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虚云老和尚曾对我说:“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
南怀瑾的人生最高境界言
南怀瑾的人生最高境界言: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
可是老了的时侯,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每天你都有机会和很多人擦肩而过。
有些人可能会变为你的朋友或者知已。
所以我从来没有放弃任何跟人磨擦的机会,有时侯搞得头破血流,管他呢!开心就好了!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
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二朵,天各一方。
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愚蠢的表现。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深深的话,要浅浅地说,长长的路要挥霍地走。
大大的世界要卒真地感受,会痛的伤口要轻轻地揉。
南怀瑾大师语录
南怀瑾大师语录1、根据我的经验,学佛修道的人,废物多,懒的多。
佛叫你精进,你做不到,叫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作不到。
姑且不论诸恶莫作,一善都不行是真的,因为他懒嘛!这是我们要自我检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
2、羚羊挂角无踪迹,一任东风满太虚。
3、学道要营养好,休息得够,才能用功,人家问我闭关做啥!睡觉。
一进关房先睡七八天,以后不要睡了,一坐就用功了。
尤其是夜里十一点以后一定要睡觉,烂睡一卧,那才会有精神。
4、真正佛法是不能用见闻觉知去求的。
大家反省一下,不论你学哪一宗,都是在用见闻觉知求佛法。
常有人告诉我他做了个什么梦,我一开口就骂他,又来痴人说梦,本来是梦幻空花,还没有睡醒。
见闻觉知就是在梦中,你求个境界,看见什么了,听见菩萨给你说法,都是在做梦。
5、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
6、一个人内心没有涵养,就会变成色厉内荏,表面满不在乎,而内心非常空虚。
其实,大可不必。
一个人好就是好,穷就是穷,痛苦就是痛苦。
7、耶稣的道,佛的道,穆罕默德的道,孔子的道,老子的道,哪个才是道?哪个道大一点,哪个道小一点呀?真理只有一个,不过呢,佛经有个比方,如众盲摸象,各执一端。
瞎子来摸象,摸到了那个象耳朵,认为象就是圆圆的;摸到尾巴的时候,象就是长长的。
所以一般讲众盲摸象,各执一端,都是个人主观的认识,以为这个是道,那个不是道。
8、能够成为一个生命,神和气很重要。
道家讲精气神,什么是精呢?刚才已经讲过,不要认识错了,全身的细胞、能量,都是精,精气神要合一。
9、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10、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
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
11、老实说吧,没有什么脑袋好不好的,是肯用心与不肯用心之故。
南怀瑾老师的50句人生精言
南怀瑾老师的50句人生精言南怀瑾是一位读书宏富、贯通儒释道、修行颇深的国学大师。
他对人生有着很多的精彩议论,夹杂在他对儒释道经典的解说中,每一句都体现着他的学问和修为,每一字都体现出一种通透的质地。
这样一位智者的人生感言,极为难得,当今稀有,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一再领悟。
我们精选了南怀瑾的人生精言50句,他曾说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细细体悟这些话,正是走在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的光明大道上!1、靠别人永远没出息人只有求助于自己,任何人都不可靠,世界上没有可靠的人,连你的父母,连你的儿女都不能靠,只有靠自己。
……如果自己不站起来,指望别人依赖别人,永远是没有出息的人。
2、人的势利,很正常其实,人与人的交往,人际事物的交流,势利是其常态。
纯粹只讲道义,不顾势利,是非常的变态。
物以稀为贵,此所以道义的绝对可贵了。
3、器度决定高度每个人的气度、知识、范围、胸襟,都不同。
你要成大功、立大业,就要培养自己的器度,像大海那样大。
4、寂寞的享受我告诉你们一个经验:当夜深人静时,一个人跑到高山顶上或大沙漠里,非常宁静,自己的眼泪就不晓得怎么会流下来。
这不是悲伤也不是喜欢,那是一种无比的宁静的舒服,身体每一部分都自然打开了,心里的痛苦、烦恼什么都没有了。
就是古人所谓的“空山夜雨,万籁无声”。
只听到空山里雨水拍打树叶的声音,别的什么都没有。
那是寂寞的享受,不是钱财能够买得到的。
5、空灵才能自在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器度不空灵,那就完了,等于拿个杯子在小坑的水里当船,永远动不了。
有高远的、空灵的境界,才可以在这个人世间,这个宇宙里,自由自在地飞,才能得到逍遥。
6、没有什么会一直拥有凡是好的大家都希望它不要变。
像人类的感情,我们都希望爱河永浴,希望它不要变;年龄也希望不要变,永远青春等等。
可见人永远都是那么愚蠢!如果我们懂了这个道理,知道天地间没有不变的事物,变是当然,不变?没有这回事!7、成大事者必变通“功业见乎变”……历史上的伟人:第一等智慧的领导者,晓得下一步是怎么变,便领导人家跟着变,永远站在变的前头;第二等人是应变,你变我也变,跟着变;第三等人是人家变了以后,他还站在原地不动,人家走过去了他在后边骂:“格老子你变得那么快,我还没有准备你就先变了!”8、以信仰约束自己我发现一个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绝对不同,一个人没有什么管到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就是失败的开始。
南怀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南怀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我觉得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一直为人们所接受,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我看来诗词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的理想人格。
因为凡是中国人,或多或少都能吟诵几首古诗。
在我心中,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在大唐。
今天,我想通过唐诗带大家感受中国人的四种理想人格。
我将唐诗所蕴含的人格分为四种。
首先第一种,代表人物是李白。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这首诗虽是李白的经典著作,但是它不能表现李白的豪放派作风。
有一种说法是这么说的,李白在旅途中遇挫,然后心情不大好,人这时候都比较容易想回家。
要知道李十二同学是谁呀?一个天天不着家的浪子,怎么可能会真的因为想家而发牢骚呢?李白这种天天不着家的性格,我也当真不怎么喜欢,也难怪安意如说过这么一句话:“苏大胡子是旷世难寻,李白做朋友没的说,做老公不实惠。
苏东坡懂生活,接地气,我喜欢,所以,嫁人要嫁苏东坡。
”但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家真的十分重要。
如果你在外工作不成功没关系,家是你永远的港湾。
你平常肯定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毕业找不到工作没关系,回家爸妈照样养你。
那么,李白的诗作如何展示中国人豪迈/积极入世的一面的呢?李白的诗是具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波澜壮阔之感;是具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不羁之情,是具有“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的洒脱之态。
第二种的代表理所应当是杜甫。
杜甫几乎一生都在过着颠沛流离,穷困不堪的生活。
因此他的诗读起来必定让你心疼。
读他的诗你会知道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种贫富差距悬殊的事件发生,告诉我们唐朝不一定是寸土寸金的天堂。
读他的诗你会知道居然有那么一个爱国爱民爱到让你心疼的“傻瓜”,自己都穷得叮当响,还要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惧欢颜。
南怀瑾语录三千年读史
南怀瑾语录三千年读史南怀瑾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南怀瑾语录三千年读史,希望你喜欢。
南怀瑾语录三千年读史1) 我们人生只有十二个字:“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2)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3) 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不厌地狱。
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
与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驰。
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
4) 有很多人学佛却还抱怨没有好的报应,你花这些精神去做世界上任何事都有利益的,只有学佛不同。
学佛法是学空法,一切放下,连放下的观念也放下。
大家如果用有所得之心去求无所得之法,那是完全背道而驰了。
5) 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
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
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
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
6) 什么是真头陀行,真出家才是头陀行,心出家才是真出家。
各位在座的不论在家出家的,要心能出家,才是真比丘比丘尼。
7) 世界上谁最漂亮?每个人自己看自己最漂亮,镜子照了又照,百看不厌,看到年老,还是喜欢,哈!都被幻化所骗。
8) 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
《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9) 我们学佛的根本是什么?一切宗教都是一样,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第一个起步。
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戒色七年感言 (1)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戒色七年感言不知不觉中,戒除自渎恶习已经累计走过了七个年头。
简单聊几句自己几年来的一些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谈谈我恢复的情况。
戒色七年,身体、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可以说身体恢复的还算不错。
当然我的康复要求比较高,理想目标是身体非常健康、精力非常充沛,离这个目标还有一些距离。
通过加强主观努力,克服不利身体的生活习惯,注重节用与养生,再过二、三年左右,身体可以康复到更好的状态。
来到论坛,我们得到了什么当我们来到戒色论坛,如果仅仅是戒掉了手淫恶习就离开论坛,其实收获是不大的。
戒色,带给我们的好处不仅仅是戒掉一个手淫习惯那样简单。
通过戒色,一是学习了儒释道传统文化,彻底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改正自己的坏习惯、坏习气,进行全面修身;二是学到了养生与中医常识,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锻炼身体、坚持戒色养生,获得健康的体魄。
这两方面可以概括为“身与心的修养”即“修身、养生”四个字。
修身是心性、心理的转变与升华;养生使身体康复与提升,也就是“身与心的双修”。
这也符合道家性命双修的理念。
戒色只是“修身、养生”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当我们成功戒色离开论坛时,将“修身(戒色)、养生”贯彻我们一生,这才是戒色带给我们的真正利益。
得到了这些利益,才算真的有所收获。
更确切的说,戒色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是:人生观的重建。
人生观就是观念、认识。
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带来结果,结果就是命运。
观念决定一切。
重建的人生观具体内容是什么?就是以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来指导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
离开论坛,我们留下了什么成功戒色后,除非自己发愿做版主或是宣传戒色,大家迟早是要离开论坛。
因为戒色只是我们人生旅途的一个过程,今后还有很多事等着我们去做,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戒色论坛。
问题是当我们离开论坛时,我们应该想一想,我们留下了什么?是否留下了自己的宝贵戒色经验与心得,以帮助后来的戒色新人戒色?我们是否弘扬了正能量(正气)?当我离开戒邪淫论坛,我留下了《从地狱到人间》系列。
虚云大师禅语20句
虚云大师禅语20句1、前贤寒山曾问拾得,在人世间如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者,该如何处置乎?拾得说,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2、心中有佛,何须他人唠叨啊。
3、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已忘,心灭罪忘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4、人生难得,活着能做许多善事。
这些事情能帮助人消除罪业。
5、一切业障源皆从妄想生。
6、心中有佛,佛在眼前;心中无佛,佛在天边。
7、这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就好比是吃饭、睡觉一样,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8、不要以为只有诵经拜佛行香坐禅才是修行,修行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刻,体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
9、佛是自己修得的、证得的,仅仅依靠外力是不能使你成佛的。
只有自己勤修善道,拨开自己心头的迷雾,才可以见太阳。
......六祖说过,一念迷是魔,一念悟即佛。
就是说,你放下恶念的那一刻就是佛。
10、其实万物都在变。
事情都在发展。
今天已经和昨天不一样了,明天还要变。
该做的事情要做。
有的时候等也是在做。
11、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2、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14、心中有佛,出世入世没有区别。
15、心中无佛,坐破蒲团读遍佛经也没有用处。
心中有佛,出入聚散无非因果。
16、你做你的,我做我的。
我们各种各的因,各修各的福。
17、置身红尘世间,由不得你不想,由不得你不做。
18、不苦就不是人生。
19、初次见到山和水的人,他会说,噢,这就是山这就是水。
后来见多了他就不这么认为了。
原来山有千变万化,水有万种风情。
这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
这山山水水都是人的思想。
等走遍了万水千山,看透了这些才发现,其实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没有分别。
20、吃饭还是吃饭,睡觉还是睡觉。
住茅棚和住大厦都是住。
降伏其心
马祖说:“即心即佛。”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说此心,我们修行,也修此心,众生造业,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众生,一切唯心造。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轮回,六凡流转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那里来个十法界呢?十法界皆从一念生,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法界;圆修六度,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功成四谛,归于涅,是声闻法界;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人法界;爱染不息,维诸善缘,是人道法界;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修罗法界;爱见为根,悭贪为业,是畜生法界:欲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鬼法界;五逆十恶,谤法破戒,是地狱法界。既然十法界不离一心,则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参禅、念佛、诵经、礼拜、早晚殿堂,一切细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无明,好吃懒做等等,就向下堕。除习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随缘自在。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子、做饺子、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饽饽、馒头,二名一实,不要到北方认不得馒头,到南方认不得饽饽。说来说去,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认得心是麦面,一切处无非面麦,就离道不远了。
虚云老和尚 :
【降伏其心Leabharlann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著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 《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达摩西来,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智通禅师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五十年来的近事——南怀瑾老师早年大陆侧影
? 五十年来的近事——南怀瑾老师早年大陆侧影(转贴)五十年来的近事——怀师-------------------------------------------------------------------------------- 秦明着前尘非梦半百光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从一个童年故事到两须星霜来讲,真有前尘如梦的感慨。
但是这个梦境毕竟还是真实的故事,它永恒的存在 涝恫换嵯 АK邓 嫣厝匆埠芷椒玻 凳瞧椒菜坪跤趾芷嫣兀 绻 皇钦庋 桓霾惴绲 耍 绽肫娴睦 反笫贝 校 芸赡懿换崾谷擞涝都且洌 膊换崾谷擞滥哑谕 吹氖澜纭?当我童年就读中学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年号叫做民国三十四年,也就是一九四五年的夏天。
暑假我回到嘉定竹根滩五通桥外公家里看望我的妈妈。
现在我已无法回忆那年的暑假妈妈为什么回五通桥。
妈妈如果还活着,已是九十五岁的人了。
她当年也算是四川青年女性中的一位杰出人物,从师范毕业后,曾经担任隆昌的教育局长。
在那个年代,女性出任教育行政首长的她还称是绝无仅有的一位,所以很受人尊敬。
我回到五通桥外公家里,那里亲戚人众很多,有大妗娘、舅舅、二妗娘、老表,还有几个比我还小很多岁的小姨妈,其它住在隔壁的姑婆表叔等等,多得更不要说了这些人等,尤其是我的大妗娘,经常随着妈妈到山上多宝寺去听经参襌。
据说多宝寺中,从头年(一九四四)年的冬天,由娥媚山来了一位高人在这里继续闭关,他有道又有学问,能文也能武。
五通桥是盐场所在地之一,盐场一位主官性秦,浙江人,据说也是一位有很高学养的好官,而且又有很深的佛学修养,他也对这位高人皈心膜拜。
是高人也罢,是高僧也罢,什么佛,对我来说,都是漠不关心,也是一窍不通的事。
我只有妈妈最重要,但是妈妈又经常要上山去,我显得很落寞。
有一天,我要跟妈妈去多宝寺去,看看五通人敬重无比的多宝道人。
妈妈听了很高兴,就带我上山。
进了山门到大殿,看到许多人,其中男女老少都有团团围着一位似俗似僧的人。
南怀瑾语录_1
南怀瑾语录导读:经典语录南怀瑾语录1、没有认生观,跟着大家走那是很有问题的。
问舍求天本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这才是人生的目标。
2、‘阙于信根’,没有正信就是迷信;没有智慧的相信是迷信,一切的真理不透,佛的理不透,愚痴的相信,统统是迷信。
例如你们打坐,一点念头没有,都在那里昏沉,这种愚智的果报,他生来世堕入畜牲道。
愚痴的行善,他生来世的果报是阿修罗。
所以学佛是‘大智度’,一切要靠般若,没有智慧的学佛,迷信的果报非常可怕。
3、人生,不管你发了多大的财,永远会觉得房子少了一间,衣服少了一件,钱少了一笔。
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
4、我常常感到,国家亡掉了不可怕,还可以复活,要是国家的文化亡掉了,就永远不会翻身了。
5、讲到自赞毁他,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我们这个社会上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人的成就,都是算计了别人,以许多人的失败而成就了自己。
假定有人做到了我成功,别人也得利益,那就是佛道、菩萨道。
学佛的重点就在这个地方,千万要注意。
6、真正的智慧到了最后,无所谓智慧不智慧,用世俗道理说,最聪明的人是最平凡的人,看起来最平凡最笨的人,却有上上智。
一般人觉得自己聪明的,其实是笨人。
什么理由?因为他不肯平凡;真能够平凡,就是最高明的人。
7、‘不知布施及施果报’,这个世界众生不晓得什么是真正的布施,也不晓得布施的果报是什么,以为出了钱就有功德,以为帮助了人就应得回报,说什么有舍才有得,这种心态不是布施,这是作生意嘛!8、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
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
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9、天下一切众生没有不自私的,所有永远成不了菩萨,也成不了佛。
只求利益一切众生,不求利已,才是真正的菩萨,做到‘饶益一切有情戒’才能成佛。
南怀瑾:万物皆非你所有,只为你所用。不必遗憾,因为从未拥有
南怀瑾:万物皆⾮你所有,只为你所⽤。
不必遗憾,因为从未拥有“我相信,上天不给我的,⽆论我⼗指怎样紧扣仍会漏⾛。
给我的,⽆论我怎么失⼿都会拥有。
”——三⽑万物皆⾮我所有,只于我受⽤曾经听过南怀瑾先⽣说过这么⼀段话,他说:“⼈⽣下来的时候,⼿是抓住的。
(⼿)到什么时候放呢?在殡仪馆的时候就放了。
”所以他总结:“世间万物皆⾮你之所有,只属于你之受⽤。
”很多⼈都在思考⼀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通过南怀瑾先⽣这番话,或许我们可以得到⼀些感悟:握⼿⽽来,撒⼿⽽去,这应该就是⼈⽣了吧。
越是活到最后,我们就越能明⽩,天地万物皆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任何⼈。
我们都是⼀⽆所有⽣于天地之间,也终将不带丝毫归于⾃然。
当你真正懂得南师这番话的时候,往往都已经⼈⽣过半之有余⽽⽆不⾜了。
烦恼的根源:求之不得,弃之不舍佛说:“⽆明⽣烦恼,烦恼显现为贪嗔痴慢疑。
”世间之⼈⼤多是烦恼的,⽽烦恼的根源就是对⼈⽣充满了遗憾。
之所以会遗憾,就是因为⾃⼰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或者得到的东西失去了。
所以才会“⽆明”,因⽽⼼⽣烦恼。
但其实如果懂得了南师关于“万物皆为我所⽤”的道理后就会明⽩:我们完全不必遗憾,因为从未拥有。
即便你以为那些你⼿上所拥有的东西,其实不过都是你在使⽤⽽已,本质上你是从未拥有的。
世⼈所说的“拥有”其实不是真正的拥有,⽽只是受⽤⽽已。
只是不同福报的⼈,会有不同受⽤的量。
福报⾼,受⽤之物多;福报低,受⽤之物少。
求之⽽不得,弃之⽽不舍,故⽽烦恼。
这便是将“受⽤”误以为是“拥有”所导致的。
初⽣为⼈学会把握,⽤尽⼀⽣学会放⼿古⼈云:“钱财乃⾝外之物,⽣不带来,死不带去。
”我们从⼩到⼤都在学会如何把握,如何争取,如何获得。
这是你求⽣存的技巧,也是你⽣⽽为⼈的职责。
当你已经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之后,你还要⽤尽⼀⽣来学会如何放⼿。
⽆论财富、功名,哪怕你的⾝体,都不是属于你拥有的。
因为当你离开⼈世之后,⼀切都将与你⽆关。
你受⽤的财富终会转为他⼈受⽤,你受⽤的功名也会随之消散,你受⽤的⾝体终会归于⾃然。
南怀瑾名言
南怀瑾名言1、学佛不是要度一切众生吗?善人固然要使,恶人更要度了。
好人要爱护,不好的人更值得怜悯。
2、什么是真头陀行,真出家才是头陀行,心出家才是真出家。
各位在座的不论在家出家的,要心能出家,才是真比丘比丘尼。
3、所以,真正的佛学讲应该报应并不是迷信的话,而是一句很科学的话。
你昨天骂了人家,当时人家对你笑笑,心里已经有仇恨,有机会他一定会报答你的,不会客气。
这就是因果,这就叫做业。
所以魔由心造,妖由人兴。
因果报应,生命来源就是这样的。
4、越保守的人越有自己的范围,结果变成固执,变成粘胶一样,自己不得解脱,被它胶住了,就是佛家所讲的执著。
5、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牺牲。
那就大可不必,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
6、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
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
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7、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8、一個人先要會享受寂寞,才可能了解人生,才會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9、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10、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
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
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11、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12、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虚云与袁焕仙一段机锋的精彩解析
虚云与袁焕仙⼀段机锋的精彩解析“悟”在佛教⾥,有太多歧义。
有时候,悟个⼊处就叫悟,有时候,成佛才叫悟。
有⼤悟,有⼩悟,有微悟。
就像吃⾹锅,有巨辣,有中辣,有微辣,还有微微辣。
有的⾹锅的微微辣,⽐别的巨辣还要辣。
有个⼈叫南怀瑾,⼤家都知道。
南怀瑾有个⽼师,叫袁焕仙,可能有些⼈知道。
袁焕仙有个⽼师,叫吴梦麟,⼤概没⼏个⼈知道。
袁焕仙“开悟”后,天天和吴梦麟吵架。
为什么吵架?修⾏观不同。
袁焕仙认为,⼀悟就拉倒,⼀了百了,什么都不⽤管了。
吴梦麟认为不⾏,悟只是开始,就像刚考上⼤学,努⼒学习报效祖国还在后⾯呢。
吵架,脸⽪撕得很厉害。
谁对谁错?很久之后,贾题韬说:“袁先⽣是吴先⽣引进佛门⽽且印可的,说实话,若说禅宗,袁先⽣⽐吴先⽣透彻得多,吴先⽣只是⼀位本分的学者,尽管后来好禅,却只是学者禅,不是真参实悟类的。
袁先⽣是豪杰型的,敢破敢⽴,哪怕是师⽣之间。
只不过没有必要多年互不搭理,意⽓难化啊!”贾题韬曾跟袁焕仙⼀起共事,在成都开维摩精舍,他是象棋⼤师,打败过棋王谢侠逊。
解放后,任西藏佛协副秘书长。
1956年,陈毅到西藏,问当地⼲部:“听说拉萨有⼀位下棋的贾活佛,我想请他来下盘棋。
”贾题韬的“开悟”,就是袁焕仙印证的。
很多年后,贾题韬说:“不过袁先⽣的印证似乎还草率了⼀些。
如后来对南怀瑾、杨光岱等⼈的印证就引起了丛林中的不满,认为是冬⽠印,⽽不是⾦刚印。
……何况袁先⽣⾃⼰也是精于禅⽽疏于教啊!南怀瑾从灵岩⼀下⼭,晚上⼀⼈到我家,说要到峨嵋⼭出家,也是因这个原因,他要去补佛教教理的课啊!……打开门说,于禅,袁先⽣惠我不少;于教,我则为袁先⽣补课。
不接触教理时则不说了,但禅宗是佛教内的⼀枝,既开维摩精舍这个店,总有遇上说教的时候,到时不能脸上⽆光啊!”1940年,不远千⾥来了个⼤德,到重庆。
他就是虚云⽼和尚,来主持护国息灾法会。
成都僧众听说后,特别想请⽼和尚来成都讲法。
派代表去重庆请,⼀位僧⼈,⼀位居⼠,僧⼈是昌圆法师,居⼠是袁焕仙。
人越执著越痛苦,越放下越自在
人越执著越痛苦,越放下越自在南怀瑾先生,作为一代知名的国学大师,他为世人留下了很多具有参考意义的传世语录,这些语录能够启迪人的智慧、抚恤人的心灵。
当人生遭逢困境之时,若能好好细品一下南师的开示,就总能从中找到破灭迷惘的方法,让人受益良多。
南怀瑾说过:“人生路过的都是经历,错过的都是人生,既为途中过客,尔等又何须执着。
”起初的我其实并不懂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可是伴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才越发明白。
原来南师其实是想要告诉我们:生命中有些事情、有些结局,是注定无法为人力物力所左右的。
有时候越是得不到,就越是要随缘。
唯有懂得随缘,才能体会到快乐,懂得放下,有朝一日才会真正得到。
南师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在‘拿起’和‘放下’间交叉错分的过程。
拿得起放得下的叫举重,拿得起放不下的叫负重。
一个人之所以心累,往往源于内心的执著、放不下。
”倘若世人能够彻底明白了放下的道理,那么余生才会真正成为一个有大自在的“逍遥客”。
01放得下难,难得放下,如此烦恼丛生南师说过:“你的烦恼痛苦从何而来,皆起源于你的妄执。
唯有放下,才能清净自在。
”然而,有些人就这般愚痴,要你放下,却偏偏放不下;等自己想放下的时候,又难以放下。
如此一来执念不减反增,又多了一个妄执——‘放下’。
所以说放下难,难放下,而这也便是烦恼丛生的病根所在了。
”曾经看过这么一则故事:有一人在一山路上行走,结果途中不幸失足。
不过好在他及时抓住了一棵挂在悬崖边上的树干,这才没有立即跌落悬崖。
于是惊魂未定的他便连忙开始呼救祷告,希望能够有人出来拯救自己。
而此时刚好有一位僧人从旁路过,听到呼救声后他闻风而至,于是对对方说:“你放手吧,我伸手拉你上来。
”然而对方却不敢轻易放手,生怕自己跌落下去。
僧人又问了他一遍:“你不放手,我如何救你?”那人犹豫再三,却还是拒绝了僧人的要求。
于是僧人叹息道:“你不放手,那么谁也救不了你。
”说罢便转身离去了。
而那个始终不愿放手的人也是因为体力不支,最后还是难逃跌落悬崖的命运。
南怀瑾人生最大的福报从吃苦中来(人的福报是有定数的)
南怀瑾人生最大的福报从吃苦中来(人的福报是有定数的)音乐综艺节目《歌手》中,华晨宇开唱《好想爱这个世界》时,放了一段华晨宇与宋丹丹的对话,给我的感触很深。
宋丹丹的大意是这样说的:你完全有能力得第一名,但最好别如愿!倘若你一路走得太顺,未来如果翻跟头有可能接受不了,来点挫折好。
人生不要太顺,总要为自己的未来积攒点好运和福报。
宋丹丹的一席劝告让我不禁联想到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一次开示,在开示过程大师说了这么一番话:“人一生的福报是有定数的,当你享受到了福报带来的美好时,更加应该慢慢用、省着用。
”很多人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此南怀瑾先生从多个方面作出了解释,他表示人生过得太顺,反而更需要小心,当心福报耗尽。
不顺时,也不要太烦心,人生没有永远的逆境,向着阳光奔跑,福报不请自来。
01做生意,做企业,靠的是福报曾经有人问及南怀瑾大师,什么地方消磨福报最多,最应该注意时,南怀瑾大师对提问者只说了三个字,“利益场”。
南怀瑾大师表示,福报是果,因在于修。
世间各种报应都不是命里注定的,而是修来的。
一个人修缮内心,修缮自身言行,其实说到底还是在给自己修福报。
越是有钱,越是生意做得大的人,往往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守财”比“进财”要难得多。
无福不受禄,福报享尽了,钱财也会跟着流逝,最后也只能坐吃山空了。
就好比一些人平日里人缘不错,做生意也往往诚信待人,所以熟悉他了解他的人自然也就会给他介绍客户,这便是平日里积累福报带来的好处。
但如果有朝一日,他的初心发生了改变,心中贪念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不满足现状,总想去压榨手里的资源来获取高回报,越来越忽视客户的重要。
届时,哪怕关系再好再熟悉的老客户,最后也肯定会离你而去。
这也就是福报享尽带来的恶果。
对此南怀瑾大师告诫我们:相较于钱财的积攒,福报更值得我们花费时间精力去储存,有福报,无论你做什么都会给你带来积极的影响。
平日多反省自身的不足,遵从其职,尽行其责。
不要好高骛远,心比天高,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积累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
南怀瑾:别丢了品尝生活的心
南怀瑾:别丢了品尝生活的心作者:红雨来源:《莫愁·天下男人》 2016年第3期红雨只有一碗饭,也要分半碗给别人南怀瑾,著名国学大师,一生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生前数百种著作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
17岁那年,南怀瑾奉父母之命与姨表姐王翠凤成婚,婚后育有两个儿子,不料却因只身赴台从事船运生意,与老家的亲人断绝了三十年的音讯。
身处异地,南怀瑾时时挂记着家乡的一切,可因为种种原因,他回不去。
一次,台湾一家小旅馆失火,南怀瑾在火场中救下了一个名叫杨向薇的吉林长春姑娘,见她可怜便收留照顾,后来两人结为夫妻。
生下两个女儿后不久,南怀瑾的船队出船运货时遇到大陈岛战役,船只被征用,货物全丢,令南怀瑾欠下了大笔的货款和债务。
南一鹏出生在父亲生意失败的时候,一家人挤在基隆海滨一个陋巷中,生活艰辛潦倒。
在如此困顿的生活中,南怀瑾的心态却很平和,始终面带笑容,他常对孩子们说:“咱家还有住的地方,缸里还有米,日子还能过就有希望。
”有段时间,家里三餐不继,眼看就要饿肚子了,朋友送来了半袋米,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然而南怀瑾听说附近有户人家已无米下锅,马上拎着这半袋米送给了那一户人家。
到了下顿饭的时候,家里的米只够煮粥,餐桌上,他端起碗对孩子们说:“受了别人的帮助,也一定要去帮助别人。
即使自己碗里只有一碗饭,也要分出半碗来帮助别人,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谁也说不准啥时候会遇到难处。
”年幼的南一鹏似懂非懂,母亲摸摸他的头,笑着说:“长大了,你就懂了。
”在南一鹏的记忆里,母亲是一个慈悲且善良的女人,她以单薄的脊背挑起了家中的所有杂务,照顾四个年幼的孩子,把家操持得井井有条。
有时邻居家做了好吃的,盛了一碗送过来,杨向薇必然郑重道谢,把孩子们叫过来享用一顿美餐后,再仔细将碗洗刷干净,并把家里最好的食物重新盛到碗里,再捧着碗还回去。
父亲的慷慨无私,母亲的慈悲善良,慢慢教会了南一鹏最初的待人接物之道。
在他印象中,家里虽然破旧,却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母亲的穿着虽然不算富贵,却永远干净整洁;父亲的长袍也永远素净挺括。
南怀瑾撰写佛门楹联二十一对
南怀瑾撰写佛门楹联二十一对1·人生是梦说梦那知仍呓语世间多假弄假谁能不当真2·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得破而放不下善有善报恶有恶果讲得好而做不来3·殿上有佛心中有佛佛佛道同心心相印悟时非我迷时非我人人无我处处圆融4·生老病死苦几个修行能免得柴米油盐酱多少奔波忙一生5·求佛法于他方来世无奈寻牛皆觅迹问果报与生前死后可怜贫子失衣珠6·挥手出红尘一卷金经若坐若卧观自在将心向明月两间静境不来不去法王家7·佛是过来人世味究如何悟澈何妨常念佛心非空有相道情若此皈依还是本来心8·如是我闻信受奉行几个真能做得到著衣持钵洗足敷座算来谁向此中修9·山深林密水净沙明犹是法尘非大觉风来竹面雁过长空何须清净觉真如10·草昧洪荒留的五岭山川稽首星云开胜境红尘扰攘对此三台明月照人甘露照禅心11·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话人人只会说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奈何个个尽迷途12·恩怨缠绵如藤倚树树倒藤枯留刻画是非纷扰若膠著色色消膠化印空泥13·三世因果六道轮回须是真心信得过一灵不昧四大本空不劳禅静假中观14·入此门中清净但如初住地饶他浪走纷纭忽觉自回头15·回首依依酒绿灯红歌舞繁华大梦场中谁识我到此歇歇风清月白梵呗空灵高峰顶上唤迷徒16·佛法是机缘何须用德山棒临济喝禅门原淡泊只有些云门饼赵州茶17·竹自空心人要实心绿竹猗猗宣道谛尘世无常修行须常红尘滚滚证禅机18·山长水远路转林深谁识得对境无情休问道风吹草动月驶云飞那知是迷心逐物转凄迷19·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清即是如来大乘道有所谓也错无所谓也错安心本分祖师禅20·月白风清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谁说禅门有别境云行雨施善有善报恶有恶果须知我佛在心田21·体相用变现法报化三界三身权实尽从分别起空有中俨然你我他六尘六识因缘那自问心来。
南怀瑾超经典语录
南怀瑾超经典语录1 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不厌地狱。
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
与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驰。
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
2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3 我们用各种方法修持,都是拚命要弄平自己心中那个波浪,想尽办法要让那个波浪变平,变平了又怎么样?变平了还是水!不平呢?不平也是水。
所以说,拚命去弄平,这不是自找麻烦吗?对不对?是不是这个道理?我想是这个道理!你仔细想想看。
你的想也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它本身就在如来清净的境界。
4道家的流弊也很大,画吞刀吐火之术,都变成了道家的文化,更风水算命武功等等,几乎无一不包括在内,都属于道家的学术,所以虽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也因之产生了流弊。
说到纪晓岚,顺便讲两个笑话。
纪晓岚一生治学严谨,对学生的教育也很严格,近于苛求。
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拿给纪晓岚,他看完后,批了两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是杜甫的两句诗,这个学生莫名其妙,去问老师。
纪晓岚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讲些什么;“一行白鹭上青天”,愈飞愈远离题万里。
5 所以,开始我们已说过,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哲学、一切形式之上的。
也就是佛说,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罗密;智慧到了极点啊,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
这也等于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极点,就是最平淡的人。
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伟大。
6 世界上最会讲比喻讲得最好的是宗教家。
《新旧约》圣经基督教十分之六七都是比喻,最多的比喻是佛经。
每一句话都是比喻,如梦是比喻,如幻是比喻,水月比喻,空花比喻,东一个故事西一个故事都是比喻,因为世界上有许多真理没有办法讲,只有比喻才懂。
7 佛经处处教我们自谦,不要傲慢,贪嗔痴慢疑,这个慢字会挡住我们一切成就,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怀瑾老师:虚云老和尚曾对我说:“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一)南怀瑾老师在《虚云和尚全集》书中亲笔追忆自己与虚云老和尚的交往经历:洎及抗日战事军兴,全民奋起御敌,国无宁日,遍地无安。
德、日、意联盟,而引发世界第二次之大战。
致使全球鼎沸,弥满战云。
日军夜郎自大,竟至爆发“珍珠港”事变,意在打击英、美而无暇东顾,迫使中国再也无力抗衡,即可囊括华夏而霸权东亚矣。
际此时期,有人传称日人乃启动“高野山”之密宗高僧而修“降伏法”,故敢有此举动。
因之而使国民政府之党国元老,如戴传贤(字季陶),国府主席林森(字子超)等人,佥向领导抗日之最高统帅蒋中正(字介石)晋商,以易辞之“神道设教”而施之以佛道治平。
故有以国府主席林森名义,邀请虚老到重庆而举办“护国息灾法会”之举。
时在岁次壬午年腊月,至癸未年正月之间,即公元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一年岁未而接三十二年正月之交。
正当虚老一百零四岁之时也。
此时亦即我随袁师焕仙先生,代表成都四川佛教会邀请虚老莅蓉城而未果,但得亲与虚老对话而参学皈依,同时又与密教上师贡噶活佛,亲聆大手印法语之时。
而当时所谓之“护国息灾法会”,举办地点是在重庆南岸狮子山慈云寺。
法会共有显教与密教两坛。
上午显坛,乃虚老所主持。
下午密坛,乃贡噶呼图克图所主持。
两坛盛况,正如俗言,人山人海,万头攒动者。
如欲皈依显密两大师而得觌面亲授,犹比面见如来而亲得教诲者尤难。
我因随焕师,并有林子超主席及戴季陶先生之特殊因缘,每可在两上师稍暇之时,随时入室而亲聆参诲,且及兼闻诸多外间所不知之事。
同时,因此而识当时参与法会而任虚老首座之显明法师。
法师乃天台宗传人,后又代表中国佛协而参加青年军,为有识者之所敬佩。
三十年后,与其在台湾再见,我为其办赴美国弘法之事,继而就任美国纽约大觉、庄严两寺方丈。
人生际遇因缘,真非思议所料。
同时得遇献身战地而收养敌我两方孤儿之弘伞法师,及修黄教密宗之能海法师之师弟能是法师,与蒙古之安喇嘛等人。
弘伞法师者,乃弘一法师之师弟,安徽人,闻系北洋时代之将官而出家。
其人其行,卓荦不群,故与之交情颇笃。
总之,当此战时陪都,有此佛教大法会之盛事,凡僧俗参方知名之士,云卷雾散,不期而遇,随缘来去者,大有其人。
此时,我虽随焕师与虚老聚首三四日,但须随时过江到重庆,处置俗事。
山路崎岖,轮渡拥挤,昼夜身心均介于佛法与俗务之间,颇有劳倦之感。
一日傍晚,赶上轮渡过江,恰于船旁得一座位,即欲闭目养神,不意江岸华灯,闪烁于开眼闭眼之际,忽尔进入醒梦一如之境,大地平沉,豁然夜空一体。
唯天色虽黑,船已靠岸,即举足前行。
忽见虚老亦孤身一人,走在我前。
沿途坎坷不平,乱石烂泥犹多,我即趋步上前,手扶虚老右臂曰:“师父,太黑了,危险,我来扶你。
”虚老顾我微笑,即脱臂而出,曰:“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
”只好依命同行,但加留意而已。
及抵慈云山门,方各自回寮。
此情此景,我在台湾以后,传闻虚老遭遇,方忆当时此话,岂亦偶中乎!护国息灾法会后之两年余,在我国全民长期浴血抗战八年之结果,竟得日本无条件投降之事实。
虽曰国际人事之变化,抑亦天庥中华而不致沦堕于魔手乎!然而外祸既息,同室阋墙之难方萌。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诚为万古至理名言。
在此期间,我曾于成都、重庆,经云南而返乡探亲,且亲至南京观风。
即于民国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夏秋之际,转赴庐山天池寺之圆佛殿专修静虑,并思如何自处而得暂可栖身之域。
秋后下庐山,再到杭州中印庵与通远师弟晤面,经其介绍而认识巨赞法师,并在灵峰寺借住。
此处乃法师所主持之武陵佛学院,放鹤亭即在默林之中。
同时,再由巨赞法师得识住在黄龙洞之印顺法师。
彼二人者,皆为显教学者之义理法师,乃当今教下之僧才,实亦难能可贵者也。
巨赞法师且邀我为佛学院僧众讲授禅修之课,即便应命结缘。
但其时国事紊乱如麻,人心已甚惶恐而极不安定。
故我已决志拔足东流,将赴海外。
一日,巨赞法师邀我丈室与言曰:“阁下乃不世之士,禅门健者,况相交知心,今有事不得不直言相告。
不出三五日,我即将为有关当局杭州站拘捕,或即此断送性命。
君住此间,恐有牵连,故不能不坦言也。
”时我闻之诧然,即问之曰:“法师固为彼中人乎?我是无任何偏倚之身,但与其中当道者,颇有方外道义之情,如法师直言相告内情,或可助君一臂之力而脱困也。
”法师即曰:“我非彼中人,但已决心为维护佛教而已与对方联络输诚,并得虚老同意,虚老自称为应劫之人,决不退避。
”我闻即曰:“此事想必是陈铭枢鼓动虚老且为牵线。
”法师笑答:“所料不差。
”我再问曰:“法师等说为维护佛教而不得不如此,固为真言而不妄语者乎!”师即合掌作答曰:“决非别有异念也。
”我即起而言曰:“既如此,我于今夜动身到南京,后日即返,望君多福。
如我友许衡生在京,必可使我面见当局而为法师乞留一命以完心愿也。
”此事,果如我所预期,虽费两昼夜奔走于京、杭之间,但得保存巨赞法师而度此危机,且亦因闻虚老亦已心许故也。
后闻巨赞法师出任全国佛协副会长,不知为保全虚老是否有所作为,此亦我为虚老有关之另一公案,故又随笔及之。
旋于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二月廿九日,我到台湾,初则蛰居基隆陋巷,四壁无依。
一日,忽梦一老人向我挥手,身旁有一牢笼,有流血之病狮向我猛吼,醒而异之,不数日,传闻虚老有云门事变之事。
虚老乃一代高僧,行化因缘,犹如多面观音,非凡夫之所知。
民国以来,不但禅宗,即如整体之中国佛教,皆遭新文明撞击而没落。
虚老眼见佛教与禅宗之劫运,故不辞疑谤,并承五宗而书写付法帖以传人,实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此所谓拟“继先圣之绝学”,义所不辞也。
其坚修苦行如头陀,实有合于达摩祖师之四行门,且修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之菩萨道,足为后学楷模,当之无愧也。
虚老一生于禅门规矩,大多是注重护持,恪守传统遗风,是为最要。
我曾闻虚老有言曰:“将来事,将来自有人做。
我等都做好了,后人还做什么?”此语足可留为师法。
狮子山慈云寺之护国息灾法会,主持显、密两坛之虚老与贡噶呼图克图,皆为吾师。
而今二老皆以应化善逝,且当时与会之相知诸公,亦皆随缘物化。
唯显明法师尚在美国,今已一百零二岁矣。
但群生之劫浊、见浊、烦恼浊等,亘古依然,尚祈此会之慈悲愿力,仍当永护中华。
(二)在《维摩精舍丛书》中,南怀瑾老师亲笔记述得到虚云老和尚指点的经过:法会毕,虚老邀焕师夜谈,怀瑾侍,且曰:法会已终,彼此无事,可以冲冲壳子,甚不必拘拘律仪也。
......虚老曰:比来一般魔子酷嗜种通,并以之而课道行高下,成都朋友有如是等过患否乎?焕师曰:有、有,还是天下老乌一般黑。
语已,指怀瑾而谓虚老曰:此生在灵岩七会中亦小小有个入处,曾一度发通,隔重垣见一切物,举似馀。
馀力斥之,累日乃平言未卒。
虚老曰:好、好,幸老居士眼明手快,一时打却,不然险矣危哉。
所以者何,大法未明多取证,一分神通即多障蔽本分上一分光明,素丝岐路,达者惑焉,故仰山曰,神通乃圣末边事,但得本愁末也。
彼时纵谈,声震瓦屋,极尽其趣。
......(三)在《习禅录影》一书中,南怀瑾老师讲述与虚云老和尚交往的两件往事:虚云老和尚,这位禅宗的大德。
我也是他的弟子,我常常讲:师父啊!你不要变成讼棍。
怎么讼棍?一辈子跟人家打官司,到处打官司。
为什么打官司?庙子被坏人占了,不肯搬出去,他没有办法,只好去告他,又把庙子盖起来。
他发愿要重新修成一百二十个庙子,每个旧庙子,他都要把它修过,大陆上的旧庙子被军阀和坏人占去了,他要把这一批人赶出去,所以到处跟人家打官司。
那个时候,我说:“师父啊!你发心到处盖庙子,要盖就盖好一点嘛!马马虎虎的不行。
”他说:“你这个孩子,我们都做完了,后来的人做什么事?”嘿!这有道理,我们做得那么好,后来的人光享福,还做什么事啊!以前在重庆的时候,人家请他去做护国法会。
那个时候,政府里很多人都是他的皈依弟子。
有一次,天黑了,一下码头,我搀着他,怕他跌到。
他把手一推说:“不要扶了,以后,我们各走各的。
”这句话就告诉我,两个人的道路不同,他剃他的光头,我留我的头发,各走各的路。
(四)虚云老和尚曾作三首《辞世偈》,第三首如下:吁嗟我衰老空具报恩心宿债无时了智浅业识深愧无成一事守拙在云居诵子吃饰句深愧对世尊灵山会未散护法仗群公是韦天再世振毗耶真风自他一体视咸仰金粟尊中流作砥柱苍生赖片言末法众生苦向道有几人我负虚名累子应觉迷津佛国时欣慕香光拟近趋谨留几句偈聊以表区区此偈显然是一首预言偈,或者说,是专对某个人所说。
二00七年,虚云老和尚的弟子净慧长老亲自拜访南怀瑾老师,请南老师为《虚云和尚全集》题名并作序。
净慧长老更赋诗五首,请南怀瑾老师斧正:拜谒南公怀瑾老维摩于太湖大学堂感怀,并呈审政(一)怀疚来参金粟身,湖光波影四时春。
重重楼阁从头看,一派清风迥出尘。
(二)维摩丈室雨花天,指点乾坤处处禅。
生活菩提原不二,何妨一念入三千。
(三)三千一念事圆融,火里莲花老更红。
聃也犹龙游大泽,五洲翘首沐春风。
(四)三教经纶别有天,和光同俗祖师禅。
我来问道将何似?多谢先生为卷帘。
(五)满怀忧教老婆心,面壁求贤想古音。
天下禅林重抖擞,清修何惧毒龙吟。
2007年6月1日于北京法华精舍>其中言语寓意与上述虚云老和尚《辞世偈》暗暗相合。
南怀瑾老师在厦门禅七期间,曾经说过:虚老,抗战时候在重庆做法会,我们都常在一起的,老师父,活了一百二十多岁过世,在江西云居山,那时我在台湾。
他还给我留下话来,这是讲笑话。
”貌似戏言,实有所指。
诚然,正如虚云老和尚所说:“前路暗淡,你我各走各的,不必相扶。
”,二人似乎各走各路,但是殊途同归、万法归一,都成为呕心沥血教化众生的一代宗师,为后人所敬仰。
(本公众平台整理)******欢迎关注公众号: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
相关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整理首发。
“原创作者:南怀瑾”。
转载请注明本公众号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