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知识点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植物分类原则:人为分类、自然分类。
植物的命名:双名法,即属名加上种加词(种名)。
属名和种名均为斜体字,姓名则正体书写。
5.原核生物:细菌门:单细胞生物,无光合作用,最古老、最小的生物,适应能力极强,无孔不入蓝藻门:没有细胞膜核的单细胞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真菌门:完全是异养型地衣门: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躯体矮小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裸子植物门:营养体全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
页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成鞘状,裸露的胚珠。
被子植物门: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有真正的花。
6.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抱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二者关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两种不可分割的过程。
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个体发育也都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
7.菌藻植物时代:大气层的改变、有机质的积累。
/T/T- ---第一章1.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物种的形成与分布:P35(1)异地物种形成:(2)同地物种形成:(3)平行物种形成:3.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P374.分布多度指某地区或单位面积内分布的植物种或属数,也表示某植物种或属在不同地区分布情况。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解释下列名词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生物圈。
二、问答题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关系?植被是由植物组成的,因此与植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从1866年海克尔创立生态学以来,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包括许多分支学科,植物地理学与其中的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植物生态学、陆地生态学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4.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1)植物地理学的开端:古西腊的提奥夫拉斯特(370-285DC)到18世纪(1)古代植物地理学的萌芽:古西腊、我国周代、战国(2)近代植物地理学的前奏:18世纪中期到末期(3)近代植物地理学基础的奠定: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2)植物地理学的巩固时期:1820-19世纪50年代3)植物地理学的发展时期:1855年至现在;19世纪末开始,植物地理学就按照各个分支学科发展。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一、解释下列名词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双名法:双名命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起名字,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生物作为自然环境的有机成分,形成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构——生物圈。
2.原核生物:指细胞核的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核膜的一类原始生物。
3.真核生物:指核质与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的核膜的生物。
4.苔藓植物:无真正的根、茎。
叶分化的一类自养型的高等植物中的低等类群。
5.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是高等植物中靠孢子繁殖的一个低等类群。
6.隐花植物:相对于显花植物而言,指不产生种子而以孢子繁殖的植物称之为隐花植物。
7.有花植物:亦称显花植物,指靠种子繁殖的植物。
8.种子植物:相对于孢子植物而言,可形成种子并靠种子繁殖的高等植物类群。
9.裸子植物:胚珠没有包被而裸露的一类高等植物,如松杉类等。
10.被子植物:胚珠包藏于子房中的一类高等植物类群。
11.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二片子叶的一类高等植物。
12.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胚具有一片子叶的一类高等植物。
13.环境:从各个方面影响中心事物的外界动力和物质的总和称之为环境。
14.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称之为环境因子。
15.生态因子:影响生物的形态和分布的环境条件称之为生态因子,可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16.生态环境: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生物的生活环境称之为生态环境。
17.生境: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所处的具体地段称之为生境。
18.非生物因子:气候、土壤、地形等生态因素称之为非生物因子。
19.生物因子:植物、动物、人为等生态因素称之为生物因子。
20.最低量定律:在植物生活中需要量少而必需,同时又决定着生物量的化学元素称之为最低量定律。
21.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之为限制因子。
22.光周期:每天昼夜的相对长度影响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
23.旱生植物:能耐受较长时间或较严重的水分亏缺的一类植物称之为旱生植物。
24.中生植物:不能忍受严重干旱或长期水涝,仅在水分供应适中的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的一类植物称之为中生植物。
植物地理学复习
东南亚雨林: 400种/ha;
非洲雨林: 100种/ha (整个欧洲总共才有250种乔木)。
c)优势种不明显
例如在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地区,原始雨林1.5ha中生长着261 株胸径超过20cm的乔木,分属98种,其中属于同一种的个体不 超过12株,即占4.5%。 植物地理学复习
植物地理学复习
一,形态学原则 以群落形态结构特征为分类依据,主要包括优势生
活型,成层现象和季节性变化,但对生态特征重视不 够。 二、生态学原则
有什么样的生境就应该发展什么类型的群落,而且 生境远较植物种类组成稳定,所以使用生境特征或参 照能反映环境特征的植物进行分类。 三、特征种原则
以植物区系学方法确定群落类型。
植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生命的特 征是不停地运动,群落也是如此。其运动形式包括季 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植物地理学复习
在自然条件下,有些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如水 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之间的边界,可以清楚地加以区 分;有的则不具有明显边界,而处于连续变化中。如 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过渡带,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的过渡带等。前者见于环境梯度变化较陡,或者环境 梯度突然中断的情形。例如,地势变化较陡的山地的 垂直带,陆地环境和水生环境的边界处(池塘、湖 泊、岛屿等)。
1.苔藓植物门
呈叶状或有茎叶分化,无完善的输导组织,无
根的分化,自养型,多生于潮湿的环境,在苔原、
泥炭沼泽或高山可能成优势种。
世代交替——有性繁殖世代+无性繁殖世代
形成配子
形成孢子
分为苔纲、藓纲,约3万种。
植物地理学复习
2.蕨类植物门
有根、茎、叶分化,维管植物自养型,多生于
阴湿和湿热的环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和数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武吉华版)(一)综合复习部分一、名词:1.植物地理学: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植物个体。
3.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
4.个体发育:是指某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在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5.系统发育:一种生物或者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6.植物区系: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7.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8.种的分布区:一个物种有若干植物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
9.分布中心:在属的分布区范围内,数量最丰富的地区称为该属的分布中心或多样性中心。
10.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人为或自然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1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
12.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广义】是指植物所具有的任何有助于植物生存和繁殖的特征,包括形态、生理、发育和行为等方面的特征,都称之为适应。
【狭义】指植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繁殖的任何可遗传特征,这种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3.生态幅:在自然界中,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并具有期特定的适应范围,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耐性范围。
14.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归纳
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分类单位和等级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植物区划: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划植物区划单位:植物区、植物地区、植物省、植物小区。
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亚区:欧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马来西亚植物亚区生物入侵: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入侵途径:人为有意识引进、无意识引进、自然入侵环境:指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植物生境: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
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植物因子、动物因子、人为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生态因子。
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生态幅: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特征:a植物的生态幅受到相互影响的多种生态因子组合的综合作用b植物的生态幅还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异性。
休眠:是植物抵御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可以扩大对环境条件的耐性范围(长期休眠、季节性休眠)。
周期性调整:季节性休眠、干湿季交替。
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和生长发育等),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样一群植物组合,称为一种生态类群。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①植物是生产者②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③植物能够影响环境,净化环境④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植被,研究内容包括植物区系地理和植被地理。
第二章细胞: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指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
可以只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以指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它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和生殖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相互联系: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对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有着很大的作用,二者促进了生物的演化。
颈卵器植物: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的植物,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单叶和复叶的区别及联系?单叶是在一个叶柄上只生一片叶片。
复叶是在叶柄上着生两片以上完全独立的小叶。
复叶的叶柄称为叶轴或总叶柄,叶轴上所生的叶称为小叶,小叶的叶柄即为小叶柄。
区别:叶轴的顶端没有顶芽,而小枝常具有顶芽;小叶的叶腋一般没有腋芽,芽只出现在叶轴的腋内,而小枝的叶腋都有腋芽;复叶脱落时,先是小叶脱落,叶脱落,最后叶轴脱落;小枝上只有叶脱落;叶轴上的小叶与叶轴成同一平面,小枝上的叶与小枝成一定角度。
叶序:叶在茎上都有一定的排列方式,称为叶序。
常见类型①互生:每节着生1片叶,如樟树②对生:每节相对着生2片叶,如女贞③轮生:每节着生3片或3片以上的叶,如夹竹桃④簇生(从生):节间缩短密接,叶成簇着生在短枝上,如金钱松、银杏⑤基生:植物无明显的地上茎,叶从植物贴地面的基部生出,如蒲公英植物的分类系统:①人为分类系统:根据植物的用途、形态结构、生活习性,或选择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特征,而不考虑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对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分类方法。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1.植物地理学的定义?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和植物学的交叉学科。
2.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植物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科的分支,是由德国人——亚历山大·洪保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1807年创建的。
洪保德认为,植物地理学是研究“从赤道到极圈,从海洋深处到永久雪线以下植物的数量、外貌和分布”。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广义理解的植被。
3.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①植物区系地理(也称植物种属地理):主要研究植物种类分布规律、各地区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和形成原因。
②植物生态地理学(ecological plant geography)也叫植被地理.:主要研究各地区植被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以及这些特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③植物历史地理学:研究植物在地质历史中的变迁,各地植物区系起源和发展历史。
4.植物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植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5.生物圈包括哪几部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为20km。
6.植物地理学和生态学之间的关系?植物生态学是在植物生态地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植物个体生态学、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
植物个体生态学的发展与植物生理学的发展密切相联系,因而又称为植物生理-生态学。
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他不仅研究植物、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更探讨植物、植被的空间变化规律。
因此,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内容虽与植物生态学有重复,但研究范围更广,研究尺度更大。
所以,植物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边缘性、交叉性显著。
7.植物地理学有哪些的作用?(1)植物地理学是认识生物圈的工具。
(2)植物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是改造和保护环境的基础知识、是创造和谐环境的必备工具。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整理)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物圈:地球上所有⽣物(植物、动物、微⽣物及⼈类)赖以⽣存的⽣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物圈。
3.细胞:是⽣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4.原核植物:植物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包括蓝藻和细菌。
5.真核植物:植物体由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
6.⾼等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有组织的分化,⽣殖器官多细胞,合⼦在母体内发育胚的植,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植物。
7.低等植物:在形态上⽆根茎叶分化,构造上⽆组织的分化,⽣殖器官单细胞,合⼦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植物。
8、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理学特征和有⼀定⾃然分布区的⽣物类群。
具有⽣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特性。
9.植物分布区:分布区是⼀个种系或任何分布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10.植物区系:是某⼀地区、或者某⼀时期、某⼀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11.植物区划:利⽤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12.⽣物⼊侵:⽣物由原⽣地经过⾃然或⼈为途径侵⼊另⼀新环境,对⽣态系统和⼈类健康造成损害或⽣态灾难的过程。
13.环境:环境指某⼀特定⽣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物体或⽣物群体⽣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4.⽣态因⼦:环境因⼦中⼀切对植物的⽣长发育⽣殖⾏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15.⽣存条件:⽣态因⼦中⽣物⽣存不可缺少的因⼦称为⽣存因⼦16.⽣境:⽣物个体或群体⽣活区域的⽣态环境与⽣物影响下的次⽣环境统称为⽣境。
17.限制因⼦:那些对植物的⽣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的关键性因⼦18.⽣态幅:⽣物对每⼀种⽣态因⼦都有⼀个耐受范围,即有⼀个耐受上限与耐受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态幅。
《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A部分】:1、植物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常与动物地理学合称为生物地理学,以属种分布和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课本引言)。
2、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课本P26)。
3、植被: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植物覆盖层,称为植被(课本P2)。
4、双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起名字,每一种植物的种名,都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字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相当于“姓”;第二个词是种加词,相当于名。
一个完整的学名还需要加上最早给这个植物命名的作者名,故第三个词是命名人(课件《植物类群及分类》P12)。
5、颈卵器植物: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课件《植物类群及分类》P6)。
6、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课本P6)。
7、四强雄蕊:油菜、白菜等的花蕊(见课件《种子植物的繁殖和繁殖器官》第37~40张)。
8、被子植物:(见课本P21及课件《被子植物的分类》)9、孢子植物:隐花植物,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植物(课件《植物类群分类》第4~6张)。
10、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1)藻类、菌类、地衣;(2)苔藓、蕨类、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见课件《植物类群分类》第6张)。
11、竞争排斥原理:12、环境:指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课本P74)。
13、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课本P77)。
14、驯化:包括自然驯化和人工驯化。
前者指长期的自然环境变化所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一般需要很长时间。
后者指的是人为改变植物环境条件或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调整,一般短时间内即可完成(课本P81)。
15、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课本P71)。
16、植物分布区:(课本P27)。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
植物地理学复习材料(完整版)1、洪堡将植物地理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首次提出“植物地理学”这一名词。
1807年洪堡发表的《植物地理学知识》专论,成为划时代的代表著作,标志着植物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花 :被子植物的花由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雌蕊群组成。
根据花中有无雌蕊和雄蕊,把花分为3类:两性花,单性花,无性花。
3、花序及其类型:花在花序轴上排列的方式叫花序。
总花柄称为花序轴或花轴。
单生花:一朵花单生于枝顶或叶腋。
无限花序:开花的顺序是花序轴基部的花或边缘的花先开,顶部花或中间的花后开,其花序轴可延长,如总状花序、圆锥花序、伞形花序等。
有限花序:开花顺序为自顶(上)至基部,自中心向外圈,花序轴丧失顶端生长能力。
分为单歧聚伞花序、二歧聚伞花序、多歧聚伞花序、轮伞花序、头状花序。
4、果实:由子房与花的其他部分如花托、花萼等共同形成,形成果皮和种子两部分。
真果:直接由子房发育而成,如小麦、桃等的果实;假果:由子房、花托、花萼,甚至整个花序共同发育而成,如梨、苹果、无花果等。
根据果皮的形态结构分为2类。
5、双名法: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778)1753年创立了“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植物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scientific name)。
6、植物界的类群7、菌类植物 :菌类植物是异养低等植物。
植物体无根、茎、叶分化,单细胞体、丝状体或原生质团。
菌类植物约12万种,分为3门;细菌门、粘菌门、真菌门。
(1)细菌门: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一般几微米大小,具纤维素细胞壁,无细胞核。
营养方式:分为寄生细菌和腐生细菌2种。
寄生细菌能致人畜和植物病害;腐生细菌分布最广,生活在动植物的遗体上、土壤、污水、人及动物的消化道中。
生殖方式:细菌的生殖方式是营养繁殖,一个细菌分为两个细菌。
环境不宜时,细菌可形成芽孢,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生物圈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有机部分.生物膜:地表上下100m的区域,生物繁衍最集中的范围.植物与生物圈:植物有机体占生命有机体的99%.二、植物的生态作用1、平衡地球现代大气成分2、维护地球系统的生态平衡3、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4、植物与人类生存三、植物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1)种群分布:植物种和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2)植被类型及分布:植被类型与温度带、植被类型与干湿带、植被类型与地形地貌、植被类型与土壤带(3)植物区系:区系成分、区系范围、区系特点、区系演化、区系划分等五、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区系植物地理学、生态植物地理学、历史植物地理学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第一节植物分类与植物系统进化一、植物分类基础知识(一)生物分界学说简介二界系统:动物界(Animalia) 、植物界(Plantae)三界系统:植物界(Animalia)、动物界(Plantae)、原生生物界(Protista)四界系统: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 (除原生动物外)、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动物、细菌和蓝藻)、真菌界(Fungi)五界系统: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原生生物界(Protista)(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粘菌等)、真菌界(Fungi)(包括真菌和酵母等)、原核生物界(Monera)(细菌和蓝藻等)(二)植物分类原则、单位、命名1. 物种种——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与生物学特性相似的植物个体的组合。
2. 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原则:客观反映亲缘关系和进化过程。
依据:人为标准——形态+人为标准——形态+人为标准+其他常见的植物分类按形态结构特点低等植物:植物体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分化(藻类、菌类及地衣)高等植物:植物体有根茎叶分化(苔藓、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按繁殖器官及繁殖方式隐花植物:以孢子繁殖新个体(菌类、藻类、地衣、苔藓、蕨类植物)显花植物:以种子繁殖产生新个体(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按维管束系统维管束植物(vascular plants):(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非维管束植物(non-vascular plants):(藻、菌、地衣、苔藓)按胚珠位置裸子植物:胚珠裸露被子植物:胚珠具包被,开花过程非常明显,具有真正的花按光合作用色素藻类植物分门的主要依据。
地理科学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者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2.植物区系:是一定地区所有植物种类的总和。
3.世界种:少数种类植被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4.建群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优势层中的优势种成为建群种。
5.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
6.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为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7.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8.非地带性植被:指在一定的气候带或大气候区内,因受地下水、地表水、地貌部位或地表组织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而生长发育的植被类型。
9.群落演替:是指在某个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
10.隐花植物11.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
12.优势种:指群落中占有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13.热补偿点:净光合为零时(CO2收支平衡)的温度,称为热补偿点。
14.有效积温: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称为有效积温。
15.植物内稳态:指植物控制小环境(包括微环境和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16.垂直地带性: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规律。
称为垂直地带性。
17.物种多样性:是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它们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是生物多样性的简单度量,只计算给定地区的不同物种数量。
18.显花植物19.世代交替:植物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二倍体世代),和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单倍体世代)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的现象20.植物分布区:地球上的每种植物通常都有很多个体,它们分别分布在一定的地域上,这个地域就是该种植物的分布区21.地理残遗种22.光周期现象:指的是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光照长短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各类植物所持有的对日照长短变化的反应方式。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自己整理)
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领域与范围的总合,称为生物圈。
3.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4.原核植物:植物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包括蓝藻和细菌。
5.真核植物:植物体由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
6.高等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有组织的分化,生殖器官多细胞,合子在母体内发育胚的植,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7.低等植物:在形态上无根茎叶分化,构造上无组织的分化,生殖器官单细胞,合子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包括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
8、物种: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特征和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具有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的特性。
9.植物分布区: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布单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10.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11.植物区划: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系)区划。
12.生物入侵: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另一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13.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14.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15.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存因子16.生境: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17.限制因子:那些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数量和分布起限制作用的关键性因子18.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耐受上限与耐受下限,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经典题共6页文档
第一章1.物种P6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P6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P6)3.植物的命名原则P8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并统一使用拉丁文。
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学名= 属名+ 种名+ 命名人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第二章1.植物区系P26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世界种P30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3.成对种P35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4.替代种P35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5.生物入侵P71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P29(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7.植物分布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P37-42(1)气候演变(2)地形变化(3)板块运动8.植物区系主要有哪些成分?P45-46地理成分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生态成分10.我国植物区系分属哪两个植物区?P59-60中国植物区系区分为两个植物区(七个亚区)。
泛北极植物区(欧一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旧热带植物区(马来亚森林植物亚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
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P15
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P15
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P16
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P26
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
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P74
2、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坡形等。
(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
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P74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⑴、直接作用:光照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条件是植物水分代谢活动的主控因子,温度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过程,营养条件则与植物有机质形成、转化密切相关。
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直接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
⑵、间接作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各种特性影响光、温、水与营养等生存条件的分布与组合,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分布。
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⑶、阶段性: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⑷、补偿性:某一因子因其在量上的不足,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依靠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P75
4、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机制:阴生植物的叶面积较大、叶比重较高、叶片大而薄、叶细胞排列疏松、栅栏组织不发达且细胞较短、叶片被毛少、叶片与入射光夹角较小、气孔经常开放、枝叶茂密、枝下高较低,这些特征提高了光的利用率、增大了光的截获面积、减少了反射率,因而有利于在弱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阳生植物常具有小而厚的叶片、叶细胞排列紧密、栅栏组织发达且细胞细长、海绵组织细胞稀少、叶绿体小而多、叶片被毛多、叶片与入射光夹角较大、枝叶稀疏、枝下高较高,有利于适应强光及其带来的高温、干旱条件。
P88
5、积温:日平均温度与天数的乘积,也称>0℃积温。
P99
6、有效积温:生物学零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称为有效积温。
P100
7、冻害:指发生于零下低温,植物细胞结冰受伤害的现象;冷害:起源于热带的植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也会受害,称为冷害。
P102
8、物理性干旱:土壤含水量越低,土壤水势越低,土壤有效水越少,植物吸水越困难,从而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称为物理性干旱。
生理性干旱:尽管土壤水分较多,但是土壤溶液浓度高,降低了土壤渗透势,导致土壤水势比植物水势低,植物不仅不能从土壤中吸水,反而脱水的现象,称为生理性干旱。
P114 9、旱生植物:旱生植物借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长特性,在干旱条件下能长期忍受干旱,并且能保持水分平衡和正常生长发育。
适应干旱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即减少水分丢失、或者提高水分吸收与储存能力。
常见类型有:肉质旱生植物,硬叶旱生植物,软叶旱生植物,微叶和无叶强旱生植物。
P118
10、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包括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
特征: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藻类、其他浮游生物和浅水有根植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被耗含量下降,最终造成许多藻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
占优势的浮游生物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出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中称为“赤潮”。
P138
11、生活型系统:P160
12、生长型系统:就是以植物营养器官的多方面形态生长特征来划分植物生活型,如茎的形态、分枝、木质化程度,叶形的大小、质地、换叶方式、着生特点等。
P162
13、植物生活史与适应策略:生活史类型:一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乔木和乔木状植物等。
生殖策略:r—选择和k—选择P166
14、CSR策略P168
第四章植物群落
1、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植物环境的关系:P174
2、层片: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就叫做层片。
是植物群落的结构部分,具有一定的生活型组成和空间分布特点,形成特殊的小环境。
P179
3、重要值:从株数、胸径和频度来进行统计,根据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和相对显著度的综合,即这三项指标之总和等于一个常数。
这样可以把三个不同性质的特征,综合成一个数值,而每一个植物种在群落中的重要性可从这个数值的大小显示出来。
P186
4、高斯定理:在某生境中若两个种群对有限资源的需求完全一样,便必然导致相互排斥的竞争,最终淘汰其中一种,此现象称之为高斯定理。
P190
5、生态位:将一个生物单位的生存条件总集合体称为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是生物潜在的生态位而不一定真正占有。
现实生态位:适应性总和。
P192
6、优势种: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建群种:群落主要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P194
7、植物群落演替:演替:是指在某个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
演替和波动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总是同时发生。
P200
8、温带淡水中的演替系列:⑴沉水植物群落阶段;⑵、浮水植物群落阶段;⑶、挺水植物群落阶段;⑷、湿生草本植物群落阶段;⑸、木本植物群落阶段。
P203
9、演替顶极:原始群落性质完全不同,也会达到同一种稳定的植物群落,这称为顶极群落,演替到此顶极阶段,就停止不动。
P204
10、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基本单位是群丛,中级单位是群系,高级单位是植被型。
P211
第五章主要陆地植被类型分述
1、热带雨林:发育的气候条件是赤道多雨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全年温度高而温差小,日温差和日湿度差要比月温差和月湿度差大得多,雨量充沛而相当均匀。
P257
2、常绿阔叶林:也称照叶林,是分布在亚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的植被。
环境特征:亚热带湿润气候,明显的季风特征夏季降水丰富,雨热同期,有利于植被发育,冬季降水少,但无明显干旱,分布地区的土壤反应成微酸性至酸性。
群落特征:主要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树种组成。
群落外貌终年常绿。
一般成暗绿色,林相整齐;群落的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等;有常绿和落叶两类,以常绿在群落中占优势。
分布: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
P272
第六章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三向地带性:纬度地带性:西欧北非系列;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东亚系列;经向地带性:东欧平原;北美洲;垂直地带性。
P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