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流域服饰文化

合集下载

《民间美术是劳动者的艺术》

《民间美术是劳动者的艺术》

民间美术是劳动者的艺术民间艺术是一种“乡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名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被喻为田间小调、山间的野花。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质朴性、民俗性、工艺性。

民间美术独有的特点指定的它的创造者——“淳朴的劳动人民”。

中国民间美术的创造者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生产劳动者。

在中国几千年来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里,由于社会分工不同,男人主要从事农牧渔猎的生产劳动和住宅建筑,家务劳动和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则主要由妇女主持。

许多农村劳动妇女,成为了民间美术作品的创造者。

她们通过一把剪刀一根针这些最原始的工具,代代传承,发展至今,对中华民族本原文化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特别是那些作为农村家庭主持的妇女长者,她们既是中华民族本原文化的拥有者,又是本原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我们大学一年级时去的陕北农村,进行艺术实地考察和写生,那里就有许多这样的老大娘,她们在窑洞里出生、繁衍,也在窑洞里安详去世,她们一生用自己的全部作品装饰自己的住窑,表达自己的理念与情感,整个窑洞就像一个人欢马叫鸟翔鱼跃的大千宇宙世界,一所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展览馆。

她们拿起剪刀是剪纸能手,拿起针线是刺绣能手,拿起面杖面板是面花能手,在家里是勤俭持家能手,在地里又是生产能手,真是一巧百巧。

人手巧,什么都巧,拿起笔来画画也能行,考察得知她们从四五岁就跟妈妈学剪窗花,几十年一剪到老,有着深厚的民间艺术造型功底。

她们从小就跟妈妈学绣花,绣裹肚、枕顶、鞋底、香包、针扎花样,几十年学着怎样搭配颜色,有着深厚的色彩功底。

她们从小就跟妈妈一起春节捏面花、捏枣山,清明节捏寒燕,一直到老,有着深厚的立体艺术的造型功底。

由于一生的艺术实践,她们熟悉民间代代相传的传统艺术模式。

每年春节她们都要剪窗花、转花装饰自己的住窑;每逢村里举行婚礼,她们要帮人家剪团花、角花布置洞房;清明节要捏面花寒燕,闲下来她们要为丈夫绣裹肚,为自己绣鞋花、绣枕花,为娃娃绣老虎、做老虎鞋、做老虎枕;春节她们做手拉手的瓜子娃娃贴于门楣挡鬼辟邪,天天阴雨不晴,她们剪扫天婆系在杆头立于院中扫云扫雨。

“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研究

“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研究

的保护 、开发 与利用 可采取 数字化馆藏 、社 区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 、节庆旅游等模式。
关键词 :乌江流域;非物质 文化遗产;抢救;保护 中图分类号:1 2 文献标识码 :A 3 7 1 文章编号:
乌江流域气候适宜 ,物产丰 富,具有 良好的开发价值 。随着 时间的推移 ,不同民族不断迁入该地区, 逐渐形成当今多民族聚居 的现状 。据 2 0 0 4年各地 年鉴 资料 ,乌江流域计有人 口 3350 万 ,其 中汉族有 2 4 . 2 2 8 2万人 ,占总人 口的 6 . %;少数 民族共有 10 64 7. 6 81 2 6. 3万人, 占 3 .8 1 %。在近 5 个 少数民族 中,有 8 0


“ 江流 域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抢 救 与 保 护 ”选 题 缘 由和 研 究 目的 乌
( )选题 缘 由 一 现代 社会 的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现 代性的 “ 扩张 ”和 “ 增长 ”,随着文化 一体性 的 “ 增强 ”,文化传统
性就逐渐 “ 丧失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传 统文化遗产为现代社会服务 ,使文化遗产保 护与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不仅成为举 国上下关注的热 门话题,更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 。 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及整个人类文化遗产 ,目前虽然出现 良好 的发展势头 ,但这 毕竟是一项方
世居 民族 1 个 。乌江流域各族人 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 了辉煌的 民族文化,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5 其中 ,威 宁彝族撮泰吉、安顺 地戏 、石 阡木偶戏 、德江傩 堂戏、秀山花灯戏 、黔江南溪号子、石柱土家哕
儿调和土家 吊脚楼营造技艺、涪陵榨 菜制作 工艺等 4 O余项先后进入 国家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 20 0 5年 4月获准立 项 以来 ,课题组先后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学生先后 4次赴 乌江流域就 “ 乌江流 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问题 ,进行 了为期 7 0余天近 4 0人次 的考察调研 。通过 收集资料、实地 0 录制 、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 、现场观看代表作展演 、参观 民间工艺展和 民俗艺术博物馆 ,实地考察文化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的赫图阿拉河流域。

赫哲族人以渔猎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他们生活在寒冷而辽阔的北方草原和森林地区。

赫哲族人的鱼皮服饰文化在历史上经历了演变和传承,对于了解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史书记载的元代。

当时,赫哲族人利用渔猎和养鱼业取得了相对丰盛的物资,并开始发展鱼皮工艺技术。

主要的鱼皮服饰包括鱼皮外套、帽子、鞋子等,这些服饰不仅具有保暖的功能,同时也显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装饰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经历了一定的演变。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赫哲族人开始接触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中包括了一些西方的服饰风格。

这对于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服饰的款式、图案和装饰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赫哲族传统的鱼皮服饰也在当地生活和传统活动中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主要用于民族节日、婚礼和其他重要的传统仪式。

赫哲族人通过传统的工艺技术,如鱼皮钻孔和刺绣,制作出精美的鱼皮服饰,以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和艺术造诣。

这些服饰不仅具有保暖和实用的功能,同时也成为了赫哲族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瑰宝。

在传承方面,赫哲族人非常重视将鱼皮服饰技艺传给后代。

每年,赫哲族举办各种民族节日和活动,其中包括鱼皮服饰的展示和表演。

年长的赫哲族人也会亲自教导年轻一代制作鱼皮服饰,并传授他们制作的技巧和经验。

这种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不仅保留了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也促进了族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浅析乌江流域残存民俗文化,弘扬土家传统风情

浅析乌江流域残存民俗文化,弘扬土家传统风情

浅析乌江流域残存民俗文化,弘扬土家传统风情美术学院2003级美术学4班:黄谷 200211352331指导教师:余继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新技术如潮水般涌进中国市场,从而加速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逐步缩小了地区差距,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理念。

新的消费方式登上历史舞台。

因此,旅游业在我国的第三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地处于渝东南的乌江流域正是少数民族聚集较多、最集中的地区,其中土家族占居首位,他们的民族习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有着特别的风味。

因为,这一地区,高山环抱,交通不便,生产力较落后,在生活、语言上都较为闭塞,一直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

这也正是我国现代旅游业开发和民族研究的重要资源。

但就目前来说,该地区的民俗民风在社会高速发展之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其具体表现有:城市建筑的破坏,传统节日的冷淡,伦理道德的滑坡,民族文化的变味。

这些现状给乌江流域旅游业的开发和民间民俗研究带来了危机。

就此情况,我们应呼吁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引起高度重视,加强民俗研究,丰富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本流域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本地区本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

在乌江流域一带最值得研究的现有的文化残余也就是他们的吊角楼、生活方式、礼仪、婚姻、宗教等。

首先,从土家建筑谈起:聚居在乌江流域的建筑,有着与众不同的风格,在选择屋基时,先看山势的龙脉走向和地理气势。

讲究“背有靠山、前有向山,依山面川、负阴抱阳”。

这有利于生产,方便于生活。

他们多选在龙头龙尾,或龙身下端呈椅子形的地理,椅子形为极好的地形,土家人称为“金椅子”。

在方位上主要看山脉,河谷两岸、两山相对或坐北向南等说法。

但多数是依河谷的走向而定。

“吊角楼”在艺术形式上最为典型的就是“干栏式”建筑,全木结构。

建在平房前面,或左侧、或右侧、或两侧,其屋檐与平房的屋檐相互衔接,自身则为独立建筑,一般为一楼一底、两楼一底和三楼一底者。

底楼多用于关牲畜,搁置农具或设置碾、磨等生活设施。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特色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特色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特色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各自拥有独特而绚丽的服饰文化。

这些服饰不仅是美丽的装饰,更是民族历史、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生动体现。

苗族服饰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精美的刺绣而闻名。

苗族女性的盛装通常包括头饰、上衣、裙子、腰带和配饰等部分。

头饰往往高大华丽,有的形如牛角,有的饰以银花。

上衣多为短衣或披肩,绣满了各种图案,如龙凤、花鸟、蝴蝶等,色彩鲜艳夺目。

裙子则有长裙和短裙之分,长裙多为百褶裙,裙摆宽大,绣有精美的花纹;短裙则更加灵动活泼,展现出苗族女子的青春活力。

腰带也是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彩色丝线编织而成,上面还会缀有银饰。

配饰方面,苗族女子喜欢佩戴银项圈、银手镯、银耳环等,这些银饰不仅美观,还具有辟邪和象征吉祥的意义。

侗族的服饰同样别具一格。

侗族女性的服装多以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显得端庄素雅。

上衣为对襟式,领口和袖口绣有精美的花纹。

裙子为宽松的长裙,通常以侗布制成,裙摆处绣有彩色的条纹。

侗族女子的头饰也很有特色,通常会用彩色的丝线将头发盘起,再插上银簪和鲜花。

侗族男子则多穿对襟短衣和长裤,腰间系着布带。

在重要的节日和场合,他们也会戴上银质的项圈和手镯,展现出独特的风采。

布依族的服饰则体现了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

布依族女性的服装多为大襟短衣和长裤,衣服的领口、袖口和下摆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以花卉和几何图形为主。

她们还会佩戴头帕,头帕上绣有各种花纹,并用银质的发簪固定。

布依族男子的服装相对简洁,多为对襟短衣和长裤,腰间系着腰带。

水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马尾绣而备受瞩目。

水族女子的上衣多为对襟式,领口和袖口绣有精美的图案,衣摆处还会缀有流苏。

裙子为长裙,以蓝色和绿色为主色调,上面绣有各种水族特有的图案,如鱼、虾、水波纹等。

水族女子的头饰也很有特点,通常会用银质的头饰和鲜花进行装饰。

彝族的服饰则充满了豪放和热情。

彝族女子的服装多为右衽大襟衣,领口和袖口绣有精美的花纹,衣摆处还会缀有流苏。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

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前言: (1)一. 水族服饰 (1)水族简介 (1)水族服饰特征简介 (1)服饰传说 (2)服饰风格 (2)水族服饰中的颜色偏好与禁忌 (4)二.白族服饰 (5)白族简介 (5)白族服饰简介: (5)白族飘带 (6)白族童帽 (6)白族头巾 (6)白族绣鞋 (7)白族头饰 (8)1.男子头饰 (8)2.女子头饰 (8)三.仡佬族服饰 (9)仡佬族简介 (9)仡佬族服饰简介 (9)仡佬族女服 (10)仡佬族男服 (10)发型与佩戴 (11)仡佬族鞋袜 (11)仡佬族服饰发展 (12)四.苗族服饰 (12)苗族简介 (12)苗族服饰简介: (12)不同性别及年龄的苗族穿戴特点: (13)苗族男装特点 (14)苗族女装特点 (14)苗族的头饰: (15)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含义: (16)五.侗族服饰 (17)侗族简介 (17)侗族服饰简介 (17)侗族服饰地域分布 (17)男子服饰特点 (18)侗族女子盛装 (19)头饰和银饰 (19)六. 布依族服饰 (20)布依族简介 (20)布依族服饰简介 (21)服饰上的图腾崇拜 (21)1.龙图腾 (21)2.鱼图腾 (22)3.其他图腾 (23)布依族妇女服饰 (23)六. 彝族服饰 (24)彝族简介 (24)彝族服饰简介 (24)1.凉山型 (25)2.乌蒙山型 (26)3.红河型 (26)4.滇东南型 (27)服装特点 (27)女装: (27)男装 (28)八.土家族服饰 (29)土家族简介 (29)土家族服饰简介 (29)1. 形成阶段 (29)2 .发展阶段 (30)3. 演变阶段 (30)4. 创新阶段 (31)服饰设计中的文化元素 (31)1.自然崇拜——四十八钩 (31)2.图腾崇拜——白虎 (31)3.生殖崇拜——大蛇花 (32)4.神话传说——西兰卡普 (32)服饰的色彩 (33)服饰的特点 (33)小孩的服饰 (33)女子服饰 (34)男子服饰 (36)前言:贵州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土家族文化讲解土家族婚礼服饰特点(「民俗揭秘」你知道美丽的土家族哭嫁习俗吗)

土家族文化讲解土家族婚礼服饰特点(「民俗揭秘」你知道美丽的土家族哭嫁习俗吗)

土家族文化讲解土家族婚礼服饰特点(「民俗揭秘」你知道美丽的土家族哭嫁习俗吗)土家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一支拥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歌舞、节日、婚恋、丧葬、建筑等习俗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地带。

临酉水、澧水、清江、乌江而居。

作为一个生活在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流域边的土家人,已很少听到土家族独有的语言了。

如今土家族通用汉语,我也从来没有看见过土家族独有的文字。

听老一辈人说,土家族没有特有的文字,有的只是土家语,而如今大家都不会说了。

我熟知的土家族特色大概就是山歌、摆手舞、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出嫁的一种婚礼习俗。

在举办婚礼之前,男方和女方家需要提前筹备婚礼。

对于女方而言最重要就是姑娘在婚礼进行的几天内会唱出嫁歌。

根据传统礼仪,姑娘哭嫁的时间长短是有不同的。

女方双亲健在时是哭四天四夜,如果女方是单亲时则是哭三天三夜。

一般来说女方开声第一天早上第一次就是哭自己的父母,此后几天都是第一次哭自己的父母,之后就哭其他家人和前来道贺的客人。

由于是地方重要习俗,老人们会评价哭嫁时姑娘的表现,将姑娘的音量、音调、歌词作为衡量新娘才智的标准。

在哭嫁正式开始前,女方家需提前准备一些婚礼上用的东西,新娘则主要学习哭嫁歌和准备哭嫁时会用到的东西。

在学哭嫁歌时,家里会请村里几位有经验的阅历丰富的妇女来帮助新娘记歌词。

在记歌词时,准新娘也会开始请人做自己唱哭嫁歌时需要的“躲脸帕”。

“躲脸帕”是根据新娘的脸型以及她的喜好来做的,一般是用竹片做一个十字形的支架定形,再用较大的方巾在下,小方巾在上。

“躲脸帕”最大的作用是使新娘在哭嫁过程中不让客人看见她流泪和擦泪的情景。

哭嫁歌的内容很多,有“哭爹娘”、“哭姐妹”、“哭叔伯”、“哭哥嫂”、“哭陪客”、“哭八仙”等。

歌词有一直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陪哭”的姑娘(伴娘)和教新娘哭嫁歌的妇人即兴创作加进去的。

歌词有固定的结构,对歌形式较多,哭腔较重。

如“哭妈妈”时一般情绪感染的力度颇大,唱完新娘已泣不成声,其中歌词之一就是:“蒿枝关门叶又多,为你女儿睡边坡,人人说你坡上懒,说你女儿事情多,一岁二岁抱着我,时时刻刻手中摸,三岁四岁背着我,滚茶滚水顺手摸,五岁六岁教着我,教我读书又唱歌,七岁八岁教着我,教我洗碗就洗锅。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其鱼皮服饰文化是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

赫哲族最早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森林、草原和湖泊地带,从事渔猎和游牧,因此钦定鱼皮为文化的重要元素,将其用于服饰、建筑、器具和图案等多个方面。

在赫哲族传统文化中,鱼皮服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赫哲族人善于钩织,将鱼皮制成衣裳、蓑衣、帽子、靴子等生活必需品。

这些服饰材料柔韧耐用、质地优良、品位高雅,是赫哲族文化中流传千年的瑰宝。

鱼皮服饰的设计和制作技艺深受赫哲族人的喜爱,被民间称为“海霞”、“鱼皮娘子”。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创新。

古代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主要是由蚌壳和鱼皮拼接而成的。

这种服饰既有美观的外表,又具有较强的耐水性和透气性,非常适合水上生活。

后来,在与汉族、满族等多个族群的交往中,赫哲族逐渐接受新的文化,将其融入到鱼皮服饰中。

这些文化元素包括对传统颜色的改变、图案的增添和删减、服饰形状的变化等。

例如,传统的鱼皮衣裳通常是黑色和白色相间的,后来赫哲族将颜色扩展到了红、绿、黄等多个颜色。

同时,鱼皮衣裳的图案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既包括传统的植物、动物和人物图案,也涉及到现代主题和流行元素。

因此,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不断融合了外部文化,成为了新的传统。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其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赫哲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它的传承和发扬。

如今,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鱼皮服饰的用途和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已经不仅是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成为了展示民族文化、推广旅游的文化符号。

因此,赫哲族人民一方面继承和借鉴古代文化精华,另一方面也积极创新,使鱼皮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探析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服饰与礼俗——以彝族、苗族、土家族服饰纹样为代表

探析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服饰与礼俗——以彝族、苗族、土家族服饰纹样为代表
与 大 众0 10
关 键 词 : 江流 域 少数 民族 乌
服 饰 礼 俗
乌 江 是 长 江 南 岸 最 大 的 支 流 , 经 云 南 、 州 、 庆 和 湖 流 贵 重 北 四 省 市 , 屋 基 以上 为 上 游 , 基 至 思 南 为 中游 , 南 以下 化 屋 思 为下 游 。 江 流域 是 我 国西 南 地 区著 名 的 少 数 民 族 居 住 区 , 乌 居 住着苗族 、 布依 族 、 族 、 家 族 等 四 十 多 个 少 数 民族 , 着 历 彝 土 随 史 进 程 的发 展 和 变 迁 , 流 域 形 成 了 自己 的 区 域 文 化 和 特 色 , 本 产 生 了异 于 其 他 地 区 的 民 俗 风 情 与 服 饰 特 征 。 本 文 从 服 装 社


色 彩 的选 择 直 接 反 映 着 一 个 民 族 的 审 美 心 理 。乌 江 流域 各 少数 民族 的服 饰 色 彩都 有 自 己独 特 的 一 面 。 ( ) 族 。彝 族 服 饰 一 般 以 黑 或 近 黑 的青 蓝 等 色 为 主 , 1彝 衬 以红 、 等 色 。这 与 彝 族 长 期 历 史 文 化 所 积 淀 的 尚 黑 、 红 黄 黄 喜 的 审美 意 识 有 直 接关 系 。 彝 族 认 为 , 色 象 征 刚 强 坚 韧 , 色 黑 红 象 征 他 们 崇 拜 的火 , 色 象 征 善 良和 友 谊 。 黄 彝族 服饰 尤 为 注重 红 、 、 三 色 的 搭 配 和 图 案 的选 择 , 纯 之 中显 露 出 丰 富 的 黄 黑 单 感 觉 。刺 绣 花 纹 图案 用 红 、 、 、 等 颜 色 进 行 装 饰 。 金 紫 绿 ( ) 家 族 。 家 族 衣 服 以青 、 、 、 花 布 为 主 , 女 着 2土 土 蓝 白 印 少 花 衣 , 究 大 红 大 绿 。 用 色 彩 绿 、 、 或 为 黄 、 、 , 种 形 讲 红 黄 绿 红 这 同色 异 . 换 形 而 换 色 的 方 法 , 呆 板 的 、 一 连 续 的 纹 样 丰 不 使 单 富 起 来 . 丽 多 姿 , 人 以美 的享 受 。 艳 给 ( ) 族 。 苗 族 从 用 色 上 看 , 们 善 于 选 用 多 种 强 烈 的对 3苗 她 比色 彩 , 力 追 求 颜 色 的 浓 郁 和 厚 重 的 艳 丽 感 。 般 均 为 红 、 努 一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摘要】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意义。

本文将从赫哲族鱼皮服饰的起源和意义入手,探讨其制作工艺、传统样式、在现代社会的传承、现代创新以及保护与传承等方面。

赫哲族鱼皮服饰在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价值和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也将展望其未来发展,并强调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保护,从而传承下去。

【关键词】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演变、传承、制作工艺、传统样式、现代社会、创新、保护、传承、价值、未来发展、重要性1. 引言1.1 赫哲族鱼皮服饰的起源赫哲族鱼皮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赫哲族人民狩猎捕鱼时所使用的工具。

赫哲族生活在黑龙江流域,水域资源丰富,捕鱼一直是他们的重要生计之一。

为了更好地利用捕获的鱼皮,赫哲族人开始将鱼皮加工成服饰,比如衣服、鞋子、帽子等。

这些鱼皮服饰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同时也展现了赫哲族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

赫哲族人在制作鱼皮服饰的过程中,注入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使得这些服饰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鱼皮的巧妙运用,赫哲族人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还传承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赫哲族鱼皮服饰的起源,是赫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赫哲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1.2 赫哲族鱼皮服饰的意义赫哲族鱼皮服饰在赫哲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赫哲族鱼皮服饰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赫哲族人民对自然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鱼皮是赫哲族主要的生活资源之一,利用鱼皮制作服饰传承了赫哲族人对自然资源的珍视和利用。

赫哲族鱼皮服饰也承载着赫哲族人民的情感和文化历史,每一件鱼皮服饰都经过精心制作,并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赫哲族人民通过鱼皮服饰来传达家族、部落和社会地位,同时也传承着祖先的智慧和故事。

赫哲族鱼皮服饰还体现了赫哲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每一件鱼皮服饰都展现着赫哲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技巧,成为赫哲族文化的瑰宝。

乌江流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探

乌江流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探
科技信息
专题论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乌江流璜地区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与旅游 姿源开发利用搽讨
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 王远康
【 摘 要 ] 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在旅游 事业发展 中的作用的基础上 , 乌江流域地 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 与开发措 施进 在 对
行探 讨 , 包括 口头传 承保护与旅游 资源开发 互动、 , R N表演 艺术保 护与旅 游资源 开发 互动、 民俗保护 与旅游 资源开发 互动 、 统手 传 工技 艺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互动等。 [ 关键词 ] 江流域地 区 非物质文化 遗产 旅游资源 保 护 开发利 用 g 5 乌江起源于贵州 西部的乌蒙山东麓 , 主要 流经贵州省和重庆市 , 在 重庆市 涪陵区注人长 江 , 另外还 流经 云南 和湖南 两省 的部分地界 。 乌江 全 长 1 3 公里 , 07 流域 面积 8 9 . 万平方公里 。乌江流域地 区是少数 民族 7 聚集地 区 , 据不完 全统计 , 全流域 共包括 汉族在 内 , 代杂 居着土 家 、 世 苗、 、 、 、 、 侗 彝 白 布依 哈尼 等 3 多个 民族Ⅲ 其 中少 数民族主要 以土家族 O , 和苗族为 主。 民族人 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 各 和睦相处 , 同发展 。 共 在 漫长 的历史发 展进程 中, 他们 通过与其所处 的 自 环境的交互影响 、 然 不断抗争 和协调相处 ,逐渐形 成了丰富多彩 的具有本地 少数民族特色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 源。 1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在旅游事业发展 中的作用 按 照联合 国教科 文组织 《 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 国际公 约》 保 的定 义 , 非 物质文化遗 产是指“ 被各群 体 、 团体 、 有时 为个 人视为其 文化 遗产的 各种 实践 、 表演 、 表现形式 、 知识和技 能及其有关 的工具 、 实物 、 工艺品 和文化场所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 围包括六个方面: ” 一是 口头传统( 包 括作 为文化载体 的语言)二是传统 表演艺 术 ; ; 三是 民俗 活动 、 礼仪 、 节 庆; 四是有关 自 然界 和宇宙 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 五是传 统手工艺技 能; 六是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 的文化空 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经济价 值和品牌属性 , 往往成为 当地 的独 特符号或旗帜 。因此 , 们可以利用 我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 动区域旅游品牌建设 ,从 而用 区域文化带动 区 域旅游经济的发展1 2 ] 。 由于非物质文化 遗产资源具 有十分重要 的经济价值 和品牌属 性 , 往往能够成为 当地的独特符号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 产在 当地的旅游事 业发展 中具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 。世 界旅游组织十分重视世 界文化遗产 对旅游 事业的作 用 ,早在 18 年就将 当年 的世界 旅游 日主题确 定为 90 “ 旅游 的贡献 ; 文化遗产 的保 护以及 和平和相互 理解” 19 年 , ;9 9 又确定 世界旅游 日 主题为“ 的 旅游业: 为新千年保护世界遗产” 2 O 年 l 月 , 。 O4 1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国际学术研讨会 ” 在北京举行 , 多国内外学者 、 诸 专家齐 聚一堂 , 入研究 和讨论 了“ 深 旅游 产业与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 护” 等问题 。 2乌江流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 乌江流域地 区非物质文化 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许多 资源都 具有极 高的旅游价值 。 长期 以来 , 沿江各地 区有关方面对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 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做 了大量 的工作 , 取得 了一定 的成效 。 以贵州 苗族刺绣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发 展为例 ,在贵州凯里 出了一个 家喻户晓 的人物 , 他就是“ 传统工艺 的守 护使 者”苗族刺绣收藏家杨建 红。杨建 , 红 1 8 年从贵州 民族学院毕业后 , 95 分配到黔东南 民族 自 州博 物馆工 治 作, 并开始接触并收藏苗族刺绣[ 02 , 3 0 年 杨建红创办了“ 1 。2 杨建红苗绣 工作室”该工作室集收藏 、 , 研究 、 教学 、 生产于一体 , 对保护 、 救 、 抢 传承 民间工艺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价值 。 但是随着社 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 生活节奏 的加 快 , 现代 生活 环境的 乌江流域地区 民族历史悠久, 文化积淀深厚 , 以优美 动人 的歌舞 、 尤 琅琅上 口的歌谣 、 精美 绝伦 的服饰 、 精湛无 比的工艺 、 风格迥异 的地方 戏、 多姿多彩 的民风民俗著称 , 成 了该地 区丰富多彩 、 形 光辉 灿烂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 。 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 多都既具有重要 的文化 许 价值 , 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旅游开发价值。 31 . 口头传承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 乌江流域 地区拥有许 多家喻户 晓的通过 口头传承 的民 间文 化 , 有 些文化在全国甚至世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例如 , 已经人选重庆名录 的 酉 阳阳戏 , 有上千年的历史 、 特色突 出的内容 、 干传承人群体 、 若 广大 的 各族受众 , 完全有实力冲击国家名录 。酉 阳阳戏又名脸壳 戏 , 因演出时 演员依不同身份而戴上各种形式 的木质脸壳 而得 名。这是酉阳地区土 生土长的剧种 , 据传在唐朝时就已流传 。 无固定剧本 , 口传授 。 凭 角色有 净、 、 、 旦 生 丑等 。唱腔 有“ 皇生腔 ” “ 、 丞相腔 ” “ 、 小旦腔” “ 、老妈 妈腔 ” 、 “ 武生腔” “ 、书童腔” “ 、大王腔” “ 、 元帅腔” 种 。配 以锣 、 、 、 8 钹 鼓 马锣 、 勾 锣、 点子锣 等打击乐器 , 曲牌有“ 闹台” “ 、一锤 ” “ 、 二锤” “ 、三锤 ” “ 、 吊五 锤” 由于唱腔粗 犷豪放 , 等。 唱词通俗 易懂 , 深受群众欢迎 , 常演不衰 。 演 员均为当地农民 , 农忙务农 , 闲从 艺, 年过节 , 农 逢 喜事聚会 在整个乌 。 江流域 , 像这种影响力较 高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 品牌还有很多。 这种 具有较高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其与旅游产业结 合可挖掘的空间 是相当大的。因此 , 充分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 贵的文化 资源 , 应该 将其 进行整合 , 使各个分散的旅游景点连点成线 , 民间文 化打造成具有较 把 强吸引力的旅游精品线路 ,从而成为提升乌江流域地 区旅游 事业的重 要突破 口。 3 民间表演 艺术保护 与旅游 资源开发 . 2 乌江流域地区有许多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包括 闻名全国的侗族大 歌、 侗族琵 琶歌 、 石柱 土家哕儿调 、 溪号子 、 南 秀山花灯 、 土家摆 手舞等 都极具重要的旅游价值 , 这些传统的表演艺术既可 丰富游览 内容 , 也可 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和提升旅游 产品档次 。 以重庆秀 山花灯为例 , 山花 秀 灯起源 于唐 宋 , 一直延续 至今 , 长时期的表演过程 中 , 在 花灯逐 渐形 成 了舞蹈性 、 唱性 、 歌 戏剧性 、 模拟性 、 民族 性 、 地域性 、 程序性 、 众性 等 群 特征 , 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 、 市、 等各级政府给予高度重视 。 中央 省、 县 文 化部将 秀山命 名为“ 中国民间艺术之 乡” 重庆市文化 局把秀 山花灯 命 , 名为“ 巴渝民间十大艺术 之一”1 [ 7 。又如土家族 的土戏 , 土家族特有的 是 非物质文化遗 产 , 已有 3 0多年 的历史 。 距今 0 现仅在重庆市石柱县部分 地区流传。 土戏 以神话 、 民间传说 为内容 , 以加过工 的本地锣 、 钹等打击 乐器伴奏 , 边伴奏边伴 唱。 以改编过 的民歌 、 山歌为唱腔 , 穿花”“ 以“ 、拜 罗汉” 民间舞蹈为基本 动作进行化装演 唱 , 等 表演 中行 当齐全 , 念 、 唱、 做、 打俱重。土戏演 出不注重舞台艺术规律的约束 , 以能逗 人笑 和热闹 场合为成败标 准 , 特别是 “ 三花脸” 或借题发挥 , 随 口 编 , , 或 现 演出形式 可打破演员与观众 , 台上与台下的界限 。这个历史悠久 的地 方小剧种 , 自 1 5 年 以来 已经停演 了半个 多世纪 , 前仅 有向大学 、 90 目 谭登群 等几 位传人在世 , 处于即将灭绝 的状 态 , 亟待抓紧时间发掘 、 整理 、 保护与传 承日 保 护和开发利用好这些宝贵 的旅游文化资源必须建立相应的非物 。 质文化遗产资源生态保 护区 , 确定好相应的传承地和传承人 , 以达到既 能使其得 到有效 的保护传承, 又能通过开发利用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得 到合理 的利用 , 并不 断发展 的目的。 3 民俗保护 与旅游资源开发 . 3 乌江流域地 区有许 多独特的民间习俗 。以贵州德江 土家族婚 礼习 俗为例 , “ 婚礼 ” 是人一生之大礼 , 江至今仍然流行着一种 “ 德 戴天 头” 婚 俗, 意为“ 发” 戴 头” 改 或“ 。一般十八 岁定 亲的女子 于农 历腊月三 十晚 上, 由父母作 主, 与天结为夫妻 , 由与姑 娘同命 的人为她解下红头绳 , 将 姑娘 的单辫发 型改梳成 已婚妇 女的双辫发型 ,将少女的服�

乌江知识点总结

乌江知识点总结

乌江知识点总结一、乌江的地理位置乌江发源于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附近的大西河西南侧的山地,最终注入四川省万源市的岷江之中。

乌江上游以贵州省中部和东北部山区为主,包括毕节市、铜仁市、遵义市等地,而下游则是四川省万源市和仪陇县。

乌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国的西南地区,乌江的三大支流分别是贵州支流、铜仁支流和遵义支流,横跨贵州和四川两省,流域面积广阔。

在地质时期上,乌江是由华南地块古老的构造构成,主要由古生代元古宙的沉积岩、中生代白垩纪的碳酸盐岩、玄武岩等组成。

整个乌江流域地势大致向西北倾斜,上游充分发育了石灰岩、泥岩和砾石等多种沉积岩,下游则以砾石为主。

二、乌江的水文特点乌江水文特点明显,是典型的山地河流,河道两岸陡峭,流域地势复杂,水流湍急,流速较快。

乌江水质清澈透明,水流量很大,江水所含悬浮物质和泥沙量极少。

这使得乌江成为一条生态环境相对完好的江河,水质保持在较高水平。

乌江的水文特点还表现在其水文循环上,乌江的水文循环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

夏季,乌江流域雨量充沛,河水暴涨,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冬季,则水位下降,枯水期较长。

这种季节性的水文循环,影响了乌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

此外,乌江的水文特点还表现在其流域面积广阔,丰富的水资源储备和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乌江上游盛产水力资源,依托乌江水能资源,发展水力发电、灌溉用水、航运等多种资源开发项目,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三、乌江的生态环境乌江的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得益于其水文特点和地理位置,乌江流域被广泛认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生态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乌江流域植被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复杂丰富。

乌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乌江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

水生植被、湿地植被和常见的山地植被种类繁多,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

其次,乌江的动植物资源丰富,特别是鱼类等水生动物资源丰富,为周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和补充渔业资源。

再者,乌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已经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典范。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教育问题研究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教育问题研究
湖北恩 施市 的恩施 摆 手舞 和恩施 傩 戏 、 丰县 的 咸
南剧 , 重庆市 秀 山土家 族苗族 自治县 的秀 山民歌 、
民族 文化教 育的重 要方式 : 民族 文化 传承
有专 家认 为 , 种 文化 的生命 力 体 现在 其 传 一 承力上 。传 承 是 对 研 究 和 保 护 的一 种 积 极 的 补
础环 节 。鉴 于此 , 会 教 育 主 要 应 “ 用 节 日活 社 利
动、 览、 展 观摩 、 培训 、 专业 性 研 讨 等形 式 , 过 大 通 众 传媒 和互联 网 的宣 传 , 深 公众 对 该 项 遗 产 的 加 了解 和认识 , 进社 会 共 享 ” 促 。在 信息 社 会 , 数 少
乌江 流域 民族 地 区 的 民族 文 化 真 正 能 够 得 以传
承, 笔者 以为 , 应做好 以下几个 方 面 的工作 。
等途径 , 使该项民族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 , 能够继 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 区尤其是青少年当 中得 到继 承 和发扬 。 社会教育是乌江流域 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基
黑龙江民族丛刊( 双月刊)
21 0 0年第 3 ( 期 总第 16期 ) 1
民族教育
乌江流域民族文化教育问题研究
李 良品
( 长江师范学院 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 化研究 中心 , 重庆 涪陵 4 80 ) 0 00

要: 乌江流域 民族地 区的民族文化如何 引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 , 这是 该地 区各级各类学校需要认
充; 没有传 承, 究 和 保护 只 能是 消极 和被 动 研 的… 。乌江 流域 民族 文 化 的抢 救 与 保 护 只是 治 标, 传承和传播才是治本。因为在西部大开发的
收 稿 日期 :00一 1—1 21 O 1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等地区。

赫哲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传承,反映了这一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特色。

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以鱼皮为材料,因为赫哲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流域,渔业一直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赫哲族的服饰文化与鱼皮紧密相连,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起初的时候,赫哲族的服饰主要以兽皮和鱼皮为主要材料。

男子的服装由兽皮制成,女子的服装则以鱼皮制作。

男子的服装首饰较为简单,主要是头箍、耳环和项圈等;女子则更为注重装饰,除了头箍、耳环和项圈外,还有胸饰、腰带和腿部装饰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赫哲族的服饰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赫哲族女子的服饰有着鲜明的特点。

女子的服饰主要由两件重要的元素构成,一是鱼皮质地的主要衣物,二是用鱼骨棒编织而成的装饰品。

赫哲族女子的衣物由鱼皮制成,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制成柔软、坚韧的衣物。

女子的上身衣物衣袖宽松,下摆则有鱼鳞状的装饰,领口和袖口还会有毛饰物进行装饰。

下身则穿着鱼皮的长裤,裤腰处还会有不同款式的装饰。

而鱼骨棒编织的装饰品是赫哲族女子服饰的亮点之一。

鱼骨棒是赫哲族女子艺术创作的瑰宝,也是承载着族人的文化和历史。

这些鱼骨棒的制作采用了独特的编织技艺和工艺。

赫哲族的女子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身份需求,选择不同款式、不同长度的鱼骨棒进行佩戴。

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不仅仅是外观的装饰,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符号。

这些服饰体现了赫哲族人民对自然和环境的敬仰,也见证了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在鱼皮服饰的装饰中,赫哲族人民展现了对鱼类生态系统的深切关注和独特认知,反映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赫哲族的传统服饰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导致了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淡化。

很多赫哲族青年更愿意穿现代化的服装,而不是传统的鱼皮服饰。

云南苗族服饰论文二千字

云南苗族服饰论文二千字

云南苗族服饰论文二千字篇一:云南苗族服饰云南苗族服饰苗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比较多的一个,苗服的造型款式更是多得让人分不清,以至于可以依其图样、颜色来区分苗族颜色各王系的名称。

有人说,苗族有多少个支系,就有多少种服饰,而每个支系最高层仍然存在着差异,几乎唯独是一村一寨虽然自成风格,款式各异。

苗族服饰究竟有多少种?这个风险问题可就难答了。

同一族中有不同家系,同一支系班莱班县中才又有大大的村寨,即使是同一村的,自家织的布,自家染的蜡,自家绣的衣上的花纹,大自然也是不一样的的。

从资料上看,苗服大致分100多种服饰类型,按不同服装的颜色分有青苗、花苗、白苗、红苗、汉苗、绿苗等多种。

云南苗族居住山区,交通不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服饰类型相应地服饰形成多元格局,各山头各有特点。

苗族服饰多样的圈层风格和它风格的饰纹图案是离不开的。

如果说苗族服饰纹样造型比其他民族给为独特的话,那么更主要绚丽多彩的还是饰纹图案的丰富多彩。

苗族服装图案纹样形式在表现手法上大致可归为短序。

第二种是接近写实写实的具象性纹样,第二类是半抽象半具象纹样,第三类是纯几何形纹样。

所有需要有的纹样都具有程式化的特征,所描述的母题主要有动物、花草、太阳、月亮,这些纹样在造型创意和表现手法上充分展示了奇特的审美意识和丰富的想象。

从纹样装饰的类型上以,基本可分三类: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

云南苗族就以变形图案组成各种几何花纹,采用蜡染与挑花相结合的办法来装饰自己。

历史上,历代封建王朝都对苗族进行残酷纳西族暴乱,繁衍长时期的战乱迫使苗民不断迁徙,长时期大幅度的迁徙流动,使苗族处于贫困,居住荒僻的山区。

但即使生活再艰苦,苗族人身上的衣服裤子、帽子围裙、手饰头饰、被面鞋面,甚至背儿带上该有的饰纹图案还是不会少的。

在苗族这些丰富的服饰纹样造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文化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美德苗族人,还有他们崇尚自然、对美的追求、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云南苗族的不仅是以其独特的风采展现在人们服饰现实生活中艺术品,它还揭示着一个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为民族的生存发展而艰苦奋斗的那种不屈不挠斗争的精神。

沿河土家族的民族习俗与服饰变迁考察——以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沿河土家族的民族习俗与服饰变迁考察——以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关键词】土家族;习俗及服饰;变迁 民族习俗与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特征基本表现。但随 着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民族服饰和习俗会发生变迁,那么这变迁是如何 发生的,在现有的研究中,更多的是从民族整体进行宏观的表述,而缺乏 从社会学个体行为选择及个体相互影响下文化心理、交互行为等角度的考 察,这就导致有关的民族习俗和服饰变迁的论证更多变为了一种类似于教 科书化的说教性文献,鲜活性缺失。本文将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对沿河县土 家族习惯和服饰的变化进行考察,通过访谈和口述实录形式,以期揭示微 观视角下的真实情形。 1 沿河土家族基情况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北部,地处黔、渝、 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乌江中下游,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 “黔东北门户,乌江要津”之称。截至 2014 年,沿河县总人口 57.8 万, 常住人口 450109 人,沿河县常住人口民族构成中,土家沿河族 335781 人, 占 74.6%,汉族 114327 人,占 25.4%。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 汉文。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多数的地区,想象中应该有较大的民族特 色或者民族服饰至少还保留相应的痕迹,但去了之后,发现沿河县与全国 其他汉族地区没有什么较大的区别,群众基本没有再有人穿传统的民族服 饰。为了了解沿河县民族习俗和服饰变迁及民族文化保护问题,我进行了 随机访谈。 2 沿河土家民族服饰和民族文化的变迁的街头随访 我随意在街头走访几个人,一个是位年轻的公务员,他得知我的来意 后,就侃侃而谈。他说,他是土生土长的沿河人,也是土家族,从小说汉语, 学习汉字,接受了正规的义务教育。自己也没特别明显感觉与汉族的差异。 小时候在村寨里长大,见过一些年长的妇人穿土家族服装,也保留着一些 土家族的风俗。唱山歌,能歌善舞,嫁娶时会唱哭嫁歌。饮食习惯来说, 在农村就是爱吃酸辣食品。他认为土家族本来就跟汉族关系融洽,生活习 惯也就慢慢相似了。尤其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这种速度只会加快。同时 他觉得土家族也是一个独立的民族,沿河县正因为是土家族聚居地所以才 更有民族特色,很多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代代相传,比如土葬。同时沿河县 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着力彰显土家文化。在他的提示下,我更加注意到文化 细节上。县城的绿化、广场的建设、防洪堤上的图腾,都是围绕特色土家 族文化来打造。同时因为沿河县地处乌江,沿河县更是将“特色土家文化” 和“乌江流域山水文化”结合在一起,将城市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域文 化与土家文化精髓融为一体,让沿河县更具地域民族特色。在沿河县城流 连忘返时,我还去农村看看土家族特色。 在离县城两个小时的夹石镇张家坝村,我去实地走了走。这是个略显 落后的小山村,山路盘旋,但是公路已经通到村里面了。在与村里人的闲 谈中了解到,这个村基本都是土家族,土家与汉族也是不分彼此了。问起 村里的老人,是否还有土家族服饰时,基本都是摇头。有些老人还依稀记 得自己的父辈们还是穿着民族服装,但是改革开放后,大家就慢慢放弃了 传统服饰了。从建筑方面,偶尔可以看见一两处土家族吊脚楼。饮食习惯 基本承袭了很多土家族特色美食,糯米包子、魔芋豆腐,豆腐吃法也很多, 酸菜煮豆腐,豆腐干,灰豆腐等。婚丧嫁娶也适当保留了土家族习俗。有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及传承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漠河县、呼玛县等地。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是赫哲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之一,它承载了赫哲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理解。

本文将从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起源、演变和传承三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起源于古代的生存状态。

古时候赫哲族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地区,生活主要以捕鱼为主要生活方式。

鉴于黑龙江水域资源丰富,鱼类资源尤其丰富,赫哲族人就将鱼皮制作成了服饰用品。

鱼皮是一种韧性很好的材料,能够经得起风吹日晒,也不易变形。

所以在古代,赫哲族人就开始利用鱼皮制作衣服、包袱和帽子等生活用品,用来保暖和防水。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赫哲族的特色文化。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演变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是最初的鱼皮服饰,它简朴而耐用,成为了古代赫哲族人的主要生活用品。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逐渐与其他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样式和图案。

在这一阶段,赫哲族的鱼皮服饰开始呈现出更加精美的工艺和艺术风格,成为了赫哲族人的文化象征。

而今,在现代社会,赫哲族鱼皮服饰已经成为了一种稀有的民族文化艺术品,成为了赫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传承是赫哲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在传承中,一方面是家庭内部的传承,赫哲族的家庭中通常会有专门擅长鱼皮制作的长辈,他们会亲自教导后辈如何处理鱼皮,如何裁剪缝制,以及如何绘制图案。

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传承,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得到了政府和相关民间组织的重视和支持,通过举办各类赛事和展览等活动,鼓励更多的赫哲族年轻人参与从而使得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对古老文化的继承,更是对赫哲族人民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和情感的传承。

它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尊重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传承,努力发扬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

通过加强对赫哲族鱼皮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共存。

乌江流域民间传统图式美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乌江流域民间传统图式美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乌江 流 域 民 间传 统 图式 普 及在 民众 的 生 活 之 中 。它 的 构成 产品的地域特性及艺术美感 .也暗示着使用者的文化品味及审 形 象简 洁 明了 .具 有 强 烈 的 象征 意 味 和 浓 厚 的生 活 气 息 。 它形 美 鉴 赏 力 。 乌江 流 域 传 统 民 间 图式 无 论 是 纹样 构 成 还 是 形式 美
凤 麒麟 、 在 高科 技 迅 速发 展 的 今 天 ,由于 受 机 械 化大 生 产 流 水化 幸福长寿 用莲花和鲤鱼比喻连年有余等,还有龙 ,
工作 流 程 的 影 响 ,许 多生 产 出 来的 产 品 缺 乏 文化 底 蕴 与 审 美 内 喜 鹊 登梅 四季 花 、 鱼 、鹤 、门神 画 、莲 花 、金 玉满 堂 、福禄 双 涵 。 同时 伴 随 世界 经 济 、科技 一 体 化 的 进程 .具 有 地 域 性及 民 寿图 、剪纸艺术等 。这些传统 图式 以其多变的组合形式、朴实 族特 性 的 产 品包 装越 来 越 少 。基 于 这 种 原 因 ,包 装 设 计 师开 始 的 美 感 反 映 了该 地 域 的人 文 特 色 。


系列包装设计 ,让人们对刺绣艺术的 印象有了改观 ,给人们
带 来 了流 行 的 、高 雅 华 贵 的 感 受 ,进 而 让 更 多 的人 注 意 并 了解

包装设计之传统 图式美的重要性
传 统 艺 术 在 新 的 时代 里 焕 发 出 的独 特 魅 力 。 整套 包 装 既 体 现 了
前商品流通 中的产 品包装来说 ,把更多的商品信息凝练成具有 久 历 史 的 目的 。例 如 运 用 民间 刺绣 图式 装 饰 的火 柴 盒 整 体 包 装
说 服 力 的视 觉 语 言 .使 其 透 过 包装 直 接 地 传 递 出商 品的 地域 特 设 计 其 造 型巧 妙 地 运 用 了传 统服 饰 艺 术 作 为 包 装设 计 的 外 , 色 及艺 术 美 感 . 不 是 一蹴 而 就 的事 情 。因此 , 包 装设 计 中 . 衣 ” 达 到 了质 朴 、亲 切 、文 化 、民族 的 艺 术效 果 。包 装 图 案运 并 在 如 何巧 妙 地 融入 与该 产 品 相 一致 的 地 域 文 化 .使 其 与 该 地域 的 用 刺 绣 的 表 现手 法 ,让 刺 绣 不 再是 老 一 辈 的 专利 ,透 过 创 作 的 产 品包 装 设 计相 契 合 已经 成 为 一 个值 得 我 们 探讨 的课 题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服饰
任白川
摘要:乌江流域具有自己的区域文化和特色,异于其他地区的民俗风情与服饰特征。

文章从服装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用文化观点、符号互动论观点分析本流域彝族、苗族和土家族服饰与当地礼俗的关系,旨在解析其服饰纹样的线型特征,以及表现精神性为主的风格,并探析其服饰形式美与大众审美心理的互动过程。

关键词: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服饰礼俗关注生命
乌江流域民族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又是乌江流域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乌江是长江南岸最大的支流,流经云南、贵州、重庆和湖北四省市,化屋基以上为上游,屋基至思南为中游,思南以下为下游。

乌江流域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少数民族居住区,居住着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和变迁本流域形成了自己的区域文化和特色产生了异于其他地区的民俗风情与服饰特征。

这些成果民资民间美术不仅改善了乌江流域各族的生活条件,还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

真是这独特的文化深深的吸引着我,分析其彝族、苗族和土家族服饰的文化。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主要包括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

一个地方的经济状况富或,对当地的风俗、礼仪、民间美术的品种品味都有相当大的影响(经济环境);各个时期各种政治对民间美术的品类、传承方式及工艺技术的改造,和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念等方面所有直接和间接地关联作用(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也称精神环境或价值环境,它是人类在群体生活中所形成的态度、风气、观念等,在群体当中,每个个体都具有心理上的感知和想法,这些感知和想法经过比较和选择,形成人格的一部分就是个人价值(文化环境)。

二.各族服饰文化艺术
服饰文化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发生演变过程中与地理生态、环境、宗教、哲学、民俗等领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乌江流域彝族、苗族、土家族沿江而下分布在上中下游风格各异的图案纹样是其服装的重要特色。

1.多装饰风格的构成形式
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妇女包头帕的较多。

以银饰(可分为头颅、颈饰、胸背饰、腰饰、手饰、脚饰)而言,苗族最复杂多样;以刺绣而言,苗族、彝族很突出;以蜡染来讲,布依族、苗族、土家族都有精湛的技艺。

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少数民族服饰重视装饰衣裤腰带饰物上分别装饰有条纹几何纹、草木纹、云状纹、羽状纹、鸟状纹等纹样。

除头部和颈部的首饰之外,腰部和脚踝上也有不少佩饰。

(1)彝族。

生活在西南各地区的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形成了大同小异的服饰习俗,与他们的历史、宗教信仰、婚姻、节日庆典的关系非常密切。

彝族服饰体现了多种装饰工艺的运用美观大方纹饰丰富多变,色调简洁明朗。

整体服装多刺绣纹样装饰,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布满用彩色丝线绣的各种花纹图案,常用的纹饰造型有旋涡纹、万字纹、+形纹、小人花图案、动物几何纹样等。

(2)苗族。

苗族服饰丰富多样,主要特征是镶绣、织补、蜡染工艺精湛,色彩斑斓。

女子一般穿大襟或对襟衣,配百褶裙或长裤。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物,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苗族服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属银饰品装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耳环、银童帽饰。

2.绚丽色彩的符号性
色彩的选择直接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乌江流域各少数民族的服饰色彩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充分说明了各民族观念意识和心理素质。

(1)彝族。

彝族服饰一般以黑或近黑的青蓝等色为主,衬以红、黄等色。

这与彝族长期历史文化所积淀的尚黑、喜红黄的审美意识有直接关系。

彝族认为,黑色象征刚强坚韧,红色象征他们崇拜的火,黄色象征善良和友谊。

彝族服饰尤为注重从而了红、黄、黑三色的搭配和图案的选择,单纯之中
显露出丰富的感觉。

刺绣花纹图案用红、金、紫、绿等颜色进行装饰。

(2)苗族。

苗族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三.总结
服饰艺术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现象,乌江流域民族服饰的媒介是一个包括款式、挑花、刺绣、蜡染、剪纸、编织、雕刻、镶嵌、银饰、头饰制作工艺技术在内的有机系统,是一种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呈现出物质活动和精神生活相交融的双重性,具有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

服饰的传承往往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密切关系,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并把他们的文化与智慧凝结在服饰上因而成为识别民族最直观的一种方法,凭着外观便大体可知是哪一民族,民族服饰的花色款式与民族的历史渊源,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与民族精神的外化形式,例如,裙子上的道道花边,表示祖先迁徙中涉过的河流,鞋上小花是祖先逃避洪水时,沾上的水草......几乎每一种图案都具有特定的内涵。

那裙裾上极其简单的道道抽象线条,被看成是一条条河流,有人竟然能指出哪一条是长江、哪一条是黄河、哪一条是洞庭湖、哪一条是嘉陵江、哪一条是清水江、哪一条是通往西南的山路。

正如我们余老师所讲苗族服饰“各族花纹承载着诸多的史迹,完全可以当一部卷帙浩繁的史书来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