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表的使用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电流和电流表

教学反思电流和电流表
教学反思电流和电流表
教学反思电流和电流表
1.电流一节主要是抽象难懂,主要是通过转化法研究电流的存在,通过类比法研究电流。
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电流的感性认识很好,书中常见的电流需要了解。
2.电流表的.使用:
(1)测谁与谁串联。
它是测量器材不影响电流,所以对电流阻碍应该很小。
只是这样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学生实验器材,首先两个灯泡串联,先串联一只电流表在电流中,读出电流表示数为I,在串联一只电流在电路中,读出读数为I1,实验发现I=I1,说明后面接入的电流表对电流的阻碍几乎为零。
所以电流表在电路中相当于导线。
(2)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3)不能超过量程。
不知道量程时,用试触法研究。
(4)绝对不允许直接接在电源两极。
《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公开课的教学改进和思考

《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公开课的教学改进和思考作者:张琴鲍育华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6年第09期前不久,笔者在邗江区“名师送教-中学学段”活动中展示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科版第十三章第三节《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这节内容在整个电学部分非常重要,在今后的电学实验中学生要经常使用电流表,从这一点说它会对学生整个电学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对于这一章内容而言,这一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结束了前面《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后,学生对串并联电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再利用电流表研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而本节电流表的读数和使用,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又为下一节学生学好电压表的读数和使用及研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特点铺平了道路.在整个备课过程中,笔者多次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将自己的备课稿请他们审阅,将自己的一些想法与他们交流,并接受了他们的部分改进意见.主要围绕下面几个模块进行了改进.1内容设置的改进在课堂内容安排上就经过了几次更改.在笔者备课的初稿上,涵盖了本节全部内容.从电流的引入到电流强度概念建立,从电流表的读数到电流表的使用,最后利用电流表研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后来与其他老师讨论时,感觉这样的课堂内容容量太大,加之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这样一节课下来可能使学生疲于应付,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但这节课如果将最后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这部分去掉,课堂内容容量又太小.如何设置这节课的内容?后来有的老师给了提出另外两个方案.方案1:删去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添加学生练习将电流表连入串并联电路中并完成读数,但不需要得到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侧重点放在电路的连接上,这样就将添加的这部分内容纳入到电流表的使用这个教学环节.具体课堂实施时,给出含电流表的串并联电路图并给出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这样学生能够进一步练习使用电流表并巩固电流表的读数.可以想象这样一节课结束后,会为本节的第二课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在第二课时能够顺利通过分组实验得到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方案2:只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而将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探究放在第二课时.这样设计课堂容量恰到好处,既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而且实验也巩固了电流表的使用,串联电路相对也比较容易连接,通过这个实验能够让学生感受一个完整的探究电流特点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为第二课时扫清了实验设计的障碍,串联电流特点的得出,也为下节课留下了悬念——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是什么?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两个方案,各有优点,后来经过再三的斟酌,笔者选择了第二个方案,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2电流表使用的改进本节课电流表的使用无疑是重点之一.因此,电流表使用这一教学环节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本中通过“信息快递”,让学生了解电流表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注意点.课本上尽管图文并茂,但是要让所有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认识还是有困难的,如果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可能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而这部分内容处理失当会直接影响到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分组实验.如何设计电流表的使用才能使教学效果更佳?通过对教材的反复研读,笔者决定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课本,分这样几个步骤强化电流表使用的教学: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的“信息快递”,并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电流表使用的要点;第二步教师再图文并茂(如图1)讲解电流表使用的要点,将“信息快递”中的要点进行浓缩:1调零、2串联、3正进负出、4绝不允许直接接在电源两极、5要先试大量程,这可以巩固学生对电流表的使用;第三步学以致用,让学生按图2将电流表接入电路,测量电流大小;最后再巩固提高,通过典型例题进一步巩固电流表的使用.课堂上按照这个设计具体实施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3研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探究实验的改进在本节课内容设置改进后,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应该是本节课最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探究活动?学生分组实验是必须的.最初笔者打算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步骤,然后通过事先准备好的器材,两个同学一组完成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探究.这样处理,在较短的时间内应该就能完成实验探究,但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违新课程理念.经过与组内老教师的商讨,决定将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这个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重头戏”,贯穿整个科学探究的环节.具体流程如下:猜想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讨论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实验前友情提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全班交流讨论→发现新问题.在猜想时,大部分学生认为电流会逐渐减小,猜想是否正确,学生急于想独立探究验证自己的结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通过讨论得出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这时仍不急于让学生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前,让学生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点,这里添加了友情提醒部分,让学生相互补充以巩固实验操作的要点,这里老师再次通过器材强调每次将电流表连入电路中各点的方法:要测哪点的电流,就把电路从该点拆开,再连入电流表.接着,再让学生两人一组,合理分工,进行实验,将所测数据填入表格.完成快的学生将数据填入黑板上的表格,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实验完成后,全班交流:你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收获?你和你的实验小组遇到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再次回顾实验过程,收获成功的同时,也讨论交流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如灯泡亮度不同,但A、B、C三点的电流怎么一样?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强化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的结论,也可以为后面电功率的学习埋下伏笔.最后,在发现新问题的环节,在探究得到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结论后,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是什么?这也为下节课的教学留下了悬念.公开课上完后,笔者感觉整个教学流程流畅,设计与初稿相比更加合理,重点突出,也有效化解了连接电流表测电流这一难点.笔者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验时间短了一些,学生完成略显匆忙.专家点评时,专家给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让笔者感受很深,收获颇丰.一次公开课,一次自我的提升,让笔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电流的测量》教学反思3篇

《电流的测量》教学反思3篇《电流的测量》教学反思1电流在前面学习有所涉及,但比较抽象,因为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直接形成电流的概念。
在这一节中画电路图和连接实物电路中正确接入电流表是这节的重点内容,正确读出电流表的读数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中的难点是把电流表正确地连入电路。
所以我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的设计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分析、思考,画电路图。
上课时我认为做的很好的地方是课本上给了四个使用电流表的注意事项。
我分别以“试错”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当连错的时候会出现哪些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学生在每次试错前都会进行猜测,最后验证实际情况是否与自己猜测相同,我会问他们为什么电流表会这样,他们就陷入思考。
我认为通过这节课大家对于电流表的使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电流的测量》教学反思2一、对本节课的总体评价优点:1.备课时我做到认真研究教材,查找与《电流的测量》一课相关的教学资料,确定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我也从中感受到以后每次备课都要把握好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找准教学的方向,电流的测量教学反思。
2.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本节课中我首先展示水流带动水车的运动课件,引出电流这个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
在认识电流大小的现象时,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了灯泡的亮暗,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在课堂上学生说出灯泡的亮暗与电流大小有关,教学反思《电流的测量教学反思》。
同时通过本实验能巩固已学过的电路基本元件,电路图,和电路连接等知识,一举两得。
3.教以学生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大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电流的'大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电流真的有大小,联系到平时生活中灯泡亮时有电流通过,以及灯泡亮暗时有电流的大小。
从课堂上呈现的学生学习状态,我觉得在今后的备课当中要将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现象紧密相连,让孩子觉得生活总处处有科学,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
高中物理《电流的测量》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指导探究小组展示
指导学生完成下列探究:
1、认识电流表
2、电流表的正确使用
3、电流表的读数方法
鼓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展示汇报与交流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
小组代表展示汇报本小组的探究结果,其他小组的同学评价并质疑补充
在学生实验室补充两个实验:
1、正负接线柱接反的现象;2、量程选大或量程选小的现象。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
灯泡的明亮程度不一样,学生讨论,为什么?
教师小结:灯泡越亮表明电路中的电流越强,灯泡越暗表明电路中的电流越弱,即是说电流有强弱。
电流的强弱今天我们学习电流的测量
出示学习目标:
1、说出电流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2、明确电流表的用途和符号;
3、记住并理解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
师:指导学生交流预习基础知识完成基础知识部分。
高中物理《电流的测量》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电流的测量》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物理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10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练习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流的单位及单位换算;知道电流表的用途和符号;记住并理解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
学生学情分析
因为都是农村学生,普遍比较朴实,但是眼界都不宽,所以见识不多,思维比较呆板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我们知道,小灯泡发光是因为有电流持续通过小灯泡。下面请同学看老师的实验,仔细观察现象。教师演示实验:这是一个由电池、灯泡、开关、导线构成的电路,当闭合开关时,同学们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教师增加干电池的节数,学生观察小灯泡的亮、暗。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三篇)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对教材认真钻研后决定将教科书的7、___节分___课时学习,这一安排是合理的、明智的。
第一课时解决电荷即静电部分内容,对科学课和电工课学习的相关知识做一回顾,为电流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公开课为教科书7、___节的第二课时主要讲述电流,明确电流的产生、方向、大小。
第___课时学习电压。
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在后续可是学习。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1、电流表的使用,学生在科学课、电工课上都已经使用过了,但是遗忘率较高,教师估计不足。
本节课不应该安排学生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
造成课堂时间比较紧张,有些学生手忙脚乱,连电路也连接不好更不用说测电流。
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忘记了电流表怎样使用。
2、学生巩固、练习这一环节训练还不到位。
由于安排了实验,学生对本节课电荷量、电流的公式的训练只是草草收场。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1、“电流形成”的视频材料选择的较好。
电荷这种微观粒子人们是无法看到的,再好的实验也不能出电荷极其运动。
利用多媒体模拟电荷及其运动,向学生展示电流的形成过程,使得抽象的物理知识变的具体想形象,更以与学生理解电流现象。
2、趣味小实验利用的比较好,同时引起了师生的兴趣。
这个实验不仅由新奇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更重要的是能突出做这个小实验的目的:电流是有方向的。
3、电流这个物理量引入的较好。
既然在教学中把电流与水流进行了类比,那么就干脆通过比较水流的大小来比较电流的大小,使学生进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
并且利用量筒接水的活动,使学生自然的得出电流这一物理量的定义,即体现了控制变量法,又利用了比值定义法。
电流和电路教学反思(二)我在本节课中的最大收获有两点:1、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电流的感念比较抽象,讲解时我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像在操场上百米赛跑的学生来类比电流,这样学生较易理解电流,掌握电流。
2、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及画电路图,采用先让学生探索,教师再纠错的教学方法,这样做达到了一下效果(1). 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2). 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3). 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反思

11.4电流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实验探究课,主要是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课堂一开始我进行了简单复习,以问题和例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提问。
学生反映良好。
接着从串并联电路设置问题——“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关系是怎样呢?”,引起学生的思考质疑,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总结本堂课,我感觉有两个亮点,第一是很好的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学生探究实验落到实处。
第二是认真贯彻了课堂教学“三个必须”的模式。
学生活动和练习到位。
另外,我觉得本节课还有三个不足之处。
首先是讲学稿中问题质疑部分不够准确,我觉得所提质疑应该更符合学生心态,更好的体现出学生对问题的疑问,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其次是分层训练部分所选题目不够精炼。
一堂课学生实验活动结束,应该用更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来跟学生精讲精练,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是对个别学生重视不够。
在提问学生时,总是习惯关注那些大部分举手的同学,而忽略了那些一小部分不举手的同学,所以我想如果这样时间一长的话,肯定会影响这部分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所以,以后的课堂中需要更加关注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关注这些“弱势群体”,才能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使教学更加平衡。
《第十五章 第4节 电流的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电流的测量》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电流的观点,掌握电流的测量方法,能够正确应用电流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周密的态度,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电流的观点,电流表的正确应用。
2. 教学难点:电流的测量及电流表的读数。
三、教学准备1. 电流表、干电池、导线、电灯等实验器械;2. 制作好PPT,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和图片;3. 提前安排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起首向学生介绍电流的观点以及电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学习本节课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展示一些与电流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情况。
在演示过程中,向学生诠释电流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并介绍正确应用电流表的方法。
学生观察电流表,并与电路中的现象进行比照,加深对电流的印象。
3. 讲授新课:教师向学生介绍电流的单位和测量方法,并诠释电流对电路的影响。
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电流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强调正确应用电流表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了解错误应用可能带来的危险。
4. 学生实验: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动手操作测量电流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电流测量的认识。
5. 教室互动:教师提出一些与电流测量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回答。
通过互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流测量的知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与电流相关的事情,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6. 总结回顾: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要点。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培养他们的总结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7. 作业安置: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安置一些与电流测量相关的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实践活动。
苏教版上册物理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教学计划教案

苏教版上册物理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教学计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表示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电流表的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电流。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电流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电流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
3. 电流的测量实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流的概念,电流的表示方法,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电流表的使用方法,电流的测量实验。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采用实物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流表的结构和原理。
3. 采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引出电流的概念。
2. 讲解电流的表示方法:讲解安培(A)、毫安(mA)和微安(μA)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电流的表示方法。
3. 介绍电流表:讲解电流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4. 演示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让学生注意电流表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电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有关电流和电流表使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电流概念和电流表示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中是否能够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值。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通过作业练习来检验。
七、教学拓展:1. 电流的其他表示方法:介绍其他电流单位,如千安(kA)和毫安(mA)等。
2. 电流表的种类:讲解不同类型的电流表,如直流电流表和交流电流表。
3. 电流表的校准:介绍电流表的校准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验中保证测量准确性。
八、教学资源:1. 电流表实物:用于展示和实验操作。
电流与电流表的使用教学反思

电流与电流表的使用教学反思以电流与电流表的使用教学反思为题,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观察,分享一些关于电流与电流表的使用教学反思和心得体会。
我们要明确电流是什么。
电流是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通常用字母I表示,单位是安培(A)。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来引入电流的概念,比如使用电池、导线和灯泡组成的电路进行实验。
通过观察灯泡的亮度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电流的大小。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电流表是用来测量电路中电流的仪器,它的量程一般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在使用电流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量程:电流表的量程应该大于待测电路中的电流,否则会导致过载。
2. 连接正确的电路:将电流表与待测电路正确连接,一般电流表的红色接线口连接到电源的正极,黑色接线口连接到电源的负极。
3. 调整档位:根据待测电路的电流大小选择合适的档位,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4. 注意正负极:在连接电流表时,要注意电流的流向,将电流表的正负极连接到待测电路中电流的流向一致的位置。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使用电流表时常常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1. 误用量程:学生在选择量程时往往不够准确,有时选择的量程太小导致过载,有时选择的量程太大导致测量精度低。
2. 连接错误:学生在连接电流表时容易将正负极连接反,导致测量结果出现负号或测量不到电流信号。
3. 操作不当:学生在操作电流表时不细心,比如没有调整好档位,或者没有注意电流的流向,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1. 强调量程选择的重要性:我在课堂上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说明选择合适量程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如果选择不当会导致什么后果。
2. 示范正确连接方法:我在教学中通过实际演示的方式,给学生展示正确的连接方法,并强调正负极的区分。
3. 实践操作训练:我在教学中提供大量的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电流表,熟悉使用方法,提高操作的熟练度和准确性。
电流表的使用教学反思

电流表的使用教学反思第一篇:电流表的使用教学反思1.能熟悉教材内容,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合理安排课时,教态热情大方,语言精练、启发性指导性强,灵活处理教材和导学案的关系,充分利用实验仪器、教材、黑板等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活动的设计巧妙、组织有力,指导到位,保证课堂的高效性、丰富性和实效性。
2.敢于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物理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自由交流和求知创新的空间。
3.对课堂和学生的预设合理、备课、备教具充分,注重分层教育和学习氛围的渲染。
4.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体会动手实验的成就感,突出物理学科注重实验和应用的特点;帮助孩子们克服实物连接是个难题的心理,并通过预习检查给学生降低实物连接的难度和树立克服这个困难的信心。
【牛刀小试】分组实验进一步巩固电流表的使用规则、实物连接的技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5.分组展示、交流提升:培养学生展示、交流提升的能力,及时点评纠错并解答疑难,督促公正完成智慧树上各组活动的评比记录,鼓励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调节课堂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提高小组的集体观念,从而促进同学们更好更多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6.通过总结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知识框架,为第二课时的实验课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7.【达标检测】及时的巩固和反馈当堂知识,以便有的放矢的查漏补缺和指导下一节的教学活动。
8.环节安排合理,对课堂的时间、节奏、主导性把握的好,使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快而有序、高效、有张有弛,让学生学会有计划、有步骤、彼此协调、组员间学会齐心协力、主动合作完成任务,尤其是小组长的管理能力有明显提高。
9.课堂的参与人数达到100﹪,一节课人均的参与次数3次以上,真正达到人人动脑、人人动手、人人展示的目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的科学体验。
二、不足之处:1.学生分组太多,预习检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各个环节的时间都会变长,影响课堂进度。
《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专题课教学反思-

《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专题课教学反思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
在讲完了《认识电路》及《欧姆定律》两章之后,我设计了一节专题课――《如何判断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一上课,我首先对欧姆定律进行了复习,然后设计了一道例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在此基础上,我总结了一下进行这方面判断的基本方法。
然后又就着方法给学生们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例题,师生共同进行了判断,并且找学生到黑板上跟大家一块分析,最后我以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了练习,这样一堂课很充实地结束了。
课后我也有一种胜利的感觉,觉得一切按照我设计的方案进行,而且看学生的表情好像也都很明白,学生掌握得应该万无一失了。
可是在讲《练习册》上的习题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好多同学都没有掌握好,错题百出。
尤其是一些中上游的同学,解题思路根源不明确,这对于我来说像浇了一盆冷水,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我在反思:这节课的失败之处。
知识的传授没问题,各个知识点的归纳,解题思路的总结也很到位,问题在哪呢?“学生”我脑中闪出一个词。
是啊,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课堂教学,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是我犯的最大错误。
第二天一早,我就找学生调查,有的说“老师,您当时讲我能听懂,可是自己做题时又想不明白了,不知从哪入手”,还有的说“老师,我依赖性强,懒得自己思考”…… 学生的话让我恍然大悟,使我明白了问题在哪。
是啊,我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水平,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
专题课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我没有把这个专题更加深入,我应该继续拿一节课甚至更多节课让学生真正把这个问题搞明白。
可是我为了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消化,学生当时就是懵懵懂懂,囫囵吞枣,没有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做原题还可以,题稍微一变化就不会了。
电流教学反思

电流教学反思电流教学反思1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接触或观察过磁体,对磁现象并不陌生,但这些东西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有印象,缺乏理论系统地归纳和整理。
磁场虽然存在但是看不到,也摸不着。
要引导学生展开空间想象就显得很重要,所以必须做好演示实验,同时利用投影,巧设提问,使学生的观察方向化,通过改变小磁针位置观察其指向的变化,通过铁屑磁化后在磁场的分布感受磁场的存在和磁场的分布。
让学生通过现象去认识磁场。
通过演示实验学到探找科学规律的途径,通过小磁针的不同转向,说明磁场的存在。
我在教学设计中以四个探究实验为主线,把磁性、磁极、磁化、磁极间作用规律等基本概念交待清楚,希望以实验吸引学生眼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授“磁体有两个磁极”时类比了“蚯蚓断肢再植”,形象生动,易于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在讲“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时,对比“电荷间作用规律”,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
类比空气流动成风、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说明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是可以认识的,使学生认识磁场的存在,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课前用“磁浮列车”引课,让学生感受科技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四大发明的简介让学生对我国古人的智慧由衷赞叹,为做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自制小磁针环节,教育学生要善于动脑思考问题,从一点一滴做起,将来立志做个发明家。
同时紧扣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且具有方向性。
另外,做好演示实验,有层次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抽象思维能力。
本堂课我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其主体是课程,并不是所有学科、所有章节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来整合,要选择最有利于开展整合的章节内容来发挥整合的优势,而本节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整合,充分体现了学科本位的特征,又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但也有几处明显的不足:一、教学过程中有些急躁、紧张,在教学环节的衔接上不自然。
二、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初中物理电流实验反思教案

初中物理电流实验反思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流的基本概念和电流的产生条件。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反思,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教学内容:1. 电流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 电流的测量方法。
3. 实验反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提问: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电路,测量电流。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三、实验反思(15分钟)1.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和发现。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 讨论如何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四、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总结电流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2. 提问: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进行探究?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电流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2. 学生能熟练操作电流表,进行电流的测量。
3. 学生能进行实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实验反思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但是,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电流表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此外,在实验反思环节,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操作缺乏深入思考,需要引导他们更加关注实验过程,提高实验素养。
改进措施:1.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特别是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2. 增加实验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反思,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
《电流表》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对于教材,我的理解是,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于电流概念理解的局限,教材对于电流的概念简化了,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电流表的使用。而对于电流概念的教学我也做了简化处理,将电流知识点穿插在介绍电流表表盘电流单位的过程中。这就要求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完成我所设计的作业,而明确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是重点,对于电流表量程的选择则是难点。这节课由改变灯泡亮度实验引入,学生猜想灯泡亮度是由于灯泡中电流改变而改变,从而引出测量电流的仪表——电流表。对于一只从未见过的电学仪表,学生定是充满了好奇心和急切想探索的愿望,教师恰好利用这一点,加以引导。为此,每个小组准备好一个电流表,让学生观察。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测量工具已经学习了很多,测量工具有许多共性,可以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试着让学生说出电流表的构造名称。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大多能说个八九不离十,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试着说出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这个环节结合动手操作,完成起来也不难。在介绍电流表组成部分作用的时候穿插电流表读数的教学和电流表使用方法的归纳。最后一个环节是电流表的量程的选择,对于这个环节的设计我花的时间最多,也是这节课最具“活力”之处。在电流表使用方法归纳出来后,我直接让学生完成对灯泡中电流的测量,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势必会由于量程不会选择而出现一些错误或反常现象,结合学生汇报和讨论这些异常现象,最后归纳出选择量程的方法。设计意图是利用学生的生成来完成教学任务。
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教学反思

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教学反思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教学反思13.3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教学反思河西初中陈延周《电流表和电流表的使用》位于初三物理第十三章第三节,是后续进一步学习电压、电阻以及欧姆定律等电学知识的根底,其知识地位凸出且重要。
本次公开课是第三节第二课时,重点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要求学生可以利用电流规律,进展简单应用。
现将本课在九二班的初次教学,以及经过打磨及重构后再九一班二次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总结如下:一、教学收获本课继续实验并运用我在物理课堂中总结的“四环双线”复式教学形式,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复习引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阶梯练习四个环节。
学生主体学习过程中,充分实现老师引导学习、学生即时总结训练双线螺旋递进,阶梯练习过程初阶训练、高阶训练自主选择学优学困共同收获。
结合校情,灵敏运用视频教学,替代学生分组实验,最大程度弥补学生无法完成自主探究电流规律带来的短板。
阶梯练习延续“就近取材”的教学理念,认真挑选《绩优学案》稳固练习、达标检测中的代表型问题,实现教辅资料的最大化即时化有效利用。
二、教学缺乏〔一〕预习问题设置较多,战线较长。
在九二班的初次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三个预习问题,并抽选学生完成对预习问题的展示,导致整节课的时间统筹失衡。
在二次重构过程,我将预习问题三者删除其二,仅保存“设计电路”问题,从而有效的平衡了各环节的用时比例,避开拖堂带来的弊病。
〔二〕学生主体能动调动缺乏。
在初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性未能充分激活,动手才能未能充分施展。
再次打磨课堂设计时,我将老师板书、口述总结的比例压缩,利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成功调动学生黑板展示并联电路图的画法、表达式的.书写、利用幻灯中的荧光笔选取学生进展实物连接、小组合作探究电流规律并展示等,最大化的激活学生自身潜能,打造高效课堂。
〔三〕阶梯练习展评汇报不及时。
安排阶梯练习,旨在让学优生、学困生可以全员参与知识运用,但课堂前三环节仍有诸多冗长之处,导致第四环及阶梯训练仓促完成,未能展示。
初中电流试验教案反思

初中电流试验教案反思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包括电源、导体、绝缘体、开关等。
通过本次实验,我希望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电流的形成和特点,并掌握电流的测量方法。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电流概念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电流的测量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电流的形成和特点2. 电流的测量方法3. 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上,我首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电路的基本概念,然后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演示1. 电流的形成:我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展示了电流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电流的存在。
在实验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关注电流的方向和大小,并解释电流的形成原理。
2. 电流的测量:我向学生介绍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并演示如何测量电流。
在实验过程中,我强调电流表的正确连接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学生实验操作1. 分组实验: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备一套实验装置。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讨论电流的传递特点。
(四)总结与拓展1. 课堂总结: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电流的形成、特点和测量方法。
2. 拓展思考:我提出一些与电流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兴趣。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对电流的形成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掌握不够熟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课后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能熟悉教材内容,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合理安排课时,教态热情大方,语言精练、启发性指导性强,灵活处理教材和导学案的关系,充分利用实验仪器、教材、黑板等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活动的设计巧妙、组织有力,指导到位,保证课堂的高效性、丰富性和实效性。
2.敢于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物理兴趣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自由交流和求知创新的空间。
3.对课堂和学生的预设合理、备课、备教具充分,注重分层教育和学习氛围的渲染。
4.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体会动手实验的成就感,突出物理学科注重实验和应用的特点;帮助孩子们克服实物连接是个难题的心理,并通过预习检查给学生降低实物连接的难度和树立克服这个困难的信心。
【牛刀小试】分组实验进一步巩固电流表的使用规则、实物连接的技巧,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5.分组展示、交流提升:培养学生展示、交流提升的能力,及时点评纠错并解答疑难,督促公正完成智慧树上各组活动的评比记录,鼓励表扬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调节课堂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同时提高小组的集体观念,从而促进同学们更好更多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6.通过总结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知识框架,为第二课时的实验课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7.【达标检测】及时的巩固和反馈当堂知识,以便有的放矢的查漏补缺和指导下一节的教学活动。
8.环节安排合理,对课堂的时间、节奏、主导性把握的好,使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快而有序、高效、有张有弛,让学生学会有计划、有步骤、彼此协调、组员间学会齐心协力、主动合作完成任务,尤其是小组长的管理能力有明显提高。
9.课堂的参与人数达到100﹪,一节课人均的参与次数3次以上,真正达到人人动脑、人人动手、人人展示的目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的科学体验。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分组太多,预习检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各个环节的时间都会变长,影响课堂进度。
2.部分学生基础差、预习不充分、组多导致老师分组指导的时间短等原因影响活动内容的正确率。
3.个别学生展示时教态不大方、语言不够精炼,水平有待进一步培养、提高,为了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和赶时间,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存在的困惑老师说的有点多、主导性太强,如果不是为了公开课展示的完整性,我想我会把更多解答疑难的机会留给学生。
4.如果遇到基础较好的班级,内容还可以设计的更有深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