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解释下列名词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生物圈。

二、问答题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关系?植被是由植物组成的,因此与植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从1866年海克尔创立生态学以来,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包括许多分支学科,植物地理学与其中的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植物生态学、陆地生态学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4.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1)植物地理学的开端:古西腊的提奥夫拉斯特(370-285DC)到18世纪(1)古代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西腊、我国周代、战国(2)近代植物地理学的前奏:18世纪中期到末期(3)近代植物地理学基础的奠定: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2)植物地理学的巩固时期:1820-19世纪50年代3)植物地理学的发展时期:1855年至现在;19世纪末开始,植物地理学就按照各个分支学科发展。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一、解释下列名词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双名法:双名命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起名字,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生物圈。

2.原核生物:指细胞核的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核膜的一类原始生物。

3.真核生物:指核质与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的核膜的生物。

4.苔藓植物:无真正的根、茎。

叶分化的一类自养型的高等植物中的低等类群。

5.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是高等植物中靠孢子繁殖的一个低等类群。

6.隐花植物:相对于显花植物而言,指不产生种子而以孢子繁殖的植物称之为隐花植物。

7.有花植物:亦称显花植物,指靠种子繁殖的植物。

8.种子植物:相对于孢子植物而言,可形成种子并靠种子繁殖的高等植物类群。

9.裸子植物:胚珠没有包被而裸露的一类高等植物,如松杉类等。

10.被子植物:胚珠包藏于子房中的一类高等植物类群。

11.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二片子叶的一类高等植物。

12.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的一类高等植物。

13.环境:从各个方面影响中心事物的外界动力和物质的总和称之为环境。

14.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称之为环境因子。

15.生态因子:影响生物的形态和分布的环境条件称之为生态因子,可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16.生态环境: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生物的生活环境称之为生态环境。

17.生境: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所处的具体地段称之为生境。

18.非生物因子:气候、土壤、地形等生态因素称之为非生物因子。

19.生物因子:植物、动物、人为等生态因素称之为生物因子。

20.最低量定律:在植物生活中需要量少而必需,同时又决定着生物量的化学元素称之为最低量定律。

21.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之为限制因子。

22.光周期:每天昼夜的相对长度影响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

23.旱生植物:能耐受较长时间或较严重的水分亏缺的一类植物称之为旱生植物。

24.中生植物:不能忍受严重干旱或长期水涝,仅在水分供应适中的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的一类植物称之为中生植物。

植物地理学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
b)单位面积上树木种类的密度高
东南亚雨林: 400种/ha;
非洲雨林: 100种/ha (整个欧洲总共才有250种乔木)。
c)优势种不明显
例如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区,原始雨林1.5ha中生长着261 株胸径超过20cm的乔木,分属98种,其中属于同一种的个体不 超过12株,即占4.5%。 植物地理学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
一,形态学原则 以群落形态结构特征为分类依据,主要包括优势生
活型,成层现象和季节性变化,但对生态特征重视不 够。 二、生态学原则
有什么样的生境就应该发展什么类型的群落,而且 生境远较植物种类组成稳定,所以使用生境特征或参 照能反映环境特征的植物进行分类。 三、特征种原则
以植物区系学方法确定群落类型。
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 征是不停地运动,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季 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植物地理学复习
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如水 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之间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 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如 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过渡带,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的过渡带等。前者见于环境梯度变化较陡,或者环境 梯度突然中断的情形。例如,地势变化较陡的山地的 垂直带,陆地环境和水生环境的边界处(池塘、湖 泊、岛屿等)。
1.苔藓植物门
呈叶状或有茎叶分化,无完善的输导组织,无
根的分化,自养型,多生于潮湿的环境,在苔原、
泥炭沼泽或高山可能成优势种。
世代交替——有性繁殖世代+无性繁殖世代
形成配子
形成孢子
分为苔纲、藓纲,约3万种。
植物地理学复习
2.蕨类植物门
有根、茎、叶分化,维管植物自养型,多生于
阴湿和湿热的环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和数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

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地衣门: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

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第二章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1)异地物种形成:(2)同地物种形成:(3)平行物种形成: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P15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P15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P16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P26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P742、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坡形等。

(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

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P74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⑴、直接作用:光照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条件是植物水分代谢活动的主控因子,温度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过程,营养条件则与植物有机质形成、转化密切相关。

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直接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

⑵、间接作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各种特性影响光、温、水与营养等生存条件的分布与组合,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分布。

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⑶、阶段性: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名词解释1、最小面积:对一定的群落类型能够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或者能够保证展现出该类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是特征的一定面积。

2、植物环境:在群落内部,由于群落本身作用形成的特殊环境,是群落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

3、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内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4、生态位: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种)的综合体,在群落中与该生物所占有的空间有关。

5、植物种群:某一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一定的植物种群以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植物组合。

6、植物内稳态:植物控制小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7、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8、环境: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9、植物分布区:一个地区或一个群落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10、地带性植被:大体上与气候相吻合,在陆地表面呈带状分布,占有大面积的植被,成为地带性植被或显域植被。

11、竞争排斥原理:生态学上完全相同的种,不能长久的共存,最终一个种被另一个种所取代。

(高斯假说)、12、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有机集合。

13、地理残遗分布:一些分布很广的植物在冰期时分布范围会急剧缩小,至今仍保存狭小的分布区的现象。

14、垂直带谱: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序形成的一定体系。

15、群落成员型:根据物种在群落中的各种特征综合评价其作用和地位额尔划分出来的物种类型,如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等。

16、高斯假说: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若生活在同一地区,由于剧烈的竞争,他们必然会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17、种: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括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

18、生理性干旱:当土壤溶液浓度很高,降低土壤渗透势,导致土壤水势低于植物水势时,植物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会出现脱水的现象称生理性干旱。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武吉华版)(一)综合复习部分一、名词: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个体发育:是指某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在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5.系统发育:一种生物或者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6.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7.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8.种的分布区:一个物种有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9.分布中心:在属的分布区范围内,数量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10.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人为或自然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1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

12.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广义】是指植物所具有的任何有助于植物生存和繁殖的特征,包括形态、生理、发育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都称之为适应。

【狭义】指植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繁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这种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3.生态幅:在自然界中,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并具有期特定的适应范围,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耐性范围。

14.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①植物是生产者②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③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④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第二章细胞: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指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

可以只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以指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它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和生殖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相互联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对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有着很大的作用,二者促进了生物的演化。

颈卵器植物: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及联系?单叶是在一个叶柄上只生一片叶片。

复叶是在叶柄上着生两片以上完全独立的小叶。

复叶的叶柄称为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所生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即为小叶柄。

区别:叶轴的顶端没有顶芽,而小枝常具有顶芽;小叶的叶腋一般没有腋芽,芽只出现在叶轴的腋内,而小枝的叶腋都有腋芽;复叶脱落时,先是小叶脱落,叶脱落,最后叶轴脱落;小枝上只有叶脱落;叶轴上的小叶与叶轴成同一平面,小枝上的叶与小枝成一定角度。

叶序:叶在茎上都有一定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常见类型①互生:每节着生1片叶,如樟树②对生:每节相对着生2片叶,如女贞③轮生:每节着生3片或3片以上的叶,如夹竹桃④簇生(从生):节间缩短密接,叶成簇着生在短枝上,如金钱松、银杏⑤基生:植物无明显的地上茎,叶从植物贴地面的基部生出,如蒲公英植物的分类系统:①人为分类系统:根据植物的用途、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或选择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特征,而不考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对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分类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1、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生物圈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植被。

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的基本规律。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岛屿植物为主的拓展和灭绝等。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为大的某些生物提供的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4.植物是环境的构造者。

(表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土壤的形成、群落的演替、净化环境等方面。

)第二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2.2细胞类型:原核细胞:直径为0.2~10μm,没有核膜将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隔开,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器和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

古核生物: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名称,表示一类生活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

2.3.细胞器:是在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

2.4植物的组织1分生组织(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2成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泌组织。

2.3植物的器官器官(organ):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是组成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器官的类型营养器官(vegetative organ):根、茎、叶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organ): 花、果实、种子根的类型一株植物根的总体称为根系,包含主根及它分支的各级侧根、或不定根或它分支的各级侧根。

花的组成:花柄;花托;花被;花萼;花冠;雄蕊群雌蕊群果实的类型:真果;假果;单果;聚合果,坚果;翅果;颖果;双悬果。

2.4繁殖是植物产生新个体的现象。

繁殖的类型: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有性繁殖。

植物的生活史:植物从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生长发育阶段,产生下一代又重现该阶段的现象称为生活周期或生活史。

2.5植物命名每一种植物统一使用科学名称,称为学名。

用拉丁文命名。

以林奈1753年创立的双名法为依据,由两个拉丁字组成。

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

2.6种的概念: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如果种内个体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可分为亚种、变种和变型等。

亚种、变种和变型的区别亚种是指某种植物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由于受所在地区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上发生某些变化的种群。

变型(Forma, f.) 为形态或个别性状变异比较小的个体群。

只是这种变异更小,不稳定,不遗传。

品种:农作物和园艺植物,经过人工选择培育而出现的变异,以此来划分的种内个体群。

2.7低等植物:在形态上没有根茎叶分化,在构造上无组织分化,生殖器官单细胞,合子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

原植体植物:在形态上没有根茎叶分化。

2.8高等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在构造上无组织分化,生殖器官多细胞,合子在母体发育成胚。

2.9木兰科:木本,单叶互生,有托叶环。

花单生,花萼、花瓣不分,为同被。

雌雄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于柱状的花托上,花托于果时延长,子房上位。

2.10樟科:互生,对生,近对生或轮生,革质,有时为膜质或纸质,全缘,极少分裂,羽状脉,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小脉常为密网状;无托叶,为茜草型,局限于下表面且常凹陷。

2.11壳斗科:木本;单叶互生,革质;花单性,无花瓣,雌雄同株,雄花是柔荑花序,雌花单生;坚果,位于封闭的有刺总苞中,这种总苞叫做壳斗。

2.12棕榈科:单干直立,不分枝,叶大,集中在树干顶部,多为掌状分裂或羽状复叶的大叶,一般为乔木,也有少数是灌木或藤本植物,花小,通常为淡黄绿色。

是单子叶植物中唯一具有乔木习性,有宽阔的叶片和发达的维管束的植物类群。

2.13乔本科:草本,少亦木本。

常在基部分枝。

单叶互生,叶鞘包围干边缘长分离而覆盖,少有闭合。

叶片厂狭长,叶脉平行。

为什么说木兰科是被子植物最原始的类型木兰科是木兰目最原始科,其原始性表现在木本、单叶、全缘、羽状脉、虫媒花,花单生,雌雄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花药长,花丝短,单沟花粉,胚小,胚乳丰富等。

第三章植物区系地理3.1植物分布区(1)分布区(areal)是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球上分布的区域。

以种的分布区为基础,通过合并,形成属和科的分布区。

(2)影响分布区的因素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历史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3)植物分布区类型(1)广域分布区分布区遍及各大洲。

分布广泛的种称为广布种。

(2)狭域分布区多数植物分布区只限于局部,称为狭域分布区。

特有分布区,指某些特有植物的分布区。

这些植物称为该地区的特有种。

古特有现象:地质时期残留下来的特有种(地理残遗种)。

80页新特有现象:晚近时期形成的特有种。

生态特有现象;假特有现象岛屿特有现象:岛屿特有种:3.2植物区系(flora)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期所有植物的总称。

地质古老的地区其植物区系种类比较丰富,年青的地区其植物相对比较贫乏。

3.3中国植物区划分为4个植物区:泛北极植物区;古地中海植物区;东亚植物区;古热带植物区。

3.4 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1)植物种类丰富;(2)起源古老;(3)地理成分复杂;(4)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5)特有程度高。

3.5 岛屿植物区系分析(1)面积对植物区系的影响岛屿中的物种数目与岛屿的面积密切相关,岛屿面积越大,物种数越多。

(2)距离对岛屿植物区系的影响遥远和孤立的岛屿植物种类比大群岛或离大陆近的岛屿种类少(3)岛屿年龄的影响岛屿形成的年代越久远,特有现象越明显。

夏威夷群岛约95%为特有种。

3.6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的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在于保护濒危种,保护物种多样性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岛屿生物地理学成为自然保护区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为研究保护区内物种数目的变化和保护目标物种的种群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①保护区地点的选择;②保护区面积的确定;③保护区形状的设计。

3.7 生物入侵(1)概念某一生物由原生地进入新的适宜地区,种群数量和分布区扩大的过程。

2003年,(2)生物入侵的危害:1.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加快物种多样性的丧失;3.影响遗传多样性;4.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5.严重危害经济发展。

3.8地理替代:关系密切的情缘种和生态等价的分类单位所具有的发布区在地域上相互排斥的现象。

第四章植物生活与环境4.1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由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①综合作用②非等价性③不可替代性和可调剂性④阶段性和限制性⑤直接性和间接性4.2限制因子是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

4.3植物内稳态:植物控制小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4.4 趋同与趋异适应趋同适应:在相似生境条件下,不同种类的植物在外貌和生理上表现出一致性和相似性。

趋异适应: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在不同生境下出现生态分化,而出现不同的生态类型。

适应组合:植物对特定环境条件的一组生态因子之间关联性的协同适应4.5光周期现象:植物生活节律对日照长短周期性变化的适应。

4.6植物对光的适应类型:耐阴性植物;阳性植物:指在强光条件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在荫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阴性植物:指在其光补偿点以上时,在弱光条件下比强光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

阳性植物与阴性植物的不同点:P1304.7、比较C3、C4和CAM组植物的适应特征:①共同点: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②不同点:A.只有C3植物途径才具备合成淀粉等产物的能力,C4植物途径、CAM植物(景天科植物代谢途径)不够普遍,而且只能起固定、转运CO2的作用,不能形成淀粉等产物。

B.C3植物叶片中的维管束细胞不含叶绿体,C4植物叶片中的维管束细胞含有没有基粒的叶绿体。

C3植物、C4植物的气孔都是白天开放,吸收CO2;CAM植物气孔晚上开放,吸收CO2。

C.C3植物适于生长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C4植物、CAM植物适于生长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

4.8植物的春化作用:植物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需要低温诱导才能开花的现象。

4.9物候现象:植物长期适应一年中温度水分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规律。

4.10低温胁迫:冷害;冻害;霜害。

植物对低温的适应性: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4.11阐明高温对植物的伤害作用以及植物对高温的适应:作用:引起酶活性降低和功能絮乱,水分代谢失调,有毒物质积累,细胞膜透性增加和功能降低,植物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加强。

适应性:形态、生理、行为适应。

(141)4.12水生植物的类型: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4.13以水生植物为例,阐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p142-143第五章植物种群5.1. 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组合,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自然种群具有3个特征,①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数量特征,种群数量随时间而变化;③遗传特征,相同种群具有相同的基因组成。

5.2最大持续产量:是指要使某种生物资源达到最大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5.3生物学过捞:过度利用某种资源使这种群数量降低到K/2水平以下,导致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最后濒临灭绝的现象。

5.4.生态位: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5.5.生态位重叠:在一个资源序列上,两个物种利用相同资源而互相重叠的状况。

5.6.生态位分离:两个物种在资源序列上利用资源的分离程度。

5.7.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5.8.生态对策:生物所特有的生活史特征,即植物在生活史中维持生存、生长和繁殖方式的组合。

5.9.论述单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连续增长规律,并用此理论来阐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10.阐明种群与群落和物种之间的关系:物种是指具有同一基因库的生物总称种群是在某空间时间范围内的相同物种的群体,群落是某一空间内所有的种群。

例如:马-物种,草原的马群-种群,草原植被、马群、其他动物-群落5.11.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①种群平衡②季节消长③年际变动④种群暴发⑤种群崩溃⑥种群衰落 (164)12.种群衰亡的原因:①种群密度过低,雌雄个体难以相遇,从而降低其繁殖力;②种群内个体数量太少,容易产生近亲繁殖,使后代体质减弱、死亡率增加等;③物种的绝灭也可能与不适应环境变化相关;④也有可能是由于新物种的入侵,使原有物种在种间竞争中被淘汰;⑤人类对自然种群之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生境恶化,加速种群绝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