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着色剂

合集下载

《着色剂的基础知识》课件

《着色剂的基础知识》课件
食品着色剂应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确保无毒、无害、无异味,并 具有稳定的色泽和性能。
常见的食品工业着色剂包括焦糖 、胡萝卜素、叶绿素等天然色素 以及柠檬黄、日落黄等合成色素 。
着色剂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于 糖果、饮料、烘焙食品、调味品 等领域。
化妆品工业
01
化妆品着色剂主要用于为化妆品提供颜色和增 强视觉效果,以美化皮肤和妆容。

02
半天然着色剂颜色鲜艳 、稳定性较好、安全性
较高。
03
半天然着色剂价格相对 天然着色剂较低,但比
合成着色剂略高。
03
着色剂的特性
溶解性
1 3
溶解性
着色剂的溶解性决定了其在应用中的可操作性。良好的溶解 性有助于着色剂在各种介质中的均匀分散。
溶解速率
2
溶解速率快的着色剂能更快地达到均匀溶液状态,提高生产
竞争格局的变化
技术创新的挑战
着色剂行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以满足市场和环保的需求,这对企业 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着色剂行业 的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新的市场参 与者将不断涌现。
06 结论
着色剂的重要性和影响
食品着色剂对食品的外观和吸引力起到关键作用,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着色剂在食品加工中有助于保持食品的色泽,防止褪色,提高食品的稳定性和保存 性。
着色剂在糖果、饮料、冰淇淋等产品中广泛应用,为产品增添丰富多彩的色彩。
对未来的展望和建议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关注 度不断提高,着色剂的生产和使 用应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合规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研发新型天然、环保、安全的着 色剂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满足
安全性

着色剂的作用原理

着色剂的作用原理

着色剂的作用原理着色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的添加剂,其主要作用是为产品赋予一定的颜色,提高产品的视觉效果和吸引力。

着色剂的作用原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进行阐述。

一、物理作用原理着色剂在物理上主要通过吸收或反射光线来产生颜色。

光线穿过着色剂分子时,会被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分子团所吸收或反射,从而形成不同的颜色。

这种现象可以用光谱学来解释。

光谱学是研究物质与光的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它通过测量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线的吸收或反射来确定其化学成分和结构。

在着色剂中,不同种类的分子会对不同波长的光线产生不同程度的吸收或反射,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二、化学作用原理除了物理作用外,着色剂还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产生颜色。

这种化学反应可以是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络合等反应。

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在氧化或还原过程中电子的转移。

在着色剂中,一些分子在接受或释放电子时会发生颜色变化。

例如,天然黄色素就是一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着色剂,它在被氧化时会变成红色。

2.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着色剂中,一些分子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当它们与对应的酸或碱结合时会发生颜色变化。

例如,甲基红就是一种通过酸碱中和反应来产生颜色的着色剂。

3.络合反应络合反应是指金属离子与配体分子形成配位键的过程。

在着色剂中,一些分子具有能够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功能基团,当它们与对应的金属离子结合时会发生颜色变化。

例如,偶氮染料就是一类通过络合反应来产生颜色的着色剂。

三、生物学作用原理除了物理和化学作用外,着色剂还可以通过生物学反应来产生颜色。

这种反应通常涉及到酶的作用。

酶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够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在着色剂中,一些分子可以通过与特定的酶结合来发生颜色变化。

例如,葡萄糖氧化酶就是一种能够将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醛酸,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紫色化合物的酶。

着色剂

着色剂

电线电缆
4.1.1 对电性能的影响
无机颜料一般不会降低塑料的绝缘电阻,某 些颜料如柠檬黄等还能提高塑料的绝缘电阻,而 有机颜料大多会降低塑料的绝缘电阻。所以用无 机颜料填充的塑料要比用有机颜料填充的塑料的 电绝缘性好,这是因为无机颜料中的不纯物可溶 解于增塑剂而形成离子性物质,从而降低塑料的 绝缘电阻率。炭黑、钛白粉、铬黄、酞菁蓝、酞 菁绿、永固红等均系较适用的电缆用颜料。
粒状着色剂
2.3 按化学结构分类
着色剂按结构分类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无 机颜料热稳定性、光稳定性优良,价格低,但着 色力相对差,相对密度大;有机颜料着色力高、 色泽鲜艳、色谱齐全、相对密度小,缺点为耐热 性、耐候性和遮盖力方面不如无机颜料。
2.3.1 无机颜料
无机颜料是传统塑料着色剂,尽管其着色力 差,但是其耐热性、耐候性、耐迁移性优越,且 价格低廉;尽管其含有重金属,毒性问题导致用 途受到限制,但在塑料着色领域中仍占据重要的 地位。按化学结构分,无机着色剂主要有以下 几类:金属氧化物,如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钛、三氧化二铬、 氧化铁、氧化锌、氧化锑等;炭黑;金属硫化 物,如硫化镉、硫化汞等;铬酸盐,如铬黄和铬 橙。
色淀类颜料 主要是少数萘酚磺酸(羧酸)类 红色色淀颜料,由于分子极性较大,有较好的热 稳定性和高的着色力,可以用于加工成型温度中 等的树脂着色。 酞青类颜料 其具有优异的耐热、耐光和耐候 性能,高着色力及耐迁移性能,而且价格低廉。 主要有酞青蓝和酞青绿2种,色谱单调,但其用于 高密度聚乙烯大型制品会引起变形和变脆。
炭黑
二氧化钛
2.3.2有机颜料
不溶性偶氮颜料尤其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单、 双偶氮颜料,分子中含有多个极性取代基,如甲 基、硝基、卤素、酰胺基等,或者杂环取代基, 如苯并咪唑啉酮基团以及偶氮缩合类颜料。色谱 范围主要为黄色、橙色和红色,尤其是以3,3— 二氯联苯胺为原料生产出一些有机颜料适用于多 种塑料的着色剂,并具有良好的应用性能。

着色剂

着色剂

电线电缆
4.1.1 对电性能的影响
无机颜料一般不会降低塑料的绝缘电阻,某 些颜料如柠檬黄等还能提高塑料的绝缘电阻,而 有机颜料大多会降低塑料的绝缘电阻。所以用无 机颜料填充的塑料要比用有机颜料填充的塑料的 电绝缘性好,这是因为无机颜料中的不纯物可溶 解于增塑剂而形成离子性物质,从而降低塑料的 绝缘电阻率。炭黑、钛白粉、铬黄、酞菁蓝、酞 菁绿、永固红等均系较适用的电缆用颜料。
颜料
染料:可溶于水、油、有机溶剂,分子内一般 都含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具有强烈的着色力 ,色泽鲜艳,色谱齐全,主要用于纺织印染,在 塑料中着色应用很少,原因是耐热性、耐光性、 耐溶剂性差,即在塑料的加工温度下易分解;制 品使用过程中容易渗出、迁移导致串色等。使用 于纺织印染中的水溶性或反应性染料不适用于塑 料着色;仅油溶性、醇溶性染料可考虑使用。如 耐热性要求不高时,可用偶氮染料等。
以PVC塑料为例;一般稳定剂对颜料的影响最大 ,所以在配方中要根据稳定剂的类型来选择着色 剂。另外,金属猛、铁、钴、镍、铜、锌对PVC 的脱氯化氢起促进的作用,使PVC发生降解,因 此不宜使用含这些金属的颜料。炭黑在软质PVC 中有防止热老化的作用,在硬质PVC中能促进热 老化,因此在使用中必须使用有效热稳定剂来加 以改善。
4.2着色剂在塑料中的应用
塑料主要是通过添加 无机颜料和有机颜料 来着色的,要求其具 有较高的着色强度和 艳度,良好的透明性 、遮盖性、分散性、 耐候性、热稳定性、 化学稳定性、电气性 能和环保性能。
五颜六色的塑料
着色力
着色力大小决定着着色剂的用量。一般来说,着色力 随着着色剂粒径的减小而增加,有机颜料的着色力比无机 颜料的高,当彩色颜料与白色颜料并用时,着色力可以得 到显著提高。目前,超细有机颜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着色剂的发色原理

着色剂的发色原理

着色剂的发色原理1. 引言着色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纺织品、塑料等领域的化学物质,它们能够赋予物体颜色。

着色剂的发色原理涉及到光的物理性质、化学结构和人眼对颜色的感知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详细解释与着色剂的发色原理相关的基本原理。

2. 光的物理性质在讨论着色剂的发色原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光的一些基本性质。

光是一种电磁波,包括可见光在内的电磁波具有特定的频率和波长范围。

可见光谱范围从红外线(较长波长)到紫外线(较短波长),其中红橙黄绿蓝靛紫为可见光中常见的颜色。

当光线照射到一个物体上时,根据物体对不同波长光线吸收和反射程度不同,我们才能看到不同颜色。

如果一个物体吸收了所有波长的可见光,则它看起来是黑色的;如果一个物体反射了所有波长的可见光,则它看起来是白色的。

3. 化学结构与颜色着色剂的发色原理与其化学结构密切相关。

分子中存在着电子能级的分布,当分子受到激发时,其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再返回基态。

这个跃迁过程中所吸收或释放的能量对应于特定波长或频率的光。

在着色剂中,通常存在有机染料和无机颜料两种类型。

有机染料是一类由含有芳香环或共轭结构的复杂有机化合物组成的染料,它们通过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而显现出颜色。

无机颜料则是一类由金属离子或金属氧化物等无机物质组成的颜料,其颜色来源于金属离子或晶格缺陷对特定波长光线的吸收和反射。

4. 吸收光谱每种化合物都具有独特的吸收光谱,即它们对不同波长光线吸收程度不同。

这个吸收光谱是由分子的能级结构决定的。

当光线照射到着色剂分子上时,分子中的电子可能会被激发到较高的能级,这个激发过程就对应着特定波长的光被吸收。

有机染料通常通过共轭结构来实现吸收特定波长光线。

共轭结构中存在着很多π电子,这些电子可以在共轭体系内自由移动。

当光线照射到有机染料上时,它会激发π电子跃迁到更高能级,从而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不同长度的共轭结构会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线,因此有机染料可以呈现出多种颜色。

《食品添加剂》第三章3

《食品添加剂》第三章3

成本 高 低
结论:
天然色素 合成色素
注:色域---指呈色范围
四、对着色剂的基本要求
A、天然不等于无毒。某些天然色素ADI值较小,不 比人工合成色素安全。
–1.安全性
B、 不少天然色素的毒性资料比较少,未能制订ADI 值。也就是说,它们的毒性还不甚清楚。 C、 我国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中,大部分的ADI 值均在2.5mg/kg以上,在一定使用量范围内是安全的。
第三章
着色剂 护色剂 漂白剂
《食品添加剂原理及应用》
第三章 着色剂 护色剂 漂白剂
第一节 着色剂
概 述
(Colorant)
色、香、味、形是构成食品感官质量的四大要素, 任何食品都与这四个要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四大要素中色泽居于首位,说明了食品色泽的 重要性。颜色是感动心灵的钥匙,适宜的颜色能刺激 人们对食品的购买欲和食欲。
④盐类:盐类浓度较高时,可发生盐析作用;
⑤溶剂性质:如下:

各种色素溶解于不同溶剂中,可产生不同的色调和强 度,尤其是使用两种或数种色素拼色时,情况更为显著。
例如:某一比例的红、黄、蓝三色的混合物,在水溶 液中色调较黄,而在50%酒精中则色调较红。在各种酒类 产品中,因酒精含量的不同,溶解后的色调也各不相同, 故需要按照其酒精含量及色调强度的需要进行拼色。
–2.溶解度(分散性,均匀程度) –3.着色度 (染着性) 耐热性 –4.坚牢度(稳定性) 耐光性

耐酸碱性

耐氧化、还原性
五、着色剂的使用
(一) 色调的调配
由于食品对色调有千变万化的要求,因此为满足食品 生产的着色需求,可将着色剂按不同比例混合调配出所需 的色调来。理论上,由红、黄和蓝三种基本色可调配出各 种不同的色调(三色原理):

着色剂的发色原理

着色剂的发色原理

着色剂的发色原理一、引言着色剂是一种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

着色剂的作用是为产品赋予颜色,从而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着色剂的发色原理是指着色剂在产品中发挥作用时,产生颜色的机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着色剂的发色原理。

二、着色剂的分类根据其来源和化学结构,着色剂可分为天然着色剂和合成着色剂两大类。

1. 天然着色剂天然着色剂是从天然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提取出来的。

常见的天然着色剂有胡萝卜素、花青素、叶绿素等。

2. 合成着色剂合成着色剂是通过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得到的。

合成着色剂具有稳定性好、纯度高等优点,常见的合成着色剂有铝湖红、日落黄等。

三、发色原理1. 吸收光谱法吸收光谱法是最常见的发现颜料颜色机制之一。

当着色剂溶解在溶剂中时,会吸收一定波长的光线,从而产生颜色。

不同的着色剂吸收的波长不同,因此产生的颜色也不同。

2. 反射光谱法反射光谱法是指着色剂对于特定波长的光线进行反射,从而产生颜色。

当着色剂被添加到产品中时,其颜色由于受到周围环境和其他成分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 荧光法荧光法是指某些物质在受到激发后会发出荧光现象。

当着色剂受到紫外线等激发后,会发出荧光现象并产生特定颜色。

4. 电子跃迁法电子跃迁法是指当分子中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时会吸收一定波长的光线并产生颜色。

这种机制主要适用于有机化合物。

四、影响因素1. pH值pH值是指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不同pH值下,着色剂分子结构和电荷状态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吸收和反射光谱。

2. 溶液浓度着色剂的溶液浓度越高,其颜色越深。

这是因为在高浓度下,着色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吸收和反射光谱。

3. 温度温度对着色剂的颜色也有一定影响。

一些着色剂在高温下会发生降解或变性,从而影响其颜色。

4. 光照光照对着色剂的颜色也有影响。

一些着色剂在阳光下会产生氧化反应或降解,从而导致颜色变化。

五、结论综上所述,着色剂的发色原理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着色剂的作用原理

着色剂的作用原理

着色剂的作用原理一、着色剂的定义和分类着色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食品、纺织品等领域的化学物质。

根据其来源和性质,着色剂可以被分为天然着色剂和合成着色剂两大类。

天然着色剂是从动植物提取或经过发酵得到的,例如胡萝卜素和咖啡因;合成着色剂则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例如亚麻胶。

二、着色剂的化学结构和颜色形成机制不同着色剂的颜色来源于其化学结构中的色团。

色团是指具有吸收、散射、反射特定波长光线的结构。

在着色剂中,色团通常是由大量由氧、氮、硫等原子构成的具有共轭结构的结构单元构成的。

三、着色剂的吸收光谱和颜色选择着色剂的吸收光谱是指其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吸收或反射的光线的分布情况。

根据吸收光谱,着色剂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

例如,吸收红光的着色剂看起来是蓝色的,而吸收蓝光的着色剂则呈现黄色。

四、着色剂的应用领域和效果1.食品领域着色剂在食品中广泛用于增色和装饰。

它们可以使食品更具吸引力,提高食欲和视觉效果。

在蛋糕、糖果等甜点中使用红色和黄色的着色剂可以给人一种温暖和愉悦的感觉。

2.化妆品领域着色剂在化妆品中有重要作用,能够使化妆品产品具有适宜的色调,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口红、眼影和指甲油中常用的红色、粉色和紫色着色剂能够给人一种女性化和温柔的感觉。

3.纺织品领域着色剂在纺织品染料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为纺织品添加不同的颜色,起到染色的效果。

不同颜色的着色剂可以满足消费者对服装的不同需求,同时也能够表达个人的品味和个性。

五、着色剂的安全性评估和监管着色剂作为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健康和安全有一定影响。

因此,着色剂的使用受到严格的监管和安全性评估。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着色剂需要经过严格的实验室测试和临床实验才能得到批准使用。

同时,着色剂的使用量也受到限制,以保证其在食品和化妆品中的安全性。

六、着色剂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对健康和环境的要求提升,着色剂行业也在不断发展改进。

未来,着色剂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开发更多自然和可持续的着色剂,减少对化学合成着色剂的依赖。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
健康指导
建议消费者关注食品标签,了解食品中着色剂的 含量,避免过量摄入。
特殊人群
对于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应更加注 意控制着色剂的摄入量。
减少着色剂摄入的建议
01
02
03
04
选择新鲜食材
尽量选择新鲜、未加工的食材 ,可以减少食品添加剂的摄入

阅读食品标签
在购买加工食品时,仔细阅读 食品标签,了解食品中是否含
着色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糖果类
饮料类
在糖果中添加适量的着色剂可以赋予糖果 鲜艳的色泽,如柠檬黄可以使糖果呈现明 亮的黄色。
在饮料中添加适量的着色剂可以改善饮料 的色泽,如红茶饮料中的茶褐色需要使用 焦糖等着色剂来调制。
糕点类
肉类制品类
在糕点中添加适量的着色剂可以使糕点外 观更加诱人,如蛋糕表面的装饰可以使用 食用色素来增加美观。
高效、安全性能
着色剂在食品加工中需具备高效上色、稳定性好、 安全无毒等特点,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提高着色 剂的性能和安全性。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研究环保型的着色剂及其 生产工艺将成为未来的重要方向,以降低生产过 程中的环境污染。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01
新型着色剂的研发
针对不同食品类型和加工条件,研发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着色剂以满足
有着色剂以及含量。
控制零食摄入
减少零食的摄入,特别是含有 大量着色剂的加工食品。
饮食均衡
保持饮食均衡,摄入各种营养 素,有助于降低对单一食品添
加剂的依赖。
06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Nhomakorabea着色剂的发展趋势
1 2 3
天然着色剂
随着消费者对天然、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天然着 色剂如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发酵产物等将逐渐成 为研究热点。

着色剂、护色剂和漂白剂 ppt课件

着色剂、护色剂和漂白剂  ppt课件

自:1988年FAO/WHO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第33次会议
ppt课件
23
二、着色剂在食品中应用的基本要求(续)
可见:
⑴ 天然不等于无毒。某些天然色素ADI值较小,并不比人工合成色素安全。 ⑵ 不少天然色素的毒性资料比较少,未能制订ADI值。就是说,它们的毒 性还不甚清楚。 ⑶ 我国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中,苋菜红与赤藓红ADI值较小,其他几 种ADI值均在2.5以上,在一定使用量范围内是安全的。
一、按来源分类
分为 :天然色素、天然等同色素(人工合成天然色素)、合成色素
(1) 天然色素 植物色素:如甜菜红、姜黄 动物色素:如紫胶红、胭脂虫红 微生物色素:如红曲红
(2)人工合成天然色素
3种:β -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人工合成番茄红素
(3) 合成色素 包括:食用染料和相应的色淀
1. 溶解一般使用的母液浓度为1-10%; 2. 按每次用量配制,尽量现配现用; 3. 配制用水最好用无离子水或蒸馏水; 4. 配制用容器应为非金属(木、玻璃); 5. 溶液应避光、适当低温保存。
ppt课件
22
二、着色剂在食品中应用的基本要求
1.安全性高
几种人工色素和天然色素安全性比较-(ADI)如下表
2.表面着色法(涂抹法) 将色素溶解后,用涂刷方法使食品着色。如某些糖果药片外表的糖衣
3.浸渍着色法 色素溶解后,将食品浸渍到色素溶液中进行着色(有时需加热)。如
颗粒状、块状食品。
无论何种方法,应将色素适当溶解配成溶液使用,以确保色素在食品 中或食品表面分布均匀,不出现色素斑点。
ppt课件
21
(二)色素溶液配制及要求
红米红、黑豆红、玫瑰茄红、萝卜红、桑葚红、越橘红、黑加仑红、杨 梅红、蓝靛果红、橡子壳棕等。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1.什么是食品着色剂?着色剂有哪几种类型?答:以给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称着色剂,也称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使食品有悦目的色泽,对增加食品的嗜好性及刺激食欲有重要意义。

着色剂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

按结构,人工合成着色剂又可分类偶氮类、氧蒽类和二苯甲烷类等;天然着色剂又可分为吡咯类、多烯类、酮类、醌类和多酚类等。

按着色剂的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着色剂和水溶性着色剂。

2.简述着色剂显色的基本原理答: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波长在400~800nm之内为可见光,在该光区内不同波长的光显示不同的颜色。

任何物体能形成一定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其色素分子吸收了自然光中的部分波长的光,它呈现出来的颜色是由反射或透过未被吸收的光所组成的综合色,也称为被吸收光波组成颜色的互补色。

例如,如果物体吸收了绝大部分可见光,那么物体反射的可见光非常少,物体就呈现出黑色或接近黑色;如某种物质选择吸收了波长为510nto 的绿色光,而人们看见它呈现的颜色是紫色,因为紫色是绿色光的互补色。

3.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哪些?各有何特点?答: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以下十种:(1)苋菜红(Amaranth)又称杨梅红、鸡冠紫红、蓝光酸性红、食用红色2号。

化学名称为1一(47一磺基一17一萘偶氮)一2一萘酚一3,6一二磺酸三钠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

其为红褐色或紫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

易溶于水,可溶于甘油及丙二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等其他有机溶剂。

水溶液带紫色,耐光、耐热性强,耐细菌性差,对氧化还原敏感,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而遇碱则变为暗红色。

其与铜、铁等金属接触易褪色,易被细菌分解,耐氧化、还原性差,不适用于发酵食品及含还原性物质的食品。

着色性能着色力较弱,在浓硫酸中呈紫色,在浓硝酸中呈亮红色,在盐酸中为黑色沉淀,而色素粉末有带黑的倾向。

由于对氧化一还原作用敏感,故不适合于发酵食品中使用。

(2)胭脂红(Ponceau)又称丽春红4R、大红、亮猩红、食用红色102号。

玻璃工艺学(第三章 原料及配合料的制备)

玻璃工艺学(第三章 原料及配合料的制备)

Na2SO4<0.1%,Fe2O3<0.1%。
天然碱有时也作为纯碱的代用原料。天然碱是干涸碱湖的 沉积盐,我国内蒙、青海等地均有出产。它常含有黄土、氯化
钠、硫酸钠和硫酸钙等杂质,而且还含有大量的结晶水。
(2)芒硝 芒硝分为天然的,无水的,含水的多种。 无水芒硝是白色或浅绿色结晶,主要成分是硫酸钠 Na2SO4,分子量为142.02,比重2.7。 对于含水芒硝(Na2SO4·10H2O),要预先熬制,以除
Na2SO4 — — — 2~3
MgSO4 — — — 0.8~1.2
CaSO4 — — — 0.6~0.9
硅砂 石灰石、 白垩 白云石 硫酸钠
0.4~0.5 0.6~1.0 — —
原料的选择原则:

原料的质量符合要求,且成分稳定; 原料易于加工处理; 成本低、能大量供应; 少用质量过轻以及对人体有害的原料; 对耐火材料的侵蚀要小。
对氢氧化铝的要求:Al2O3>50%,Fe2O3<0.05%。
3、引入氧化硼的原料 B2O3也是玻璃的形成氧化物,它以硼氧三角体[BO3]和硼 氧四面体[BO4]为结构组元,在硼硅酸盐玻璃中与硅氧四面 体[SiO4]共同组成结构网络。 B2O3能降低玻璃的膨胀系数,提高玻璃的热稳定性、化
学稳定性,增加玻璃的折射率,改善玻璃的光泽,提高玻璃
较小。
对含水硼砂的质量要求:B2O3>35%,Fe2O3 <0.01%,SO42<0.02%。
(3)含硼矿物 硼酸和硼砂价格都比较贵。使用天然含硼矿物,经过精 选后引入B2O3经济上较为有利。我国辽宁、吉林、青海、西藏 等省有丰富的硼矿资源。天然的含硼矿物,主要有: ① 硼 镁 石 2MgO·B2O3·H2O , 含 B2O319.07~40.88% ,

食品着色剂

食品着色剂

天然着色剂47种 60种 GB-2760的食用着色剂 合成着色剂13种
•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品种最多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二 .食品着色剂分类
1. 按来源分:可分为食品合成着色剂和食品天然 着色剂两大类。 2. 按结构分:食品合成着色剂可分为偶氮类着色 剂和非偶氮类着色剂;食品天然着色剂可分为 吡咯类、多烯类、酮类、醌类和多酚类 3. 按着色剂的溶解性分: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
• 普罗旺斯的熏衣草
第一节 食品着色剂概念与分类
一.食品着色剂概念
• 以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 加剂称为着色剂,也称色素。
• • • • color additives Food coloring agent Colour agent Food Dye
第三章 食品着色剂
第三章 食品着色剂
• 熟悉食品着色剂的分类
• 熟悉食品着色剂的发色机理
• 掌握食品着色剂的主要特性 • 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若没有色彩将会暗淡无光, 食品也一样。色、香、味、形是构成食品感官性 状的四大要素。 • 食品的色,是食品给人视觉的第一感官印象。 • 五彩缤纷的食用色素使人赏心悦目,刺激人们的 食欲,是食品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 分......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2760-1996)规定:
四.诱惑红
• 所谓诱惑红,其实就是那种很土的 深桃红色,掺在水蜜桃味道的糖里, 仿佛桃子的颜色,颗颗发光。 • 放在眼前透望去,一片熟烂,艳到 极顶 • 这样的红,确是足够诱惑力。
• 英文名:ALLURA RED 产品国家标准编号:GB 17511.1 染料索引名称:C.I. Food Red 17 染料索引编号:C.I.16035 美国FD&C编号:FD&C Red No.40 欧共体食用色素编号:E-129 日本食用色素编号:食用赤色40号 美国化学文摘号:CAS 25956-17-6 EINECS编号:EC247-368-0 分子式:C18H14N2O8S2Na2 化学名称:6-羟基-5-[(2-甲氧基-4-磺酸-5-甲苯基) 偶氮萘]-2-磺酸二钠盐 热点产品

着色剂、护色剂和漂白剂

着色剂、护色剂和漂白剂
8
(CH=CH)4 二甲基辛四烯 维生素A 二氢胡萝卜素 番茄红素
(CH=CH)15 去氢番茄红素
助色团(coloring aid groups):
指本身并不能产生颜色,但当其与共轭体系或生色基相连时, 可使共轭键或生色基的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而显色的基 团(助色基)。
常见的有:–OH、–OR、–NH2、–NR2、–SR, –Cl、-Br等。
35
人工合成着色剂的调配比例,见下表:
36
(实例)人工合成色素调配一些自然界存在的颜色,按每 1000kg 浆料用 量的颜色搭配使用,见下表:(1000Kg)浆 (单位:g)
37
(三)、调配时色素用量
1. 几 种 合 成 色 素 , 用 量 在 终 产 品 中 含 量 为
0.02 ~ 0.2g/ Kg 。其中 ADI 小的,为下限,反 之,为上限。 2.同一色泽的色素混合使用时,其用量不得超 过单一色素允许量; 3.用于固体饮料及浓缩果汁,色素加入量按产 品的稀释倍数加入。
32
橙色 是黄色和红色的混合色,兼有红黄两色的优点,给人以强烈的甘甜、成
熟和醇美的感觉。饮料和罐头等食品多采用。
咖啡色 给人以风味独特浓郁的感觉。咖啡、巧克力、饮料、糕点、啤酒和茶叶
等常采用。
黄色 给人以芳香、成熟、可口、食欲大增的感觉。焙烤食品、水果罐头和人
造奶油等食品常采用。
33
(二)、调色的基本原则
二、着色剂在食品中应用的基本要求(续)
案例分析:橙汁饮料中色素上浮的问题(课本P112)
1.质量问题描述
2.调查分析
3.改善措施
26
三、天然与合成着色剂的优缺点比较
(一)天然着色剂
[优点]

着色剂

着色剂

着色剂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着色剂英文名称:colorant;dye其他名称:食用色素(pigment,dyestuff)定义1:能使制件表面着色的有机或无机染料。

应用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表面工程(二级学科);金属转化膜(三级学科)定义2:使食品色泽鲜艳的物质。

(2)在饲料中添加的用来改善饲养动物体色或肉色的色素物质。

应用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饲料与肥料(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着色剂为使食品着色的物质,可增加对食品的嗜好及刺激食欲。

按来源分为化学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类。

着色剂用途着色剂Coloring agent定义:任何可以使物质显现设计需要颜色的物质都称为着色剂,它可以是有机或无机的,可以是天然的或合成的.我国允许使用的化学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亮蓝,以及为增强上述水溶性酸性色素在油脂中分散性的各种色素。

我国允许使用的天然色素有:甜菜红、紫胶红、越桔红、辣椒红、红米红等45种。

着色剂主要分颜料和染料两种。

颜料是不能溶于普通溶剂的着色剂,故要获得理想的着色性能,需要用机械方法将颜料均匀分散于塑料中。

按结构可分为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

无机颜料热稳定性、光稳定性优良,价格低,但着色力相对差,相对密度大;有机颜料着色力高、色泽鲜艳、色谱齐全、相对密度小,缺点为耐热性、耐候性和遮盖力方面不如无机颜料。

染料是可用于大多数溶剂和被染色塑料的有机化合物、优点为密度小、着色力高、透明度好,但其一般分子结构小,着色时易发生迁移。

白色颜料主要有钛白粉、氧化锌、锌钡白三种。

钛白粉分金红石型和锐钛型两种结构,金红石型钛白粉折射率高、遮盖力高、稳定、耐候性好。

炭黑是常用黑色颜料,价格便宜,另外还具有对塑料的紫外线保护(抗老化)作用和导电作用,不同生产工艺可以得到粒径范围极广的各种不同炭黑,性质差别也很大。

炭黑按用途分有色素炭黑和橡胶补强用炭黑,色素炭黑按其着色能力又分为高色素炭黑、中色素炭黑和低色素炭黑。

第三章 着色剂2

第三章 着色剂2

五、天然与合成着色剂的优缺点比较
(三)结论 特点 种类 天然 色素 合成 色素
安全
色域
稳定
着色
拼色
成本












§2 合成色素(着色剂)各论
• • • • • • • • • • O、合成色素种类及分类 一、苋菜红及其铝色淀 二、胭脂红及胭脂红铝色淀 三、赤藓红及赤藓红铝色淀 四、柠檬黄及柠檬黄铝色淀 五、日落黄及日落黄铝色淀 六、亮蓝及亮蓝铝色淀 七、靛蓝及靛蓝铝色淀 八、二氧化钛(又名,钛白粉) 九、两种人工合成的天然等同色素简介
– 遇碱稍变红,还原时褪色。
– 可与其他色素复配使用,匹配性好。
– 0.1%的水溶液呈黄色,最大吸收波长 428±2nm,
毒性
34
4
诱惑红 钛白粉 酸性红
暂 无
偶氮 LD50 2000 偶氮
15~600
2000 300
不溶
不溶
不溶
4 4
微 微 不溶


004
偶氮
50
坚牢度项内:1.0~2.0稳定;2.1~2.9中等程度稳定;3.0~4.0不稳定;4.0以上很不稳定
五、天然与合成着色剂的优缺点比较
(一)天然着色剂
[优点] – 天然色素多来自动、植物组织,除藤黄外,其余 对人体无毒害,安全性高; – 有的天然色素具有生物活性(如β—胡萝卜素、 VB2),因而兼有营养强化作用; – 天然色素能更好地模仿天然物颜色,着色时色调 比较自然; – 有的品种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添加到食品中能 给人带来愉快的感觉。
中呈亮红色;在盐酸中呈棕色,发生黑色沉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着色剂第一节概述一、食品着色剂的定义使食品着色或改变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

许多天然食品具有本身的色泽,能促进人的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是食品的重要感官指标。

但是,天然食品在加工保存过程中容易退色或变色,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人们常常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食用色素,以改善感官性质。

人类为食品着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概括为:天然色素--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天然色素与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并用--更加安全、稳定的天然使用色素。

在1850年英国人发明第一种合成食用色素苯胺紫之前,人们都是用天然色素来着色。

早在公元10世纪以前,古人就开始利用植物性天然色素给食品着色,最早使用色素的是大不列颠的阿利克撒人,当时他们用茜草植物色素做成玫瑰紫色糖果。

以后,美洲的托尔铁克人与阿芒特克族人相继从雌性胭脂虫中提取胭脂虫红,用于食品着色。

我国自古就有将红曲米酿酒、酱肉、制红肠等习惯。

西南一带用黄饭花、江南一带用乌饭树叶捣汁染糯米饭食用。

1856年英国人W.H.Perkins合成第一个人工染料苯胺紫后,人工合成染料借其特有的色艳、稳定性强、易于复配、价廉等优点很快替代了天然色素。

随着化学合成色素及其生产技术在我国的传入,食品行业中也开始用合成色素取代天然色素进行相应的产品生产。

20世纪初,毒理学和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原先曾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食用色素中,大多数种类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后果,这一点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大部分具有一定毒性的合成色素被淘汰使用。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在食用天然色素资源的开发、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使得天然食用色素的品种、产量、质量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我国的科研工作者还在积极研究和开发茶色素、美人蕉花色素、茄子皮色素、红苷蓝色素、番茄红素、枸杞子红色素、板栗壳棕色素、牵牛花色素、花生衣色素、山楂红色素、血红素、鸡冠花红色素、灰白毛莓红色素等。

二、着色剂的分类1、按来源分:分为食用合成色素和食用天然色素。

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是指由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包括微生物色素、动植物色素及无机色素。

绝大部分来自植物组织,特别是水果和蔬菜。

食用天然色素按来源分为植物色素(辣椒红色素、姜黄色素)、动物色素(紫胶红、胭脂虫红)和微生物色素(红曲红)。

按结构分为:吡咯色素(叶绿素、血红素)、多烯色素(辣椒红、β-胡萝卜素)、酮醌类色素(红曲红、紫胶红)、吡啶类色素(甜菜红)等。

还可包括某些无机色素。

按结构尚可分为叶啉类(如叶绿素)、异戊二烯类(如β-胡萝卜素)、多酚类(如花色素苷)、酮类(如姜黄素)、醌类(如紫胶红)和甜菜红、焦糖色等。

天然食用色素的优点:①来自天然原料,且大多数来自食品原料,一般来说对人体的安全性较高。

②有的食用天然色素可转化成营养素(如β-胡萝卜素可转化成维生素A),具有营养作用,有些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如红曲红具有明显降血压作用)。

③可更好模仿天然食物的颜色,着色时色调比较自然。

天然食用色素的缺点:①坚牢度差,使用局限性大,受pH、氧化、光照、温度、水质及金属离子等影响大,性质不稳定。

②成分复杂,使用不当易产生沉淀、浑浊。

③纯品成本较高。

保质期短。

④产品差异大。

食用天然色素基本上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同一色素来源不同加工方法不同,所含成分都会有差别。

这样给配色时色调的控制带来难度。

⑤从天然物中提取而来,可能受其共存成分影响而带有异味,或自身就有异味。

使用食用天然色素应采用一些保护措施:如和维生素C一起使用,可防止氧化;添加金属螯合剂,避免金属离子的影响;制成微胶囊,增加耐光性等。

国家批准允许使用的食用天然色素共有48种、包括天然β-胡萝卜素、甜菜红、姜黄、红花黄、紫胶红越橘红、辣椒红、辣椒橙、焦糖色(不加氨生产)、焦糖色生产焦糖色(加氨生产)、红米红、菊花黄浸膏、黑豆红、高梁红、玉米黄、萝卜红;可可壳色、红曲米、红曲红、落葵红、黑加伦红、桅子黄、桅子兰,沙棘黄、玫瑰茄红、橡子壳棕,NP红、多惠柯棕,桑椹红、天然芥菜红、金樱子棕;姜黄素、花生农红、葡萄皮红;兰锭果红;藻兰、植物炭黑,密蒙黄,紫草红;茶黄色素:茶绿色素、柑橘黄、姻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胭脂虫红、氧化铁(黑)等。

常用的天然着色剂有辣椒红、甜菜红、红曲红、胭脂虫红、高粱红、叶绿素铜钠、姜黄、栀子黄、胡萝卜素、藻蓝素、可可色素、焦糖色素等等。

安全性:天然色素成分复杂,经过提纯后,其化学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性质有可能与原来的不同,故不能保证天然色素都是安全的,作为食用的新的天然色素也有一定的毒理安全性实验要求,其一般要求是:①凡从已知食物中分离出来的且化学结构无变化的色素又应用于原来食物,其浓度又是原来食物中的正常浓度,这种新产品可不需要进行毒理实验。

②凡从已知食物中分离出来且化学结构无变化的色素当其使用浓度超过正常时,对这种产品需要进行与合成色素相同的毒理评价。

③凡从食品原料中分离出来但在其生产过程中化学结构已发生变化的色素,对它们需要进行与合成色素相同的毒理评价。

④凡从非食品原料中分离出来的色素,必须进行与合成色素相同的毒理评价。

食用合成色素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得到的色素,基本为有机物质。

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偶氮类(苋菜红、柠檬黄)和非偶氮类(如赤藓红、亮蓝)两类。

按溶解性分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油溶性色素毒性较大,各国基本不再用于食品着色。

目前世界各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都是水溶性的,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只有β-胡萝卜素是油溶性的。

此外还有一类色淀,它是由水溶性色素沉积在许可使用的不溶性基质上制成的特殊着色剂,可含有不同的纯色素(10~40%)和水分,并且不溶于大多数溶剂。

食用合成色素的优点:色彩鲜艳、色调多、性质稳定、着色力强、坚牢度大、可任意调配、成本低廉、使用方便。

应用广泛;用量和使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

食用合成色素的缺点:安全性受到质疑。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列入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色淀)、苋菜红(色淀)、日落黄(色淀)、赤藓红(色淀)、柠檬黄(色淀)、新红(色淀)、靛蓝(色淀)、亮蓝(色淀)、二氧化钛(白色素)、叶绿素铜钠盐、β-胡萝卜素、诱惑红、酸性红等等。

需要说明:目前市场上的商品β-胡萝卜素大多是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但在化学结构上与自然界天然存在的完全相同;叶绿素铜钠盐是由天然色素叶绿素经一定化学反应得到的;一般资料将它们列为食用天然色素,在我国1986年以前是列为天然色素的,但在1996年以后列为合成色素。

2、按溶解性分:分为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

3、按结构分:人工合成着色剂又可分类偶氮类、蒽酮类和二苯甲烷类等;天然着色剂又可分为吡咯类、多烯类、酮类、醌类和多酚类等。

三、性质及要求①着色剂的溶解性。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是水溶性的还是油溶性的。

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食用色素是水溶性,天然食用色素有水溶性的也有油溶性的,可采用微胶囊化技术,将水溶性的变成油溶性,或将油溶性的变成水溶性的,从而扩大使用范围。

另一方面指溶解度。

大于1%的称为可溶,在1%与0.25%之间的是稍溶,小于0.25%的为微溶。

溶解度受温度、pH值、含盐量、水硬度等的影响。

如对于合成色素,温度升高溶解度可增大,pH 值降低可能使溶解度降低,水的硬度高溶解度可降低等。

②着色剂的染着性食品的着色分两种:一是将色素溶解在食品基质中,混合成分散状态,另一种是将着色剂染着在食品表面,这就要求着色剂对基质有一定的染着力,希望能染着在蛋白质、淀粉、其他糖类等上面,不易脱色。

③着色剂的坚牢度指着色剂在所染的物质上对周围环境(或介质)抵抗程度的一种量度,是衡量着色剂品质的重要指标。

是一个综合性的评定指标,包括耐热性、耐酸性、耐碱性、耐氧化性、耐还原性、耐光(紫外线)性、耐盐性、耐细菌性等。

优质色素具有如下性能:色泽纯正、亮丽;纯度高、着色力强;溶解性好;水不溶物含量少、溶液清澈透亮;杂质含量少,耐光、热等稳定性强;批与批一致性好。

四、着色剂应用中的常见问题①沉淀:可能用量大、溶剂少、温度低;②斑点:可能未完全溶解、脂肪含量高等;③色泽变暗:可能着色剂用量过大或高温曝晒;④褪色:可能由于光、金属离子、微生物、过热、氧化剂、还原剂、强酸或强碱、或与蛋白质一起加热;⑤着色饮料保存期短:可能由于过量使用了偶氮类着色剂。

五、着色剂的使用注意事项①使用食用色素时应注意务必使用经国家批准的食用色素,使用量和使用范围也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注意国标上限量是以色素含量100%计算,色素含量不同应通过计算来换算限量。

建议进行小规模实验。

②着色剂一般要配成溶液再使用。

色素溶液的调配直接使用色素粉末,不易在食品中分布均匀,可形成色斑。

为使其在食品中分布均匀,一般配成1%~10%的溶液。

配制水溶液要用经煮沸后的溶液中、蒸馏水或离子交换水,也可用冷开水,以避免钙、镁离子引起色素沉淀。

调配食品或贮存食品的容器,应采用玻璃、搪瓷、不锈钢等耐腐蚀的清洁容器具,避免与铜、铁器接触。

尽可能不用金属器皿。

最好现配现用。

另外,在使用食用合成类色素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使用前应详细了解所用着色剂的使用范围以及溶解性、耐光性、耐热性、耐氧化性等特性。

2.称量准确,以免形成色差。

即使同种颜色的着色剂,品种不同时色泽也可能不同,在使用前应注意。

3.着色剂一定要配成溶液再使用,以免形成色斑;配制溶液要使用蒸馏水或冷开水,尽可能不用金属器皿,最好现配现用。

4.染色要适度。

5.使用混合着色剂时,要选用溶解性、浸透性、染着性等性质相近的着色剂。

饮料:注意水质处理和产品避光,选择水不溶物低的色素以保证产品亮丽透明,选择85%含量色素以保证产品良好稳定性。

乳化香精:需选用85%含量的产品,杂质少,稳定性好,同时需选择钙稳定型日落黄,以避免乳化香精中日落黄遇钙沉淀。

糖果:注意晚将色素加入,最好在糖煮沸后,与香精同时加入。

奶制品:尽量选用85%含量产品,以减少色素中所含的盐对奶制品的不良影响。

烘焙/果酱:需选用85%含量并耐高温的色素,耐果肉中的果酸和二氧化硫,最好在煮沸后,温度开始下降后,二氧化硫含量达到最低点时加入浓缩色素溶液,故使用溶解度高的色素较理想,同时应使用色彩鲜明的颜色。

罐头食品:选用耐热,耐果酸色素。

利用赤鲜红遇酸沉淀性能着色樱桃罐头,这样色素不会渗入到罐头溶液中。

六、人工合成食用色素的安全性1、潜在威胁大量的研究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合成色素都不能向人体提供营养物质,某些合成色素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

前苏联在1968-1970年曾对苋菜红这种食用色素进行了长期动物试验,结果发现致癌率高达2 2%。

美、英等国的科研人员在做过相关的研究后也发现,不仅是苋菜红,许多其它的合成色素也对人体有伤害作用,可能导致生育力下降、畸胎等等,有些色素在人体内可能转换成致癌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