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色素和着色剂讲解

合集下载

第六章 色素与着色剂

第六章  色素与着色剂
3类胡萝卜素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类在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种类和条件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讲它们在遇到光照氧气中性或酸性条件下加热时会发生异构化氧化分解等缓慢地使食品发生褪四花青素类花青素是多酚类化合物中一个最富色彩的子类多以糖苷称为花色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液中是植物最主要的水溶性色素之一构成花果实茎和叶五彩缤纷的美丽色彩包括蓝紫紫罗兰洋红红和橙色等
3.腌制肉的色泽
腌肉颜色的变化是由于在腌制过程中,在 发色剂的作用下,肌红蛋白发生一系列变化最 后生成稳定的亚硝酰基血色原(紫红色)。 其原理将在《肉制品工艺学》中讲到。
(二)叶绿素类
叶绿素是绿色植物的主要色素,指高等植 物中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绿色色素。广义上指所有 起光合作用的卟啉色素。 高等植物中叶绿素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叶绿 素a(青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它们的含 量约为3:1,它们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分布 和颜色变化等极相似,除少数情况外,可以不加 区分。 叶绿素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通常与 类胡萝卜素、类脂物质及脂蛋白复合在一起,分 布在叶绿体内的碟形体的片层膜上。
三、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一)血红素化合物
血红素是肌肉和血液中的主要色素。在血 液中血红素主要以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在肌 肉中主要是以肌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在活体动 物内分别发挥着氧气转运和储备的功能,同时 也影响着肉的色泽,特别是刺杀放血后,肌红 蛋白的含量与存在形式对肉的颜色有着很大的 影响。
1.血红素的结构
直接以叶绿素为底物的只有叶绿素酶, 它是酯酶的一种,可使植醇从叶绿素和脱 镁叶绿素上脱落,对于其他类型的叶绿素 衍生物此酶的活力变化很大。这种酶的最 适温度在60~82.2℃范围,80℃以上活性 下降, 100℃时就完全失活。
(2)酸和热引起的变化 绿色蔬菜初经烹调或热烫后表观绿色似乎有 所加强并更加明快,这可能是由于原存于细胞间 隙的气体被加热逐出,另外叶绿体中不同成分的 分布情况这时也会有所变动,这些物理变化造成 光线的折射与反射的情况变化而引起色感变化。 在加热中,由于酸的作用,叶绿素会发生脱 镁反应生成脱镁叶绿素,并进一步生成焦脱镁叶 绿素(甲酯基也被脱除,同时该环的酮基也转变 为烯醇式),食品的绿色显著向橄榄绿到褐色转 变。

食品添加剂总结 着色剂

食品添加剂总结  着色剂

第七章食品着色剂着色剂定义和目的●以食品着色为目的而添加到食品中的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为食用色素,也称着色剂。

●使用食用色素的目的:很多天然食品都有很好的色泽,但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加热、氧化等各种原因,食品容易发生退色甚至变色,严重影响食品的感官质量。

着色剂发色机理●不同的物质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

●如果某物质所吸收的光,其波长在可见光区以外,这种物质看起来是无色的;●如果它所吸收的光,其波长在可见光区域(400-800nm),那么该物质就会呈现一定的颜色。

●其颜色是由未被吸收的光波所反映出来的,即被吸收光波颜色的互补色。

●例如某种物质选择吸收波长为510nm的光,这是绿色光谱,而人们看见它呈现的颜色是紫色,紫色是绿色的互补色。

食品色素分类按溶解性分油溶性着色剂:全是天然的水溶性着色剂按来源分合成天然●合成着色剂:着色力强、色泽鲜艳、不易退色、稳定性好、易溶解、易调色、成本低,但安全性低。

●天然着色剂:安全性较高、着色色调自然且一些品种具有生物活性;但成本高、着色力弱、稳定性差、容易变质、难以调出任意色调,有的还有5 色调的选择与拼色色调的选择应该与食品原有的色泽相似或与食品名称一致●红黄等量配色为橙,加一点黑色或蓝色颜色不会太亮●香蕉色黄:红=3:1●复配:巧克力色、果绿、黑色素,压制鲜亮颜色焦糖色素焦糖色素带正电荷适用于加在发酵食品和含氮的食品中,带负电荷适用于一般食品中。

优点:粘稠状,安全稳定,价格低,3元/公斤天然焦糖色素占总销量90%,酱油加20%左右以单倍焦糖色素为例●0.05%左右为黄色(淡啤酒)●0.01%左右为红色(红葡萄酒)●0.2%左右为咖啡色调色实验方法:●把色素配成1%的溶液,加20%的酒精。

●取200ml水,用移液管加入色素,记下加入量。

●调整●稀释(倍数)●计算生产中多用焦糖色素橘汁:胭脂红、柠檬黄各0.001%,颜色鲜艳加少量黑色素0.0001%。

或加焦糖色素0.05%再加适量的合成色素调节香蕉汽水:柠檬黄0.003%、胭脂红0.001%~0002%猕猴桃汁:柠檬黄0.002%、胭脂红0.002%、靛蓝0.001%重要合成色素主要性质:。

第7章色素和着色剂

第7章色素和着色剂
• 异构化反应: 热加工、有机溶剂提取、光照(特别是碘 存在时)和酸性环境等,能导致异构化反应。
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类胡萝卜素 降解和异构化的可能机制
2.食品中原有的色素
2.3 多酚类色素
• 该类色素由于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且苯环上带有多 个羟基,故而得名;
• 绝大多数多酚为黄酮类化合物,即以C-6—C-3—C-6结 构为母核,C-3部分可以是酯链,也可以是与C-6部分形 成的五元或六元氧杂环;
• (2)食品加工中添加的色素成分(食品着色剂):天 然食品着色剂,安全性高,赋予食品色泽的同时,有的 还有营养性和某些功能性,如核黄素、胡萝卜素;人工 合成的食品着色剂,广泛适用。
• (3)食品加工中产生的色素成分:焦糖化反应、美拉 德反应、酶促氧化、水解及异构化等作用产生色素,如 茶鲜叶加工,采用不同工艺的可获得绿茶、红茶。
2.食品中原有的色素
2.2 类胡萝卜素(多烯色素)
③ 在加工、贮藏中的变化:
• 热降解反应:高温下发生降解反应形成芳香族化合物; • 氧化反应:共轭不饱和双键形成游离基而发生自动氧化 反应;在光和氧存在下,发生光氧化反应,双键过氧化后 发生断裂,终产物是紫罗酮;在油脂存在时,发生耦合氧 化,失去颜色;
1.基本概述
1.2 食品中色素的分类
• (1)根据来源进行分类:植物色素(天然色素中来源最 为丰富、应用最多),如叶绿素、红花色素、葡萄皮色素、 辣椒红色素等;动物色素,如血红素、虫胶色素、胭脂虫 色素等;微生物色素,如红曲色素、核黄素等。
• (2)根据色泽进行分类:红紫色素,如甜菜红色素、红 曲色素等;黄橙色素,如胡萝卜素、姜黄素等;蓝绿色素, 如叶绿素、藻蓝素等。
• 金属离子影响:叶绿素脱镁后,四吡咯核的氢离子容易被 锌或铜离子置换形成绿色、稳定性强的金属配合物。叶绿素 铜盐色泽最鲜亮,对光、热较稳定,是理想的食品着色剂。

食用色素(食品着色剂)课件

食用色素(食品着色剂)课件
标准化生产 为了确保天然色素的质量和安全性,各国政府和 国际组织正在推动天然色素的标准化生产,制定 相关法规和标准。
合成食用色素的发展趋势
替代品的研究
随着消费者对合成色素安全性的关注,科研人员正在研究合成色素 的替代品,如天然等同的合成色素、新型合成色素等。
生产工艺的改进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效率,合成色素的生产工艺也在不断改进, 如采用新型催化剂、优化反应条件等。
要求
食用色素应具有较高的纯度、稳定 性好、色泽鲜艳、无异味和无毒性 等特性。
天然食用色素
来源
天然食用色素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组织, 如水果、蔬菜、花卉、树木等。
优点
缺点
天然食用色素的稳定性较差,易受光 照、温度、氧气、金属离子等因素影 响而发生氧化、水解等反应,导致色 泽变淡或褪色。
天然食用色素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 且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
目录
• 食用色素的定义与分类 • 食用色素的作用与用途 • 食用色素的安全性评估 • 食用色素的法规与监管 • 食用色素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食用色素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食Biblioteka 色素又称食品着色剂,是指能使食品 赋予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
作用
食用色素在食品加工中主要用于补 充或增强食品原有色泽,提高食品 的感官质量,同时可掩盖食品加工 过程中出现的色泽缺陷。
02
食用色素能够提升食品的外观质 量,使食品看起来更加诱人,增 加消费者的食欲。
提升食品的商业价值
食用色素能够提升食品的商业价值, 因为鲜艳的食品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 注意,从而增加销售量。
食用色素能够增强食品的品牌形象, 使消费者更容易记住该品牌,从而增 加品牌忠诚度。
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着色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讲解课件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讲解课件

02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应用
天然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天然食品色素和着色剂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如蔬菜 、水果、花卉等。它们具有天然的颜色和香味,对人体无害 ,且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常见的天然食品色素和着色剂包 括叶绿素、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
天然食品色素和着色剂在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主要用于饮 料、糖果、糕点、罐头等产品的着色。由于其安全性和营养 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使用天然食品色素和着色 剂。
地选择食品。
注意食品标签上的食品色素和着色剂标注
仔细查看食品标签上的成分表, 了解食品是否添加了色素和着色
剂。
对于添加了合成食品色素和着色 剂的食品,尽量选择低含量或无
添加的产品。
注意查看食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 和保质期,避免购买过期或保存
不当的食品。
避免过量摄入合成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控制食用含有合成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 食品的频率和量,特别是对于儿童、孕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安全性
安全性评估
选择建议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在使用前应经过严 格的安全性评估,以确保其不会对人 体健康造成危害。
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应选择符合国 家标准的正规产品,避免购买使用过 量或不安全色素和着色剂的食品。
使用限量
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会制定食品色素 和着色剂的使用限量,以确保食品安 全。
分类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有多种分类方 式,如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水 溶性色素和油溶性色素等。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的作用
01
02
03
提升食品色泽
通过添加色素和着色剂, 可以改善食品的色泽,使 其更具吸引力。
增强食品感官品质
色泽是食品品质的重要指 标之一,良好的色泽可以 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食用色素是以食品着色为目的的食品添加剂

食用色素是以食品着色为目的的食品添加剂

第四节着色剂食用色素是以食品着色为目的的食品添加剂,它可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两大类。

天然色素在我国使用历史悠久。

天然色素主要有:姜黄素,虫胶色素,红花黄色素,叶绿素铜钠盐,红曲霉素,胡萝卜素,辣椒红素等。

人工合成色素的色泽鲜艳,着色力强,色调多样,并可调配,加之成本低廉,所以被广泛使用,但有些人工合成色素对人体有害所以必须严格管理,谨慎使用。

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有8种:苋菜红、胭脂红、柠檬黄、靛蓝、日落黄、亮蓝、新红、赤藓红。

一、天然着色剂食用天然色素是直接来自动植物组织或微生物的色素,一般对人体无害。

1.姜黄素姜黄素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姜黄根茎中所含的黄色色素的主要成分,其结构见本书第3章第一节。

姜黄素为橙黄色或黄色结晶性粉末,不溶于冷水,溶于乙醇和丙二醇,易溶于冰醋酸和碱液中。

呈碱性时,为红褐色,中性及酸性时,为黄色。

着色性强,特别是对于蛋白质。

但耐光性、耐热性、耐铁离子性较差。

姜黄素可使用于:果味水、果味粉、果子露、汽水、配制酒、糖果、冰淇淋、糕点上彩装、红绿、罐头浓缩果汁,其使用量可根据正常生产需要确定。

姜黄素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暂定为0~0.1 mg/kg。

2.虫胶色素(紫胶红素)虫胶色素是紫胶虫在其寄生植物上所分泌的紫胶原胶中的一种色素成分。

虫胶色素分为不溶于水和溶于水两大类,溶于水者名为虫胶红酸或紫胶酸,有A、B、C、D、E共5种,结构式见本书第3章第一节。

虫胶红酸易溶于水和乙醇。

在酸性时,对光和热稳定。

色调随pH而变化,在pH 3~5时为红色,pH 6时为红至紫色,pH≥7时为紫红色。

虫胶色素在食品中的使用范围与姜黄素相同。

在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为0.5 g/kg。

3.红花黄红花黄是红花中所含黄色色素。

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

红花黄结构式为:红花黄色素为黄色均匀粉末,可溶于水和乙醇,不溶于油脂,在pH 2~7范围内,呈黄色,在碱性溶液中,则呈红色。

红花黄色素在食品中的使用范围与姜黄素相同。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
健康指导
建议消费者关注食品标签,了解食品中着色剂的 含量,避免过量摄入。
特殊人群
对于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应更加注 意控制着色剂的摄入量。
减少着色剂摄入的建议
01
02
03
04
选择新鲜食材
尽量选择新鲜、未加工的食材 ,可以减少食品添加剂的摄入

阅读食品标签
在购买加工食品时,仔细阅读 食品标签,了解食品中是否含
着色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糖果类
饮料类
在糖果中添加适量的着色剂可以赋予糖果 鲜艳的色泽,如柠檬黄可以使糖果呈现明 亮的黄色。
在饮料中添加适量的着色剂可以改善饮料 的色泽,如红茶饮料中的茶褐色需要使用 焦糖等着色剂来调制。
糕点类
肉类制品类
在糕点中添加适量的着色剂可以使糕点外 观更加诱人,如蛋糕表面的装饰可以使用 食用色素来增加美观。
高效、安全性能
着色剂在食品加工中需具备高效上色、稳定性好、 安全无毒等特点,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提高着色 剂的性能和安全性。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研究环保型的着色剂及其 生产工艺将成为未来的重要方向,以降低生产过 程中的环境污染。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01
新型着色剂的研发
针对不同食品类型和加工条件,研发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着色剂以满足
有着色剂以及含量。
控制零食摄入
减少零食的摄入,特别是含有 大量着色剂的加工食品。
饮食均衡
保持饮食均衡,摄入各种营养 素,有助于降低对单一食品添
加剂的依赖。
06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Nhomakorabea着色剂的发展趋势
1 2 3
天然着色剂
随着消费者对天然、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天然着 色剂如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发酵产物等将逐渐成 为研究热点。

第五章 食品着色剂

第五章  食品着色剂

(六)柠檬黄(酒石黄)、柠檬黄铝色淀 【GB08.005】
安全性数据:ADI 0~ 7.5mg/kg(FAO/WHO,1985),LD50 12.75g/kg(小鼠,经口)。 性状:黄至橙黄色粉末。无臭。溶于水,遇碱稍为 变红,耐氧化性差,还原时褐色。 用途:食用黄色色素,我国GB2760-1996规定, 可用于糕点上彩装、果味粉,果子露、汽水、配制 酒、糖果、青梅、红绿丝等,最大使用限量 0.10g/kg;用于豆奶饮料0.05g/kg。
2、调配
由于食品着色对于色调的要求是千变万化的, 所以为丰富着色剂的色彩,满足生产中着色的 需要,可将着色剂按不同比例调配。 基本色 红 黄 蓝 红 ∨ ∨ ∨ 二次色 橙 绿 紫 橙 ∨ ∨ ∨ 三次色 橄榄绿 灰 棕褐
四、着色剂的使用
着色剂的使用主要应掌握好以下几点: l、吸光值与色价 2、溶解性 3、染着性 4、坚牢度
(四)新红、新红铝色淀【GB08.004】
安全性数据:ADI 0~0.1 mg/kg(上海 市卫生防疫站,1982),LD50 10g/kg (小鼠,经口),无急性中毒症状及死亡, 无胚胎毒性。 性状:红色粉末。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 不溶于油脂。 用途:只有我国批准使用的食用红色色素, 我国GB2760-1996规定:使用范围和最 大使用量同苋菜红。


(五)诱惑红、诱惑红铝色淀【GB08.012】


安全性数据:ADI 0~7 mg/kg(FAO/WHO, 1994),LD50 10g/kg(小鼠,经口)。 性状:深红色粉末。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 溶于油脂。 用途:食用红色色素,我国GB2760-1996规定: 可用于糕点上彩装,果味粉、果子露、汽水、配 制酒、糖果、红绿丝、罐头、浓缩果汁。最大使 用限量0.085g/kg。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 8.2.3 多酚类色素

多酚类化合物由于分子结构中含有苯
环,且苯环上带有多个羟基,因而得名。绝
大多数多酚为黄酮类化合物。多酚类色素常
见的主要类型有花色苷、类黄酮、原花色素、
单宁。
❖ 8.2.3.1 花色苷
❖ 花色苷(anthocyanins)是一类在自然 界中分布最广泛的水溶性色素。
❖ (1)存在状态和结构:花色苷是花青素与 糖结合成的苷类化合物。
❖ 影响叶绿素的稳定性因素如下:

①叶绿素酶影响。唯一能使叶绿素降
解的酶。能催化叶绿素和脱镁叶绿素脱植醇。

②热处理和pH影响。脱镁叶绿素衍生
物为橄榄褐色,叶绿素铜钠就是依据此原理
制备而成,它是一种理想的天然食品着色剂。
pH对叶绿素的热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在碱性
介质中(pH9.0),叶绿素对热非常稳定,
血红蛋白
肌红蛋白
卟啉环
❖ (2)化学反应与颜色变化。血红素卟啉环 内的中心铁可以Fe2+或Fe3+状态存在。
❖ ①肌红蛋白、氧合肌红蛋白和高铁结合 蛋白的相互转化。氧合作用,氧化反应。在 肉中只要有还原性物质存在,肌红蛋白就会 使肉保持红色;当还原剂物质耗尽时,高铁 肌红蛋白的褐色就会成为主要色泽。

叶绿素a、b、c和d,高等植物中的叶绿
素a和b的两者含量比约为3:1.
❖ (2)物理性质: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a均 可溶于乙醇、乙醚、苯和丙酮等溶剂,不溶于
❖ (3)化学性质: 对热、光、酸、碱等均 不稳定,最普遍的变化是生成脱镁叶绿素, 暗橄榄褐色。

叶绿素在酶的作用下,可发生脱镁、
脱植醇反应。

食品的品质特性:色泽、风味、质地、

食品添加剂04 食用着色剂

食品添加剂04 食用着色剂
一、花色素苷
(一)萝卜红 (二)葡萄皮色 (三)红米红
(四)越桔红
(七)桑椹红
(五)黑豆红
(六)玫瑰茄红
二、黄酮类
(一)高粱红 (三)菊花黄 (二)红花黄 (四)黑加仑红
(五)沙棘黄
(六)可可色素
三、类胡萝卜素
(一)β-胡萝卜素
(三)栀子篮
(二)栀子黄
(四)玉米黄
(五)辣椒红
四、酮类
(一)姜黄和姜黄素 (二)红曲米和红曲红



最好在煮沸后,温度开始下降,二氧化硫含量达到最低点时,加入浓缩色素
溶液,使用溶解度高、色彩鲜明的色素较理想。

罐头食品:选用耐热,耐果酸色素。利用赤鲜红遇酸沉淀性能着色樱桃罐头, 这样色素不会渗入到罐头溶液中
食品着色剂


1、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哪些,其应用?
2、常用的天然着色剂-胡萝卜素 、辣椒红、姜黄)

水溶性(苋菜红 、胭脂红、赤藓红 、柠檬黄 )


按结构分:
合成色素分为:偶氮类色素、非偶氮类色素、色淀、聚合色
素等

天然色素分为:吡咯类色素(叶绿素、红血素等)、多烯类
(类胡箩卜素)、酚类(花青素、儿茶素、花黄素等)、醌酮类 (红曲色素、姜黄素、虫胶色素等)、其他
合成色素(artificial color)

合成着色剂的原料主要是化工产品。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列
入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日落黄、赤藓红、 柠檬黄、新红、靛蓝、亮蓝8种。 合成色素存在形式:可溶性粉末、预制溶液、易溶 性颗粒、膏体、胶体或固体条块等。最常见的形式
第四章 食品着色剂

食品生物化学第九章 色香味物质与食品加工

食品生物化学第九章  色香味物质与食品加工

第一节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a)单宁
09(192-209)P18 lq_Embed_8.png
(b)儿茶素
(3,5,7,3’,4’ (五羟基黄烷)
图9-6 单宁和儿茶素
(2)影响花青素呈色的因素
第一节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1)pH值:花青素分子中的氧为四价,是碱性,而苯基上的酚羟基具 有酸性,从而使花青素分子具有两性,在不同pH值的介质中呈现不 同的颜色。 2)结构:不同花青素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苯基上的取代基不一样, 并直接影响花青素的呈色。 3)金属盐:花青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金属盐一起呈灰紫色,因此含有花青素的蔬菜 在加工时要尽量避免与金属容器的接触。 4)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在花青素形成时发生加成反应,使花青素 褪色。 5)其他影响因素:在光、热作用下花青素很快变成褐色,在氧或氧 化剂的作用下褪色,在糖苷酶的作用下也褪色。 二、食品加工中的褐变现象
第一节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2)焦糖化反应 糖类尤其是单糖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 热到熔点以上的高温(一般是140~170℃),因糖发生脱水与降解,也 会发生褐变反应,这种反应称为焦糖化反应。焦糖化反应在酸、碱 条件下均可进行,但速度不同,如pH(8时要比pH(5.9时快10倍。糖 在强热的情况下生成两类物质:一类是糖的脱水产物,即焦糖或酱 色;另一类是裂解产物,即一些挥发性的醛、酮类物质,它们进一 步缩合、聚合,最终形成深色物质。因此,焦糖化反应包括两方面 产生的深色物质。 1)从蔗糖熔化开始,有一段时间的起泡,蔗糖脱去一分子水形成异 蔗糖酐,起泡暂时停止,形成的产物无甜味而有温和的苦味。 2)继续加热,第二次起泡,持续时间更长,失水量约为9%,形成焦 糖酐,熔点为138℃,有苦味。
第一节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

一、理化性质
分子式:C40H56 分子量:536.88 CAS号:7235-40-7 纯净的产品为深红色或暗红色、有光泽 的斜方六面体或结晶状粉末,对氧、热 及光不稳定,是类胡萝卜素之一。它是 自然界中存在最普遍、最稳定的天然色 素,许多天然食物如螺旋藻、绿色蔬菜、 甘薯、胡萝卜、菠菜、木瓜、芒果等, 皆存有β-胡萝卜素。熔点183℃。溶于 二硫化碳、苯、氯仿。0℃时在100ml己 烷中可溶该品109mg,不溶于水、丙二 醇、甘油,几乎不溶于甲醇和乙醇,对 氧、热及光不稳定。
β-胡萝卜素
β -胡萝卜素是一种国际上公认的 优秀天然食用色素。我国于197 7年批准使用,1989年又扩大 了使用范围,1993年我国又批 准β -胡萝卜素作为营养强化剂可 用于婴幼儿食品和乳制品中。目前 世界各国普遍许可使用,欧美各国 都将其视为天然色素或天然同一色 素,目前β -胡萝卜素国际市场前 景广阔,1990年各类胡萝卜素 的世界销售额为3亿美元。到19 97年达到5亿美元,而国内市场 还需进口一定份额的β -胡萝卜素。
三、生产流程(提取法)
四、用途
一、食品添加剂 β-胡萝卜素具有防止衰老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也是重要的色素,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r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简称: 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 称: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认定的A类优 秀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food additives)。全世界已 有52个国家、地区批准使用,国际上需求量在1000吨 以上,年增长率达10~15% 可作为人造奶油、色拉油、芝麻油等脂类食物的强化 剂,以帮助人体对β-胡萝卜素的吸收。

色素和着色剂名词解释1发色团2助色团3红移4蓝移5定

色素和着色剂名词解释1发色团2助色团3红移4蓝移5定

⾊素和着⾊剂名词解释1发⾊团2助⾊团3红移4蓝移5定⾊素和着⾊剂⼀、名词解释1、发⾊团2、助⾊团3、红移4、蓝移5、定绿6、⾎红蛋⽩和肌红蛋⽩7、氧化作⽤8、氧合作⽤9、多烯⾊素 10、酶促褐变 11、叶绿素 12、类胡萝⼘素13、单宁 14、茶多酚 15、互补⾊ 16、α-电⼦17、π电⼦ 18、离域π键 19、⾮键轨道⼆、写出下列各物质的结构或名称及其功能1、叶绿素2、⾎红素3、肌红蛋⽩(氧合肌红蛋⽩,变肌红蛋⽩)4、亚硝基(酰)肌红蛋⽩5、花青素(母核)6、⽆⾊花青素7、黄酮(母核)8、黄酮醇、黄烷酮、黄烷酮醇、异黄酮、查⽿酮、黄烷-3-醇、双黄酮9、⼭萘素、槲⽪素、杨梅素、异⿏李素10、番茄红素,α-胡萝⼘素,β-胡萝⼘素,γ-胡萝⼘素11、叶黄素、⽟⽶黄素、柑桔黄素、吓黄素、虾红素。

12、β-紫罗酮 13、⼉茶酚、咖啡酸、原⼉茶酸、绿原酸14、愈疮⽊酚(阿魏酸) 15、棉酚 16、芦丁三、判断题1、分⼦结构中含有的双键越多,该物质的呈⾊越深。

()2、助⾊团中都含有孤对电⼦,即n电⼦,⾮键合电⼦。

()3、紫外可见光谱的产⽣是分⼦中电⼦跃迁的结果。

()4、叶绿素是⽔溶性的,有A、B两种结构,其结构中存在⼀个⼤的共扼体系。

()5、叶绿素能溶于⼄醇、⼄醚、丙酮、⽯油醚,是脂溶性的。

()6、叶绿素在加酸,或加碱的反应中随温度升⾼,反应速度是加快的。

()7、含叶绿素的⾷品应⽤不透明容器包装,否则易发⽣光氧化⽽变⾊。

()8、在肌红蛋⽩结构中,CO,CN-配位能⼒强于O2,O2强于H2O。

9、肌⾁中红⾊完全由肌⾁细胞中的肌红蛋⽩(Mb)提供。

()10、腌⾁⼯艺中,MNO2作为发⾊剂,L-抗坏⾎酸,烟酰胺作为发⾊助剂。

()11、鲜桃红⾊的NOMb⽐、O2-Mb对O2和热更稳定。

()12、花青素是⼀种脂溶性⾊素,很不稳定。

()13、⾃然界中游离的花青素较少,⽽是与糖形成了苷。

()14、花青素与糖成苷位置在C3、C5位上。

色素专题知识讲座

色素专题知识讲座

因为类胡萝卜素特殊旳构造(多烯,全反),使得其 轻易发生异构化和氧化降解反应。
在加热、酸或光旳作用下,类胡萝卜素可发生异构化 反应,部分双键旳构型由反式变为顺式,造成其吸收波长 发生移动。(生物活性当然发生大旳变化)
类胡萝卜素轻易发生氧化反应。一般氧化总是从两端 旳不饱和环上开始,环上双键接受氧形成环氧衍生物,然 后此环氧衍生物分解造成环状构造遭到破坏并形成羰基。 进一步旳氧化可在任何一种双键上进行,形成可能旳四元 环过氧化物中间体,然后裂分生成份子量较小旳多种含氧 化合物。在此情况下,颜色将完全消失。
2、在加工中旳变化
胡萝卜素类其颜色在多数加工和 贮藏条件下点相当稳定旳变化只是轻微 旳, 但在有些加工条件下,使得其轻易 发生异构化和氧化降解反应,严重影响 胡萝卜素在食品中旳色感。
二、叶黄素类
1、构造及性质 叶黄素类是胡萝卜素类旳含氧衍生物,伴随 含氧量旳增长,它们旳脂溶性下降 ,所以叶黄素 在甲醇和乙醇中很好溶解,而难溶于乙醚、石油 醚。 叶黄素类旳颜色为黄色或橙黄色,少数为红 色,如与蛋白质相结合,颜色可能发生变化。
**加工条件中使pH上升,无色旳黄烷酮或黄烷酮醇可 变为有色旳查耳酮类。
**发生酶促褐变旳中间生成物可氧化类黄酮而产生褐 色物质。
三、儿茶素
儿茶素也为多酚类化合物,常见旳四种为:
以上儿茶素名称中旳表表达吡喃环上以单键相连旳 两个基团处于该环旳同侧。
儿茶素本身没有颜色,当其与金属离子结合后产生 白色或有色沉淀。儿茶素具有轻微旳涩味。
*构造特点:均具有大旳π, π共轭体系 Nhomakorabea一定数量旳 助色团。
*性质特点:因为具有多种π 键及官能团,轻易与氧 化剂、亲电试剂等发生化学反应,也轻易在光、热作用 下发生构造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性质
(1)
P
色变
(p281)
(氧合作用,氧化反应)
P P
N
N
N
N
N
N
Fe2+
Fe2+
Fe3+
N
N O2 H2O
N OH
N


氧合肌红蛋白 鲜红
肌红蛋白 紫红
高铁肌红蛋白 褐
①氧合作用 Oxygenation——(肌红蛋白) 血红素中的亚铁与一分子氧以配位键结合, 而亚铁原子不被氧化,生成鲜红色的氧合血 红素,这种作用被称为氧合作用。 ②氧化作用 Oxidation——(肌红蛋白)血 红素中的亚铁与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 棕褐色的高铁血红素的作用被称为氧化作用。
(二)性质 类胡萝卜素具有亲脂性、溶于石油醚。 类胡萝卜素耐pH值变化,耐热、耐Mn+,与 蛋白质结合态时稳定。提纯后,对光、氧、热 敏感。脱水后类胡萝卜素稳定性↓,褪色。 易发生氧化而褪色,亚硫酸盐或金属离子的 存在将加速β-胡萝卜素的氧化。 热、酸或光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异构化。 (三)应用 广泛用于油质食品的着色,如人造黄油。
(3)紫胶虫色素laccaic acid
(4)红曲色素 红曲色素(monascin)为红曲菌(Monascus sp.) 产生的色素,为混合物,属于氧茚并类化合物。 红曲色素均不溶于水,溶于乙醇水溶液、乙醇和 乙醚等溶剂。 红曲色素可具有较强的耐光、耐热等优点,并且 对一些化学物质有较好的耐受性。 红曲色素是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允许使用的食用 色素之一,广泛用于肉制品、豆制品、糖、果酱 和果汁等的着色。
二、卟啉类色素 Porphyrin
(一)叶绿素 Chlorophylls
1、结构 有叶绿素a, 3位为甲基 有叶绿素b, 3位为醛基 a:b=3:1
2、性质 叶绿素在植物体内与蛋白质、脂类结合为叶绿体。(P— 卟啉环—植醇末端—脂类) 植物细胞死亡后,叶绿素游离出来。 游离的叶绿素很不稳定,对光、热敏感,不溶于水, 溶 于乙醇、丙酮。 在酸性条件下,Mg原子被H取代,→(绿)褐色脱镁叶绿 素(共振结构位移) 在稀碱液中可水解为绿色的叶绿酸盐+叶绿醇+甲醇(加热 v↑) (叶绿酸盐溶于水、较稳定,叶绿醇又称 为植醇) 在适当条件下,叶绿素分子中Mg2+可被Cu2+、Fe2+、Zn2+取 代,较稳定,其中叶绿素铜钠为食品着色剂。
肉及肉制品的护色
肉色变绿
三、异戊二烯衍生物 (类胡萝卜素 Carotenoids)
(一)结构 异戊二烯衍生物为共轭多烯的烯含氧衍生物 1、胡萝卜素类
2、叶黄素类 叶黄素类共轭多烯烃的含氧衍生物、呈浅 黄、橙、黄等色。 主要有:叶黄素、玉米黄素、隐黄素、蕃 茄黄素、 辣椒红素、柑桔黄素、虾黄素
四、多酚类色素 Polyphenol Pigments
(一)种类及结构 多酚类色素的分子结构的基本母核是苯并吡喃衍生物。 由下列几种类型:花色素、黄酮素、儿茶素、丹宁
(二)性质 1、花色苷
Anthocyans 是黄酮中的一种,具有特
征的C6C3C6的骨架结构。在自然状态下以糖苷形式存在, 成苷的位置大多在C3、C5,C7也能成苷。 作为花色苷的糖基部分仅发现5种糖,葡萄糖、鼠李糖、半 乳糖、木糖、阿拉伯糖。 花色苷分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等。 花色苷水解失去糖基后的配体称花色素或花青素 (Anthocyanidin)
苋菜红、 胭脂红、 赤藓红、 新红 柠檬黄、 日落黄、 亮 蓝、 靛蓝
(三)色淀 1、概念 将可溶于水的色素沉淀在可使 用的不溶性基质上所制备的一种 特殊的着色剂。 基质为氧化铝的为铝色淀,还有 氧化锌、碳酸钙、二氧化钛、滑 石粉 2、作用 增强水溶性色素在油脂中的 分散性,提高耐光、耐盐性 3、应用 粉末食品、油脂食品、糖 果、包衣等
(5)姜黄色素Curcumin
姜黄色素(curcumin或turmeric yellow) 主要成分为 姜黄素、脱甲基姜黄素和双脱甲基姜黄素。 姜黄色素不溶于水,溶于醇或醚,显鲜艳黄色,在 碱性溶液中呈红色,经酸中和后仍恢复原来的黄色。 着色性(特别是对蛋白质)较强,不易被还原. 对光、热稳定性较差,易与铁离子结合而变色。 一般用于咖喱粉和蔬菜加工产品等着色和增香。具 体允许使用量参见我国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 卫生标准》规定。
五、着色剂 Colorants in Foods
为保持或改善食品的色泽,需对食品进行人工着色。
(一)天然色素Natural pigment
(1) 叶绿素铜钠盐Chlorophyll (2) 胭脂虫色素Carminic acid 胭脂红酸是一种蒽醌色素,存在于胭脂仙 人掌上寄生的胭脂虫(cochineal)。
% 高 铁 80 肌 红 60 蛋 白 40 20
1
2
3
4
5
6 O2 %
以上可逆变化与O2浓度有关,一般O2为1~4%时,易变为高铁 (变)肌红蛋白。 新鲜肉放在空气中,因为细菌繁殖,内 部O2 ↓,→褐色↑
(2)与亚硝酸盐作用
肌红蛋白(Mb)(桃红)与NO结合生成鲜桃红色 的亚硝基亚铁肌红蛋白(NOMb)。 亚硝基肌红蛋白受热(蛋白质变性)生成较稳定 的鲜红色亚硝基血色原 Mb+NO→NOMb(桃红)→加热→亚硝酰血色原(鲜 红) 由于亚硝基肌红蛋白对氧、热比氧合肌红蛋白稳 定,基于此原理,肉食加工中,为保持肉的鲜艳 颜色而加入亚硝酸盐。 (硝酸钠<0.5 g/kg(+Vc),亚硝酸钠< 0.15g/kg) MNO2的作用:(1)发色(2)抑菌(3)产生腌肉 制品特有的风味。但过量使用安全性不好,在食 品中导致亚硝胺生成;肉色变绿。
第九章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Chapter 9 Pigments and Colorants
一、分类 二、卟啉衍生物 三、异戊二烯衍生物 四、多酚类色素 五、着色剂
一、分类
1、来源 动物色素(血红素、虾、蟹皮类、胡萝卜素) 植物色素(绿、红、紫) 微生物(红曲素) 2、化学结构 卟啉类衍生物(叶绿素、血红素) 异戊二烯类衍生物(类胡萝卜素) 多酚类衍生物(花青素、儿茶素) 酮类衍生物(姜黄、红曲) 醌类衍生物(虫胶、胭脂虫红) 3、溶解性 脂溶性色素 水溶性色素
(6)焦糖色素Caramel pigment 焦糖色素是糖类化合物,由蔗糖、糖浆等 加热脱水生成的复杂的红褐色或黑褐色混 合物,是我国传统使用的色素之一。 我国已经明确规定加胺盐制成的焦糖色素 因毒性问题不允许使用,非胺盐法生产的 焦糖色素可用于罐头、糖果和饮料等。
(二)合成色素
Artificial color
(5)橙皮素,芦丁(芸香苷)等黄酮具有 降低血管渗透性作用,为Vp组分,具有降 血压作用。类黄酮具有抗氧化作用。
3、单宁
Tannin
相对分子量在500-3000的水溶性多酚化合 物,能与生物碱、果胶和蛋白质形成沉淀。 单宁可分为2类:缩合单宁(原花色素)、 可水解单宁。 存在于柿子、茶叶、石榴等植物中,具有收 敛性涩味。结构复杂,水解后生成葡萄糖没 食子酸,及其它多酚酸(鞣花酸)。易溶于 水,无色→黄色,水溶液呈酸性,涩味,遇 碱↓ +Fe3+↓(黑or蓝、绿);+P(蛋白质)↓ (去单宁)
花色素的水溶性比相应花色苷的差。自然界中从没 发现游离的花色素。
(1)pH值影响颜色的改变 如:矢车菊色素(花青素) pH≤3.0 pH=8.5 pH=11 红 紫罗兰 蓝 (2)与Mn+作用 与Ca2+、Mg2+、Mn2+、Fe2+、Al3+等络合生成 深色色素。 (3)与氧气的作用颜色变成暗棕色 (4)光加速降解 (5)二氧化硫,退色、漂白
2、黄酮类 Flavonoids
(1) 呈浅黄色主要有黄酮、黄酮醇、黄烷酮、 查耳酮及衍生物。 (2)类黄酮羟基呈酸性。 遇三氯化铁可呈兰、紫、蓝黑、棕色。在碱性 条件下,黄酮易开环生成查尔酮型结构呈黄色 (橙、棕),在酸性条件下,又恢复闭环结构, 颜色消失,如:马铃薯,小麦面粉、稻米、芦笋、 荸荠等在碱性下烹煮变黄。 (3)黄酮可与金属离子生成络合物。 (4)类黄酮色素在空气中久置,易氧化生成褐 色沉淀。
3、护色 ①稀碱处理 (0.1%Na2CO3) ②烫漂(60~75℃)排除组织中的 氧,防止氧化 ③加入Cu2+、Fe2+、Zn2+等离子 ④添加叶绿素铜钠(0.5g/kg) ⑤低温、冷冻干燥脱水 ⑥低温、避光贮藏
(二)血红素 Haemachrome
1、结构 血红素是高等动物血液和肌肉中的红色色素。 血红素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辅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