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时间”主题
当代艺术的主题——时间
当代艺术的主题——时间作者:[美]简·罗伯森克雷格·麦克丹尼尔来源:《艺术与设计》2015年第12期时间是当代艺术的重要主题,涉及各类媒介、方法和概念的形形色色的作品都探讨了时间问题。
我们将审视1980年后的艺术中十分盛行的时间主题,以及一些定义、历史语境、艺术策略和次主题(subtheme),这些次主题将勾勒出这个意义深远的时间主题的方方面面。
时间是当代艺术的重要主题,涉及各类媒介、方法和概念的形形色色的作品都探讨了时间问题。
我们将审视1980年后的艺术中十分盛行的时间主题,以及一些定义、历史语境、艺术策略和次主题(subtheme),这些次主题将勾勒出这个意义深远的时间主题的方方面面。
在我们开始探讨艺术家们对时间问题所做的那些错综复杂、多种多样的思考之前,先来看两个艺术作品:一部由瑞士艺术家组合彼得·费茨利(Peter Fischli)和大卫·维斯(David Weiss)搭档拍摄的电影,以及美国艺术家海德·法斯纳科特(Heide Fasnacht)的雕塑。
费茨利和维斯制作了一部长约30分钟的娱乐性短片《万物必经之途》(Der Lauf der Dinge)(1985-1987)(图1),影片中摄影机沿着一间仓库的地板摇拍,沿途临吋放置了一堆简易道具,有水桶、橡皮轮胎、塑料杯、绳子和气球。
通过火、重力、化学反应和火药等的作用,所有物品都依次溢出、跌落、旋转、起火或爆炸。
每个物体运动的终止都会触发排在其后的物体的运动。
这种连锁反应以其荒诞的运动学具体而微地表达了时间:在30分钟内连续发生的一连串实时事件中,一个运动被巧妙设计成下一运动的诱发者。
(然而实际上,费茨利和维斯不得不先分別拍摄各个微观事件,然后把每个电影片段接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看起来天衣无缝的连锁反应的效果。
)费利茨和维斯在本片中并未将时间组织成一个叙事体:这里不存在有开头、中间和结尾的情节,连锁反应没有终极目标或最后的结局。
中国近现代艺术流派时间线
中国近现代艺术流派时间线导言中国近现代艺术流派时间线旨在概述中国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主要艺术流派和运动,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
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各种流派和风格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艺术的新面貌。
20世纪初至1949年1900-1920年代:传统与现代的交汇- 传统绘画的变革:在这一时期,传统中国画开始受到西方绘画技法的影响,出现了一批融合中西绘画技法的艺术家,如赵之谦、齐白石等。
传统绘画的变革:在这一时期,传统中国画开始受到西方绘画技法的影响,出现了一批融合中西绘画技法的艺术家,如赵之谦、齐白石等。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9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倡导“民主、科学、民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在这一背景下,一批新兴艺术家开始探索中国艺术的现代化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9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倡导“民主、科学、民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在这一背景下,一批新兴艺术家开始探索中国艺术的现代化道路。
1930-1940年代:战争与流离失所- 抗日战争时期的艺术:抗日战争期间,许多艺术家流离失所,但他们依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抗日战争时期的艺术:抗日战争期间,许多艺术家流离失所,但他们依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 国共内战与艺术家的选择: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在政治立场和艺术追求上面临抉择,有的选择留在大陆,有的则赴台或海外发展。
国共内战与艺术家的选择: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在政治立场和艺术追求上面临抉择,有的选择留在大陆,有的则赴台或海外发展。
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与艺术新纪元1949-197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向: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创作逐渐倾向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向: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创作逐渐倾向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达。
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是指在当代中国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艺术作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中国当代艺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其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多样化,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变革和开放。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家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开始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和探索,表现出对传统绘画、雕塑等形式的重新思考和挑战。
第二阶段是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快速发展和蓬勃的多元化创作,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当代艺术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和丰富的形式和内容。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当代艺术的创作、表现和传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国际等多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思维,不断地探索和表达对这些文化冲突和认同的态度与看法。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进行创作和表现。
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运用和发展,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艺术家们还利用当代科技和媒体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展示,使得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了更加开放和跨界的道路。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艺术理念和技术,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本土文化的根基和传统的力量。
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性和跨文化交流使得艺术作品在国际上具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展示出了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和体认,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的深思和关注。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四十年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四十年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起点。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蜕变和成长,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艺术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个融汇了传承和创新、融合了中西文化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四十年。
1978-1988 年代:探索与启蒙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探索与启蒙时期。
艺术家们开始提出艺术自由、表现自我的口号,他们试图摒弃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进行探索。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艺术思想和理论,对外国艺术作品进行介绍和借鉴。
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多呈现出批判现实的姿态,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文情感,作品多为油画和木刻等传统媒介。
中国当代艺术在这十年间开始呈现出异质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中国视觉艺术语言开始受到国际艺术潮流的影响,中国艺术家开始接触和了解到更多的海外艺术作品,对于传统艺术语言的拓展和转变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
在这一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呈现出多种形式和媒介的混合和多元化,在形式和风格上呈现出更加复杂和丰富的图景。
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思潮也开始在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1998-2008 年代:市场化与全球化这十年是中国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当代艺术被全球市场接纳和认可的时期。
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吸引了国际艺术界的目光,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开始在国际间展示和交流。
中国的艺术市场也开始兴起,拍卖会、画廊等艺术交易平台开始崭露头角,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受到认可和追捧。
这一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国际化的姿态,他们开始将全球性的话题和问题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一种跨文化的叙事方式。
这十年是中国当代艺术崛起的时期,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开始尝试新领域和新媒介的时期。
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改革,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的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的时间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898年:戊戌变法推动启蒙运动,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兴起奠定基础。
- 1901年:清朝成立美术馆,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现代美术时代。
20世纪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中华民国成立,艺术界开始追求独立与自由。
- 1918年:陈半丁创办上海美专,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美术人才。
- 19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艺术的中心,涌现出一批活跃的艺术团体,如“木刻研究会”和“星月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1930年代:艺术界出现左翼艺术运动,艺术家开始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 1931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为培养艺术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艺术家投身于抗战宣传和抗日题材创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主义艺术迅速发展。
- 1950年代: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艺术家们开始系统地开展艺术创作和研究。
-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艺术界受到严重冲击,许多艺术作品被破坏或禁止展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艺术逐渐恢复正常发展。
-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 1985年:中国美术馆成立,促进了现代艺术的展示和交流。
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1990年代:中国艺术进入多元化的时期,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艺术作品相继涌现。
- 200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 2010年代至今:中国艺术市场蓬勃发展,艺术品交易和展览活动频繁。
以上时间轴简要概括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事件,展示了中国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和演进。
浅谈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脉络及特点
浅谈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脉络及特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脉络和特点非常丰富多彩。
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西方现当代艺术历经了许多风格和流派的兴起和衰落。
下面就从几个角度来浅谈一下西方现当代艺术的脉络和特点。
一、风格的变迁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印象派和后印象派风格是西方艺术的主流,以其强调颜色、线条和形式的纯粹性而著名。
同时,装饰艺术风格在20世纪初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表现主义、立体派和未来主义等风格的兴起,标志着西方艺术从抽象到现实再到抽象的发展。
表现主义者强调情感和内在感受,立体派强调空间和立体形式的多样性,而未来主义者则对科技和未来进行了艺术创作的探索。
20世纪中期,抽象表现主义、废墟艺术、波普艺术、极简主义等风格相继兴起。
其中,抽象表现主义主张用抽象的方式表现内在的情感和精神体验,废墟艺术则反映了战后世界的疮痍和恢复,波普艺术则关注了当时的美国消费文化,而极简主义则强调物质和形式的简化和减少。
21世纪初,后现代主义等新的风格也在艺术界中崭露头角。
后现代主义强调影像、符号和多元文化的混合和碰撞,同时对现代化和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二、媒介的多样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的多样化,西方现当代艺术创作媒介也逐渐丰富。
从传统的油画、雕塑到现代的装置、行为艺术,再到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这些媒介的多样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
装置艺术是指在空间中设置特定的物体、声音、光线等元素,从而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环境和感官体验。
行为艺术则强调行动和行为本身的艺术性,将艺术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数字艺术则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创作和表现,在媒介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三、主题的多元化在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主题的多元化也是非常明显的。
从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到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再到对存在主义和精神层面的思考,艺术家们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关注的主题也在不断变化。
20世纪初,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往往以风景、静物和人物为主要创作对象。
现代到后现代艺术的变迁脉络
现代到后现代艺术的变迁脉络一、引言现代艺术是指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的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
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追求创新和自由,推翻了传统艺术的规范和束缚,开创了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艺术形式、主题和思想等方面,探讨现代艺术的变迁脉络。
二、艺术形式的变化1. 抽象艺术的兴起:早期的现代艺术家开始追求超越现实的表达方式,他们将感知的对象转化为抽象的形式,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
例如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以形状和颜色的组合来表达情感和内心世界。
2. 构成主义的出现:20世纪20年代,俄国艺术家们提出了构成主义的理论,认为艺术应该以几何形状和线条的组合来表达。
他们追求简洁、机械化的艺术风格,强调形式和结构。
3. 行为艺术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艺术家们开始将艺术行为纳入艺术创作的范畴。
他们通过身体行动和参与观众的互动,表达个人经验和社会问题。
行为艺术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边界,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联系。
三、艺术主题的变化1. 社会批判:现代艺术家们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
他们通过作品批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提出改革的可能性。
例如德国画家贝克曼的《危险的街道》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们的无助感。
2. 自我表达:现代艺术家们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性。
他们以自身经验和情感为创作的出发点,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和身份认同。
例如著名的墨西哥艺术家弗里达·卡罗的自画像作品,展现了她痛苦的生活和对自己身份的思考。
3. 虚构与真实:现代艺术家们开始探索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们将艺术作为创造虚构世界的手段,以此与现实世界进行对话和对抗。
例如美国画家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描绘了一个离奇而不可思议的梦幻世界。
四、思想观念的变化1. 拒绝权威:现代艺术家们不再接受传统的权威和规范,他们试图打破传统艺术的束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例如法国艺术家马奈的《奥林匹亚》引起了巨大争议,他敢于挑战当时的审美标准,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
浅析当代艺术家科妮莉亚·帕克的“时间”主题
浅析当代艺术家科妮莉亚·帕克的“时间”主题作者:王福苗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5期【摘要】时间是当代艺术的重要主题,科妮莉亚帕克运用循环再利用的现成物传达一种过去与现在的时间关系。
善用潜意识的帕克,所创作的艺术其不同之处在于揭示了时间的路径绝非直线前进的。
艺术作品中所含有的暴力因子给观赏者心里震撼。
【关键词】科妮莉亚帕克;时间一、科妮莉亚帕克“时间”的表现既是雕塑家又是装置艺术家的科妮莉亚帕克,在一次绘画中,她意识到画出来的东西永远也比不上真实的东西,于是在毕业后开始运用实物进行再创作。
“纪念物具有一种力量,它能唤起回忆并引发人们对时间进行反思。
”在很多地方的博物馆里都陈列着属于祖辈们时代的东西,物品上的斑驳烙印让我们足以看到时间的流逝,这种纪念物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隐藏的力量。
艺术家科妮莉亚·帕克对于时间的表现多是以现成材料的循环再利用。
这些用于表现的材料过去的历史和身份仍明显存在,这在艺术家眼里是表现时间的有力工具。
帕克以独特的处理手段、不断地创新,让这些材料的过去与现在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作品《也许》中帕克收集了大量的纪念物,每件物品都与真实的历史相联系。
然而这些再现的纪念物现在所要表达的与过去的意义也会存在变化。
帕克的其他作品也是以《也许》中同一主题为基础,通过细微的变化来探索时间——过去与现在之间错综复杂、模糊含混的关系,时间带来的错觉与转变。
如:用一把负载历史意义的刀具将一个面部抽搐的玩偶拦腰截断,这种抽搐狰狞的表情又赋予了另外的情感含义。
在此之中所运用的旧材料只是一种象征符号,帕克正是通过作品中的象征和暗示来表达时间观念。
二、变化中的“时间”科妮莉亚帕克的作品是对日常物品的特定处理、解构以及重新解读,其作品深深扎根于事物的沿革,含有一丝常见的暴力因子。
我們所看到的帕克艺术作品都是经过消融、膨胀、压力、弯曲、变化等一系列过程或力量的结果。
她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处理方式,给予观赏者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疯狂的创造方式使这些材料的过去与现在的关系更加复杂化多元化。
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20世纪初的艺术界,受到了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进步等社会变革的冲击,艺术家们开始与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观念产生分歧,并试图在表达方式上寻求创新和突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批艺术家在追求自由和个性表达的同时,开始反对传统的艺术规范,这被称为现代主义的起点。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艺术运动,如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这些艺术运动突破了传统的视觉形式和材料的限制,极大地扩展了艺术的表现力。
20世纪中叶至晚期,当代艺术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二战后,艺术家们开始思考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这导致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兴起。
同时,艺术家们也对传统的艺术形式提出了挑战,提倡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等新的表现形式。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在艺术界兴起。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权威和真理的怀疑,拒绝对艺术的定义和规范。
同时,艺术家开始关注个人主义和身份政治等问题,这导致了女性艺术、同性恋艺术和多元文化艺术的兴起。
到了21世纪初,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浪潮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艺术家们开始关注全球性问题,如环境保护、人权、社会正义等,这反映在他们作品中的主题和观点上。
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等新媒体艺术逐渐兴起。
此外,当代艺术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们不仅关注艺术本身,还关注艺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他们尝试将艺术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相结合,通过艺术创作来传递思想和触发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们表达自我、探索艺术语言和形式的努力,也反映了时代变革和社会问题对艺术的影响。
当代艺术既有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和发展,也有对传统的挑战和突破,呈现出丰富多样、反映多元文化和全球性问题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和开放的视野,激发了我们对艺术和社会的思考和想象力。
中国近现代艺术历程的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艺术历程的时间轴20世纪初-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探索现代艺术的方式和表达方式。
- 1920年代:上海成为艺术中心,现代艺术在中国开始迅速发展。
- 192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为现代艺术提供了组织和交流的平台。
1930年代- 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战争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开始呈现出爱国主义和抗战精神。
-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艺术家积极参与抗战宣传和创作。
1940年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艺术开始受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
- 1949年后:中国艺术家开始探索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1950年代- 195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官方艺术的主导风格,艺术创作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指导。
- 1956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艺术家开始反思和探讨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1960年代-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艺术受到严重的打击和限制,艺术家遭到迫害和审查。
1970年代-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社会开始逐渐恢复稳定,艺术家重新获得一定的创作自由。
-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艺术开始接触国际艺术潮流,多元化的艺术表达逐渐兴起。
1980年代- 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的第一个国际展览“中国/Avant-Garde”在北京举办,标志着中国现代艺术的全球化进程。
- 1980年代后期:艺术家开始进行个体创作,涌现出各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作品。
1990年代- 1990年代:中国现代艺术进入繁荣时期,中国艺术市场逐渐兴起,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术界获得认可。
- 1990年代后期: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引起全球关注,中国艺术家成为国际艺术市场的重要力量。
2000年代至今- 2000年代至今:中国当代艺术持续发展,艺术家运用各种媒介和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对社会、政治和文化进行反思和探索。
-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中国的艺术和文化得到国际认可。
当代艺术的若干特征
当代艺术的若干特征一、当代艺术中的时间问题1、统一时间的消失【同时不同步(不同地区进入当代的时间不同,如欧洲、中国、朝鲜)【地方性、地区主义和部落化·全球化带来了时间的混乱:传统的、时新的事物都处在同一时间之中。
旧的事物迅速消失,新的事物迅速出现。
城市化(旧城改造)也是全球化带来的后果之一。
宋冬,物尽其用,2009现成品中的时间问题:生产时间、购买时间、展出时间摄影中的时间·荣荣,1996 NO.1(1),150x100cm,银盐照片1996年作荣荣北京东村之五2、作品本身具有时间性录像艺术中的时间:可以在任何时候播放,并且在播放的时候图像或作品才存在。
作品本身具有时间性,不再是永恒的艺术作品,展览完之后,作品随即消失。
如蔡国强的《收租院》。
二、媒介的扩展1、媒介(media)的含义:(1)图像的物质载体,包括画种(油画、水彩、中国画、雕塑等);(2)传播学意义上的媒介,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手段。
延伸的术语:多媒体、新媒体,大致是指以计算机、数码技术等为基础的成像手段。
2、媒介扩展的方向:(1)自从现成品和艺术家的身体成为艺术的表现媒介以后,所有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的媒介。
当然,这并非像丹托说的那样,艺术和非艺术之间完全没有了区别,从而导致了艺术的终结。
实际上,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还是存在的,只不过非常模糊。
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具有说服力的反而是被丹托抛弃的“惯例论”,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地位是由艺术体制,也即艺术专业圈子来认定的。
正因为艺术与非艺术难以分清,所以体制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尽管这个体制看起来很松散,也没有明确的组织形式,而只是一些机构和从业人员。
(2)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新媒体,也就是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创作。
新媒体具有互动性、虚拟性等特点,是一个探索的方向。
当然,新媒体也是一种媒介,本身不具有艺术的性质,还需要看艺术家通过媒介表现出来的观念。
怎样区别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
怎样区别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是许多人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虽然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在时间上都指代了艺术创作的不同阶段,但实际上它们在风格、理念和创作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如何区别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时间背景。
现代艺术一般指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的艺术创作,而当代艺术则是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艺术创作。
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分,因为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的变化会影响他们的艺术表达方式和风格。
其次,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在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
现代艺术以抽象表现和形式实验为主,追求对物质世界的再现和解构。
著名的现代艺术流派包括印象派、立体派和超现实主义。
而当代艺术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各种艺术形式和风格,如行为艺术、概念艺术、数字艺术等。
当代艺术非常开放和包容,艺术家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媒介和主题进行创作,而不受传统艺术形式和限制的束缚。
此外,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在创作理念上也存在差异。
现代艺术强调对传统美学观念的颠覆和挑战,追求个性和独创性的表达方式。
现代艺术家试图打破常规的审美观念,通过艺术作品传递他们对社会、人类和自然的思考。
而当代艺术更加关注当下社会和文化的问题,呈现出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当代艺术家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议题的关系,通过作品来探讨和引发观众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创作方式上,现代艺术倾向于使用传统的艺术媒介和技术,如绘画、雕塑和摄影。
现代艺术家将重点放在艺术创作过程和形式上,强调对材料和技术的探索和运用。
当代艺术则更加注重多媒体和跨学科的创作方式,艺术家可以通过视频、装置、互动艺术等多种媒介来表达他们的创作理念。
综上所述,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在时间背景、风格、理念和创作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现代艺术以抽象实验和形式创新为主,注重艺术本身的表达和解构。
而当代艺术则更加多样化,更关注当下社会和文化的问题。
通过这些区别,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两种不同阶段的艺术作品,也能更好地把握当代艺术的时代特征和创作趋势。
当代文艺创作中的时代主题
当代文艺创作中的时代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文艺创作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更是表现时代、抒发情感的手段和方式。
在当代,文艺创作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时代主题,这些主题既一个个个体的生活,也反映着整个社会的变迁,展现了一个个时代的面貌。
本文将从小说、电影、音乐、绘画等不同领域入手,讨论当代文艺创作中的时代主题。
一、小说在当代小说中,反映时代变迁的主题无处不在。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城市和生存主题。
城市主题是当代小说中最为普遍的主题之一,既有进城打工者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况,也有城市文化、城市隔阂,这些主题都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生存主题则探讨了在社会变革中人们对生存的种种困难与挣扎,这一主题在当代小说中表现得十分生动鲜明。
如《平凡的世界》、《活着》等作品,直接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种种困惑和挣扎。
二、电影电影的特有魅力之一就在于它可以触动人们的心灵,传播思想和价值观。
在当代电影中,时代主题的呈现得尤为突出。
其中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影片最为突出,如《中国合伙人》、《独立日2》、《流浪地球》等作品,这些影片通过表现出中国、世界和未来的种种局面,揭示出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的喜怒哀乐、价值取舍和命运选择等。
三、音乐从抒情到现实主义再到新感性主义,音乐一直陪伴着人们的成长。
在当代音乐中,时代主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主题的呈现使得音乐的价值和魅力更加多元。
例如,体现社会话题的歌曲、流行曲等。
这些音乐作品中,描绘了珍爱生命、反抗饥饿、追求和平等多种社会议题。
四、绘画绘画是一种视觉表达艺术,也是表现社会现实的重要手段。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绘画中的时代主题变得十分多样化。
大众文化和电影、小说、绘画以及各种新兴媒介的互相影响,使得当代绘画的时代主题更为丰富。
如“当代语境”——反映当下社会文化现实的时代主题,通过把握文化语境、审视时代风貌,从而让观众在艺术的力量下触摸社会的肌理。
综上所述,当代文艺创作中的时代主题十分突出,无论是小说、电影、音乐还是绘画,它们都在反映了一个个时代背景和生活面貌的同时,传达了对于当代社会和人生的种种关注和思考。
存在之维——艺术史中的时间主题
齐鲁艺苑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总第189期QILU REALM OF ARTS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2.06.011存在之维———艺术史中的时间主题赵成清(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摘 要:在中外艺术史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它反映了艺术家对生命存在和艺术本体的理解,通过叙述性、象征性和现代性的多重表现,“时间”在不同种类、媒材与形式的艺术品中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关键词:时间;叙述性;象征性;现代性;艺术主题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22)06-0054-08收稿日期:2022-02-08作者简介:赵成清,男,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项目来源: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0世纪上半叶欧洲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研究思路与方法”(22GB132)阶段成果;四川大学研究生培养教育创新改革项目(GSGJHKC21006)和四川大学“从0到1”创新研究项目(2022CX32)的阶段性成果。
时间是中外文化史中最常见和重要的主题。
孔子曾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P188)庄子则主张:“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2](P364)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写道:“只有本真的时间性———它同时又是有终结的,才使得命运这样的东西成为可能,即使得本真的历史性成为可能。
”[3](P435)于贝尔曼在《在时间面前———艺术史与图像的时间错乱》中以“时间的晶体”喻指图像。
由于每个人都处于固定的时空中,艺术史家对很多艺术风格的划定也以时代为判定依据,如19世纪法国哲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就强调了艺术风格产生的三要素:时代、环境和种族,但现实中的人们往往对自身存在的时间维度浑然不觉,如福斯特所说的“延迟效应”,因为自我对审美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时间也因此而消逝。
世界当代艺术史
世界当代艺术史世界当代艺术史西方现代艺术在1900年前后开始发轫,一发不可收拾,形成了与以往三千年的西方艺术完全不通的艺术观念、思维和形式,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艺术的写实性、唯美性、叙述性和传统的美学观点被全部推翻,艺术的非写实性、反唯美性、非叙述性已经是有目共睹的当前的主流内容。
早在20世纪初期,艺术中的表现性、象征性及心理状态的流露就表现的淋漓尽致,而把传统艺术中的高低之别、雅俗之分完全打破的"波普艺术",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艺术的最后堡垒。
艺术早已经不是"唯美之术",而是更加人性化、更加观念化的活动。
艺术的训练方法也因此动摇,艺术教育也不在延续传统的体系。
所以,掌握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对于认识和了解当代艺术,对于把握今日国际脉络的发展模式,对于了解当代设计受到的来自视觉艺术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西方现代艺术分为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一个是我们习惯称为"现代注意时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时间大约从1870年代出现的后印象注意运动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结束,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这个阶段的只要突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美术形式的突破--从具象绘画、写实注意向非具象、非写实绘画发展、出现了立体主义、结构主义、荷兰"风格派"、达达主义等等新的类型;2)传统艺术观念的突破--从叙述性艺术转向关联性艺术,出现了类似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这样一些独特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新派别;在1930年代,由于欧洲法西斯主义猖獗一时,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突然中止,整个现代主义运动被转移到美国,而在艺术探索的门类上,也逐步压缩成以美国式的"抽象表现注意"为中心的单一探索,现代主义运动在1910-1930年代多姿多彩的情况结束了。
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运动从1940年代开始盛行,涌现出了类似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罗伯特*马特威尔(Robert Motherwell)、德库庁(W*de Kooning)、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这样的一些大师。
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主义艺术家们试图摆脱传统的艺术约束,探索全新的艺术语言和形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艺术家开始反思现代主义的局限性,并在新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创作,从而催生了当代艺术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当代艺术逐渐形成了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艺术家们开始关注更多的主题,例如身份认同、性别、种族、环境问题等。
他们使用各种媒介和技术进行创作,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行为艺术、视频艺术等。
当代艺术也开始深入探索艺术与科技、传媒、虚拟现实等领域的交叉和融合。
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浪潮对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艺术家们开始思考全球化对文化和身份的影响,跨国性和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与互动变得更加频繁。
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艺术在传播和展示方式上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艺术作品可以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观众可以通过数字媒体进行互动参与。
当代艺术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争议。
有些人认为当代艺术过于抽象和难以理解,与大众审美观存在巨大分歧。
还有些人质疑当代艺术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倾向,担忧艺术变成了商品交易的工具。
此外,一些当代艺术作品也面临着审查和限制的挑战。
总的来说,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创新的过程。
艺术家们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探索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和主题。
当代艺术作为一种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理解当代社会的新的视野和感受。
当代艺术的时间主题的探索
当代艺术的时间主题的探索随着艺术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当代艺术作品的形式更具有多样性,摄影、电影、动态雕塑,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更加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时间的表现力更加感人。
时间不在单单是在画面中用钟表、空洞的黑暗等这些格式化的图案来表现。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的是在9.11事件十周年之时,中国艺术家徐冰的“何处惹尘埃?”装置艺术作品。
作为9.11事件的亲历者,徐冰用艺术家的敏锐感知力,收集了当时事件现场的一包尘埃,在这件作品中,他将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尘吹到展厅,经过24小时尘埃落定,在展厅地面上显示出两行中国七世纪禅师六祖慧能的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宁静、肃穆以及灰尘给人的刺痛感和脆弱感形成了这件作品张力的两端。
特定的艺术材料是这个作品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手段。
书中提到艺术家用来表现时间逝去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挪用现成品再进行循环利用。
尘埃的收集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下产生的,这样的艺术元素本来就带走时间的印记。
徐冰作为艺术家和亲历者9.11一周年时做过展览,但是他认为当时的展览不是很成熟的,面对这么大的一个历史事件,艺术家用艺术其实是很难面对的。
艺术语言或者艺术本身在这样一种事件面前显得无力。
而当时间拉长到一定的距离之后,再反观当时的歷史事件,艺术作品就又可以呈现不一样的艺术感染力。
徐冰经过在美国,在纽约的探访,他认为许多美国人对这一历史事件是一种无奈和失语的感受。
如果再用强烈的符号或刺激的,富有张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做作品,显然在情感的共鸣度上,是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在大事记在经过时间历史的涤荡后,用微小的历史遗物,反而能引起参观者的情感共鸣。
当我们说一件艺术作品表现了时间时,那意味着什么呢?表现的是一个象征过程,通过此过程艺术品折射了超越自身以外的一个主体。
纵观历史,一些艺术家之所以在作品作品中涉及时间主题,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想要去记录和叙述事件,比如前面我们所说到的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就是如此。
读《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有感
读《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有感作者:张旭月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6期通过对简·罗伯森等著《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这本书的学习,让我对艺术这个词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这本书聚焦了从1980至2008年的三十年中最热的七个主题来谈艺术,但是我对其中第三章身体部分感触特别深,我想从身体部分来谈谈艺术与身体的关系及其我对“艺术”和“身体”这两个词的见解。
提起“身体”这个词,我想大部分的非艺术学院的人们首先就会想到裸体和性,或者是与健康相关,但很少人会与艺术这个词相提并论。
艺术是人类非语言沟通的一种媒介,它是没有民族和地域区分的。
身体这种艺术是外在之美的体现,区别于内在的‘充实之美’1。
中西方对于‘身体’本身所表达的意义和表现手法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但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大家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空前高涨。
这种历史文化的差异给艺术这种无形的语言带来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情感。
首先中西方绘画从思想上的不同,西方源于古希腊文明时期,发展人体艺术2000多年,西方人视人的身体为纯洁的、真诚的。
他们所描绘的身体大多是在宗教信仰下所创造出来的神,完美的身材,精致的五官。
西方强势的思想让艺术“服从”了宗教。
古希腊的文明使人与神的结合成为了精神追求,通过身体的描绘来表达灵魂的追求。
而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国,古代涉及人体的则是春宫图,是为了人类繁衍的性文化,是情欲的表现。
中国传统美术则表达的是神韵气势,追求意境“心性”的体现。
其次从表现手上,西方绘画是采用焦点透视,画面的立体感视觉冲击力更强;而中国传统绘画是散点透视,客观物体就是平面的,有很多个观察点,用移动的视点去完成“千里江山”的视觉表达。
从文中保罗·麦卡锡的《突变体》到詹姆斯·科罗克的《去中心化的外皮》的艺术品中,我看到了艺术表达不在局限于传统媒介,新的混合媒介能够更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近现代艺术历程的时间轴
中国近现代艺术历程的时间轴近现代艺术概述中国近现代艺术是指从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艺术发展和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同时也保持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时间轴1895年- 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艺术领域也开始受到西方绘画和雕塑的影响。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开始出现现代主义的倾向。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中国艺术开始受到现代主义和启蒙思想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
1920-1930年代- 中国艺术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派艺术,以及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派艺术。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许多艺术家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艺术开始出现新的变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1950-1960年代- 中国艺术在政治运动中经历了多次变革,艺术创作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1978年-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中国艺术开始重新接触世界,艺术家们的创作空间得到了拓展。
1980-1990年代- 中国艺术进入了多元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流派和风格,如“85新潮”、“90后”。
21世纪初- 中国艺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许多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取得了重要成就。
总结中国近现代艺术历程的时间轴展现了中国艺术在近现代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同时也保持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艺术将继续发展,为世界艺术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四季的艺术作品
关于四季的艺术作品
关于四季的艺术作品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画作:《四季》 - 法国画家埃米尔·米歇尔·唐纳吉创作的油画,描绘了四季的变化,包括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
2. 雕塑:《四季》 - 由美国艺术家杰克·普莱西德创作的铜雕塑,描绘了四季的人物形象,包括冬天和夏天。
3. 视频:《四季的旋律》 - 由美国艺术家大卫·普莱西德创作的视频,通过音乐和视觉上的变化,展现了四季的旋律。
4. 建筑:《四季之花》 - 西班牙建筑师安泰奥·加西亚·卡尔斯设计的酒店,整个建筑由四个不同的季节主题组成,每个季节都有代表建筑特色的主题花园。
5. 音乐:《四季之曲》 - 由美国音乐家约翰·列侬创作的四首歌曲,包括《春天》,表达了四季更迭的美好。
这些艺术作品展示了不同方向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四季的变化和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艺术的“时间”主题
作者:周鑫璐
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10期
摘要:时间是当代艺术的重要主题,涉及各类媒介、方法。
在王雷的“爻”个展中,“时间”这一理念贯穿了他的作品,作品应和了占卜中的六爻方式。
在准备期间,他订阅了数种报纸,以其个人化的编织设计语言对报纸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从结构到重构的转换。
关键词:时间;材料;当代艺术
1 创作开端
时间的概念因文化而异,视觉艺术家们表现时间的手段也不尽相同。
历史上,视觉艺术品多采取司空见惯的静态形式——绘画、雕塑、织锦和制陶等等。
欲以静态作品表达时间观念的艺术家,只能通过象征和暗示来描绘时间。
在当代艺术家中,王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王雷以“纸”作为编织材料的创作方式诞生于2007年,从最早使用卫生纸捻成线编织与自己与生活相关的衣服、帽子到涉及人类文化的复杂性。
王雷把原本生活中实用的技艺化腐朽为神奇,他用时间编织时间,用记忆编织记忆。
以纸为材料的选择是从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的一节材料课上,偶然发现用卫生纸能搓成线得到的灵感。
他从小在女人堆里长大的,织毛衣再是熟悉不过的场景,所以“编织”这个想法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记。
首先,他的第一件作品是他的女朋友制作的一顶帽子,作品在班级呈现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其次,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在学校参加的“学院之光”展览,“编织”这一理念在他的参展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在展览中获得了最高奖项,而且其作品在一次拍卖会上被拍卖收藏了,这件事情给予他很大的信心。
2 作品分析
“时间”这一概念贯穿了王雷“爻”个展的整个理念核心。
王雷作品中散发出一种中国文化气息。
在“爻”展览中,“爻”是一个将象形与想象、过去与未来结合在一起的中国文字。
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有种说法是结绳,可视为人类最古老的记事方法。
《易·系辞下》中说:“道有变动,故曰爻。
”因此,“爻”也是中国人了解世界、把握命运的一种途径。
展览的主题选用“爻”这个字,既是对年轻艺术家王雷的创作方式的状态描述,也是对深奥的中国文化的致敬。
在这次展览中,作品《无中生有》是由一整年的《大河报》为材料制成的12个麻袋,报纸的时间是从2013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每个月都有一个袋子,象征着一年的12个月这一“时间”概念。
其中,每个袋子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除了蕴藏着时间的理念,作者还赋予其别的内涵与意义。
例如作者所讲解的:“军事家看这个袋子可能认为里面装的是锦囊,病人可能认为袋子里面装的是良药,农民可能认为袋子里面装的是粮食。
”同时也寓意着报纸在作为权威性刊物发表的时候,对一些事实的讲解会有纰漏之处。
可见艺术家们主观性的时间主题创造会因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的影响而改变,从而会产生对时间的新理解和解析。
在作品《月月花开》
中,作者以《洛阳晚报》为材料媒介,制作了12个床单,每个床单上的花纹不尽相同,12种花纹就好像洛阳的12个月,每个月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表达了王雷对家乡浓浓的爱意。
3 作品比较
用艺术来呈现“时间”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当然像王雷这种用视觉呈现方式来展现时间这一概念的,并非艺术家唯一的表达方式。
在当代艺术中,也有许多展示“时间”这一理念的作品。
比如,安迪沃霍爾的《帝国大厦》影片,建筑物帝国大厦以每秒24帧的速度拍摄了6小时36分钟,放映时的速度为每秒16帧,播放时间长达8小时5分钟,影片中除了时间的流逝和静止的长镜头,再无其他,时间概念在影片中被无言地放大;隋建国的《时间的形状》,同样是以每日重复的机械行为作品来展现时间的纯粹质感,隋建国每天将钢丝的一端蘸漆,迅速取出,以顶端有油漆点为起点,日复一日,钢丝的油漆小点逐渐发生变化,慢慢成形,逐步扩大,表面起皱,皱纹加深,现在这件作品仍持续变化,是开放的形态,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时间的真实存在性。
日本后物派代表人物宫岛达男通过LED和数字的计算排列方式来探讨时间、生命、变化,作品《流动的时间》构建在重新设计的空间内,通过视频投影,使整个空间闪烁着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数字,让观者感叹时间流逝,生命易逝,珍惜当下。
4 结语
在艺术作品中,时间的显性具有丰富精彩的艺术面貌,这离不开艺术家对时间主题的独特个人体验和表达创作思路。
当代艺术容纳了广阔的领域,关于时间这一主题的研究可以使人们从无形走向有形,在展示方式上从二维平面迈向三维甚至更高维度。
通过作品来象征、暗示时间的逝去,使观者在感受艺术家个人情感经历和缅怀追思中,实现与作品的交融,同时,唤醒观者个人的记忆和对时间、生命的感受。
因艺术创作里的时间独立于科学标准时间,摆脱了客观的外在束缚,随艺术家的创作而天马行空,时间可以是一种全新的面貌。
所以,以“时间”为主题的当代艺术作品还有很多,“时间”的概念也因人而异。
王雷以纸质媒介进行裁切,再搓出纸线,运用编织的概念重新解构出新的形体与物品,从中获得观念表达的这一方式是艺术家所独有的。
纵观历史,一些艺术家之所以在作品中涉及时间主题,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想要记录和叙述事件。
王雷也是利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时间”这一理念的解读。
王雷的艺术去掉既定的形式,回到感性的原点,尊重自我感觉,开放心灵的空间,达到了超越媒介的重构,他的实践告诉我们,艺术史观念只有寓于实物,通过艺术之手来实现,艺术家可以在与材料持续的对话与制作过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罗伯森·迈克丹尼尔(美).当代艺术的主题; 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2] 克里斯滕·利平科特.时间的故事[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 董靖.论时间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显形[D].四川美术学院,2016.
[4]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 朱朱.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