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王荣成参考书目:1、[英]罗伯特.迪金森等,《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三联书社1982。
2、[美]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6,《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3、[英]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
4、[英]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
5、[美]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展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学苑出版社2002。
6、钱学森等著,《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7、潘玉君编著,《地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1。
8、中国地理学会编,《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世纪之初的回顾与展望》,商务印书馆2004。
9、《人文地理学》相关书目。
10、相关论文。
课程内容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由于地理学科学属性的特殊性,正如中国地理学家黄秉维所指出的:“地理学传统上是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
内容主要包括:(1)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
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的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地理学观念的雏形。
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
但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心,中国的地理志、地图、专论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视野扩展到全球,标志着地理学科学见解的启蒙。
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
地理研究|地理学的十四大原理1区位选择原理1.1原理 1:区位选择与放弃地理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论题是:何事发生在何地 ,以及为什么 ? 即地理学的“3个W” (what,where, why)。
地理学家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 ,包括自然和人文现象。
“人们面临区位选择”是对地理学“3个W”中关于人的活动那部分进行分析的起点。
因为对某一区位的选定是以放弃在其他区位的利益为代价的, 所以, 地理学家在对这个问题分析时, 必须设置分析的背景 , 即人们面临在哪些区位之间进行选择。
设想要建设一座水库, 如果坝址已定, 比如三峡大坝 ,接下来还有很多问题:坝高是多少 ,不同的坝高的淹没范围, 淹没地区的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 ,人文地理状况 ,移民数量和职业结构等 ;不同坝高的社会利益 ,包括发电、防洪和航运。
这些都是水库建设选择的背景。
地理学家为了使他们的分析具有一般性, 情景设计常常是抽象的、概括性的, 尤其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中。
比如 ,冯 ·杜能为了分析市场和与市场的远近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设定各种农业产品的生产是在与市场中心的不同距离上进行选择。
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 厂址首先是在燃料地、原料地与市场地之间选择, 然后是在运输成本最小和劳动成本最低之间选择,最后是在生产和运输成本最低与厂商集聚导致成本的降低之间进行选择 ,以反映生产要素的分布和工厂区位选择本身对工厂区位配置的影响。
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方论中 ,商品是在不同等级的中心地体系中的选择, 以反映企业的必要生存空间对产品生产位置的作用。
以地理学家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学派则强调经济体是在有差异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空间中进行选择, 即强调所谓的经济体在社会文化中的“嵌入”。
因此 ,区位选择的背景、或区位选择的情景设计, 或者说, 思考人们面临什么场面的区位选择, 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原理,本文将它概括为“人们面临区位选择, 或区位的选择与放弃”。
理工类专业课复习资料-地理科学导论历年真题
一、简答题1.物质文化与环境的关系.P240答:(一)物质文化对环境有强烈的依赖性,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和制约。
(1)环境向人类提供资源,提供物质生产条件,从而决定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如蒙古族的畜牧文化,爱斯基摩人的冰猎文化等。
(2)环境资源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人工制品的材料、样式的地域风格。
如山区的石木结构,黄土地区的窑洞等。
(3)环境影响产业的分布格局地势。
如第一产业受气候条件和水体分布的影响,资源型产业受资源分布的制约等。
(4)地理环境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
如气候适宜、地形平坦的地区生产力发展快,反之,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物质文明总是比较落后。
(二)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程度的提高,文化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
(1)在农耕文明阶段,主要表现为人类对气候、土壤、水文等农作物生产条件的依赖。
(2)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的社会文明对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为一对资源、能源产地的依赖,文明发展程度与资源的占有程度密切相关。
(3)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出现后工业文明,信息产业发达。
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对文明发展的意义加大。
(4)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文明对环境的依赖的空间范围发生了改变,变地区、国家对所在局部环境的依赖为全体人类对全球环境的依赖。
2.地球系统演化的过程.P47答: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分4个阶段,即天文时代、地质时代、生物时代和人类时代。
(1)天文时代。
所谓天文时代就是地球作为天体的形成阶段。
关于太阳系和地球的起源,受到肯定和认同比较多的是星云说。
认为太阳和太阳系的行星都是太阳星云形成的。
太阳星云中心部分收缩增温,达到热核反应条件后,太阳形成一颗恒星。
氢元素和其他挥发性物质在辐射压力和太阳风的驱赶下逃离,剩下的主要是硅、氧、镁、铁等较重元素。
地球就在较重物质形成的星云中的尘粒互相碰撞、吸引、合并形成。
(2)地质时代。
地质时代就是地球内部构造形成的阶段。
地球形成之初,热能使地球内部增温,密度高而熔点低的铁、镍等物质熔融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地心,密度低而熔点高的硅酸盐类物质熔融后上浮,地球逐渐分层形成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一系列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本文将探讨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并分析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1.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是地理教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认知能力、兴趣和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特点。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儿童建立对地理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2. 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强调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地理学科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他们关心环境、珍惜资源的情感。
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教学的兴趣和参与度。
3. 交互式学习理论交互式学习理论认为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提问、探索和合作。
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互动,可以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类型,通过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智能类型,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智能类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地理教学设计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动有趣的地理案例,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理问题的背景、原因和解决方法。
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师生互动法师生互动法是地理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类。
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具有以下意义:(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
(3)文化区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的。
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1)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类型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①扩展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a.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等级扩撒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②迁移扩散迁移扩散是指由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在空间上的移动使文化也发生空间上的变迁。
(2)文化扩散特征①扩展扩散的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
例如,我国在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在民间生产的麻纸基础上,生产出更好的植物纤维纸。
人文地理学重点问答题
人文地理学重点问答题1、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及发展趋向。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新的科学理论何方法论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新的研究方法何手段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发展趋向:人文地理研究日益向实用方向发展,面向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那些实际问题,另一个趋向是应用方向,它的应用相当广泛,如地区资源的开发评价、地区综合发展分析、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2、文化的三个层次(结构)。
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其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又称为非物质文化,它是与物质文化相对。
3、文化区、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征?结合实例理解。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可分为三类:1、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特征是:核心区、外围区和过渡带。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
例如:两个民族之间存在国界,彼此立场对立,不仅不相往来而且亦各不允许对方民族存在。
2、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功能中心位置明确、边界界线确切、区内有功能联系。
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农场、一个教区等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perceptual culture regions)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特征: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在于,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与形式文化区的差异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例如:日本语只在日本国使用文化扩散——人文地理现象的时间研究可以分为两类:1、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如南方草原驯养牛、羊——北部高寒林区驯鹿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中学生地理课本第四单元课后习题及答案
中学生地理课本第四单元课后习题及答案本文档旨在提供中学生地理课本第四单元的课后题及答案,帮助学生们巩固和加深对该单元内容的理解。
第一章:地理概述课后题1. 地理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3. 请结合实际情况说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案1. 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自然与人文现象。
2. 地球呈近似于椭球体的形状。
3.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地图解读、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等,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课后题1. 请举例说明地球上的地型特征。
2. 解释地球上的气候带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 举例说明地球的自然资源。
答案1. 地球上的地型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亚马逊平原等。
2. 地球上的气候带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密切,地球自转引起了气候带的形成。
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气候带和两极附近的寒带气候带。
3. 地球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例如,淡水湖、森林和石油等。
第三章:人文地理环境课后题1. 举例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解释城市化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请结合实际情况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答案1.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如地震、洪水和飓风等。
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
2. 城市化现象对人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等。
3. 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例如就业机会、教育资源、政治因素和自然灾害等。
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变化也会导致人口迁移。
希望以上课后习题及答案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理课本第四单元的内容。
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老师请教。
高三地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高三地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地理学作为一门复杂而广泛的学科,在高三阶段的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三地理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学生对地理概念理解模糊的问题在高三地理课堂上,很多学生对于地理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
这主要是由于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和复杂性所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汇总归纳地理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将地理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案例分析,使概念更加具体和形象化。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工具,如地理模拟软件、地理数据可视化等,加强对地理概念的解释和展示,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高三学生面临着枯燥的备考过程,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常常不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 创设情境性学习:通过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地理问题或案例,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故事讲解、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地理知识更加生动有趣。
3. 合理设置评价机制:通过选取富有挑战性的地理问题,组织小组竞赛或个人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地理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地理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但在高三地理课堂上,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强化实践环节:加大地理实地考察的比重,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2. 多维度探究:通过课外活动、社会调查等方式,将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在开放性问题中进行自主探索,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四、缺乏实践操作的问题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在高三地理课堂中,往往存在缺乏实践操作的问题。
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课后习题解答
第2章主题与理论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意义: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
3、文化区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的。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由于扩展扩散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文化扩散特征:①扩展扩散的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造纸术与呼啦圈传播速度的对比)。
②迁移扩散的特点:由具有该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特点。
迁移到远处,是该文化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功夫)。
③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南非边界阻止外来电视节目),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是不多的,比较多的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加拿大要求在本国出版的外国杂志须含一定量本国题材)。
④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有速度快慢的波动和周期现象(追逐时尚的文化现象)。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①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人和自然对文化的关系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
“强”式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强有力的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行为和文化过程。
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
②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把自然与人看成是双向影响。
:“式”环境关系: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二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
高一地理问答题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问答题知识点归纳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问答题是一种常见的考试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地理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对高一地理问答题的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地球的特点和组成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也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地方。
地球的特点有:呈近似于椭球体的形状、有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表面被水与陆地所覆盖、具有大气、水、陆地和生物圈等。
地球的组成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二、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的层次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
大气圈是地球上空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等。
水圈是地球上所有水的总体,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等水域。
岩石圈是指地壳和部分上地幔构成的一个固体层,是地球上陆地和海底的基石。
生物圈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范围,包括陆生生物圈和水生生物圈。
三、地球的气候和气象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地区的平均天气状况,主要由降水、温度、湿度、气压、风力等元素组成。
气象是研究大气现象的科学,包括气象要素、气象要素的观测与测量、天气的变化规律等。
气候和气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决定了气象,气象反映了气候的变化。
四、板块构造和地质灾害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地壳是由一系列不断移动的板块构成,这些板块以板块边界为界限进行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引起地壳的断裂、变形和地震等现象,还会导致火山喷发和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研究板块构造和地质灾害对于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五、人口与城市发展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居民的总数。
人口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分布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城市是人口聚集较多、社会经济发达、与农村区别明显的居住地区。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长,城市发展风貌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六、资源与环境保护资源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需的各种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
高中地理常见问题
高中地理常见问题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自然环境、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以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通常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
下面,我将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问题一:什么是地理?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研究地球的物理特征、人类活动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领域: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涉及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如人口分布、城市规划等;自然地理则关注地球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地貌等。
问题二:为什么要学习地理?学习地理有多重好处。
首先,地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从而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与之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其次,地理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如农业、城市化等,这对于我们了解社会发展和解决环境问题都非常重要。
此外,地理还能培养我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我们的地理意识并培养全球视野。
问题三:什么是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面的部分,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由固体和半固体物质组成,是地球体积最大的层。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外核为液态,而内核为固态。
问题四:为什么地球会有季节变化?地球之所以会有季节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造成的。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而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
由于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所以距离太阳较近的时候,地球接收的阳光辐射较强,气温较高,这时候是夏季;而距离太阳较远的时候,地球接收的阳光辐射较弱,气温较低,这时候是冬季。
问题五: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地理数据的收集、存储、整理、分析和展示的系统。
它通过将地理数据与地图进行关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地球上的空间关系。
GIS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规划等领域,可以为决策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三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 (15个方面,黄秉维)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域的演化与排序 自然地域的划分与界线
自然生产力研究
自然生产潜力原理与方法 中国农业生产潜力
3、水量转化 (1)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2)水量转化 (3)水文界面过程分析 (4)水量控制 4、河流系统与环境变化 (1)河流系统的平衡倾向性、阈值理论与河型的发展 (2)环境变化对河流演变的影响 (3)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的反馈 5、地表元素的迁移散集与环境保护 (1)地表元素的迁移及控制因素 (2)地表元素迁移的主要过程与地域分异规律 (3)地表元素迁移与环境保护
例一、生产力布局(建厂选址)中的区域观点和综合观点
上海市金山石油化工总厂是选址比较合理的典型。其主要优点有: ①利用沿海滩地和低产盐场,占用农田较少,岸线涨塌基本平衡。采取工程措施后略有涨出; ②厂址地面下22米处有粘土层,地基强度每平方米8到12吨,可作为桩基的持力层; ③引取黄浦江支流张泾河,紫石泾河的淡水比较方便,还可以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用; ④厂区西24公里的乍浦可建2.5万吨级深水码头,修建44公里铁路支线可与沪杭铁路接轨; ⑤厂区附近是产量较低的鲳鱼渔场边缘,排放污水对水产业的影响较小; ⑥厂址在市区正南偏西,直线距离40公里,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对市区没有大气污染影响; ⑦与市区交通方便,协作密切,生产所需1 56种化工原料绝大部分可以从市区供应,产品大部分就近销往市区。
6、生命元素平衡与健康和医学地理 (1)生命元素区域分异、平衡与健康 (2)生命元素与医学地理 7、实验地理学与工程地理学 8、全球变化研究 9、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10、极地与全球变化 11、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 12、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13、黄土高原与黄河泥沙 14、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15、坡地过程与坡地改良利用
高一地理主要大题知识点
高一地理主要大题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与人类相互作用及其空间分布关系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
在高一地理课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一系列的大题知识点,本文将就其中的几个重要主题进行论述。
一、自然地理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基础,它主要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
其中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地理等内容。
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它由地壳运动、风化侵蚀等地质作用形成。
在地球表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山脉、河流、湖泊等各种地貌类型。
气候气象研究的是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现象,它与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循环密切相关。
水文地理研究的是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过程,涉及河流、湖泊、海洋等。
二、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它包括人口地理、交通运输、城市地理等内容。
人口地理研究的是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数量和变化等。
人口数量和分布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人口地理十分重要。
交通运输研究的是人们在地理环境中进行物品、信息和人员的运输和流动。
交通网络的建设和运输技术的发展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交流至关重要。
城市地理研究的是城市的分布和城市的形成与变化。
城市是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研究城市地理有助于了解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城市问题的解决。
三、环境问题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
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全球气候变化是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变化,它对全球各个地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土地沙漠化指的是土地的肥力下降和植被退化,这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过度开发引起的。
水资源短缺是指地区的水资源供应不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生物多样性减少是指地球上的物种种类和数量的下降,这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系统破坏和物种灭绝引起的。
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章地理科学基本问题
28
牛文元:在地理环境中,一组结构有序、功能独 特,有一定自我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的要素、 属性或对象的集合,称之为一般意义上的地理系 统。(《地理研究》1988.1.1-10)
钱学森: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 看,地球表层是一个系统,它 包括了非生物、生物和人。三 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 相互作用。这个系统称作为地 理系统或地球表层系统。
精选可编辑ppt
20
2.地理环境的类型 ⑴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环 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自然环境。
天然环境,是指那些未受人类影响和只受轻微影响、原有自然面 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如极地、高山、荒漠、冻原、原始森林等。
人为环境,是指受人类直接影响,自然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的环境, 如人工草场、人工林地、农田、绿地、人工湖、运河等等。 ⑵人文环境
解它的意义也愈困难。”(《爱因斯坦文集》 245页)
定义众说纷纭的原因: ——研究客体内容的庞杂性; ——研究主体认知的局限性; ——地理学科古老而又年轻。
精选可编辑ppt
10
第二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 地理事物及其分布 地理环境 地理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精选可编辑ppt
11
一、科学研究对象辨析
精选可编辑ppt
6
3、辨析 地 ——指地球、地球表面(层)或地区(区域); 理 ——即事理,指事物、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规
律性。
地理的科学内涵:地球表面或某一地区各种事物和现 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常讲的地理,是指地表事象总的情况,以及记述这 些情况的学科。
精选可编辑ppt
7
二、地理学的定义(-—对象、内容)
精选可编辑ppt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1、人地关系中的“人”和“地”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人类而言,包括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即是要探讨人与地理环境在各自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种活动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2、人地关系的现实表现在人类生产方面: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产活动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各种生产活动的内容;自然环境以其提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以其资源的空间组合特点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分工;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对人类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人类产生活动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和自然资源数量减少等负面影响。
在人类生活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习惯、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均有影响。
表现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如北方人爱面食,南方人喜欢大米;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理特征产生影响,如人种的差异;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精神的影响,如恶劣不利环境使人奋进和抗争,而舒适环境易使人安于现状3、人地关系理论的各种观点(1)环境决定论:拉采尔(2)或然论和可能论:白兰士(3)适应论、协调论与和谐论:美国学者巴罗斯提出“适应论”;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协调”思想;20世纪60年代和谐论得以确认。
4、人地关系的实质(1)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两者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属于一种动态的变化关系;(2)人地相互作用中,人具有主动性和积极的一面;(3)人类应有目的地去保护自然环境和协调人地关系。
二、区位论1、区位论的基本概念区位论产生于德国。
社会中人类进行活动,必须选择各种场所,场所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位置,多数人将区位解释为占什么样的位置。
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只有在最佳场所下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地理学方法论考试试题
地理学方法论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地理学方法论的定义是什么?a) 研究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学科b) 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c) 无法确定2.下列哪项不属于地理学方法论研究的内容?a)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b)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c) 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3.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哪些方面?a) 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b) 地球的自然和社会环境c) 地球的气候和地貌二、问答题1.请简述地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地理学方法论主要研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
其研究对象包括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历程。
其中,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地理学方法论的特点在于它关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通过对地理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提高地理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地理学研究方法种类繁多,请简述其中两种最常用的方法。
(1) 野外调查法:野外调查法是地理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田野考察、实地观察、样点调查等方式,收集地理数据和信息。
例如,地理学家可以通过野外考察来调查地貌特征、植被分布、动物迁移等,从而揭示自然环境的规律和特点。
(2) 数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是地理学研究中另一个常用的方法。
研究者通过收集和整理已有的地理数据和信息,运用统计学和数学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例如,地理学家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法来研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从而揭示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三、论述题请论述地理学方法论在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地理学方法论对地理学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地理学方法论研究的是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它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提高了地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其次,地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使地理学界对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指导和规范地理学研究的实践过程。
此外,地理学方法论还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了地理学研究的视野和范围。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环境决定论
可能论
适应论
生态论
环境感知论
文化决定论
和谐论
二、人地关系论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三、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人口
01
自然生物环境
02
技术
03
社会组织
04
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示
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01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03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05
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02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04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06
思考题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 文化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 ——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四、文化整合 ——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202X
第1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形式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
202X
一、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
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人地关系论
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第2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地关系论应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可包含该学科的各个分支,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
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有: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
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和认知的方法的空间表述。 学科研究前沿——城乡规划、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流行病学、人类学、 心态学、环境科学、保育生态学、国际关系等领域都广泛应用地理学的 视角。
覆盖
密度 强度 时间 〃〃〃〃〃〃
2、地理学基本概念
尺度 区位 区域 景观(环境、空间结构) 时空耦合(阐明技术变化对空间结构的影响)
网络
等级 模型(自然或人文现象所构成的一种格局) 循环(地理过程) 相互联系 机制……
3、地理学基本公理
集群公理——各种群体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两种地理区域: 均质区域(形式区域)、功能区域(作用区域)——两种地
理区划的类型划分基础。
势能扩散公理——地理运动和地理过程的原动力。
距离衰减公理——包含了事物之间接触性和近便性的计量。 序动公理——集聚向环境发生作用的地理过程依从一定程序。
时空对耦公理——地理体在时间上的变化(演替或波动)与 地理体在空间上的变化(更替或共轭)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
关系。
表2 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公理基础
地理学科学性质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地理学在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领域和范畴,
研究对象和任务,其基础理论和核心的探索,历
来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和争辩,也是地理学思想 的活跃领域。
地理学的方法论思考
最有代表性的著作: 詹姆斯(P. E. James)的《地理学思想史》
赫特纳的《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9、《人文地理学》相关书目。
10、相关论文。
课程内容
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 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 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 从历史的发展中阐发地理学的进取与开拓。 由于地理学科学属性的特殊性,黄秉维:“地理学传统上是 联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展示了丰富的思想 内涵。 内容主要包括:
元地理学——从元理论(一般理论的理论)角度研究地理学,由元理论和一般 理论两个层次构成。将地理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地理学本身的工具 性的理论即元地理学(地理学思想史、地理学哲学、地理学方法论等分支学科)
图11《地理科学》(吴传钧,1995)
五、地理学的理论结构
1、地理基本要素——地理学问题表述所必要的指标 方向 位置 距离
三、地理学科成熟的标志
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科学家 有学科本身的理论体系 有本门学科特点的方法 为国民经济服务中发挥非其他学科所能替代的作用 有大量本门学科的成果资料的积累(数量、质量)
四、地理学科体系(见下图1)
1、区域(空间)方向——区域(空间)地理学
通过对各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的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的研 究,揭示该区域的结构、功能、特征及时空规律,从而 把握区域内人地之间的作用机制。 是地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方向,长期以来是地理学研究的 核心领域。
4、[英]R.J.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
5、[美]国家研究院地学、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展地理学— —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学苑出版社2002。 6、钱学森等著,《论地理科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7、潘玉君编著,《地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1。 8、中国地理学会编,《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世纪之初的回顾与展望》, 商务印书馆2004。
第一讲 对地理学的基本理解
一、地理学与科学的萌芽
科学的萌芽大致始于四方面
对周围地域环境的认识与研究,即早期的区域研究(横向
的地理研究)。
历史的研究或称为编年的研究(纵向的研究)。 对技术与数理的研究,如最早的数学与天文学等(方法手
段的研究)。
哲学,与上述三者相结合,着重探讨一些共性问题。
地理演替理论 地理系统理论
六、地理学的研究视角
《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
通过地方(水平)、空间(垂直)和尺度的透镜观察世界的地理学方法。 地理学的综合领域(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分离的边界)——“环境—社会动态”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环境动 态与自然系统,人类社会动态与经济、社会和政治系统联系起来。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王荣成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探讨内容
第一讲:对地理学的基本理解 第二讲:地理学的研究核心 第三讲: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书目
1、[英]罗伯特.迪金森等,《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三联书社1982。 2、[美]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商务印书馆1996,《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3、[英]R.J.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商务印书馆1999。
从公元2~15世纪,中国发达的古代文明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地理研究中 心,中国的地理志、地图、专论等从数量到质量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地理学的近古时期约始于地理大发现时代,从15~17世纪中叶,地理学的 视野扩展到全球,标志时期,地理学思想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方
地理学思想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分期 地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近代到现代的发展阶段: 地理学思想萌芽散布于上古时代的史诗、哲学、历史丛书中,当时中国、 埃及、巴比伦、印度诸国产生了相当规模的地理知识积累,形成了地理学 观念的雏形。从公元5世纪延续到15世纪,是地理学发展的中古时期,宗教 势力特别是欧洲的基督教垄断了学术领域,窒息了地理学的思想。
区域人文地理学
大洲自然地理学
世界人文地理学 本国人文地理学
地 理 学
地 理 哲 学 理论地理学(通 论地理学,普通 地理学原理)
国别人文地理
地貌学 气候学 水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 海洋自然地理学 化学地理学
疾病地理学
理论地理学 (通论地理 学,普通地 理学原理)
地 理 学 地 理 哲 学 应用地理学
法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现代地理学。
地理学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定着地理学的科学性质、
功能和发展趋势,是现代地理学思想争论的重点。
地理学不是机械的拼凑,偶然的堆积,而是有序的,有 结构的,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科
学体系。
地理学从古代的数理地理学和描述地理学为主体的学科, 经过演化已发展成具有许多分科的有自己逻辑体系和层 次的科学结构。 不同学派或观点依据地理研究客体组成元素的层次性或 空间尺度的层次性而进行分类。许多地理学家为探索地 理学的科学结构和逻辑体系作出了艰辛的努力,积累了
理论名称 逻辑过程 公理基础 成熟状态 成熟,方法论不够完善
土壤形成的发生分析。比较成熟
地理环境整体性 归纳,演 统一性,集群 理论 绎
土壤发生学理论 归纳 统一性,序动
自然地域分异理 归纳,演 集群,势能扩 从单纯的地带性分异演变到地域 论 绎 散,距离衰减, 分异理论。成熟 节律性
地理区域理论
地理轮回理论
方法论地理学
计量地理学 地图学与地 理信息系统
遥感地理学
图1 地理学的金字塔结构(陈传康、刘南威等)
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地理学,二级综合地理学 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实践地理学
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现代地理环境地理学
基本论点
早期的地理研究在人类科学历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就发展历史而言,地理科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形成于
公元前(埃拉托色尼,前276-前194),是以对人类周围地 域的认识研究作为客体,其以后的发展历史主要也是围绕 区域而展开的。
二、地理科学是一门学科体系
1987年10月钱学森在中国科学院地学第二次学部委员大会上,从 人类认识世界的思想史出发,从哲学、系统论的高度,提出现代 科学技术体系,提出“地理科学”的思想。 “地理科学是一门学科体系,是现代科学体系十大部门之一,与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系统——“地理系统是开放复杂的巨系统”, 要运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来研究。 三个层次——基础理论层次、直接应用的技术性层次和介于二者 之间的技术理论层次。
根据发生学原则——各分支学科的发生、发展次序给出
图6 《现代地理学图书分类法的探讨》(王祥珩,广州地理学)
图7 《区域经济地理学》(陈才,2001,2009)
图8《理论地理学》(牛文元,1992)
设图 》9 (《 杨论 开地 忠理 *学 19 体 91 系 )建
图10 《理论地理学的科学问题》(杨吾扬,1989)
集聚,势能扩散, 距离衰减 引力理论,距离衰 减 集群,势能扩散, 距离衰减,序动 节律性,集群,序 动 集群,势能扩散, 节律性,序动
服务中心和城镇分布的理想 模型。成熟。 具有一定的通用性,需要进 一步检验。比较成熟。 地理科学核心理论有多种学 说,人地协调共生是最先进 的理论。正在研究。 地理事实基本坚实,理论研 究尚欠。不成熟。 地理科学主流,系统科学研 究是方向。逐渐成熟。
2、理论方向——理论地理学(通论地理学,普通
地理学原理等)
注重从理论上探讨地理环境各构成要素的作用、功能及相互影响所 形成的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
探讨不同层次(尺度)地理环境的时空(分布、变化等)规律。
注重探讨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任务、学科体系、方法 论、学科发展史、学科哲学基础等地理学的重大理论问题。
图2 《理论地理学概论》中的地理学体系(王铮,1994)
第一层次——环境动力学(环境地学的理论核心,部分内容属于模式地理学,重点在于 地理环境过程及环境对这种过程的贡献及其机理),区域动力学(重点在空间相互作用基 础上的空间动力学、区域结构类型及其演变规律) 第二层次——模式地理学(研究某种特殊的地理事物类型:工业、城市、山地、沙漠、 冰川、交通、商业、地貌、综合自然地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