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考试重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考试重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
传染病概论
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
螺旋体病
原虫感染
传染病概论
(一)感染与传染的概念
人体与入侵的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为感染,由此而引起的疾病为感染性疾病,其中有些病具有传染性,成为传染病。广义的传染病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引起并具有传染性的各种疾病。
(二)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
感染过程及结局是由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以及外界环境的干预(如药物治疗)等多种因素作用形成。
1.病原体被清除:由机体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作用以及药物治疗将病原体消灭。
2.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引起了免疫反应,但未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不出现临床症状、体征和检验异常变化,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病原体可被清除,但部分可成为病原携带者;如HBV感染、乙脑病毒感染等。
3.显性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引起免疫反应,同时产生明显的组织损伤和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体征和检验异常变化。病原体多被清除,少部分亦可成为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可以出现在显性感染及隐性感染后,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3个月以上),共同特点是不岀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虽有免疫反应但不足以清除病原体。如HBV携帯者、伤寒带菌者。
5.潜伏性感染:感染后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可将病原体局限于机体的某些组织中,不引起临床表现,病原体也不排出体外。但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病原体可离开组织引起显性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注意:
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
病毒感染
1病毒性肝炎
2肾综合征出血热
3艾滋病
4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一)甲肝病毒:只有1个抗原系统,感染后早期产生IgM型抗体,仅存在3~6个月,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感染后产生的IgG抗体,可存在多年,有保护力。
(二)乙肝病毒:
HBV有5个抗原抗体系统:
①HBsAg与抗HBs:急性自限性HBV感染时血中HBsAg大多持续1~6周,最长可达20周。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急性感染后期,HBsAg转阴后一段时间开始出现,可持续多年。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乙型肝炎恢复期、既往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
②pre-S1与抗pre-S1:pre-S1在感染早期紧接着HBsAg出现于血液中,在急性期很快转阴提示病毒清除或病情好转。pre-S1阳性是HBV存在和复制的标志,如果pre-S1持续阳性,提示感染慢性化。抗pre-S1被认为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在感染早期即可出现。
③pre-S2与抗pre-S2:pre-S2可作为判断HBV复制的一项指标。抗pre-S2在急性肝炎恢复早期出现,并发挥起保护性抗体作用,抗pre-S2亦可作为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观察指标。pre-S1、pre-S2与抗pre-S1。抗pre-S2还未作为一项常规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
④HBeAg与抗HBe:HBeAg阳性,说明病毒在复制。抗HBe抗体出现在HBeAg转阴后,如果HBeAg阴转、抗HBe抗体出现,同时HBV-DNA也阴转,则说明HBV HBV-DNA仍持续阳性,则说明HBV的前C区发生了变异,病毒仍在复制,具有传染性
⑤HBcAg与抗HBc: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肝细胞核中,血液中无游离HBcAg,故临床一般不做HBcAg
检测,而检测其抗体。抗HBc IgM是HBV感染后较早出现的抗体,绝大多数出现在发病第一周,多数在6
个月内消失,抗HBc IgM阳性提示急性期感染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抗HBc IgG出现较迟,但可保持多年甚至终身。但这2种核心抗体均无保护力,不影响HBV复制。
HBV-DNA存在于病毒的核心部分,血清中检出HBV-DNA和HBeAg,说明病毒在复制,其中HBV-DNA为最敏感最直接的HBV感染指标。
(三)丙肝病毒(HCV)
抗HCV不是保护性抗体,是HCV感染的标志。抗HCV又分为IgM型和IgG型。抗HCV IgM在发病后即可检测到,一般持续1~3个月。如果抗HCV IgM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为慢性。
(四)丁肝为缺陷型病毒,必须借助HBsAg包裹才能成为感染性病毒颗粒。HDV Ag最早出现,然后分别是抗HDV IgM和抗HDV IgG,一般三者不会同时存在。
(五)戊肝病毒
病毒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经胆汁随粪便排出。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或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二)传播途径甲型和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
播。
(三)易感人群甲型肝炎以儿童发病率高,而戊型肝炎则主要发生于青壮年,孕妇罹患戊型肝炎后则较易发展为重型肝炎。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3-7-5-7-4)
(一)急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分为以下三期,总病程2~4个月。
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约80%有发热伴畏寒。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仅少数有发热。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肝功能改变为AST、ALT升高,本期持续5~7天。
黄疸期: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大。肝功能检查示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本期持续2~6周。
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无黄疸型发病率远高于黄疸型。无黄疸型通常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腹胀、肝区痛、肝大、有轻压痛及叩痛等。恢复较快,病程多在3个月内。有些病例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
(二)慢性肝炎
1.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区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阙如。肝功能指标仅1项或2项轻度异常。
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重型肝炎(肝衰竭)
※四、各种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前可有不洁饮食史,如未煮熟海产如毛蚶、蛤蜊及饮用污染水。甲肝多见于儿童。戊肝多见于成年人。乙型、丁型及丙型肝炎病前可有输血或血制品史、手术史及注射史,或与病人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