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第一节土壤的成分作业设计新版浙教版
《土壤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培养珍爱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土壤的主要成分。
2. 不同成分对土壤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作用。
2. 不同土壤成分之间的互相作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玻璃烧杯、试管、滤纸等。
2. 实验物质:土壤样品、水、酸碱试剂等。
3. 教学PPT:包括土壤成分的介绍和实验步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土壤,引发学生对土壤成分的好奇。
2. 知识讲解:介绍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质、矿物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
3. 实验设计:分组设计实验,探究不同土壤成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4. 实验操作: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分析: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土壤成分的作用。
6.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7. 作业安置:安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写一份关于土壤成分的报告。
六、教学评判:1. 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包括实验设计、数据记录、结果分析等。
2. 进修表现:评分标准包括教室参与、讨论质量、总结能力等。
七、延伸拓展:1. 可以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土壤成分的钻研进展。
2.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土壤成分的特点。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进修情况进行教学反馈。
2. 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室,提高自主进修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培养对土壤的珍爱认识,提高对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培养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为未来的科学钻研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科学下第四章第一节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第一节土壤的成分【教学目标】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3、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
拓展性目标:搜集、查阅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自制一份资料卡。
【教学材料及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土壤、铁盒、烧杯、玻璃棒、记录表、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水槽、酒精灯、天平、蒸发皿、漏斗、滤纸、坩埚钳、烧杯、干土块、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1、谈话引出:春天的小镇,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土壤里的蚯蚓纷纷钻出土壤来到地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呀?【学生】:土壤中有空气,水会进入空气所在的空间,将空气排出【教师】他说的对吗?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干燥土壤中加入水,你能看到什么现象,怎么解释?(土壤中有空气,水会进入空气所在的空间,将空气排出)。
所以土壤中除了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土壤生物以外,还有一些非生命物质,比如说空气。
接下来我们用刚刚所学的知识来进行简单的应用。
【学以致用】在“证明土壤中有空气”的实验中,如果将体积都为125厘米3的土块和铁块刚好浸没后,所加水的体积分别为925毫升和900毫升。
(1)加水量为925毫升的是(填甲或乙),你的判断依据是。
(2)那么该土块中空气的体积为,这种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
甲:土块乙:铁块2、衔接过渡:今天天气不错,风和日丽,蚯蚓通常都会躲在土壤里面,这样可以保持体表湿润,有利于呼吸作用。
土壤里的什么物质让蚯蚓的体表保持湿润呢?【比一比】那一组的方法多。
设计简单实验证明土壤中有水,简述方法、现象。
小组讨论后抢答。
3、衔接过渡:走着走着蚯蚓饿了,土壤里有什么物质能招待它呢?【学生介绍腐殖质】1)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结构,认识土壤对植物发展的重要性。
2.掌握土壤中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互相干系。
3.培养学生对土壤的珍爱认识,增进环境珍爱教育。
二、教学内容:1.土壤的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
2.土壤的结构:颗粒结构、团聚体结构、孔隙结构。
3.土壤对植物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重要性。
2.讲解:介绍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结构,重点讲解各种成分的特点及其互相干系。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土壤的特点,并记录观察结果。
4.讨论:分组讨论土壤对植物发展的影响,分享实地考察的体会和发现。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示学生的效果。
四、作业设计:1.观察实验:要求学生收集不同类型的土壤样本,并进行观察实验,记录土壤的颜色、质地、气味等特点。
2.调查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城市土壤污染”或“有机肥料对土壤的影响”,撰写调查报告并展示给全班同砚。
3.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珍爱土壤,提出具体的措施,并向全班同砚分享讨论结果。
4.教室作业:要求学生回答几道与教室内容相关的问题,并写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五、评判方式:1.观察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2.调查报告的内容完备性和深度。
3.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讨论效果。
4.教室作业的答案是否清晰、逻辑性强。
六、延伸活动:1.组织学生参与“绿色生活,珍爱土壤”主题班会。
2.组织学生开展“我的家乡土壤”摄影比赛。
3.邀请专家来校进行土壤珍爱讲座。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增强对土壤的珍爱认识,培养环境珍爱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次作业设计方案的进修,更加深入地了解土壤,关爱土壤,从而更好地珍爱我们的地球故里。
《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和结构;2. 了解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和意义;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实验的能力;4. 提高学生对土壤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概念和分类;2. 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 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无机物质和微生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土壤的成分及其相互作用;2. 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1. 介绍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土壤的组成和结构;2. 实践法: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感受土壤的特性;3. 讨论法: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土壤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块土壤,并提出“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导学生讨论;2. 拓展:介绍土壤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组成;3. 实验:设计土壤取样实验,让学生观察土壤的成分;4. 讨论:分组讨论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无机物质和微生物的作用;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土壤组成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土壤组成的掌握情况;2. 布置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3. 进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土壤问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土壤的组成》,并回答相关问题;2. 设计一个关于土壤的实验,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3. 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土壤,记录观察结果并写出观察心得;4. 小组讨论一篇关于土壤保护的文章,并撰写一份小结。
八、教学资源:1. 教科书《初中化学》;2. 实验器材:土壤取样工具、显微镜等;3. 多媒体教学课件;4. 课外阅读资源和实验指导书籍。
以上是本文《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增强对土壤环境的认识和关注。
希望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土壤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的组成对于植物的发展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进修土壤的组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土壤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土壤资源。
二、设计目标:1. 了解土壤的主要组成成分;2. 掌握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和互相干系;3.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诠释土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三、设计内容:1. 土壤的基本组成:有机质、矿物质、水分、空气;2. 各种成分的作用和互相干系;3. 土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四、设计步骤:1. 进修资料准备:提供相关教材、课件或网络资源,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2. 知识讲解:通过教室讲解、多媒体展示等形式,介绍土壤的组成和作用;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前去校园或周边地区进行土壤采样和观察,了解实际情况;4.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土壤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深化对土壤组成的理解;5.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体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6. 作业安置:设计各种形式的作业,如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等,稳固所学知识。
五、评判方式:1. 参与度:考察学生在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知识掌握:通过作业和考试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土壤组成的理解水平;3. 创新能力:评判学生在讨论交流和实验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深度。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深入了解土壤的更多知识;2. 组织学生参与土壤调查和钻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认识;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竞争和科普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土壤组成的兴趣,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土壤的重要性和作用,为未来的进修和钻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知识,培养能力,成为具有环保认识和科学素养的优秀学子。
《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土壤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及作用。
2. 能够描述土壤的形成过程,理解土壤的重要性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组成和结构: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
2. 土壤的形成过程: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等。
3. 土壤的作用和重要性:植物发展的基础,维持生态平衡,珍爱环境等。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进修: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自感受土壤的组成和结构。
2. 合作进修:组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多媒体辅助: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土壤的组成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土壤样本和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土壤的组成和结构,讲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3. 实验设计:组织学生设计实验,钻研土壤中不同成分的含量和作用。
4.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5. 总结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土壤的重要性和作用,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
五、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2. 知识问答: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有关土壤的组成和作用的问题。
3. 实地考察:要求学生到校园或周边地区进行土壤的实地考察,记录观察结果。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土壤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撰写小组讨论总结。
5. 课外拓展: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土壤在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和意义。
六、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综合思量实验设计、操作过程、数据分析和结论等方面,评定学生实验报告的得分。
2. 知识问答考核:通过教室讨论或小测验等方式,考察学生对土壤知识的掌握水平。
3. 实地考察记录:评定学生对土壤实地考察的观察记录和总结报告。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四章 植物与土壤教案 (新版)浙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植物与土壤教案(新版)浙教版主题植物与土壤教学内容1、对图指认绿色植物根、茎、叶的结构2、知道缺失氮、磷、钾等矿物质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概述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利用和散失过程4、了解土壤的组成、性状、类型和主要威胁因素1、上次课后作业习题讲评。
2、土壤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在土壤里我们能找到哪些东西?3、植物也会“喝水”和“吃盐”吗?【知识点1】土壤的组成:1. 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2.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1)土壤中有空气【实验一】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要求:选择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含较多的空气,实验效果明显。
而潮湿的土壤中有许多空间已经被水分占据,空气含量会变少。
实验步骤:①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土壤(土壤的体积为V),缓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没为止。
记录在烧杯中所加的水的体积,记作V1。
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复杂的过程。
即存在岩石从大到小的过程和有机物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过程。
①从岩石到土壤的形成:自然外力——风力、水流外力、水形成冰产生的外力;热胀冷缩——骤热骤冷使岩石爆裂;植物和动物的作用。
②植物和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是土壤腐殖质和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③土壤的形成目前还在正常进行,土壤的形成速度极其缓慢——注意保护耕地。
例1.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它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块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
从图中的对照实验来看,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A. 有机物含量B. 空气体积分数C. 土壤生物数量D. 无机盐含量解析:从这三幅图的实验操作上分析,可以看出是测定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因而选择B选项。
答案:B例2. 生命的起源初期,地球上并没有土壤,以下哪种生物的出现使这成为可能()A. 低等植物B. 高等植物C. 动物D. 真菌解析:这道题结合性比较强,生命的起源初期,地球上并没有土壤,这就意味着一开始地球上并没有大量的有机物,动物和真菌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很难生存下去,但对植物来说,只能从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因此选择答案A最为恰当。
《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2. 掌握土壤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及其作用;3. 培养学生对土壤的重视和珍爱认识;4. 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和分类;2. 土壤中的无机成分:矿物质、水分、空气;3. 土壤中的有机成分:有机质、微生物、动植物残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土壤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讲解:简要介绍土壤的定义和分类,引出土壤的组成;3. 实验:安排实验,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有机质;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土壤中的各种成分的作用及重要性;5. 观察报告:让学生写出观察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土壤的重要性和珍爱方法。
四、教学评判:1.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后需提交实验报告,包括观察结果和分析;2. 教室表现:考察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等;3. 作业:安置相关作业,如填空题、选择题等;4. 测验:进行小测验,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延伸拓展:1. 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周围的土壤,了解不同土壤的特点;2.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讲解土壤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3. 可以组织土壤珍爱主题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认识。
六、教学资源:1. 图书资料:准备相关的图书资料,供学生参考进修;2. 实验器械:准备显微镜等实验器械,方便学生进行实验;3.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设备,方便展示图片和视频。
七、教学环节设计:1. 10分钟:导入环节,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土壤的话题;2. 20分钟:讲解土壤的定义和分类,介绍土壤的组成;3. 30分钟:实验环节,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有机质;4. 20分钟: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5. 10分钟:总结环节,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土壤的重要性。
八、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切近学生生活实际;2. 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有效;3. 学生表现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4. 教学资源是否充足,是否满足教学需要。
浙教版8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1节《土壤的成分》教案
第1节土壤的成分1教学目标1.能列举土壤中有各种不同的生物;能说出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土壤植物和土壤微生物。
能列举常见的土壤动物。
2.能说出土壤中有以下非生命物质:水、空气、矿物质和有机质;能通过设计实验和正确的操作证实土壤中水分、空气和矿物质的存在。
3.通过质疑探究、评价改进实验方案、科学采集数据、合理分析问题等一系列探究过程,提高分析提出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增强学生对拓展科学工具应用和深入领会科学方法的学习情感。
2学情分析土壤是学生在生活中司空见惯、随处可见的,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猜测土壤中可能有哪些成分,却又没有充足的证据依托。
所以土壤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这便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真正了解土壤的成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所提高,还要注重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流。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土壤中各组成成分的证明和实验测定教学难点:实验方案设计、评价等4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课前准备活动:在有花卉和农林作物生长处采集土壤并观察土壤中有哪些生物,试做好观察的记录和分析。
一、新课引入:提供并欣赏图片(烂漫的花朵,丰硕的果实,葱郁的草地,健壮的庄稼),更有我们引以骄傲且为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茫茫竹海,青青翠竹,这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
那么,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让我们共同探究土壤中有什么(揭题).二、土壤中的生命物质提出问题:土壤是绿色植物的家园,土壤中除了扎根其中的植物根系,甚至还有如花生植物的果实,土壤中除了绿色植物,还有其它生物吗?(学生课前活动交流)小结: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三、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提出问题:土壤中除生命物质外,还有其它物质吗?(学生根据经验试作猜测和简单的解释说明)》猜想:有生物、空气、水分、有机物、无机物(矿物质)等(一)土壤中是否有水分?讨论:如何证明土壤中存在水分?鼓励多种方案,并给予实验方案评价活动1(学生分组):1、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
《土壤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土壤的成分》是初中生学习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学习土壤的成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土壤的成分及其作用;2. 激发学生对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兴趣;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设计内容1. 学习目标:掌握土壤中各种成分的种类和性质,了解土壤中不同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学习内容: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机质、矿物质、水分、空气和生物。
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这些成分的特点和作用。
3. 学习方法:实验、观察、讨论、总结。
4. 学习过程:(1)利用实验室或者学校周边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成分的提取及分析实验。
(2)观察不同土壤样品的成分差异,记录实验数据。
(3)讨论土壤中不同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总结实验结果。
(4)小组合作,完成关于土壤成分作用的报告撰写及展示。
四、设计要求1.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和讨论,积极思考问题。
2. 学生具有团队协作意识,能够有效地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和报告撰写。
3. 学生要有耐心和细心,对实验结果进行仔细记录和分析。
五、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撰写质量(占总成绩的40%):报告内容完整、逻辑清晰、数据准确。
2. 实验成果展示(占总成绩的30%):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回答问题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3. 实验操作技能(占总成绩的20%):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
4. 课堂表现与思考能力(占总成绩的10%):课堂积极参与和问题解答能力。
六、实施计划1. 实验前准备:准备土壤样品、实验器材及相关资料。
2. 实验进行:对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和指导。
3.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及总结。
4. 实验报告撰写及展示: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进行展示。
5. 评分与反馈: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2019_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第节土壤的成分教学课件新版浙教版
58
直接破坏:减少耕地面积,降低土壤肥力。 间接破坏:窑厂的废气、废渣排出导致的土壤污染。 保护措施:严格遵守法律、宣传教育、拆除生产实心
41
3.先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一会儿,再静置一段时间 让土壤固体颗粒沉淀下来。得到的上部溶液就是 土壤浸出液。
42
4.取出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收集滤液,如 图4-6甲所示。然后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 灯加热,使水分蒸发,如图 4-6乙所示。当水分蒸 发完后,蒸发皿上有无出现残留物?
有残留物出现 。
95% 左右
46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呢? 四.从岩石到土壤
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一)岩石从大到小的过程
岩石
石块
石砾
砂粒
47
1.岩石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岩石不断碎裂的过程。 风化的结果就是大块岩石不断地变成细小的矿物质颗粒。
2.风化作用的因素 A.物理因素 ① 风力
风将砂粒刮起来,碰撞着岩石。久而久之,岩石 层就被慢慢地磨损。于是,岩石上出现了窟窿和 裂隙并越来越大,最后破裂成了小碎块。
化中的( C )
A.物理因素
B.化学因素
块时,再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铁
块刚好浸没为止。
21
(3)记录向两个烧杯注入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烧杯注 入的水有 _________ 毫升;盛有铁块的烧杯注入的水 有 _________ 毫升。
(4)当向盛有土壤的烧杯内加水时, 会看到土壤块表面产生了许多_气__泡__, 这是因为 _土__壤__里__含__有_ 空气_。 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浸没时加入的 水量不同的原因是 铁__块__内__部__没__有空气__。
《土壤与植物》作业设计方案
《土壤与植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土壤与植物》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介绍了土壤的形成、特性、分类、功能以及土壤和植物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土壤的重要性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掌握土壤的特性和分类方法,理解土壤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和植物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土壤的形成过程及特性;2. 土壤的分类方法;3. 土壤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周边地区进行土壤取样和观察,让学生亲自感受和了解土壤的特性。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作业设计1. 制作土壤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地考察和实验结果,撰写土壤实验报告,描述土壤的特性、分类和与植物的关系。
2. 室内栽培植物实践:学生自行选择一种植物在室内进行栽培实验,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总结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土壤保护小作文: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探讨如何保护土壤资源,呼吁大家一起行动,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六、评价方式1. 实验报告评分:根据实验报告的内容、组织结构、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分。
2. 实践成果评价:根据植物栽培实验的实际成果和总结能力进行评价。
3. 小作文评选:评选出最优秀的小作文,并进行表彰奖励。
七、实施方案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设计详细的教学计划和作业安排。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实验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通过各种形式的作业设计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对《土壤与植物》课程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应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环保意识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 第1节 土壤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土壤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土壤的成分》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土壤的基本组成成分及其作用;2. 学会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记录土壤成分;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兴趣和关注;4.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土壤的成分》课程内容展开,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学习:学生需阅读教材内容,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
重点掌握土壤中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成分的比例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实验准备:学生需准备必要的实验工具和材料,如放大镜、铁铲、土勺等。
了解实验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制定观察记录表。
3. 土壤采集与观察:学生在指导下进行实地采样,运用放大镜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质地和颜色等,记录其差异和特征。
尝试分辨出不同的土类及其主要特点。
4. 土壤成分分析:学生将采集的土壤样本带回教室,进行简单的实验分析,如通过筛分法测定土壤颗粒大小分布,通过浸提法测定土壤中可溶性物质等。
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 成果展示与交流:学生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制作成PPT或海报等形式,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理解并掌握土壤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
2. 在进行实验时,要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注意安全,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学生应主动进行实地采样和观察,尽量在多种环境下进行采样,并做好比较和记录。
4. 在制作成果展示材料时,应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表达清晰性,并附上适当的图片或图表。
5. 作业应按时完成并提交,不得抄袭他人成果。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掌握程度:学生对土壤组成及各成分作用的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准确性。
3. 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详细程度及准确性。
4. 成果展示:学生的成果展示材料的信息准确性和表达清晰性。
《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
《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植物发展、生态环境的保卫和人类生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了解土壤的组成及其特性对于同砚的环境教育和科学素养培育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包括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和生物成分。
2. 精通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和互相干系。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质量,并提出改善土壤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土壤的基本组成:- 无机物质:矿物质、粘粒、孔隙水、气体等。
- 有机物质:残体、腐殖质、微生物产物等。
- 生物成分: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
2. 土壤成分的作用及互相干系:- 矿物质对植物发展的影响。
- 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贡献。
-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作用。
3. 改善土壤的方法:- 施肥、改良土壤结构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老师讲解和展示多媒体资料,让同砚了解土壤的基本组成及相关知识。
2. 试验探究:进行土壤样品分析试验,让同砚亲身感受土壤的组成及特性。
3. 小组合作:分组谈论土壤改善的方法,并结合实际状况提出解决方案。
五、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评判:老师依据同砚的教室表现、谈论活动参与度等进行评判。
2. 试验报告评判:同砚完成试验后需提交试验报告,内容包括试验过程、结果分析及结论等。
3. 课后作业评判:安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同砚对于土壤组成的理解水平。
六、教学时长:本设计方案拟打算为2至3节课的教学内容,每节课45分钟。
七、教学资源筹办:1. 多媒体投影仪及相关课件。
2. 不同类型土壤样品及必要的试验仪器。
3. 教室谈论活动所需的小组合作材料。
八、教学后续:1. 安置调查作业:让同砚进行周边土壤的调查探究,并撰写调查报告。
2. 实地考察:组织同砚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土壤组成及特性的理解。
以上就是《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期望通过本设计能够使同砚在了解土壤组成的基础上,更好地照顾并保卫环境,提高科学素养和环境认识。
《土壤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大象版》
《土壤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土壤的成分》是初中生物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进修本课题,可以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珍爱认识。
同时,本课题也是初中生物知识体系中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分析土壤成分的方法和技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壤的珍爱认识,提高环境珍爱认识。
三、教学内容1. 土壤的主要成分: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
2. 分析土壤成分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引发学生对土壤成分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土壤的主要成分,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成分的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掌握分析土壤成分的方法和技巧。
4.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加深对土壤成分的理解。
5.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土壤珍爱主题讨论,培养学生对土壤的珍爱认识。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进行知识讲解。
2. 实验器械:准备土壤样品、显微镜等实验器械。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巧。
六、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判学生对土壤成分的掌握水平。
2. 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听讲等方面。
七、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土壤成分的进修动力。
2. 鼓励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认识。
通过本次《土壤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土壤的珍爱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希望本设计方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修,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土壤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
《土壤的成分》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基本成分和组成结构;2. 掌握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和互相干系;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的质地和肥力;4.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基本成分:无机物质、有机物质、生物组分、水和空气;2. 土壤中的各种成分的作用和互相干系;3. 土壤的质地和肥力的分析;4. 相关实验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基本观点和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实践能力;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进思维碰撞;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介绍土壤的基本成分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基本成分;2. 讲解土壤中无机物质、有机物质、生物组分、水和空气的作用和互相干系;3. 指挥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各种成分在土壤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分析土壤的质地和肥力1. 介绍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对植物发展的影响;2. 设计实验,让学生测定不同土壤样品的质地和肥力;3.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干系。
第三课时: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土壤分析的过程;2.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的质地和肥力;3.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五、评判方式: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分析土壤的质地和肥力;2. 案例分析: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3. 小组讨论效果:评判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效果。
六、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和课件:准备相关教材和课件,辅助教学内容的呈现;2. 实验器械和材料: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械和材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3. 案例资料:准备多个与土壤成分相关的案例资料,供学生选择分析。
《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冀人版》
《土壤的组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的: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掌握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及作用,培养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知识部分:介绍土壤的定义、分类,探讨土壤中的无机成分、有机成分和水分成分,分析土壤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及其作用。
2. 实验部分:设计一系列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土壤的样品,分析其成分,测定其含量,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创意设计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自己的小型实验方案,展示对土壤组成的理解和应用。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提交一份包括理论知识阐述、实验结果记录、分析总结和创意设计的完整作业报告。
2. 学生需按时完成实验部分,不得弄虚作假。
3. 学生需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注意实验器材的使用和保存。
4. 评分标准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准确性、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创意设计的独特性和实用性等方面。
四、评分细则:1. 理论知识阐述:30分2. 实验操作技能:20分3. 实验数据准确性:20分4. 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20分5. 创意设计:10分五、作业时间安排:1. 理论知识学习时间:1周2. 实验操作时间:2周3. 报告撰写时间:1周六、作业评定方式:将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报告内容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给出成绩和评语。
七、其他注意事项:1. 学生需保持诚实守信,不得抄袭、剽窃作业内容。
2. 学生需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3. 学生对于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应及时向老师求助,不能擅自处理。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相信学生们能够充分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培养科学实验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对待这次作业,取得优异成绩。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组成,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2.掌握土壤中各种成分的作用和功能;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4.激发学生对土壤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土壤的成分
一.单选题(共9题)
1.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
①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②岩石风化;③高等植物生长;④形成矿物颗粒,释放矿物成分;⑤腐殖质不断积累、成熟土壤形成;⑥低等植物着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2.绿肥植物是一种专门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以后,可以就地翻压,也可以异地施用,利用绿肥植物的目的是()
A.提高土壤中的水分
B.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C.给植物提供食物
D.增加土壤中钾肥的含量
3.下列关于土壤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条件
B.生物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岩石风化的产物逐步发展成土壤
D.岩石只需经热胀冷缩等物理变化就能变成土壤
4.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通常是土壤中()
A.有机物的含量
B.矿物质的含量
C.微生物的含量
D.空气和水分的含量
5.小宇到丽水遂昌金矿旅游,发现古人采金时,遇到坚硬的岩石常采用“火烧水浇法”,即先用大火将岩石烧红,然后突然浇上冷水,这样就能使岩石破裂,这是因为()A.水的比热容较大 B.岩石的密度较大
C.岩石遇水容易溶解
D.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
6.“落叶归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
A.有机物
B.无机盐
C.土壤生物
D.矿物质
7.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块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
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8.在土壤生物中,不借助观察工具很难观察到的生物是()
A.植物
B.动物
C.微生物
D.三种都是
9.在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土壤应充分干燥
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土壤干燥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二.填空题(共4题)
10.从岩石到土壤,是一个长时期的,多种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极其复杂的过程。
它基本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在岩石颗粒间的积累两个过程。
岩石风化的因素主要有自然
________、________、各种________的共同作用。
土壤中的有机物是靠________的遗体、排泄物积累在岩石颗粒间而逐步形成的。
11.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________ 和死亡的________ ,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________,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________ 。
土壤中溶于水的________ 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物质。
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________是植物的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12.土壤中不仅分布着植物的根系,还生活着大量的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的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等。
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其中固体部分主要由________ 和
________ 组成,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________ 左右。
13.土壤环境特点一般指的是土壤的温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生长状况等环境因素。
土壤温度可以________ 测量,其他指标则可以________评价,如土壤的湿度可以用:“干旱” “比较干旱” “比较湿润” “湿润”来表述。
三.实验探究题
14.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
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
请回答: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________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________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________。
(3)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________。
(4)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
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________。
四.综合题
15.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土地资源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人类的命根子,而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护好和合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
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庄稼争夺生存条件的杂草以保证粮食产量。
除草的方法有多种,“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和喷洒除草剂都能除草,但是“锄禾”的方式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为“锄禾”不光能除草,还能 ________ 。
(2)农民不光除草,有时还种草,例如在冬季农田闲置的时候,种上学名是“紫云英”、俗称“红花草籽”的草,到来年春天犁田毁草,把紫云英翻压在土里,这样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因为________。
(3)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土地资源,请写出水土流失的两个危害:________、
________。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你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至少两个建议:________;
________(合理均可)。
(5)保护土地资源不光是在保护农牧业,也是在保护很多动物的家园。
在土壤里还生活着很多动物,如________和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2.B
3.D
4.A
5.D
6.B
7.B
8.C
9.C
二.填空题
10.岩石从大到小;有机物;外力;冷热交替;生物;植物和动物
11.排泄物;生物体;食物;养分;无机盐;空气
12.微生物;动物;植物;空气;水;无机盐;有机物;矿物质颗粒;腐殖质;95%
13.疏松程度;湿度;光照;定量;定性
三.实验探究题
14.(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20% (4)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四.综合题
15.(1)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性(2)紫云英分解后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3)土地沙莫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4)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均可)(5)蚯蚓;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