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究》:《怀素草书歌》考论
怀素《论书帖》草书墨迹高清释文版,值得收藏
怀素《论书帖》草书墨迹⾼清释⽂版,值得收藏
怀素《论书帖》草书墨迹,最早著录于《宣和书谱》,现在还保存有宣和内府原来的装裱形
式,最后⼊清内府。
前后800来年,流传有绪,诸家著录较为翔实,可资查考。
书法⽆狂怪之
势,有别⼆王等前⼈草法,圆浑⾼雅。
或以为唐、宋间摹写本。
怀素草书,⼀般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所以有“以狂继颠”的说法。
董追《⼴川书跋》
云:“怀素于书法,⾃⾔得笔法三昧。
观唐⼈评书,谓不减张旭,素虽驰骋绳墨外,⽽回旋进退
莫不中节”,“今其书⾃谓真出钟(钟繇),草出张(张芝)。
”但⽆论如何,他的草书总是以奔放纵
逸为基本⾯⽬的。
⽽《论书帖》则与我们常见的怀素的草书⼤有不同。
他的《书帖》写得“匀稳
熟”,“出⼊规矩,绝狂怪之形”。
是今草中有章草遗意的佳作。
转⾃《⼤众书法》公众号
打开今⽇头条,查看更多图⽚
唐怀素《论书帖》草书墨迹
纸本,纵38.5厘⽶,横40.5厘⽶
9⾏,共85字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为其⼭不⾼,地亦⽆灵;为
其泉不深,⽔亦不清;为其
书不精,亦⽆令(今)名,后来⾜
可深戒,藏真⾃风发。
近
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所
为其颠逸,全胜往年。
所
颠形诡异,不知从何⽽
来。
常⾃不知⽿,昨奉《⼆谢》。
怀素草书《论书帖》书法风格浅析
怀素草书《论书帖》书法风格浅析怀素《论书帖》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风驰电掣之间随手万变。
他的书法虽率真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
然由怀素撰并书的《论书帖》,却一改狂放,尽数内敛,代表着怀素草书另一面目。
(一)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尽归平淡《论书帖》局部明代收藏家项元汴先生赞《论书帖》,言:“此论书一帖,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其合作处,若契二王无一笔无来源。
”《自叙帖》是怀素在撰写《论书帖》之前的作品,以狂怪闻名。
《自叙帖》书写时期,正处于怀素的精神状态还有身体状态的巅峰时期,生命的蓬勃昂扬、精神的活跃、纯熟的技法,跃然于纸上,《自叙帖》以其张扬的姿态,鲜活的力量,感染者古往今来所有的欣赏者。
《自叙帖》的线条,宛如摆脱了世俗清规戒律羁绊的野马,惊蛇走虺,狂放不羁,此帖当可谓怀素书风“绚烂”的代表之作。
回到《论书帖》,《自叙帖》中的那种“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气势已经被一种平和之气所逐渐取代,“一行数字大如斗”的夸张与浪漫也被相对齐整的章法所替代。
元代赵孟頫题跋:“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此卷是素师肺腑中流出,寻常所见皆不能及也。
”《自叙帖》、《论书帖》二者如同“一张一弛”,在《论书帖》中,《自叙帖》中狂怪的姿态便已然消弭,尽归平淡。
(二)方圆并用,笔法丰富多彩或许是写给自己挚友的信札,怀素在书写时并没有刻意的去追求字形的跌宕开合,而是极尽自然的流露。
较之以往《自叙帖》等作品,《论书帖》在字形结体上就收敛了许多,所展现出来的书写状态自然平淡,在笔法上也没有以往那么张扬了。
“颠形诡异”“常自不知耳”《论书帖》的字和字相互之间都是比较独立的,用笔时的起笔、收笔、行笔以及转折间,和《自叙帖》相比较,《论书帖》多了一些切笔和折笔的运用,如“常自不知耳”的“知”字,还有“颠形诡异”的“颠”字,皆是以横切的方法来入笔的。
“诡”字所属的“言”字旁的点画,与上一个字“形”的最后一个笔画,和点的下笔的横竖提,自然引带,不再做一些藏锋的动作,稍微露锋之时便开始迅疾切入,而且,“诡”字右边的偏旁部首“危”,两个转笔处都是用的折笔。
唐朝大书法家怀素的书法和文化研究
唐朝大书法家怀素的书法和文化研究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之一,以笔墨为媒介,通过对中国汉字的书写艺术化表现,传达思想、情感和精神。
唐朝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许多书法家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
怀素是唐代书法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怀素的生平、书法特点、文化意义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怀素和他的书法。
一、怀素的生平怀素,字羽仙,号沧浪,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
怀素是唐代书法界的一位巨匠,在唐玄宗盛世时期,他一度被誉为“行书第一神”。
怀素的书画风格受到了周邦彦、虞世南等人的影响,并从中吸取了营养,造就了他独特的书法风格。
怀素不仅在书法上有着很高的造诣,还涉猎诗文、音乐等多个领域。
二、怀素的书法特点怀素的书法风格典雅端庄,婉约清丽,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尤以他的行书最为著名。
怀素的行书,一方面继承了颜真卿的豪放潇洒,另一方面体现出了自己的婉约清丽。
他的行书潇洒俊逸,没有颜真卿那种豪迈大气的气势,看上去更为温婉、柔美。
怀素的楷书、隶书也有着独特的韵味,楷书尤其表现出了他的沉着、坚定和冷静。
三、怀素书法的文化意义怀素生活在唐朝,当时国家文化底蕴深厚,书法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怀素的书法不仅代表了唐代书法的一个高峰,更是代表了唐代文化的一种特征。
怀素的书法在形式上充分表现了唐代礼仪之风和文人气质;在内容上则彰显出唐代繁荣文化的内涵。
怀素书法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书法技巧的精湛和书法风格的独特,更体现在他用书法来表达文化内涵的熔铸和挥洒。
怀素的书法及其文化价值得到了历代书法家的高度赞扬。
唐代朱熹称怀素为“神峰心手宗”,元代赵孟俯则称赞怀素“独步全唐、晋别一格、莫能比者”,明代米芾称怀素“神而鬼之”。
可以说,怀素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四、结语怀素的书法是唐代书法艺术的珍品之一。
怀素独特的书写风格,使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古朴典雅。
毫无疑问,怀素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研究
历年《书法研究》书目第1辑(1979.05)共10种共112页1 人民群众与书法艺术(郭绍虞) 1--102 书法学习讲话(白蕉)11--323 欧阳结体三十六法摘录简释(祝嘉)33--424 "违"与"和"--读《书谱》札记(金学智) 43--495 关于笔的执使(黄绮)50--656 怀素的神力--《观怀素草书歌》试解(赵一新) 66--747 管城子小谈(老卉) 75--808 齐白石的治印艺术(黄养辉)81--849 漫谈刻章(丁吉甫) 85--9410 《辞海》书法词目选登95--112第2辑(1979.10)共11种共124页1 《唐拓十七帖》管窥(牛光甫)1--192 学书偶得(马国权)20--343 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王遽常) 35--434 碑帖丛考二则(唐集王羲之书《金刚经》汉张角残石考)(翁闿运) 44--495 《鲁迅诗稿》的书法艺术初探(王新陵)50--536 马叙伦先生论书法(陈从周) 54--567 论墨法(-洪丕模) 57--598 端溪名砚(刘演良)60--729 论汉代印章的艺术性(庄新兴) 73--8210 中国书法的影响[日本](伊东参州著吴树文译) 83--11811 书法小辞典(范韧庵) 119--124第3辑(1980.03)共12种共124页1 行书十二题(范韧庵)1--172 略论古竹木简书的书法(范祥雍) 18--463 述篆书(罗君惕) 47--554 沈尹默先生跋张廉卿草稿(李天马)56--585 略谈运腕(朱守之) 59--636 漫话书法的形象性(王学仲)64--707 书法教学方法初探(尉天池)71--798 书说(叶百丰)80--969 沙村印话(选刊)(沙孟海) 97--10510 潘天寿的篆刻(林乾良) 106--10911 甘肃洮砚(黎泉) 110--11112 书法小辞典(论著部分) 112--124第4辑(1980.10)共15种共124页1 书法的欣赏(白蕉) 1--82 生活·形象·功力(傅晏风) 9--133 "力感"初探(张铁英) 14--204 谈题画(周尉祖) 21--345 主笔、余笔及其他(金学智) 35--466 从用笔方法分析"平铺纸上"(柳曾符)47--517 碑学与帖学(应成一) 52--738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与竹书(木)书(周世荣) 74--809 论马王堆一号墓遣册之书法(许庄叔) 81--9510 阅《黄州寒食诗》《伏波神祠诗》题记(李慎言) 96--9711 书家小史释疑(王义耀) 98--10012 指书、指画盛衰史议略(姜澄清) 101--10313 略谈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一)(单晓天、张用博)104--11414 读印小札(赵一新) 115--11815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纸)(范韧庵、李志贤) 119--124第5辑(1981.03)共14种共124页1 隶书概论(任政)1--162 章草典型概述(王薳遺作) 17--233 草书浅见(闵祥德)24--284 方笔与圆笔(潘岳)29--445 书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姜澄清) 45--556 从云南碑刻看书法艺术(顾峰) 56--737 翰香馆法帖议(张友椿) 74--768 崇善楼笔记(王壮弘) 77--879 谈永字八法(老卉)88--9210 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二)(单晓天、张用博) 93--10411 漫话"边款"(聿明) 105--10812 中日的书法与友谊(沈柔坚)109--11313 现代书法的流派[日](铃木史楼著吴树文译) 114--12014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砚)121--124第6辑(1981.07) 共17种共124页1 学书琐语(周慧珺) 1--102 浅谈邓散木的书法篆刻艺术(卢祖品)11--163 "八法"与学书(李丁陇) 17--244 试谈学习小楷(盛季萱) 25--295 茧纸不是蚕丝制造的(张文玲)30--346 论内擫外拓和方圆(张铁民) 35--447 书法艺术的共同美(姜澄清) 45--498 西汉书法(翁闿运) 50--589 从亳县曹墓自砖窥测东汉书法之一班(沈茹松、潘德熙) 59--7210 二千年前劳动人民的书法真迹(黄明兰) 73--7611 来稿摘编三篇腕力遒时字始工 "力说"我识也谈"全身力到说" 77--7912 从米芾特色看《多景楼诗》的真伪(大江) 80--8613 黄山谷书法及书论(日本中田勇次郎叶百丰译)87--9014 日本现代书法家简介(吴树文译) 91--9815 略谈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一)(单晓天、张用博) 99--10916 崇善楼笔记(王壮弘) 110--11917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笔)120--124第7辑(1982.03)共15种共124页1 加强理论研究壮大书学队伍--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笔谈(沙孟海等) 2--62 《兰亭序》真伪之再驳议(高二适) 7--113 《兰亭序》之管见(翁鼐)12--244 关于晋朝的书体问题(庾人俊) 25--385 晋代书体与《兰亭序帖》(马千里) 39--486 《十七帖》文义释(应成一) 49--587 介绍几种日本现存的《十七帖》(杨震方) 59--608 汉子的象形基础(洪丕谟)61--679 "虚"与"实"(金学智) 68--8610 漫话不律(智龛) 87--9111 碑帖正名琐谈(傅宴风) 92--9512 云南的六颗古印(顾峰) 96--10313 钱瘦铁的篆刻艺术(潘德熙)104--11214 崇善楼笔记(王壮弘)113--12015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墨)(范韧庵李志贤)121--124第8辑(1982年第2期1982.06)共17种共124页1 海岳名言注释(沙孟海) 1--172 书法是所谓"抽象的符号艺术"吗?(金学智) 18--273 也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白谦慎)28--404 线的意象艺术(沈一草) 41--435 书法艺术中的抽象美(许光)44--466 弘法大师与中日书法交流(徐松) 47--507 文徵明与《赤壁赋》((周道振) 51--538 高凤翰与"肃府砚"(蒋华) 54--599 记宋拓《天发神谶碑》(马子云)60--6310 古代书法派别及其代表作概说(闵祥德) 64--7011 崇善楼笔记(四)(王壮弘) 71--7512 笔势浅谈(刘小晴) 76--8413 草书技法(续《方笔与圆笔》)(潘岳) 85--10314 草书杂谈(兼与马国权先生商榷)(虞锡雄) 104--11315 探讨一本李贽所编书法篆刻书(王稼冬) 114--12016 鈢印的起源(庄新兴) 121--12217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墨)(范韧庵、李志贤) 123--124第9辑(1982年第3期1982.09)共20种共124页1 执笔论(翁闿运)1--202 论"笔力"(赵一新) 21--323 我在书法上的实践(祝嘉)33--374 笔法浅议(侯开嘉)38--445 《力感初探》补说(张铁英) 45--506 《力感初探》的商榷(袁奋芝) 51--557 对《书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一文的意见(刘纲纪) 56--618 撩开书法美的神秘面纱--读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文尚光) 62--659 书法艺术的形象思维(程国安) 66--6910 论书意--兼与韩玉涛先生商榷(周宗岱) 70--8011 笔意探微(欧阳龙)81--8512 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及其他(尹旭) 86--9013 远古陶文之一瞥(林懋生)91--9814 梁启超论书二题(李慎言)99--10215 《多影楼诗》并非伪作(味琴) 103--10416 《蔡襄论书》注释(包备五、甘金英) 105--10817 一部填补空白的印学宏著--读《明清篆刻流派印谱》(韩天衡)109--11418 印章的"残破"(王善杰)115--11719 徐峤与徐峤之补考(朱关田)118--12120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其他) 122--124第10辑(1982年第4期1982.12)共15种共124页1 汉印风格浅析(单晓天、张用博) 1--282 略论篆刻艺术的形式美(刘江) 29--363 余天遂的篆刻(钱基) 37--394 章太炎和他的书法(张念驰) 40--485 二王书法甄优管见(张弩)49--576 浅释傅山书论中的"四宁四毋"(牛光甫) 58--657 《苏轼论书》注释(包备五) 66--688 黄宾虹先生论书(王新陵)69--749 字体释名(杨春霖)75--8610 文徵明原名考证(周道振)87--9711 蔡襄书法名次考辨(林岑、林垚淼) 98--10612 《麓山寺碑》三种宋拓本的比较(熊任望)107--11213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名人墨迹《平复帖》(韩树青) 113--11414 篆刻刀的制作(何天恩) 115--11715 书法小辞典(上古至秦、汉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 118--124第11辑(1983年第1期1983.03)共16种共124页1 中国书法的抽象美(蒋彝) 1--182 邑人蒋彝八十冥寿画展志感(许德珩) 19--193 介绍蒋彝(叶君健)20--204 书法是"抽象的符号艺术"(陈振濂)21--345 书法是用毛笔写汉字的表现性艺术(陈训明) 35--496 书法是抽象的造型艺术(陈方既)50--557 略谈书法美的二重性(王邦虎、詹绪左)56--628 论书法艺术美感的起源与发展(姜澄清)63--779 对书法美学问题讨论的一点意见(康衡)78--7910 王羲之生卒年辨(六桥) 80--8211 王羲之生卒年难确(潘岳)83--8612 关于《临河叙》和《兰亭集序》(刘开扬) 87--9413 《爨龙颜碑》的书法艺术、书者及其影响(张国诠) 95--10614 书画钤印(谢三中) 107--11015 简谈"落款"(张思理) 111--11816 书法小辞典(三国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 119--124第12辑(1983年第2期1983.06)共17种共124页1 书法与中国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蒋彝) 1--112 "神谶"书体之探究(智龛) 12--163 石鼓与籀文(潘振允) 17--234 篆书琐谈(杨英侯)24--325 浅谈篆籀书法(郑珩) 33--376 隶书艺术及在书法演变中之作用(潘良桢) 38--477 对隶书的几点异见(张承锦) 48--538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发展的诸因素(刘涛) 54--719 也谈书法艺术抽象性的有关问题(金学智) 72--8210 试谈郑板桥的书法艺术(杨士林)83--9011 侧锋初探(刘小晴)91--9812 从陆游的诗看他的书法(万文武)99--10113 汉印文字缪篆试探(庄新兴)102--11414 "印钮"漫话(吴聿明) 115--11615 写字·书道·书法(许兹惠译) 117--11816 字体·书体·书风(晓真译) 119--12017 书法小辞典(两晋书家部分·上)(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121--124第13辑(1983年第3期1983.09)共17种共124页1 谈秦印(沙孟海)1--52 五岳储心胸峥嵘出笔底(刘江) 6--163 印学话西泠(颐斋)17--364 "西泠"早期社员楼辛壶(艺乐)37--395 中国书法的审美心理根源(王一川) 40--456 书法的审美特征(陈梗桥)46--527 书法美探源(周宗岱) 53--628 试谈书法的表情美(欧阳龙) 63--679 书法艺术性质谈(周俊杰)68--7610 字体变迁管见(钱今凡) 77--8111 从甲骨文的书契谈其字体特色(孙杰) 82--8912 "八分"之我见(苍舒) 90--9113 试谈《黑女志》的书法(何本安)92--10314 思维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的作用(刘永佶)104--11015 鉴定·鉴赏(晓真译)111--11316 读者来信一束(十则)114--11817 书法小辞典(两晋书家部分·中)(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119--124第14辑(1983年第4期1983.12)共13种共124页1 试论书法家的知识修养(林雨、丕谟)1--132 张宗祥的书法及其他(张珏jue) 14--193 临池一得(张宗祥遗著) 20--254 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宗白华) 26--275 宗白华书法美学论述简介(赵一新辑) 28--336 要重视书画创作中的"意存笔后"(王天民)34--447 《兰亭》真赏(许庄叔) 45--618 读《论书法艺术美感的起源与发展》(华人德) 62--659 "润笔"趣闻(王稼冬) 66--6710 现代日本书坛概观(陈振濂) 68--9811 书法的艺术性【日】(西川著、吴亚平译) 99--11312 来稿摘编114--11713 书法小辞典(两晋书家部分·下)(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118--124第15辑(1984年第1期1984.03)共21种共124页1 说书法上的全身力到法(祝嘉)1--42 气质与书法(钟家骥) 5--123 浅论节奏(叶效原)13--194 书法艺术杂谈(一林) 20--225 谈谈现代几位文学家的篆刻(刘云鹏) 23--286 柳宗元与橘逸势(杨群) 29--33书法答问7 从何种字体入手为好?(任政、徐伯清、王弼刚) 34--388 从行书入手行否?(胡问遂) 39--419 书如佳酒不宜甜(赵冷月)42--4310 用笔千古不易的理解(翁闿运、王壮弘)43--4611 字体与书体的区别(苏渊雷) 46--4712 书法与美术字(金学智) 47--4913 有关书法艺术欣赏种种(周斌武)49--5314 篆刻四题(单晓天、张用博) 53--5515 书法史鉴(黄绮) 56--7216 朱有燉的兰亭图拓本(马道阔) 73--7717 龙门三十品拓谈(宫大中)78--8418 五百年印章边款艺术初探(韩天衡) 85--9819 汉印文字的源流和变化(王紫虹)99--10920 题款与农历时令的异称(谢三中) 110--11221 书法小辞典(南北朝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113--124第16辑(1984年第2期1984.06)共17种共124页1 书法家王蘧常传略(赵一新) 1--202 读《试论书法家的知识修养》后感(葛鸿桢) 21--263 宋书尚意浅见(陈训明) 27--334 "宋四家"中的蔡,当指蔡襄(水赍佑)34--42书法答问5 鉴别法书的真赝(崇善) 43--446 谈谈读帖(徐利明)45--477 临摹碑帖做到形神兼备(马仁高)47--498 临摹、仿写算不算抄袭?(田原)50--519 侧锋偏锋立体感(翁闿运) 51--5210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为何布局井然?(秋泓) 52--5311 关于篆刻的三个问题(单晓天、张用博)53--5612 历代碑刻外流考(王壮弘)57--8013 秦汉瓦当书法(陶匋、郭超英、吴少林、陈焕庭) 81--9814 草书艺术的欣赏(赵子久)99--10215 字学忆参(洪丕谟标点) 103--10616 现代日本的书道(西川宁《书道》一书选择)(杨刚、肖红燕译) 107--12117 书法小辞典(隋代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编纂)122--124第17辑(1984年第3期1984.09)共24种共124页1 论楷书对笔法衍变的若干影响(邱振中) 1--262 魏碑书体源流浅探(傅期松) 27--373 张迁碑书法研究(程质清)38--474 卫夫人及其《笔阵图》(王慎行) 48--535 试谈陆柬之的《文赋》墨迹(沈锡泉) 54--606 米芾侧锋用笔浅说(吴柏森) 61--647 颜真卿《刘中使帖》书写年代小考(蔡慧苹) 65--67书法答问8 自学书法能否成功?(赵冷月) 68--709 咋样临帖?(柳曾符) 70--7310 有关"圆笔""方笔"之说(朱学达)73--7411 "石刻不可学"吗?(翁闿运、魏启后)75--7712 谈讨论书艺性质的作用(陈梗桥)77--7713 笪da重光《书筏》美学三题(金学智) 78--8914 书法创新的量质观(朱以撒) 90--9215 谈谈书法上的悟(沈季林)93--10016 印海遗珠(敖普安) 101--103来稿摘编17 浅谈《石鼓与籀文》(陈培盛) 104--10518 为古人"正名"(弓立) 105--10719 关于《海岳名言》第十九条的标点与语意(徐三见)107--10720 书法教学与美育(黄真)108--10821 潘天寿先生谈篆刻的信(张茂荣) 109--11122 钢笔字不能进入艺术的范畴吗?(姜学伟) 111--11223 给钢笔字书法以应有的地位(王启海)113--11324 书法小辞典(唐代书家部分上)(范韧庵、李志贤编纂)114--124第18辑(1984年第4期1984.12)共19种共124页1 初探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王世德) 1--72 书法与艺术(苏白) 8--123 关于"关于什么是'书法美'"(张学棣)13--184 谈书法艺术的形象性和抽象性(王乃栋)19--225 常与变(欧阳龙) 23--286 钟鼎千秋意风流百代开--金石考据学家容庚先生九十诞辰祭(戴小京) 29--387 回忆潘伯鹰先生(陈声聪)39--46书法答问8 字的"法度"与"好看"之间的关系(魏启后)47--489 关于"疾涩"问题(刘小晴) 49--5110 "字一半是看会的"吗?(任政)52--5211 再谈读帖(王壮弘)53--5512 书法学古人与学今人(魏启后) 56--5713 书法的落款(张森)58--6014 论绘画对于印章艺术发展的影响(黄惇)61--72[附录]五百年流派篆刻艺术开派篆刻家兼画家一览15 孙过庭《书谱》释文问题初探(赵云起) 73--8216 评《〈十七帖〉文义释》(刘同葆)83--8917 古为今用的瓦当文字(崇善) 90--9218 法书的复本与伪迹(傅申著章汝奭译) 93--11519 书法小辞典(唐代书家部分下)(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116--124第19辑(1985年第1期1985.03)共12种共94页1 渊雅闳正瑰丽超隽--赵叔孺先生书法艺术发展(叶潞渊) 1--92 书法品评管见(张森) 10--203 论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顾鹤冲)21--254 读《中国书法》(吴惠霖) 26--295 《汉谿书法通解》校正序(沈培方) 30--33书法答问6 答问八分(王蘧常)34--357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刘小晴) 36--478 云峰诸山北魏刻石与郑道昭(翁闿运) 48--569 砖铭书法(殷荪) 57--7010 陆机《平复帖》商榷(曹宝麟) 71--7711 书法的现代性及意义(郑丽芸、曹瑞纯译)78--8312 书法小辞典(两宋、金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编纂) 84--94第20辑(1985年第2期1985.06)共10种共92页1 一艺之成源远流长--记柳诒徵先生书法(柳曾符) 1--162 黄牧甫事迹初探(茗屋) 17--223 书法艺术美感试说(韩天衡) 23--374 从黑白世界中看书法艺术美(郭不) 38--415 试论书法艺术的共同美(毛万宝)42--526 《郑羲下碑》及云峰诸山北朝石刻文字(王壮弘) 53--657 宋四家试析(刘主巨) 66--698 关于《草诀百韵歌》(廖蕴玉)70--729 《语石》点校后记(江辛眉) 73--7710 苏轼法书年表(段成桂) 78—92第20辑(1985年第2期1985.06)共10种共92页1一艺之成源远流长——记柳诒徵先生书法(柳曾符)1——162黄牧甫事迹初探(茗屋)17——223书法艺术美感试说(韩天衡)23——374从黑白世界中看书法艺术美(郭不)38——415试论书法艺术的共同美(毛万宝)42——526《郑羲下碑》及云峰诸山北朝石刻文字(王壮弘)53——657宋四家试析(刘主巨)66——698关于《草诀百韵歌》(廖蕴玉)70——729《语石》点校后记(江辛眉)73——7710苏轼法书年表(段成桂)78——92第21辑(1985年第3期1985.06)共9种共92页1略述沈尹默先生的书法艺术(戴自中、费声骞)1——152洛阳魏碑综述(宫大中)16——293济宁的汉碑(包备五、蒋开征)30——404古代女书法家掠影(洪丕谟)41——505运动与情感(邱振中)51——616力,力感(方尧明)62——707草书“动”“静”辨——试析草书中的重心线与形(钟家骥)71——798《题款与农历时令的异称》补(钱基)80——829崇善楼笔记(五)(王壮弘)83——92第22辑(1985年第4期1985.12)共12种共92页1凌云健笔意纵横——评孙龙父的书法篆刻艺术(张郁明)1——102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法(沙孟海)11——153《瘗鹤铭》非陶弘景作考辨(陈耀东)16——234《瘗鹤铭》、天监井栏与陶弘景书法(陈世华)24——305楷书我见(邢增庆)31——396隶书浅谈(刘夜峰)40——517读《画禅室随笔》(郭仲选)52——588喜读《书法美学谈》(王天民)59——629关于“魏碑”的镌刻问题(吴栋梁)63——6610从内擫外拓谈到书法欣赏(张铁民)67——7011“狂怪”和创新(党禺)71——7912崇善楼笔记(六)(王壮弘)80——92第23辑(1986年第1期1986.03)共12种共124页1先父乔大壮先生传略(乔无疆)1——122《海岳名言》反映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陈方既)13——203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陈训明)21——314米芾贬斥颜柳诸人管窥(尹旭)32——405古代的肖形印(庄新兴)41——466论欧阳询(殷荪)47——657试论怀素《自叙》真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熊任望)66——748新悄瘦硬清雄雅健——浅谈黄庭坚书学(水赍佑)75——879现代早期篆刻团体乐石社(林麦)88——9810释“始艮终乾”(华人德)99——10111题跋与法书(傅申著郑达译)102——11812崇善楼笔记(王壮弘)119——124第24辑(1986年第2期1986.06)共12种共124页1心血为炉熔铸古今——来楚生的书法篆刻艺术(童衍方)1——112论虞世南(殷荪)12——233关于近年来书法美学讨论的综述(梁扬)24——364模糊·虚无·无限——书法美之领悟(章祖安)37——485论篆刻艺术的线条美(余正)49——566卜辞书法的结体与布局初探(王慎行)57——707论“两爨”碑的书法艺术(季崇建)71——808对《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的商榷(徐邦达)81——839米芾试论(吴法乾)84——9410略谈儿童书法教学的一些特点(唐长日)95——10111九百年印谱史考略(韩天衡)102——11512崇善楼笔记(八)(王壮弘)116——124第25辑(1986年第3期1986.09)共12种共124页1散木先生二三事(张用博)1——102书法神采论研究(黄惇)11——253论艺术通感在书法艺术中的作用(毛万宝)26——364论蔡邕对中国书法理论的贡献(王岗肖云)37——475论褚遂良(殷荪)48——626中国现代书学理论研究述略(韦行)63——737浙派篆刻评议(夏伟军)74——778对“异类而求”的错误理解——评《书法美学谈》论书法与现实的关系的基本论点(辜颖明)78——819漫谈临池必先读书(彦和)82——8810“运腕运指”说(潘景年)89——9911杨凝式小考〔日〕(石田肇著刘艺)100——11112崇善楼笔记(九)(王壮弘)112——124第26辑(1986年第4期1986.12)共13种共124页1姚茫父及其书法艺术(陈训明)1——92六朝的书法美学思想(王岗肖云)10——213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几大民族特征(胡传海)22——294论薛稷(殷荪)30——425怀素《自叙》考(朱关田)43——576书法理论的附庸性及改观刍议(赵炳中)58——707汉印对篆刻艺术发展的影响(吴瓯)71——808书卷气杂识(王业霖)81——889《平复帖》再辨——答徐邦达先生(曹宝麟)89——9110朝气依稀寻旧迹——介绍《草书月刊》和《书学》(许志浩)92——9611儿童书法教学管见(王宜明)97——10312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冼剑民)104——11113崇善楼笔记(十)(王壮弘)112——124第27辑(1987年第1期1987.03)共13种共124页1“黄钟大吕之音雄强高古之作”——杨仲子篆刻艺术管窥(胡舜庆)1——52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上篇)(卢辅圣、江宏)6——263孙过庭的意义——初唐书法美学巡礼(王岗、肖云)27——394论孙过庭(殷荪)40——555创新末议(陈梗桥)56——656泰山石峪《金刚经》书人的探讨(王仲武)66——697“心画见君子小人”辨(章祖安)70——818论草书艺术的现代表现力(王冬龄)82——909论“意在笔先”之“意”(路恒光)91——9710北魏《嵩高灵庙碑》初探(徐润芝)98——10411“对《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的商榷”读后(华人德)105——10612关于台湾篆刻艺术的考察与研究(陈振濂)107——11613崇善楼笔记(十一)(王壮弘)117——124第28辑(1987年第2期1987.06)共12种共124页1于省吾先生其人其书(段成桂)1——62书法和书法家问题的窥探(蒋北耿)7——113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下篇)(卢辅圣、江宏)12——324论李邕(上)(殷荪)33——465《书断》与张怀瓘——盛唐之音的书论(上)(王岗)47——606对当代中国书法的思考(沈培方)61——737读杨士修的《印母》(叶一苇)74——798王守仁《致谢源书》墨迹考(林剑丹)80——869米芾《评草书帖》评析(金鉴才)87——9110明代印论发展概述——元明清印论发展史第二章(黄惇)92——10811孩童如玉需雕琢——儿童书法教学随论(王恩科)109——11512崇善楼笔记(十二)(王壮弘)116——124第29辑(198/7年第3期1987.09)共13种共124页1萧退庵先生生年考略及其他(王伟林)1——52浪漫的强音——盛唐之音的书论(下)(王岗)6——173论李邕(下)(殷荪)18——354拙与巧——篆刻美学初探之一(刘江)36——485篆刻漫谈(张耕源)49——536“清人尚质”浅探——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读后(俞建华)54——607论赵壹《非草书》(章建明)61——688祝允明的书艺、书论及其美学思想(葛鸿桢)69——779论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韩书茂)78——8910书意三题(倪伟林)90——9711关于书法教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兼论书法教学中课程设置的不同层次(陈振濂)98——11412略论少儿学书法的兴趣问题(陶昌琪)115——12013崇善楼笔记(十三)(王壮弘)121——124第30辑(1987年第4期1987.12)共12种共124页1格高思逸奇气郁盘——余任天先生书法篆刻艺术述评(章建明)1——11中唐尚实尚俗的书法思想(王岗)12——243论张旭(上)(殷荪)25——364窦臮《述书赋》注及所注唐人考(朱关田)37——445“书圣”王羲之质疑(潘岳)45——546魏《三体石经》书人略论(范邦瑾)55——637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并与文学艺术略作比较研究(章祖安)64——778清代篆书艺术试析(祝遂之)78——919款印综考(陈振濂)92——10310禅定与书法(汤其根)104——10911一部富有艺术哲理的书论专著——蒋彝《中国书法》译后记(张伟生)110——11712崇善楼笔记(十四)(王壮弘)118——124第30辑(1987年第4期1987.12)共12种共124页1格高思逸奇气郁盘——余任天先生书法篆刻艺术述评(章建明)1——112中唐尚实尚俗的书法思想(王岗)12——24论张旭(上)(殷荪)25——364窦臮《述书赋》注及所注唐人考(朱关田)37——445“书圣”王羲之质疑(潘岳)45——546魏《三体石经》书人略论(范邦瑾)55——637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并与文学艺术略作比较研究(章祖安)64——778清代篆书艺术试析(祝遂之)78——919款印综考(陈振濂)92——10310禅定与书法(汤其根)104——10911一部富有艺术哲理的书论专著——蒋彝《中国书法》译后记(张伟生)110——11712崇善楼笔记(十四)(王壮弘)118——124第31辑(1988年第1期1988.03)共9种共124页1陆维钊先生书法和书论(路恒光)1——102狂禅风中的变态美(王岗)11——253论张旭(下)(殷荪)26——444反思与抉择(上篇)——与《历史的重负与时代的抉择》商榷(吴添汗)45——545钟王书法真趣论(李崇建)55——706《书概》浅探(俞建华)71——817书法欣赏心理分析(王荣发)82——928备尽众体一代师表——谈蔡襄的书法艺术(水赍佑)93——1119崇善楼笔记(十五)(王壮弘)112——124第32辑(1988年第2期1988.06)共13种共124页1马一浮先生介绍(章建明)1——82书外功与书内功(李文采)9——183“宋四家”书法思想管窥(王岗)19——324论徐浩(上)(殷荪)33——485反思与抉择(下篇)——与《历史的重负与时代的抉择》商榷(吴添汗)49——576论书法对汉字汉文的依存——兼论所谓“现代书法”(章祖安)58——697论汉字的象形在书法艺术中的升华(姚淦gan铭)70——818试论书法欣赏的逆反心理(陈必武)82——879有关《孝文皇帝吊比干文》几个问题的探讨(杨克炎)88——9310隶变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沈一草)94——9911一块值得注意的楷书碑(王乃栋)100——10412试论书法艺术的两重特征(张伟生)105——10613崇善楼笔记(十六)(王壮弘)107——124第33辑(1988年第3期1988.09)共12种共124页1“黛色参天二千尺”——胡小石先生书艺发微(胡舜庆)1——92白石道人书说(王岗)10——213论徐浩(下)(殷荪)22——354云峰刻石的艺术成就及郑道昭在书史上的地位(王思礼、赖非)36——445新发现的张山子熹平残碑及其相关问题(李哲先、李锦山)45——596蒿山访碑及佚碑考(施安昌)60——717篆刻流派与篆刻发展(叶一苇)72——788对“用笔”与“结构”关系的再认识——兼及创作时的情态(鲍贤伦)79——849对蔡希综《法书论》一观点的看法(田文蕙)85——8710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拓之)88——9811“八分”为书写格式新解(张果诠)99——10412崇善楼笔记(十七)(王壮弘)105——124第34辑(1988年第4期1988.12)共13种共124页1陆俨少先生及其书法艺术(章建明)1——72《衍极并注》——理学化的书学系统(王岗)8——203论李阳冰(上)(殷荪)21——394浅议作书的心理压力(闵长山羿良忠)40——435论缪篆名实并及字体的考察标准(丛文俊)44——566旧题李北海四言古诗考辨(朱关田)57——627孙过庭生卒年考辨(张弩)63——718“官奴”辨(任平)72——769砚边杂识(张志攀)77——8310悬针竖和垂竖在楷书中的应用规律(张索)84——8611儿童书法教学管见(何磊)87——9912老年书法教学初探(孙钊)100——10813崇善楼笔记(十八)(王壮弘)109——124第35辑(1989年第1期1989.03)共12种共124页1十年磨剑心血为魂——《书法研究》十周年记言(本刊编辑部)1——62明前期书论概观(王岗)7——163论李阳冰(下)(殷荪)17——304印象式批评与傅山书论之领悟(章祖安)31——415“笔法千古不变”之我见(俞建华)42——476书法与文字的美学相关性(梁扬)48——597清代碑学兴起时期的隶书创作及其美学意义(王南溟)60——718书法风格的特征及其形成(茆帆)72——809若从变处搜灵庙应识昆仑在震迁——书法艺术创作之我见(吴文水)81——8810文字类容在书法审美中的作用(曾明)89——9111崇善楼笔记(十九)(王壮弘)92——10812《书法研究》总目录(一九七九——九八八)(水赉佑整理)109——124第36辑(1989年第2期1989.06)共11种共124页1风雨潇潇惊笔落精神跃跃看花开——林散之先生书艺管窥(胡舜庆)1——112书法的创新与进步(李文采)12——243论中国书法意象的高纯与雅俗问题(黄绮)25——334董其昌书法美学论(王岗)34——485书法发展的大趋势(陈振濂)49——626逆反心理·创造性思维·书法创新(包中庆)63——717书法意境及其载体研究(桑火尧)72——758汉代通俗隶属类型(赖非王思礼)76——879北魏《嵩高林庙碑》书人试探(范邦瑾)88——9710吾丘子行及其生平考辨(梅谷民)98——10511崇善楼笔记(二十)(王壮弘)106——124第37辑(1989年第3期1989.09)共12种共124页1论颜真卿(殷荪)1——162刘熙载书法体系引论——中国书法大系初探(张郁明)17——323简论“象形书法观”(章建明)33——414袁昂《古今书评》解析——书法艺术传统批评方法研究之二(丛文俊)42——605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书法创作心理研究系列之一(沈季林)61——716从魏晋士大夫审美心理看“二王”书法(陆宇宙)72——817“近取诸身”今论(严中扬)82——928试论郭沫若的书法艺术(张伟生)93——979汉隶《尹宙碑》考略(徐润芝)98——10310金石家谈刻印——评马衡《谈刻印》一文(叶一苇)104——11011篆刻艺术生命意味的表现形式(白砥)111——12312。
怀素书法作品的赏析
怀素书法作品的赏析怀素(737-799),字子巍,号怀素,唐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艺术内涵而著称于世。
怀素书法作品的赏析,不仅可以欣赏到他的书法艺术之美,更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人生境界和情感表达。
怀素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其字体刚劲有力,笔势遒劲有力,极富有力感。
他的书法作品不拘泥于规矩,自由自在,充满了个性和情感。
怀素曾说,“书法之美,不在工整,而在气韵。
”他的书法作品正是充满了气韵之美,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怀素碑》是怀素书法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碑刻是怀素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而书写的,内容简洁而深刻,用笔刚劲有力,有着浓厚的个人情感。
碑文中有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表达了怀素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和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整个碑文字体刚劲有力,每一个笔画都透露着怀素对母亲的深情厚意,使人不由得为之动容。
另外一部代表作是《怀素自书诗卷》,这是怀素在晚年时所书写的一部诗卷。
诗卷中的每一行都充满了怀素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的书法在这部诗卷中更显得自由自在,每一个字都仿佛是随着心情流淌出来的,没有经过雕琢,却又别具一格,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
整个诗卷字迹飘逸,气韵横生,仿佛在诉说着怀素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
怀素的书法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更在情感上有着深厚的内涵。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悟,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他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怀素的书法作品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他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怀素书法作品的赏析,不仅可以欣赏到他的书法艺术之美,更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人生境界和情感表达。
他的书法作品是一种心灵的流露,一种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怀素的书法作品永远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论怀素草书对北宋草书的影响
意”书风的转变。
魏晋古法、追求散漫自然的书风是格格不入 世的周越草书拓本有四件:《跋怀素〈藏真
在宋代尚意书风的影响下,宋代的书 的。宋代书法以行书为主,不代表草书没有 律公帖〉》《跋种放〈会真宫诗〉》《面贺
法实践从书体上来看主要以行书为主,这与 发展,也不代表怀素狂草在宋代没有影响。 攀企帖》《贺秘监赋》。从这几件作品,我
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 钦看来,书法被比周越是很不幸的事情。
家也曾对怀素的狂草极为赞美。总之,怀素
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显
是狂草书法的代表人物,尽管北宋书家对他
然,苏东坡认为周越的草书乃是出于积学。
(三)
褒贬不一,但是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可以
黄庭坚评价周越的草书:“盖美而病韵者,
札,自作一家,人谓有李邕笔法,闻而恶 字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
之,遂学沈传师,爱其不俗,自后数改献之 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
字,亦取其落落不群之意耳!”从苏东坡、 黄庭坚、米芾等人对周越草书的评价可以看 出北宋书家也曾深受周越的影响以及周越的 书风取向和书法特点。可见,北宋书家直接 或者间接都受怀素的影响。
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2]戴叔 法当作事业追求一生的行为是非常可笑的。 著书,惟此一卷,行笔可谓珠圆玉润。更兼
伦的《怀素上人草书歌》:“楚僧怀素工草 苏东坡在《跋怀素帖》中说:“怀素书极不 周越一跋,亦年罕睹者。后有欧阳元长跋,
书,古法尽能新有余。神清骨竦意真率, 醉来为我挥健笔。……”[3]怀素的《自叙
是崇尚法度的体现。“说者以谓怀素作字正 进行比较,可见两人的书法有某些类似的地 颠、素各有所悟,然后至于此耳。”[22]米
唐代论书诗
唐代论书诗《怀素上人草书歌》“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行。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衍生注释:- “怀素上人”:怀素是唐代著名的草书大家,“上人”是对和尚的尊称,这里指怀素和尚。
- “须臾”:很短的时间。
- “怳怳”:这里是仿佛的意思。
- “左盘右蹙”:形容笔画的盘旋、曲折。
- “公孙大娘浑脱舞”:公孙大娘是唐代著名的舞蹈家,她的“浑脱舞”气势磅礴,传说张旭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后草书大进,这里说怀素不借助观看公孙大娘的舞蹈来提升自己的书法造诣。
赏析:主题上,这首诗主要是赞美怀素和尚卓绝的草书技艺。
情感方面,诗人对怀素充满了惊叹和敬佩之情。
从表现手法来看,诗人运用大量的比喻,如“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把怀素写字的速度和笔触的变幻比作狂风骤雨、落花飞雪;“一行数字大如斗”“时时只见龙蛇走”等生动地描绘出怀素书法的字形大小和笔画走势,仿佛让人看到怀素肆意挥毫的场景。
同时“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通过贬低古代书法名家来衬托怀素的独特与出众,很是大胆且新颖。
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任华。
任华为人豪放,他的诗歌很有独特性。
他的作品往往情感浓烈,风格狂放不羁,这种风格也体现在对怀素书法的描述与赞美中,也从侧面反映出他本人对秉承天性、打破传统束缚的追求。
运用片段:例子一:假设在一个书法展览会上,大家在观赏一幅狂草作品,那种笔画的肆意与灵动就像怀素的书法风格。
这时你可以说:“就如同任华诗中形容怀素那样‘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行。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这幅作品也有着同样的神韵呢。
”例子二:在古代文化讲座上,讲到草书时提到怀素,你便能引用“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赠怀素草书歌李白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李白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从形式上看,本诗属于古体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比较自由。
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C.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己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D.“书题遍”交代了怀素书法出神入化的原因是他的坚持不懈、刻苦练习。
(2)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
”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非李白所作。
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节选部分)与李白诗作的相似之处,以作为本诗确为李白所作的佐证。
答案解析(1)D.“书题遍”的意思是怀素草书将湖南七郡家家屏障书题遍。
是以夸张之词强调当地民众喜爱怀素的草书,并非是写他坚持不懈、刻苦练习。
故选D。
(2)“须臾扫尽数千张”,“须臾”强调时间极短,“数千张”强调数量极多,运用了夸张说法。
写出怀素创作之速。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意为:如同疾风骤雨一样,飒飒惊魂。
又像花飞雪飘飘扬扬,一片苍茫。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怀素在创作书法时候的情景,表现了对怀素的赞叹之情。
“如闻神鬼惊”“只见龙蛇走”等既是比喻,又是联想,形象地写出怀素创作时的气势,表达诗人对主人公的赞美。
“惊”“忧恍”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直观感受,属于直抒胸臆。
全诗善用夸张、比喻、联想等手法,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这些都是李白的诗歌特点。
答案:(1)D(2)①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表现自己强烈的感情。
②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
③喜欢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这些内容都能佐证本诗是李白所作。
《怀素草书歌》考论
《懷素草書歌》考論向 彬内容提要:懷素《自叙帖》中提及贊揚他書法的名人有刑部尚書顔真卿、尚書司勳郎盧象、司勳員外郎錢起、禮部侍郎張謂、吏部侍郎韋陟、永州太守王邕、御史李舟、許瑝、戴叔倫、竇冀、處士朱逵11人,而陳思《書苑菁華》中著録有李白、王邕、戴叔倫、朱逵、魯收、竇冀、任華、蘇涣、貫休、錢起等詩人寫給懷素書法的詩歌。
本文認爲李白所作《贈懷素草書歌》不是李白所作,而是他人杜撰,但《自叙帖》中提及的草書詩分别描述了懷素草書的“形似”“機格”“疾速”等方面的藝術特徵以及懷素“愚劣”的性格,本文就《懷素草書歌》作認真辨析,對這些詩歌的創作者及詩文的文獻著録情况作了認真考論。
關鍵詞:懷素 草書歌 形似 機格 疾速DOI:10.19489/ki.1000-6044.2017.02.007宋代陳思《書苑菁華》卷第十七《書歌》著録了43首歌頌書法的詩歌,這些詩歌涉及的書法家有李潮、懷素、張旭、陳氏童子、蕭鄲、馬秀才、廣利大師、修公上人、王羲之、賀知章、夢龜等人,而撰寫詩歌的有李白、杜甫、王邕、戴叔倫、朱逵、魯收、竇冀、任華、蘇涣、貫休、皎然、顧况、權德輿、吴融、賈耽、姚贊、史邕、岑文本、李頎、高適、錢起、劉禹錫、孟郊、温庭筠、陳陶、張祐、陸希聲、羅隱、韓偓、可明、亞棲、李建勳等詩人。
懷素草書在唐代就名聲很大,很多文人士大夫都寫詩歌稱頌他的草書,王琦在李白《贈懷素草書歌》的注釋中稱當時爲懷素贈歌者多達37人。
懷素《自叙帖》中提及贊揚他書法的名人有刑部尚書顔真卿、尚書司勳郎盧象、司勳員外郎錢起、禮部侍郎張謂、吏部侍郎韋陟、永州太守王邕、御史李舟、許瑝、戴叔倫、竇冀、處士朱逵11人,而陳思《書苑菁華》中著録有李白、王邕、戴叔倫、朱逵、魯收、竇冀、任華、蘇涣、貫休、錢起等詩人寫給懷素書法的詩歌。
這些《懷素草書歌》曾被哪些文獻著録?這些詩歌是否真爲當時詩人所寫?這些詩歌主要描述和歌頌懷素及其草書的什麽特徵?本文就這些問題作認真考論。
怀素草书论书帖释文
怀素草书论书帖释文
怀素《论书帖》原文
原文
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
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减,今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
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自不知耳。
昨奉《二谢》书,问知山中事有也。
注释
•为:因为,如果。
•令名:美好的名声。
•深戒:深深引以为戒。
•藏真:怀素的字。
•风废:因风痹之症而身体废损,指患病。
•薄减:病情稍微减轻。
•颠逸:颠狂纵逸,形容书法的豪放洒脱之态。
•诡异:奇特,怪异。
•奉:恭敬地接受,这里可理解为收到。
•《二谢》书:指王羲之的草书《二谢帖》。
释文
如果山不高大,那么土地也会没有灵气;如果泉不幽深,那么水也不会清澈;如果书法不精湛,那么也不会有美名,后人应当深深以此为戒。
我自从患风痹之症以来,至今已经四年了。
近来病情稍微减轻,如今我所写的字的颠狂纵逸之态,完全超过了往年。
但这种颠狂纵逸所呈现出的形态十分怪异,我自己也常常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昨天我收到了王羲之的《二谢帖》,通过问人得知了一些山中的事情。
赠怀素草书歌李白解析
《赠怀素草书歌李白解析》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解析一下李白写的《赠怀素草书歌》。
李白呀,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
这首诗呢,是他写给一个叫怀素的人的。
怀素这个人呀,特别会写草书。
李白在诗里说怀素写草书的时候,那笔就像飞起来一样,可快可厉害了。
比如说,咱们写字可能一笔一划慢慢地写,但是怀素写草书,刷刷刷几下,字就出来啦,而且还特别好看。
有一次,李白看到怀素写字,眼睛都看直了,不停地称赞。
小朋友们,能想象出怀素写字的样子吗?
《赠怀素草书歌李白解析》
小朋友们好呀!今天来讲讲李白的《赠怀素草书歌》。
小朋友们,李白在这首诗里可把怀素夸得不得了。
他说怀素写字的时候,就像一阵风,谁也挡不住。
那字呀,像天上的云,飘来飘去,特别自由。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画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特别随意,怀素写草书就跟这差不多。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天,怀素在一个大广场上写字,好多人都围过来看。
大家都被他的字惊呆了,不停地鼓掌。
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怀素很厉害呀?
《赠怀素草书歌李白解析》
小朋友们,咱们又见面啦!今天接着说李白的《赠怀素草书歌》。
小朋友们,李白这首诗把怀素的草书说得特别神奇。
他说怀素一拿起笔,就像神仙下凡一样,写出的字让人看了都舍不得眨眼睛。
比如说,咱们看到一朵特别漂亮的花,会一直盯着看,怀素的字就有这种魅力。
有一次,一个老爷爷看到怀素的字,感动得都哭了,说这辈子能看到这么好的字,值了。
小朋友们,希望你们也能喜欢这首诗哟!。
李白《草书歌行》新辨
李白《草书歌行》新辨咱们今天来聊聊李白的《草书歌行》,这首诗啊,简直就是为书法爱好者量身定制的一首赞歌,读起来那叫一个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想挥毫泼墨一番。
一开头,李白就用他那飘逸的笔触,把咱们带进了草书的奇妙世界。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哎,你说这怀素啊,年纪轻轻的,就在草书界混出了名堂,简直就是书法界的“小鲜肉”,人气爆棚,无人能敌。
这“独步”二字,用得那叫一个绝,让人一听就知道,这家伙的草书,绝对是独一档的存在。
接下来,李白开始描述怀素写字时候的状态,那叫一个投入,那叫一个忘我。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想象一下,怀素在那墨池边,挥毫泼墨,就像北溟里的大鱼跃出水面,那叫一个壮观。
而那笔锋所到之处,就像是中山的兔子,都被他“杀”得片甲不留。
这里的“杀尽中山兔”,可不是真的杀兔子啊,而是形容他写字的速度快,笔力雄健,把纸都写得快破了。
然后,李白又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怀素的草书。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你看,这草书就像是大风大雨,来得猛,去得快,让人看得心惊胆战。
又像那落花飞雪,漫天飞舞,美不胜收。
这比喻,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把草书的韵味描绘得淋漓尽致。
再往后看,李白对怀素的赞美之情,那是溢于言表。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这怀素啊,写起字来就像着了魔一样,对着墙壁就是一顿猛写,那字写得跟斗一样大,那叫一个霸气。
这哪里是在写字啊,简直就是在用生命在创作。
最后,李白还忍不住感慨了一番。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这草书啊,写得那叫一个神乎其神,就像是鬼神都被惊动了,只见那龙蛇在纸上飞舞。
这不仅仅是对怀素的赞美,更是对草书艺术的一种高度肯定。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怀素在那挥毫泼墨的身影,感受到了他那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
这《草书歌行》,简直就是一首为书法而生的赞歌,让人读来热血沸腾,忍不住也想拿起笔来,挥洒一番。
所以啊,朋友们,如果你也对书法感兴趣,不妨多读读这样的佳作,说不定也能从中找到灵感,让自己的书法水平更上一层楼呢!。
怀素草书集字唐诗
怀素草书集字唐诗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以其独特的草书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草书作品以字形奇特、笔画凌乱而著称,给人一种狂放不羁的艺术感觉。
而他在草书中所集字的唐诗更是成为后世学习书法和赏析艺术的重要资料。
本文将从怀素的草书风格、他集字的唐诗作品等方面来探讨怀素草书集字唐诗的独特之处。
一、怀素的草书风格怀素草书的特点在于其字形的变体和笔画的复杂。
怀素整理提炼自不同的草书字体形成的字形,形状奇特,有的字形甚至与常规的字形截然不同。
他的笔画虽然凌乱,但却饱含着激情和力量。
这种草书风格给人以狂放不羁之感,充分展示了怀素个人艺术追求的独特性。
二、怀素集字的唐诗作品怀素草书集字的唐诗作品是他在书法创作中一次次的积累和总结。
这些作品选自唐代众多诗人的佳作,包括杜甫、白居易等名家的诗作。
怀素将这些诗句以他独特的草书风格书写下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这些唐诗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草书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体会到那种激烈而狂放的艺术情感。
三、怀素草书集字的艺术魅力怀素草书集字唐诗作品展示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通过将字的形态和唐诗的意境相融合,他将书法和诗歌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这种创新的尝试,既突破了传统书法的约束,又充分展示了怀素自身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创造力。
同时,他的作品也启发了后人对于书法和诗歌的理解和创作。
怀素草书集字唐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独特的书写形式和深厚的艺术内涵。
四、怀素草书集字唐诗的意义怀素草书集字唐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是怀素个人艺术追求的体现,也是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怀素的草书风格以及他对于唐诗的选择和书写,对后世书法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怀素草书集字唐诗的意义在于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也为后世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创新和突破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怀素草书集字唐诗作为怀素个人艺术的独特表达形式,展示了他对于书法和诗歌的独特理解和创造力。
鲜于枢书法成就的代表作——用草书创作的《论草书帖》赏析
鲜于枢书法成就的代表作——用草书创作的《论草书帖》赏析
鲜于枢书法成就的代表作
用草书创作的《论草书帖》赏析
整理编缉 |《当代书法》文章来源 | 网络
鲜于枢是元代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书法成就,主要在于行草,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笔法纵肆,气魄恢宏。
元代僧人、诗人善住在其《谷响集》中对鲜于枢的书法成就评价颇高,认为是“千载不须叹寂寞,已留遗墨偏炎方。
”与善住和尚交游极为密切的学者、诗人虞集也把鲜于枢与赵孟俯并称:“敛风沙裘剑之豪,为湖山图史之乐;翰墨轶米薛而有余,风流拟晋宋而无作。
鲜于枢《论草书帖》,是写给好友赵孟頫的,是其草书名作之一。
《论草书帖》主要取法王羲之《十七帖》,但行笔气势更加豪迈,这种走向跌宕开阔的探索依旧是对传统的不偏不倚。
因善于回腕,使转流丽,笔墨酣畅,鲜于枢颇得二王草书风神。
释文:张长史怀素高闲,皆名善草书,长史颠逸,时出法度之外,怀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坏,不
可复理。
渔父词。
鲜于枢认为:张旭“时出法度之外”,是一种保留的态度;怀素“守法,特多古意”,可谓至高的肯定;高闲“用笔粗,十得六七”,是指由于技术环节差,勉强及格;黄庭坚“大坏,不可复理”,已不入眼了。
狂草名家|怀素《草书论书帖》
狂草名家|怀素《草书论书帖》唐怀素草书论书帖纸本纵38.5厘米横4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论书帖》最早著录于《宣和书谱》,现在还保存有宣和内府原来的装裱形式,最后入清内府。
前后800来年,流传有绪,诸家著录较为翔实,可资查考。
书法无狂怪之势,有别二王等前人草法,圆浑高雅。
或以为唐、宋间摹写本。
乾隆皇帝行书释文。
张晏题跋张晏是元大德-延佑年间有名的收藏家,怀素《食鱼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李白《上阳台帖》等传世名作皆为其曾经收藏的作品。
赵孟頫65岁时的题跋题跋释文:“怀素书所以妙者,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故也。
后人作草,皆随俗缴绕,不合古法,不识者以为奇,不满识者一笑也。
此卷是素师肺腑中流出,寻常所见,皆不能及之也。
延祐五年十月廿三日为彦清书,翰林这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书”大收藏家项元汴题跋。
卷中钤有“宣和”、“政和”、“绍兴”、“秋壑图书”、“内府图书之印”、“项子京家珍藏”、“旷奄”、“乾隆”、“嘉庆”、“宣统御鉴之宝”等鉴藏印。
《论书帖》前后800来年,流传有绪,最早著录于《宣和书谱》,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明项元汴、清高士奇、安歧、清内府收藏。
项氏收藏时,前隔水尚有宋徽宗泥金书签,今已佚失。
《宣和书谱》、《清河书画舫》、《江村消夏录》、《墨缘汇观》中均有著录。
怀素草书,一般说是继承和发展了张旭的草书,总是以奔放纵逸为基本目的,所以有“以狂继颠”的说法。
而《论书帖》却与《自叙帖》、《苦笋帖》等狂草书帖不太一样,它代表着怀素草书的另一面目,没有那种汪洋恣肆,而是规规矩矩、圆融婉转,颇显几分青涩。
用笔瘦逸,结体严谨,章法整饬。
每作一字,起落分明,纵观全篇,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寻其渊源,不越魏晋法度。
是今草中有章草遗意的佳作。
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为其书不精,亦无令名,后来足可深戒。
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
近蒙薄减,今亦为其颠逸,全胜往年。
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
《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
《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
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
《新唐书·陆羽传》记:“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
《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选自《佩文斋书画谱》,乃陆羽《怀素别传》中的一段。
此段虽极简,却提出了“坼壁路”、“屋漏痕”这些著名的概念。
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
怀素与邬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
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
”
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
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
”
真卿曰:“何如屋漏痕?”
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
历代书法论文选之怀素
1、怀素与邬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
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
”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
”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283页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2、“释怀素字藏真,长沙人也,自云得草书三昧。
始其临学勤苦,故笔颓萎,作笔冢以瘗文。
尝观夏云随风变化,顿有所悟, 遂至妙绝, 如壮士拔剑, 神采动人。
颜公尝有书云:昔张长史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仆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孰为不可耶?其为名流推于如此。
后又怀仁者,居长安洪福寺,摹集右军,颇见精熟,其徒有胡英效之,亦以书勒石。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331页朱长文《叙书断》)3、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
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
然颠长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
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356页黄庭坚《论书》)4、学书以沉着顿挫为体,以变化牵制为用,二者不可缺一。
若专事一偏,便非至论,如鲁公之沉着,何尝不嘉,怀素之飞动,多有意趣。
世之小子谓鲁公不如怀素,是东坡所谓“尝梦见王右军脚汗气”耶!(《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496页解缙《春雨杂述》)5、奈自怀素,降及大年,变乱古雅之度,竞为诡厉之形。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521页项穆《书法雅言》)6、释氏怀素流从伯英,援毫大似惊蜿,圆转牵掣则甚诡秃矣。
此草行之三变也。
书变若尔,岂徒文兵云哉。
大抵不变者,情拘于守正;好变者,意刻于探奇。
正奇既分为二,书法自醇入漓矣。
然质朴端重以为正,剽急骇动以为奇,非正奇之妙用也。
古代诗歌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届广西来宾高三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素①上人草书歌[唐]戴叔伦楚僧怀素工草书,古法②尽能新有馀。
神清骨竦意真率,醉来为我挥健笔。
始从破体③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
忽为壮丽就枯涩④,龙蛇腾盘兽屹立。
驰毫骤墨刷奔驷,满坐失声看不及。
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
人人细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注]①怀素:唐书法家,善狂草,用笔圈劲有力,使转如环,“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元沈右语)。
②古法:魏晋书法里的书写格式及基本要求。
③破体:多种书体并用于一件书法作品中的书法。
④枯涩:书法术语,指劲健断续的枯笔。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端四句,总评怀素书法,交代醉酒作书。
怀素长于草书,他书体符合基本规范又变化出新,瘦劲俊逸,洒脱自然。
B. “始从破体变风姿”“忽为壮丽就枯涩”二句,展现了怀素书写的过程,突出其字体字形的变化多端、墨法的枯润浓淡。
C. “一一花开春景迟”“龙蛇腾盘兽屹立”二句,写出了怀素书法的自然真趣、形神兼备,让人联想到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壮丽景象。
D. “驰毫骤墨剧奔驷,满坐失声看不及”二句,写怀素行笔的快速流畅,似骤雨如疾马,满座的人都看得入迷忘记了说话。
15. 北宋米芾《海岳书评》评论怀素书法“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
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 D 15. (1)怀素书法瘦劲俊逸,洒脱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
“变风姿”“一一花开春景迟”写怀素书法变化万千,令人眼花缭乱;“壮丽”写出怀素书法的遒劲有力,“龙蛇腾盘兽屹立”写出书法飞动的气势;“驰毫骤墨刷奔驷”写其书写时犹如疾风骤雨和奔马飞驰一般快速流畅。
(2)怀素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
“诡形怪状翻合宜”写其字体“诡形怪状”但“合宜”,也就是符合书法的基本规范。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研究》:《怀素草书歌》考论《怀素草书歌》考论向彬摘要:怀素《自叙帖》中提及赞扬他书法的名人有刑部尚书颜真卿、尚书司勋郎卢象、司勋员外郎钱起、礼部侍郎张谓、吏部侍郎韦陟、永州太守王邕、御史李舟、许瑝、戴叔伦、窦冀、处士朱逵等十一人,而陈思《书苑菁华》中著录有李白、王邕、戴叔伦、朱逵、鲁收、窦冀、任华、苏涣、贯休、钱起等诗人写给怀素书法的诗歌。
本文认为李白所作《赠怀素草书歌》不是李白所作,而是他人杜撰,但《自叙帖》中提及的草书诗分别描述了怀素草书的“形似”、“机格”、“疾速”等方面的艺术特征以及怀素“愚劣”的性格,本文就《怀素草书歌》作认真辨析,对这些诗歌的创作者及诗文的文献著录情况作了认真考论。
关键词:怀素;草书歌;形似;机格;疾速宋代陈思《书苑菁华》卷第十七《书歌》著录了四十三首歌颂书法的诗歌,这些诗歌涉及的书法家有李潮、怀素、张旭、陈氏童子、萧郸、马秀才、?光、广利大师、修公上人、王羲之、贺知章、梦龟等人,而撰写诗歌的有李白、杜甫、王邕、戴叔伦、朱逵、鲁收、窦冀、任华、苏涣、贯休、皎然、顾况、权德舆、吴融、贾耽、姚赞、史邕、岑文本、李颀、高适、钱起、刘禹锡、孟郊、温庭筠、陈陶、张祐、陆希声、罗隐、韩偓、可明、亚栖、李建勋等诗人。
怀素草书在唐代时期就名声很大,很多文人士大夫都写诗歌称颂他的草书,王琦在李白《赠怀素草书歌》的注释中称当时为怀素赠歌者多达三十七人。
怀素《自叙帖》中提及赞扬他书法的名人有刑部尚书颜真卿、尚书司勋郎卢象、司勋员外郎钱起、礼部侍郎张谓、吏部侍郎韦陟、永州太守王邕、御史李舟、许瑝、戴叔伦、窦冀、处士朱逵等十一人,而陈思《书苑菁华》中著录有李白、王邕、戴叔伦、朱逵、鲁收、窦冀、任华、苏涣、贯休、钱起等诗人写给怀素书法的诗歌。
这些《怀素草书歌》曾被哪些文献著录?这些诗歌是否真为当时诗人所写?这些诗歌主要描述和歌颂怀素及其草书的什么特征?本文就这些问题作认真考论。
一、李白《赠怀素草书歌》非李白之作考文献记载,李白曾作《赠怀素草书歌》,全文如下: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幛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i]对于李白此诗,《李太白文集》卷六、《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七、《湖广通志》卷八十五、(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一、(宋)陈思《书苑菁华》卷十七、(宋)祝穆撰《古今事文类聚·别集》卷十三、(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三十三、(清)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二百九十四、《渊鉴类函》卷一百九十五等文献均有著录。
宋代朱长文《墨池编》有清康熙宝砚山房刊本、清雍正朱氏刊本及四库全书本等版本,《中国书画全书》著录《墨池编》时采用雍正朱氏刊本,此本没有收录李白所作《唐僧怀素草书歌行》,但四库全书本《墨池编》不仅收录了李白此诗,朱长文还特别在文后注明“此篇本藏真自作,假名李太白,前人已有辨证。
”[ii]不同版本的《墨池编》针对李白《赠怀素草书歌》已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版本收录,而有的版本没有收录,即便收录李白此诗,朱长文也注明此诗歌非李白所作,乃怀素自作,并称前人已有辨证。
朱长文生于1039年,卒1098年(一说1099或1100年),朱长文所言前人已辨析李白《赠怀素草书歌》乃怀素自作的“前人”需要进一步考证。
但与朱长文同时期的苏轼(1037-1101)已经明确指出李白《赠怀素草书歌》非李白所作。
四库本《仇池笔记》卷上《论诗》有这样的文献记载:苏子美家有《长史书》云“隔帘歌已俊,对坐貌弥精。
”语既凡恶,而字法真亚栖之流。
曾子固编《李太白集》而有《赠僧怀素草书歌》及《笑已乎》数首,皆贯休以下,格调卑陋。
子固号有知识者,故深可怪。
[iii] 《仇池笔记》相传为苏轼所著,文中提及曾子固(曾巩)编写的《李太白集》中收录了《赠僧怀素草书歌》,苏轼认为此诗歌格调卑陋,属于贯休以下之人所作。
苏轼这观点在他的《东坡志林》卷一表述得更为详细:唐末五代文章衰尽,诗有贯休、齐已,书有亚栖,村俗之气大率相似。
如苏子美家收《张长史书》云:“隔帘歌已俊,对坐貌弥精。
”语既近凡而字无法,真亚栖之流。
近见曾子固编《李太白集》后谓颇获遗亡,而有《赠怀素草书歌》并《笑矣乎》数首,皆贯休、齐已辞格。
二人皆号有知识者,故深可怪。
如白乐天《赠徐凝》,退之《赠贾岛》之类,皆世俗无知者所托,此不足多怪。
[iv]苏轼的观点很明确,《赠怀素草书歌》的辞格属于贯休、齐已之类,不是李白的诗风,而曾巩编辑《李太白集》时收录此诗,令苏轼不解。
苏轼认为,像苏子美(苏舜钦)和曾子固(曾巩)都是有知识的人,苏子美不应该收藏“隔帘歌已俊,对坐貌弥精”这样署名张旭的诗书作品,因为这作品“语既近凡而字无法,真亚栖之流。
”同样,曾巩也不应该将《赠怀素草书歌》及《笑矣乎》等诗收入《李太白集》。
对于《李太白集》收录《赠怀素草书歌》等作品一事,陆游也曾指出不妥。
陆游《入蜀记》卷一载以及《渭南文集》卷四十四均有这样的记载:或曰《十咏》及《归来乎》、《笑矣乎》、《僧伽歌》、《怀素草书歌》,《太白旧集》本无之,宋次道再编时贪多务得之过也。
[v]从陆游的记载可知,《太白旧集》中没有收录《怀素草书歌》等诗作,是宋次道再编时贪多而导致的过错。
关于宋次道再编《李太白集》一事,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九十七这样记载:晁氏曰:“《李白集》旧十卷,唐李阳冰序。
咸平中,乐史别得白歌诗十卷,凡七百七十六篇,又纂杂著为《别集》十卷。
宋次道治平中得王文献及唐魏万所纂《白诗》,又裒唐类诗洎石刻所传者,通阳冰、乐史集,共一千一篇,杂著六十五篇,曾子固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vi]对于《李太白集》之事,《文献通考》记载更为全面,《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一著录《李翰林集》二十卷时这样记载:陈氏曰:《唐志》有《草堂集》二十卷,李阳冰所录也。
今按阳冰序文,但言十丧其九,而无卷数。
又乐史序文称《李翰林集》十卷,别收歌诗十卷,校勘为二十卷,又于馆中得赋序书表赞颂等,亦为十卷,号为《别集》。
然则三十卷者,乐史所定也,家藏本不知何处。
本前二十卷为诗,后十卷为杂著,首载阳冰、史及魏颢、曾巩四序,李华、刘全白、范传正、裴敬碑志,卷末又载《新史本传》、而《姑孰十咏》、《笑矣》、《悲来》、《草书》三歌行亦附焉。
复著东坡辩证之语,其本最为完善。
别有蜀刻大小二本,卷数亦同,而首尾专载碑序。
余二十三卷歌诗,而杂著止六卷,有宋敏求后序,言旧集歌诗七百七十六篇,又得王溥及唐魏万本同裒唐类诗诸编洎石刻所传广之。
无虑千篇,以别集杂著附其后。
曾巩盖因宋本而次第之者也。
[vii] 从这些文献记载可知,《赠怀素草书歌》的确是宋敏求(宋次道)再编《李太白集》时添加的,而曾巩当时也参与此事,主要考证李白书写诗歌的时间顺序。
从《文献通考》记载可知,三十卷本的《李太白集》中,已经将苏轼对《赠怀素草书歌》等诗作的辨证之语著录其中。
可见,在苏轼和陆游看来,《赠怀素草书歌》肯定不是李白所作,并且,这种观点得到普遍认可,明代杨慎在《丹铅余录》卷十的记载中验证了这事:愚考《韩与大颠书》刻石于灵山禅院,乃僧徒妄撰,假韩公重名以尊其道,亦犹怀素假李白歌称其草书独步也。
《怀素草书歌》,人皆信其非白作,而独《以大颠书》为出于韩,何哉?李白作歌赠怀素,不足以损白之名,而韩公以道自任一与颠书,则所损多矣。
[viii]杨慎的《升庵集》卷五十三也著录了这段文献,虽然文中个别词句略有不同,但观点一致,明代陈耀文《正杨》卷四也著录了这段文献。
杨慎在文献中将唐代僧人大颠杜撰韩愈书信一事与怀素杜撰李白《赠怀素草书歌》相提并论,并指出“《怀素草书歌》,人皆信其非白作”的情况。
从这句话可知,“《赠怀素草书歌》非李白所作”已经是定论了。
其实,对于韩愈写给大颠的书信,不仅杨慎通过考察灵山禅院所刻的书迹而断定是僧徒妄撰,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对此事提出了明确的观点,他在《记欧阳论退之文》中写道:韩退之喜大颠,如喜澄观、文畅之意,了非信佛法也。
世乃妄撰退之与大颠书,其词凡陋,退之家奴仆亦无此语。
有一士人于其末妄题云:“欧阳永叔谓此文非退之莫能。
”此又诬永叔也。
永叔作《醉翁亭记》,其辞玩易,盖戏云耳,又不以为奇特也,而妄庸者亦作永叔语云:“平生为此最得意。
”又云:“吾不能为退之《画记》,退之又不能为《醉翁记》,此又大妄也。
仆尝谓退之《画记》近似甲名帐耳,了无可观,世人识真者少,可叹亦可愍也。
[ix]可见,韩愈《与大颠书》及李白《赠怀素草书歌》都是杜撰之作。
尤其是李白《赠怀素草书歌》,从写作时间来看,也是非常可疑的。
怀素生于737年,卒于799年,而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李白大怀素36岁,李白去世时,怀素才25岁。
百度词条“怀素”中称:“乾元二年(759),怀素正值弱冠之年,慕名前往李白处求诗。
两个人性情相近,李白爱其才,还为他写下《草书歌行》。
”编辑此词条的依据是一篇网络文章《唐代书法大家怀素是如何进入化境的》。
乾元二年(759)时,怀素只有22岁,而李白已经58岁了。
即便李白非常喜爱怀素而推崇他,也不可能称怀素22岁的草书就是“天下称独步”,李白再狂,也不会为了褒扬一个只有22岁的小怀素而放言“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从怀素的书法造诣来看,22岁的书法是很不成熟的,这时的作品不可能让李白将其与王羲之、张芝、张旭等人相提并论,更何况诗中还认为怀素的书法已胜这些大家。
从目前流传下来的李白书法作品《上阳台帖》可以看出,李白的书法水平很高,而且格调高雅大气。
北宋书家黄庭坚这样评价李白的诗书:观其藁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
白在开元、至徳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盖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欤?[x]作为一位诗书盖世之人,李白不可能不会鉴别书法的优劣,他对自己的书法只字不提,怎么可能会在垂暮之年为一位只有22岁的小怀素写出如此狂妄的诗歌?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怀素自叙帖》中提及了当时十一位名流写诗歌称颂其草书,如果名震诗坛的李白果真写过《赠怀素草书歌》,诗歌中对怀素草书的评价又非常之高,为何怀素在《自叙帖》中只字不提呢?通过以上论述可知,苏轼、朱长文、陆游、杨慎等人都认为李白没有写过《赠怀素草书歌》,此作为他人杜撰,但是否真如《墨池编》所载“假李白之名而自撰”,仍然需要进一步考证。
二、描述怀素草书“形似”之诗歌考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怀素自叙帖》中称,当时有不少诗歌称赞怀素的草书,这些诗歌涉及到怀素草书的“形似”、“机格”、“疾速”及怀素“愚劣”等方面,其中言及其草书“形似”的诗歌,《自叙帖》中这样记载: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