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哲学的人文转向(一)

合集下载

【语言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回眸与展望(一)

【语言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回眸与展望(一)

0 引言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被很多人看作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也因此成了20世纪后半个世纪哲学和语言学研究中的当红话题。

而且,直至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对这一转向的讨论热情因新世纪的到来而降温的征兆。

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在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在哪里发端?又是由哪些人物推进?他们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这些转向给哲学和语言学带来哪些影响?语言哲学在不断的发展中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新问题?1 几个概念1.1 在汉语语境下,the linguistic turn有多种译法,经常见到的有“语言转向”、“语言的转向”、“语言学转向”、“语言性转向”等。

本文仍沿用“语言学转向”这一说法。

1.2 汉语中的“语言哲学”在英文中至少有两种常用的对应概念,一是philosophy of language,一是linguistic philosophy,本文使用的“语言哲学”指前者,即philosophy of language。

1.3 虽然“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两个概念究竟是不是有区别,有些什么不同,本来就不是很容易说得清楚。

在本文所论问题的语境下其分别无关宏旨,故这里不作区分,而作为通用概念来使用。

2.语言学转向与语言哲学2.1 从古希腊探讨世界最终成分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到近代研究认识的起源、认识能力以及认识方法等的认识论,再到现代把语言意义的研究作为哲学研究首要任务的语言哲学,西方哲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和语言哲学阶段。

2.2从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哲学经历的三个不同的阶段代表着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哲学论题。

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本体论思维侧重于探究世界的最终构成成分,试图寻求宇宙的本源和某种形而上学本体,即传统的客观理性;到了近代,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轴心主体性形而上学以主客、心物、思有二元对立为出发点,以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为特征,强调主体的理性能力。

[人文精神的哲学论文]关于人文精神的议论文

[人文精神的哲学论文]关于人文精神的议论文

[人文精神的哲学论文]关于人文精神的议论文人文精神的哲学论文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文精神研究所谓人文精神,从本质上说就是重视人的价值和需求,关爱人的生命和命运,关注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精神。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提高到人的高度,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无不贯穿和渗透着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展现着人文魅力。

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及其一系列著作中表现出来。

一、早期马克思思想的人文精神体现马克思从青年时代起就受到欧洲人文主义思潮和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刻关注着人类命运。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以及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世界观:从敬奉神转向关照人,从关注人来世的命运转向关注人现世生活的幸福,从倡导神性转向注重人性。

他们高歌对人自身的赞美,倡导自由、平等和人的尊严。

而德国哲学家康德也曾说过:“人不应当被作为手段,不应当被作为一部机器上的齿轮。

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义来行动的。

”[1]268这些思想都曾深深震撼着马克思的心灵,加之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马克思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抨击专制制度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

在此基础上写下了一系列展现人文精神的哲学著作。

在写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宗教的批判只是起点,是一切批判的前提条件,而且当“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2]2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的本质问题,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必须消灭使人不成其为人的一切关系来实现一个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

可见,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十分注意人类解放问题,始终将此作为其哲学的最终目标,并认为无产阶级是最终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社会力量。

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

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

词语破碎之处何物存在——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倪志娟内容提要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以两条线索进行的:英美语言分析哲学的科学主义路线和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的人文主义路线。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哲学家们试图以语言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反二元论的意义整体。

以往在认知过程里被当作一种透明介质的语言,接受了哲学家们从各个角度的聚焦透视。

对语言的关注,是人类认识能力深化的结果,也是哲学自身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但是,在语言学转向之后的哲学正在将语言神秘化、迷信化,从而陷入了语言的牢笼。

关键词语言;转向;语言分析哲学;存在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标识出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和差异。

现代哲学关注的主要对象由主客体关系或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转向了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将语言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力图摆脱形而上学的阴影,以语言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反二元论的意义整体。

那么这一转向是否真正解决了传统哲学的危机呢?它对哲学的真实意义何在呢?一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是以两条线索进行的:英美语言分析哲学的科学主义路线和欧洲大陆语言哲学的人文主义路线。

首先是语言分析哲学的兴起。

从哲学产生之初,语言问题就包含在哲学思想之中,只是人们一直将语言作为再现事物的本质、表达思想的工具。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哲学家关注的是万物的本体问题;近代以后,认识活动的主体及其所使用的认识方法成为哲学关注的中心。

到19世纪末期,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又动摇了“由笛卡儿创始的、与牛顿力学同时发展起来的近代哲学范式”(库恩语)。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语言的内在结构及其运动构成了科学理论发展的动力学因素,制约着科学理论的进步和深化。

对于科学理论来说:“最有意义的不是直接观察到的东西的精确性质,而是对被观察到的东西(即理论事实)给出解释性的表述,因为正是这些理论事实的集合构成了科学知识的基础。

”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知识都要通过特定的科学语言系统才能描述、解释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而现代数理逻辑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在知识领域里使用变元和量词所意指的东西,从而保证逻辑发展的普遍性和一致性。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西方哲学史知识点整理一、希腊哲学的起源1、前苏格拉底哲学:主要关注自然学和宇宙论,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哥拉等。

2、苏格拉底哲学:关注伦理学和人类学,以对话和质问的方式探究真理和美德。

3、柏拉图哲学:创立了理念论和灵魂三重结构,影响了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哲学。

4、亚里士多德哲学:建立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关注实体、真理和逻辑原理。

二、中世纪哲学1、教父哲学:主要关注基督教信仰和神学,如奥古斯丁、拉克坦提乌斯等。

2、经院哲学: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发展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如安瑟尔姆、阿奎那等。

三、现代哲学1、文艺复兴哲学:关注人文主义和人类自由,如伊拉斯谟、弗朗西斯·培根等。

2、经验主义哲学:关注经验和实践,强调观察和实验,如霍布斯、洛克、贝克莱等。

3、理性主义哲学:关注理性和演绎法,如笛卡尔、斯宾诺莎等。

4、德国古典哲学:以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为代表的哲学流派,关注先验论和绝对精神。

四、20世纪哲学1、分析哲学:关注语言和逻辑分析,如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

2、现象学:关注经验和意识,探究人类的本质和意义,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3、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存在意义,探究人类的自由和责任,如萨特、加缪等。

4、后现代主义哲学:关注多元性和相对性,批判现代性和宏大叙事,如福柯、德里达等。

五、其他重要哲学家和思想家1、卢梭: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对现代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尼采:批判了基督教道德和现代性,提出了超人概念和永恒轮回学说,对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理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4、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对心理学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5、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者,对现代物理学和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一、导言西方哲学史是一门探讨人类思想发展历程的学科,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观点、方法和流派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的底蕴和精神。

从“文化转向”到“译者转向”——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理论思想

从“文化转向”到“译者转向”——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理论思想

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从“文化转向”到“译者转向”——解析道格拉斯·罗宾逊的翻译理论思想周姣(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格拉斯·罗宾逊,一位具有独特思想的美国翻译理论家。

在周遭世界都在坚持神本主义时,他独树一帜,坚持倡导新的翻译理论,即人本主义。

在经过实践与思考后,总结出当下翻译的社会制约,提出我们翻译研究的视角应该转向译者本身,应当以人为本,他强调人不仅仅只是翻译的工具,而是独立且具有思想情感的个体。

基于此,道格拉斯提供了翻译理论一个全新的视角,实现了翻译研究方向的重大转折,即从注重文本研究到更多的关注译者本身。

关键词:道格拉斯·罗宾逊;翻译理论;译者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0-0025-021理论简介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呈现出渐趋多元、系统的态势。

在西方翻译理论与非凡的成就下,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极其卓越的翻译理论,在西方翻译界独树一帜。

罗宾逊在文学、文化、语言学、翻译等领域都有其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当代学术背景都以“文化转向”作为研究取向,而道格拉斯从不同角度引导研究转向“译者转向”,不但对文化研究中的偏向做出了纠正,还以独到的“译者为中心”翻译理论构建了当代译者新的形象,这种新颖独到的建构引起了翻译界的思考。

道格拉斯《谁在翻译?超越理性论译者的主体性》一出版,便引起众多关注。

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起初早期的自然哲学发展到由神秘力量主导的神本哲学,最后才发展成为现代的人类自身主导的人本哲学。

从悠悠发展历史,人类慢慢地意识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到人类本身具有不可衡量的力量。

早期,维柯站在世界发展之巅,俯瞰人类历史发展时,看到了实际上是人类本身创造了历史,这一宣称,为西方哲学人本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影响,使得研究者们将目光聚集到人类“理性”的本质问题上来。

哲学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及其语言学转向

哲学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及其语言学转向






历史主义学派
继逻辑实证主义之后而兴起的是历史主义学派。历史主 义学派接受了奎因的整体主义和汉森的“观察负载理论” 的思想,是一种后实证主义的哲学。 主要代表人物:库恩——提出了著名的“范式”理论。 他认为科学理论是一个由许多命题、定律、原理有机构 成的统一整体,其中有一些最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 构成了理论的核心部分,称之为“范式”。“范式”是 整个理论的基础。他认为范式是不能被经验证伪的,因 为科学家们可以修改或调整理论的其他部分,以保护范 式,而使整个理论不受反驳。 至于历史上经常出现理论的兴衰和更替,库恩认为这不 是经验证实和证伪的理论,而是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变化 的结果。根据这种理论,库恩还提出了科学语言(范式) “不可通约”的观点,认为,由于范式是非理性的信念 的产物,而不是理性认识的产物,因而不同范式的语言 之间是不相通约或不可比的,正如不同宗教的语言之间 是不相通、不可比的一样。这样,他就否定了不同科学 共同体之间的语言交流的可能性。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海德格尔以“此在”代替胡塞尔的“先验的自 我”,并以此反对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倾 向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但并不真正属于反逻各 斯中心主义。因为德里达指出海德格尔的“此在” 哲学不过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一种变体。
把人本主义真正变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化的是 德里达。德里达力图以他的解构主义消解一切二 元对立,其中包括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然 而其结果是消解了哲学中的一切确定性,而使哲 学沦落为一种游移不定,怎么都行的消闲哲学或 游戏哲学。德里达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影 响了整个后现代主义思潮,并使科学主义与人本 主义两大思潮,在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大旗下汇 合起来,成了一种引人瞩目的两大思潮合流的哲

图像的转向

图像的转向

图像的转向*[美]W.J.T. 米歇尔范静哗译媒介的所有脉冲都馈给到我梦境的环路。

人想到了回声。

人想到了制成于图像之中的图像以及图像之间的相类相似。

它便是这般复杂。

唐·德利洛《美国》(1971)理查·罗蒂曾把哲学史的特征描述为一系列“转向”,在这些转向中,一整套新问题的凸显伴随着旧问题的消隐:古代与中世纪哲学的图景关注物,十七到十九世纪的哲学关注观念,而启蒙的当代哲学场景则关注词语,这似已得到众人认可。

罗蒂哲学史的最后阶段便是他所谓的“语言学转向”,这一发展已在人文科学的其他学科产生纷繁复杂的共鸣。

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以及文本性的种种模式已经变成对艺术、媒介以及文化形式进行批判审思的通用语言。

社会便是一个文本。

自然以及对它的表征已经成为“话语”,甚至连无意识也如语言一般结构而成。

1思想界及学术界的话语中所发生的这些转变,更多的是它们彼此间的相互作用,与日常生活及普通语言关系不大。

这样说的理由并不见得有多么不言自明,但是人们似乎可以明白看出哲学家们的论述中正在发生另一种转变,其他学科以及公共文化领域中也正在又一次发生一种纷繁纠结的转型。

我想把这一转变称为“图像转向”。

在英美哲学中,这一转向的变体向前可以追溯至查尔斯·皮尔斯的符号学,向后到尼尔森·古德曼的“艺术的语言”,两者都探讨作为非语言符号系统赖以立基的惯例及代码,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不是以语言乃意义之示例范型这一假定作为其开端的。

2在欧洲,人们可能会把它与现象学对想象及视觉经验的探究一致起来;或者与德里达的文字学相一致,这一理论通过把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书写的可视的材料痕迹上,从而将语言的“语音中心”模式去中心化;或者把它与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大众文化以及视觉媒介的探讨相一致;或者将它与米歇尔·福柯所坚持的权力/知识的历史及理论相一致,这套理论及历史把话语的与“可视的”、可见的与可言说的之间的断裂阐述为现代性的“视界政体”中关键的分界线。

西方哲学的出路:终结还是转变?

西方哲学的出路:终结还是转变?

西方哲学的出路:终结还是转变?赵敦华在后现代的话语中,"哲学的终结"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否认本质、消解结构,得出了一系列的断语:"上帝死了","人死了","作者死了","读者也死了";这个被消解了的对象系列的终结点是:"哲学消亡"。

事实就是这样无情地摆在哲学家的面前:如果这个世界失去了原则和价值(上帝和人),没有了意义和真理(作者和读者),那么,哲学将何为?哲学将何用?"哲学消亡"论并非后现代主义的专利。

自黑格尔哲学体系于19世纪中叶解体之后,西方哲学家们便有了危机感。

时至今日,危机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演越烈。

在20世纪后期,"哲学的危机"、"哲学的终结"成了西方哲学界的热门话题。

与此同时,一些现代哲学家不同意"哲学终结论",而持"哲学转变"论。

比如,哈布马斯要用"交往理性"取代"工具-目的理性",把理性主义改造出社会交往理论,使哲学在克服社会危机的同时克服自身的危机。

这是"转变派"的一种典型的做法。

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哲学消亡"论"哲学终结"话题的出现,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的思想有直接的关联。

他们可以说是分别代表英美分析现在和欧洲大陆哲学的两座高峰,他俩不约而同地得出了"哲学终结"的结论,对当代哲学的趋向发生很大影响。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反映了人们对几千年来的西方哲学围绕着同样的问题争论不休而未能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的思辨和论辩传统的失望态度。

他在《逻辑哲学论》中直截了当地宣告了哲学主题被消解的命运:"哲学的正确方法固应如此:除可说者外,即除自然科学的命题外,亦即与哲学无关的东西外,不说什么"。

语言学转向

语言学转向

语言学转向的影响
意义问题也与对象世界没有关系,意义完全 是符号系统之内的事情。正如我们在前文 提到的,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在语言学转向中 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于,他把语言与人的 “此在”联系在一起,突出强调语言使存在 及其意义得以敞亮,这在实际上开辟了另一 条不同于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语言理论 路径。
语言学转向的代表人物
从语言学转向的发展来看,有两个对西方当 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物值得我 们注意:一个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另一个则是德国 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索绪尔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被称为西方语言学中 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他作为一名语 言学家所关注的是把语言学建成一门科学, 即结构语言学,并希望在此基础上创建符号 学。他提出,符号(能指)与事物(所指)之间的 关系是人为的、随意的(约定俗成),意义是 由符号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的
于是,当代文化诗学研究中的向外转趋势就及时出 现了.
语言学转向的影响
而把语言的本性归结为“诗”,“诗”将不再 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诗性”也不再是文学语 言的特有属性,这必然导致“文学语言”与 “非文学语言”、“文学文本”与“非文 学文本”界限的消解,这一变化,又使得当今 的“文学理论”与“文化理论”之间的渗 透与交融。把“文学文本作为哲学来读” 或“把哲学文本当作文学来读”,正是当今 文学理论与文化理论相互渗透的表征
语言学转向的影响
“语言学”与“诗学”的结合,把文学语言的 研究推至传统理论所没曾达到的专业化水 平,“文学理论”与“文化理论”的渗透,使 得审美化的语言观,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向 我们敞开了语言、存在与审美,哲学、文学 与美学统一起来的动人前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趋势影响和制约我国哲学发展趋势有相互联系的两个背景:一是社会转型即主要指自然经济为基础体现农业文明的传统社会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体现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现代社会过渡的社会变革过程。

二是全球化三是互联网技术的角度:铁器时代、电器时代、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哲学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要建立起我国现时期社会发展状态相适应的新的哲学观念,并用新的哲学观念去引领整个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任务实质上就是要重新建造价值观念体系,重铸中国民族精神。

二是要同各门具体科学结合起来,特别是同具体的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对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做出一种综合性的总体探索。

因此我国哲学的发展就应当:以马哲为基础,对西方哲学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扬弃,这就要求马哲同西方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对西方哲学,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以中国人的眼光去解读去沟通。

对中国传统哲学,要放眼于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去鉴别、吸取和弘扬。

同时也要求哲学研究同各门具体科学特别是具体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一方面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重建和发展提供新的有效的观念框架。

另一方面又从这些学科中吸收养料丰富和重塑自身。

3个路径:文本解读派、西马解读派、时代解读派3个目标是什么:返本有什么意义(正确审视和评价)开新(如何走向当代)具体来看马哲的发展趋势:第一,该学科学术热点问题将继续以现实问题为主,既表现为对社会变革现实问题的关注,又将导致哲学人文精神的弘扬。

又具体表现为:其一,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今后将要打破学科分立的局面而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其二,文化理论、文化哲学将继续受到哲学界的高度注视。

其三,人的问题将有可能在更高程度上再度成为研究的重点。

第二,基本理论研究将近一步加强同国际科学文化发展的联系(我国哲学文化同国家文化的对接问题)现代西方哲学有3个转向:1、语言学的转向导致语言哲学的蓬勃兴起2、文化哲学的转向3、人类哲学的转向对人的问题的终将关注成为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第三,有关哲学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等方面的元哲学和元理论的探讨将处于宁静的低势。

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向“历史”的转向

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向“历史”的转向

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向“历史”的转向内容提要:在西方哲学问题的历史逻辑中,不仅存在着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同时还发生着从近代的“解释哲学”(认识论哲学)向“历史”(哲学)的转向。

应该说马克思哲学引领了后一个哲学转向。

马克思哲学对哲学的消解和对现实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哲学从“解释”走进了“历史”。

哲学在“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批判的性格,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就是哲学的这种转向给予的。

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经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都是这种转向的逻辑在历史中的延伸。

关键词:哲学转向历史马克思哲学西方哲学在我国哲学界对西方哲学历史的研究中,关于从古代本体论到近代的“认识论转向”,从近代的认识论到现代的“语言学转向”,似已成为把握西方哲学问题发展逻辑线索的共识。

我认为,在近代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型中,仅以“语言学转向”还不足以把握从近代到现代西方哲学问题的发展脉络,并且易于以“学院派的正统哲学”遮蔽哲学本应具有的生命意识。

实际上,西方哲学问题及哲学的发问方式在从“认识论”向“语言学转向”的同时,还发生了更重要的另一哲学转向,这就是由马克思哲学为始端的从近代的“解释”(认识论)向“历史(学)”的转向[①]。

确立这样的认识,对重新看待西方哲学的历史和走向,对修正我们既有的哲学观,对确立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②],对把握当代西方哲学的思维特质都会有积极的意义。

本文试从哲学问题的历史与逻辑演化的视阈,以历史解释学的方法,试对这个论题做出合乎人们接受习惯的说明,以确立这种判断的合理性。

一、哲学发问方式及问题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的转型及逻辑学界似已经达成共识的所谓西方哲学历史有一个从“古代本体论”到“近代认识论”的转向,和从“近代认识论”到“现代语言学”的转向,实际指的是哲学主题的转向,也就是哲学发问方式的转向。

在这些哲学发问方式与哲学主题的转换中,形成了西方哲学的历史逻辑。

所以,我们只能循着哲学历史的这种逻辑去寻找哲学主题向“历史”转向的历史理由。

哲学论文语言学的哲学转向论文哲学与语言

哲学论文语言学的哲学转向论文哲学与语言

哲学论文语言学的哲学转向论文:哲学与语言摘要:哲学从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语言的思辨。

在经历本体论、认识论之后,20世纪的哲学出现了语言转向。

语言成了哲学的“本体”。

在哲学出现语言转向后,各学科也出现哲学转向。

20世纪语言学理论的繁荣是语言学哲学转向的结果。

关键词:哲学;语言;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学的哲学转向关于语言与哲学的关系的思辨源远流长。

一方面,抽象思维只有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只有当语言有了相当的发展之后,基于抽象思维的哲学才会出现。

语言是哲学研究不可脱离之工具,同时也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材料;另一方面,哲学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沃壤。

语言学的产生是哲学研究深入的结果。

哲学理论的每一次发展,都会对语言学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对重要观念的概念考察”,语言同历史、科学、艺术等一样都是哲学考察的观念。

但是,语言和概念的关系常常密切到我们经常无法将二者区分开来。

因此,哲学对于语言的概念考察就“不再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是哲学本身了,或者说是‘第一哲学’”。

[2] 公元前800年开始,世界上的几个古老文明几乎同时进入了“哲学的超越”阶段,并开始了从哲学角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

但是,中西哲学对语言问题的切入点从一开始就大相径庭,我们可以通过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来对比一下中西哲学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思辨。

1.老子对语言问题的思考王岳川把老子视为“中国哲学史上是最早表明其语言观与本体观之间的关系的一位思想家。

《道德经》开篇就阐明:“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

老子强调人类语言是有限的,“语言的悖论在于,语言不能穷尽事物的本体,但人却命定般的只能借助语言去‘道’出本体”。

[9]老子又在第二十五章说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表明自己所使用的“道”也不过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名”而已。

这个“道”之所以不可言,是因为没有一个“常名”与之匹配,所以老子突破日常语言规范的“信言”和“正言”,在《道德经》中通过“不言”、“贵言”、和“希言”来指代,形成一种“正言若反”的语言空间。

现代西方哲学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现代西方哲学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刘放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在内的整个近代西方哲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有了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一些值得注意的演进态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永葆青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就必须对此予以密切关注和深入考察,从中汲取营养,推动自身的不断创新。

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来龙去脉作宏观把握,无疑是一件富有意义的工作。

从西方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西方近代哲学通常指从笛卡尔到黑格尔这一时期的哲学,从整体上说属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其中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等派别的对立,但它们大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哲学不应以“神”为中心,而应以“人”为中心;人可以而且应当凭借本身固有的理性能力(包括经验感知和理性反思)去认知世界。

这种理性精神既含有一种以资产阶级的人权思想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又与当时兴起的近代自然科学精神相一致。

通过对理性的倡导,当时的哲学家们把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客体)的世界明确区分开来,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被提到哲学的首位,西方哲学发展由此出现了所谓认识论的转向。

这一转向克服了古代哲学的素朴性和中世纪哲学的神秘性,对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科学反对宗教的斗争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西方近代哲学同时又隐含了严重的片面性和深刻的矛盾。

这首先表现在原本丰富多彩的“理性”日益走向狭隘化、绝对化。

近代哲学家们用“理性”构建的哲学体系,往往成了与现实生活和科学发展相脱节的抽象形而上学体系。

这种体系不仅被当作“科学的科学”,而且被用来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

其次,由于将主客、心物的区分绝对化,近代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二元论。

二元论在认识论上必然导致与理性精神相悖的独断论或怀疑论。

由于二元论将主客分离,主客体的存在都被抽象化,成了纯粹的意识实体或自在的物质实体,由此出发建立的哲学要么是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要么是与人无关的机械唯物主义或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

论哲学的人文精神

论哲学的人文精神

20 年 1 06 0月
天 津 市 经 理 学 院 学 报
Jun l f i j n gr o ee o ra o T a i Maa e C l g nn l
0c o e 0 6 tb r2 o
第5 ( 期 总第 7期 )
No5 S m . .( u No7)
成真 正 的哲 学人 文 转向之 自觉。现代 西方哲 学的人 文转 向和 马克 思主义 哲 学的人 文取 向 , 都要 求 把哲 学 的人 文精 神作 为 一种 新的 思维 范式来 重新理 解哲 学 。哲学人 文化作 为 思维 范式对 于我 国社 会转 型 时期人 文价值 观 的重 建有 着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关键 词 : 西方哲 学 ;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 ; 学的人 文精神 ; 实意 义 哲 现 中图分类 号 :5 2 B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9 37 (0 60— 5 0 10— 87 20 )5 0 —2
其人文价值的意义和功能。
l 、 西方哲学。l 世纪后半期特别是2 世纪以来的 9 0 西方
收稿 日期 :0 6 0 — 6 20 — 8 0
作者简 介: 丁娟娟 , ,9 1 , 女 18 一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师 。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2 0 年 1 月 06 O
天 津 市 经 理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i i n g rC l g o r a f n Ma a e ol e T e
0co e 0 6 tb r 0 2
第 5期 ( 总第 7期 )
( ) 一
哲学发生了转向, 一是所谓的“ 语言哲学转向”一是所谓的 ,
有人把哲学列入“ 人文科学”仅仅是表明对哲学精神的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总体:探索“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历史上的方法论理论为依据来客观陈述,开放性的讲课,注重学生自我发现和探索。

先就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形成知识背景与问题意识,再结合马克思相关文本段落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及其方法论⏹1,科学史⏹2,科学:科学之一般(知识论)⏹3,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含人文科学)⏹二,社会科学方法论领域的基本派别和诸问题⏹1,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后实证主义、结构主义⏹2,诠释学(现象学、存在论、哲学解释学)⏹3,批判理论⏹三,马克思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1,马克思的“哲学”⏹2,颠覆形而上学:人的解放与改变世界⏹3,马克思对实证主义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科学方法论的人学、历史观批判:“将来只有一门科学”⏹4,科学知识的标准:人的解放与改变世界⏹5,跳出意识形态:历史科学及其方法论革命第一章,科学及其知识论、方法论、本体论1、科学史形而上学(哲学、世界观)的意义:●形而上学(整体、本质、本体、终极)的两个意义:●一是宇宙论:事物的本质、来源、归宿。

●二是人类学:人存在的意义、安身立命之所问题——人是谁,来自于哪里,要到哪里去——终极价值问题。

●丹皮尔描述了:自然科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的历史,以及这种关系的未来。

●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实质是:科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的两个意义:事物的本质、来源、归宿;人的本质、来源、归宿。

2,科学●科学,就其原初的含义,其实就是一切有系统的学问和知识。

●“拉丁语scientia(scire,学或知)就其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是学问或知识的意思。

●但英语词‘science’却是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学)的简称。

●德语对应词wissenschaft仍然包括一切有系统的学问,不但包括我们所谓的科学science(科学),而且包括历史,语言学及哲学。

”(丹皮尔,9页)●德语的“科学”概念,作为一切有系统的学问,和我们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科学”需要的概念一致,和马克思使用的“科学”概念相一致。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 (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 (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读书笔记)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

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人本主义(Humanism)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旨在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原。

这一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批评,因此涌现出了人本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批评(Symbolism)、意象派诗论(Imagism)、表现主义批评(Expressionism)、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sis)、现象学批评(Phenomenology)、存在主义批评(Existentialism)、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Western Marxism)、接受美学(Rezeptionsasthetik)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流派。

在价值取向上,以上这些批评流派都基本上以人为本,例如象征主义诗论非常重视人的个性、个性的心灵活动和精神活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理论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把人的自由视为人的本质;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非常重视读者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文学阐释和艺术审美中的能动作用。

20世纪初,西方人本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关于“人是宇宙的精神,是万物的灵长”的人文主义思想,并重新强调了以单个的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它们在象征主义批评与意象派诗论中首先得到了凸现。

他们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并试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强调文学表现中的“非理性”的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第一性,这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就曾提及,但真正丰富人本主义观点的是瓦莱里(Paul Valery,1871--1945)的象征诗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复合”,特别是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表现主义文论,甚至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所剖析的文学中表现的个体精神史的创作理论都是人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

论道家哲学的人文关怀精神

论道家哲学的人文关怀精神

人文 关怀 的 “ 人 文 ”一 词 , 是 中西融合 的 结果 。 “ 人文 ”( h u ma n i s m) 可 以解 释 作 为人道 、人本 、人
的 “ 道 ”关于生命 的本 源认 识 ,展现 出对 人的根 本关注 ,为人类生存发展问题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
毫无 疑 问其本 身是 对人 类 生存 问题 的基本 关 怀 。 台
摘 要 :人 文 关怀 ,是 对人 的 生存状 况 的 关注 ,其核 心在 于肯定人 性 和人 的价 值 ,追 求人 的 个性 解放 和
自由平 等 , 尊重人 的理 性 思考 , 关怀人 的精神 生 活等 。中国道 家哲 学蕴含 丰 富的人 文 关怀精 神 , 主要体 现 为:
其一, 道 家哲学的 “ 道”; 其二 , 人与 自身的关系; 其三 , 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其四, 人与 自然的关 系。
性 等意思 ,强调人 的价值 。人文关 怀 ,也就是 肯 依据 。虽然 它 的主 张不 一 定符 合现 代 科 学精 神 ,但 定人的价值和人性 ,尊重人的理性思考 ,追求人的 个性解放和 自由平等 ,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这种
人 文 精神 兴起 于 文艺 复 兴 时期 的欧 洲 ,然 而这 种 精
1 4 0
何预先存在的、先验 的、托之于 ‘ 天’ 或 ‘ 上帝 ’
‘ 上帝 ’及其支配地位 。因此 ,人是具有其独立人 格的 , 其在本质上是 1 9 由的。 ” [ 2 陈鼓应还认为 , “ 除 了生 命之根源 ,老庄之道 又指 向天地万物 循环往
家司马谈在 《 论六家要 旨》中把道 家的主题分为治 主张对生命要 自贵 自爱 , 反对轻生贱体 , 重视 生命 的价值 。 老子说 : “ 贵以身为天下 , 若可寄天下 ; 爱 以身为天下 , 若可托天下。” 只有爱惜生命的人 , 才

第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1)

第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1)

阿里托:希波战争胜利后,我的葡萄酒生意一直很好,我正
要赶往港口送货,然后参加公民大会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阿菲尔:中午到我家讨论公民发言权问题,如何?
阿里托:不行,我要去听普罗泰格拉老师的课。我想参加陪
审法庭,但演说水平不够。上次与你讨论的问题想
好了吗?
公民参政的实际需要
阿菲尔:“究竟是标枪,还是掷标枪的人,还是主持者对标
资料搜集:苏格拉底之死的真正原因?
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问题4探、究影:苏响格拉:底对之死人体性现了本什身么人的文研精神究?,其思是想人有何类影响精? 精神神一.体觉门现醒研了究的遵一“守法个人律重”,要的捍表学卫现思问想,。自使由哲和学人真格尊正严成等为人文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一点 十五分。
自然
“人是万物的尺度”——公元前5世 纪中叶

上面三个时期希腊人关注的对象有什么变化?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一点 十五分。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智者学派
普罗泰格拉
智者——“教授智慧的教师”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一点 十五分。
课前思考:
(5BC中叶以后)
• 什么是智者学派?(概念)
• 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会出现智者
枪刺死事件负责?”我思考很久,但没有结论!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一点 十五分。
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
公元前8 世纪
雅典城 邦萌芽
2024/9/23
公元前6 世纪初
公元前6世 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
梭伦改革,雅 ,雅典民主政治
典民主制度 确立
基础奠定
公元前5
世纪
伯利克里执政, 雅典民主政治发 展到顶峰

近代哲学认识论的转向

近代哲学认识论的转向

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从西方哲学总体发展过程来看,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古罗马哲学。

之后经历近代的理性主义、浪漫与古典之争,再之后进入现代的碎片化的哲学。

其中从古罗马哲学到近代哲学经历了一个从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演变过程。

世界的本体是古代哲学的核心研究对象。

哲学家希望解决的问题是:世界万物的统一于什么?多种多样、变化无常的现象中是否有根本性的不变的东西,有的话又是什么?这种哲学是一种有关客观世界的哲学,研究这个世界万物从何而来,万物的本质是什么,万物由什么构成,是古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

其中有水成说、火成说、土成说还有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当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并非我们现今物理学上的原子,但其思考对如今仍有重要意义。

古希腊哲学又以苏格拉底为界分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和后苏格拉底哲学,前苏格拉底哲学更加关注自然,后苏格拉底更加关注社会.从苏格拉底开始注重研究人类社会,什么是知识,什么是美,等与人类关系更密切的事物。

但后苏格拉底哲学也研究了世界的本质,如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每个人看到的只是洞穴中的雕像的影子。

之后的中世纪,哲学科学陷入沉寂,但也在为之后的近代哲学做准备.中世纪的哲学和科学几乎成了基督教神学的婢女.神与人、天国与世俗、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奥古斯丁等哲学家试图用理性去论证神的存在,这样理性的思考方式也得到发展。

到文艺复兴时代诗人、画家、作家、哲学家的目光从上帝移向了人类,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中心,不再以神为中心,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近代哲学从古希腊的本体论(存在论)研究什么是真正的存在,转而变为近代的认识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古代哲学为了把握本体,在可见世界后设置了超验的本体世界,把世界分为可见可感觉的和可知不可体验的两个世界。

政治资料

政治资料

古希腊的“科学”、近代的“科学”、人文主义的“科学”、马克思的“科学”四个概念的比较。

我认为四者的关系是整体综合发展的。

从魔咒开始,到希腊“科学”从神话中提炼出研究自然的哲学观点,再到近代的“科学”提出“意识”的哲学主题,人文主义的“科学”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出了具有初步的唯物主义性质的人文主义哲学逐步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

最后到现代的实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科学”。

它综合了以上科学,并且成了今天人的解放与改变世界的评判标准,跳出意识形态:历史科学及其方法论革命1、古希腊的“科学”是西方哲学的本源,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于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

2、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

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地推理来指导。

3、近代的“科学”是指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哲学,作为有别于古代哲学。

如果说古代哲学就事物本身而考察事物的,那么,近代“科学”则为对世界和人的考察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意识。

从这个角度说,现代哲学是二阶的。

哲学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回到了人自身。

不论笛卡尔的我思还是康德的“先验统觉”,都涉及到对人的心理意识活动的探讨。

4、马克思的“科学”综合了以上科学,并且成了今天人的解放与改变世界的评判标准,跳出意识形态:历史科学及其方法论革命总之,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

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因为自然学开始建立在牛顿动力学的基础上,而康德和黑格尔的追随者则引导唯心主义的哲学离开了当代的科学,同时,当代的科学也很快地就对形而上学不加理会了。

”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举例说明。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五个:科学至上主义(科学方法的一致性):自然科学是所有科学的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哲学的人文转向(一)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把哲学的人文转向作为一种新的思维范式来理解,从而没有形成真正的哲学人文转向之自觉。

建立在意义(价值)、理解、主体间性等范畴基础上的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文转向,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对我们的哲学思考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文价值取向,其核心是一个维度、两个要义。

一个维度即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性维度,两个要义即哲学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反思、是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

它既超越了传统哲学,又超越了现代西方哲学,是我们建立哲学人文观的基础。

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文转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取向,都要求把哲学的人文转向作为一种新的思维范式来重新理解哲学。

哲学人文转向作为一种思维范式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价值观的重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转向/哲学范式
【正文】
人文是近年来学界颇为流行的词汇之一,但从哲学层面来理解人文的并不多,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时髦”词汇来使用。

所以,人文是一个大家熟知而并非真知的领域,或者说人文作为一个意义域是被忽视的。

我们认为,要真正理解、把握人文的本质和真蕴就必须从哲学层面来看问题,而从哲学层面把握人文,就必须把哲学的人文转向作为一种思维范式来理解。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西方哲学理解上的简单化或偏差,以及对中国哲学研究取向上的误区或盲点,致使对人文的研究和理解存在种种问题。

从19世纪后半期特别是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发生了转向,即与传统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不同的致思方向。

这种转向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一是所谓的“语言哲学转向”,一是所谓的“人文主义转向”。

对于前者,人们有较充分的认识,表现在把“语言哲学转向”作为一种哲学范式来理解,这就使人们对语言哲学的把握有着理论上的自觉。

但同时也出现一些偏差,即把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仅仅理解为语言转向,似乎“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最重要和唯一的特征,以至认为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时代的标志,语言哲学的兴起是西方哲学发展的新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们对于哲学人文转向的理解,情况就不同了。

其一,仅承认“语言转向”,而不承认“人文转向”。

认为哲学本属人文学科,研究人文理所当然,何谓“人文转向”?!似乎哲学只有转向非人文的“语言”或“科学”才是转向。

其二,承认现代西方哲学发生了“人文转向”,但把这种转向简单归结为以“非理性”为标志,从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到存在主义,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一个个都是“非理性”的人文主义者。

这实际上是把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文转向仅仅看作是对传统理性主义的否定。

以上两种认识都没有把哲学人文转向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即范式的变化来理解,所以,没能把哲学的人文转向作为一个意义域予以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与对现代西方哲学人文转向理解上的偏差有关,对于中国的人文研究或大而化之,使之成为一个泛而又泛的“共同话域”,而不从哲学层面去理解;或高谈重建实践哲学,却无视实践哲学的人文向度。

近年来,各门具体科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自然科学,都谈“人文精神”;每当对现实忿忿不平时,便指责我们的时代丧失了“人文精神”,但人们所理解的人文却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哲学就像一个长着许多脑袋的怪物,每个脑袋都说着不同的语言。

一位热心于人文精神讨论的学者曾感慨地说,“整个讨论的水平明显低于人们的期望”,“差不多是在一加一等于二的层次上的”1](编后记)。

对于人文没有共同的基础和基本的体认,其原因在于没有把人文作为一个哲学的范畴来理解,在哲学层面对人文没有达到
基本的认同。

造成以上不良倾向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

中国哲学的基本现实,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地位。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国的传统哲学,它是一种以伦理、政治为本位的道德人本主义。

长期的封建小农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始终未形成鲜明的对自然进行积极改造的主体意识和对政治进行积极批判与反思的个体性主体意识,所以,从总体上讲,中国传统哲学是异于西方哲学凸显主体性的另一种意义上的人文向度。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国家哲学。

由于它是从苏联“转手”而来,虽然长期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同中国实践的相结合,并卓有成效地在中国革命中取得了胜利。

但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存在两个致命的误区。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化,尤其是把它主要看作一种革命理论,犯了哲学“意识形态化”或政治化的错误,并由此长期拒斥西方其他哲学流派的经验和成果;第二,长期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一种知识论,进而认为哲学只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识论。

毛泽东曾说过:“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2](p.390)。

把哲学的使命和功能仅仅理解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忽视了哲学对人类生存和命运关怀的本性,哲学迷失了自我。

中国哲学的传统和现实使得中国的哲学取向长期处于迷失状态,或者说严重一些,哲学误入了歧途。

“文革”后至今的20年来,关于人的讨论此伏彼起,几乎未曾停止,人学一时成为显学;同时,哲学自身的改革也步履维艰地不断进行。

人学和哲学走到一起的纽带是实践,可称为“实践人学”。

但“实践人学”思路仍是依循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观,把人学以及实践看成是从属于整个哲学体系,并且是组成整个哲学体系的一部分。

而并未看到现代哲学观念变革的关键在于哲学关注的对象从自在世界向意义世界的转化,是哲学思维方式从传统的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思维方式向属人的、实践的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向,是一种哲学范式的更替。

所以,哲学对人文的探讨一直未达到应有的理论自觉的高度。

总之,人文作为一个意义域长期被忽视或被“宏大话语”所遮蔽,没有形成真正的哲学人文转向之自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