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鉴赏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所以诗中诗人想舍的是腐朽的朝廷,不想舍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故答案为:⑴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⑵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处境、遭遇等进行分析。注意掌握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的运用能力。此题考生要熟读诗歌,了解诗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了解。
2.古诗阅读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表达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2)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的悲愁情绪。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以及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关键字”望”,结合前后诗句,揣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十分遥远,充满了隔膜。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综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全诗的结构,特色,艺术风格以及诗中景与情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作者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他感到格外凄凉,仿佛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同时使诗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故答案为:⑴表达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恋。
⑵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的悲愁情绪。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或词语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解答此题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3.古诗阅读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剑门:也称剑阁、剑门关。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以“衣上征尘杂酒痕”开篇,突出了人物形象。
B.“无处”意为“处处”,诗人离开前线,万里远游,黯然神伤。
C.“此身合是诗人未”中“合”是“应该”,此句是诗人无可奈何的自嘲自叹。
D.“细雨”句充满诗情画意,形象逼真,耐人寻味,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
(2)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D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解析】【分析】(1)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结合上两句“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的内容分析,含蓄地表达作者报国无门、衷情难诉的情怀。所以“诗人用蒙蒙细雨烘托了自己旅途遇雨欣然自得之情”错。故选D。
(2)如可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最后一句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为国杀敌的愿望无法实现的无奈和愁苦,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故答案为:⑴ D
⑵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能驰骋沙场,只能做骑在驴背上行吟的诗人,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的的凄凉惆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读懂诗句大意后可对重要字眼进行分析,再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木芙蓉
(南宋)吕本中①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②。
【注】①吕本中:南宋诗人,曾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遭降职,此后闲居从事著作和讲学。②东风:春风。
(1)“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木芙蓉________的自然属性。
(2)托物言志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拟人;耐寒(不畏严寒)
(2)这首诗托物言志,借不畏风雨寒霜、不随春风开落的木芙蓉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不受他人摆布的坚定志向。
【解析】【分析】(1)诗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的意思是: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