 临床上对所取腧穴的针刺方向、角度、 深浅度,主要根据施术部位、病情需要、 患者体质强弱和形体胖瘦等具体情况 而定。
(2)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夹持消毒干 棉球,夹持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 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 使针身垂直,在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指同 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皮肤,适用于长 针的进针。
( 3)提捏进针法:以左手拇食指将针刺入 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 入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
4 、仰靠坐位:适用于头面、颈、胸、 上部和上肢的部位腧穴,如上星、印堂、 天突、肩髃 、曲池等穴。
5、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颈、侧部 的腧穴,如头维、太阳、风池、颊车、 听宫等穴。
6、俯伏坐位:适用于头颈、后头、颈肩、 背部的腧穴,如风池、风府、肩井、天宗、 背俞等穴。
3).消毒
1、针具器械的消毒 a.高压消毒 b.煮沸消毒 c.药物消毒 2、医者手指消毒 3、施术部位消毒
3).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 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毫针技术

毫针技术
(三)行针与得气
毫针技术
2、得气—不得气的原因及处理
✓取穴不准 ✓针刺角度、深度不当 ✓正气虚弱,经气不足
✓ 重新取穴
✓ 调整针刺的角度、深度
✓ 留针候气,行针催气;加 艾灸;服补药再行针刺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任务一 二、毫针操作方法
(四)针刺补泻
毫针技术
1、何谓补泻?
✓凡是能鼓舞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叫补法。 ✓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叫泻法。
✓适合于长针的进针。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任务一
毫针技术
二、毫针操作方法
(一)进针方法——提捏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 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 部腧穴的进针。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任务一
毫针技术
二、毫针操作方法
(一)进针方法——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 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 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1、针刺角度
直刺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尤其是肌肉丰厚处。
斜刺 肌肉浅薄;内有重要器官 平刺(横刺) 皮薄肉少;头面部;透穴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任务一
毫针技术
二、毫针操作方法
(二)针刺角度与深度
2、针刺深度
✓体质 身体瘦弱者宜浅刺,体胖强壮者宜深刺。
✓年龄 年老体弱小儿宜浅刺,青壮年体壮者宜深刺。
✓病情 阳证、表证、新病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宜深刺。
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振动。 弹柄法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
任务一
二、毫针操作方法
(三)行针与得气 摇动针柄。
毫针技术
1、行针辅助手法 摇柄法来自中国传统康复技术任务一

皮肤科毫针刺法技术

皮肤科毫针刺法技术

皮肤科毫针刺法技术一、导言皮肤科毫针刺法,顾名思义,是皮肤病学领域常用的针刺治疗方法,它是以针刺穴位为根本手段,通过改变人体内的生理活动调整机体机能的一种疗法。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无创、快速、方便等优点,而且不需要外用药物,对于某些皮肤病来说有独特的疗效。

二、毫针刺法的特点和作用机制毫针刺法是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由于针头极为微小,因此也就避免了皮下组织损伤,刺激程度较浅,而且不会破坏真皮层,因此很少出血和疼痛感。

这种治疗方法在针刺穴位的选择、针刺深度的控制、刺激频率和强度的调节等方面非常考验医生的医术水平。

作用机制方面,毫针刺法主要是通过针刺点的刺激来达到促进体内膜交换的作用,激活人体细胞、组织等多种机能,改善病人免疫力、代谢功能和神经调节系统的平衡,最终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三、适用范围目前,皮肤科毫针刺法已经广泛运用于许多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如过敏性皮炎、银屑病、荨麻疹、瘙痒症、脱发等常见病。

其中,特别是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等疾病,在临床治疗中效果突出,因此深受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四、毫针刺法的操作流程四个基本步骤如下:1. 穴位定位在针刺治疗前要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确定需要刺激的穴位位置,随后再根据需要进行筛选和调整。

2. 医生体位和病人体位由于毫针深度较浅,因此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使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同时还需要病人採用合适的体位。

通常情况下,横卧位是较常用的方法。

3. 针头消毒及取针由于毫针是非常细小的,因此必须非常小心地进行消毒并在需要的时候换针。

4. 毫针刺法操作毫针刺法在操作过程中应非常小心谨慎,以免误伤血管、淋巴管等组织。

五、毫针刺法的优势和不足毫针刺法与传统针灸治疗方法相比,具有多个明显的优势。

例如,毫针直径非常细小,对人体影响较小;因此,病人不容易感觉到痛苦,治疗过程也非常方便和适合家庭自行操作。

同时,毫针刺法还可以在不增加药物使用量的情况下,达到与一些口服或者外用药物相同的效果。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毫针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毫针针刺
四、适应症:针刺适应范围很广,涉及内患者体位舒适全身放松,留针时不可乱动,以防意外。2.年龄体质有差异,应注意,老人儿童刺激量应小,针刺宜浅。3.针刺时手法应轻巧灵活准确。4.针刺时患者若出现神疲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冷汗甚至意识丧失等晕针情况处理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所有留针,使患者平卧,可饮用温开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观察病人变化,严重时送急症科处理。5.针后异常感是针刺后患者的穴位出现酸麻胀困重等感觉。属于针刺后一些穴位正常反应,多不必处理,休息即可。严重者用推拿手法训循按局部即可痊愈。五.禁忌症1.孕妇腹部2.血友病,凝血机制疾患,出血性疾患极期3.精神失常患者的其他疾患。4.严重内科疾病发作时不可针刺。
三、针刺的方法:1、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2、进针法: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3、针刺角度1.直刺90°左右2.斜刺45°左右3.平刺15—25°。4、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5、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6、行针手法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7、针刺得气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8、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一般留20—40分钟。9、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学习人员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最新版本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

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

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

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

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

1。

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2。

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2.2。

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

2。

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毫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毫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毫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毫针技术,是指利用毫针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机体的穴位,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毫针技术的适应证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等科的多种常见病、多发病。

一、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消毒、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

1.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针具、腧穴部位及医生手指的消毒。

2.进针法进针时,一般用双手配合。

右手持针,靠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左手按压针刺部位,以固定腧穴皮肤。

临床常用以下几种进针方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示指的指甲切按腧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迅速刺入。

(2)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刺入。

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3)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示二指将欲刺腧穴两旁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等。

(4)夹持进针法左手拇、示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于针体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两手同时用力,将针刺入腧穴。

用于较长毫针的进针。

3.行针与得气毫针刺入后,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之得气,并进行补泻。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生会感到针下有沉紧的感觉;同时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

得气与否以及得气的快慢,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行针手法有以下两种:(1)提插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部位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提插的操作方法。

将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至浅层为提。

(2)捻转法捻转法是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右手拇指与示、中指夹持针柄,进行前后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4.留针与出针医生可根据病情确定留针时间,一般病证可酌情留针15~30分钟。

出针时,用左手拇、示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止出血。

刺法灸法学之毫针操作基本技术

刺法灸法学之毫针操作基本技术

刺法灸法学之毫针操作基本技术
毫针操作基本技术包括:插针法、按压法、拔针法、刺法灸法中心技术、调整穴位等。

其中,插针法是将灸针刺入指定通道深处的过程;按压法是采用按压或拨摆的方法,以增强针刺效果的方法;拔针法是在经过一定的针推拉后,利用手指上下及左右拍打灸针,使针头能够拔出穴位的过程;刺法灸法中心技术是指通过持续性地刺针,使其收到回输入信号,从而使针灸起到疗效的技术;调整穴位技术是指在插针前,进行针灸穴位的放松及调整,以便起到良好的针灸效果的技术。

针法除了插针法、按压法、拔针法以及调整穴位技术外,还有推法法、敷药法等。

推法是在针头推动的情况下,利用快速变化的力量,使外层的肌肉收缩并产生让病人感受到的剧烈刺痛感,从而起到疗效的技术。

而敷药法则是在插针时,在穴位外层或中层直接依照要求敷入中药或其他物质,达到药性的刺激作用,从而起到疗效的技术。

此外,还有一种叫转刺法的针法,它是以斜向方式插针,从外层至内层,然后从内层慢慢拔出,以促使血液循环,使病灶得以缓解的技术。

最后,还有一种叫销伤法的针法,它是在推法的基础上,将针推至最大深度后,长时间地保持插刺,以促使病灶的活血化瘀,以治疗病灶的技术。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毫针操作基本技术,无论是插针法、推法法还是转刺法,都需要护理工作者拥有良好的技能,比如要控制针头正确的深度、正确的推拉力度及根据身体病状对调整穴位进行调整等。

这些都需要护理工作者有十足的经验与能力,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0部分毫针篇一: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5.2.6)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一、针刺疗法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

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

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

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

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讲述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讲述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与规格
一、毫针的构成
青铜针、铁针
最早的金属针具
(一)制针材料
金针、银针 不锈钢针
1.强度高,韧性与弹性好 2.针体挺直光滑 3.耐高温,防锈蚀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 但也有采用金针、银针者。
第一节 毫针的结构与规格
一、毫针的构成
(二)

针尖:针身的尖端锐利部分。是刺入穴位的关键部位。(针芒) 针身:针尖与针柄间的主体部分。是刺入穴位的主要部分。(针体)
对应关系见表2-2 毫针长短规格表
旧规格(英寸) 0.5 1 1.5 2 2.5 3 3.5 4 4.5 新规格(毫米) 15 25 40 50 65 75 90 100 115
旧规格与新规格采用相对值对应:即1英寸=25毫米,0.5英寸=15mm, 以此累加。 临床上以1~3寸(25~75mm)的毫针最为常用,其中又以1.5寸(40mm) 者用得最多。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深刺或透穴;短针多用于肌肉 浅薄部位浅刺,如头面部穴位、耳穴。
第二章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第二章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毫针,是针体微小而细,针尖锋利的一种针具,是 《内经》“九针”中的第七种针具。古代九针经过几千年 的医疗实践,某些针具逐渐弃置不用,而毫针逐渐成为针 刺的主体,一直流传至今。当今临床上所讲的针灸,其中 针刺主要指毫针。
毫针因其针体微小而细,《内经》中又称之为“微 针”、“小针”;民间俗称“银针”。
第二章 毫针基本操作技术
当使用毫针在周身腧穴(经穴、奇穴、阿是穴)针 刺时,称为“体针”;
当使用毫针在耳穴、头穴线等某一特定部位针刺时, 又叫“耳针”、“头针”。
前者属于大针灸系统,后者属于微针系统。 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 留针法、出针法等毫针的基本操作过程及其技法。是针灸 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每一种刺法,都有它的操 作规程和具体要求,必须刻苦学习,勤奋实践,才能掌握。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1. 进针法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

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

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

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

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

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毫针,是针体微小而细,针尖锋利的一种针具,是《内经》“九针”中的第七种针具。

古代九针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某些针具逐渐弃置不用,而毫针逐渐成为针刺的主体,一直流传至今。

当今我们临床上讲的针灸,其中针刺主要指毫针。

毫针因其针体微小而细,《内经》中又称之为“微针”、“小针”;民间俗称“银针”。

当使用毫针在周身腧穴(经穴、奇穴、阿是穴)针刺时,称为“体针”;当使用毫针在耳穴、头穴线等某一特定部位针刺时,又叫“耳针”、“头针”。

前者属于大针灸系统,后者属于微针系统。

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毫针的基本操作过程及其技法。

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

每一种刺法,都有它的操作规程和具体要求,必须刻苦学习,勤奋实践,才能掌握。

第一节毫针的结构与规格一、毫针的构成(一)制针材料大家知道,最早的金属针具是青铜针、铁针,因其容易生锈,弹性与韧性较差,容易断针,逐渐为金针、银针取代。

金针、银针虽然传热、导电性能好,但强度、韧性较差,容易弯针,而且价格昂贵,于是,又研制出不锈钢针。

不锈钢针特点:1.强度高,韧性与弹性好:不容易弯针、断针。

2.针体挺直光滑:容易进针与操作。

3.耐高温,防锈蚀:可用来温针、烧针,不容易腐蚀生锈而断针。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但也有采用金针、银针者。

(二)毫针结构(图2-1)针尖:针身的尖端锐利部分。

是刺入穴位的关键部位。

(针芒)针身:针尖与针柄间的主体部分。

是刺入穴位的主要部分。

(针体)针根: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

是观察针刺深度与提插幅度的标志。

针柄:针根至针尾部分。

是持针、行针、温针的操作部位。

针尾:针柄的末端部分。

是观察捻转角度的标志。

(针顶)结构针尖:锋利适度,刺入顺利针身:光滑挺直,富有弹性要求针根:衔接牢固,没有松动针柄:衔接牢固,没有松动(三)毫针的分类(图2-2)由于针柄、针尾的构成形状不同,毫针又有环柄针、花柄针、平柄针、管柄针的不同。

环柄针:针柄由金属丝绕成环形,又叫圈柄针。

花柄针:针柄由两股金属丝绕成盘龙状,又叫盘龙针。

分类平柄针:环柄针去尾而成。

管柄针:针柄由金属薄片制成管状者。

环柄针是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针具。

花柄针便于运针,但体积大,不便存放,适用于持续运针者。

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进针管辅助下使用。

二、毫针的规格毫针的规格,主要根据针身的粗细和长短来区分。

(一)粗细毫针的粗细,过去用“号数”表示,现在用法定单位毫米表示,其对应关系见表2-1。

(教材表2-1有错误,见下表)表2-1 毫针粗细规格表从号数与毫米的对应关系可知:号数越大,毫米值越小,针越细。

临床上以28号~30号(0.32mm~0.38mm)的毫针最为常用。

粗针多用于四肢、腰臀部穴位,以及瘫痪、麻木等针感迟钝者;细针多用于头面、眼区穴位,以及小儿、体虚患者。

现在有些制针厂家不用“号”,只用毫米表示粗细,如:0.30mm(细);0.35mm(中);0.40mm(粗)。

(二)长短长短旧规格为英寸(制针厂家惯用),新规格为毫米,其对应关系见表2-2(改正教材表2-2错误)表2-2 毫针长短规格表旧规格与新规格采用相对值对应:即1英寸=25毫米,0.5英寸=15mm,以此累加。

临床上以1~3寸(25~75mm )的毫针最为常用,其中又以1.5寸(40mm )者用得最多。

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深刺或透穴;短针多用于肌肉浅薄部位浅刺,如头面部穴位、耳穴。

三.毫针的选择(一)针具质量选择根据针具的“质”与“形”选择针具。

1.质:质量选用国标指定的优质不锈钢制作针具,即根据国家标准《不锈耐酸钢技术条件》中规定的铬18鎳或氧铬18鎳之不锈钢制作的针具。

2.形:形状、造型针尖:端正不偏,光洁度高,锐利适度。

(不易发生钩毛;进针顺利而不痛;不锐则难进针,过锐则进针痛)针身:光滑挺直,富有弹性。

(进针阻力小,便于进针与运针;不容易弯针与断针)针根:牢固,无剥蚀、伤痕。

(不易断针)针柄:缠绕均匀牢固,长短粗细适中。

(不易松脱、断丝;便于持针、运针)(二)针具规格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型与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选用不同规格的针具。

年轻体壮、肥胖、实证、肌肉丰厚部位——粗针、长针。

老幼体弱、瘦小、虚证、肌肉浅薄部位——细针、短针。

四.毫针的检查每次用针前后,都要严格检查针具,通过修整后可以使用的必须修理,形状 规格修理不好的必须剔除不用。

(一)检查针尖捻转捏握体会法:右手持针柄捻转,左手拇食指捏住针尖体会,有刺痛者表示针尖有钩。

棉团提插捻转法:手持针柄在棉团内作捻转提插,若针尖带棉絮者,表示针尖有钩。

肉眼观察法:将几支毫针针尖向上,在阳光充足处观察,若针尖有白点者,表示有钩毛。

(二)检查针身肉眼观察法:弯曲、折痕、锈蚀。

桌面滚动法:将针放在平坦的桌面上滚动,不能贴紧者为有弯曲。

针身拉擦法:两手拇食指夹持针身,上下左右拉擦,有不平滑处,便是折痕,锈蚀处。

△临床上主要用肉眼观察法。

(三)检查针根肉眼观察针根有无折痕、锈蚀。

手持针柄与针身牵拉,有无松动,脱落。

△针根处的损伤容易发生断针,切切注意。

(四)检查针柄注意金属缠丝有无松动,可一手持针柄,另一手捏住针身,双手用力拉开或合拢,可发现松动。

五.毫针的保养和维修(一)维修针尖 针身检查针具时若发现明显的折痕、缺损、剥蚀,为防止断针,应丢弃不用。

一般的弯曲,轻度锈蚀,可按以下方法修理。

1.针尖变钝或有钩,可用细砂纸磨至锐利适度。

2.针身弯曲,可用手或竹片理直,锐角弯曲者丢弃不用。

3.针身有轻微锈蚀者,用细砂纸擦净锈斑。

(二)保养1.毫针使用后用消毒棉球擦干净,防止生锈。

2.毫针放在针盒、针盘里,必须垫一层纱布;放在针管内,接触针尖的部位必须塞上干棉球。

3.毫针不用时放在干燥的地方,不要放在潮湿之地。

第二节毫针操作基本功俗语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拳师和歌手必须经常练习,才能保持技艺超群。

针灸是一门技术,只有经常练习,操作手法才能娴熟,才能达到进针不痛,行针自如,疗效显著。

下面介绍基本功训练方法。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一)练意练气意指意念,气指内气、气功。

通过练太极拳与气功训练,可以增强内气,蓄积元气,健身防病;还可以增强指力,便于控制经气,提高疗效。

1.蓄积丹田之气以增强周身之力(蓄气增力)通过气功练习,意守丹田,气沉丹田,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小腹微微发热,所谓“少火生气”。

长期坚持,就会使真气充盈,经络畅道,周身之力增强。

随着丹田之气的蓄积,使上肢大小关节力量增强,指力提高,便于针灸治疗时驾驭经气。

(容易进针,容易得气)。

2.调自身之气机以利于控制经气太极拳的要领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不用力,通过意念控制形体运动。

长期练习,可以调理自身的气机,增强体内元气。

全身气机通畅,有利于调控经气,增强得气针感。

3.去浮躁以练清静之功作为针灸医生就要忌浮躁,练气功、太极拳可以帮助你入静,去掉浮躁。

达到清静状态之后,有利于辨针下之气,随气用巧。

(二)练针、练指1.纸垫练针法(1)纸垫制作用松软的草纸或卫生纸折迭成2厘米厚,5~8厘米宽、长的纸垫,用棉线呈“井”字形扎紧。

(2)练针目的指力和捻转手法。

侧面可以作提插练习。

(3)练针方法(图2-3)左手拿住纸垫,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针尖垂直抵达纸垫后,三指交替捻转针柄,边捻边压,待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练习。

(4)操作要求与技术要点:①捻转角度均匀:180º~360º,勿时大时小。

要求②捻转频率一致:150次/分左右,灵活自如。

③用力轻重一致:勿时轻时重。

①持针稳固,不向下滑②手臂悬空,没有依托③针身垂直,不摇不弯④进退轻巧,灵活自如开始练习时,用1~1.5寸短针,当指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可用2~3寸长针练习。

开始用右手练习,以后可用左手练习,以适应临床持续运针的需要。

2.棉团练针法(1)棉团制作 取棉絮一团,用纱布包紧,做成外紧内松,直径6~7厘米的圆球,外包一层白布缝制。

(2)练针目的以提插为主,包括捻转、进针、出针等毫针操作手法的模拟动作。

(3)练针方法(图2-4)①提插:将针刺入棉球后,在原处作上提下插动作。

幅度一致:5~10mm ,幅度均匀,勿时深时浅。

频率一致:150次/分左右,快而均匀。

轻重一致:用力均匀,勿时大时小。

针身垂直:不倾斜。

②提插与捻转配合练习提插幅度一致捻转角度一致技术要点要求要求操作频率一致动作灵活自如③进针与出针的模拟练习3.纸板练针法①练针方法:用1寸26号(0.45mm)毫针在普通包装纸箱板上练针。

要求:沉肩、垂肘、悬腕,凝神于手下,聚力于指端。

针孔均匀,针行平直,每天练半小时以上。

②练针目的增强指力、腕力、臂力,达到进针不痛的效果。

4.守神练针法将毛边纸1~2张用图钉固定在木框上,在毛边纸上隔3cm扎一下,扎满一行后换下行继续扎。

要求针眼横竖成行。

本法要求全神贯注于针与纸之间,心定神凝,体察针感。

5.自身练针法在纸垫,棉团上练习到一定程度,指力和手法较为熟练时,可以在自己身上练针。

(1)目的:亲身体验针刺的感觉,指力的强弱,手法的熟练程度。

(2)要求:①无痛或微痛进针,刺入顺利。

一次进针,针直不弯。

②捻转提插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

③边练边体会针感。

包括穴位的感觉、持针手指的感觉,仔细体会针感与手法、指力的关系。

6.相互练针法在自身练针比较熟练的基础上,两人一组,轮流在对方身上练习。

练习时可从临床实际出发,按照规范操作进行。

二.基本功训练效果1.增强指力,使手法熟练,便于进针、行针。

2.增强指感,帮助了解穴位的得气反应(如沉、紧、涩、轻、缓、滑等)。

3.排除浮躁,以利于全神贯注,控制针感,驾驭经气。

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一、患者的体位(一)常用体位仰卧位:前身部的穴位(头面、胸腹、四肢)(图2-5)俯卧位:后身部的穴位(后头、肾、腰臂、四肢)(图2-6)侧卧位:侧身部的穴位(侧头、胁肋、臀、四肢)(图2-7)常用体位仰靠坐位:头面、颈前、上胸、四肢部分穴位。

(图2-8)俯伏坐位:头顶、枕项、肩背、上肢部分穴位。

(图2-9)侧伏坐位:侧头、面颊、颈侧、耳穴。

(图2-10)图5-5仰卧位图5-6侧卧位图5-6俯卧位由于仰卧位自然、舒适、持久、不易疲劳。

对初次针刺者,精神紧张惧针者,体虚病重者宜首选仰卧位。

(二)选择体位的原则与意义1.原则医生:取穴准确,操作方便。

患者:自然舒适,持久留针。

2.意义体位选择适当,取穴准确,操作方便,病人能持久留针,并能防止针刺意外;如果体位选择不当,则取穴不准,操作不方便,病人不能持久留针,病人因不适而移动体位还容易发生弯针、滞针、断针、晕针等针刺意外。

特别是对体虚病重、紧张畏针者,体位选择尤为重要。

(三)选择体位的注意要点1.对初诊患者作好宣传,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