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自然地理学第五章(第六节)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学_第五章_地貌58精品PPT课件

自然地理学_第五章_地貌58精品PPT课件

黄土高坡6
海 南 三 亚 天 涯 海 角
第五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
Aaa


岸礁 礁


堡礁 类

环礁
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海岸:发育在某些滩涂岸段,其根系发达,
种类较多。既有乔木(有的高达40m), 也有低矮 的灌木;红树林具有独特的 “胎生”现象。发育成片 的红树林称为“海上森林”、“海上绿色长城” 。 ★我国红树林海岸分布在福建福鼎以南。
澳洲十二门徒景区
海蚀拱桥与海蚀柱1
海蚀拱桥与海蚀柱2
海蚀拱桥1
台湾石门洞
海蚀拱桥2
海蚀拱桥3
海蚀拱桥4
大连 “ 恐龙探海 ”
海滩1
西班牙
海滩2
澳洲
海滩3
韩国釜山
海滩4
夏威夷檀香山

西




海滩5

海滩6
广西北海银滩
海滩7三亚)
沙 嘴 前 端
★2000年世界海洋石油产量约8.5亿吨, 天然气产量约4000亿m3;
★中国相应为石油1000万吨。
2、矿产资源 ★锰结核矿、钛铁砂矿、锆石砂矿;
七、海岸防护
结束
波浪的机械侵蚀作用1
波浪的机械侵蚀作用2
波浪的机械侵蚀作用3
海岸溶蚀1
海岸溶蚀2
溶 蚀
海蚀地貌
海蚀崖
海岸带
海蚀平台 高潮面
三、洋底地貌
浊积扇
洋底
旧金山附近海底地貌
1、大洋中脊
纵贯世界各大洋的 海底山系,其长达 80000km,高出深 海平原2~3km,距 海平面2~3km,宽 约1000km,其中央 裂谷宽几十公里; 由枕状、 深海性拉 斑玄武岩构成。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详细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详细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详细复习资料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5.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5.2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5.3 流水地貌5.4 喀斯特地貌5.5 冰川与冰缘地貌5.6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5.7 海岸与海底地貌5.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关于地貌:地球硬表面由内外动力塑造的外貌和形态。

地貌动力又称地貌营力(Geomorphologic process)内动力——地球内部放射能和重力能结果:巨型和大型地貌外动力——由地外太阳能引起结果:中小型地貌一、地貌成因地貌成因:构造运动、气候、岩性、人类活动1.构造运动宏观尺度:决定因素中观尺度:水平、倾斜、褶皱、断裂与地貌2.气候:高寒气候、温湿气候、干旱气候3.岩性:不同的岩石抵抗外力侵蚀作用有很大的区别。

4.人类活动的影响:-间接(改变地貌发育条件)-直接(干预地貌过程)二、基本地貌类型1.我国划分标准:海拔依据: 外动力>5000m 极高山 3500-5000m 高山1000-3500m 中山 500-1000m 低山相对高度<100m 丘陵2.平原: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高(平)原:地势较高,切割相对强烈。

低平原:地势平缓,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小。

平原被山地四周围绕时,由平原与四周山坡共同组成盆地。

三、地貌在环境中的作用1.提问:秦岭淮河是我国地理的什么分界线?冬季0度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等降水线,常绿和落叶阔叶林分界,土壤分界线2.地貌在环境中的作用:1、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海拔、气流阻碍)2、改变降水分布格局(迎风坡气流抬升降水)3、对生物界的影响(通过温度和降水影响)4、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5、对自然地域分异的影响5.2 风化作用与重力地貌一、风化作用1.定义: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2.类型:物理风化:机械风化或崩解化学风化:水化、水解、溶解、氧化生物风化:生物物理风化、生物化学风化一、风化作用——风化壳1.概念:随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的风化产物。

自然地理学__第五章__地貌5.4

自然地理学__第五章__地貌5.4

(二)冰川地貌
1、冰蚀地貌: 冰斗、刃脊、角峰、 冰川谷(槽谷、U形谷)、羊背石;
2、冰碛地貌: 冰碛丘陵、终碛垄、鼓丘;
天生桥1
贵州遵义
天生桥2
石钟乳1
英德通天岩
石钟乳2
石笋1
石笋2
石笋3
美国加州魔鬼湖
石笋
与石 钟乳1
石笋与石钟乳2
石 柱 1
石柱2
石柱3
石幔1
石幔2
鹅管
石 珊 瑚
卷曲石
石水果
纯净的钙质
边石堤
黄龙的边石堤
石缸
北京房山周口店山顶洞
1929.12.
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
喀斯特丘陵罗平
云南罗平
广东连山
阳朔的月亮山
阳朔
桂林骆驼山
桂林象鼻山
贵州威宁的草海,46.6 km2
草海
广东肇庆的七星岩
广东肇庆
肇庆市
地表“石灰华” /华钙/泉华
云南白水台
黄龙五彩池 1
黄龙五彩池 2
九寨沟华钙
九寨沟华钙树
西藏泉华
土耳其棉花堡 1
土耳其棉花堡 2
土耳其棉花堡 3
黄石公园泉华
江西石钟山
海中喀斯特
越南下龙湾—— “ 海上桂林 ”
下龙湾
泰国普吉岛1
泰国普吉岛2
喀斯特泉
停多喷少
济南的泉
济南百脉泉
喀斯特泉(黄石公园)
黄石公园
喀斯特热泉(黄石公园)
黄石公园
黄石公园喀斯特泉眼
侧洞
地下河1
地下河2
地下河3
七星岩地下河
七星岩双源洞
地下河英西1
约69万年前(直立人)

高教版自然地理学思考题第五章

高教版自然地理学思考题第五章

第五章第一节1试分析每一种地貌成因的影响机制2 有哪些地貌类型3 分析地貌因子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1构造运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分三种尺度:宏观尺度-对全球地貌格局起控制作用中观尺度-不同构造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小观尺度-小范围内形成地表高度差异○2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大多数地貌外动力受气候因素的控制。

不同的气候水热组合便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组合。

○3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不同岩石因岩性差异(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等导致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4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使岩石发生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进而影响地貌发育。

○5人类对地貌形成的影响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2山地,平原3.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4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5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第二节基本概念: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风化壳、崩塌、滑坡、蠕动• 2 化学风化包含哪些具体过程?• 3 风化壳的基本特征?• 4 风化壳有哪些基本类型?• 5 崩塌地貌和滑坡地貌各包含哪些要素?• 6 发生滑坡有哪些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概念:风化作用:地表岩石或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主要是由于温度的变化、水分的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引起的,结果是使岩石矿物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矿物在化学性质和组成上均未发生变化物理风化过程在温度变化剧烈的干燥地区较突出•化学风化:它是空气、水及生物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与岩石的一些化学成分发生化学作用,不仅使岩石结构发生变化,而且其成分也发生变化。

通常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

自然地理 第五章 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  第五章 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

•第五章地理环境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第一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什么是地理环境的结构呢?这就是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但是整体性不等于均一性,由于地球是一个球形。

它表面所吸收的太阳能,各部分是不均衡的;同时地表的组成和结构又不是均质的。

因此,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又存在着差异性”《南美洲地理环境的结构》李春芬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综合体概念:自然环境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的结合在一起而成的一个整体。

整体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必然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并不断发展和演变。

自然综合体洪堡提出了地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各部分相互依存的整体道库恰耶夫预言将会产生一门研究各自然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的科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前苏联地理学家建立严格的地理体系自然地理系统概念: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成分在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下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自然整体。

系统: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卡列斯尼克认为,“自然地理结构”是指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和互相联系的性质。

伊萨钦科把自然地理结构定义为:建立在景观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动态系统基础上的空间-时间组织(《现代地理学》,1997年)。

索恰瓦(1976年)则认为,每个地理综合体的结构应从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这两个方面来考虑。

空间结构是时间上稳定的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时间结构是维持着空间结构的地理综合体在状态上一系列变化的结局。

•根据上述认识: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就是地球表层这个物质系统的整体性结构和由此产生的整体功能及其时间演化的规律性。

自然地理学__第五章__地貌5.5

自然地理学__第五章__地貌5.5

冰 斗 地 形 图
冰斗的形态
冰斗(天山,8月)
古冰斗(太白山太白池)
★冰斗与刃脊
当山岭两坡发育了冰斗,随着冰斗的 进一步扩大,斗壁后退,岭脊不断变 窄,最后形成刀刃状的锯齿形山脊, 称为刃脊。由三个以上的冰斗发展所 夹峙的尖锐山峰,叫做角峰。
A角峰;B刃脊;C冰斗湖;

角峰

冰斗



珠穆朗玛峰下的终碛垄
—— 2019年9月
中科院大本营
—— 2019年夏
★鼓丘
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一种流线型丘陵。 平面上呈蛋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 鼓丘两坡不对称,迎冰坡陡,背冰坡 缓,一般高度数米至数十米,长度多 为数百米左右。鼓丘在山岳冰川作用 区少见,而在大陆冰川区则往往成群 地分布于终碛堤内不远的地方。
一、荒漠
★ 荒漠是指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地带。荒漠约 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3 。 ★ 荒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蒸发量大,植被贫乏,基岩裸露, 物理风化强烈,风沙活动盛行,形 成各种风沙地貌形态(风蚀地貌和 风积地貌)。
结束
世界荒漠的分布
冰 面 湖
冰 面 裂 隙 (蒲建辰摄)
冰 蘑 菇
冰 塔


冰 障
冰面阻塞湖
冰 洞
冰 墙
冰 下 河



冰川考察 南极
惊险的冰川考察 南极
冰川内部冰洞考察 南极
• 二 冰缘地貌(冻土地貌)
定义:在中低纬高山高原和高纬、极地区,气温低而 降水量少的地方,地温常处于零温或负温,水分渗入 土中后,上部发生周期性冻融,下部则长期处在冻结 状态,这就是多年冻土。由于多年冻土层的存在而产 生的一系列独特的地貌,称为冰缘地貌或冻土地貌。

《自然地理学》 第五章地貌

《自然地理学》 第五章地貌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一、名词解释:风化壳、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河流阶地、基座阶地、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内叠阶地、上叠阶地、侵蚀基准面、三角洲、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峰丛、峰林、冰碛、角峰、槽谷、冰碛丘陵、终碛堤、冰缘地貌、风蚀残丘、雅丹地貌、、大陆架、大陆坡、大洋中脊、海沟、断块山、正地形、负地形、河床、河漫滩、分水岭、荒漠、荒漠化、断层海岸、台地、海蚀崖、海蚀台、水下沙堤、黄土、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沟谷地貌、溯源侵蚀、平衡剖面、河漫滩、牛扼湖、离堆山、河流劫夺、喀斯特地貌二、填空1、完整风化壳自下而上分为()、()、()、()、()五层2、崩落形成两种地貌即()和()。

3、滑坡形成的地貌有滑坡裂缝、()、()和洼地。

4、以河谷发育与地质构造关系,将河谷分为()、()和逆向河等。

5、岩溶地貌发育在()岩石中,形成条件中所需的二氧化碳必须具有()。

6、构造地貌按其规模从大到小,可分为三级:第一级为();第二级为();第三级()。

7、在地质构造上,汾渭盆地为()盆地,西安骊山为()构造,秦岭为()山地,造成秦岭在构造地貌上具有()的特点。

8、在岩溶地貌发育地区,具有同一个基座但峰顶分离的山峰称(),它继续发展形成(),最后发育成()。

9、在溶洞中,自洞顶向下增长的是(),向上增长的是(),二者若相接则称()。

10、营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它又分为()和()二种。

11、大陆边缘在地貌上由陆向洋分成三个部分,即()、()和大陆基。

12、陆地上的流水有三种形式:()、()和()。

13、搬运方式有四种:()、()、()和真溶液搬运14、相邻而朝向相反的谷源冰斗壁后退,可形成(),最终使得山脊形状锋锐,称为()。

15、依据组成物质与结构,在河谷中阶地有三种:()、()、和()。

16、风蚀作用包括风的()和()。

17、风沙搬运的形式,依风力、颗粒大小和质量不同,有下列三种形式,即()、()和()。

18、黄土地貌可分为三大类:即()、()和()。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五章:地貌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五章:地貌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五章:地貌第五章:地貌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风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地表夷平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

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某些风化产物还可形成风化矿床。

风化壳: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

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

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流水侵蚀较弱,地下水流动显著且地下水位较低。

坡面重力地貌:是指斜坡上的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在其他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滑动和崩塌,而形成滑坡和倒石碓地貌。

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

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因此,坡体滑落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并将侵蚀的物质搬运到山前谷口,在河流下游或河口进行堆积,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凡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成为流水地貌。

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

流水的侵蚀作用:流动的水一方面侵蚀岩层,溶解岩石;一方面摩擦床底和两岸谷壁,同时又推动泥沙、石块,撞击坡面和床底,使岩屑崩解,为流水所运移。

流水侵蚀的方式有四种:片状侵蚀、下切、侧蚀和溯源侵蚀。

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指线状水流向分水岭方向的侵蚀。

它是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结果,是河床、谷地不断的向源头方向伸长。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五章)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五章)

二、自然地理系统节律的特征
1、层次性 2、耦合性 3、变异性 4、地域性
三、节律与振荡(*) 四、地理随机现象模拟(*) 五、地理突变现象
1、渐变型 2、突变型
第三节自然地理系统的稳定性
一、自然地理系统的自我调节
自然地理系统不断向前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一段相当 长的阶段内维持着相对的稳定状态。在这样的阶段内,各自 然地理要素之间有着平稳的联系,物质及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处于动态平衡,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保持着稳定的状 态;外界变动或人为干扰所致的不稳定影响受到自然地理系 统自我调节机制的制约,使得自然地理系统总是力图恢复原 态,维持稳定。
二、自然地理系统的因果反馈关系
1.反馈 是指信息反馈,就是将输出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2.表示方法 (1)因果关系键 凡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它们不是正因果关系,就是负因果 关系。 ①正因果关系键 如A事物增加(或减少),B事物也随之增加(或减少),就是 正因果关系,符号为“+”; ②负因果关系键 若A事物增加(或减少),B事物随之减少(或增加),则为负 因果关系,符号为“-”。 (2)因果反馈环 如果把许多有联系的因果关系首尾串联,便可形成一个闭合 的因果关系环,因果关系环实际上就是因果反馈环。 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第五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演化规律
第一节自然地理系统的发展演化过程(*)
一、中生代及其以前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变 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系统的变化
(一)海陆变迁 (二)气候变化 (三)生物演进
第二节自然地理系统的节律性
一、自然地理系统的节律类型
(一)天因素所引起的节律 (二)地球本身因素所引起的节律 (三)生物特性所引起的节律
正反馈关系图
③正负反馈环的结合

自然地理学__第五章__地貌5.2

自然地理学__第五章__地貌5.2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鸟瞰
黄河的河漫滩与阶地
甘肃南部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河流型,鸟爪形
河漫滩的特征
河漫滩具二元结构,下部为较粗的河床沉积物, 上部为较细的河漫滩沉积;河漫滩占据了谷底 的大部分,滩面向内侧缓缓倾斜。
河 边天 床 滩然

泛滥平地
湖 沼
(四)阶地(Riverterrace)
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便相对高出 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称为阶地。
阶地
阶地


凹岸
凸岸


发育过程:滨河床浅滩→雏形河漫滩→河漫滩;
1、河漫滩的发育
①滨河床浅滩阶段: 最原始的河漫滩是出现在年青时
期的V 形谷内,由于河流的侧向侵蚀, 使谷坡逐渐后退,谷底开始展宽,在 河弯的凸岸处形成狭窄的和由粗大砾 石所组成的滨河床浅滩。
②雏形河漫滩阶段
随着侧向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 凹岸继续后退,凸岸处雏形浅滩不 断扩大加高,以致在河流平水期也 大片露出,发展成为雏形河漫滩。
④溯源侵蚀:线状水流向河谷或沟谷的源头进 行的侵蚀,结果使河谷(沟谷)伸长;
2、搬运作用
指流水将侵蚀下来的物质向下游搬移的过程;
搬运方式:推移、跃移、悬移、溶解质搬运;
3、堆积作用
由于流水搬运能力下降而造成泥沙堆积(原因
包括:流速降低、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加)。
沉积物 细粒———粗粒
流水的分选作用
洪积扇四川
塔克拉马干的洪积扇
泥石流,四川丹巴,03.06.
end
板 状 河 床
绍兴,西施浣纱处
秦岭的板状河床
壶穴的形成
壶穴正在形成,秦岭

自然地理学课件第五章

自然地理学课件第五章

(二)风化壳


风化作用的残留物质、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 产物。残留物质是化学性质较稳定因而未经化学风化的 物质,由自然元素、氧化物或硅酸盐构成的岩屑等。风 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在母岩表面 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积物(eluvium)。次生矿物以粘 土矿物及铁铝含水氧化物最常见。 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土、蒙托石和伊利石。高岭土 Al2SiO2(OH)4由水化硅酸铝组成—温暖湿润气候下形成, 我国东部和南方分布最广。蒙脱石 Al4(SiO4O10)(OH)4.nH2O—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 标准风化产物。伊利石—半湿润半干旱区淋溶作用弱或 富钾母岩风化形成的稳定产物。蒙脱石和伊利石在气候 转湿或地表积水情况下,均可继续风化为高岭土。

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表 元素迁移序列(根据B.B.波雷诺夫) 元素迁移序列 强烈迁移元素 容易迁移元素 迁移元素组成 Cl 、 S Ca 、 Na、 M盐)、 P、Mn
Fe 、 Al 、 Ti
惰性(稍有移动)元素

基本不移动元素
SiO2(石英)
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一、风化作用(weathering)的定义:地表 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 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 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风 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 地表夷平面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physical weathering):又称机械风化或 崩解。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 为碎屑,裂隙、孔隙和比面积 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 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包括1) 负荷及应力发生变化,裂隙、 节理扩大;2)太阳辐射增温与 昼夜温度变化造成岩石热胀冷 缩,但不同矿物胀缩不均匀;3) 岩石表面干湿变化以及水的相 态变化可造成岩石胀裂;4)裂 隙中的盐类发生结晶;5)植物 根系对岩石的挤压和穿透,动 物挖掘洞穴等。

自然地理第五章

自然地理第五章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吴婕城规092 2009083407081、名词解释: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到达地平面的太阳辐射,包括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平面上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二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从半球天空的各个部分到达地平面的,称为散射辐射。

长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增高,转而将能量向天空作出的辐射。

其能量集中在红外线部分,波长则大大长于太阳辐射的波长。

又称地面辐射。

大气环流: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表面性质以及地面摩擦的共同作用,使得大气圈内的空气产生了不同规模的三维运动。

信风带: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地区的定向风叫信风。

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发生偏离,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

终年吹着信风的地带,叫信风带。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是形成季风环流的主要原因。

西南季风:夏季,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风从印度洋吹向印度半岛。

热岛效应:城市的温度一般高于周围的郊区和农村,城市尤如一个温暖的岛屿。

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

在同一气候带内,气候的基本特征相似。

2、简述大气分层及大气分层结构特征。

答:整个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以及高空的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大气的最底层,它的底界是地面。

对流层有三个主要特征: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以上到50~55 km高度为平流层。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0~85 km左右为中间层。

暖层:自中间层顶到800 km高空为暖层,又称热层。

散逸层:暖层以上的最高层大气称为散逸层,又称外层。

3、论述地—气热量平衡原理及其环境影响。

答:地—气热量平衡原理是能量主要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来实现,有高低伟间的传输、海陆间的传输和高低空的传输。

形成了海陆风、高原季风、山谷风、焚风、“城市热岛”和“城市风”。

高教版自然地理学第五章(第六节)

高教版自然地理学第五章(第六节)

精选可编辑ppt
19
2.1.4 风蚀残丘与雅丹地貌
雅丹(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洼地)
精选可编辑ppt
20
精选可编辑ppt
21
2.2 风积地貌
• 风沙堆积地貌就基本类型而言则十分简单。 • 一是黄土,二是沙丘。
精选可编辑ppt
22
全世界沙丘与黄土的分布(R.J.Chorley et al,1984)
鸣沙山月牙湖
精选可编辑ppt
32
C. 多风向形成的沙丘
• 包括:金字塔形沙丘、蜂窝状沙丘、格状沙丘、 星状沙丘、反向沙丘
精选可编辑ppt
33
C. 多风向形成的沙丘
格状沙丘
精选可编辑ppt
鱼鳞状沙丘 34
2.2 风积地貌
海岸沙丘(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
精选可编辑ppt
35
2.2 风积地貌
鄱阳湖沙山风沙丘
• 式中V1.0为1m高的风速(cm/s), 4.1(cm/s) 为起动风速,即总输沙量与实际风速的超过沙 粒起动风速部分的三次方成正比。
精选可编辑ppt
9
1.3 风积作用
• 概念: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遭遇阻碍, 风中挟带的沙粒沉降于地表的现象。
• 风成物质有:风成沙和风成黄土。 • 风成沙的特征:粒级在粘土与沙之间,
14
2.1.2 风蚀柱与风蘑菇
风蘑菇、摇摆石
精选可编辑ppt
15
2.1.3 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
• 风蚀洼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比较普遍,它的特 点是开阔宽浅,暴雨之后暂时性地积水为湖, 间歇性内流浅水湖。有的风蚀洼地底部有蒸发 形成的盐盘。
• 风蚀盆地规模较大。
精选可编辑ppt
风蚀洼地和干涸的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的绝大部分,库姆塔格沙漠和 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乌兰布和沙漠东部和贺兰山以 东沙地的绝大部分。
柴 达 木 盆 地
2.2.2 沙丘的移动
• 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虽然 属于裸露流动沙丘,但因沙丘高大而又 密集,所以沙丘移动速度一般不超过 2m/a。
• 中速类型沙丘移动速度5-10m/a。
• 起沙风:当风力达到足以使沙粒移动的 临界速度时的风。
• 影响因素:地表起伏、沙粒含水量多少、 粒径大小
• 我国:0.1~0.25mm 4 m/s

0.25~0.5
5.6 m/s

>1mm
7.1 m/s
1.1 风蚀作用
• 起动风速与沙粒粒径 的平方根成正比。不 过,极小沙粒不易起 动,起动风速反而更 大。粒径d<0.1mm, 上述的平方根定律就 不复存在。小颗粒不 易起动的原因:
A. 横向沙丘
新月形沙丘的形成示意图(杨景春,1985) A.沙堆使近地面风速发生变化 B.迎风坡受到风沙的冲击,并因上面风速增大而产生上举 分力,背风坡产生涡流 C.沙丘增高的同时,背风坡马蹄形洼地也增大 D.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A. 横向沙丘
角锥状沙丘
利比亚星状沙丘
A. 横向沙丘
• 新月形沙丘的翼角彼此相连而成新月型沙丘链。 阿拉善东南部的腾格里沙漠,有北东—南西走 向的新月形沙丘链,它与冬季盛行西北风、夏 季又多东南风有关。
• 风蚀柱、风蘑菇是风沙流磨蚀的产物。特别地 因为气流含沙的浓度以下部为高时。所以常将 孤立岩块磨蚀成上部展宽如帽、下部仅留支柱 的“蘑菇”,甚至蚀去支柱后该磨盘样的岩块 成了风动摇摆石。单个岩砾经风沙磨蚀后会成 为似尖嘴猴腮的风棱石。
2.1.2 风蚀柱与风蘑菇
风蘑菇、摇摆石
2.1.3 风蚀洼地与风蚀盆地
77
8.0
4.05
3.23
80
9.0
6.19
5.04
81
10.0
9.42
7.56
81
平均
-
-
78
每分钟的蠕移沙量
(g)
(g)
0.24
31
0.31
22
0.59
23
0.82
20
1.15
19
1.86
19
-
22
1.2 搬运作用
• 总 的 输 沙 量 ( q, g/s ) , 扎 金 诺 夫 (Zakinov,1969)的经验公式: q=0.160(V1.0-4.1)3
• 风蚀洼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比较普遍,它的特 点是开阔宽浅,暴雨之后暂时性地积水为湖, 间歇性内流浅水湖。有的风蚀洼地底部有蒸发 形成的盐盘。
• 风蚀盆地规模较大。
风蚀洼地和干涸的河道
2.1.4 风蚀残丘与雅丹地貌
• 风蚀残丘是风蚀谷扩展之后残留的岩丘,高10 -30m不等,以桌状平顶居多,也有成尖峰状 的。甘肃金塔和民勤等地有砂砾组成的风蚀残 墩。
裂,风顺裂隙吹蚀形成槽沟,有时其上口 比底宽还窄,槽沟之间为鳍形垄脊。 • 塔里木的罗布泊区,风蚀槽沟深达十余米, 长数十数百米,走向与主风向一致,当地 人称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叫雅丹。
2.1.4 风蚀残丘与雅丹地貌
雅丹(风蚀垄脊、土墩、风蚀沟槽、洼地)
2.2 风积地貌
• 风沙堆积地貌就基本类型而言则十分简单。 • 一是黄土,二是沙丘。
• 黄土坪:是黄土区沟谷底 部黄土覆盖的阶地或平台。

3.2.1 黄土沟间地地貌
• 黄土塬、梁、峁的相互关系是进一步流水侵蚀 分割的产物,许多情况下,又与被黄土掩埋的基 岩地形有关。
• 塬面上有时出现碟形凹地,直径10-20m,深数 米,是地表水下渗、地面沉陷形成的,称黄土堞。
• 有时,由于地表水下渗在地面以下发生潜蚀作用, 并导致黄土塌陷,形成深10-20m的竖井状陷穴 和漏斗状陷穴,甚至陈列为串珠状陷穴,陷穴之 间残留为黄土(天生)桥。塬边梁侧的沟谷中有时 还有高十数米的黄土柱。
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 1 风沙作用 • 2 风沙地貌 • 3 黄土与黄土地貌
1 风沙作用
• 风是产生尘沙飞扬与风成地貌的主要动力。风 成地貌发育的本质仍然是风力作用下的尘沙颗 粒运动。
1 风沙作用
• 1.1 风蚀作用 • 1.2 搬运作用 • 1.3 风积作用
1.1 风蚀作用
• 包括吹蚀和磨蚀两方面。
• 黄土塬:是大面积的黄土
(高原)平台。单个塬的面积
可达2000-3000km2,塬面
即为黄土高原地面,地面
倾斜一般不到1°,边缘部
分向外倾斜可增达5°,四
周为短小支沟割入而呈花
瓣状。如果两支沟源头十
分接近,它们之间的窄长
脊称“崾险”。

3.2.1 黄土沟间地地貌
• 黄土梁:是长条形的黄
土高地。有的是平顶梁,
A. 横向沙丘
• 巨型的复合新月形沙丘链称横向沙垄,长可达 10-20km,高100m左右。横向沙垄表面常叠 许 多 次 级 的 沙 丘 链 。 相 邻 沙 丘 链 间 距 1.5 - 3.0km,并由一些小新月形沙丘链分隔成一个 个封闭洼地。
B. 纵向沙(丘)垄
纵向沙垄指走向 与起沙风风向 平行或夹角 <30°。
大沙垄上叠置小 沙垄则形成复 合纵向沙垄。
B. 纵向沙(丘)垄
• 中国敦煌鸣沙山的沙垄高达130m;塔克拉玛 干的沙垄高50-80m,最长可达45km;北非的 沙垄高100-200m,长数十公里。
鸣沙山月牙湖
C. 多风向形成的沙丘
• 包括:金字塔形沙丘、蜂窝状沙丘、格状沙丘、 星状沙丘、反向沙丘
• 快速类型沙丘移动>10m/a,主要是塔克 拉玛干沙漠西南和东南边缘,以及河西 走廊的民勤、金塔等绿洲附近的沙丘。
3 黄土与黄土地貌
• 3.1 黄土 • 黄土是灰黄色质地均一的土状堆积。
3.1 黄土
• 黄土主要分布于大陆中纬地带。
•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北纬34°-45°之间 地带,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组成有名的黄 土高原(海拔800-2000m),向东延布到 辽东半岛滨海地带,向南扩展到长江以 南,并被称为下蜀(黄)土。
粒级含量(%)
0.05-0.005mm <0.005mm
64.7
25.7
53.56
19.09
52.61
17.00
56.36
18.59
41.25
16.81
3.1 黄土
• 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倾向于认为大片 黄土是第四纪风扬尘沙的落积,可与历 史上的“尘暴”“雨土”相比拟,但仍 有少数学者认为中国黄土是第四纪以来 几个多水期的洪积冲积(张天曾,1993)。
• 一般,跃移沙粒约占3/4,蠕移沙粒近1/4,悬 移沙粒仅1%~5%。
1.2 搬运作用
新疆莎车不同风速下的跃移沙量与蠕移沙量
(吴正,1987)
(2m 高处的)风速(m/s)
每分钟的总输沙%)
5.0
0.78
0.54
69
6.0
1.39
1.08
78
7.0
2.83
1.94
宽几百米,长数公里,
中间分水部位的纵向坡
度1°-3°,两侧向外
倾斜1°-5°,向下转
为较陡(10°以上)的梁
坡。有的称斜梁,沿梁
脊有较大的倾斜和起伏,
两侧的倾斜可达5°-
10°,梁坡倾斜15°-
35°。

3.2.1 黄土沟间地地貌
• 黄土峁:孤立圆穹状的黄 土丘。若干黄土峁排列为 和缓起伏的梁峁,有的概 称为黄土丘陵。
粒度均匀,分选好,磨圆度高,矿物成 分因地而异,堆积形态为各种沙丘。
2 风沙地貌
• 风沙地貌分为风蚀地貌和堆积地貌(风 积地貌)。
克 拉 玛 依 “ 魔 鬼 城 ”
2.1 风蚀地貌
• 2.1.1 风棱石与石窝 • 风棱石-戈壁砾石迎风面经长期风蚀磨平而形
成。 • 依据棱的数目,分单棱石、三棱石、多棱石等。
以粉沙为主;
• 所含生物化石方面以耐旱草本植物花粉和耐干 旱动物化石为主;
• 黄土结构方面松散,发育大孔隙和垂直节理, 有湿陷性;
• 黄土的空间分布多位在干旱沙漠区的外围。
3.1 黄土
晚更新世马兰黄土的粒度结构
地区
山东 山西 陕西 甘肃 青海柴达木
>0.05mm 8.95 27.2 30.59 25.05 41.93
全世界沙丘与黄土的分布(R.J.Chorley et al,1984)
*沙丘中不包括海岸沙丘。 1.活动沙丘, 2.固定沙丘, 3.厚层黄土, 4.可能有黄土或薄 层黄土, 5.150mm等雨量线(欧亚的等雨量线已省略)
2.2.1 沙丘及其形态类型
• 风积地貌主要指各种沙丘。 • 按沙丘形态与风向的关系,分为: • A. 横向沙丘(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及复
合新月形沙丘链) • B. 纵向沙丘(沙垄) • C. 多风向形成的沙丘(金字塔形沙丘、蜂窝状
沙丘、格状沙丘、星状沙丘、反向沙丘)
A. 横向沙丘
• 沙丘走向与风向垂直或交角>60°。
• 新月形沙丘是由沙堆演化形成的,特别是背风 坡产生涡流和发展马蹄形的小洼地,导致沙丘 的平面形态呈新月形,而丘脊呈弧形。
• 式中V1.0为1m高的风速(cm/s), 4.1(cm/s) 为起动风速,即总输沙量与实际风速的超过沙 粒起动风速部分的三次方成正比。
1.3 风积作用
• 概念:当风力减弱或风沙流遭遇阻碍, 风中挟带的沙粒沉降于地表的现象。
• 风成物质有:风成沙和风成黄土。 • 风成沙的特征:粒级在粘土与沙之间,
准 噶 尔 盆 地 五 彩 湾
2.1.4 风蚀残丘与雅丹地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