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少林武术同宗异派论

合集下载

《少林拳术秘诀》+《少林宗法》

《少林拳术秘诀》+《少林宗法》

《少林拳术秘诀》+《少林宗法》第一章气功阐微柔术之派别,习尚甚繁。

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神功为造诣之精。

究其极致所归,终以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恐怖之域,而后大敌当前,枪戟在后,心不为之动摇,气始可以壮往。

此所谓“泰山倒吾侧,东海倾吾右,心君本泰然,处之若平素”也。

虽然是,岂易言哉!每见沈心求道之士,平日养气之言不离于口,静悟之旨怀之在心,一旦临以稍可诫愕之事,则面目改观,手足失措,神魂摇荡失舍,如是而求能静以御敌,戛乎其难。

其高尚者且若是,至于浮动轻躁者,其心气之易摇易乱,几成固有性质。

故试举目而望,气功之微妙变化,空谷中几无跫然嗣响之音。

此吾道之所以日衰也。

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

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神清而后操纵进退得其宜。

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敌之方。

顾养气之学,乃圣学之紧要关键,非仅邈尔柔术所能范围。

不过柔术之功用,多在于取敌制胜之中,故于养气为尤不可缓也。

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于一气之源,觉有虚实动静之分,及有形无形之别。

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

及其妙用,则时刚时柔,半刚半柔,遇虚则柔,临实则刚,柔退而刚进,刚左而柔右,此所谓刚柔相济,虚实同进者也。

以上练气之说,中有玄妙,不可思议,若泛观之,几如赘语重叠,无关宏旨,详加诠释,精微乃现。

今释之如下:(一)运使既云练气,则宜勤于运使。

运使之法,以马步为先,注又名站桩以身之上下伸缩为次,注如是则腰肾坚强,起落灵捷,将来练习拳法无腰酸腿战之病。

以足掌前后踏地,能立于危狭之处而推挽不坠为效果。

究其练成功时,虽足二寸在悬崖,而坚立不能动摇也。

注足掌前后踏地须练习久始能。

平常人之足掌则前后不相应,故一推挽即跌也。

以上乃练足之法。

盖寻常未经练习之人,气多上浮,故上重而下轻,足胫又虚踏而鲜实力,一经他人推挽,则如无根之木,应手即去。

此气不练所致也。

故运使入手法门,即以马步为第一要着。

中国的武术有哪些流派?

中国的武术有哪些流派?

中国的武术有哪些流派?中国武术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

下面将介绍中国武术的三大流派及其特点。

一、南拳派南拳派起源于中国南方,以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为主要发源地。

它注重拳脚功夫的灵活性和舒展性,追求柔中有刚的特点。

南拳派注重内外兼修,内功修炼包括气、神、意的调养,外功修炼则侧重拳法技巧的研究。

南拳派的代表性流派有闽南派、客家派、南派等。

闽南派注重生存格斗,技法独特,跳跃动作较多;客家派技法简练、迅猛有力,擅长近身搏斗;南派则注重拳腿配合灵活机动,形象独特。

二、北拳派北拳派起源于中国北方,主要流行于河北、山东、陕西等地。

它注重力量感和冲击力,追求以刚猛的攻击为主要手段。

北拳派讲究身法的稳实和技击的准确性,注重力的整体爆发和节奏感的把握。

北拳派的代表性流派有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

形意拳以气贯长虹、意达意精神为特色;具有八卦掌的变化多端,弧形步法与身法的搭配使对手难以捉摸;太极拳注重缠绵柔软的拳腿动作和阴阳兼容的哲学思想,被誉为“动中求静”。

三、内家拳派内家拳派强调以内功为核心,通过修炼内功提升身体的综合素质,以及强化意念和技击的协同作用。

内家拳派注重内外合一的技击方式,内家拳派的代表性流派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太极拳架式舒展、慢而不停,通过松柔的身体动作、沉静的呼吸和慢而精细的动作,达到意念运动、身心统一的境界;形意拳以意识引导的“意到神之一动,神到形之一动”为核心;八卦掌着力于灵活机动的身法,总之,内家拳派注重内功修炼,追求“以柔克刚”。

武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一项重要的身心锻炼方式。

学习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还能培养意志力和自律能力。

不同的武术流派背后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与发展。

人们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品味其中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表现,也逐渐体验到武术中包含的哲学智慧和修身养性的精髓。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武术的世界,感受其中的神韵和魅力。

第三讲 武术流派纷争

第三讲 武术流派纷争

家——指某人对某一门派的拳术学习、继承已具规 模,并有所发展,功夫达到相当的境地。如河南少 林派分为红、孔、俞三大家;还有武术家的意思。
式——指每一个动作而言;指拳术的外形而言。 如陈式、杨式太极拳。
1. 早期流派——以古兵器为标志
历代兵家都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直接用于兵 器的制造上,使其种类不断增加,有一点是共同的 :重视兵器的长度和重量,格斗只能靠勇力取胜。 如古代蚩尤的酋矛、夷矛,岳飞的丈八铁枪,岳云 的80斤的双铁锤等;
等攻防格动作组成的,按照攻防进退、 动静疾徐、 刚柔虚实等编成的“套子”。
套路起源的说法: ① 起源于原始社会向氏族社会过度时期; ② 起源于周朝的武舞; ③ 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步兵”出现所致; ④ 起源于“宋太祖36式长拳”。
3 . 晚期流派——以内外家之说为依据
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有“少林以拳勇 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 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 家”。民国初,有人将太极拳、八卦掌 、形意拳合 称为“内家拳”。
何良臣总结出习武的顺序:“学艺, 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刀枪特 易耳,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源也”。
清门派林立,几种主要拳法相继产生:
① 太极拳
③形意拳
②八卦掌


陈王廷→陈有本 姬龙凤→郑氏→李弟子→曹继武 董海川
↓ 陈青萍→赵堡


戴龙邦 马学礼 尹 福
↓ 陈长兴
↓ 张占魁
↓ 杨露禅→武禹襄→孙禄堂
珠江流域派—铁拳、凤眼拳、伏虎拳、双龙拳等; 器械有:长棍、双刀、拦门豹板凳;
对练有:藤牌战刀耙棍、双刀对棍、板凳战双刀
按山脉划分:
少林派—约定俗成的技术流派,内传234种拳路, 器械套路137种,合计371种。少林寺僧传习的禅宗是 释、儒、道合体的中国佛教,各阶层习武者多能接受 “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的教 义。

南少林与北少林的区别

南少林与北少林的区别

南少林与北少林的区别
古今中外,武术一直都是人们推崇的精神文化。

传统武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古老的武术则是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一般分为南少林与北少林,从非常多的方面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

首先,南少林与北少林的发源地就不同。

南少林的发源可以追溯到汉朝著名的僧人玄奘,玄奘从印度携带回中国的佛教,他在福建的嵩山结合中国本土的武术文化创立了南少林。

北少林的发源则是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朱元璋迁都大都金陵,将少林寺从嵩山迁至北方,从此史称北少林。

其次,南少林与北少林的功夫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从技法上来说,南少林的拳术更偏向于快速而精准的手法,以敏捷的身法、准确的招式为主;而北少林的拳术则更突出了力量,讲究拳法的硬功夫,力求达到贴身战斗的境界。

在对待对手时,北少林一般为了震慑敌手,会采用夸张的动作,而南少林则会比较低调。

此外,由于南少林更注重敏捷而准确,所以它的拳术也更具有攻防双重功能,而北少林就更能够体现出攻击性。

最后,南少林与北少林在文化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从僧侣精神文化的传承来看,南少林的文化环境更为多元化,其重视佛家思想的仁慈、和合、慈悲之精神;而北少林则更加重视儒家思想中的君子、自强、九品官职的精神文化。

此外,南少林营造的文化氛围更加温柔,不仅历史文化深厚,而且对外也更具有吸引力;而北少林则更注重武术的修练,营造出了一种厚重的文化气息。

总而言之,南少林与北少林的差异在各个方面都很明显,虽然都是属于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从发源地、拳术技法、以及精神文化都各有不同。

正是由于这种差异,让传统武术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对于普及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武术的内外之分,始于黄宗羲为王征南做的墓...

武术的内外之分,始于黄宗羲为王征南做的墓...

武术的内外之分,始于黄宗羲为王征南做的墓...武术的内外之分,始于黄宗羲为王征南做的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名天下。

然主於搏人。

人亦得以乘之。

有所谓内家者。

以静制动。

犯者应手即仆。

故别少林为外家。

盖起於宋之张三峰。

”关于这篇墓志铭也有考证说是黄宗羲假借张三峰而说的是反清复明的明益王朱和璽(张煌言)的故事。

也有说明朱棣皇帝南逃时,化装成邋遢道人有关系。

这段历史的考证,杨大卫在《身体实践与文化秩序》中专门讨论过张三丰与太极拳渊源的前因后果。

明史中的张真人并不会武功,太极拳也不是他发明的。

武术的内外之分,实际上是依据于当时满人入关的政治格局,“内外”只是个地缘政治的概念,后来被武侠小说家杜撰成了武术的内外之分。

其实真正的功夫,没有内则没有外,内外从来就是一个修炼的整体,不可分割。

现在的武术家,出口闭口就是内家拳,外家拳的,非得标榜一下内家拳的优越性,其实都是杜撰出来的神话。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根基。

太极拳在近代以来的发展,其思想体系的丰富,内在经验的丰富,更加强调了内练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内练的实践和技击内涵,因而更加彰显了东方文化的魅力,但是不等于不练外,不等于内练就是一切。

内外兼修,是本体。

以内为主,是练习的方法路径。

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作“内功拳”,就是指在意识的指导下‘练意’、‘练气’、‘练身’的拳种。

并以‘练意气’为主。

只有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内外合一,才可称得上太极拳或“内功拳”。

我们说太极拳以内为主,实际上就是指以“意”为主。

所谓“里边不动,外边不发”,“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外动”。

在行拳走架中,所有的开合,都是由内导外,内外统一的。

开和合都应该先有内动而后外形随着表现出来。

其要领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心静用意”,从而达到“聚气凝神,形神统一”的境界。

按:如果过分重于外形流于成操,过分重于内功流于成道,只有内外结合,形意相合,心意相通,才谓之于拳!。

中华武术之五大流派.doc

中华武术之五大流派.doc

中华武术五大流派分别为: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崆峒五派。

武术少林派少林派发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

少林武术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少林拳的精华被称为“少林五拳”,系指龙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鹤拳,分为小洪拳、大洪拳、罗汉拳、梅花桩炮捶等几十种少林拳法,还有刀、枪、剑、铲、棒等器械的技击法,并创造出少林易筋功、小武功、阴阳功、混元一气功等气功。

少林拳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分为北派少林拳和南派少林拳。

少林支派众多,有“三大家”、“四大门”之说。

少林武术的创始人是谁?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创始人是印度僧人跋陀(不是达摩吗?)。

北魏孝品三年(公元527年),印度菩提达摩禅师漂洋过海,来到此地,传授禅宗,遂成祖庭。

少林寺僧徒经常练习武功,唐初十三名寺僧为唐太宗助战,博得赏识。

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很快,成为著名的大佛寺,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称,少林武术也名扬中外。

明代是少林寺的鼎盛时期,清代趋于衰落。

1928年3月,军阀混战,少林寺的主要建筑都被军阀石友三付之一炬,文物遭到严重破坏,熊熊大火40余天方熄。

赫赫有名的少林寺变得断壁残垣,破败不堪。

少林是中原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以出于中岳嵩山少林寺而得名。

关于少林派的起源,据北宋《景德传灯录》等书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大和年间(477一499),达摩大师从梁国北来,面壁于嵩山少林寺,历时九年而功成,遂传《易筋》、《洗髓》二经,创立少林武术。

这个说法,为多种典籍所载,唐代李靖又写了《易筋经序》.但考之史实,却不与历史相合,现代学者已经证明这不过是传说,被称为禅宗初祖的达摩也并没有这样的武功。

历史上,在达摩以前,北朝寺院的练武风气就已形成。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修建嵩山少林寺,最初是为西域高僧跋陀(又称佛陀)所建的。

后来,达摩才来到寺中。

达摩虽然创立了禅宗,却并非少林武术的创始人。

事实上,少林武术是在长期的僧众习武中逐渐自发形成的。

武侠北崇少林,南尊武当!南武当60绝技

武侠北崇少林,南尊武当!南武当60绝技

武侠北崇少林,南尊武当!南武当60绝技现实中一些拳脚兵器的武学理念,攻击手法,被众多传统武侠作家,以佛道哲学思想的加工,从而变得神乎其技,不可思议,逐渐形成了一种庞大的武学体系,时至今日仍被不少网文作家借鉴,进行文学创作。

而在众多武侠文学作品里,有这样一句话“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一南一北,并驾齐驱为中土武林两大顶尖门派。

北少林有72绝技,可和少林寺同名的武当并没有提及有多武学。

下面收集了一些,在传统武侠中武当派闻名遐迩的武功。

其中包含有轻功身法、兵器武学、拳掌指法。

【轻功身法】武当梯云纵武当派轻功绝技,张三丰所创,其注重身法的轻灵,高低进退自如,翻越提纵方面顶尖轻功。

——金庸《倚天屠龙记》千里不留痕武当派身法,一旦使出来,快如急烟。

——温瑞安《神州奇侠》八禽身法闪转腾移,于方寸之间。

——云中岳《剑海情涛》八步赶蝉武当上乘轻功,速度极快,用的是“点“字诀,每次脚尖点地,身体腾空而起。

——云中岳《剑海情涛》【武当兵器武学】神门十三剑张三丰所创,共有一十三记招数,每记招式各不相同,但所刺之处,全是敌人手腕的“神门穴”。

——金庸《倚天屠龙记》绕指柔剑法张三丰所创,共有七十二路。

其如软带般轻柔曲折、飘忽不定,显得剑招变幻无常,令敌人无从挡架。

——金庸《倚天屠龙记》柔云剑法以气御剑,以柔克刚。

——金庸《书剑恩仇录》——梁羽生《武当一剑》阴阳两仪剑法武当派绝学,乃武当派两位前辈高手集数十年之力所创,剑法中有阴有阳,亦刚亦柔。

——金庸《笑傲江湖》九宫连环剑共九九八十一手,剑剑连环,如长江大河之水,滔滔不绝。

——古龙《湘妃剑》太极剑张三丰晚年所创,武当最高深剑法,太极圆转,连绵不绝,以慢打快,刚柔并济。

——金庸《倚天屠龙记》倚天屠龙功因屠龙刀,导致徒弟四肢残废,悲痛不已,夜晚在庭院,以手指临空书写倚天24字,恰巧张翠山所看,于字中领悟的上乘武学。

——金庸《倚天屠龙记》银钩铁划张翠山所创,以书法融入武功兵器,自成一派。

武当武术的派别介绍

武当武术的派别介绍

武当武术的派别介绍武当武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拳种和门派很多。

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有些门派传承关系较为清楚,而有些门派则甚清楚。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当武术的派别介绍。

武当武术的派别武当武术的派别一、三丰派“南尊武当,北崇少林”,武当少林为中华武学的两大门宗。

达摩东渡,参禅静养以易筋之术活动筋骨开启少林武学。

三丰真人,集道家文化中华武学之大成始创内家拳法于武当。

“普渡众生”这一来自西方观念弘扬了佛法。

“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这一道家思想使得武当武术沉睡了数百年。

在少林武术已风云海内外之时,武当功夫也打破了“道不闻六耳”的陈规.一九八四年,在成立武当山道教协会时朱诚德郭高一两位老道长在武当山紫霄宫第一次公开表演了深藏不露的武当内家拳,一九八七年武当山道教协会选派了钟云龙道长等七位功夫出众的年轻道人参加“中国首届武当武术擂台赛”第一次面向海内外公开展示武当功夫.一九八八年,乔石委员长视察武当山时,武当山道教协会特别安排了武当武术正宗传人,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弟子钟云龙道长为乔石委员长表演了武当内家拳,受到了乔石委员长的高度评价。

一九八九年春武当山道教协会委派时任武当山道教协会武术总教练的钟云龙道长和郭高一(已故)老道长武当山紫霄宫创办了武当史上的第一所“武当道教武馆”公开传授武当功夫,对十方有缘人大开了方便之门。

一九九二年,钟云龙道长在道教武馆内正式组织成立了“武当武术表演团”。

一九九三年钟云龙道长率团应邀出访台湾、香港,使武当武术首次走出海外,一九九四年应邀参加山东梁山主办的国际水浒艺术节之“四大门派”武术比赛,一九九六年应邀在新加坡黄金剧场主办了专场武当武术表演活动,又使武当武术首次走出了国门,一九九九年江泽民视察武当山,时任武当山紫霄宫主持,武当道教武馆馆长的钟云龙道长为江泽民主席表演武当太极拳,看完钟道长的演练后江泽民同志高兴的说:“武当太极拳好,大家都要学”。

二00一年为了满足广大武术爱好者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钟云龙道长将武当道教武馆发展成了“武当山道教武术院”,并将“武当武术表演团”正式命名为“武当武道功夫团”,同年,功夫表演团加了南京主办的首届武当、少林、华山、峨眉、崆洞、昆仑、西藏喇嘛等七大门派“武林大会”,二00二年秋,钟云龙道长率团应邀访美又使武当功夫第一次走进了西方。

南北少林_精品文档

南北少林_精品文档

南北少林南北少林是指中国武术中两大著名的少林寺的分支,即南少林寺和北少林寺。

这两个分支都源自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少林寺,而且各自发展出了独特的武术系统。

南少林寺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建于1738年,是中国最大的释教寺庙之一。

南少林以其独特的南拳和少林套路而闻名。

南少林武术注重内外兼修,强调内功的培养。

南拳注重步法灵活,快速反应和攻击技巧。

少林套路则着重于基本动作的训练,强调力量的发挥和气势的表现。

南少林寺还以其独特的寺庙文化和佛教功夫表演而闻名,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武术爱好者。

北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是中国最著名且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

北少林以其刚健有力的北拳和少林十八般武艺而闻名。

北少林武术强调强健的身体素质和爆发力,注重跑步、跳跃和快速的腿法。

北拳以直拳和绕拳为主,重视进退身法和技击练习。

少林十八般武艺则包含有拳、剑、刀、枪、棍、鞭等各种器械,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项目进行练习。

北少林寺也是少林寺的总寺庙,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的武术爱好者和佛教信徒。

虽然南北少林是分支自同一个源头,但由于地理和文化的差异,两者在武术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南少林注重内功的修炼,强调柔和和内劲的运用;而北少林注重外功的发展,更加强调力量和爆发力的发挥。

南少林的动作多变灵活,注重技击的技巧性和速度;北少林的动作刚健有力,注重力量的表现和攻击的威力。

因此,许多武术爱好者和学习者对于南北少林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

南北少林在中国武术界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两个分支都吸引了众多的武术爱好者,且在国内外的比赛和表演中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南少林寺和北少林寺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交流。

总结而言,南北少林作为中国武术中的两大分支,分别以南少林寺和北少林寺为代表,发展出了独特而精彩的武术系统。

南少林注重内功的修炼和技击的灵活性,北少林则注重外功的发展和技击的威力。

无论是南拳还是北拳,南林还是北林,南北少林都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拳术秘诀,第十章,南北派少林之师法

少林拳术秘诀,第十章,南北派少林之师法

少林拳术秘诀,第十章,南北派少林之师法南北之区分,究以北地为胜,其中有关乎天时地理者,非人力所能为也。

盖以燕赵齐秦之郊,多豪侠奇绝之士,且北地苦寒,生于其间者,筋骨实较南方为强,而饮料食物之中,米麦又大有悬殊,吾尝周历幽燕长城诸地,广漠平原,一望无垠,每至秋冬之交,而南人之初至其境者,已有瑟缩萧索之意,迄至北风怒号,寒飚裂骨,南人之不能撑支,更无论矣。

北人则习惯成性,毫无畏缩,虽层冰盈丈,雪花如拳,而鞍马纵横,鞭影自豪。

此北方人之筋骨,较诸南人为强健者,乃天演界中之生成的优势,不可讳也。

益以北地最重镖客,人之以此谋生活者,不可胜数,因其地绿林豪客,所在多有,其中盗首贼魁,亦常有挟奇技异能者,不可以寻常视之,而商贾之出于其途,欲保持其财物者,势不能不顾聘镖客,此等镖客,必须操极精之技术,而后可以保他人之财物,与自己之生命,此中精微,洵所谓真实本领,而丝毫不可假借,故凡欲以充当镖客为生计者,平日秘密之练习,先求其普通,而后精其专门,总须择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及者,朝夕以求之,必臻乎至精极熟之境,始可出而应镖客之选。

此盖由于一生之生活关系,乃以技击一道,为第二之生命,是以操术之精,有非南人所可几及者,正以此也。

南方技击之术,就寻常论之,似不及北地之多而且精,然有时挺然杰出,其操术之神,造诣之深,玄妙变化之奇,有非北人所能望其肩背者,此亦有故也。

北人筋骨之强,练习之深,得天然上之造就,自不必论矣。

然北人虽以筋骨胜,而南人有时造诣所臻,直驾北人而上之,盖南人以灵动神化胜者。

其操术之精,有非人拟议所能及。

自道咸以来,南方以技击之术,腾声于大江南北者,有三人焉。

今述之如下:其一李镜源之技击术李镜源,又号长须李,湖北省之夏口人,父业木商,故家富于资。

少年入塾,于课余之暇,即好弄拳棒,塾师每见而禁止之。

李嗜之深,不能已,时年已廿余矣。

旋随母赴沔阳省舅氏,途中遇陕人高某,言谈甚洽,高乃陕之技击最著者,相见恨晚。

高在沔本业菸商,旋由李邀至其家,朝夕传授之,未逾年而技大进,李总以操术未臻其极为憾,高遂告以陕之三原某寺僧,为斯道圣手,惟不肯轻于授人,若诚恳以求之,或可传其衣钵。

少林南北派之师法(下)

少林南北派之师法(下)

少林南北派之师法(下)作者:来源:《少林与太极》2013年第02期(接上期)三、胡氏之技击术师法派别胡某,忘其名,黔之黎平人。

父业商,家颇饶资财,仅生胡一人,钟爱之甚至。

胡少年即嗜技击术,凡乡里之以拳勇著称者,无不留之于家,款待极盛。

嗣见来者技俱平常,不足厌所欲,乃挟资游川滇湘鄂间,亦无所得。

怏怏返里,仍日夕从事于此,不少倦。

未几,有游方僧踵门造访。

胡出与言,见僧体小而貌陋,虽款待留僧,而不甚重视。

僧知之,亦不求去,又不与胡谈技术。

居月余,胡不能耐,乃叩僧所长,欲与僧一较优劣。

因胡已习此道十余年,于邻近拳师所授者,练习甚精,且富膂力,四境无有能及之者。

此次见僧贸然来,又日高卧而不献技,以为江湖卖技者流,思以一较逐而去之。

僧笑谓之曰:“君本健者,吾知之甚久,如欲相较,可于夜深人静时,吾与君两人在僻处略一拈手,便可得也。

”胡俟至夜,与僧至门前稻场中,嘱家人尽避去。

僧立场中谓胡曰:“君勿视吾渺小,倘有何长技,可尽力施来。

”胡平日最精于长短腿击,并柳叶掌推印术,至是遂出其极猛之力,欲以一腿倒僧。

不谓左腿飞起时,只觉闪烁间,而身已倒于场之东偏,较先立处已相距三丈遥矣。

且倒势过猛,胡卧地不能起,僧乃急往扶持,且谢罪焉。

胡并无怒意,知僧有异术,遂师事之。

僧曰:“君所习者,其功夫不可谓不勤,然有力而无气,有腿法而无桩法,有手法而无身法,有击法而无眼法。

此囿于乡里,无名师益友互相研习之故。

余不远数千里,踵门相就者,感君义风侠骨,将有助于君,幸勿遐弃也。

”自是胡师事维谨,僧亦尽所长而授之。

僧本滇人,随父宦浙中,父殁,遂被其仆卖于闽某宦家为奴。

年渐长,逃匿少林,遂递度为僧,释名一贯,为觉远上人高足弟子。

初时与众僧同习技术,因体魄弱小,膂力颇劣,侪辈多轻视之,一贯乃于夜深人静时,独自练习,并于呼吸法研究最勤。

未半年而功进,力亦加强,同辈惊服。

后觉远游桂林,遇马士龙,于阳朔授徒,名震遐迩。

士龙与觉远本同学契友,遂留觉远驻锡于净云寺。

少林分南北两派

少林分南北两派

一说起“少林”,人们就会想到驰名中外的河南嵩山少林寺,它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早在北齐时代,少林寺就出了一位以武功著称的稠禅师。

五代时,少林高僧福居邀请十八家武林高手入寺献艺后,博采众长,汇集成《少林拳谱》。

少林寺除了以少林拳出名之外,棍术也备受尊崇,《武备志》说:“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将少林棍术列为各家棍法之首。

少林武功,除了指出自少林寺的武术之外,也指所有的外家拳,这是就广义的少林而言。

武术界常言:“外家宗少林,内家宗武当”,这是在清朝末年形成的,当时太极、形意、八卦盛行于北京、天津一带,与社会上本来流传的各门派武功有明显的风格差异,武术界为了区别这种现象,就称上述三门武功为内家拳(武当),其他的武功全部属于外家拳(少林)。

自此,外家宗少林,内家宗武当(即指太极为主,并包括形意、八卦)就成定局。

此外,由于武当山位于湖北均县,属长江以南地区,故武术界均称“南尊武当,北宗少林”。

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即分设少林、武当两门,少林门长王子平擅长查拳、炮拳、弹腿、摔跤等;武当门长高振东擅长形意拳等。

这种人为的内、外家分法及组织形式,明显地标志着门派的对立,以致酿成了王、高两门长的比武事件。

少林分南北两派就武术界传统的分类法,少林是分南北两派的,这是以广义的少林,来概括内家拳(太极、形意、八卦)以外的所有门派。

这种分类法未必合理,但沿用已久,也就牢不可破了。

南北少林的划分是以长江为分界,流传于长江以北各省的武功称北少林(北派);流传于长江以南各省的武功称南少林(南派)。

南北少林的拳术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北派拳法多用腿,架式舒展,穿蹦跳跃;南派拳法少用腿,架式紧凑,运气发声,所以有“南拳北腿”之说。

南北派少林的拳种很多,举其要者,北少林有:六合、通臂、劈挂、查拳、华拳、螳螂、八极、鹰爪、番子、戳脚、燕青、秘宗、罗汉等;南少林的拳种:广东有刘、洪、李、蔡、莫五家之传,以及蔡李佛、咏春等门派;福建有龙、虎、豹、蛇、鹤五拳之传,以及五祖拳、咏春白鹤拳、连城拳等门派。

南北少林本同宗

南北少林本同宗

南北少林本同宗世传中国有南北二处少林。

北方少林即今河南登封的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而南方少林在福建,现也已为文献和考古发掘所证实。

此寺位于福清西北部古新宁里之麓的少林村。

山寺在南宋刘克庄所作的寺僧墓志铭中只简称为“嵩山少林”,而未言明是寺或院。

然据宋淳熙《三山志》记载,此寺在宋代的名称是“少林院”。

现在少林院遗志周围发现的文物中,有几处宋代古桥铭文,均刻有“少林院..”字样,还发现一口北宋大石盂铭文刻有"少林当山僧月休..."字样。

1995年7 月,省、市联合考古队对少林遗址进行初步发掘,也发掘出书有“少林院用”文字的瓷碗等文物。

在寺院遗址嵩山后面,始建于宋元丰间的南岭宫则有宫门楹联曰:“宫向嵩山兴万载,神居南岭佑千家。

”对照有关历史文献,可以肯定,这里确就是宋代的“嵩山少林院”。

简称则为“嵩山少林”或“少林”。

明清以来的一些史料,又称此寺为“少林寺”,如明弘治之《八闽通志》、明正德之《福州府志》,还有近年在少林周围村落发现的几种清代《请神簿》,也均载“少林寺迦蓝”神名。

据此,我们又可知少林院是在南宋以后由院改寺的。

这一改称可能是当时院改寺的风气使然。

清乾嘉年间成书的《闽都别记》256回记有元代福州万寿僧人王法助,为造福州南台万寿桥,上少林寺求学拳棍武术及从寺中借得法宝之事。

此寺若果为福清少林寺,那么福清少林寺应是在元代由院改寺了。

河南嵩山少林寺寺禅宗祖庭。

但自初祖达摩以下,传至五祖,分成南北二宗。

北宗神秀,曾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落下去。

南宗慧能一系,则祖师辈出,弘传不衰。

其下宗派,甚是纷繁。

南宗六祖慧能以下,先后分出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二系;南岳系后又分出临济、沩仰两家。

青原系下,则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家,此三家和上两家合称“一花五叶”。

而南岳下德临济宗,后有分出黄龙、杨岐二派;杨岐一派,又有虎丘、径山二支等等。

从刘克庄与少林有关的诗作《石塘感旧十首》之八、九二首诗来看,其中有“大丛林小阇梨”,“却有弥天释住持”等句,再从《三山志》所记该诗“产钱”数量来看,福清少林确曾是一座“大丛林”。

[原创]中国武术流派简述

[原创]中国武术流派简述

[原创]中国武术流派简述中国武术流派简述我国是武术之乡。

在我国古代称武术为武男或武艺,又称做技击。

因为武术是我国的国粹,所以近百年来,武术又称为国术或国技。

在我国的武术中,包括拳术及兵杖两种。

“拳术者,徒手之操练,兵杖者,器械之运用”。

本文仅介绍拳术的流派。

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传说从黄帝时期就将武术用于战争了,如《史记?乐书》上说的,“蚩尤氏……与皇帝斗”。

又如《列子?黄帝》里也曾记载过这方面的情况。

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战争的需要,使我国当时在武术方面也相应的得到发展。

就在这个历史阶段,我国武术界人才辈出,并且从过去的单纯实践,形成了初步的理论,如《庄子?论剑篇》中所记载的“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的论述。

随着武术的发展,武术中开始有了师承关系,有了这种关系,就奠定了武术流派的基础。

然而武术流派的正式形成,当推到我国的唐代时期。

因为佛教的禅宗,在唐代才开始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南派以慧能和尚为首,谓之顿宗,北派以神秀和尚为首,谓之渐宗。

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武要,当时正值方兴未艾之际,于是效法禅宗,也开始分为南北两派。

南派的以菩提达摩为宗师,北派以求那跋陀罗为宗师,南派以达摩所传的《洗髓经》和《易筋经》等,做为此派的基本功,所传的拳法以龙、虎、蛇、豺、鹤五形拳为主,称为少林派拳法的内家拳。

北派以求那跋陀罗所传的拳法为“十八罗汉手”又称“十八手先天罗汉拳”,仅是18资姿势,后来逐渐演变为各种套路的少林拳法,当时只是为僧众在坐禅之余,专以锻炼身体而用,此又称为少林派拳法的外家拳。

后世之人,常将此内外两家的少林拳,混为一谈,故往往使有些人,对此拳派鱼鲁莫辨。

自唐代以后,由于习武之人日益增多,对于武术这门学术有研究成果的人,都各有千秋,各具特点,于是在当时的武林中,便出现了各自的师承关系。

由于这种关系的发展,武术中就有了门户的出现,同时又受少林拳派别之分的影响,于是也出现了武术中的流派。

南少林武术VS.北少林武术

南少林武术VS.北少林武术

南少林武术VS.北少林武术南北少林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北少林武术均注重手法,表现为手法多,掌法多于拳法,招式取势简约,攻防结构严紧的特点,其出拳、击掌有两点相似之处:一是均讲究“直中见曲、随曲就直”,忌出手过直(易失去重心)或过曲(力量欠而击之不中),二是讲究钻劲,即“滚出滚入”,拳掌如钻,犹如发射旋转弹头,以增强攻击力。

在腿法上南北两派均要求出腿低(高不过腰),主要原因是有三,一是高腿法,易使人重心不稳,而被对手击倒或自倒,造成败势;二是易使门户不严,造成空档而被对手攻之;三是以根节攻击对手的中节或梢节(上盘)使进攻距离拉长,影响了进攻速度。

在身法上,南、北少林武术均讲究“起横落顺”——即指攻防技术上身形的“面”(起势正身,有利于进退速度)与“线”(落势侧身,变面为线,缩小攻击面积,利于防守)的变化,讲究身无定势,以身体的拧身滚动运动使对手难以攻防。

在劲法上,南、北少林武术均主“刚、硬”,被界内视为“外家拳”,然其拳风虽雄硬,实则表现为刚柔相济,内外兼修,以气催力,发声多,以声助气、助力、助威的特点。

论及南、北少林武术两者技术风格特点上的差异,人们都会与南、北两地的地理自然环境联系起来,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对人的体格、体貌、性格产生影响,同时对武术技术风格特点的形成也起着无形的作用;北方中原地区地域辽阔,平原多,便于交通,中原之人身材高大、强壮,性格粗犷、刚烈、憨厚,在北少林武术中表现为动作幅度较大,先刚后柔,以刚、猛制胜;而南方地区多山多水,交通不便,南人身材较矮,性格细腻,崇尚实际,修身力行,在南少林武术技术上表现为动作幅度小,虽在外形上也表现为刚,但实则刚柔相济,先柔后刚,注重以巧取胜,从本文对南、北少林武术各自风格特点的梳理中即可窥视一斑,以下将对其主要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第一,从南、北少林武术手法上分析,南、北两派均注重手法的运用,北少林武术小手花多,几乎每个动作都有小手花,其截、沾、刁、扣、封、搅、扳、收等招法,使北少林武术的攻防动作紧凑严密;而由于南方人个小,四肢较短,南少林武术讲究直接进逼踏中宫,入正门,贴身靠打,表现为多出短拳,手法密集、拳势猛、善用桥法的风格特点,因此与北少林武术比较,南少林武术更注重手法的攻击力更讲究如何充分发挥“一寸短,一寸险”的优势。

浅析中国北派武术与南派武术

浅析中国北派武术与南派武术

浅析中国北派武术与南派武术中国武术历史悠久,世界闻名。

武术分为多个派别,其中最著名的有北派武术和南派武术。

它们虽然在技术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浅析中国北派武术与南派武术的特点和区别。

北派武术北派武术以其刚健的风格而闻名。

北派武术注重力量的运用和技巧的研究。

其拳法威严有力,展现出北方人的豪迈和勇气。

北派武术以直拳和快速的腿法为主要表现形式,强调“一切从简”的原则。

北派武术追求力量的最大化,通过锻炼身体和技击训练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北派武术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北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这也与北方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有关。

北方广阔的平原和严酷的气候为北派武术的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北方人注重实用性和稳定性,这也体现在北派武术的技法中。

北派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既有刚硬的外功,又注重内功的修炼。

南派武术南派武术强调柔和和灵活性。

南派武术的特点是身法灵巧、柔韧,注重技巧和策略的运用。

南派武术的拳术多变,奇诡莫测,灵活多样,富有战略性。

南派武术强调“以柔克刚”,讲究以少胜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南派武术的发展多与中国南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

南方多山,地形复杂,南方人也因此善于运用地形和环境作战。

南派武术注重技巧性,注重利用对手的力量进行反制,灵活应对各种战斗情况。

北派武术与南派武术的区别尽管北派武术和南派武术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根源,即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北派武术强调力量的直接表现和爆发力,而南派武术则注重技巧和灵活性。

北派武术更加注重肌肉力量的训练和发挥,要求拳脚的力量和速度达到最大化。

北派武术更加直接和粗犷,讲究一招一式的狂放威猛。

而南派武术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追求技巧的变化和应变能力。

南派武术更加注重智慧和巧妙的运用技法。

北派武术和南派武术都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瑰宝,它们各自展现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无论是北派武术还是南派武术,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和智慧。

少林南北派之师法(中)

少林南北派之师法(中)

少林南北派之师法(中)二、滕黑子之技击术滕本湘之麻阳人,生而有异力。

人以其肤黑,故呼为黑子。

少年以操舟为业。

耽嗜拳击术,每于朝夕暇时,演习不倦,而技乃日进。

惜其技多得之于乡中拳师,专尚筋力,而无神奇。

滕亦不自知也。

后以舟泊岳阳城下,有老叟某附舟往汉,滕以叟老而有贫状,不取资,且供给饮食甚周至。

叟颇感之。

滕舟有客四五人,内二客乃油商,挟资财甚多。

舟至嘉鱼,猝遇盗,约二三十人,持械蜂拥登舟,滕恃其勇,独立船头与盗搏。

盗众内有数人,似亦娴技击,身手颇健,滕有不支之势。

适叟在旁,以篙相助,盗遂披靡遁去,滕以此得免。

乃知叟为奇士,遂师事之,叟乃尽传其术,滕于是复悉心研究,技更精。

未几,叟去,滕强留之,不可,乃弃舟于妻弟某,而独随叟游。

叟曰:“子待余之诚挚,余感激甚深,但愧余技浅,不能益君。

子既嗜此如性命,余为君介绍一友,当有所裨助,唯此友现隐于商,往来荆襄间,年只二次。

君于秋末时,持余函往访之,必可相见。

但友乃少林术专家,粤赣间无不知之者,其操术之神,非余所能望肩背。

独性情甚异常人,子宜谨事之,倘遇其怒责时,不可稍存芥蒂,久之当自欢洽也。

”滕记之。

于九月中访于汉阳某旅次,出叟函相示,略为周旋,滕日必往候,持礼颇谨。

友姓曹,字玉廷,陕之汉升人,父官给事中,没于京。

曹遂浪游南北,凡有以技击著称者,虽穷乡僻邑,必挟资访之。

后在津沽间,遇智圆上人,乃师事之,尽传其术。

师本少林巨子,练习呼吸神掌,垂四十年不辍,能于距离百步外,运掌力击之,应手而倒。

常游皖洛间,人均以神掌称之。

且娴纵跃术至精,凡崇垣高逾寻丈者,耸身而上,声迹俱无。

故上人之技,实于少林别开生面,唯曹性孤介,于人不稍假声色,独与叟甚相得。

盖以叟亦关中奇士,少年以文学著称。

后经患难,遂无复仕进志,弃家浪游,不求人知也。

曹得函,又见滕性纯厚,举动有任侠气象,乃收之门下,悉心教授,不稍隐匿。

滕自是遂弃其少年所学,专攻少林法。

且滕素能跳跃,今得曹术,技乃猛勇精进,能作壁上行。

武术南北两派功夫有什么区别

武术南北两派功夫有什么区别

武术南北两派功夫有什么区别
一、武术南北两派功夫有什么区别二、武术流派怎么分三、武术的起源是怎样的
武术南北两派功夫有什么区别1、体格上的差距造成南北流派在武术风格上的差异
日出于泰山之巅,空旷间,大开大合,蹿纵跳跃,舒展大方,这是北派武术的特点;月悬于小桥之上,竹林间,短桥寸劲,阔幅沉马,迅疾紧凑,此乃南派武术的特点。

这里要先明确一点,即此篇所谈的武术主要指拳脚功夫。

中国古代武术风格的差异可以用地域来区分,但造成这差异的关键在于体格上的差距,正是由于身体条件上的差距才造成了南北流派在武术风格上的差异。

2、北方地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北方文化核心的黄河中下游,气温寒冷而干燥。

人在室外练武,难以抵抗凛冽的寒风,因此必须不停地、快速地甚至是激烈地跑跳,以激烈强劲的动作,增加人体的热量。

从查拳、华拳、通背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这些北方拳种的分析来看,北方拳种普遍存在朴实简练、形健劲遒、动静分明、发力顺达等与北方文化和民俗习性相吻合的特点。

3、南方地域文化对武术的影响
南方的年平均降雨量超过黄河流域一倍,在这一带生活的民族,无生活之忧,使他们能够安于现状,而瞬息万变的天气又容易引发他们的遐想。

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南方文化难免会有轻灵活泼、富于幻想的特点。

就民风而言,南方一般敏慧、轻飘、工巧。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以南拳、南刀、南棍等拳打卧牛之地为。

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

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

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在中华武术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武术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宗教与武术究竟有哪些关系?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关系?如何评价宗教在中华武术史上所起的作用?研究中华武术史,以过些问题是不应回避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

欢迎阅读!按武术功类分类法内外家武术代表拳种宗教与武术的关系宗教与武术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两个子系统文化。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换而言之,宗教对武术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既有表面的、一般性的影响,又有内在的、实质性的影响;既有思想、理论性的影响,又有实践、功能性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又有消极方面的影响。

一、从武术内容的分类看宗教与武术的关系中华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

很多不同名称的武术套路,因为在形成中彼此之间有亲缘关系,或相互间有某些共同的技法特点,而同属于一定的拳系范畴。

武术家们依照自己的理解,对分属于不同拳系范畴的武术流派进行分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分类法。

大体而言,历来较通行的有三种分类法:1、按武术门类分类法依此类分法,中华武术的代表门类主要有:主要传承于河南嵩山佛教名刹少林寺的少林门,主要传承于湖北均县道教名山武当山的武当门,以伊斯兰教穆斯林查密尔始创拳技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查拳门;此门,还有所谓达摩门、罗汉门、二郎门、大圣门、醉八仙、佛山、万法归宗门等名目。

显然,这些名目均带有宗教色彩。

2、按武术功类分类法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按武术功类将其分为内、外两家。

他在所撰《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

”其子黄百家在所著《内家拳法》中亦云:“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以后,有人遂将武术分别归入内家与外家。

曹秉仁《宁波府志》云:外家“其法主于搏人,而跳踉奋跃”;内家“其法主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少林武术同宗异派论摘要:人们对南、北少林武术之间的技术体系及其特点有何共性与差异模糊不清,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通过个案研究,深入分析南、北少林武术各自的风格特点,比较二者的共性与差异,以期通过明晰南、北少林武术技术风格特点来印证南、北少林武术乃同宗异派。

关键词:南少林武术;北少林武术;同宗异派论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6-0057-04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流派繁多,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主要流派。

南、北少林武术虽同属少林武术(同宗),具有相同的佛教禅宗文化和武术文化的内涵,但由于产生的地域、文化、时代背景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异派)。

长期以来,人们对南、北少林武术之间的技术体系及其特点有何共性与差异却模糊不清。

文章深入分析南、北少林武术各自的风格特点,比较二者的共性与差异,以期通过明晰南、北少林武术技术风格特点来印证南、北少林武术实属同宗异派。

1 南、北少林武术的风格特点1.1 北少林武术的风格特点——以北少林一路小洪拳为个案北少林武术的风格特点与河南嵩山少林寺佛教禅宗文化关系密切,尤其是以佛教戒律为基础的习武戒律,对北少林武术风格特点的形成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表现出节制、谦和、内敛、含蓄,讲究内劲,以防为主,后发制人的风格特点。

根据资料及现流行于河南嵩山少林寺一带的传统北少林武术,将其风格特点综述如下。

1.1.1 从套路的结构布局分析北少林武术风格特点为:动作朴实、套路短小精悍、拳打一条线与拳打卧牛之地。

从北少林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知,其作用是与寺僧防身、护寺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以要求动作简单实用,套路短小(大部分在三十六组动作以内),严密紧凑,重点动作重复多,动作的起、落、进、退、反、侧、收、纵都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其目的是提高攻防进退速度,促使练习者在短时间内一气呵成,高质量地完成全套动作,达到提高实战技能的训练效果。

“拳打卧牛之地”揭示了北少林武术训练不受场地限制,即使是“卧牛之地”,仍可发挥拳脚威力的特点。

1.1.2 从北少林武术的技法分析在手法上,要求出拳、击掌“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和“滚出滚入”。

过曲,则在发力之初,意、气、力刚生之时,其大部分力量都被困在丹田内,使力量欠一寸而击之不中,实战中无法近敌,过直,则力量的运用较难回旋,成了强弩之末,只剩余力,在实战中易失去重心,被对手顺势借力而制之;手法的“滚入滚出”指的是出拳的独特方法,即出“阴”(阴拳,即拳心向下)回“阳”(阳拳,即拳心向上),使其出击的拳掌如钻,犹如发射旋拧的弹头,而非穿钉之力,谓之“巧力”,其作用一是增强杀伤力,二是有利于手臂的自我保护,即手法的滚动圆滑,其形不定,使对手难以截沾,以提高拳掌的攻击力度。

腿法多。

由于中原人大多身材高大,重心较高,且腿的力量大,杀伤力强,因此北少林武术注重发挥腿法的优势,讲究“一寸长,一寸强”,有“手打三分,脚打七分”和“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套路中腿法多,且一般高不过腰,如在北少林小洪拳一路套路中,腿法动作有8个,占全套动作的14.5%。

在步法上,北少林武术要求随便,大小以能发挥自己的最大力量为准,以利于攻防为目的。

统计北少林小洪拳一路步型步法,套路以弓步出现次数最多,共22次,占全套动作的40%。

在眼法上,北少林武术有“起高落低”的特点。

起高,指在进攻起势时,望敌方的上盘,以目注目,手未到眼先到,从敌方眼神中观察其动向,进而选择我方所取部位和选用的招法;落低,指在起势近招架敌方上盘同时,望敌方下盘足腿部,敌方的行动必先动其足腿,足腿的运动方向也是敌身势变化的方向,因此,注其足腿,封其下盘,使敌方不能接近于我方。

在身形身法上,体现出“起横落顺”,缩身动作多的特点。

身形的“起横落顺”,指的是进退之起势,以横身(正身)为先,横进横退,有利于进退速度,落势以顺身(侧身)为后,起势展其身形,落势闭其门户,使攻击目标变“面”为“线”,缩小攻击面积,利于防守,同时身形“起横落顺”的拧身滚动运动,也使敌方难以攻防。

此外,北少林武术为了利于攻防,缩身动作较多,如在北少林一路小洪拳中,全套缩身动作就有9个,占16.36%。

分析其作用有三:—是有利于防守,身形的缩小,目标则小,使敌不易取之,展身而缩,以身形增加截封力量;二是有利于进攻,意在使目标缩小,易进入敌之门户,同时缩身而展,以身形增加进攻部位的力量;三是缩身使攻防动作更加灵活。

1.1.3 以防为主,攻防合一是北少林武术的突出特点之一佛教的戒律,决定了北少林武术的招式结构是以防、守为主,即使是在进攻的招势中,也包含了防守的招势,也就是说,是在防守自己不受对手伤害的情况下出手制敌。

1.1.4 在劲法上,突出表现为以刚为主,由刚入柔,刚柔相济练习时强调由外入内,由动入静,由刚入柔,做到刚柔相济,即“刚在他人前,柔在他人后”。

如小洪拳之推手、大红拳轰拳、炮拳之崩拳,均发自“刚”、“硬”之力。

1.2 南少林武术的风格特点——以南少林五祖拳《三战》为个案从南少林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南少林武术的形成与禅宗文化、福建民间武术、北方移民带来的北派武术以及明代抗倭时的军事武艺关系密切。

因此,南少林武术注重实战,以刚猛著称,具有:动作朴实简洁、拳打卧牛之地;手法多、架势小(上不离头,左右不离肩)拳势猛;腿法低而沉;步法稳健,落地生根;拳功结合、内功与劲力结合,以意催劲;以静待动、后人发,先人至等特点。

以下将对其独具风格的技术内容进行重点分析。

1.2.1 从套路的结构布局分析南少林武术注重实战,对场地大小的要求不高,有“拳打卧牛之地”、“拳打一条线”之说,套路短小精悍,动作朴实,对重点动作重复多。

如五祖拳“三战”,全套46个动作中双插掌、坐节、翻掌、吞掌、吐重复六次,且在一条直线上三进三退,表明该组合是“三战”套路中之精髓,通过重复训练,使练习者达到练形、练法、练气的目的。

1.2.2 手法是南少林武术的核心南方人四肢较短,所以,南少林武术充分发挥“一寸短,一寸险”的优势,擅于进逼踏中官,入正门,贴身靠打,出短拳,手法多而密,拳势猛,讲究重与快,在出拳、掌时,要求“直中见曲、随曲就直”,注重防守不离中门,出手对准子午,垂肘不露肋,门户紧闭。

如南少林五祖拳“三战”全套手法达16种,共出现46次,且有掌法多于拳法,一步多手法的特点;同时南少林武术善用桥法,讲究过、添、断、粘。

1.2.3 拳以马为基,南少林武术特别注重步法稳健,要求落地生根林荫生教授研究认为,南少林武术之所以特别强调下盘步法的稳健与福建山地多、水田多、滩涂多、船舶多、行路难,即“四多一难”的自然环境有关;同时福建人身材较小,重心较低,重视下盘的稳定性则有利于发挥福建人自身的优势。

如“不丁不八步”(前三后七或前四后六,又称“三战马”是该拳系中一种最基本步型),在南少林武术套路中常见,如在五祖拳《三战》中,“不丁不八步”占全套动作的32%,是该套路4种步型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步型。

1.2.4 身形方面南少林武术总体要求为:头正、项直、沉肩、坠肘、含胸、收腹、敛臀。

目的有三:一是练内功的要求,使其运气顺畅,加速全身气血的运转,从而达到改善人体循环系统的功能;二是使肌肉出于紧张状态,提高抗击打能力,三是利于防守。

以五祖拳为例,其拳诀曰:“百会提则头挺,牙关起而项强。

耳听八方,眼光四射。

两肩坠而心胸守,十趾翘则足力生。

步武注重后肢,运劲先五肚。

卸大椎以通中气,兜前足已固膀胱。

小腹须提防,尾闾勿夹。

”由此可见,南少林五祖拳对身形的要求与练气的要求关系密切,“形”正则气血运转顺,使身体各系统功能协调与强化,进而使体质提高,劲力与抗击打能力得以增强。

1.2.5 拳功结合是南少林武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如南少林五祖拳中的“三战”就是典型的内功拳套路,又称为“母拳”。

“三战”注重“气”蓄运,为南少林五祖拳之精髓,初学者通过三战的练习,可使其身体机能得到提高(练时气的大进大出,对心肺、胃肠等内脏器官起强制性的锻炼),使其腹部的肌肉迅速坚硬起来(据说,五祖拳入门人练“三战”1—3个月内即可开始“撞肚”,即腹部抗击打练习),成为增强腹部抗击打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手段,故“三战”被视为硬功的基础(金钟罩与铁布衫)。

因此,五祖门有:“行拳就是练内功,毋须别立法门”之说法。

1.2.6 南少林武术以发劲刚猛著称于世,被拳界视为“外家”,其实南少林武术不仅以“刚”显,且是刚中寓柔,先柔后刚,这与“出于窄路相逢,短兵相接的技击环境设定”有关,表现在很多技手作弧形、圆形运化,讲究运气行劲吞吐沉浮及“消闪步”。

在发劲上注重与内功结合。

具体来说就是注重力从脚起(蹬腿一切胯),蓄于身腰,以腰为轴,以肩为承,以意催之,骤然摇发,使其劲力聚全身之气,做到劲随气出,意到、马到、身到、手到、力到;笔者认为这种以内功求劲的方式,正是南少林武术劲道刚雄独特的原因所在。

2 南、北少林武术风格特点的比较2.1 南、北少林武术风格特点之共同点2.1.1 均注重手法表现为手法多,掌法多于拳法,招式取势简约,攻防结构严紧的特点。

其出拳、击掌有两点相似之处:一是均讲究“直中见曲、随曲就直”,忌出手过直(易失去重心)或过曲(力量欠而击之不中),二是讲究钻劲,即“滚出滚入”,拳掌如钻,犹如发射旋转弹头,以增强攻击力。

2.1.2 腿法均要求出腿低(高不过腰)主要原因是有三,一是高腿法,易使人重心不稳,而被对手击倒或自倒,造成败势;二是易使门户不严,造成空挡而被对手攻之;三是以根节攻击对手的中节或梢节(上盘)使进攻距离拉长,影响了进攻速度。

2.1.3 身法均讲究“起横落顺”——即指攻防技术上身形的“面”(起势正身,有利于进退速度)与“线”(落势侧身,变面为线,缩小攻击面积,利于防守)的变化,讲究身无定势,以身体的拧身滚动运动使对手难以攻防。

2.1.4 在劲法和攻防上,两派均主“刚、硬”被界内视为“外家拳”,然其拳风虽雄硬,实则表现为讲究内劲、刚柔相济,内外兼修,以气催力,发声多,以声助气、助力、助威的特点,且在攻防理念上均讲究以防为主,攻防合一,后发制人。

2.2 南、北少林武术风格特点之不同点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对人的体格、体貌、性格产生影响,同时对武术技术风格特点的形成也起着无形的作用;北方中原地区地域辽阔,平原多,便于交通,故中原之人身材高大、强壮,性格粗犷、刚烈、憨厚,在北少林武术中表现为动作幅度较大,以刚、猛制胜;而南方地区多山多水,交通不便,故南人身材较矮,性格细腻,崇尚实际,修身力行,在南少林武术技术上表现为动作幅度小,虽在外形上也表现为刚,但实则刚柔相济,先柔后刚,注重以巧取胜,从本文对南、北少林武术各自风格特点的梳理即可窥视一斑,以下将对其主要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