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第八章色素及着色剂ppt文档
歧化 HNO3 + 2NO + H2O
Mb NO NOMb(氧化氮肌红蛋白) 加热 氧化氮肌色原
(紫红色)
(鲜桃红)
(鲜桃红)
还原剂
MMb NO NOMMb(氧化氮高铁肌红蛋白)
(褐色)
(深红)
NOMb, NOMMb, 氧化氮肌色原统称为腌肉色素,其颜色更加 鲜艳,性质更加稳定(对热、氧)。
看见的有色物质,或者本来没有颜色而能通过化学反 应呈现颜色的物质。
(二)性质
1、基本性质
脂溶性:叶绿素a、b都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醇、丙酮、氯仿 苯等有机溶剂。
对光、热敏感 酸性条件下镁易被氢取代 与蛋白质结合,叶绿体 镁离子可被铜、锌、铁等取代
2、叶绿素的降解与色变
(绿色,水溶性)脱植叶绿素
-Mg2+ 酸/热
脱镁脱植叶绿素遇 Cu2+ ,Zn2+可生成铜(锌)代脱植 叶绿素,色鲜艳且稳定,是良好的水溶性食品着色剂。
• (4) Aw: • Aw很低时,组织中的H+不易迁移,故叶绿素不易脱镁而保绿,
且Aw 很低时酶活被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产酸),有 利于保绿。 • (5)气调护绿: • 气调使水果的呼吸跃变延缓,叶绿体及叶绿素也较慢地被破坏。 • (应6减)少加。盐:分别加入NaCl、MgCl2、CaCl2可使烟叶中脱镁反 • 盐的作用可能是作为静电屏蔽剂,阳离子中和叶绿体膜上的脂 肪酸和蛋白质具有的负电荷,从而降低质子透过膜的速度。
(3)食品加工中产生的: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天然酶及湿 热作用的结果,常会发生酶促的氧化、水解及异构等作用,会 使某些化学成分产生变化从而引起色泽的变化。如红茶、绿茶 的颜色;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等。
食品化学课件:第八章 色素和着色剂
二糖苷含二个糖分子,二个可以都在3碳位,或3 和5碳位各有一个。
三糖苷的三个糖分子通常二个在3碳位和一个在5 碳位的,有时三个在3碳位上形成支链结构或直 链结构。
2. 影响花色素苷稳定性的因素
(1)结构 分子中羟基数目增加则稳定性降低; 甲基化程度提高则增加稳定性; 糖基化也有利于色素稳定。
助色团 波长红移 (nm)
-X ( Cl, Br, I ) 2~30
-OR
17~50
-SR
23~85
-NR2
40~95
第二节 卟啉类色素
Porphyrin
由四个吡咯联成的环 称为卟吩, 当卟吩环带有 取代基时,称为卟啉类 化合物。
一.叶绿素 (Chlorphylls)
1.结构
叶绿素a、b
植醇
2.叶绿素的稳定性
肌红蛋白结构简图
Figure 1: The picture is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hemoglobin, with only the protein backbone and without the side chains
Figure 2: The picture are the right is of the heme group in hemoglobin and shows the Fe(II) iron atom.
•蓝色醌式碱(A)质子化生成红色花色羊阳离子 (AH+),然后水解形成无色甲醇碱(B),甲醇 假碱与无色查耳酮(C)处于平衡状态,可概略 表示于下:
H+ A
AH+ H2O
B
C
(3)光照及温度
• 加热有利于生成查尔酮型,颜色褪去。 • 花色素苷的热降解机制与花色素苷的种类和 降 解温度有关。 • 光通常会加速花色素的降解。
第八章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分解 褪色
15
4、护绿技术
加碱护绿 高温瞬时灭菌 加入铜盐和锌盐
16
其他方法
• 气调保鲜技术 ---生理护色 • 脱水 • 包装材料 • 抗氧化剂
17
二、血红素
血红素是亚铁卟啉化合物
18
1、结构
血红蛋白(Hemoglobin)和肌 红蛋白(Myoglobin)是动物肌肉 的主要色素蛋白质。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是球蛋 白,其结构为血红素中的铁在 卟啉环平面的上下方再与配位 体进行配位,达到配位数为六 的化合物。
肌Hale Waihona Puke 蛋白结构简图19肌红蛋白的立体示意图
20
血红蛋白的立体示意图
21
2、性质
(1)氧合作用:血红素中的亚铁与一分子氧以 配位键结合,而亚铁原子不被氧化,这种作用 被称为氧合作用。 (2)氧化作用:血红素中的亚铁与氧发生氧化 还原反应,生成高铁血红素的作用被称为氧化 作用。
• 肉在储存时,肌红蛋白在一定条件下会变绿。
肌红蛋白+ H2O2 肌红蛋白+ H2S
胆绿蛋白 硫代肌红蛋白
27
4、腌肉颜色的变化
•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发色原理
NO3NO2-
+ 细菌还原作用
NO2-
+ H+ pH5.4~6.0 最适
H2O HNO2
+ + 3 HNO2 岐化反应 HNO3 2 NO
H2O
SO2 H+ (H2O)
HSO3- 花色苷
HO
o
OH
OHH SO3H
花色苷亚硫酸盐复合物(无色)
二、类黄酮色素
1、结构
2-苯基-苯并吡喃酮 (C6-C3-C6,区别于花 青素:4位皆为酮基)
第八章 色素与着色剂
按其结构中是否含有由非C、H元素组成的 官能团而将 类胡萝卜素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纯 碳氢化物,被称为胡萝卜素类,另一类的结构 中含有含氧基团,称为叶黄素类。
1、 类胡萝卜素的结构
⑴胡萝卜素类
胡萝卜素类目前指四种物质:α-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它们都是 含40个碳的多烯四萜,由异戊间二烯经头尾或尾 尾相连而构成。
卟吩
2、叶绿素在食品加工储藏中的变化
*酶促反应:叶绿素酶可直接使叶绿素或脱镁叶
绿素脱植醇,该酶的最佳温度:60-82.2℃。
*酸和热的作用:加热可使叶绿素脱镁,使颜色 由鲜绿色向橄榄褐色转变。pH影响叶绿素的 分解速度,pH9.0时最稳定,3.0时最不稳定。
*光解:加工储藏中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其中所 含的叶绿素很易受光作用而分解褪色。
胡萝卜素类为典型的脂溶性色素,易溶于石 油醚、乙醚难溶于甲醇和乙醇。
番茄红素
β-胡萝卜素有2个β-紫罗酮(视黄醇)环状结 构,是最有效的维生素A原,维生素A活性取决于 是否有视黄醇结构 , α-胡萝卜素和γ-胡萝卜素也 可以作为维生素A原,而番茄红素不是。
⑵叶黄素类
叶黄素类是胡萝卜素类的含氧衍生物, 随着含氧量的增加,它们的脂溶性下降 ,因 此叶黄素在甲醇和乙醇中很好溶解,而难溶 于乙醚、石油醚。 叶黄素类的颜色为黄色或橙黄色,少数 为红色,如与蛋白质相结合,颜色可能发生 改变。 叶黄素中隐黄素和柑橘黄素是维生素A原。
⑵变色反应 过氧化氢可与血红素中的Fe2+和Fe3+反 应生成绿色的胆绿蛋白;细菌繁殖产生的硫 化氢在有氧气存在时能形成绿色的硫代肌红 蛋白。 ⑶腌制肉的色素 腌肉颜色的变化是由于在腌制中肌红蛋 白发生一系列变化最后生成稳定的亮红色的 亚硝酰肌红蛋白。但是超标使用发色剂时会 产生致癌物质亚硝胺。
第八章 色素与着色剂
第二节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一、血红素化合物 (一)结构、物理性质 血红素是铁卟啉衍生物,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为 血红蛋白,在肌肉中的存在形式为肌红蛋白。 在肉品的加工贮藏中肌红蛋白会转化为多种衍生 物,从而会呈现不同的色泽。
血红蛋白的结构
(二)肉色在贮藏加工中的变化
肉中还原态的肌红蛋白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转变, 一部分发生氧合反应生成鲜红色的氧合肌红蛋白,一 部分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棕褐色的高铁肌红蛋白。随着 分割肉在空气中放臵时间的延长,肉色就越来越转向 褐红色,说明后一种反应逐渐占了上风。
上述反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平衡受氧气分 压的强烈影响。
①氧合作用
血红素中的亚铁与一分子氧以配位键结合,
而亚铁原子不被氧化,生成鲜红色的氧合血红素。
②氧化作用 血红素中的亚铁与氧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生成棕褐色的高铁血红素的作用被称为氧化作用。
腌肉制品发色原理及应注意问题
(三)肉和肉制品的护色 1、真空包装,必要时还可加入除氧剂;
(三)原花色素 原花色素的基本结构单元为黄烷-3,4-二醇,原花色
素是黄烷-3,4-二醇的二聚物、三聚物甚至多聚物。
原花色苷本身没有颜色,但在酸热条件下可以分解为 花青素和其它多酚类化合物而显示一定的颜色。如:
原花色素水解机制
五、类黄酮化合物
类黄酮包括类黄酮苷和游离的类黄酮苷元,是广泛分 布于植物组织细胞中的色素。大部分此类化合物不仅具有 特殊的颜色,而且具有特殊的生物学功能。未糖苷化的类 黄酮不易溶于水,形成糖苷后水溶性加大。 (一)结构及类型:
2、高氧分压保护; 3、气调或气控技术,采用100%CO2气体条件,配合使 用除氧剂; 4、加入抗氧化剂;
5、腌制肉品的护色措施只要是避光和除氧;
第八章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发色基团吸收光能时,电子就会从能量较低的π轨道或 n轨道(非共用电子轨道)跃迁至π*轨道,然后再从高 能轨道以放热的形式回到基态,从而完成了吸光和光 能转化。
与发色基团直接相连接的—OH、—OR、— NH2、—NR2、—SH、—Cl、—Br等官能团也 可使色素的吸收光向长波方向移动,它们被称 为助色基团。不同色素的颜色差异和变化主要 取决于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
二 色素的分类
按来源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两类:
1食用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方法制得的有机色素。有 机色素按它的结构不同又可分为偶氮类色素,其中偶氮 类色素有油溶性和水溶性之分,油溶性的进入人体不易 被排出,且毒性较大;水溶性的进入人体易排出体外, 且毒性较小。除了这两种之外还包括色淀,它是由水 溶性色素沉淀在许多使用的不溶性基质(Al2O3)上所制 得的特殊着色剂。
食品所显示出的颜色,不是吸收光自身的颜色, 而是食品反射光(或透射光)中可见光的颜色。 若光源为自然光,食品吸收光的颜色与反射光 的颜色互为补色。例如,食品呈现紫色,是其 吸收绿色光所致,紫色和绿色互为补色。食品 将可见光全部吸收时呈色黑,食品将可见光全 部通过时无色。
各种色素都是由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组成的。
第八章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8.1 概述 食品的品质除了其本身的营养价值、质地之 外,还包括食品的色泽和风味,任何一种特定的 食品的品质就是由上述的这些因素以不同的比 例组成的。食品的色泽是构成食品的感官质量 中最重要属性之一。颜色是衡量食品的重要指 标之一。
天然食品一般都有美丽的色泽,但经过加 工时,发生褪色或变色。为了保持或改善食品的 色泽,在食品加工中往往需要对食品进行人工着 色。色素则是以食品着色和改善食品色泽为目 的的食品添加剂,也称着色剂。 食品原料中天然存在的色素叫食品固有色素, 专门用于食品染色的添加剂称为食品着色剂。
第八章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ppt课件
7
第二节 四吡咯色素
由四个吡咯通过次
甲基桥(=CH-)互
联而形成的大分子
杂环化合物,称为
卟啉类化合物。
8
一、叶绿素
1、结构
9
2、基本性质
脂溶性 与蛋白质结合,叶绿体 对光、热敏感 酸性条件下易被H取代 Mg离子 镁离子可被铜、锌、铁取代
10
3、叶绿素在食品加工和贮藏中的变化
O 2
28
降 解 或 聚 合 褐 色
MNO2作用: (1)发色;(2)抑菌; (3)产生腌肉制品特有的风味。
过量使用,导致亚硝胺生成;肉色变绿,产生致癌物。
30
5、肉及肉制品的护色
(1)采用低透气性材料、抽真空和加除氧剂。
(2)高氧压护色。
(3)采用100%CO2条件,若配合使用除氧剂,
效果更好。
- + N O + H 2
H N O 2
27
4、腌肉颜色的变化
•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发色原理
细菌还原作用
H N 3 O 2
H 2 N O 2
pH5.4~6.0 最适 H N O O 2H O 3N 2 岐化反应
+ +
H O 2+ N O 2
肉内固有的还原剂
+H 花 色 苷 + 香 豆 素 衍 生 物 O 2 2 酯 沉 淀 物 ( 无 色 ) 抗 坏 血 酸
24
动物被屠宰放血后
肌红蛋白 紫红色
分割
氧气分压高
高铁肌红蛋白 棕褐色
长时间放置 氧气分压低
氧合肌红蛋白 鲜红色
• 鲜肉热加工时,肉变褐色。 肌红蛋白 高铁肌红蛋白 肌色原 (球蛋白变性) 高铁肌色原 (球蛋白变性)
第八章+色素和着色剂
血红素基团的结构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是动物肌肉的主要色 素蛋白。 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 是球蛋白,其结构为 血红素中的铁在卟啉 环平面的上下方再与 配位体进行配位,达 到配位数为6的化合 物。
肌红蛋白结构简图
(2) 性质 氧合作用:血红素中的亚铁与一分子氧以配位 键结合,而亚铁原子不被氧化,这种作用称 氧合作用。 氧化作用:血红素中的亚铁与氧发生氧化还原 反应,生成高铁血红素的作用称氧化作用。
Mb (紫红色)
NO
NOMb(氧化氮肌红蛋白) (鲜桃红)
加热
氧化氮肌色原 (鲜桃红)
MMb (褐色)
NO
NOMMb(氧化氮高铁肌红蛋白) (深红)
NOMb, NOMMb,氧化氮肌色原统称为腌肉色素, 颜色更鲜艳,性质更稳定(对热,氧)。
MNO2的作用 发色 抑菌 产生腌肉制品特有的风味 但过量使用安全性不好,在食品中导致亚硝 胺生成,肉色变绿。
没食子酸 鞣花酸
8.5
酶促褐变
1 酶促褐变机理 植物中的酚类物质在酚酶及过氧化酶的催化 下氧化成醌,醌再进行非酶促褐变生成的 褐色色素。
2 酶促褐变的条件 多酚类底物,酶及氧 3 酶促褐变的防止 (1)抑制酶活 加热灭酶 调节pH 加酚酶抑制剂 (2)除氧
8.6
食品中的着色剂
1 天然色素 (1)叶绿素铜钠盐
羟基取代基增多,蓝色加强
花色素苷由配基(花色素)与一个或几个 糖分子结合而成。 目前只发现5种糖构成花色素苷分子的糖基 部分,按其相对丰度大小依次为葡萄糖、 鼠李糖、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
花色素苷按其所结合的糖分子数分成许多种 类: 单糖基只含一个糖基,几乎都连接在3碳位 二糖苷含二个糖分子,可都在3碳位,或3碳 位和5碳位各有一个 三糖苷的三个糖分子通常二个在3碳位,一 个在5碳位,有时三个在3碳位形成支链或直 链结构
9第八章色素与着色剂
9第八章色素与着色剂第八章色素与着色剂教学目的:介绍食品颜色的基本知识,了解各种色素的化学结构及性质,掌握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色素品种,食品褐变的原因、抑制方法及应用。
教学重点:各种色素的结构性质、食品褐变的原因、抑制方法。
教学难点:各种色素的结构及性质。
引言第一节食品呈色原理第二节天然色素第三节合成食品着色剂◆色素是指动植物细胞中的天然有色物质,着色剂是指具有一定颜色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物质。
◆食品的色泽——食品的新鲜度、可口性、成熟度和风味等。
颜色与食品的品质密切相关。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在加工、贮存过程中常褪色或变色。
第一节食品呈色原理色素与着色剂分子结构中一般含有生色基(又:生色团、发色团)和/或助色基。
生色基是吸收波长在近紫外光区及可见光区(200~800nm)的基团,如 C=C,-CHO,-N=N-等。
助色基的吸收波长在远紫外区,本身不产生颜色,当它们与生色基或生色基组成的共轭体系相连时,使吸收波长向可见光区移动,呈现颜色。
如:-OH,-NH2,-Cl,-Br等。
第二节天然色素食品中的天然色素按其来源主要有三类:(1)植物色素,如叶绿素,胡萝卜素等。
(2)动物色素,如血红素,紫胶虫色素、胭脂虫红等。
(3)微生物色素,如红曲色素等。
按化学结构不同,食用天然色素分为:(1)四吡咯化合物(卟啉类化合物):叶绿素,血红素等。
(2)异戊二烯衍生物:胡萝卜素等。
(3)酚类色素:花色苷、类黄酮化合物、儿茶素、单宁等。
(4)酮类色素:红曲色素、姜黄色素。
(5)醌类色素:虫胶色素、胭脂虫色素、紫草色素。
(6)其它天然色素:焦糖色素等。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按其溶解性分为:(1)脂溶性色素,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
(2)水溶性色素,如花青素等。
一、吡咯色素铁卟啉又称血红素,若为Fe2+称亚铁血红素(Heme),若为Fe3+称高铁血红素(Hemin)。
Mb由1分子血红素与1分子含1条肽链的球蛋白组成的,而Hb 是由4分子血红素与1分子含4条肽链的球蛋白构成的,是一个四聚体。
第八章色素和着色剂20121224(2)。
淀。
28
(3)类黄酮在食品中的作用
类黄酮具有抗氧化作用。 柑桔类黄酮被称为生物黄酮,即维生素P。此外,柑 桔类黄酮还应用于室内除臭和消毒。
柚皮苷,橙皮苷在碱性条件下加氢开环,是高甜度的 新型甜味剂。
类黄酮具有苦味,苷类可溶于水,呈微黄色,对食品 的味和色有一定的影响。
29
8.2.6 单宁(tannin)
20
在自然状态下上述花色素多以苷的形式存在。花色 素苷由配基(花色素)与一个或几个糖分子结合而成。
目前仅发现5种糖构成花色素苷分子的糖基部分, 按其相对丰度大小依次为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木 糖和阿拉伯糖。
21
8.2.5儿茶素类及类黄酮
8.2.5.1 儿茶素及氧化产物 (1)儿茶素类的结构特征
L-ECG
R1=H
L-EGCG
L-EC L-EGC
R1=OH R1=H R1=OH
R2=H R2=H
22
(2)儿茶素氧化物茶黄素的结构
茶黄素
R1=R2=H
茶黄素单没 食子酸酯
茶黄素双没 食子酸酯
R1=H, R2=没食 子酰基 R1=R2=没 食子酰基
23
(3)茶红素的结构
偶联氧化
(4)儿茶素氧化产物的性质及应用:
茶黄素(TF)纯品为结晶状粉末,色泽金黄;TF及 茶红素(TR)均能溶于热水、乙酸乙酯、正丁醇,较 易氧化;由于TR类形成的多途径和结构的异质性,目 前对其性质和功能不完全清楚。
TF及TR是红茶中特有色素,一般红茶中TF为0.5%
左右、TR为10%左右;它们具有呈色性能,是天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 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
食品着色剂按其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的食品着色剂和天然 的食品着色剂。食品着色剂的安全性问题已日益受到重视。 8.3.1 天然色素 8.3.1.1 红曲色素 红曲色素商品名又称红曲红(monascas red)。红曲霉 (monascas pupurreus)接种到米饭上后。可得到红曲米(又 称红丹、丹曲、赤曲等),红曲米为原料,经萃取、浓缩、精 制可得红曲色素。 红曲色素易氧化的特性也赋予它有较好的抗氧化性;对蛋 白质的染色性好。LD50:20g/kg(小鼠,经口),7g/kg(小鼠,腹 腔注射),是安全性较高的天然色素。 由于红曲色素对蛋白质的染色性特好,所以在肉制品、豆 制品加工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优势。
8.2.3 多酚类色素 多酚类化合物由于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且苯环上带 有多个羟基,因而得名。绝大多数多酚为黄酮类化合物。 多酚类色素常见的主要类型有花色苷、类黄酮、原花色素、 单宁。 8.2.3.1 花色苷 花色苷(anthocyanins)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 的水溶性色素。 (1)存在状态和结构:花色苷是花青素与糖结合成的苷类 化合物。 (2)花色苷的颜色和稳定性:花色苷色素主要呈红色,非 常活泼,通常不稳定,引起各种反应,常使色素褪色。
8.2.2.2 性质 纯的类胡萝卜素为无味、无臭的固体或晶体,能溶于油 和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pH对其影响不大,易发生氧 化而退色。 β-胡萝卜素是是维生素A的前体。β-胡萝卜素的分子中心 位置发生断裂可生成两个分子维生素A。 许多类胡萝卜素(如番茄红素、虾青素、叶黄素等)良 好的自由基猝灭剂,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能有效地阻断 细胞内的链式自由基反应。 8.2.2.3 在加工、储藏中的变化 类胡萝卜素在未损伤的食品原料中是比较稳定的,但提 取分离得到的纯色素不稳定。高温、氧、氧化剂和光等均 能使之分解褪色和异构化,主要发生热降解反应,氧化反 应和异构化反应,导致食品品质降低。
(1)热降解反应:发生降解形成芳香族化合物。 (2)自动氧化反应:类胡萝卜素中含有共轭不饱和双键,能形 成游离基发生自动氧化反应。 抗氧化剂抑制自动氧化反应。Fe2+和Cu2+等会加速类胡萝 卜素的自动氧化。 (3)光氧化反应:双键断裂,终产物为紫罗酮。 (4)偶合氧化:在有油脂存在时,类胡萝卜素会发生偶合氧化 (coupled oxidatio n),失去颜色。 (5)异构化反应:天然的类胡萝卜素是以全反式构型存在,热 加工过程或有机溶液提取,以及光照(特别是碘存在时)和 酸性环境等,都能导致异构化反应 。
②腌肉色素。 亚硝酰血色原(nitrosyl-hemochrome), 这是加热腌肉中的主要色素。还原剂在腌肉过程中是非常 重要的。抗坏血酸、异抗坏血酸,还原剂的使用还有助于 防止亚硝胺类致癌物的产生。 ③其他不利色素的产生。 肉类色素除受氧、热、氧化剂、 还原剂、微生物的影响外,光、水分、pH、金属离子等均 可影响其稳定性。
(3)化学性质: 对热、光、酸、碱等均不稳定,最普遍的 变化是生成脱镁叶绿素,暗橄榄褐色。 叶绿素在酶的作用下,可发生脱镁、脱植醇反应。
影响叶绿素的稳定性因素如下:
①叶绿素酶影响。唯一能使叶绿素降解的酶。能催化叶 绿素和脱镁叶绿素脱植醇。
②热处理和pH影响。脱镁叶绿素衍生物为橄榄褐色, 叶绿素铜钠就是依据此原理制备而成,它是一种理想的天 然食品着色剂。pH对叶绿素的热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在碱 性介质中(pH9.0),叶绿素对热非常稳定,然而在酸性介 质中(pH3.0)易降解。
8.3.1.2 胭脂虫色素 胭脂虫(cochineal)是一种寄生在胭脂仙人(Napalea coccinelifera)上的昆虫,昆虫的雌虫体内存在胭脂蒽醌色 素,胭脂(虫)红酸(carminic acid)。胭脂红酸属于蒽 醌类色素,在pH5-6时呈红-紫红色,pH7.0以上时呈紫红紫色,是抗氧化,遇光不分解。可溶于水、乙醇、丙二醇, 在油脂中不溶解。 8.3.1.3 紫胶虫色素 紫胶虫(Coceus lacceae)是豆科黄檀属(Dalbergia)、 梧桐科芒木属(Eriolaena)等属树上的昆虫,其体内分泌 物紫胶可供药用,中药名称为紫草茸。在pH<4,6和8时, 分别呈黄、橙、红和紫色。
8.2.1.2 血红素 (1)存在状态和结构。血红素(Hemes)是高等动物血液、 肌肉中的红色色素。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都是血红素与球 状蛋白质结合而成的结合蛋白。结合蛋白的蛋白质为珠蛋 白,非肽部分称为血红素。血红素由两个部分即一个铁原 子和一个平面卟啉环所组成。
血红蛋白
肌红蛋白
卟啉环
(2)化学反应与颜色变化。血红素卟啉环内的中心铁可以 Fe2+或Fe3+状态存在。 ①肌红蛋白、氧合肌红蛋白和高铁结合蛋白的相互转化。 氧合作用,氧化反应。在肉中只要有还原性物质存在,肌 红蛋白就会使肉保持红色;当还原剂物质耗尽时,高铁肌 红蛋白的褐色就会成为主要色泽。
姜黄
紫胶
8.3.2 人工合成色素 优点:色彩鲜艳、着色力强、性质较稳定、结合牢固等。 安全问题。 8.3.2.1 苋菜红 苋菜红为紫红色颗粒或粉末状,无臭,可溶于甘油及丙 二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脂类。耐光、耐酸、耐热和对 盐类也较稳定,在碱性条件下容易变为暗红色。较抗氧化。 8.3.2.2 胭脂红 胭脂红(ponceau 4R)即食用红色1号,又名丽春红4R。 丽春红为红色至暗红色颗粒或粉末状物质、无臭,易于水, 水溶液为红色,难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对光和酸较稳 定。
8.3.1.4 焦糖色素 焦糖色素(caramel pigment)是糖类化合物,又名焦糖 酱色。分为以下四类:Ⅰ类普通焦糖;Ⅱ类碱性亚硫酸盐 焦糖;Ⅲ类氨法焦糖;Ⅳ类亚硫酸铵法焦糖。 8.3.1.5 叶绿素铜钠盐 叶绿素不稳定,且难溶于水,常将其制成叶绿素铜钠盐。 叶绿素铜钠盐是墨绿色粉末,对光和热较稳定,易溶于水。 8.3.1.6 姜黄色素 姜黄色素(curcumin或turmeric yellow)是从多年草本 植物姜黄(Curcumal Longa)根茎中提取的一种天然色素。 光、热、氧能氧化而失去着色功能。姜黄色素一般用于咖 喱粉和蔬菜加工产品等着色和增香。 天然着色剂还有甜菜红、苋菜红、酸枣色素、茶色素等。
黄酮醇是类黄酮中最普遍的一类。类黄酮通常和葡萄 糖、鼠李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木糖、芹菜糖或葡糖醛 酸结合成苷,糖基的结合位置各不相同,最常见的是在7碳 位上取代。 (2)化学性质: 类黄酮的羟基呈酸性,具有酸类化合物的通性,可以与 强碱作用,在碱性溶液中类黄酮易开环生成查耳酮型结构 而呈黄色。类黄酮化合物可以与Al3+、Fe3+、Mg2+、 Pb2+、Zr2+、Sr2+等金属离子形成有色化合物。 类黄酮色素在空气中放置容易氧化产生褐色沉淀。类黄 酮的多酚性质和螯合金属的能力,可作为脂肪和油的抗氧 化剂,类黄酮物质具有抗氧化剂、植物雌激素作用、清除 自由基、降血脂、降低胆固醇、免疫促进作用、防治冠心 病、降低血管渗透性等作用。
第8章 食品色素与着色剂
8.1 概述
8.2 食品中原有的色素
8.3 食品中添加的着色剂
食品的品质特性:色泽、风味、质地、营养。 食品品质评价:营养性、安全性和享受性。 食品享受性包括色、香、味、形。了解食品色素和着色 剂的种类、特性及其加工和储藏过程中如何保持食品的天
然颜色,防止颜色变化,是食品化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之
8.2.3.2 原花色素 原花色素(proanthocyanidins)是无色的,结构与花色 苷相似,在食品处理和加工过程中可转变成有颜色的物质。 在酸催化作用下,加热可转化为花色苷呈现颜色。 原花色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已作为抗氧化剂应用到 食品中,同时还具有抗心肌缺血、调节血脂和保护皮肤等 多种功能。 8.2.3.3 类黄酮 (1)存在状态和结构:类黄酮(flavonoids),是一大类水 溶性天然色素,呈浅黄色或无色,黄酮类化合物中除去花 青素和黄烷-3,4-二醇的统称为类黄酮,主要呈现黄色,也 被称为黄素。
③光影响。 会发生光敏氧化。
④金属离子影响。叶绿素脱镁衍生物的四吡咯核的氢离 子容易被锌或铜离子置换形成绿色稳定性强的金属配合物。 不同的金属元素形成叶绿素金属螯合物的速率不同,pH值 也影响配合物的形成速率。
(4)果蔬的护绿技术 目前尚无非常有效的方法。常用措施有: ①酸碱中和。 加入碱性物质可提高叶绿素的保留率。如 碱性钙盐或氢氧化镁。 ②高温瞬时处理。由于在储藏过程中pH降低,导致叶绿 素降解,在食品保藏两个月后,效果不再明显。 ③利用金属离子衍生物。含锌或铜盐的热烫液处理蔬菜 加工罐头,结果可得到比传统方法更绿的产品。 ④将叶绿素转化为脱植叶绿素。 ⑤多种技术联合应用。挑选品质良好的原料,尽快进行 加工,采用高温瞬时灭菌,并辅以碱式盐、脱植醇的方法, 并在低温下储藏 。
8.2 食品中原有的色素
8.2.1 四吡咯衍生物类色素 有叶绿素、血红素和胆红素。 8.2.1.1 叶绿素 (1)纯在状态和结构:叶绿素(chlorophylls)是高等植物 和其他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含有的一类绿色色素。 叶绿素a、b、c和d,高等植物中的叶绿素a和b的两者含量 比约为3:1. (2)物理性质: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素a均可溶于乙醇、乙 醚、苯和丙酮等溶剂,不溶于水。极性溶液如丙酮、甲醇、 乙醇、乙酸和乙酯、吡啶和二甲基甲酰胺能完全提取叶绿素。 叶绿素a纯品是具有金属光泽的黑绿色粉末状物质。叶绿 素a和b都有旋光活性。
8.2.2 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的黄色常常被叶绿体的绿色所覆盖,在秋天 当叶绿体被破坏之后类胡萝卜素的黄色才会显现出来。 动物体内的类胡萝卜素均是通过食物链最终来源于植物 和微生物。 类胡萝卜素的强抗氧化活性还可以预防疾病,并使某些 癌症发病率降低。
8.2.2.1 结构 类胡萝卜素是四萜类化合物,由8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 其中的共轭双键,是类胡萝卜素的发色基团。 虾青素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时,不呈红色,一旦加热 使它们分离后,则呈现出红色,这就是虾热处理前后色变 的主要原因。 类胡萝卜素与蛋白质结合不仅可以保持色素稳定,而 且可以改变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