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配伍关系

合集下载

配伍七情的名词解释

配伍七情的名词解释

配伍七情的名词解释1. 引言在中医药学中,配伍是指不同药物在使用时的组合与搭配。

而七情,则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七种不同情感状态。

配伍七情即是将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探讨不同药物对应不同情感状态的配伍原则和应用。

2. 配伍七情的基本原则2.1 相顺配伍原则相顺配伍原则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将能够缓解或调节某种情绪状态的药物进行搭配。

例如,在治疗忧郁情绪时,可以选择具有安神、舒肝理气作用的药物进行搭配。

这样能够达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2.2 相反配伍原则相反配伍原则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将能够调节相反情绪状态的药物进行搭配。

例如,在治疗烦躁易怒时,可以选择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的药物进行搭配。

这样能够达到平衡调节的效果。

2.3 相互制约配伍原则相互制约配伍原则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将能够相互制约的药物进行搭配。

例如,在治疗过度兴奋的情绪时,可以选择具有镇静、降火作用的药物进行搭配。

这样能够达到平衡调节的效果。

3. 配伍七情的具体应用3.1 喜悦情绪喜悦情绪是指人们在愉快、开心、满足等情感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在中医药学中,可以选择具有活血化瘀、解郁开窍作用的药物进行搭配,如当归、益母草等。

这些药物能够促进气血运行,消除郁结,从而增强喜悦情绪。

3.2 忧郁情绪忧郁情绪是指人们在痛苦、抑郁、压抑等情感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在中医药学中,可以选择具有安神、舒肝理气作用的药物进行搭配,如柴胡、香附等。

这些药物能够调节情绪,缓解忧郁情绪。

3.3 烦躁易怒烦躁易怒是指人们在焦躁、易怒、暴躁等情感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在中医药学中,可以选择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的药物进行搭配,如黄芩、龙胆等。

这些药物能够清热解毒,平衡体内阴阳,从而缓解烦躁易怒情绪。

3.4 悲伤情绪悲伤情绪是指人们在失落、悲伤、哀愁等情感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

在中医药学中,可以选择具有活血化瘀、安神定志作用的药物进行搭配,如川芎、远志等。

中药配伍之七情

中药配伍之七情

以增 强 原 有 的疗 效 。例 如 : “ 四味补气汤” 为 健 脾
补 气的方剂 , 宋 代 名 医 钱 乙发 现 , 应 用 这 个 方 剂
的 功 效 。如 人 参 恶 莱菔 子 , 即 莱菔 子 能破 坏 人 参
补 气 的 药效 。
时, 非 常 容 易产 生 胸 闷 、 胃满 脾 运 化 功 能 不 足 的 副作 用 , 便 在 这 个 药 方 中加 入 了一 味 陈 皮 , 取 名
相 使 :在 性 能 功 效 方 面 有 某 种 共 性 的 药物 配合 。 以一 种 药 为主 , 另外 的 辅 助 药物 能提 高主
认为是指人参 、 沙参 、 丹参 、 苦 参 。 而 有 的人 则认 为是 指人 参 、 沙参 、 丹参 、 元 参 。 在 李 时珍 著 的 《 本 草 纲 目》中却 记 载 着人 参 、 沙参 、 丹参 、 苦参 和 元 参 。直 到现 在 这 些 看 法也 没 能 完全 统 一 , 这
制 或消除毒性 和烈一 t A . ;有 些 能 产 生 有 害 的 副 作
用 。在 总 结 和 分析 它4 J ' 1 -  ̄ 间 的 变化 规 律 后 形 成
了今 天 的 药物 七 情 。 相须 : 即 性 能 功 效 相 类似 的 药 物 配合 应 用 ,
相恶 : 即两种药物合 用, 一 种 药 物 与 另一 种 药物 相 作 用 而 致 原 有 功 效 降低 ,甚 至 丧 失 药物
相 畏 :是 指 一 种 药 物 的 毒 性 反 应 被 另 一种
[ 2 0 1 4 。 0 2 ] l 4 5
之说 。
而 成 为后 世 临床 的 常 用 方 剂 。 再如 用 “ 补 中益 气 汤” 做 动 物 实验 发 现 , 其 中升 麻 和 柴 胡在 药 方 中

何为中药的“七情”配伍

何为中药的“七情”配伍

何为中药的“七情”配伍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小伙伴都会用枸杞配菊花泡茶,当归搭配生地煲汤等的养生习惯,夏天还会喝一点百合银耳糖水,都知道喝了人参汤就不要吃萝卜了等等。

很多细心的小伙伴就会想“为什么一般都是这样的搭配呢?人参配菊花行不行?”其实,这些搭配习惯不是随便乱搭的,它都是源于传统的中药配伍的基础理论。

提到中药配伍,就要说到方剂,许多流传下来的经典名方,都是从配伍中产生的,从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而形成,从而成为经典,这就是强调背诵经典汤方的意义所在及其重要性,真正的配伍,不是随心所想,随笔乱画,就如上述的麻黄配桂枝,都是根据其特有的偏性而进行搭配,用药的搭配,讲求的也是有君、臣、佐、使,讲求有升有降,有发有收,有张有弛,讲求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一句话,配伍讲究的是,药与药相互之间的作用。

这也就要说到药的“七情”了。

中药的七情,指的是:须使反恶畏杀和单行,具体点说就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中药的配伍-七情配伍1.单行:单味药治疗某病情单一的疾病。

如用一味人参,治疗大失血引起元气虚脱的危重病证。

2.相须:两种功效相似的药配合使用,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麻黄配桂枝,增强解表发汗,散寒的功效。

3.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为主,一种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枸杞配菊花,菊花可以增强枸杞补虚明目的作用。

4.相畏: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抑制。

如半夏的毒被生姜抑制。

5.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的毒副作用。

如绿豆杀巴豆毒。

6.相恶:一种药物破坏另一种药的功效。

如人参怕萝卜子。

7.相反:两种药连用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如川贝跟附子联用长生毒副作用,这也是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攻击或与乌头相对。

海藻、大戟、甘遂、芫花都与甘草不和。

人参、丹参、沙参、玄参等所有的参、细辛、(赤芍白芍)与藜芦相背的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食物配伍的七情内容

食物配伍的七情内容

食物配伍的七情内容一、食物配伍的基本原则食物配伍是指在进食时,根据食物的性质、味道、功效等特点,合理搭配食物,以达到更好的营养吸收和健康效果的方法。

正确的食物配伍不仅能够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还能够调节身体的气血平衡,对保持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食物配伍的七情内容。

二、食物配伍的七情内容1. 合理搭配酸甜:酸味食物和甜味食物的搭配可以增加食欲,提高口感。

例如,柠檬汁和蜂蜜的搭配,不仅可以调节口味,还可以促进消化和增加维生素C的吸收。

2. 恰当搭配咸鲜:咸味食物和鲜味食物的搭配可以增加菜肴的层次感和口感。

例如,海鲜和豆腐的搭配,不仅可以提高菜肴的鲜味,还可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3. 调和辣鲜:辣味食物和鲜味食物的搭配可以增加菜肴的香辣味,提高食欲。

例如,辣椒和鱼片的搭配,不仅可以增加菜肴的辣味,还可以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4. 平衡苦甘:苦味食物和甘味食物的搭配可以平衡口感,增加菜肴的层次感。

例如,苦瓜和红枣的搭配,既可以减轻苦瓜的苦味,又可以增加菜肴的甜味。

5. 搭配酸辣:酸味食物和辣味食物的搭配可以提高菜肴的鲜味和口感。

例如,醋和辣椒的搭配,不仅可以增加菜肴的酸辣味,还可以促进食欲和消化。

6. 调和辣甜:辣味食物和甜味食物的搭配可以增加菜肴的香辣味和甜味,提高食欲。

例如,辣椒和糖的搭配,不仅可以增加菜肴的辣味和甜味,还可以增加能量的摄入。

7. 平衡咸甜:咸味食物和甜味食物的搭配可以平衡口感,增加菜肴的层次感。

例如,酱油和糖的搭配,不仅可以调节菜肴的咸甜味,还可以提高食欲。

三、食物配伍的注意事项1. 食物的新鲜度和质量是食物配伍的基础,应选择新鲜、无污染的食材。

2. 食物的烹饪方法也会影响食物的配伍效果,应合理选择烹饪方法,避免食物营养流失。

3. 不同人群的身体状况和口味偏好也会影响食物配伍的选择,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4. 食物配伍要注重均衡,不宜过于偏重某种味道或食物类型,以保证全面的营养摄入。

简述中药七情配伍关系

简述中药七情配伍关系

简述中药七情配伍关系
中药七情配伍关系源于《神农本草经》中的“七情合八气”。

它是指中药在理论上按照七个情志与八个府脏相应的关系进行配伍,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中药七情包括:喜情、怒情、思情、忧情、悲情、恐情、恼情。

八气包括:心气、肺气、脾气、肾气、肝气、胸中气、五脏之气和九窍之气。

七情合八气的配伍关系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将具有某种情绪属性的药物与相对应的脏气进行配合,以达到平衡和调理的效果。

具体的配伍关系有:喜用柴胡、怒用黄芩、思用酸枣仁、忧用酸枣仁、悲用黄连、恐用黄连、恼用柴胡。

如喜主心,用柴胡调和心气,以平衡情绪;怒主肺,用黄芩清肺热,以平抑肺气;思主脾,用酸枣仁以缓解思虑过度等。

中药七情配伍关系的理论为中医治疗提供了一种辅助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主要情绪状况和体质特点进行调配中药,以达到平衡情绪、调理脏气的目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七情配伍关系并非是所有中药配伍的唯一准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中西医结合医师《中药学》辅导精华:中药七情

中西医结合医师《中药学》辅导精华:中药七情

中药配伍七情的提出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序例云“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全和视之”。

中药“七情”,就是前人将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

其中除单行(指用单味药物治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指配伍关系。

现代一般将上述六个方面的配伍关系概括为四项:其一为相须、相使,能使药物产生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临床用药时应当充分利用;其二为相畏、相杀,能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物或烈性药物时,必须选用;其三为相恶,由于相互拮抗而减轻或抵消原有疗效,用药时应注意;其四为相反,能使药物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临床上要避免应用。

相须、相使与相恶配伍的相对性药物的作用必须在作用于人体后才能表现出来,如不少有黄芩的名方中常配有黄连、黄柏、大黄三味中的一味至二味,在中药教材中,黄、连、柏三药均属清热燥湿类药,均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合用可增强疗效;黄芩与大黄虽不同类,但也存在共性,如教材中的相使配伍多以此为例,认为大黄"釜底抽薪"或提高黄芩清热泻火之效。

另一方面,二药相恶,治疗效应就会削弱,或是药物的某方面或几方面的治疗效应减弱或丧失,并非药物的各种治疗效应全部减弱或丧失。

如一般教材举例提到生姜恶黄芩,只是黄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与生姜的温肺、温胃功效相互拮抗而使各自的治疗效应降低,但生姜还能和中、开胃、止呕,黄芩还能清泄少阳以除热邪,在此类方面,二药并不相恶。

二药合用后,某方面作用削弱。

如干姜与黄连合用,干姜的温中散寒作用和黄连的清胃泻火作用相拮抗,对于单纯的中焦寒证或热证而言,可使治疗效应降低,所以具有相恶关系。

但对于寒热中阻之证,如单用干姜温中散寒,有助热之弊;单用黄连清胃泻热,又于中寒不利;二药合用,相互制约,存利除弊,可使毒害效应降低,其配伍关系应属相畏、相杀。

相反配伍的相对性相反配伍如“十八反”、“十九畏”能增加毒性,属配伍禁忌,“反”意味着异乎寻常或反常。

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探讨及现代研究(1542

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探讨及现代研究(1542

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探讨与现代研究中药七情系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中药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是中药配伍理论的核心内容本课程对七情配伍的理论进行探讨,并对现代研究进行评述,希冀为七情配伍科学内涵的诠释和执业药师朋友扩宽知识提供参考。

1.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探讨(1)历史沿革七情配伍理论源远流长。

汉代《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不尔,勿合用也[2]。

”其中虽未对七情作具体解释,但其所述“当用”、“勿用”、“有毒宜制可用”、“不尔勿合用”等,实际已表明了七情的临床意义。

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例》中首先解释《神农本草经》“七情”。

以“各有所宜,共相宣发[3]”,论述相须、相使;以“取其所畏,以相制耳[3]”,论述相畏、相杀;以“性理不和,更以成患”,论述相恶、相反。

继而,陶氏又将七情药例抄出,组成七情表列于序例中,后世本草多有引载。

唐代,苏敬等在撰《新修本草》时,全文引述了《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经集注》的七情配伍内容。

药王孙思邈所撰的《备急千金要方》对药物配伍十分重视,保留了《神农本草经》序例中的七情理论,并在卷一序例用药第六列出“相使相畏七情”药例,对重现《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的“七情表”,具有重要价值[3]。

五代后蜀,韩保昇在修订《蜀本草》时,首次统计了七情药数,云:“凡三百六十五种,有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二种,相使者九十种,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杀者三十六种[3]。

”宋代,《证类本草》保存了大量宋以前药学史料。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蜀本草》等关于七情配伍的内容,多借《证类本草》得以流传。

太实用了,按“七情”规律搭配的药对,快收藏!

太实用了,按“七情”规律搭配的药对,快收藏!

太实用了,按“七情”规律搭配的药对,快收藏!药对配伍是运用中药“七情”理论来研究两味药物搭配规律的学问。

所谓“七情”,就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种药物间的关系。

这里除单行外,相须、相使就是协同作用,相畏、相恶、相反、相杀就是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的药对称为相辅相成药对,简称相辅药对;拮抗作用的药对称为相反相成药对,简称相反药对。

这是针对药物内在性质而言的。

此外,根据药物外在形态而言,有同类药物的搭配,有药物与食物的搭配等。

这里只列举了相反相成药对、相辅相成药对、同类相从药对、药食相助药对四大类。

《神农本草经》指出“药有阴阳配合”,这就是药对的原始含义。

程杏轩引冯氏书云:“小病治气血,大病治水火。

盖气血者,后天有形之阴阳也;水火者,先天无形之阴阳也。

”故阴阳人体具体衍化为水火血气后,药对便有水火血气之配合了,这就是水火药对与血气药对。

再由水火的虚实进而推衍出寒热湿燥,由血气的动静进而推衍出升降散收。

故相对应的药对配伍规律进而便有寒热药对、润燥药对、升降药对、散收药对。

正由于寒与热、润与燥是针对水火的病性不同而立的;升与降、散与收是针对血气的病向不同而立的,故这四种药对是同级概念。

至于攻补药对与动静药对是概括了这四种药对的高一层次概念。

层次越高,越不具体,因此药对阴阳配合规律用这八种规律囊括比较切合实际,这即是药对八律。

但根据不同药对运用不同层次的规律来表达,也是合情合理的。

一、相反相成药对1.水火并泻(1)附子+大黄=中和散《圣济总录》(2)黄连+附子=连附六一汤《医学正传》(3)石膏+附子=附子方《普济方》(4)黄连+生姜=神圣香黄散《博济方》(5)栀子+干姜=栀子干姜汤《伤寒论》(6)黄连+吴茱萸=左金丸《丹溪心法》(7)栀子+附子=仓卒散《苏沈良方》2.润燥兼施(1)苍术+熟地黄=合德丸《普济方》(2)苍术+大枣=灵芝丸《奇效良方》(3)乌头+蜂蜜=大乌头煎《金匮要略》(4)苍术+枸杞子=枸杞还童丸《普济方》(5)附子+大枣=枣附丸《普济方》(6)高良姜+大枣=冰壶汤《普济方》3.升降互调(1)桔梗+枳壳=桔梗枳壳汤《伤寒活人书》(2)川芎+大黄=芎黄丸《杨氏家藏方》(3)桔梗+牵牛子=桔梗丸《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4.散敛合用(1)五味子+吴茱萸=五味子散《普济本事方》(2)诃子+麻黄=定喘饮子《百一选方》(3)罂粟壳+槟榔=神仙救苦散《全幼心鉴》5.动静相随(1)枳实+白术=枳术汤《金匮要略》(2)橘皮+白术=宽中丸《全生指迷方》(3)苍术+白术=二术丸《素庵医要》(4)肉豆蔻+大黄=肉豆蔻散《太平圣惠方》(5)人参+橘皮=参橘丸《全生指迷方》6.补泻兼顾(1)人参(扶阳)+附子(破阴)=参附汤《得效方》(2)人参(补阳)+大黄(泄热)=止痛妙绝饮《赤水玄珠》(3)人参(补气)+紫苏(理气)=紫苏汤《圣济总录》(4)人参(补气)+苏木(祛瘀)=参苏饮《太平圣惠方》(5)人参(补气)+胆星(化痰)=无忧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7.水火相济(1)龟甲胶+鹿角胶=龟鹿二仙膏《证治宝鉴》(2)地黄+鹿角胶=地黄煎《赤水玄珠》(3)熟地黄+菟丝子=双补丸《百一选方》(4)玄参+菟丝子=玄菟丸《痘疹仁端录》8.气血相助(1)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2)人参(补气)+当归(补血)=参归汤《景岳全书》(3)人参(补气)+阿胶(补血)=阿胶饮《圣济总录》(4)人参(补气)+熟地黄(补血)=两仪膏《景岳全书》二、相辅相成药对1.清阳泻火(1)黄连+大黄=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2)黄连+黄柏=二圣丸《小儿药证直诀》(3)黄芩+栀子=黄芩清肺饮《证治准绳》(4)黄柏+知母=疗本滋肾丸《兰室秘藏》(5)龙胆草+黄连=龙胆丸《证治准绳》2.温阳补气(1)人参+蛤蚧=人参蛤蚧散《普济方》(2)鹿角胶+菟丝子=鹿菟丸(济生续方》(3)人参+白术=参术膏《证治准绳》(4)人参+鹿角胶=人参鹿角膏《墨宝斋集验方》(5)黄芪+人参=黄芪丸《普济本事方》3.祛阴燥湿(1)干姜+附子=干姜附子汤《伤寒论》(2)生姜+附子=姜附汤《岭南卫生方》(3)苍术+附子=术附汤《症因脉治》(4)干姜+川乌=退阴散《普济本事方》(5)附子+草果仁=果附汤(济生方》(6)干姜+高良姜=二姜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滋阴润燥(1)天冬+麦冬=二冬膏《张氏医通》(2)熟地黄+当归=内补丸《普济本事方》(3)天冬+熟地黄=天地煎《济生续方》(4)枸杞子+黄精=二精丸《圣济总录》(5)百合+生地黄=百合地黄汤《金匮要略》5.理气清火(1)香附+夏枯草=补肝散《简要济众》(2)枳壳+黄连=立效散《万病回春》6.凉血解毒(1)紫草+雄黄=痘疗散《景岳全书》(2)黄柏+赤芍=黄柏丸《小儿药证直诀》7.利水逐饮(1)甘遂+大戟=一字汤《圣济总录》(2)甘遂+牵牛子=二气汤《圣济总录》8.理气活血(1)香附+赤芍=如神散《良方》(2)香附+川芎=点头散《景岳全书》本文节选自《药对学(修订本)》。

【中药配伍】常见的71对中药配伍口诀

【中药配伍】常见的71对中药配伍口诀

【中药配伍】常见的71对中药配伍口诀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辨证,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

在长期临床用药实践中,把单味药的应用和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以表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 麻黄--配薄荷蝉衣:主解表,散风透疹,治风疹身痒2. 杏仁--配甘草: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3. 杏仁--配厚朴:主行气降逆,止咳平喘,肺气壅滞,咳喘气逆证4. 白术--配生姜:主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治水肿兼表证,小便不利5. 桂枝--配茯苓白术:主通阳化气,治水湿内停,痰饮咳喘,小便不利6. 猪苓--配泽泻:主通阳化气,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7. 附子--配白术:主温阳利水,治阳虚水停,四肢浮肿8. 防风--配羌活防己:主胜湿祛风,治周身痹痛9. 黄芪--配白术:主益气健脾,固表止汗,治表虚自汗及体虚易感10. 荆芥--配白芷:主温中散寒,治风寒感冒及恶寒发热者11. 羌活--配独活灵仙:主祛风湿,治周身风湿疼痛者12. 防风--配防己:主祛风胜湿,治风湿痹症疼痛13. 公英--配蓝根:主祛风解表,治风热表证14. 防风--配白芷:主祛风解表止痛,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15. 川芎--配细辛:主祛风解表止痛,治头、项、上肢疼痛16. 藁本--配苍术:主治风寒湿邪,风湿痹症,肢体疼痛17. 当归--配川芎:名佛手散,能行血活血18. 高良姜--配香附:名良附丸,能止胃痛19. 玄胡--配金铃子:名金铃子散,能治腹痛20. 吴茱萸--配黄连:名左金丸,能平肝制酸21. 肉桂--配黄连:名交泰丸,治心肾不交22. 女贞子--配旱莲草:名二至丸,能补肾阴23. 半夏--配硫黄:名半硫丸,治虚冷便秘24. 知母--配贝母:名二母散,能清肺热25. 破故纸--配肉蔻:名二神丸,止脾肾寒泻26. 木香--配黄连:名香连丸,治红白痢疾27. 枳实--配白术:名枳术丸,能健脾消痞28. 芡实--配金樱子:名水陆二仙丹,止遗精29. 黄柏--配苍术:名二妙散,治湿热成痿30. 枸杞--配菊花:能明目31. 生姜--配红枣:能调和营卫〈气血〉32. 赤石脂--配禹余粮:能涩大肠33. 半夏--配黄连:能宽胸止呕,化痰浊郁结34. 柴胡--配黄芩:能清肝胆热35. 桑叶--配菊花:能清头风热36. 柴胡--配白芍:能疏肝和肝37. 附子--配肉桂:能温下元38. 黄柏--配知母:能清下焦湿热39. 桑白皮--配地骨皮:能清泻肺热40. 丁香--配柿蒂:能止呃逆41. 鳖甲--配青蒿:能滋阴退骨蒸潮热42. 杏仁--配贝母:能化痰止咳43. 山药--配扁豆:能补脾止泻44. 木香--配槟榔:能理气止痛45. 杜仲--配续断:治腰膝酸痛46. 半夏--配陈皮:能化湿痰47. 升麻--配柴胡:能提升中气下陷48. 麻黄--配杏仁:风寒束肺喘咳气逆49. 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50. 桂枝--配白芍:风寒表虚有汗证51. 柴胡--配黄芩:少阳寒热往来52. 生葛--配黄芩、黄连:湿热泻痢初起53. 石膏--配知母: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54. 知母--配黄柏:阴虚火旺55. 知母--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56. 栀子--配茵陈:湿热黄疸57. 黄连--配吴茱萸: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58. 黄连--配木香: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59. 黄柏--配苍术: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60. 白薇--配玉竹:阴虚外感61. 大黄--配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62. 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63. 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64. 苍术--配厚朴、陈皮:湿阻中焦或夹食积65. 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66. 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67. 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68. 丁香--配柿蒂:虚寒呕逆69. 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70. 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止咳喘71. 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分享、传播中医中药基础文化。

中药七情配伍

中药七情配伍

中药七情配伍
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七情”。

1、单行
指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它药辅助.如清金散用一味黄苓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2、相须
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大黄和芒硝合用,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3、相使
(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合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
(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须考虑选用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行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5、相杀
(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须考虑选用):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行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
6、相恶
(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为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而不是二药的各种功能全部相恶.
7、相反
(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中药配伍有七情,常见功效倍增的搭配

中药配伍有七情,常见功效倍增的搭配

中药配伍有七情,常见功效倍增的搭配中药配伍有"七情"之说,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单行,就是用单味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相须,即两种以上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有明显增强其原有的疗效。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主辅配合,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

下面就是一些相须相使的几个常见用法。

麻黄配杏仁:风寒束肺喘咳气逆。

麻黄配桂枝: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配石膏:肺热咳喘。

柴胡配黄芩:少阳寒热往来桂枝配白芍:风寒表虚有汗证。

石膏配知母:热病气分实热证和肺胃火热伤津证生葛配黄芩、黄连:湿热泻痢初起栀子配茵陈:湿热黄疸知母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知母配黄柏:阴虚火旺黄连配木香: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黄连配吴茱萸: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白薇配玉竹:阴虚外感黄柏配苍术:湿热诸证,尤其下焦湿热大黄配巴豆、干姜:寒积便秘大黄陪芒硝: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苍术配厚朴、陈皮:湿阻中焦或夹食积独活配桑寄生:风湿痹痛、腰膝酸软附子配干姜:亡阳欲脱及中虚寒盛滑石配甘草:暑热烦渴丁香配柿蒂:虚寒呕逆附子配麻黄、细辛:阳虚外感橘皮配半夏:痰湿滞中客肺止咳喘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气滞诸痛枳实配白术:脾虚气滞夹积夹湿证蒲黄配五灵脂:血瘀胸胁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薤白配瓜蒌: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证朱砂配磁石:烦躁不安、心悸失眠旋复花配代赭石:气逆呕恶、喘息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湿热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癫狂人参配蛤蚧:肺肾两虚、动辄气喘人参配附子:亡阳气脱人参配麦冬、五味子:气阴两虚之口渴、多汗及消渴甘草配白芍: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黄芪配柴胡、升麻:中气下陷诸证。

浅谈中药七情中的相恶配伍

浅谈中药七情中的相恶配伍

浅谈中药七情中的相恶配伍中药的七情系指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七种配伍关系,相恶作为中药七情配伍之一,最早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论述相恶时云:”相恶者,夺我之能也,”后世多沿袭之现代教科书多将相恶定义为: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可以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乃至丧失[1]。

标签:相恶中药配伍七情中药的七情系指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七种配伍关系,相恶是中药七情配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中药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是中药配伍理论的核心内容。

相恶是中药七情中最定论。

相恶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使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笔者对相恶涵义的历史源流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考证与探讨,并对其理论和实践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相恶的历史源流《神农本草经·序列》云[2]:”勿用相恶相反者。

”是对相恶配伍最早的描述。

但他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解释,后世医家对它的理解存在偏差,是否作为配伍禁忌意见不能统一。

梁代的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列》中第一次解释七情,并用”今按其主疗虽同,而性理不和,更以成患……虽尔,恐不如不用[3]”之语论述相恶相反。

其云[3]:”相反为害深于相恶”,又云:”相恶者谓彼虽恶我,我无忿心。

犹如牛黄恶龙骨,而龙骨得牛黄更良,此有以相制伏故也。

”联系《神农本草经》之当不是药物毒性,若是毒性,则与相畏、相杀同义,当为”可用”了。

此后,历代医家多从药物效能制约方面理解相恶。

2相恶配伍的临床应用有些相恶药对在临床上应用甚广,如生姜恶黄芩,是古本草中常被提及的相恶配伍,现代教科书中亦将作为相恶的典型范例,然而,医家却常将二者配伍应用,按传统药性理论分析,所谓”生姜畏黄芩”主要是因为二者寒温相对,生姜辛温发散,而黄芩苦寒降泄,二药合用,则苦寒的黄芩能减弱生姜的辛温之性。

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生姜辛散得黄芩苦降,则发表而不过;黄芩寒清得生姜辛温,则清里而有制。

中药配伍七情名词解释

中药配伍七情名词解释

中药配伍七情名词解释
中药配伍七情是中医药学中用来描述中药配伍的七个基本情况的统称,分别是相胜、相休、相乘、相反、相合、相宜和相随。

这七个情况描述了中药配伍时不同中药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提供指导和参考,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1. 相胜:指两味或多味中药配伍后,其中一味中药的药效能够克服另一味中药的药效。

一般用于治疗一种病症主导,另外一种病症从属的情况。

2. 相休:指两味或多味中药配伍后,其中一味中药的药效能够抑制另一味中药的药效。

一般用于治疗两种病症同时存在的情况。

3. 相乘:指两味或多味中药配伍后,其中一味中药的药效能够增强另一味中药的药效。

一般用于提高疗效或改善药物的吸收和利用情况。

4. 相反:指两味或多味中药配伍后,其中一味中药的性质和作用与另一味中药相反。

一般用于中和毒性、解毒等情况。

5. 相合:指两味或多味中药配伍后,其中一味中药的性质和作用与另一味中药相类似或相互补充。

一般用于协同作用,强调药物之间的和谐。

6. 相宜:指两味或多味中药配伍后,其中一味中药能够使另一味中药发挥最佳疗效。

一般用于提高药物的选择性和针对性。

7. 相随:指两味或多味中药配伍后,其中一味中药能够随着另一味中药的作用而调整自身的作用。

一般用于调节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中药学七情名词解释

中药学七情名词解释

中药学七情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中药学里的七情!这七情啊,可不是咱平常说的喜怒哀乐啥的。

在中药学里,七情指的是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七种中药的配伍关系。

先说这单行,就好比一个人独闯江湖,自己就能发挥作用,比如独参汤,人参自己就能大显身手。

相须呢,就像两个好兄弟,一起合作那效果简直翻倍!比如说麻黄和桂枝,一起用那解表散寒的效果杠杠的!你说厉害不厉害?
相使呢,就像是一个厉害的主角带着个配角,主角带着配角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黄芩配大黄,黄芩清热,大黄泻下,配合起来多棒啊!
相畏呢,有点像一个怕另一个,但这可不是害怕就不好哦,有时候反而能利用这种关系,比如半夏畏生姜,生姜就能制约半夏的毒性。

相杀跟相畏类似,也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就像两个高手过招,相互克制。

相恶呢,就有点不太友好啦,会让药效降低,这可得注意咯!
最可怕的就是相反啦,那简直就是水火不容啊,一起用可能会出大问题,比如“十八反”里的那些药,可千万不能乱搭配。

咱学中药学七情,不就是为了更好地用药,让药效发挥到极致,同时避免出问题嘛!所以可得好好记住这些关系,别乱用一气。

咱得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对病人负责呀!这七情就是中药学里的重要知识,咱可不能小瞧了它!你说是不是?。

你所不知道的中药“七情”

你所不知道的中药“七情”

你所不知道的中药“七情”人有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对于中药配伍来说也有七种不同的情绪,您知道中药的“七情”吗?“七情”理论源于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的《神农本草经·序例》,经过后世医家的完善发展,渐将药物配伍所产生的诸多情况总结归纳为七个方面,即药物的“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

1、单行单用一味药物来治疗疾病,独自发挥作用,没有配伍关系。

如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治疗虚脱。

2、相须功用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协同作用,加强原有的功效。

如南瓜子与槟榔配伍,能增强驱绦虫的作用;知母、石膏均能清热泻火,二药配伍应用则功效更著;大黄、芒硝均能泻热通便,二者合用,则增强功效。

3、相使药性不同的两种药物,其中一药为主,配合它药来提高主药的功效。

如脾虚水肿,黄芪配合茯苓,可加强补气健脾、利水消肿的作用;如胃火牙痛,石膏清胃火,配牛膝引火下行,促使症状得以更快消除。

4、相畏两药合用,以一种药物来抑制另一种药物,用以减低或消除其毒性或烈性反应。

如生姜制半夏毒,故称半夏畏生姜;常山配槟榔,可消除常山的致吐作用。

5、相杀凡二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则称想畏。

如绿豆杀巴豆毒;防风杀砒霜毒等。

6、相恶两种药物合用后,相互牵制而降低药物的作用。

如人参大补元气,莱菔子行气,二者配合后,后者能减弱人参的补气作用;又如生姜能减低黄连的寒性,黄连能减低生姜的温性。

7、相反两种药物合用后,对机体可产生强烈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芫花、大戟,乌头反半夏。

“相反”的药物,原则上是不能同用的,但亦有记载某些相反配伍在治疗痼疾时或可收良效,如《金匮要略》中甘遂半夏汤,甘草与甘遂同用,利用这两味药的对抗作用而激发留饮,迅速取效,以治疗痰饮实证。

在临床应用中,相须、相使是常用配伍方法,而相恶和相反是不同程度的对抗和抑制作用,则是用药的禁忌。

此外,《神农本草经》中还有“用药须合君臣佐使”的说法,将一首方剂比作一个国家,其结构中必须具备君药、臣药、佐药、使药。

中药七情的PPT

中药七情的PPT
中药学基本理论之七情
七情?
《神农本草经▪序例》将各种药物的配伍关系归纳为药物“七情”
相须
相反
配伍关系 相恶 相畏
相使
相杀
单 行
单行
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单行
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治疗大失血所引起元气虚脱的危重病症;
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肺热出血的病证;
柴胡针剂发汗解热
丹参片治疗胸痹绞痛等。
增强毒性
相畏、相杀 相恶
相反
必须选用 避免使用
严禁使用
总结
《本草纲目》“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 我之佐使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相恶者,夺我之 能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凡此七情,合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 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制宜,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不合用也。”
砂仁可以减轻熟地滋腻碍 胃、影响消化的副作用
相杀
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杀
金钱草杀雷公藤毒
麝香杀杏仁毒

绿豆杀巴豆毒
生白蜜杀乌头毒
防风杀砒霜毒
相恶
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恶
1
人参恶莱菔子
2
生姜恶黄芩 半夏畏生姜
黄芩削弱生姜 的温胃止呕作 用
3
吴茱萸恶甘草
莱菔子削弱人参的 补气作用 甘遂畏大枣
相使
脾虚水肿
主:黄芪健脾益气、利尿消肿 辅:茯苓淡渗利湿、益气健脾
主:大黄清热泻火、泻热通便 辅:芒硝润燥通便
热结便秘
目暗昏花 主:枸杞补虚益精、养肝明目
辅:菊花清肝泻火、益阴明目
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中药禁忌:七情配伍

中药禁忌:七情配伍

中药禁忌:七情配伍
中医认为,有的中药适合单用,有的不适合一起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药禁忌:七情配伍,本文就是关于七情配伍相关内容的介绍,希望能帮到您,请往下看:
1、单行:即单味药即能发挥预期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的称为单行。

如独参汤,只用一味人参治疗元气大脱证即效。

2、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如石膏配知母可以增强清热泻火的功效。

3、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效果等。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说生半夏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云生姜杀生半夏的毒。

从上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

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十八反中
的若干药物。

以上就是关于中药禁忌:七情配伍的介绍,相信您可以更好的通过七情配伍来更好的了解中药禁忌,建议您在服用中药的时候,一定要在中医的指导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情”配伍关系
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辨证,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称为配伍。

在长期临床用药实践中,把单味药的应用和药暂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情”,以表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现将“七情”配伍关系分述如下:
1.单行
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如人参治疗气虚欲脱证;马齿苋治疗痢疾。

2.相须
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称为相须。

如麻黄配桂枝,增强了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作用;陈皮配法夏加强了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作用。

3.相使
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

如吴茱萸配生姜,后者可增强主药吴茱萸暖肝温胃、下气止呕的作用。

4.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副乍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为相畏。

如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

5.相杀
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的配伍为相杀。

如金钱草杀雷公藤毒,防风杀砒霜毒,绿豆杀巴豆毒,麝香杀杏仁毒等。

6.相恶
姜恶黄芩,黄芩能削弱生姜的温胃止呕作用。

7.相反
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反。

如贝母反乌头、附子,甘草反甘遂等,详见用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七情配伍关系中,除单行外,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医学|教育网论坛网友分享;相恶是一种药物抵消或削弱了‘另一种药物的功效;相反是药物配伍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临床用药时,相须相使、相畏相杀是常用的配伍方法,而相恶相反则是配伍禁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