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合集下载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1.改进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
2.
3.
4.
5.
6.
7.
要求;
8.增加了地震监测;
9.增加了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以及地下建筑抗震设计;
10.抗震缝计算的7CM改为10CM了;
11.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要设约束边缘构件了;
12.6度区砖混不允许建8层了;
13.柱子最小配筋率也改了,奇怪的是,角柱和框支柱的最小配筋率居然变小了;
14.确定抗震等级的建筑高度也变了,如框架由原来的30米改为24米;
15.6度区也规定了剪重比、四级抗震也规定了柱的轴压比;
16.加大了柱截面最小尺寸要求;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1. 继续保持现行抗震规范的基本规定2010版继续保持了89版、2001版抗震设计规范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下列基本规定:l (1) 用三个不同的概率水准和两阶段设计体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基本设计原则;l (2) 以抗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计的基本依据,引入“设计地震分组”,体现地震震级、震中距的影响;l (3) 不同类型的结构需采用不同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并利用“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系数”,体现某些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l (4) 按照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原则,通过“多遇地震”条件下的概率可靠度分析,建立了结构构件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的多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l (5) 把抗震计算和抗震措施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强调通过概念设计,协调各项抗震措施,实现“大震不倒”;l (6) 砌体结构需设置水平和竖向的延性构件形成墙体的约束,以防止倒塌;l (7) 钢筋混凝土结构需确定其“抗震等级”,从而采取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对框架结构还要求控制“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通过第二阶段的设计防止倒塌;l (8) 装配式结构需设置完整的支撑系统,采取良好的连接构造,确保其整体性。

l 2010版继续保持2001版某些抗震设计基本规定:l (9) 增加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5g、0.30g的设计要求;l (10) 提出了不同阻尼比的地震作用和控制结构最小地震作用的强制性要求;l (11) 明确概念设计的某些具体要求,加强各类结构的抗震构造;l (12) 纳入隔震、减震设计以及非结构构件等,向性能化设计前进.2. 对建筑结构场地地基设计要求的改进l (1) 建筑场地类别划分的局部调整l 对于场地剪切波速大于800m/s的场地,新增场地类别I0类;l 对于中软土和软弱土的平均剪切波速分界,考虑覆盖层取20m,由140m/s调整为150m/s。

l (2) 液化判别方法的改进l 调整标准贯入法液化判别公式,将自74、78版抗震规范沿用的15m深度内采用直线判别改为对数曲线判别,可延续到15m深度以下的判别,并进一步考虑震级的影响,重新定义液化判别的锤击数基本值——M7.5液化概率32%时水位2m、埋深3m的液化临界锤击数,判别结果总体上基本保持与2001版接近。

新版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与老版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间的几点不同

新版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与老版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间的几点不同

新版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与老版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间的几点不同摘要: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新版与老版之间存在着几点很明显的不同,将其提炼出来进行比对,希望有助于广大设计师们能够尽快地熟悉和掌握新规范。

关键词:总则术语引言新版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已经开始在我国全面实施,由于该规范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涉及各行各业,尤其与我们建筑电气设计行业紧密相关,需要我们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努力贯彻,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比了新、老版《防雷规范》之间存在的不同,与业内同行一起分享。

总则的变化2.1第1.0.1条中在保护范围的内容中增加了“雷击电磁脉冲引发的电气和电子系统损坏或错误运行”这部分内容。

这源于近年来现代化建筑的迅速发展,精密且昂贵的电气和电子设备也不断涌入,因此增加这部分的保护,显得至关重要。

2.2 第1.0.2条中在适用范围内扩大至“扩建、改建”建筑物,并取消“本规范不适用于天线塔、公用天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新版《防雷规范》是扩大了防雷设计的设计范围。

增加了术语章节新版《防雷规范》增加了本章节,在该章节中,对雷击等五十条词条定义。

增加了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内容新版《防雷规范》在第4章节“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内新增了4.5.6小节,要求“在建筑物外引下线附近保护人身安全而要防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措施”,其内容主要由以下两部分组成。

4.1 防接触电压具体措施详见新版《防雷规范》中的3.1、3.1.1、3.1.2、3.1.3、3.1.4条文,本文在此不做累述。

接触电压是指人站在发生接地短路故障设备旁边,距设备水平距离0.8米,这时人手触及设备外壳,手与脚两点之间呈现的电位差。

接触电位差:Ut=(174+0.174ρt)/√t式中Ut—接触电压差,U; ρt—人脚站立处地面的土壤电阻率,Ω;t—接地短路电流的持续时间,s接触电位差主要产生于电力系统的短路电流,而用在此处,接触电位差则来自雷击电流。

(整理)o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对比与解读

(整理)o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对比与解读

新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对比与解读主讲人:李生广联系方式:****************黑龙江省安平施工图审查咨询有限公司实线为新增内容虚线为原有内容删除1 总则1.0.1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建筑工程、防震减灾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的,主体结构(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第一阶段设计是承载力验算,取为第一水准的地震动参数计算结构的弹性地震作用标准和相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采用《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规定的分项系数设计表达式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承载力抗震验算,可靠度水平同78规范相当,并由于非抗震构件设计可靠性水准的提高而有所提高,即满足了在第一水准下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又满足第二水准的损坏可修的目标。

对大多数的结构,可只进行第一阶段设计,而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计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是弹塑性变形验算,对地震时易倒塌的结构有明显薄弱层的不规则结构以及有专门要求的建筑,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进行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实现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也就是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1.0.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强条,新旧一样1.0.3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以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新旧抗震设计规范区别汇总(2010版)

新旧抗震设计规范区别汇总(2010版)

1、3.9.3箍筋已不建议采用HPB235(一级)钢筋,至少要HPB300,也可直接选用HRB335(二级)钢筋。

2、3.9.4钢筋等强代换时虽没写明裂缝,挠度要求,但也应满足(见条文说明)。

3、3.10增加了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考虑了断裂带对结构抗震的影响等。

4、4.1.6增加了场地类别分类。

5、4.1.7减小了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

6、4.3.4液化土深度判别有变。

7、5.1.2需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结构的设计内力取值有所变化,增加6度罕遇地震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

8、对于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跨度大于120m,长度大于300m或悬挑大于40m)应根据结构形式和支撑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单点或多向多点输入进行抗震计算。

并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

9、5.2.5增加了6度时楼层最小剪力系数。

10、5.3.4增加了大跨度空间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11、6.1.2框架、框剪、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分类高度有变。

12、6.1.4防震缝最小宽度由70变为100。

13、6.1.8取消了连梁最小高度400的要求。

14、6.1.10剪力墙加强区高度由1/8改为1/10.15、6.1.14嵌固端提出更高的要求。

16、6.2内力调整变化较多,自己找。

17、6.3.7柱钢筋配筋率改变较多。

18、6.3.12明确体积配箍率计算方法,不扣除重叠箍筋体积,并且取消箍筋或拉筋强度超过360取360的规定。

增加了框支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的配筋要求。

19、6.4.4增加了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0mm。

20、6.4.5构造边缘构件有变,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增加了轴压比的判断,体积配箍率可适当计入水平钢筋的截面面积。

21、6.4.6降低了小墙肢箍筋全高加密的要求。

22、6.5.2增加了框剪结构中剪力墙分布筋最小直径要求。

23、6.5.3增加了梁与剪力墙平面外连接的要求。

24、6.6.3增加了板柱抗震墙抗震计算的要求,(1)规定了抗震墙和板柱框架承担的地震力范围(2)规定了等代框架梁的宽度(3)规定了板柱节点不平衡弯矩引起冲切反力的增大系数。

新旧抗震规范对比内容详解-广厦

新旧抗震规范对比内容详解-广厦

广厦建筑结构CAD系列资料新旧规范对比内容详解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广厦软件有限公司2010年8月前言历经一年的精心开发,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深圳市广厦软件有限公司于2010年8月隆重推出“广厦建筑结构CAD新规范版—Gscad15.0版”。

新规范版软件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要求对2000规范版软件的108项功能进行删除、修改或增加,完全满足广大结构设计人员依据新规范设计的要求。

20年来,广厦建筑结构CAD的14次升版一直保持高度的稳定性。

新规范版软件同样能够满足设计人员对软件稳定性的要求:1.广厦从2003年进行的软件工程化开发为这次修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技术上避免了越改问题越多的可能性;2.内部进行的4轮测试,保证新规范版顺利应用于广大设计人员的实际工程,避免了拿用户正在设计的工程进行软件测试;3.通用计算的架构易于修改,方便实现新规范增加的计算要求。

本内容详解适合于广厦用户和非广厦用户阅读,归纳了三本规范中所有涉及结构计算的修改内容,通过新旧规范的对比,设计人员可快速掌握新规范的新要求。

每一条内容例举了新旧规范对应的条文和软件相应的修改,方便设计人员了解新旧规范条文的不同之处和设计中如何满足规范的新要求。

本次修改得到许多参与规范修订专家的大力支持,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领导非常重视此次的研究开发,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了全力支持,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陈星总工、容柏生院士等指导了开发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吴文勇焦柯2010年8月目录前言第1章前处理──数据准备的修改1计算参数1.1总信息1)地下室层数、有侧约束地下室层数和最大嵌固层号12)裙房层数23)薄弱的结构层号24)加强层所在的结构层号35)梁配筋计算考虑板的影响36)所有楼层的塔内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41.2地震信息1)计算竖向振型52)地震水准53)场地土类型64)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65)剪力墙抗震等级76)周期折减系数77)计算地震作用的结构阻尼比78)性能要求71.3风计算信息1)计算风荷载的结构阻尼比92)考虑横风向风振的影响91.4调整信息1)转换梁地震内力增大系数102)地震连梁刚度折减系数101.5材料信息101.6时程分析信息1)地震波传递速度132)设置计算峰值加速142模型输入2.1梁柱墙的设计属性1)转换梁142)梁反拱弦高153)连梁箍筋形式154)梁水平缝数165)转换柱176)墙设计类型177)加强部位178)一般和短墙182.2平面内分块计算位移比18第2章结构通用分析1墙的计算单元1.1混凝土剪力墙单元侧节点出口协调241.2墙单元平面内转角自由度241.3砖墙单元侧节点与构造柱之间的弱协调242风振舒适度要求253结构位移3.1静力荷载和各方向地震作用下的位移253.2给定CQC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力并考虑偶然偏心下的位移比25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倾覆力矩275超筋超限警告5.1混凝土梁警告1)极限(经济)承载弯矩272)混凝土受压区高度283)抗震设计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284)斜截面抗剪285)扭曲截面承载力计算296)深受弯构件抗弯计算295.2混凝土墙柱警告1)最大配筋率292)斜截面抗剪293)轴压比超限304)剪力墙稳定超限计算305)剪力墙水平施工缝超限验算305.3圆钢管混凝土柱警告305.4方钢管混凝土柱警告305.5钢柱警告315.6钢梁警告315.7支撑警告315.8型钢混凝土梁柱警告315.9混凝土实心板警告325.10混凝土空心板警告325.11人防设计警告32第3章内力组合和调整1地震作用组合342内力调整2.1单工况内力调整2.1.1地震内力调整1)薄弱层地震力放大352)剪重比调整373)框剪结构框架剪力调整374)框支柱和转换柱轴力放大375)转换构件内力放大386)板柱-剪力墙结构地震剪力调整387)筒体结构地震剪力调整392.2设计内力调整2.2.1柱392.2.2框架梁和连梁412.2.3剪力墙1)墙弯矩调整系数422)剪力调整系数422.2.4中心支撑和偏心支撑43第4章构件的截面设计1承载力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442梁截面设计2.1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1)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受弯和偏拉压计算)442.2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1)梁斜截面承载力最小截面要求462)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463)梁箍筋构造要求474)连梁最小和最大配筋率要求472.3梁截面受扭承载力计算472.4梁裂缝挠度计算1)梁裂缝计算482)梁挠度计算483柱截面设计3.1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1)构件自身挠曲产生的附加弯矩影响482)柱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及构造要求493)柱轴压比控制513.2柱斜截面承载力计算523.3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受剪验算534剪力墙截面设计4.1剪力墙截面的构造要求1)约束边缘构件542)构造边缘构件553)剪力墙轴压比限值554)剪力墙分布筋555)短肢剪力墙的构造要求564.2剪力墙墙体稳定验算564.3钢板混凝土剪力墙574.4地下室外墙57 5钢构件截面验算5.1强度及调整系数575.2钢梁验算575.3钢柱验算585.4钢支撑验算59 6楼梯构件截面验算6.1梯板总的底配筋和面配筋626.2梯柱总抗拉配筋626.3梯梁配筋63 7砌体结构的计算7.1砌体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627.2普通砖和多孔砖墙体的截面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637.3底框结构抗震墙的分布钢筋637.4底框结构柱的构造要求63第5章基础CAD1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64 2风荷载组合时承载力特征值调整系数64 3基础最小配晋率控制64 4混凝土和钢筋强度64第1章前处理──数据准备修改1计算参数1.1总信息1)地下室层数、有侧约束地下室层数和最大嵌固层号[旧抗6.1.10]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新版抗震规范对旧版规范的主要改进

新版抗震规范对旧版规范的主要改进

1.2010新版规范在砌体结构方面的主要改进1)增加了砌体的块体类型2)降低6度和0.30g设防的层数和高度,调整横墙较少房屋的适用范围3)新增建筑布置的规则性设计指标4)提高楼梯间等处构造柱、芯柱的要求5)提高底部框架房屋的设计要求6)扩充配筋砌块房屋的抗震设计7)取消内框架房屋的使用进一步向约束砌体发展——体积配筋率0.07%~0.2%为约束砌体,0.2%以上称为配筋砌体。

2.砌体房屋高度、层数控制注意事项取值小数点后按有效数值控制起点地面,坡地取低处,半地下室需嵌固终点屋面板与外纵墙交接处的板顶坡顶形成实腹屋架时,同上对待阁楼居住用房算一层,高度至山墙半高,储物用房、无固定楼梯不计入屋顶间面积小于30%按5.2.4条处理,超过时按阁楼对待架空层按一层计算楼面高度超过16m等,必须设置电梯●乙类的房屋高度减3m少一层,不采用底框●蒸压砖抗震强度为普通粘土砖的70%,应降一层和3m3.多层砌体房屋布置规则性的设计指标承重墙横墙或纵横墙,不应M+RC墙纵横墙布置匀称、对齐、连续,不显著差异,内纵墙累计长度≥60%房屋总长窗间墙尺寸均匀,开洞面积<55% .采取加强措施局部尺寸可减少20%墙洞位置不影响纵横墙连接,不设转角窗平面轮廓凹凸尺寸<50%典型尺寸, 凹凸>25%时房屋转角加强楼板开洞<30%板宽,且墙两侧不同时开洞错层错层>500mm应按两层计算楼梯间不宜设于尽端或转角处砖柱不得采用独立砖柱,跨度≥6m的楼面梁应设组合柱等4.多层砌体房屋结构布置的改进注:1 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除木屋盖外的最大横墙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应采取相应加强措施;2 190mm多孔砖抗震横墙的最大横墙间距应比表中数值减少3m。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应采用现浇RC楼屋盖5.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的改进多层砖房,应按下列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丙类房屋砖房构造柱设置要求(一般情况)大洞口,内墙指不小于2.1m,外纵墙采取加强措施后放宽6.多层砖砌体房屋圈梁设置的改进现浇RC楼盖等沿所有墙边加强配筋并与构造柱连牢,可无圈梁7.砌体房屋楼梯间构造的改进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1 8、9度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通长钢筋;7~9度时其它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其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φ10。

抗规2010新变化

抗规2010新变化

2010《抗震》新规范变化常用条文及注意事项一、基本规定:1、青岛市设计地震分组由第二组变为第三组,相应的地震作用计算比旧规范放大12。

5%左右。

设计任何地区工程时,要注意查新规范附录A,不能想当然,因为大部分地区设计地震分组都有变化。

2、山区建筑的场地和地基基础设计时应注意参照《抗震》规范3.3.5条的条文说明,特别是要注意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

3、竖向不规则(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建筑,2010规范做如下改进:1)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刚度越小,取值越大(3.4.4。

2)。

2)提高了不落地构件传给框支梁的地震内力的增大系数(1.25~2。

0)(3.4.4.2.1)。

3)为防止落地墙太少,明确落地墙承担地震倾覆力矩,不得小于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6.1.9。

4).4)将框支柱承受的最小地震剪力之和不应小于本层地震剪力20%,改为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0%(6.2。

10.1)。

4、《抗震》规范3。

9。

2。

2条,旧规范抗震等级为一、二的框架结构,新规范改为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框架(框架梁、框架柱、框支梁、框支柱、板柱—抗震墙的柱)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注:框架结构仅指纯框架结构一种结构形式;框架指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框支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板柱-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5、《抗震》规范3。

9。

3条,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400级的热扎钢筋,也可以采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335级热扎钢筋(建议纵筋用三级钢);箍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335级的热扎钢筋(不再推荐箍筋采用HPB235级钢筋,仅仅是现有生产的HPB235级钢筋可以继续作为箍筋使用)6、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墙不宜超过C60。

7、《抗震》规范3。

(整理)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33

(整理)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33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网络摘录)1、调整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增补软弱粘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2、改进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补充了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取值的规定;3、增加大跨屋盖结构和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4、修改了框架-抗震墙结构剪力调整系数以及与“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有关的框架内力调整等相关规定,补充了框架结构楼梯间的设计要求;5、6、修改了多层砌体房屋层数和高度限值、抗震横墙间距、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墙体抗剪承载力验算、构造柱布置、圈梁设置、楼屋盖预制板的连接要求、楼梯间的构造要求等规定;7、修订了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补充完善了柱间支撑节点验算要求、单层钢结构厂房防震缝及阻尼比的相关规定;8、调整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修改了水平减震系统的定义及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以及消能部件性能检验要求等规定;9、增加了楼梯间及人流通道砌体填充墙的构造要求,补充了砌体女儿墙的抗震构造要求。

10、增加了地震监测!11、12、增加了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以及地下建筑抗震设计13、抗震缝计算的7CM改为10CM了。

14、15、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要设边缘约束构件了。

16、17、6度区砖混不允许建8层了18、19、柱子最小配筋率也改了。

奇怪的是,角柱和框支柱的最小配筋率居然变小了!!!20、21、确定抗震等级的建筑高度也有改变,如框架由原来的30米改为24米22、6度区也规定了剪重比、四级抗震也规定了柱轴压比23、加大了柱截面最小尺寸要求。

24、25、柱轴压比限值比老规范统一降低0.05,新增了四级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

26、增加了三级剪力墙的轴压比要求。

27、28、增加了落地剪力墙的倾覆力矩比例要求。

2010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变化

2010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变化

2010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的变化2010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住建部于 2010年11月3日发布,2011年10月1日,最近刚刚买到了新规范,马上就要实施了,正在抓紧对比研究。

看了两天,有一点小收获,与同行们分享。

1 适用范围的修改旧规范的适用范围是新建筑物,新规范增加了扩建和改建建筑。

扩大了范围。

另外,新规范删除了旧规范中关于不适应范围的内容,这并不代表新规范适用这些范围,而是因为不适用范围不好列,列不全,因此没列。

这些特殊建(构)筑物的防雷设计本规范还是没有完全涵盖,还需执行相关规范。

2 术语按照规范的编制规定,新规范增加了术语一章,共定义了50个术语,有一些术语还是首次出现,需认真阅读。

3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新规范对防雷建筑物还是分为三类,但具体内容作了不少修改,总体来说,建筑物的防雷要求提高了。

下面将对各类建筑分别说明。

对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点修改:首先,增加了“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这样一个限制条件,使规范更严谨。

该限制条件同样用于了第二、三类防雷建筑物。

其次,引入了两个新名词,火炸药和爆轰。

火炸药:包括火药(含发射药和推进剂)、炸药、弹药、引信、和火工品等。

轰炸:爆炸物中一小部分受到引发或激励后爆炸物整体瞬时爆炸。

第三,对粉尘环境,10区该为了20区。

采用了新的粉尘环境划分方法。

与10区比较,20区增加了可燃性粉尘云频繁短时存在的情况。

第四,增加了粉尘21区,电火花会引起爆炸的场所。

21区相当于旧标准的11区,偶然会出现粉尘的场所。

总体来说,第一类防雷建筑物范围扩大了。

该条文被确定为强制性条文,原文如下:3.0.2 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 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爆轰,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 具有0区或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3 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网络摘录)1、调整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增补软弱粘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2、改进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补充了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取值的规定;3、增加大跨屋盖结构和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4、修改了框架-抗震墙结构剪力调整系数以及与“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有关的框架内力调整等相关规定,补充了框架结构楼梯间的设计要求;5、修改了多层砌体房屋层数和高度限值、抗震横墙间距、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墙体抗剪承载力验算、构造柱布置、圈梁设置、楼屋盖预制板的连接要求、楼梯间的构造要求等规定;6、修订了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补充完善了柱间支撑节点验算要求、单层钢结构厂房防震缝及阻尼比的相关规定;7、调整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修改了水平减震系统的定义及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以及消能部件性能检验要求等规定;8、增加了楼梯间及人流通道砌体填充墙的构造要求,补充了砌体女儿墙的抗震构造要求。

9、增加了地震监测!10、增加了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以及地下建筑抗震设计11、抗震缝计算的7CM改为10CM了。

12、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要设边缘约束构件了。

13、6度区砖混不允许建8层了14、柱子最小配筋率也改了。

奇怪的是,角柱和框支柱的最小配筋率居然变小了!!!15、确定抗震等级的建筑高度也有改变,如框架由原来的30米改为24米16、6度区也规定了剪重比、四级抗震也规定了柱轴压比17、加大了柱截面最小尺寸要求。

18、柱轴压比限值比老规范统一降低0.05,新增了四级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

19、增加了三级剪力墙的轴压比要求。

20、增加了落地剪力墙的倾覆力矩比例要求。

21、调整了剪力墙分布钢筋直径要求。

22、调整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取值,增加多层(24m以下)加强区取值。

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问答

2010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问答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1]156号文的通知,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以下简称新规范)将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目前,新规范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许多设计人员在学习后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抗震规范管理组提出了许多问题,管理组对所提问题做了逐一解答。

现挑选一些共性的问题汇总如下,以期对有关人员学习掌握新规范有些帮助。

1. 为什么新规范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下简称89规范)2002年12月31日才废止因新规范是对89规范进行全面修订而编制的,在执行中需考虑设计、管理人员有一学习、适应和实用过程,为此保留一年的过渡期,这也是新规范执行中的通行做法,当初89规范在执行时曾三年的过渡期。

2. 新规范在过渡期中,一些其他的相关规范尚未公布,配套的计算软件还未升版,在实际使用时应如何操作?新规范与89规范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过渡期内,结构进行抗震设计验算时,仍可采用依据89规范编制的计算机软件,但对于不需计算的抗震构造措施则自2002年1月1日起要按新规范执行。

在各地开展的施工图审查也可按此要求开展有关设计审查工作。

3. 新规范中为何无烟囱、水塔等构筑物及钢筋混凝土异型柱结构的抗震设计内容?本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已不包括烟囱、水塔等构筑物的抗震设计内容,此部分内容即将归入修订的《构造物抗震设计规范》。

对于异型柱结构,目前工程抗震界业内专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普通认为异型柱结构属于抗震不利不的结构体系,目前正在修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未将其列入。

若采用异型柱结构又无地方法规者,属于超规范、超规程设计,应按国务院《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29条的要求执行。

4. 新规范中对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分类总原则是什么?为什么乙类建筑不是特别多?设置了抗震缝后可否根据各单元划分设防分类?目前许多大底盘高层建筑裙房为商店,上部为住宅楼,其抗震设防分类应注意哪些事项?按照当前的抗震防灾政策,在《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条文说明指出,对一般情况下,原则上能保障在遭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不致有灾难性后果,故绝大部分的建筑,均可列为丙类建筑,少数重要的建筑列为乙类建筑。

【2010】新旧抗震规范对比

【2010】新旧抗震规范对比

本说明仅摘录规范修改的部分条文,阅读时应比对规范3.4.3建筑方案和结构布置的平面和竖向不规则性,应综合判断【说明】本次修订,明确规定表3.4.3所列的不规则类型是主要的而不是全部不规则,所列的指标是概念设计的参考性数值而不是严格的数值,使用时需要综合判断。

有关的条文说明,除保留2001版、2008局部修订的说明外,增加对本次修订部分的补充说明:①对于扭转不规则计算,需注意以下几点,有关的计算软件需相应修改:1) 按国外的有关规定,楼盖周边两端位移不超过平均位移2倍的情况称为刚性楼盖,超过2倍则属于柔性楼盖。

因此,2001版说明中提到的刚性楼盖,并不是刚度无限大。

计算扭转位移比时,楼盖刚度可按实际情况确定而不限于刚度无限大假定。

2) 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不采用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计算,按国外的规定明确改为取“给定水平力”计算,可避免有时CQC计算的最大位移出现在楼盖边缘的中部而不在角部,而且对无限刚楼盖、分块无限刚楼盖和弹性楼盖均可采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处理;该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结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CQC的效应组合。

3) 偶然偏心大小的取值,除采用该方向最大尺寸的5%外,也可考虑具体的平面形状和抗侧力构件的布置调整。

4) 扭转不规则的判断,还可依据楼层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的距离用偏心率的大小作为参考方法。

②对于侧向刚度的不规则,建议根据结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包括楼层标高处单位位移所需要的水平力、结构层间位移角的变化等进行综合分析,不能仅简单依靠某个方法和某个参考数值决定。

3.4.41,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5 倍,当最大层间位移小于规范限值50%时,位移比可放宽至1.65;关于扭转不规则的注意事项看条文说明2,软弱层地震剪力增大系数由1.15改为取“不小于1.15”,刚度越小,取值越大。

新旧抗震规范差异共15页文档

新旧抗震规范差异共15页文档
4当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的高度超过本规范表6.1.2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7度乙类的框支结构房屋和8度乙类建筑的房屋高度不超过表6.1.1的规定,但提高一度(9°)后高度超过6.1.2中一级的高度上界。)
1、将“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改为“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
5.2.5
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Veki>λ∑Gi
表5.2.5增加了6°时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值
5.3.2
平板型网架屋盖和跨度大于24m屋架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宜取其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可按表5.3.2采用。
5.3.2
跨度、长度小于本规范5.1.2条第5款规定且规则的平板型网架屋盖和跨度大于24m屋架、屋盖横梁及托架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宜取其重力荷载代表值和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竖向地震作用系数可按表5.3.2采用。
5.4.1
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计算。。。
表5.4.1地震作用分项系数中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区分了水平地震为主和竖向地震为主,其分项系数不同,1.3(0.5)、0.5(1.3)
5.4.2
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S≤R/γRE
5.4.2
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S≤R/γRE
5.2.2.2
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弯矩、剪力、轴向力和变形),当相邻振型的周期比小于0.85时,可按下式确定:SEK=(∑S2j)1/2
当周期比大于0.85时,应采用CQC法,即考虑扭转耦联计算。
5.2.5
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Veki>λ∑Gi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与2008年修订版比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与2008年修订版比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与2008年修订版比较针对已经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者与2008年版进行了新增章节与条文修订内容方面的比较,并对变化内容进行了简单阐述,本文将为工程设计人员快速熟悉2010版规范并能够掌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引言已经于2010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1](简称2010版),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勘察、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2](简称2008版)进行修订而成的。

本文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版与2008版进行了简单比较,从新增章节和局部条文修订方面进行了简单阐述,为相关工程人员快速熟悉2010版规范提供参考。

2 新增章节2.1 大跨度屋盖结构抗震设计(10.2)近年来,大跨屋盖结构的工程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适应该类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本次修订增加了大跨屋盖结构抗震设计的相关规定,并形成单独一节。

大跨屋盖结构是指与传统板式、梁板式屋盖结构相区别,且具有更大跨越能力的屋盖结构体系,如桁架、网架、网壳结构等。

刚性大跨屋盖结构的形式多样,新形式也不断出现。

本节重点解决一些常用结构形式的抗震设计问题。

根据目前工程应用情况,刚性大跨屋盖结构主要可归结为拱、平面桁架、立体桁架、网架、网壳、张弦梁和弦支穹顶这七类基本形式。

一些复杂的屋盖结构通常也由这些基本形式组合而成。

相应地,这类刚性屋盖结构的研究工作开展较多,工程应用也很广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抗震设计经验。

为保证结构的安全性,以及避免抗震性能差、受力很不合理的结构形式被采用,有必要对大型建筑屋盖结构进行专门的抗震性能研究和论证,这也是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技术保障措施。

根据当前工程实践经验,对于跨度大于120m、单向长度大于300m或悬挑长度大于40m的屋盖结构应进行专门的抗震性能研究和论证。

新旧规范比对

新旧规范比对

GB50057-2010与GB50057-94(2000版)之比较2010版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已经于201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2010版的规范,给我们第一直观感觉是变得厚了,有189页(2000版的是150页),粗看一下内容,较之前的版本,文字表达更加严谨,规范,定义更加准确。

例如,章节之前的序号和每一条下的各款序号都改成阿拉伯数字编号;增加“术语”一章(2000版此章节内容为附录八名词解释),这些都更加符合国际标准的格式。

此外对老版本的一些名词也做了改动,如“避雷针、带、网、线”改为“接闪杆、带、网、线”,“浪涌保护器”改为“电涌保护器”、“雷电感应”变成了“闪电感应”,“雷电波侵入”改为“闪电电涌侵入”···下面我们逐条仔细比较二者的不同:1总则2010版:1.0.1 为使建(构)筑物防雷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以及雷击电磁脉冲引发的电气和电子系统损坏或错误运行,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2000版:第1.0.1条为使建筑物(含构筑物,下同)防雷设计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防止或减少雷击建筑物所发生的人身伤亡和文物、财产损失,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比较:新版加入“以及雷击电磁脉冲引发的电气和电子系统损坏或错误运行”。

个人理解:原规范偏重于直接雷击防护,而这些年的大量雷击事是由于电磁脉冲引发的,所以在这里特别指出。

2010版: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构)筑物的防雷设计。

2000版: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天线塔、共用天线电视接收系统、油罐、化工户外装置的防雷设计。

比较:1、旧规范的适用范围是新建筑物,新规范增加了扩建和改建建筑。

扩大了范围。

2、新规范删除了旧规范中关于不适应范围的内容,这并不代表新规范适用这些范围,而是因为不适用范围不好列,列不全,因此没列。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2010版抗震规范新变化(砼部分)一、第3章新增3.10节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3.10.3明确给出了中震(即设防烈度)计算的αmax值:6度——0.12;7度(0.10g)——0.23;7度(0.15g)——0.34;8度(0.20g)——0.45;8度(0.30g)——0.68。

对于平时的设计工作来说,主要用于超限审查做的中震不屈服或中震弹性设计,一般的结构计算也没必要做。

二、4.1.6条,将场地类别中的I类细化为I0和I1两个亚类。

修订原因是考虑到剪切波速为500-800m/s的场地还不是很坚硬,将此种场地定为I1类,硬质岩石场地定为I0类。

相应地,表5.1.4-2提供了这两种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值,其中I1类的特征周期值与2001规范中I类场地的周期值相同。

三、5.1.4条:1. 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的αmax值。

2. 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01规范只是在计算8度、9度的罕遇地震才有此要求,现要求扩大至各种地震烈度。

此条对超限审查的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等有影响。

四、5.1.6条,修改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曲线的表达式表面上没有变化,但其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及阻尼调整系数η2的公式均有变化。

五、5.2.5条,增加了6度地震计算的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要求,01规范只对7-9度有要求。

六、6.1.1条,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有所调整。

1. 注4明确表中的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结构,异形柱结构的适用高度应以异形柱规范为准。

2. 8度地震的适用高度分为0.2g和0.3g两种要求。

3. 框架结构适用高度有所降低。

4. 板柱-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增大较多。

七、6.1.2条抗震等级,增加了24m作为抗震等级划分的高度分界。

但编委们对条文细节的把握上依然令人失望,如抗震墙结构,H≤24m为四级抗震,H为25-80m为三级抗震,那24.5m应该按几级抗震,这不是又要让俺们和审查的老爷们扯皮吗?搞笑的是框架结构的划分——H≤24m为三级抗震,H为>24m为三级抗震就没有问题,难道结构抗震等级的划分还是一个委员确定一类结构?这种低级错误在02版高规也是俯拾即是,比如长厚比为5-8为短肢剪力墙,≥8以上为一般剪力墙,小于3为柱,长厚比为3-4之间的就不知为何物了。

《抗规》新旧区别

《抗规》新旧区别

新旧抗规主要区别(GB50011-2010学习小结)新旧抗规主要区别-------GB50011-2010学习小结一、本次修订后有原来13张11个附录改为14张12个附录。

增加第14张“地下建筑”,和附录M实现抗震性能设计目标的参考方法二、第3章新增3.10节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3.10.3明确给出了中震(即设防烈度)计算的αma x值(表5.1.4-1):6度——0.12;7度(0.10g)——0.23;7度(0.15g)——0.34;8度(0.20g)——0.45;8度(0.30g)——0.68。

对于平时设计来说,主要用于超限审查做的中震不屈服或中震弹性设计,一般的结构计算也没必要做。

三、4.1.6条,将场地类别中的I类细化为I0和I1两个亚类。

修订原因是考虑到剪切波速为500-800m/s 的场地还不是很坚硬,将此种场地定为I1类,硬质岩石场地定为I0类。

相应地,表5.1.4-2提供了这两种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值,其中I1类的特征周期值与2001规范中I类场地的周期值相同。

(I0类根据地震分组相对I1减小0.05s)三、4.3.4条调整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4.3.11条增补软弱粘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四、5.1.2条增加大跨屋盖结构和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关于时程分析的选波规则有变化了。

五、5.1.4条:1. 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的αmax值。

(以前6度抗震性能化设计都是参考设计,这下有了明确界定)2. 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01规范只是在计算8度、9度的罕遇地震才有此要求,现要求扩大至各种地震烈度。

此条对超限审查的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等有影响。

六、5.1.6条,修改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曲线的表达式表面上没有变化,但其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及阻尼调整系数η2的公式均有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版新抗震规范与老版的区别
调整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别公式,增补软弱粘性土层的震陷判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
1、改进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补充完善了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补充了竖向地震影响系数取值的规定;
2、增加大跨屋盖结构和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内容,增加了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补充了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的原则规定;
3、修改了框架-抗震墙结构剪力调整系数以及与“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有关的框架内力调整等相关规定,补充了框架结构楼梯间的设计要求;
4、修改了多层砌体房屋层数和高度限值、抗震横墙间距、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墙体抗剪承载力验算、构造柱布置、圈梁设置、楼屋盖预制板的连接要求、楼梯间的构造要求等规定;
5、修订了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补充完善了柱间支撑节点验算要求、单层钢结构厂房防震缝及阻尼比的相关规定;
6、调整了隔震和消能减震房屋的适用范围,修改了水平减震系统的定义及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要求、以及消能部件性
能检验要求等规定;
7、增加了楼梯间及人流通道砌体填充墙的构造要求,补充了砌体女儿墙的抗震构造要求。

8、增加了地震监测。

9、增加了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以及地下建筑抗震设计
10、抗震缝计算的7CM改为10CM了。

11、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区要设边缘约束构件了。

12、6度区砖混不允许建8层了
13、柱子最小配筋率也改了。

角柱和框支柱的最小配筋率变小了
14、确定抗震等级的建筑高度也有改变,如框架由原来的30米改为24米
15、6度区也规定了剪重比、四级抗震也规定了柱轴压比
16、加大了柱截面最小尺寸要求。

17、柱轴压比限值比老规范统一降低0.05,新增了四级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

18、增加了三级剪力墙的轴压比要求。

19、增加了落地剪力墙的倾覆力矩比例要求。

20、调整了剪力墙分布钢筋直径要求。

21、调整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的取值,增加多层
(24m以下)加强区取值。

22、梁端受拉钢筋配筋率可以大于2.5%,此条不再是强
条了
23、很多地方的设计地震分组变了,相应地震力加大了
24、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不进行抗震验算的范围、
补充完善了柱间支撑节点验算要求、单层钢结构厂房防震缝及
阻尼比的相关规定
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说:人有两种,一种即“吃饭是为了活着”,一种是“活着是为了吃饭”.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有超于常人的心。

“志当存高远”,“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些古语皆鼓舞人们要树立雄心壮志,要有远大的理想。

有一位心理学家到一个建筑工地,分别问三个正在砌砖的工人:“你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懒洋洋地说:“我在砌砖。

” 第二个工人缺乏热情地说:“我在砌一堵墙。

” 第三个工人满怀憧憬地说:“我在建一座高楼!”
听完回答,心理学家判定:第一个人心中只有砖,他一辈子能把砖砌好就不错了;第二个人眼中只有墙,好好干或许能当一位技术员;而第三个人心中已经立起了一座殿堂,因为他心态乐观,胸怀远大的志向!
井底之蛙,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空;摸到大象腿的盲人,只能认为大象长得像柱子;登上五岳的人,才能感觉“一览众山小”;看到大海的人,就会顿感心胸开阔舒畅;
心中没有希望的人,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心中没有梦想的人,是普天下最平庸的人;目光短浅的人,是最没有希望的人。

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说:“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

”可见,一个人的心胸和眼光,决定了他志向的短浅或高远;一个人的希望和梦想,决定了他的人生暗淡或辉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