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名人堂——郭明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注:新加坡Bread Talk集团主席郭明忠

餐饮艺术家

文章来源:华商韬略编委会作者:陈光

郭明忠喜欢国画,他收藏了很多大家名作,齐白石、李可染、黄宾虹……以前,他梦想成为这些名字中的一员,但生活让他成了街头小食摊贩。

他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艺术家的梦想。在餐饮这张宣纸上,他“画”出了会说话的面包,“画”出了全球第一家上市的面包企业,在17个国家“画”上了900家店。

很多人学他,但有点照猫画虎。因为好的画作,求栩栩如生、更求意境;而好的餐饮,按照郭明忠的定义:要好吃、要有个性,还得会和人“交流”,不止是食品,更是潮流生活的方式。

会画画的“街头小贩”

出生在新加坡的郭明忠,小时候家境很清贫,因为家庭原因,他被寄养在阿姨家。

那时候新加坡的经济不好,郭明忠生活的环境更不好。阿姨家里有十几个孩子,人多粮食少,他吃上一顿饱饭的经历屈指可数。“我记得当时多盛一碗饭,也得承受大家的眼光。”郭明忠说。

新加坡每个青年都必须服兵役,由于国土面积狭小,很多青年必须到海外,郭明忠因此在台湾的森林里待了5年。

从新兵到士官长,他很快成了团队的“一把手”。带着队伍穿越森林、翻过丘陵,郭明忠遇到了很多挑战,期间,他学会了独当一面,成长很快。

但部队里学的这点本领,退伍后并不能派上用场。那个时候,郭明忠仍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梦想者,他觉得自己能成为一名画家。打小,他便喜欢美术,对功课不是很感兴趣,他获得了不少美术方面的奖励,渐渐画出了信心。退伍后,他想继续这个梦想。

攥着父母给的2000新币(约合9200人民币),郭明忠重回台湾,进一步修习美学。进了城市,他才知道这里和森林里不一样,这些渗透着汗水的“盘缠”压根不够看,不过1年的时间,钱便花光了。

“钱没了,直接回国很没有面子,我便想着在台湾做好了再衣锦还乡。”郭明忠回忆说。

求学的第二年,他成了街头买卖人。一个朋友看他有美学的底子,建议他做龙须糖。因为钱不够,租不起店面,郭明忠订了一个花车,自己在车上画了一条龙。

一眼看过去,这个小摊位和其他的不太一样,似乎很有艺术感。凭借吸引人们的好奇心,郭明忠的“摊贩”事业开了个好头,他的花车前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

街头做买卖很不容易,刮大风的时候,他做龙须糖做到手流血。一边安抚着排队者的情绪,一边还得眼观四路,看见警察马上开溜。

风里来雨里去,郭明忠坚信自己能做成大事业。一次他去买20台币(约合4元人民币)的自助餐,很垂涎店里的卤肉,便点了一份,算完发现要30台币,而他只有20。老板臭骂了他一顿,说:没钱你学人家点什么?郭明忠看着对方说:有一天我的生意会超越你。

他很快实现了这句“豪言”。街头生意好起来,他去百货商场租了个店面,接着连续开了十多家糖摊。当年轻人对糖摊的兴趣减弱后,他又转卖脆皮冰激凌和南洋美食。现在台湾人吃新马菜、印尼菜,饭后来碗“西米露”之类甜品的习惯,就是郭明忠当年推广开来的。

到了1991年,他在台湾名为“新加南洋小品”的小吃连锁店已经发展到了21家。

有了家底,郭明忠开始想家了。从小花车到连锁店,他在台湾奋斗了将近10年,一直孤身一人,常常睹物思人。他觉得,自己在台湾能干成,回了新加坡应该也可以。于是,他转手卖掉了台湾的生意,衣锦还乡。

图注:土司新语品牌上海门店及店内招牌食物

在台湾卖南洋小吃,回了南洋该卖点什么?郭明忠思考了近1年的时间。

那个时候,新加坡的经济起飞,餐饮业生意红火,但他还是在近乎饱和的市场中发掘出了新机——创立一个美食广场,集合众多东南亚特色小吃,以平实的价格、地道的口味和高水准用餐环境,创造全新的餐饮体验。

如今看来,这样的“买卖”稀疏平常,但那个年代,没人想过这么干。因此,1993年,郭明忠的“Food Junction”甫创立便红遍新加坡。在683平方公里的狭小土地上,他每年开两家新店,进入了新加坡所有知名商圈。

但新加坡终究地小人少,餐饮市场很容易饱和。哪里地大?中国。

1997年,郭明忠将美食广场的概念带到了中国,创建了大食代(Food Republic)。

自创业来顺风顺水的他,在中国碰到了不少困难。前3年,由于对中国市场不熟悉,郭明忠付出了高昂的学费。但他并没有因此丢失信心,经过调查和反思,他发现中国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各地顾客的口味和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如何让食物更迎合当地的口味,以及要不要坚持引进原味都成了不小的学问。

深耕2年,飞遍中国一二线城市后,郭明忠将菜品本土化、精品化列为重点。他品尝

了中国各地的小吃,为每个城市的大食代量身订做“菜单”。

方针调整后,大食代迎来了高速发展,时至今日,品牌已经拥有上万种美食、月近100万人次的顾客量,旗下有50多家大型美食广场,成了很多都市用餐者的第一选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尝“万道菜”后,郭明忠有了新想法,他决定创立一个食品的品牌。

“我了解很多小吃、食品和料理,当我想创办一个新牌子的时候,我就会想,什么东西是可以快速增长,店面比较小,但是又可以创造很多价值的?”郭明忠说。

他的答案是:面包。

面包会说话

郭明忠想做面包,身边很多人告诉他,面包业是个夕阳产业。

放在当时,这个判断很正确。在新加坡,面包的消费主力军是家庭主妇,新加坡生活水准越来越好,属于“三餐”范畴的面包愈发不受待见,消费量不升反降。

郭明忠不在意这些数据分析。他觉得:面包体积小,顾客买了便走,成交的数量和频率大且快。市场不好,那就来改变市场。

郭明忠改变市场的手段是将自己的美学经验融合进来,他将顾客定位于喜欢时尚的年轻人。

年轻人不喜欢循规蹈矩,郭明忠就想着做一个“反传统”的面包品牌,让面包时尚、好玩、有趣。

为了达成目标,他研究了8个月,期间,郭明忠“爱”上了面包,他发现面包本身是有生命的。从面团搅拌开始,到酵母发酵,一直到最终进入烤炉,面包有一个“生命”形成的过程。它不会完全按照你的想法去“成长”,过程充满变数,也充满了惊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