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影像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1h CT
3h MRI T2WI
3h DWI
5d CT 弥散加权像诊断超早期脑梗死
星形细胞瘤囊变区 扩散呈低信号
DWI用于肿瘤鉴别诊断
脑脓肿扩散呈高信号
rCBV↓ 脑PWI示左侧基底节区中心梗塞形成
(局部血容量下降)
脑功能成像(BOLD—fMRI)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
皮质脊髓束走行
1 动眼神经 2 滑车神经 3 三叉神经眼支 4 三叉神经上颌支 5 展神经 6 颈内动脉 7 垂体 8 视交叉
海绵窦结构
脑膜解剖
脑有三层被膜:从外到里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 脑膜
1 硬脑膜:分为两层,内层衬于颅骨表面,既骨 膜,外层深入大脑表面,形成大脑镰、小脑幕。 两层硬膜之间可形成静脉窦系统。硬脑膜与蛛网 膜之间为硬膜下腔
脑正常影像解剖
概论: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 包括大脑(端脑) 、间脑、小脑、脑干、岛叶、
边缘系统 脑室池系统: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诸
脑池 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静脉窦:上矢状窦、直窦、横窦、窦汇、乙
状窦、颈内静脉
一 大脑
大脑(端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大脑半球由浅到深分为:皮质、髓质和基
小脑上蚓
小脑下蚓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下蚓部
齿状核
小脑MRI表现
小脑上、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前上动脉
椎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血供
四 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表现
红旗医院影像科
头颅
红旗医院影像科
正常X障、外板。6岁以前不能分 清内外板与板障。
颅缝与囟门 颅盖骨化骨核间隙,细者为 缝,大者为囟。囟门在X线片上表现为边缘 比较清楚的不规整多角形透明区。颅缝则 显示为锯齿状透明线影,可见冠状缝、矢 状缝和人字缝。 缝间骨(Wormian),系颅缝间之骨。 儿童多见。系解剖变异,无病理意义。
这样,同一层面就可有 T1WI、T2WI和 PdWI三种图像。
红旗医院影像科
T1WI
T2WI
红旗医院影像科
血流成像
血液的流动使血管腔不使用对比剂即可显 影,是MRI成像中的一个特点,称之为流空 效应。流空的血管腔呈黑影。
流动血液的信号还与流动方向,流动速度 以 及 层 流 (laminar flow) 和 湍 流 (turbulent flow)有关。
与CT图像类似,MRI图像也是不同灰度的 黑白影像;
黑色—低信号,灰色—中等信号,白色— 高信号。
MRI的图像虽然和CT图像一样也以不同灰 度显示,但MRI反映的是组织质子密度的不 同或弛豫时间(T1与T2)的长短,而CT图 像反映的则是组织密度的差异。
红旗医院影像科
灰阶成像和多参数成像
红旗医院影像科
前颅窝 中颅窝 后颅窝
正常头颅正侧位
红旗医院影像科
平片
颅底 – 蝶鞍 前为鞍结节,后以鞍背为界。蝶
鞍的形状有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 前后最大径7-16mm,平均11.7mm。 深径最大为7-14mm,平均9.5mm。 宽度最大为8-20mm,平均15mm。
– 岩骨与内耳道 内耳道呈管状、壶腹 状或喇叭状,最大宽径10mm,平均宽径 5.5mm。两侧大小差不超过0.5mm。
中枢神经系统和头颈部资料
3 囊变 4 钙化 5 占位征
脊髓基本病变的影像学征象
脊髓萎缩
脊髓基本病变的影像学征象
梳齿状面
硬膜外压迫:椎间盘突出
四:脊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㈠ 髓内病变 ㈡ 髓外硬膜内病变 ㈢ 先天畸形
脊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㈠ 髓内病变 --- 髓内占位表现
1 星型细胞瘤
临床:好发任何年龄组 病理:好发颈、胸段脊髓
脊膜瘤
头颈部
一:头颈部正常影像解剖
㈠ 眼部 1 眶骨 2 眼球 3 眼外肌 4 球后组织:视神经、眼动脉、眼上下静脉、眶脂体
头颈部正常影像解剖
眼眶
头颈部正常影像解剖
㈡ 耳和颞部 1 耳:⑴ 外耳
⑵ 中耳 ⑶ 内耳
2 乳突:分型:气化型、板障型、混合型、硬化型
头颈部正常影像解剖
鼓窦
鼓室盖
脊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2 室管膜瘤
临床:多见于30-50岁, 病理:起自室管膜细胞
膨胀性生长 常由实性和囊性部分组成 多伴脊髓空洞
脊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2 室管膜瘤
CT:脊髓增粗,软组织密度,边界清楚 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及囊壁强化 囊变部分不强化
MR:脊髓增粗,边界清楚 肿瘤实质部分: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 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 肿瘤囊变部分:水样信号 增强扫描囊壁强化,中间不强化
脊髓基本解剖学概念
二:脊髓正常影像解剖
• 脊椎平片:骨性椎管前后壁及左右壁光滑连续
椎间孔均匀一致
• 脊髓造影 --- 腰穿将造影剂注入蛛网膜下腔
可显示蛛网膜下腔、神经根、马尾和脊髓
脊髓正常影像解剖
腰椎正侧位片
脊髓T(CTM):
⑴ 骨性椎管、椎间孔 ⑵ 椎管内软组织:脊髓、硬膜囊、硬膜外脂肪、韧带
医学影像学重点中枢神经系统总结
一、颅脑正常影像解剖1.头颅CT、MR的正常解剖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分界:大脑镰、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小脑(小脑半球、蚓部、小脑扁桃体) 小脑与大脑间:小脑幕脑干(中脑、桥脑、延脑)脑室系统:侧脑室(额角、枕角、颞角、体部、三角区)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脑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硬脑膜下腔、蛛网膜下腔、硬脑膜窦脑池、脑脊液循环脑脊液循环:各脑室脉络丛产生(主要是侧脑室,其次是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很少)-----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渗入-----上矢状窦------血液循环大脑镰:硬脑膜内层自颅顶正中线折叠并伸入两大脑半球间形成。
CT:正中部前后走行线状高密度区MRI:中等信号影小脑幕:水平位于大脑半球与小脑之间。
信号与大脑镰相似。
硬脑膜:增强时明显强化。
蛛网膜:正常时不强化,在脑膜炎或有肿瘤浸润时则可强化。
硬脑膜下腔:蛛网膜和硬脑膜之间的潜在性腔隙。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较大腔隙,充满脑脊液。
CT:水样密度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2、大脑大脑半球被覆皮质,深部为髓质和神经核团;CT: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T1WI上,皮质为灰黑信号,髓质为灰白信号T2WI上,皮质为灰白信号,髓质为灰黑信号基底节,丘脑,内、外囊CT:基底节和丘脑为皮质密度,内、外囊为髓质密度MRI:T1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黑信号,内、外囊为灰白信号T2WI:基底节和丘脑为灰白信号,内、外囊为灰黑信号脑干由中脑、脑桥与延髓构成CT表现:脑干,其周围脑池为低密度MRI表现:T1WI:神经核团为灰黑信号,白质纤维为灰白信号T2WI:神经核团为灰白信号,白质纤维为灰黑信号小脑(天幕分界)CT表现:双侧小脑半球可分皮质髓质、小脑蚓部和小脑扁桃体密度较高MRI表现:小脑皮、髓质和神经核团的信号与大脑信号相似3. 重要的几个区:基底节区(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 放射冠及半卵圆中心、鞍上池、桥小脑角。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与异常影像学表现)
脑静脉与静脉窦
脑静脉造影
正常颅脑CT
Chinese gooseberry
颅脑CT的正常解剖
• 颅骨 • 硬脑膜 • 脑实质:大脑额、颞、顶、枕
叶及小脑、脑干 • 大脑深部灰质核团:尾状核、
豆状核、屏状核等 • 脑室系统:双侧侧脑室、三脑
室、四脑室 • 蛛网膜下腔:脑池、脑沟、脑
裂。脑池是蛛网膜下腔的局部 膨大:鞍上池、环池、桥小脑 角池、枕大池、外侧裂池和大 脑纵裂池及小脑上池等 • 血管系统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正位
椎动脉造影(侧位)
4 3 2 1
1、椎动脉 2、基底动脉 3、小脑上动脉 4、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造影侧位
2、静脉与静脉窦期 (1)浅静脉:为分布于大脑表面的皮质 静脉。
(2)深静脉:分布于大脑深部的静脉。 (3)静脉窦
头颅正位
头颅侧位
正常颅缝
矢状缝 冠状缝 人字缝
头颅正位片 显示的颅缝
侧位片上的冠状缝和人字缝
颅压增高时显示颅缝增宽
颅底片显示冠状缝和矢状缝
脑膜中动 脉压迹
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 压迹
蛛网膜颗粒压迹
蛛网膜颗粒是一种正常的 解剖结构,是蛛网膜突入 到硬脑膜静脉窦内形成的 绒毛状或颗粒状突起,脑 脊液经此吸收循环。
第一节 正常影像表现
头颅X线平片
• 常规位置:头颅正侧位片 • 特殊位置: (1)颅底位 (2)汤氏位 (3)视神经孔位 (4)斯氏位 (5)卡氏位 (6)蝶鞍点片 (7)头颅切线位片
X线平片
1、头颅大小、形状; 2、颅板:内板、外板和板障; 3、颅缝; 4、颅板压迹:脑回压迹、脑膜中动脉压迹、 板障静脉压迹、蛛网膜颗粒压迹。 5、蝶鞍(侧位); 6、内耳道(正位) ; 7、生理性钙化:松果体钙化、大脑镰钙化、 床突间韧带钙化、脑室脉络丛钙化。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CT(扫描方法)
横断面扫描基线为眦耳线或上眶耳线,层厚8~10mm, 连续8~10个层面
如遇小病变则行薄层扫描(<5mm) 垂体区病变常用冠状面,扫描基线尽量垂直于鞍底
CT
扫 描 基 线
正常颅脑CT表现:三脑室下部层面
CT
❖CTA (CT angiography)可 观察病变与血管的关系
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 准确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分辨肿瘤与水肿。 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MR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等。
4、DSA
显示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A-V-M、 肿瘤血供等。
5、椎管造影
显示椎管内有无肿瘤、梗阻以及梗阻 的部位和梗阻的程度。
一、头颅平片
➢ 一般用正、侧位,根据需要增加其它位置
中枢神经系统
一、检查方法
1、X线平片
方法简单,价格便宜,只能提示某些 病变,不能确诊。
2、CT扫描
平扫: 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密度病变。
确定病变性质。 显示病变大小、形态、数目。 确定病变的部位及解剖关系。 分辨肿瘤与水肿。
3、MR扫描
平扫:显示肿瘤、出血、梗塞、感染、畸形。 增强:显示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变。
MRI扫描方法
❖ 一般横断面层厚8~10mm,间隔1~2mm。矢状及冠 状面层厚4~5mm
❖ 垂体微腺瘤或微小听神经瘤需采用薄层扫描,层厚小于 等于3mm
❖ 常规采用SE序列T1WI及T2WI。T1WI显示解剖结构较清晰, T2WI显示病变较敏感
2、MR信号表现
脑脑 脑 脂 颅 板 脑 血 钙 白灰 脊 质质 液 肪 板 障 膜 管 化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像诊断学PPT课件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注重伦理和隐私 保护,确保患者权益和信息安全。
谢谢聆听
02
影像学表现
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神经根或周围神经增粗、肿胀
等改变。
03
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初步诊断神经根和周围神经疾病。治
疗方式的选择需要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
05
与未来
新技术应用与展望
01
Hale Waihona Puke 02033D打印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医学影 像诊断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技术 •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的进展与未
来
01 中枢神经系统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以及连接它们的神经纤维组成。 大脑是最高级中枢,负责思考、感觉、运动等功能;脊髓是 低级中枢,负责传递大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功能特点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中心,负责感知、记忆、思维 、运动等活动,同时调节内脏器官功能、控制情绪反应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与症状
分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 默病、帕金森病等;另一类是脑血管 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等。
症状
不同疾病的症状表现各异,常见的有 头痛、头晕、肢体麻木、无力、言语 不清、意识障碍等。
详细描述
核医学成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示踪剂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通过探测器获取图像。核医学成像常用于甲状 腺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影像检查技术要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检查以CT、MRI为主要检查方法。
一.X线检查适应征与局限性⒈适应征:对颅骨的显示是重要的检查方法。
特别对怀疑侵犯颅骨的病变、颅骨的先天性畸形等病变X线检查有很大的价值。
⒉局限性:中枢神经系统X线检查的作用正在被逐渐减弱,对颅内病变的显示明显不如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由于脑组织与脑脊液的密度相似,除钙化外单凭头颅平片不能进行明确诊断。
二.CT检查适应征与局限性⒈适应征:CT以其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楚,可直接显示传统X线检查无法显示的结构和病变,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高,检查方便、迅速、安全。
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和普遍应用的检查技术,CT检查广泛适合于颅脑、骨性椎管及椎管内病变的检查,可显示颅内主要结构,对于皮质骨、钙化的显示均优于MRI。
对于病变内的钙化灶、累及骨质的病变具有独特的价值。
⒉局限性:CT对脑、脊髓和软组织细节的显示稍逊色于MRI。
三.MRI检查适应征与局限性⒈适应征: MRI因其具有对人体无电离辐射损伤、安全、无创;对脑质、脊髓和软组织的分辨力优于CT;能直接进行多方位成像,便于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可分别在T⒈T2和质子密度等多参数成像取得正常组织与病变之间的影像对比,可进行脑功能和组织生化代谢方面的研究等方面的优点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最主要检查技术。
MRI特别适合颅脑、椎管内和脊髓病变的检查,是颅颈交界区、颅底、后颅窝及椎管内病变的最佳检查方式和脊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式。
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可用于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
⒉局限性:带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绝对禁忌检查;对体内带有铁磁性物质或异物的病人亦有严格限制,有的绝对禁忌MRI检查;MRI对皮质骨、钙化的显示不如CT;设备昂贵,检查费用较高。
四.X线血管造影检查适应征与局限性⒈适应征:血管造影在神经系统的血管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介入治疗中发挥着其他检查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详细讲解
中风后的预防
是治疗中风的根本 预防的目标
危险因素的控制 发现中风的原因:
血管病变?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必要时外科或介入治
疗
TIA概述
概念: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 短暂但反复发作的供血障碍,导致供血 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24 小时内完全恢复。
❖ TIA或脑卒中病史
❖ 其他:肥胖、无症状 性颈动脉狭窄、酗酒、 吸烟、抗凝治疗、脑 动脉炎等
不可干预 ❖ 年龄 ❖ 性别 ❖ 种族 ❖ 遗传因素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基本病因 1、血管壁病变 1)高血压性脑细小动脉硬化 2)脑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 3)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和遗传性疾病 4)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动、静脉炎 5)中毒、代谢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血管壁病变 2、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
中枢神经系统的MR影像解剖
8.脑室上层面:可 见双侧额、顶叶的 脑沟、皮质、髓质 和大脑纵裂。
中枢神经系统的MR影像解剖
矢状面也是头颅MRI 的常用检查层面,可 显示中线结构的形态 及其毗邻关系,明确 幕上和幕下结构。在 正中矢状面上,可见 中间的胼胝体,由前 向后分为膝部、体部 和压部,脑干从上向 下依次可识别中脑、 脑桥和延髓。
细菌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等 3、其他原因:血管内异物如空气、脂肪等
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心 脑 血 管 的 构 成 简 图
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 大血管分叉处及弯曲处
颅 内 外 大 动 脉 常 见 病 变 部 位
病理生理
基本要素 血管壁、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三大因素
➢ 椎动脉(VA)为左右锁骨下动脉的第一 个分支,即其与供应上肢的血液同源。
医学影像-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学
案例二:脑出血患者的影像诊断过程
01
02
03
04
患者信息
老年女性,突发头痛、呕吐, 伴左侧肢体偏瘫。
影像检查
CT平扫显示右侧额叶高密度 影,周围脑组织水肿。
诊断依据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 像学表现,诊断为右侧额叶脑
出血。
治疗建议
给予止血、脱水、降颅压等药 物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影,MRI检查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 号。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平扫表现为脑沟、脑裂密度增高, MRI检查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 信号。
脑肿瘤
胶质瘤
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影,MRI检查T1WI呈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脑膜瘤
治疗和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医学影像技术分类
根据成像原理和技术手段的不同, 医学影像技术可分为X线成像、 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磁共振
成像和光学成像等。
医学影像发展历史
自19世纪末X射线的发现以来, 医学影像技术经历了从简单的X 线平片到复杂的数字化影像的发 展历程,不断推动着医学诊断和
治疗水平的提高。
必要时手术治疗。
案例三:脑肿瘤患者的影像诊断过程
患者信息
中年女性,头痛、恶心、呕吐 逐渐加重,伴视力下降。
诊断依据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影 像学表现,诊断为右侧颞叶脑 肿瘤。
影像检查
MRI T1WI显示右侧颞叶低信号 影,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 可见明显强化。
治疗建议
手术切除肿瘤,术后根据病理 结果给予放疗或化疗等综合治
脊柱MRI
用于观察脊柱骨质、椎间盘、椎管内结构和椎旁软组织等,对脊柱骨折、椎间盘突出、 椎管狭窄等病变的显示效果优于CT。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一、脑1、大脑(1) 脑皮层:表面光滑,对称,灰白质分界清晰。
(2) 侧脑室:大小对称,形态正常。
(3) 脑室周围白质:信号均匀,无异常高信号或低信号区域。
(4) 大脑基底神经节:对称,无明显异常。
(5) 大脑半球间沟回:正常走行,无异常扩张或闭塞。
(6) 大脑脑池:大小正常,形态规则。
(7) 脑脚:无移位或异常变形。
2、小脑(1) 小脑半球:对称,形态规则。
(2) 小脑蚓部:位置居中,无移位或异常变形。
(3) 小脑脑池:大小正常,形态规则。
(4) 腮下裂:未扩张。
3、脑干(1) 中脑、脑桥、延髓:形态正常,无明显异常。
4、脑脊液系统(1) 脑脊液循环通畅。
(2) 蛛网膜下腔、脑室:大小正常,形态规则。
5、血液供应(1) 硬膜外间隙:无异常血肿或积液。
(2) 大脑中动脉及分支:形态正常,无狭窄或闭塞。
(3) 大脑旁脑池:形态正常,无异常。
二、脊髓1、脊髓形态:连续、对称,形态规则。
2、脊髓髓中:信号均匀,无异常高信号或低信号区域。
3、脊髓腔:通畅,无异常。
附件:1、脑部MRI扫描影像。
2、脊髓MRI扫描影像。
法律名词及注释:1、大脑皮层:大脑表面的光滑灰质层,负责感知、认知和运动控制。
2、侧脑室:大脑内部含有脑室系统,侧脑室位于大脑的中央,负责产生和储存脑脊液。
3、脑室周围白质:脑室周围的白质区域,包含神经纤维束和轴突。
4、大脑基底神经节:位于大脑深部的神经结构,包括伏核、尾状核等,参与运动控制和情绪调节等功能。
5、大脑半球间沟回:位于大脑半球表面的褶皱结构,增加大脑表面积,与学习和认知能力相关。
6、大脑脑池:大脑表面与脑脊液相连的空隙,有利于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
7、小脑蚓部:小脑中央的结构,负责平衡和协调运动。
8、小脑脑池:小脑表面与脑脊液相连的空隙,有利于脑脊液的循环和吸收。
9、腮下裂:一种颅内正常解剖结构,位于脑下部。
10、中脑、脑桥、延髓:脑干的不同部分,负责调节呼吸、心跳和其他自主神经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影像学表现
2020/9/27
1
异常影像学表现
2020/9/27
2
学习要点
第二节
本节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1. 熟悉异常X线表现 2. 掌握异常CT表现 3. 掌握异常MRI表现
2020/9/27
3
学习难点
第二节
本节学习中的难点:
1. 颅内压增高以及蝶鞍的形态改变的X线表现 2. CT常见高密度病变及CT病灶强化的机理 3. 常见短T1长T2病灶及短T1短T2病灶
2020/9/27
49
第二节
病变区形态、结构不清(直接征象), 右侧脑室受压闭塞,中线向左移位(间 接征象)
2020/9/27
50
第二节
2020/9/27
MRA显示血管
51
第二节
病变可见小环状、结节状、斑片状及线条样 异常对比强化
2020/9/27
52
2020/9/27
第二节
53
2020/9/27
2020/9/27
38
2020/9/27
第二节
39
三、异常CT表现(3) 第二节
★ 对比增强改变 ◆ 机理 1. 病变组织血循环丰富,病理性血管 2. 病变周围组织充血、过度灌注 3. 血脑屏障形成不良或破坏 ◆ 强化程度 ◆ 强化均一 ◆ 强化形式:环状强化
2020/9/27
40
2020/9/27
47
第二节
病变为出血呈短T1、长T2异常信号(亚急性 期);周边呈短T1、短T2异常信号(含铁血黄 素沉着)
2020/9/27
48
第二节
二、 形态和结构异常,多方位及功能成 像:包括直接和间接征象(占位征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区(4.5MM),最薄的为视觉区(1.5MM)。人类大脑皮质神经元数量约有200亿(JAMES,
2002
)
。
角回:视觉语言中枢,为理解看到的文字和符号的皮质中枢
中央前后回走行(见表皮CYST)
绒球小结叶 原裂:前叶和后叶 水平裂 穹窿、视神经、海马MRI 冠状位走行
小脑扁桃体下疝诊断:小脑扁桃体下缘距枕骨大孔以下5MM以上。3MM-5MM为可疑病变。 齿状突低于腭枕线3MM以下为正常。 小脑蚓、绒球小结叶、扁桃体、尾状核、豆状核、内囊MRI SAG走行
延髓前后径 脑桥前后径 中脑前后径 垂体前后径 垂体上下径 四室前后径 桥前池前后径 胼胝体膝部 胼胝体体前部 胼胝体体中部 胼胝体体后部 胼胝体压部 中脑导水管前后径 小脑蚓部前后径 小脑扁桃体距枕大孔
正常值范围(MM) 120.9 231.6 181.2 91.4 50.9 111.5 6.61.3 121.2 7.61.1 6.80.7 7.61.1 111.7 2.10.9 303.9 2.11.3
1、弓状纤维:联系相邻脑回 2、上纵束:位于豆状核和岛叶上方,连接额、顶、枕和 颞4叶。 3、下纵束:沿侧脑室下角和后角外侧壁直行,连接枕叶和颞叶。 4、钩束:绕外侧沟,连接额、颞2叶。
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上、中部 内囊后肢前部、大脑脚底中3/5的外侧部 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
顶盖前区是对光反射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脑部解剖及相 应MRI影像
前方
后方
外下方 内下方
额叶 额极
中央沟
外侧裂 扣带沟颞极
顶枕沟
顶枕裂和枕前切迹 的连线与枕叶分界
外侧裂 颞窝
以顶枕裂和枕前切迹的连线与 枕叶分界
外侧裂
顶枕沟至枕前切迹 枕极 连线
小脑幕 小脑幕
各脑叶分界
主要MRI图谱
大脑皮质是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面积约0.2M2),平均厚度2.5MM。最厚的为中央前回运
嗅觉区: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邻近皮质(34区) 视区: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17区) 听区:颞横回(41、42区) 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22区)。此区受损出现感觉性失语症。WERNICKE AREA
功能成像能准确定位各个功能执行中枢
联络纤维是指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联系纤维。包括弓状纤维、上纵束、下纵束、钩束、弓形束和扣带。
初级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BRODMANN 第4区和第 6区) 。 纤维联系:接受中央后回、背侧丘脑腹前核、腹中间核和腹后外侧核的 纤维,发纤维组成锥体束,至脑干运动核和脊髓前角。 投影特点:①上下颠倒,头部为正。 ②左右交叉。③身体各部投影区
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前角细胞 支配四肢肌
同侧及对侧胸节 以上前角细胞
支配躯干肌
斜坡黄骨髓高信号
35Y/F
71Y/F
64Y/M
30例正常人头部T1WI MRI,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8.7岁,其中21-50岁13例,50-80岁17例。MRI扫描基线为前连合后缘中点到 后连合前缘中点的连线,即连合间线(AC-PC);扫描野24.0MM×24.0MM,分辨率512×512,层厚6MM。
初级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BRODMANN第3、1、 2区。 投影特点:①上下颠倒,头部为正。②左右交叉。③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 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取决于该部感觉的灵敏程度。 纤维联系: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痛、温、触、压以及位置 觉和运动觉。 次级躯体感觉区 (43区):中央后回下面的岛盖皮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