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名人堂 l 郑崇华:不低调的企业和企业家
台达电子集团郑崇华董事长被台湾成大授予名誉博士
台达电子集团郑崇华董事长被台湾成大授予名誉博士
张丹丹
【期刊名称】《电梯工业》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为表彰台湾电子教父、台达电子集团郑崇华董事长对于世界电子产业发展之卓越成就,台湾成功大学校长赖明诏院士11月7日在成大图书馆给郑崇华董事长颁授了名誉工学博士学位证书。
赖明诏校长赞扬郑崇华董事长致力阐扬企业社会责任,开发高能源效率的创新产品,秉持一贯的绿色环保的理念,为人类提供优质的生活品质,居功阙伟,足堪企业典范。
在业界总是扮演先行者角色的台湾电子教父郑崇华,成功大学48级电机工程系毕业,于1995年获得成大校友杰出成就奖。
1971年,郑崇华创立台达电子,从台北新庄十五人小工厂,发展成为全球超过六万人之跨国企业,2006年台达电子集
【总页数】1页(P)
【作者】张丹丹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38
【相关文献】
1.台达董事长郑崇华获颁工研院院士奖章 [J],
2.郑崇华:太阳能建筑理念执着的践行者——访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董事长郑崇
华先生 [J], 王小燕;鹏飞
3.台达董事长郑崇华获颁工研院院士奖章 [J],
4.上海市领导会见台达董事长郑崇华等人士 [J], 无
5.最佳电子业标竿企业调查台达电子集团蝉联第一——郑崇华董事长再度蝉联《天下杂志》“企监家最佩服的企监家”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华商名人堂——陈正财
一个企业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多时候往往就在于他能够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在某个别人看来不甚起眼的时间点,敏锐抓住某种微小机会而进行深入发掘,以实现发展甚至是飞跃。
马来西亚陈大金属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陈大金属)创办人兼董事长陈正财,就是这一法则的最佳代言人。
当年,从事旧物收购生意的陈正财无意中看到许多人在抢购用过的大型汽油桶。
在能源丰富的马来西亚,这一幕在很多人看来早已稀松平常,但陈正财却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一个用过的空桶为什么会有人抢购?”就是这么一想,他便打造了马来西亚最大的金属桶制造企业。
每每回想从自己搬油桶起家的三十多年创业历程,陈正财始终都觉得,虽然路程漫长艰苦,但最后能够迈向锦绣之途,还是令他欣慰不已。
“走一条正确的路,不要到中年、老年还想要做什么,那时你已经没有机会了,甚至,你的孩子都看不起你。
”对于事业和人生,陈正财有很多自己的独到观点,他说人生就是空白,需要自己去装载,他希望自己的成功经验,能够分享到全社会。
正财陈1·陈正财华商韬略·陈正财“人生本来就是空白,都是自己去装载”——马来西亚陈大金属桶有限公司创办人兼董事经理陈正财在马来西亚,油桶(drum)生产并不能被算作是新兴行业。
马来西亚棕油的产量和出口量一直居于世界前列,石油与天然气的储量也非常庞大,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促成大马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让油桶生产成为了一个市场前景颇为广阔且已形成稳定发展模式的古老行业。
三十多年前,陈正财和他的陈大金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陈大金属),就是以这样一个古老的行业为开端,一步步地勾画出了他们事业和人生的亮丽画卷——1975年,风华正茂的陈正财在红海市场中敏锐发掘一片价值蓝海,白手起家创办陈大金属,从旧五金、旧桶的经营和买卖入手,迈出了事业的第一步;1976年,陈大金属在怡保路设厂,开始复新金属桶;1982年,陈大金属在多年探索之后,成功完成设备的设计与生产,将产品形态从复新升级为制造;1992年,陈大金属在巴生开设新厂,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1997年,在金融风暴的猛烈侵袭下,陈大金属非但没受影响,全年营业额仍超过三千万令吉,大唱丰收;1999年,陈大金属取得SIRIM所颁发的ISO9001品质管理证书以及UN MARKING产品认证,这些认证充分表明,陈大金属的产品品质,已经达到国际标准……这些经历,对有着36年发展历史的陈大金属来讲,早已稀松平常。
全球华商名人堂——薛荣兴
担当重任 不辱使命显身手
到现代以后,薛荣兴发现郑周永也非常喜欢中 国人,而且还有特殊背景 :“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后, 韩国驻地的美军盖房子、修马路都是现代建设在做。 当时,韩国缺少泥水匠、石匠等建筑工人,老董事 长就带着很多华侨起家,从中了解到中国人的信义 和能力。”
我们都还了解不够。”
薛荣兴首先协助郑梦九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
面对这场有大困难、但必须打赢的新战争 , 薛 动作彻底的改革,并于第二年成功收购了韩国起亚
荣兴先从中国的突出优势和现代的产业现状找到突 汽车公司。其间,他将整个集团的经营打散,重组。
破口,确定大方向 :“当时,现代集团下属有一个现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解决了一些家里面的问题。”
分家以后,郑梦九出任了现代汽车株式会社会 长。薛荣兴也跟着他一起到了现代汽车,出任副会长。
中国的形势日益明朗之后,薛荣兴又带领现代
当时,已经营 30 年的现代汽车正陷入困境,年
开始登陆中国。回忆当时的情况,薛荣兴说 :“困难 产量 168 万辆,内部经营比较混乱,裙带关系严重,
重重。当时,中国刚刚开放不久,法律、政策等等方面, 经营亏损。
惠和照顾。” 薛荣兴主力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大方向明确后,他再以中国人的圆通思维制定 在郑梦九支持下,将这些裙带关系全部清除出队伍。
大策略 :“我们一下在中国 3 个大城市注册了 3 个公 “用了 7 到 8 个月时间才整顿完毕,以前是管配件的
华商名人堂——傅长春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傅春安
文界大商商界大儒来源:华商韬略编委会作者:华商文不管是做企业还是投入文化事业,傅春安都有非凡的表现,即使人到高龄也依然活跃在这两大领域。
在企业界,他是新加坡民营运输业巨子;文化艺术方面,他除了学习钢琴、声乐、作曲和指挥,他也是经验丰富的音乐制作人;他还是热心文化艺术的推手,不但发掘演艺人才,也对文化教育活动出钱出力,而且持续数十年,每个领域都有声有色。
创业路上的三大贵人傅春安的奋斗历程,可以说是伴随新加坡的发展而成长。
傅春安家中共有8位兄弟姐妹,他排行最小,5岁时父亲就去世,他也一直由母亲、大哥和二哥含辛茹苦抚养长大。
傅春安体内从小就流淌着音乐的热血,无奈彼时的新加坡可说是国贫民穷,为了发展事业,他不得不暂时放弃他人生的最爱,做了“音乐逃兵”。
当时傅春安的两位兄长已在经营运输业,但规模很小,每人驾驶一部货车,为新马一代俗称的九八行(出入口商)、蔬菜水果商运载货物和工人,店里则请个伙计帮忙接听电话和安排工作。
“三人小组”日夜忙碌,收入却十分有限。
傅春安于1964年入行,次年适逢新加坡共和国成立。
国家成立之初,百业待兴,这为傅春安提供了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
眼见兄长们的小本经营和保守做法无法带来稳定的收入,加上他预见新加坡政府在前总理李光耀的领导下,决心大力推动工业化政策,运输行业有必要作出相应调整,雄心勃勃的傅春安认为应该多找些工厂及外商客户,以此来增加运载的货物量并提高收入。
他的第一位大客户就是新加坡糖厂的两位老板——四海栈集团的张泗川和张泗发兄弟。
1966年,傅长春公司开始为新加坡糖厂提供“一条龙”服务,负责把运抵码头的散装原糖卸下,以半自动化方法加以包装、存储,然后再用大包运送给本地客户并包装出口。
这就需要雇佣大量散工,散工通常以件计酬,因此每天需要大笔现金进行周转,给小本经营的傅长春公司造成资金紧缺。
幸运的是,张泗川不但为他们提供生意,还慷慨借给他们10万元资金,傅长春公司的业务发展由此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郑崇华:台湾第一绿巨人
P eak of figure 巅峰人物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郑崇华:台湾第一绿巨人文/曹一方台湾第一绿巨人2012年6月,76岁的郑崇华退休了。
气氛凝重的台达股东大会上,人们感慨地发现,倘若抛开一切功名,性情和蔼的他,跟台湾电影里的乡下老伯并无二致。
然而,在台湾产业界,他却是名副其实的绿巨人。
郑崇华创立台达的41年间,复合增长率高达35%。
台达从一个田埂边的15人小工厂,进化为一个在全球拥有95个营业网点、41座生产工厂、55间研发中心、年销售额高达70亿美元的产业帝国。
事实上,在英雄辈出的台湾商界,这段创业史算不得最令人惊叹的传奇。
若论名气与规模,相比同时代的宏碁施导读:在台湾产业界,郑崇华是名副其实的绿巨人。
创立台达的41年间,复合增长率高达35%。
台达从一个田埂边的15人小工厂,进化为一个年销售额高达70亿美元的产业帝国。
郑崇华经营台达电子至今41年的漫长历史,其实可以分解成三个维度来思考——一是,在一次次全球产业秩序重构中,一家以工业制造安身立命的企业,如何完成从草根小厂到跨国巨头的平稳进化?在登上产品制造的巅峰后,它又该何去何从?二是,在“绿色环保既是道德标准又是经营负担”的纠结中,如何将绿色环保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从而实现道德与经营的知行合一?三是,在竞争激烈、潜规则盛行的喧嚣世界里,如何恪守内心的良知,在底线之上摸索出“站着挣钱“的办法,进而形成一种“善有善报、宁静崛起”的商业文明?. All Rights Reserved.振荣,或是晚半辈的鸿海郭台铭,郑崇华都略逊三分。
但若论民众口碑,郑却是罕有的“人人都竖大拇指”的企业家,亦被称为“最被低估的商业教父”。
这一反差的根源,在于其低调务实的经营风格,与身体力行的环保态度。
比如,他给台湾的大学捐赠绿建筑,设立科研基金,却只字不提自己和台达,而分别以孙运璇和李国鼎的名字命名,以纪念这两位被誉为“台湾科技产业之父”的已故官员。
分享华商成功企业家介绍和故事
分享华商成功企业家介绍和故事摘要:一、引言1.阐述华商成功的意义2.介绍华商成功企业家的代表二、华商成功企业家的共同特点1.敢于创新,勇于挑战2.注重团队合作,善于用人3.紧抓市场机遇,敏锐洞察市场动态4.坚守诚信,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三、华商成功企业家的故事分享1.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1)创业经历及成功原因(2)对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贡献2.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1)创业历程及成功要素(2)国际化战略及影响力3.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1)创业故事及成功秘诀(2)企业社会责任担当四、华商成功企业家的启示1.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进取心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3.注重企业创新和人才培养4.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回馈社会五、结语1.总结华商成功企业家的意义和价值2.强调企业家精神在华商发展中的重要性正文:华商,作为一支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日益崛起的力量,吸引了无数关注的目光。
他们的成功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树立了一批批成功的企业家典范。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位华商成功企业家的故事,分析他们的成功之道,以期为大家带来启示和借鉴。
一、引言华商成功的意义不仅在于他们为企业创造了丰厚的利润,还在于他们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创新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他们之中,有许多具有国际视野、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企业家,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二、华商成功企业家的共同特点1.敢于创新,勇于挑战华商成功企业家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
他们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能力,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创新路径。
如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他创业的初期,电子商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互联网发展的巨大潜力,成功打造了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
2.注重团队合作,善于用人华商成功企业家深知团队合作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他们注重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善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如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他明确提出“人才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招聘、培训和激励机制,使华为成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
全球华商名人堂——谢启富
30多年前,秉承父亲遗志,年轻的谢氏三兄弟以父亲所开创的生意为基础,迈出了谢氏家族企业发展的第一步。
虽说是子承父业,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量度,谢氏兄弟当年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并不能算作是完全意义上的事业,因为到父亲去世之时,那份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的小生意,才只是萌芽。
靠着父亲留下的诚信品格与自身的不懈努力,30多年后,当年那家以贩卖各类小货品为生的家庭式作坊,早已在谢氏三兄弟的带领下实现华美转身——成为了马来西亚本地运动休闲服装市场的领先品牌之一。
这个由兄弟三人一手打造并命名为“捷豹-CHEETAH”的服装品牌,真的就犹如一只凶猛且不失稳健的猎豹一样,以非常灵动的姿态,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开辟出了一块自己的天地。
谈及马来西亚捷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豹-CHEETAH)的过去与未来时,作为公司主席兼总经理的谢启富先生说,他们所从事的,是一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而且从来都不会因为时间所淘汰的产业。
在这个能够永续经营的行业内,捷豹-CHEETAH给自己订立的目标,是让自己的品牌能伴随消费者从摇篮到摇椅。
实现永续经营,本就是捷豹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现在,它更是一种渗入血液的情怀。
启富谢12捷豹的永续经营之道——马来西亚捷豹股份有限公司主席谢启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品牌对于服装业的意义,被慢慢深化。
曾几何时,在以生产为先的那个年代里,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产品的附属品而存在;现在,品牌不仅是服装业的支柱,更成为了让这个行业保持新鲜活力的灵魂。
纵览捷豹-CHEETAH从名不见经传到家喻户晓的30年完美蜕变过程,品牌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真可谓是卓越。
1979年,当三兄弟在懵懂中接手父亲的生意时,他们就果决地将事业命名为“捷豹-CHEETAH”,并确立了“只做品牌不做生产”的发展策略。
因为这样的策略,这个有了灵魂的服装品牌,才逐渐走上转型升级之路,并在经历短短20多个年头的发展之后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充分青睐而成功上市;因为先人一步对品牌予以充分关注并进行精心打造,捷豹-CHEETAH才能在经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继续保持着蓬勃姿态——2005年获超级品牌大奖、2007年上榜《福布斯》亚洲最佳200间企业、2009年获得亚太企业家大奖……这些肯定和认可总结着一段已经逝去的过去,同时更昭示着一个明晰未来。
2010年潮商十大标杆人物排行榜
2010年潮商十大标杆人物排行榜摘要: 2010年潮商十大标杆人物:李嘉诚/ 商者无域,名言: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陈伟南/ 爱国爱乡,名言:我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之子,尽管旅居海外超过一甲子,但对家乡发展牵肠挂肚,总希望家乡能早日向繁荣大道迈进。
;谢国民/ 远见,名言:我了解中国的民情,我了解中国人需要什么!名言:我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之子,尽管旅居海外超过一甲子,但对家乡发展牵肠挂肚,总希望家乡能早日向繁荣大道迈进。
林文生执笔李嘉诚/ 商者无域名言: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上榜理由:李嘉诚在1950年创业,从一个塑料花厂到今天拥有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公司及化妆品零售集团、横跨欧亚的3G移动网络、日产三十多万桶石油的能源公司,历经两次石油危机、文化大革命、亚洲金融风暴,他的企业却能横跨55个国家,走向日不落。
李嘉诚作为华人世界最成功的商人,不仅创造了大量的金钱和财富,而且还身体力行地创造了一套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韬略和经商哲学。
陈伟南/ 爱国爱乡名言:我是土生土长的潮汕之子,尽管旅居海外超过一甲子,但对家乡发展牵肠挂肚,总希望家乡能早日向繁荣大道迈进。
上榜理由:92岁的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陈伟南先生,是位令人尊敬的爱国爱乡实业家。
他虽不是巨富,却为家乡捐资1.2亿元发展文教;他也不是大官,却能让潮汕三市领导聚首香港谈合作,进而推动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协作联席会议机制形成。
他说,“粤东四市携手合作,这一直是海内外众多乡亲的共同心愿。
现在经过各方努力促成,这件事终于办成了!我实在忍不住,总觉得高兴得要流泪……”谢国民/ 远见名言:我了解中国的民情,我了解中国人需要什么!上榜理由:第一次重返故土,谢国民正好40岁,那是中国刚刚开始市场经济的1979年。
他选择了当时仅有1.2万人口、刚辟为经济特区还是一片荒凉的深圳,取得深圳市“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成立了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为深圳特区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全球华商名人堂——郑有英
他是第二代海外华侨,领导着一个由两代人心血和汗水构建起的、由500家独资和合资企业构成的庞大家族企业王国。
他的家族,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掌管着泰国整个国家百货业超过三分之一的天下,并至今稳居该国百货业的王者宝座。
同时,他们还在地产、酒店等行业建树卓越,被公认为泰国最大的房地产商。
在2010年《福布斯亚洲》推出的泰国40大富翁排行榜上,他排列第4位,继续保持着作为泰国最大华人财团之一的实力和地位。
有英郑1打造一个商业王国——泰国中央洋行集团董事长郑有英很有修养的郑有英博士,尊兄爱弟,团结全家人,对任何人都笑面相迎,谦虚谨慎,整个郑氏家族都对他十分尊重。
在朋友和员工之中,他也深受敬重和爱戴,大家都习惯地叫他“二哥”。
但在经营企业上,他却一点都不喜欢当“二哥”的感觉,从接过家族企业大旗的那天开始,他就一直在为不当“二哥”而努力,至今已是好多年。
生于小生意之家 长于洋买卖之中郑有英,1930年出生于泰国曼谷,在家中排行第二,也是第二代海外华侨。
童年时期,郑有英在泰国吞武里府越叻奥洛学校泰文小学就读,之后升入曼谷庵雷信中学及易三仓书院华文学校,并考进人才辈出的易三仓商学院,于194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郑有英的祖籍是海南省文昌市铺前镇坡上村。
他的父亲郑心平(字汝常)在海南结婚后,于1924年从家乡前镇坡上村前往已在泰国立足的岳父家里,帮助岳父打理饮食店生意。
经过一番拼搏后,郑心平向岳父借了300铢作资本,在曼谷开办了一间规模很小的洋杂店,经营一些报刊杂志和日杂用品。
经营报刊杂志与郑心平的志趣有很大的关系,虽因家庭经济环境的原因,没能成为学识渊博的人,但他自幼就有浓厚的文化情节。
最初的小小洋杂店里,售货的全是自家人,根本无钱从外边雇用员工,但夫妻两人绝不好高骛远,而是踏踏实实,勤俭创业。
郑心平育有多个子女,他按照当时各强国的顺序,以其国名为自己的孩子分别取名为有华、有英、有美、有法、有苏、有意等,希望下一代能成为民族的强者。
华商名人堂——魏成辉
他的公司有个响亮的名字——“第一家”。
响亮的名字背后是一连串闪亮的“第一”:世界同业中第一个全自动化生产、世界同业中市场占有率第一、第一个在中国全资拥有啤酒厂、新加坡第一个获得“全国生产力奖”和“最佳企业奖”、“50家杰出企业奖第一名”、新加坡第一个在海外购买工厂的中小公司和第一个在海外购买行销网络的公司。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创造这些辉煌的利器竟是一张薄薄的春卷皮,靠着这张薄薄的春卷皮,他席卷全球,屡创奇迹。
魏成辉379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第一家”——新加坡第一家食品集团执行董事长魏成辉“现在,全球投资商都看好中国。
不去中国发展业务,就算不上全球性企业。
”——魏成辉国家总理的骄傲2001年8月,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先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化中心礼堂举行的国庆群众大会上,发表“推动新经济战略五大方向”的长篇演讲,新加坡内阁部长、国会议员、基层领袖、政府高级公务员、法定机构董事和各界代表共1600人汇聚一堂。
在那次会议上,吴总理提出新加坡新经济战略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企业,国际化的企业。
他说:“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可以走向国际,晋身为国际新加坡公司的本土公司。
”在那次会议上,魏成辉被总理点名称赞为新加坡具有创新与进取精神的企业家代表,而且为他们大做“免费的广告”。
吴总理说:“‘第一家’是领先全球的薄饼皮制造商,具备潜能成为国际化的新加坡公司。
对你们当中一些人来说,制作薄饼皮或许不是一门很吸引人的生意,但是我对魏成辉能够打开薄饼皮的国际市场而感到骄傲。
”之后,吴总理还饶有兴致地与大家分享了魏成辉带给他的另一个惊喜:“魏成辉是我访问捷克共和国的代表团成员之一。
我最近到捷克访问。
我跟他开玩笑,问他有没有捷克人向他买薄饼皮和印度煎饼。
他听后便笑了起来,他不是要向捷克人卖这些东西,他是要在捷克聘请一名酿酒师傅。
我不知道他已经做起啤酒生意,还在中国拥有一家啤酒厂。
魏成辉解释说,捷克人以酿啤酒出名,特别是品斯乐(Pilsner)啤酒。
台达电子:追求创新的附加值
台达电子:追求创新的附加值作者:暂无来源:《东方企业家》 2015年第9期文/ 井默低调却不简单,你或许没有听过台达电子,但肯定用过它的产品。
在群星璀璨的台湾IT 界,台达电子要算行业中最为低调的一家。
低调却不简单,你或许没有听过台达电子,但肯定用过它的产品。
每年台达生产的大大小小电源超过一亿,占全球份额过半,以至于世界任意两台电脑中至少有一台的电源来自台达,无论电脑品牌是联想,抑或戴尔和索尼等,这是其40 多年来赖以生存的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代工模式的成果。
纵观过去44 年的经营历史,台达电子在创始人郑崇华的手上,是一个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模式的集大成者。
郑崇华被誉为“全球电子元器件之王”。
1971 年,郑崇华白手起家在台湾创立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其从15 人的小企业发展成全球近7 万名员工的国际企业,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交换式电源供应器制造厂商,并从2002 年一直保持至今。
2012 年台达集团营收达到71 亿美元,市值超过百亿美元,并获道琼斯永续指数全球ITC 电子设备行业领导企业第一名。
在台湾,79 岁的郑崇华是与台积电张忠谋、鸿海郭台铭、宏碁施振荣齐名的教父级企业家,只是相比之下,他更加沉默寡言,且更喜欢技术。
即使已退休,郑每天仍会花很多时间关注最新技术及全球市场趋势,忍不住时,甚至会找工程师聊聊具体的产品设计。
从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到自有品牌,进军新能源工业化的台达电子,开始告别沉默,寻求品牌扩张。
2012年6月,台达电子举办了一场记者会,创办人郑崇华把董事长的接力棒交给原执行长海英俊。
这一年,海英俊63 岁,是他进入台达电子的第13 年。
换句话说,海英俊是在50岁时加入台达电子的行列,而在这之前,他可是一位西装笔挺,曾在美国华尔街历练过的银行家。
“我之前在金融机构做事,包括花旗、JP摩根、雷曼兄弟等。
”海英俊对《东方企业家》说。
在海英俊加盟之时,台达电子正一路从台式电脑电源设备制造发展到笔记本电脑、高阶服务器、工业计算机以及通讯系统电源制造。
华商名人堂 l 郑崇华:“谋道不谋食”
华商名人堂|台达集团董事长郑崇华:“谋道不谋食”被业界成为“电子产品大王”的郑崇华,将台达从制作代理商发展到全球能源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为台达集团摸索出一条自主独立经营之路。
问及其发展要诀,郑崇华说就是“要尽可能做独到的东西”。
电子产业有一个全球化的庞大市场,但是在其中寻得一席之地绝非易事,郑崇华的制胜之道是“谋道不谋食”:不和对手争抢同质产品的市场,而是去追求创新的附加值。
“现在的企业越来越聪明,你的产品一量产,市场上同类型产品就会出来很多。
因此,你在做决策的时候,就要多想一步,必须把太多竞争者加入的状况考虑进去。
”在台达发展的早期,主要做视讯产品。
那时台湾很多厂商觉得面板产业很有前途,于是纷纷进入面板产业。
当时郑崇华也看到了面板产业的前景,但他一度矛盾:“我们是做电视产业起家的,面板产业要不要做,面板的投资那么大,大家都去做,要做需要具备极强的竞争力,你的财力够不够?如果财力拼不过,那就发展不起来。
”考虑到这一点,郑崇华决定放弃,选了另外一条路,专攻高级投影机,而且发展的很好,最大的投影机可以做到40000流明,直接投射到建筑的立面。
后来他曾庆幸没有跟着大潮流做面板,“不然就麻烦了”。
郑崇华说,本着“谋道”的原则,台达还避免了一次发展危机,成功的转型成为能源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我们是台湾企业里前三家做光伏的公司,但台湾缺硅片原料,那个时候多晶硅价格疯狂暴涨,每公斤从几十美元暴涨至几百美元,卖方市场下,美国的多晶硅生产商要求我们签署十年长单。
我当时就跟团队说,这样下去,光伏业务不仅不能给公司带来新的利润增长,还将成为灾难。
因为十年的时间太长了,你不知道外部环境、科技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会给产业带来什么改变。
果然,多晶硅后来又从几百美元跌至几十美元。
那些签署长单的企业为此深受拖累。
”那时很多光伏企业因为定位等问题,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但是,台达却早已经跳出低价竞争圈,扮演了系统整合的角色,为客户提供光伏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
企业不忘家乡的例子
企业不忘家乡的例子
企业不忘家乡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曹德旺:曹德旺是一位著名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他是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
他出生在福建福清市,从小家境贫困,但通过不懈努力,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他一直心系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捐款建设了多所学校和图书馆,帮助家乡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 李嘉诚:李嘉诚是华人社群中的商业传奇,也是全球商业舞台上的重要人物。
他在商业上的成功令人瞩目,而他对家乡的回馈更令人感动。
李嘉诚基金会捐赠了汕头大学,这是他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又一项贡献。
此外,他还捐款建设了汕头大学医院,为家乡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
3. 宗庆后:宗庆后是娃哈哈集团的创始人,他出生在杭州,从小家境贫寒。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并一直保持着诚实守信、勤奋务实的品质。
宗庆后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和教育事业,他不仅捐款建设了多所学校,还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活动,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些企业家的行为不仅展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之心,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华商名人堂 l 任正非:一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华商名人堂|任正非:一位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2005年,任正非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2012年和2013年,任正非在《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榜单中蝉联第一。
这些荣誉,并不是单纯因为任正非的财富,更多的是因为他身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积极担负自己和华为的社会责任,从不懈怠。
早在1997年,华为尚且处于创业初期时,任正非就率领华为集团向教育部捐献了2500万元,创立了“寒门学子基金”,希望能满足那些想读书却又读不起书的孩子对于知识的渴求。
另外,任正非和华为致力于运用通信技术改善教育环境,使更多年轻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2008年,他带领华为启动了“通信未来种子”项目,致力于通信技术和知识的普及,帮助欠发达地区培养ICT人才,并帮助人才填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掌握行业发展所需技能,推动知识转移。
目前,该项目已在全球26个国家实施,包括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泰国、孟加拉、菲律宾、巴西、智利、阿曼、阿联酋、印尼、越南、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摩洛哥、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等,已使超过10000名学生受益。
2014年,华为在马来西亚国油大学(UTP)建立华为大学教学实验室(HUTL),也称UTP-华为通信实验室(UHCL),主要负责落实双方的培训研发战略,同时也帮助在校大学生和刚走出校园的应届生提高技能并掌握行业相关专业知识。
此外,华为还在波兰支持教育部在789所学校推行“School with Class 2.0”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又在匈牙利设立了华为“未来创新领袖奖学金”,资助高校优秀学生。
任正非相信,教育是创造机会的关键,教育可以使运营所在国家持续和公平地发展。
与此同时,他也深知作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华为所要做的贡献远不止如此。
华为还致力于为所在社区做出贡献,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华为澳大利亚与“Tour de Cure”基金会合作开展活动,支持社区抗击癌症项目;华为尼日利亚支持Nungtso慈善基金会,帮助欠发达社区改善条件。
全球华商名人堂 l 伽蓝集团董事长郑春影 用第一个十年 领军行业
全球华商名人堂|伽蓝集团董事长郑春影用第一个十年领军行业十多年时间,郑春影带出了一个领跑中国化妆品行业的伽蓝集团(JALA)。
在上海世博会、博鳌亚洲论坛、“神十”任务等举世瞩目的大舞台上,伽蓝集团(JALA)光芒四射,其品牌和科研实力不断实现突破,本土品牌的崛起也深刻改变着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发展格局。
从辽阳走出来的郑春影,深深理解当农民的辛苦。
为了走出黑土地,他发奋图强,最终闯过高考“独木桥”,考上了东北财经大学商业经济管理系(现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986年,郑春影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进辽宁省辽阳市财政局当公务员。
在公务员的岗位上他干了近十年。
如今回想这段经历,他仍心存感激,他说:“我很感激这段经历,让我了解到不同城市的经济、企业发展情况,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浪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这份工作也让我形成了严谨的工作风格,一直影响着我后来对公司的管理和经营。
”也正是在此期间,他发现了美容行业这片“新大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以及对整个行业的初步了解和分析后,郑春影毅然辞去公职,踏上创业之路。
他率先在沈阳开了第一家美容中心,第一年就扩张到七家分店。
随后,生意如火如荼地开展,业务最盛时,旗下共有9000多家加盟美容院。
“然而,从我接触到这个行业开始,我就知道,这个行业最缺少的不是服务,而是产品。
”他说。
从沈阳到郑州再到上海,在美容院业务节节攀升之际,郑春影旗下自有品牌产品也慢慢浮出水面。
2001年,伽蓝集团(JALA)在上海正式创立。
此时,郑春影心底埋下一个理想:打造中国人自己的世界级品牌。
这个理想推动着他一开始就与众不同,伽蓝集团(JALA)在上海组建自己的工厂,实现了自主生产,聘请了日本和中国台湾知名技术专家,并与世界多家科研机构合作,研制更先进、更符合中国人肤质的专业产品。
当年5月,伽蓝成功推出“美素”“自然堂”两大自有品牌。
“美素”和“自然堂”诞生时面对的是无数洋化妆品的围剿。
华商名人堂——郑鸿标
郑鸿标大众银行创办人兼主席跑出“最佳银行”来源:华商韬略编委会作者:陈光1966年,郑鸿标拿到了大马政府迄今颁发的最后一张银行牌照,他将这一纸牌照变成了大马非政府背景中最大的金融机构。
面对外资银行的垄断,郑鸿标抓住金融的源头,将“不起眼”小额个人储蓄做成大买卖,推动马来西亚从“将钱藏在枕头下”转变为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历经三次金融危机,大众银行从未开过倒车,成立至今的近50年里,他们保持了持续盈利的纪录。
每一轮大退潮,都是他们与同业划开分水岭的时刻。
主导这一切的郑鸿标,在85岁的高龄,仍旧抱有目标,以中国为着眼点,他正寻觅更大的突破。
大马最后一张银行牌照出生于1930年的郑鸿标是新加坡的第二代华人。
他的父亲15岁便从广东来到南洋,最初靠当厨师换取免费食宿,省吃俭用了很多年,才攒够一点钱做小本生意,利润微薄。
郑鸿标的成长过程始终与贫穷挂钩,更大的不幸则是他在6岁那年便失去了母亲。
后来,他的父亲再婚,两个家庭合二为一,家中共有9个孩子,郑鸿标是长子。
记事起,他便得承担照顾弟弟妹妹饮食起居的责任,经年的累积,使得他对于帮助和解读他人需求方面格外在行。
上学期间,郑鸿标开始帮助父亲经营生意,抗日时期,他还冒着生命危险扛着架子在街道上贩卖香烟。
父亲的话很少,但是对子女的要求却十分严格,郑鸿标将父亲的每句话都看做是“命令”,在他接近20岁的时候,仍得按照父亲的规矩,每天在9点前回到家中。
物资的匮乏,使得年幼的郑鸿标对财富产生了着独特的渴望。
同学们用零花钱买零食,他只能每天吃从家里带去的面包;一碗牛肉面对他而言,都是奢侈的幻想,很久才能品尝一次;他很羡慕其他同学有自己的脚踏车,因为他骑的是旧式回收站里那种大轮子、后面驾着大铁架的“老铁马”。
打那时候起,郑鸿标便下定决心要出人头地。
“我要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将来成家,才能扮演一个很好的家庭支柱。
”他说。
郑鸿标曾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律师,既有社会地位,又有不菲的收入。
郑智勇:暹华社会的传奇人物
郑智勇:暹华社会的传奇人物
张丽纯;周吉娜
【期刊名称】《潮商》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3页(P79-81)
【作者】张丽纯;周吉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郑崇华:太阳能建筑理念执着的践行者——访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董事长郑崇华先生 [J], 王小燕;鹏飞
2."电闺女"郑华——记“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优秀人才”四川省宜宾市江南供电局李庄供电所副所长郑华 [J], 陈刚;徐伟
3.孙中山为潮侨郑智勇取名事质疑 [J], 林悟殊
4.云南植胶先行者泰国归侨钱仿周、李宗周——兴办暹华胶园始末纪实 [J], 许卫华
5.弃高薪当农民,“另类”的葡萄种植经——访重庆市劈山区郑华葡萄种植场农场主郑华 [J], 孙淑培;钟必攀;肖江;龚小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商名人堂|台达集团董事长郑崇华
“不低调”的企业和企业家
在众多媒体眼中,台达集团的创始人郑崇华是个很低调的人,甚至“低调的只剩下一个名字”,可是对于企业界来说,他和他的企业从来都不低调。
自台达成立到现在,郑崇华带领台达经历几多坎坷,华丽转型,一直光芒难掩。
70年代初期,台湾大力施行发展科技产业的政策,经济形势趋于改善。
当时台湾的电视机、收音机外销量已超过百万台,但零组件全部仰赖进口。
郑崇华看到了其中商机,决定自己创业,在台湾建立工厂生产零组件供应给台湾厂商。
于是,1971年,36岁的郑崇华筹资30万,在一个田埂边上,创建了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台达集团的前身),那时公司所
有员工加上郑崇华自己一共15人。
彼时郑崇华已经先后在亚航仪器部和美国TRW台湾分公司工作了10年,不仅接触了先进的电子科技,还积累了生产管理的经验。
所以,虽然当时台达规模很小,但是凭借他这些经验、对品质的坚持以及整个团队的齐心协力,很快就站稳了脚步。
然而好景不长,第一次石油危机来袭,台达失掉了很多订单,这让发展初期的公司危在旦夕。
为了稳定员工的情绪,郑崇华一方面动用各种关系筹款给员工发工资,另一方面又在员工面前保持镇定,并采取轮休制减少产量。
就在台达难以为继之时,转机终于出现了。
郑崇华接到了老东家TRW的电话,说有批订单要外包给台达。
这个雪中送炭般的订单不仅让台达渡过了难关,还给台达提供了内销转外销的契机。
在这个契机的推动下,1976年台达的营业额突破了100万美元。
从1971年到1981年,台达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郑崇华带领台达历经了两次石油危机,但是仍然成绩斐然:台达平均年成长率高达近七成。
随后,台达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了,郑崇华瞄准新兴的PC业务,带领台达转战电脑市场。
当时,个人计算机的兴起刺激了开关电源的需求,郑崇华眼光
独到,带领台达切入电源生产的噪声滤波器领域。
很快,凭借产品出色的品质和贯穿的环保理念,赢得了Apple、Digital、惠普、IBM、戴尔等世界顶级企业的青睐,台达很快和这些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1981年到1991年间,台达平均每年有43%的增长率,并于1988年在台湾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上市后,郑崇华马不停蹄的开始台达的全球化布局,1996年,台达交换式电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已高居世界第一,霸主地位至今无人能撼动。
全球每两台服务器和PC电脑中,就有一台使用台达的电源。
在第三个十年中,郑崇华又看好了显示器领域。
除了显像管显示器、薄膜液晶显示器之外,台达还全力推入背投影式电视,这也是台达第一个直接卖给终端消费者的消费产品。
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加上终端电子品牌直接面临的市场压力,台达也步入了缓慢发展期。
2008年,台达出现了成立以来唯一一次负增长,营业额下降12%。
这时,改革迫在眉睫。
时年72岁的郑崇华知道必须为台达找个新方向,以求永续发展。
2009年,郑崇华确定了三个改革策略:其一,利用原先代工技术积累转型先进制造业;其二,利用电子制造业积累的成本优势;其三,培育未来技术。
2012年,台达已经基本完成了转型——从产品供应到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当年那个小工厂一路进化为一个在全球拥有100多个营业据点,41座生产工厂,55家研发中心,并雇佣7万多名员工,年销售额高达70亿美元的产业帝国。
如此璀璨的业绩注定台达在企业界独树一帜,就连已经宣布退休的郑崇华也受到牵连,始终“低调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