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牍所见汉代私人书信致送信息试探——以天长纪庄汉墓书信木牍为中心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要略》第十章典籍藏书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要略》第十章典籍藏书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要略》第十章典籍藏书一、填空1.中国古代典籍的构成主要有简册、帛书、纸写本和刻印本,甚至还包括石刻书籍。

简册也称简策,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

它是用毛笔蘸墨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再一片片连接起来,成为一部书。

每根竹片叫“简”,我们习惯上称为“竹简”。

连接起来的竹片, 就称为简册。

连接竹片的材料,主要是麻绳和牛皮绳。

用牛皮绳连接的就叫“韦编”,所以成语有“韦编三绝”。

这种简册大约在商周时代已经出现。

2.古文经指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宅的墙壁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著作。

汲冢古书指晋武帝时在今河南省卫辉市魏襄王墓中发现的数十车竹简,其中有今天所见的《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等。

这两次发现都是战国简册。

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西汉竹简, 其中有《尉缭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重要兵书。

1996年在湖南省长沙市走马楼发现了三国孙吴竹木纪年简牍数万片,对研究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我国近几十年来在古典文书方面数量最多、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3. 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中不但出土了一批帛书,如《老子》、《易经》、《战国策》等,而且还有绘在帛上的三幅驻军分布图, 这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最早的地图实物。

4.我国的纸写本书籍在东汉时已经出现了,但简册和帛书同时存在,古书名。

但“坟典” 一词却成为中国古籍的代称。

2.八索九丘:也是传说中的古书。

据孔颖达解释,记载八卦的书叫“八索”,“索”是“探索”的意思;记载九州地理的书叫“九丘”, “丘”是聚集的意思,九州风气所聚,所以叫“九丘”。

但详细情况如何,没有人能说的清,因为从没有人见过。

3.四书五经:所谓“五经”,始于汉代。

汉武帝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开始有五经的说法。

汉代的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后来用《礼记》代替《仪礼》,把《左传》并入《春秋》,仍为五经。

“四书”的说法比较晚。

从出土简牍看汉帝国中央的信息发布_兼评张涛先生的_府报_说

从出土简牍看汉帝国中央的信息发布_兼评张涛先生的_府报_说

从出土简牍看汉帝国中央的信息发布 兼评张涛先生的府报!说黄春平内容提要 文章以出土简牍为考察对象,从信息的发布媒介、发布程序、发布方式三个方面揭示了汉代官方的信息发布情况。

文章认为汉帝国中央的信息发布媒介主要以布告为主,并且存在着一定的由上至下的发布程序。

当时的信息传布方式主要是:转抄;宣读、题壁和挂壁等,前者(转抄)是一种多层级的纵向的信息传布方式,后者(宣读、题壁和挂壁)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横向的信息传布方式。

布告尽管在很多方面有着与唐代邸报相同的特征,但它最多只是具备了政府公报的性质,而不能等同于报纸。

汉代是否存在邸报!,对此一直有着不休的争论。

近年来学者张涛据出土汉简前后撰文,提出汉代存在着正式的官方的信息发布形式 府报!。

[1]府报!之说能否成立,为保证研究材料的全面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本人对近年来整理出土的∀敦煌汉简#、∀敦煌悬泉汉简释粹#、∀居延新简#、∀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散见简牍合辑#、∀疏勒河流域出土汉简#等汉简材料进行了全面的检读。

发现张涛先生的府报!说尚有质疑之处。

单从出土的简牍来看,汉代确实有着一定的信息发布媒介,存在着一定的发布程序,有着特有的信息发布方式。

但这种媒介不是府报!,而是带有告示性质的布告。

下面对此展开深入的论述并就张涛先生府报!说的纰漏之处加以解析。

一、府报!说的缘起关于汉代报纸这一问题早就已经有人讨论过。

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认为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中国报纸始于唐朝,汉朝有报纸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1]另外姚福申先生也曾根据敦煌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考察了汉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得出的结论是汉代确实有向群众发布新闻的简牍,但它的发布形式和传递途径完全不同于前人所推测的邸报!,它只是以简书的形式向基层军政单位传播官方的文件。

[2]近人张涛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先后撰文提出府报说!。

我们收集了他数篇相关的论文资料,发现这种观点的提出与发展大约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1998年,张涛以出土简牍为研究材料,根据西汉时期居延和敦煌两个地区的烽燧遗址出土的大量汉简,提出西汉末年已经有了报纸的新观点。

汉朝文书 (2)

汉朝文书 (2)

汉朝文书介绍汉朝(前206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建立与秦朝的衰落和崩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汉朝的统治下,许多文书被制作和使用,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汉朝文书的类型、制作和使用情况,以及对汉朝社会的影响。

汉朝文书的类型1. 简牍简牍是汉朝常用的一种文书形式,通常用竹木片或薄片制成。

它们主要用于记录个人事物,如土地所有权、契约、买卖合同等。

简牍被广泛使用,因为它们便于保存、传递和使用。

汉朝简牍的存世数量相对较多,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2. 衙门文书衙门文书是汉朝政府机关使用的文书,用于管理和记录政务。

这些文书包括诏令、奏疏、告示等,记录了汉朝政府官员之间的通信、命令和行政措施。

衙门文书经常被用来调查案件、征收税收、制定政策等重要工作。

3. 诏令和敕书诏令和敕书是由汉朝皇帝发布的政府命令。

它们通常以书信形式出现,包括政令、制度规定、禁令等内容。

诏令和敕书的发布对整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被广泛分发给各地政府官员和军事将领,以确保政策的执行。

汉朝文书的制作和使用汉朝文书的制作和使用过程通常经历以下步骤:1.资料收集:汉朝政府官员收集相关信息,并制定适当的政策或法律文件。

2.起草:起草文书的工作由专门的官员负责,他们根据政府的要求和政策制定相应的文件。

3.审批:文书经过上级官员的审查和批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4.制作:文书的制作过程通常包括写字、雕刻、印制等步骤,根据不同的文书类型制定相应的制作方法。

5.分发和存档:文书制作完成后,根据需要进行分发给相关官员、军事将领或其他机构。

同时,一些重要的文书会被保存以备日后参考。

汉朝文书对社会的影响汉朝文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规范政府行为:汉朝文书起到规范政府行为的作用,它们明确了政府的权力和责任范围,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秦汉简牍档案及其价值

秦汉简牍档案及其价值

秦汉简牍档案及其价值摘要:简牍档案内容丰富,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文字记录形式。

文章在分析秦汉简牍出土概况及简牍档案内容的基础上,从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探究简牍档案的价值。

关键词:简牍简牍档案价值一、何谓简牍在纸张发明以前,简牍档案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文字记录形式之一,对后世的典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简,从竹,间声。

牍,书版也,从片。

”“片”即是剖开的木材。

简是竹片,牍是写字用的木片。

可见,竹制的称为竹简或简,木制的为木牍或牍,合称简牍,是指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

据文献记载,殷商时期业已存在简牍。

《尚书·多土篇》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册”即是简牍。

秦汉时期的简牍基本标准:长23cm,宽lcm。

按照档案文献记载内容的性质,简牍的标准并不是统一的。

例如“尺一之诏”的诏书、“二尺四寸之律”、“三尺法”的法典和一节二尺长的“檄”。

至于尺寸较小的简牍,主要包括算筹、传符的六寸简、作注释的笺以及类似于具体标签的“榻”。

其中“榻”,《说文解字》中解释:“楬,褐桀也”,即标签、签牌。

如将若干简牍捆在一起,就成了“册”;将许多册栓在一起,谓之“编”。

另外,简牍具有凭证的作用,例如制威“符”,可以作为通过特定关口的凭证。

汉代出现的竹符、木符,即“符卷”或“契”,起到凭信的作用。

“契”在某种意义上更为特殊,据《老子》中记载:“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可见,“契”具有法律效应,必须严格遵守。

简牍初始于殷商,战国至东汉时期盛行,后随着纸张发明与应用而衰微,直至东晋时期被完全废止。

二、简牍的出土简牍出土发现的文献记载见于《汉书·艺文志》《尚书正义序》及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

汉武帝末年,鲁恭王“欲广其宫”而“坏孔子宅”,偶然从孔宅壁中“得古文《论语》《孝经》《尚书》《礼记》凡数十篇,皆古文字也”。

这批简牍文字在当时不再流行,故称为“古文字”。

【历史】高考历史第一轮古今中外的科技与文艺专题测试题参考答案

【历史】高考历史第一轮古今中外的科技与文艺专题测试题参考答案

【关键字】历史高考历史第一轮《古今中外的科技与文艺》专题测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清朝蔡澄在《鸡窗丛话》中写道:“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刻选诗或杜诗韩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

识者曰:此名书范,宋太宗(976—997)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研发B.古代科技成果普及程度不高C.铜活字印刷取代了木活字印刷D.宋朝之后活字印刷术得到新发展2.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初),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这可以说明( )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3.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

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

记传,所以叙其事,不能载其容;赋颂,有以咏其美,不能备其象。

图画之制,所以兼之也。

”下列说法与作者的观点不符的是( )A.图画有利于历史的传承 B.图画的内容有助于社会教化C.图画的功能不应该被夸大 D.图画与文字记载相比有优越性4.明代戏曲家毕尚忠在《新安毕氏会通世谱》中写道:“余居歙南万山中……弱冠时好戏文曲破,所编《七国志》、《红笺记》梨园子弟广传之,愧非儒者所习,抑亦当时士大夫之所尚也。

”该文化氛围对中国哪一个剧种的影响最为深远( )A.汉剧 B.徽剧C.京剧 D.黄梅戏5.(2017·福建质检,13)《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

”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

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6.(2017·北京东城3月,14)右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汉代丝织“张掖都尉棨信”。

古代名人的书信与日记

古代名人的书信与日记
传承文化:书信与日记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如诗词、书法、绘画等,对于传承 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提供历史证据:书信与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帮助我们验证历史事件的 真实性。
文学价值
古代名人书信与日记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们反映了古代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代名人的书信与日 记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 录



与与古 风日代
格记名
的人
内书
容信
目录

的古 起代
源名
与人
演书
变信

与与古 影日代
响记名
的人
价书
值信

的古 兴代
起名
与人
发日
展记

与与古 创日代
新记名
的人
传书
承信
第一章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古代名人书信的起源 与演变
起源与背景
书信起源:古代通信方式之一,用于传递信息、表达情感 书信演变:从最初的竹简、帛书到纸张,再到现代的电子邮件、社交媒体 书信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等多重价值 古代名人书信: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文情怀和历史事件
《桃花源记》:陶 渊明创作的一篇散 文,描绘了一个理 想的世外桃源,表 达了他对现实社会 的不满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第五章
古代名人书信与日记 的价值与影响
历史价值
反映古代社会风貌:通过书信与日记,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情况。
研究历史事件:书信与日记中往往记载了一些历史事件的细节,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 了解历史事件。

2022-2024北京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2-2024北京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2-2024北京高二(上)期末历史汇编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单选题1.(2024北京延庆高二上期末)宋代按有无田产的原则,将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拥有田产,客户靠租种主户土地为生。

以下相关史实和结论对应准确的是()2.(2024北京西城高二上期末)明清时期,除原有的宗族义庄赈济族人外,还出现了许多超越血缘关系的善会和善堂等慈善机构。

地方上的乡绅、商人、富户、儒生等成为主要资助者及管理者,政府也鼓励其发展。

这体现出中国传统社会保障的特色是()A.以宗族慈善事业为主体B.救助对象从不以血缘关系为界C.社会救济和优抚体系完备D.民间组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3.(2024北京西城高二上期末)在敦煌出土的唐朝户籍中,有多处注明如“右足跛,耳下小瘤,面有黑子”之类的文字。

这表明唐朝()A.继承了隋朝的“大索貌阅”B.在敦煌建立羁縻州制度C.实行分类登记的户籍制度D.为赋税制度改革做准备4.(2024北京昌平高二上期末)如图为某学者绘制的《宋代救济体系示意图》(局部)。

由此可知,宋代社会救济体系的特点有()①以民间救济为主体①救济的方式多样①救济体系较为完备①防灾救灾相结合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5.(2024北京丰台高二上期末)如图是出土于甘肃武威的彩绘木王杖(鸠杖)及《王杖简》,王杖杖杆粗细均匀,杖顶端有鸠鸟横卧。

木简载有公元前31年“年七十受王杖”的诏书及公元前28年“殴击王杖主当弃市”的令。

这说明当时()A.实行尊重和优抚老人的政策B.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C.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D.善堂、善会等慈善组织出现6.(2024北京东城高二上期末)《明史·职官四》谓:“知县掌一县之政。

凡赋役,岁会实征,十年造黄册,以丁产为。

差。

……岁歉则请于府若省蠲减之……表善良,恤贫乏。

……若山海泽薮之产,足以资国用者,则按籍而致贡。

”据此判断明代县级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是()①维护基层社会治安①编制户籍征收赋税①依据实情赈灾救荒①在收并进贡土特产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7.(2024北京海淀高二上期末)若查找中国古代王朝优抚救济弱势群体的历史材料,应选择()A.四境之内,丈夫、女好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B.凡丁,岁役二旬。

2017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及语文质量检测考试试题

2017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及语文质量检测考试试题

语文质量检测考试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印章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它的起源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分不开。

据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经经用玺印了。

汉代的《春秋远计枢>中说:“黄帝_时,黄龙负图,中者,文日天王符玺。

”这里说的玺,便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印章。

印玺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

《左传•裹公二十九年》中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周礼•地官•掌节》也记载:“货贿用玺节。

”可见玺印在封建文书和贸易往来中的作用。

秦始皇一统六国,规定了皇帝的印称“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

于是,印便有了证明社会身份的作用了。

古玺印采用的文字是不规范的,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

同时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可知这方印章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

在使用功能上,它与后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现,深受契刻的影响。

远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契刻符号;殷商时代在甲骨上记载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铸造青铜器时,人们更把契刻技艺与金属铸造结合,创造出具有史书价值的青铜器铭文。

这说明印章的产生同契刻传统是相承的。

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特点,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如几何纹就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

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其形制与印章极为相似,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形制很像印章。

所不同的是模印较印章薄,把手较印纽大,为雕刻镂空花纹的薄片。

1992年,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著文《中国玺印的起源》,论述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商代玺印,从而为中国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

0625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光和六年监临湘李永、例督盗贼殷何上言李建与精张诤田自相和从书》释读及相关问题

0625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光和六年监临湘李永、例督盗贼殷何上言李建与精张诤田自相和从书》释读及相关问题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光和六年监临湘李永、例督盗贼殷何上言李建与精张诤田自相和从书》释读及相关问题研究(首发)叶玉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在释读《光和六年监临湘李永、例督盗贼殷何上言李建与精张诤田自相和从书》的过程中,着重解释了“监临湘”、“例督盗贼”、“自言”、“持”、“种”、“石”、“下石”、“弹处”、“正处言”、“桉檄”、“不处年中”、“得”、“丧尸”、“广”诸词。

从《和从书》来看,当时长沙郡临湘县的平均亩产约在3.44-5.46石之间。

东汉末年还有相当数量的自耕农,他们有各自的口分田。

精姃留下的十三石田并非口分田,而是具有私有土地性质的田产。

从《和从书》来看,当死者没有儿子,也没有父母、妻子的情况下,出嫁的女儿也有继承权,女儿死后,嫡长外甥有继承权。

关键词:和从书;亩产;土地制度;遗产继承《光和六年监临湘李永、例督盗贼殷何上言李建与精张诤田自相和从书》写在一片封检的正面,是一份民事调解书,为东汉灵帝时期之物。

在出土简牍中,像这样详细地记录一宗田地纠纷案的卷宗,难得一见,故而非常重要。

简文涉及东汉末年郡县地方行政制度、土地制度、田税、遗产继承、诉讼、法律文书格式等诸多问题。

王素先生曾作过释读,[1]但有些字词、文句仍有待解释,有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探讨,故不揣浅陋,作此小文,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编《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有释文如下:[2]监临湘李永、例督盗贼殷何叩头死罪敢言之。

中部督邮掾治所檄曰:民大男李建自言大男精张、精昔等。

母姃有田叩头死罪死罪。

奉桉檄辄径到仇重亭部,考问张、昔,讯建父升辞,皆曰:升罗,张、昔县民。

前不处年中,升娨(?)取张同产兄宗女姃为妻,产女宗讫,升还罗,张、昔自垦食宗田。

首核张为宗弟,建为姃敌(嫡)男,张、监临湘李永、例督盗贼殷何言实核大男李建与精张诤田自相和从书诣在所九月其廿六日若这件文书由例督盗贼殷何执笔。

古代简牍—书写文明的记忆与传承

古代简牍—书写文明的记忆与传承

古代简牍—书写文明的记忆与传承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竹简和木牍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曾经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在纸张发明之前,这两者是古代人书写与记录信息的首选材料。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尚书·多士》中便有“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的描述,这也成为我们了解简册起源的最早线索。

很多学者推测,简牍的使用可能起源于殷商时期,并持续使用了近两千年,直至魏晋时期。

考古学家通过大量出土文物发现了简牍的存在,特别是在甘肃地区,出土了约7万枚先秦到魏晋时期的简牍,展示了这段历史中简牍作为书写工具的普遍性。

简牍不仅出现在烽燧、驿站等遗址中,还被大量用于墓葬中的随葬品,所记载的内容涵盖了各类文书、契约及书籍,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纸张尚未被广泛应用的时代,竹简和木牍是书写文字的重要工具。

根据尺寸、材质与功能的不同,竹简和木牍被细分为多种类型。

形状狭长的被称为“简”,较宽的称为“牍”,而多棱形的则被称为“觚”,此外还有两行简、楬、封检等不同种类。

南方因竹资源丰富,主要使用竹简,而北方由于木材充足,多使用木牍。

随着考古发现,尤其是气候干燥的西北地区,出土的简牍多数为木质,常见的木材包括胡杨、红柳和松木。

竹简的长度通常在23厘米左右,每简只书写一行文字,宽度在0.5至1厘米之间。

南方多使用竹简,而北方因木材充足,更多使用胡杨木、红柳等材料制成的木简。

相比之下,两行简则较为宽阔,宽度约为2厘米,能够书写两行文字,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将多片编连在一起。

牍的宽度可达6厘米,通常用于记录信件、契约、医学方剂等实用信息。

尤其是在墓葬中,牍常常用于记录随葬物品清单。

觚则是一种将圆木削成多面体的简牍,多用于临时文书或檄文的书写。

封检是一种用于封装书信或物品的工具,有些封检专门用于传递机密文书或财务,在封装时使用绳子捆绑并加盖印章。

这种封装方式可以保护信件不被随意打开,保障机密性。

此外,简牍中还包括一种名为楬的物品,形状类似于现代的标签,主要用于标记物品或书籍内容。

汉代书信的称谓

汉代书信的称谓

广大 , 衣被事体 , 笔札杂名 , 古今多品。”1 “ ” 1 记 则主要 以传 递信息 为主 , 5 3 6 少有抒情 表 化学院副教授 。 历史学博士 .
62 兰 古世 界 2 1 . 1 J 00 1 月
★作者简介 : 郭炳 洁 , 洛阳师范 学院历 史文
鲤鱼 , 中有尺素书” 。汉代 书信写作载体对 证 以居延 、 敦煌 两木 简书牍形式 , 与传世所 鱼笺 等 6 5个语词 ” 郾 。书信一词在魏晋南
后世 有 深 远 的影 响 , 宋朝 以后 ,尺牍 ” 为 载 , 有异 同。 主要 分 书 、 为 二 类 ( 列 了 北朝 时期 就已经出现 ,但是在近代 以后才 “ 成 颇 记 下
书信 , 缇 萦 通 尺牍 ,父 得 以后 宁 ” ” 五 二零 页 , ‘ 记 书 相 问音 声 ’ 二二 对 资料 的分析来看 ,至少在两晋南北朝时 “ ; 有 奴寄 。五 “ 陈遵 ) ( 性善 书 , 与人尺牍 , 主皆藏去 以为 页 , ‘ 有 不足数来记 ’ 。五二三页 , ‘ 有 每已入 期 , 信为信使 的含义还是很普遍 的。
明, 这一时期书信写作 载体 以木牍为 主, 也 记” ;援数 以书记 责譬 于嚣” ;衡 为 在单词 的前后 附着一个 助词 ,如阿母 、 【 “ “ 有
轻重疏密 , 各得体宜 ” 。在主要 周 、 『 有 使用素 帛的 。《 说文解字 》 :牍 , 载 “ 书版 作 书记 , 沛然 等 ; 四是 复合词 , 由两个独立 的单
秦 汉 时 期 ,书 ” “ ” 种 品名 称 谓 纷 纷 出 意 。 与 双方 占据 社 会 资 源 的程 度 、 教 育 “ 、记 这 受
现 :是以总领黎庶 , “ 则有谱籍簿录 ; 医历星 程度等有密切关系。 筮, 则有方术 占式 ; 申宪述兵 , 则有 律令法

高考热点重点难点题型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高考热点重点难点题型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题型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

“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

这反映了()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2.(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3.(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4.(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5.(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

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

这一现象()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6.(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

尺牍情长见字如晤阅读理解题答案

尺牍情长见字如晤阅读理解题答案

尺牍情长见字如晤阅读理解题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尺牍情长,见字如晤【材料一】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主要采用口口相传的形式传递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口信”。

为了更好地取信于对方,也为了避免遗忘和出错,人们在口信的基础上逐步创造了“实物信”,即用各种各样的实物作为交流信息的工具。

比如“结绳信”,就是在绳子上结上大小不一的各种疙瘩,并涂上不同的颜色,用来表示各种不同的事情。

人们用它来传播信息和交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竹子和木板作为书写的工具。

把竹子或木板刮削成一条条狭长而又平滑的小薄片,用毛笔蘸了墨在上面写字。

竹片叫“竹简”,木片叫“木简”,又称“牍”。

用来写信的木简通常一尺长。

那时候的书信没有个人情怀的倾吐,主要用于传递军事信息和陈述政务。

西汉时期,我国有了造纸术。

到了东汉中后期,民间逐渐把纸当作信件的书写材料。

两汉书信开创了书信发展的新纪元,并从公函国书中摆脱出来,真正成为抒发个人情感的工具。

魏晋时期,纸张作为书信载体使得运输更简便省力,因此得以大量使用。

这一时期,书信得到了空前普及,渗透生活的各个领域。

至唐宋时期,书信发展成熟。

许多进步文人在书信中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当时政治风云的变幻联系在一起,勇于触及时弊,使书信成为揭露黑暗与刺讽丑恶的犀利武器。

“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书信发展的春天,白话书信的出现是书信大众化的里程碑。

书信不仅是一种交流感情的工具,而且成为时髦文化。

(选自《作文素材》2021年第一期,有改动)【材料二】《信·中国》是央视一套的人文类节目,节目以“信”为载体,传递的是“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涵。

节目中的50多组信件是从建党以来收录的2000多封共产党员书信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有伟人、名人的信,也有不为人知的普通共产党员的信。

观众跟随着者信件的朗读者身临其境地回到信件写就的年代,感受鲜活的中国共产党员的形象。

在济南经一路91号,有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古老建筑,如今成为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

敦煌一棵树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

敦煌一棵树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

敦煌一棵树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一棵树烽燧遗址(图1)位于敦煌小方盘城遗址西南65 千米处。

遗址地处戈壁沙漠腹地,远离居民点,地表目标不甚突出,一直未被发现。

2004 年8 月,敦煌市博物馆在检查小方盘遗址西段长城烽燧时首次发现该烽燧遗址,之后博物馆又多次进行勘察保护,并采集到数枚汉简。

由于长期风蚀的作用,近年往往有器物和简牍暴露。

2008 年12 月。

敦煌市博物馆决定进行抢救性发掘。

此次发现的该烽燧遗址位于西湖湾窑盆地中部,方位为东经93°14'10?,北纬40°07'43?。

烽燧周围地势低洼,视野辽阔。

此地多生长茂密的芦苇、红柳、胡杨、骆驼茨、甘草、笈笈草等,约40 平方千米的范围内为碱湖滩。

春季潮水上升,地表成为沼泽,步履维艰。

这里水草丰茂,是敦煌的春秋季牧场。

一棵树烽燧遗址东北临小马迷兔,南通南湖乡多坝沟,西越大片草滩为库姆塔格沙漠,北近榆树泉盆地约 6 千米处为湾窑墩烽燧(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编号 D 3,斯坦因编号T6 b)。

烽燧在高出地面13 米、东西长30 米、南北宽16 米的东西向风蚀台地上较平坦的西端。

烽燧上部经千余年的风力侵蚀和雨水冲刷.倒塌成由北向南的90°斜坡形。

周围地面可见大量的汉代陶片。

烽燧结构为土墼垒筑,三、四层土墼中夹一层芦苇,残高 1.8 米,基础东西宽4 米、南北长 4.5 米。

东北角立胡杨木柱。

灰层分布于烽燧西南处,台地土层崩塌,现呈斜坡状。

灰层内多为褐色草灰,间杂苇叶层,苇叶层中有丝织品、麻布、木器、毡片残件、兽骨、畜粪、绳纹灰陶片等。

灰层中出土汉简 2 枚。

台地西南部弧形处,有三处用一层红柳夹一层黄泥土、一层芦苇夹一层黄泥土邦筑台地边缘草垛。

草垛残高 2.4 米,长 4.2 米。

草垛下部细苇草中出土完整简牍 1 枚,字迹清晰;残简 2 枚。

烽燧东南 5 米处为房屋建筑,方向北偏东5°。

房屋建在台地东南较高处,东西向、南北两排相连共六间,用土墼砌筑,残余九层,土墼内有苇筋,墼长、宽、厚为0.36 X 0.18 X 0.15米。

从出土汉代书信看汉代人的礼节用语与生活关切

从出土汉代书信看汉代人的礼节用语与生活关切

传世文献中,汉以前私人书信极少,仅有的书信也只保留正文内容,书信原有的称谓、问候及祝愿等习惯用语已不见踪迹,正如陈直所说:“两汉人的书牍,现两《汉书》各列传所载,主要在保留文章,对于书牍上下款式,皆被删除。

只有《文选》尚保存一部分原形,例如《太史公报任安书》,首云:‘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末云:‘谨再拜。

’”a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关切和礼俗,书信中的惯用语基本上是生活中常见言行礼节的反映,所以,透过书信的礼节用语可以窥见汉代人日常生活中关切的事项和人与人交往的言行礼节面貌。

那么,汉代人私人之间写信时习惯用语是怎样的?其如何称呼对方、问候些什么、祝愿些什么?日常生活的关切集中于哪几个方面?迄今为止,对汉代简牍书信的研究只局限于简牍语言和内容,尚无对汉代简牍书信常用语全面分析的成果。

本文是对汉代书信常用语的整理和研究。

本文的研究材料包括已完整刊布的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居延新简、额济纳汉简、肩水金关汉简和长沙东牌楼汉简。

其中,敦煌汉简、居延汉简、居延新简释文皆据《中国简牍集成》,b 并据《敦煌汉简》、c 《甘肃秦汉简牍集释: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d 《居延汉简甲乙编》、e 《居延新简——甲渠侯官》、f 《居延汉简》(壹)、《居延汉简》(贰)、《居延汉简》(叁)、《居延汉简》(肆)、g 《居延新简集释》h*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字发展史”(15ZDA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贵元,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2);李雨檬,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17)。

a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49页。

b 《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简牍集成》,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

c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汉简》,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d 张德芳主编:《甘肃秦汉简牍集释: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年。

安徽天长汉墓木牍“绶急”试解

安徽天长汉墓木牍“绶急”试解

安徽天长 汉墓 木牍“ 急” 绶 试解
陶 曲勇
(. 国人 民 大学 文学 院 , 京 1 0 7 ;. 1中 北 0 8 2 2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学院( 苏州研 究院 ) 江 苏 苏州 2 5 2 ) , 天 长 - 乐镇 纪 庄村 1 汉墓 出土 的木 牍 中有 一批 书信 , 中的 “ 急 ” 20 q. 9号 其 绶

词 当释 为“ 急 ” 为汉代 习语 , 缓 , 多表 示危 急之 事 或发 生 变故之 时的意 思 , 木牍 中的“ 急毋 恙 ” “ 缓 缓 、毋
[ 关键 词】 墓 ; 急 ; 急 ; 汉 绶 缓 书信 [ 中图分类 号] 2 H1 1 [ 文献 标识 码] A [ 章编 号】 0 9 9 3 (0 2 0 — 1 10 文 10— 50 2 1 )10 2— 2
急” 等语 , 汉 简 中常见 的书信 结尾 “ 与 善毋 恙 ” “ 、 万年毋 恙” 成语 一样 , 等 是一 种 书信 结尾 的祝 愿 吉祥 语 。
《 物 ) 0 6年 l 期 刊载 了《 徽 天长 西汉 墓 “ ” 《 文 20 1 安 绶 字 简报 》 释 ,何 文》 “ ”《 未 《 释 能 ,王文 》 “ ” 释 绶 。 发 掘简 报 》以下 简称 《 ( 简报 》一 文 , 绍 了 20 ) 介 04年 对 于 “ 绶急 ” 词 , 简报 》 作解 释 , 何文 》 一 《 未 《 图版 二 于安 徽天 长市 安乐 镇纪 庄村 1 9号汉 墓 出土 的一批 五 释 作 “ ” 。 七 、 o “ ” 从 上读 . 不 可 能 字 二 三 绶 字 均 木牍 , 布 了 1 木 牍 照 片 , 撰有 释 文 , 公 0枚 并 内容 包 从 , 亦未 作解 读 。《 且 王文 》 指 出 : ‘ 则 “ 绶急 毋恙 ’ 一 括户 口簿 、 簿和 书信 等 。 批材 料公 布后 , 算 这 引起 了 语 不见 于其 他 简牍 , 但在 本 批 简 中多 次 出现 . 当是 学者 们 的 研究 兴 趣 , 后有 何 有 祖 先生 的《 徽 天 书信 尾惯 用 的祝愿语 。” 先 安 汉简 中常 见“ 善毋 恙 ” “ 、 万 长 西汉 墓 所见 西 汉木 牍 管 窥》1 文 ( f J 一 以下 简 称 《 何 年 毋 恙 ” 等成 语 。 “ 口足 下善 毋 恙 ” 敦 煌 汉 简 如 口 ( 文 》 和 王 贵元 师 的《 ) 安徽 天 长汉 墓 木牍 初探 》 T 2 6 A) “ 口 叩头 善 毋 恙 ” 敦 煌 汉 简 T H・2 6 、 口 ( H. 文( 以下 简 称 《 文 》 本 文 引 王 师说 法 均 出 自此 2 7 A) “ 足下 善 毋 恙 ” 敦煌 汉 简 T 2 0 A) 王 , 2 8 、君 ( H.3 0 、 文. 下文 不再 出注 。 对 其进 行商榷 、 讨 。 ) 探 本文 要讨 “ 卿 足 下 善毋 恙 ” 居延 汉 简 甲乙编 3 7 、 足 子 ( 7.A) “ 论 的就是 这批 木牍 中图版二 五 、 图版 二七及 图版三 下 善 毋 恙 ” 居 延 汉 简 甲乙 编 12 3 ) “ 叩头 言 ( 3 ・7 、 谊 。这 三封 书信 中出现 的“ 急 ” 词 。 绶 一 游君 容万 年毋 恙 ”居 延汉 简 甲 乙编 8 .A、 ) “ ( 15 B 、董 图版 二 五释文 作 : 房 冯 孝 卿 坐 前 万 年 毋 恙 ” 居 延 汉 简 甲 乙编 5 2. ( 0 丙充 国谨伏地 再 拜请 : 马足 下 . 气始 至 。 孟 丧 愿 1 A,0 ・8 5 5 4 A) 。 合 这 三 封 书信 的上 4 5 5 3 A。0 ・3 等 结 孟 马侍 前 强幸 酒食 , 出入 。 道 谨伏 地再 拜 言 . 国所 下文 ,王 文》 充 《 释为 “ 书信尾 惯用 的祝愿 语 ” 当可 从 。 。 厚善 口吏 , 国愿孟 友 。 腐 左右 。 国伏 地 幸 甚 。 充 厚 充 但“ 急” 绶 一词 当作何 解 . 未解 决 。图版二 五 仍 有 口口 . 国愿得 奉 闻。孟 绶急 毋恙 , 充 口伏 地再 拜 。 “ 字作 , 二七作技 , 绶” 图版 图版三。 此字虽稍 图版二 七释 文作 : 有 漫 漶 , 与 图 版二 七相 同则 无可 疑 , 《 但 故 简报 》 亦 属故 书 , 能尽 意 。 少 留意 志 。 归至 未 留 东 释 为“ ” 细 审 图版 。 不 幸 绶 。 我们 以禺此 字不应 释 “ ” 而 绶 . 阳. 毋使 归 大事 , 时幸进 酒食 。 寒 遵察 诸贲 且过 孟故 是 “ ” 。 缓 字 . 县, 毋绶 急 。 支亡劾 , 它事 。 地再 拜 . 子 孟马 以 毋 伏 孺 图版 二 百与 图版二 七 、三 。字 形稍 有差异 , 可 足 下 。 分 别考 释 。 ( 图版 二五 ) 字左 部 为 糸 , 当无 可 疑 , 图版 三 。释文 作 : 《 文解 字 ・ 说 糸部》 “ . :糸 细丝也 。 象束 丝之形 。 凡糸 赖 幼功病 少愈 , 中月且尽 胜 。愿 幼功 属 少孙 家 之属皆 从糸。读若砚。 , 8古文糸。” 此字左部正与 中故 。 出入 , 事不 可不慎 也 。 慎 事 有来 者赖 幼功 时赐 《 说文》 古文同。 秦汉文字中糸旁亦多作此形 , 印 《 汉 余教 . 急毋 恙 。 地 再拜 , 闻幼功 马足 下 绶 伏 以 文 字征 ・ 十 三》 “ 糸” , 第 收 陈 印 糸字 正作 “ ” ;绪 形 “

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上)

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上)

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上)甲骨文的发现与汉晋简牍的出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起学术界、书法界震动的两件大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简牍(包括楚简和秦简)出土日夥(huǒ,多),研究者之多也是空前的。

有人说简牍的发现其学术价值应包括两大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

近年来,有关简牍的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史载汉武帝末年在孔子宅壁发现战国竹简,晋太康二年(281年)在河南汲郡古墓出土大量竹简等。

近代以来,大量发现和挖掘汉代简牍则是1899年以后,1930年贝格曼在居延地区发掘汉简一万余枚。

继20世纪中叶以来,简牍文书的出土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年代跨度之大更是引人注目,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有公私文书、遣策和文献典籍等。

在我国古代书籍中,就其书写材料而言,在纸质书问世之前,有龟甲、兽骨、陶器、青铜器、竹木、石头、绢帛等。

从殷商到春秋末年是我国书籍高度发展时期,存世的书写记录材料十分庞杂。

从战国至后汉末年这段时期,书籍以竹木简册为主要构成。

《说文》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因此这段时期可称为简册时期。

“竹简和木牍是中国最早的书写材料,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简牍制度有其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不仅中国文字的直行书写和自右至左的排列顺序渊源于此,即使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以后,中国书籍的单位、术语,以及版面上的所谓‘行格’的形式,也是根源于简牍制度而来”(钱存训《书于竹帛》)。

中国传统书法的书写形式沿用至今,也源于简牍。

一枚曰“简”,把两枚以上的简缀连起来,就称为“册”。

长篇文字的内容成为一个单位时,称之为“篇”。

“册”表示一种档较小的形体单位,“篇”则用于较长的内容单位,一“篇”可能含有数“册”。

但在甲骨文中不仅有“册”字存在,而且有“典”字。

“典”为会意字。

《说文》:“‘典’,五帝之书也。

”《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由此可见,以简记事,应和甲骨文同时,甚至早于甲骨文,只不过至今考古界还没发现殷商时期的简册而已。

选择题阅读版

选择题阅读版

主题一信息的获取1. 关于信息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 信息是具有价值的B. 信息是可以不依附于任何载体的C. 信息是永远有效的D. 信息是无法进行加工的2. 唐朝诗人韩愈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体现了哪个季节的信息?( a )A. 春B. 夏C. 秋D. 冬3. 关于信息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 信息是不可以处理的B. 信息不依附于某种载体而存在C. 信息是可以传递的D. 信息是不可以共享的4. 信息技术的英文缩写是( a )A. ITB. IEC. wwwD. DOS5. 某同学在新华网上关注到这样一条新闻:"雪龙号冰区受阻,停船等待探冰队员寻找新航行路线。

"该信息属于什么类型的信息?( c )A. 文献型B. 口头型C. 电子型D. 实物型6. 学校通过广播报道校运会赛事信息,其主要的信息载体形式是(b )A. 动画B. 声音C. 视频D. 图形7. 下列选项,不能称为信息的是( b )A. 报上登载"神七成功进行出舱活动"的消息B.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本C. 电视中播出的奥运会各国金牌数D. 高中信息技术水平测试成绩8. 下列关于信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A. 信息是可以处理的B. 信息的价值不会改变C. 信息可以在不同形态间转化D. 表示信息的数据是可以被压缩的9. 竹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工具,文字刻在竹简上体现了信息的特征是( b )A. 时效性B. 载体依附性C. 共享性D. 价值性10. 下列不属于信息技术的是( b )A. 微电子技术B. 液压技术C. 计算机技术D. 现代通信技术1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信息采集工具的是( c )A. 扫描仪B. 录音笔C. 打印机D. 数码相机12. Microsoft Office软件中的"Office助手",所应用的技术是(c )A. 虚拟现实技术B. 语音识别技术C. 智能代理技术D. 语音合成技术13. 小明一家在收看北京奥运会的实况转播时,爷爷突发感慨:"还是现在的技术先进啊!以前没电视的时候,县城的事情传到我们这边还要十几天呢"。

2021年菏泽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菏泽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菏泽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就算让贾公彦拍破脑袋,也不会知道在一千年后,他会被人们认为是指纹识别技术的最早发现者。

这位唐朝的儒生凭借对周礼的研究,曾做过太常博士。

《周礼》中介绍过周代的一个官职“司市”,类似于现在的市场监管人员。

在对“司市”的描述中,提到了一个词叫“质剂”。

汉代的郑玄注释说:“质剂谓两书一扎,同而别之也,若今下手书。

”“下手书”这个汉代的名词到唐朝时已经不被人熟悉了,贾公彦就在《周礼义疏》中写道:“汉时下手书即今画指券。

”也就是说,汉朝的“下手书”就相当于唐朝的一种被称为“画指券”的契约文书,它要求签约的甲乙方及中间人都要把手指在纸张上平放,画下食指上三条指节,以此作为证明。

本来,贾公彦的这条注释十分平常,但德国学者罗伯特·海因德尔偶然看到了这一段文字,顿时大感兴奋。

他不仅将文字的内容写入了其在1927年出版的《指纹鉴定》,还盛赞贾公彦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阐述指纹性质及其应用的人。

于是,贾公彦这位古人就莫名其妙地多了一个身份——指纹识别第一人。

欧洲人对指纹的应用似乎要晚得多。

但在认清了指纹的科学性质之后,他们迅速地把这些发现应用到了实践。

渐渐地,人们还发现人脸、虹膜、声纹、DNA等都有和指纹类似的独特、唯一的性质,可以被用来进行人的身份识别。

于是,一种全新的,综合运用多种高科技手段,通过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等“生物密钥”来实现个人身份鉴别的技术就诞生了。

这种技术,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生物识别技术。

近几年,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进之下,生物识别技术更是迅速普及。

有了按指纹、刷脸等技术,我们就不再需要记忆繁琐的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时的效率一下子就提升了很多。

当然,生物识别技术也有着缺陷和相应的风险。

用生物密钥来进行身份识别的原理就是对关键点采样,然后对这些采样点的特征进行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簡牘所見漢代私人書信致送信息試探——以天長紀莊漢墓書信木牘為中心发布日期:2015-06-30 原文刊于簡牘所見漢代私人書信致送信息試探——以天長紀莊漢墓書信木牘為中心莊小霞摘要:書信是人們傳遞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方式,本文主要圍繞天長紀莊漢墓書信木牘探析漢代私人書信致送信息,討論了諸如私人書信致送中“謁”的使用及書寫方式。

并討論了漢代私人書信致送中的一些風俗,如寫信中的客套禮節、以及隨信致送禮物等情況,希望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漢代社會的風俗人情面貌。

關鍵字:漢代簡牘書信致送書信是人們傳遞信息和交流感情的方式,秦漢時期私人書信往來已頗為密切,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不僅有傳世的秦漢書信,如著名的司馬遷《報任安書》等,出土的秦漢書信簡牘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多一手的實物資料,如雲夢睡虎地四號秦墓出土的兩件秦國士兵“黑夫”和“驚”的家書,可以說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私人書信實物,再如居延地區出土的《宣與幼孫少婦書》,長沙地區出土的東牌樓漢簡《侈與督郵書》等等,都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1]正如研究者已經指出,傳世的秦漢書信“大多只保留了正文,或者正文的一部分,書信的首尾款式皆被刪除,其封緘題署、文本結構、平闕制度均無法看到,所以不能據以研究書信的形制和格式。

”[2]因此,自上世紀初以來陸續出土的各地秦漢簡牘書信,對於研究秦漢書信的形制、格式、傳遞方式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3]秦漢時代擁有發達的官文書傳遞系統,由政府設置郵傳,進行傳遞,並制定了相應的法律,如《傳書律》、《行書律》等都對官文書的傳遞有詳細地規定,而學者們對漢代官文書的傳遞也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和研究。

[4]至於漢代私人書信的傳遞致送情況又是如何呢?學者多認為是採用托人攜帶或是專使致送,而不是依靠政府驛遞的傳遞方式。

[5]近年來尹灣漢墓簡牘、天長紀莊漢墓簡牘的出土為我們研究漢代私人書信相關問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本文就是圍繞天長紀莊漢墓木牘,並利用尹灣漢簡、西北漢簡中的出土書信簡牘資料,對漢代私人書信相關問題進行考察。

2004年11月,安徽天長安樂鎮紀莊漢墓出土了34枚木牘,木牘的內容包括了文書、書信、藥方、禮單等,其中書信類木牘占了絕大多數,為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漢代私人書信往來資料。

[6]其中6號木牘為一枚完整的書信木牘,簡文如下[7]:謹伏地再拜進書謝卿馬足下(以上為第一欄)孫王孫遣從者進東陽謝卿(以上為第二欄)(正面)使前孫霸謹因使者奉謁伏地再拜請謝卿馬足下。

甚苦病者,玉體毋恙。

謹因道:卿幸賜書教以買藥事,霸幸甚!謹奉教買藥凡四百錢付張長子。

寒時不禾(和),霸願卿為侍前者幸強酒食,近衣炭,以安萬年,霸伏地幸甚。

有來往幸賜嚴教,使霸奉聞卿玉體毋恙。

伏地再拜卿馬足下。

(背面)此件木牘是一封包含了完整致送信息的私人書信。

以下主要以此件書信木牘為例,解說漢代私人書信的傳遞致送信息表達形式。

在這件木牘的正面,清楚地羅列了書信的致送方式和致送信息(括弧中為筆者的說明):孫王孫(寫信人。

王孫,當即孫霸的字。

)遣從者(表明送信的方式,派遣“從者”致信)進東陽(收信人所在地)謝卿(收信人)由以上所舉可以看到,上面的內容包括了書信的收信、寫信的雙方以及送信人的信息及送信方式。

根據漢代人際交往習慣,稱字有尊敬之意,所以一般自稱都是稱名,稱呼對方時才使用對方之字。

[8]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稱呼寫信人是稱姓字“孫王孫”而不是稱姓名“孫霸”,與書信正文自稱“孫霸”姓名的用法不一,唯一可解釋的就是此處的寫法是從寫信人和收信人之外的第三者即送信人的角度出發,這種書寫方式應與漢代私人書信由第三者致送的致送方式密切相關。

考慮到漢代私人書信一般都是由第三者致送,寫信者不能親臨,因此如何清楚地表明寫信人的身份、特別是送信人的身份成為書信致送信息的重要組成部份。

這種書寫特點,也可從尹灣漢墓出土名謁的書寫方式得到進一步補充說明。

1993年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君灣村發掘的6號墓為西漢東海郡功曹史師饒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多枚在以上所列名謁中,基本格式如下:(寫信人的官職/身份)+(名)+謹遣/使吏+奉謁再拝寫信人首先申明身份如東海太守、琅邪大守等等,將官職身份寫在這裏,筆者以為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達到向收信人宣示送信人身份的目的,因為送信人是由寫信人派遣的,送信人的身份是依託寫信人的身份而來,因此尹灣漢墓出土的名謁中官職等身份相關的稱呼以及姓字的書寫與天長漢墓書信木牘中姓字書寫的方式是一致的。

具體舉例說明如尹灣漢墓編號17簡牘:進東海大守功曹師卿(正面)楚相延謹遣吏奉謁再拝請君兄足下鄭長伯(背面)這裡“楚相”是寫信者的官職身份,“延”是寫信者的名,“鄭長伯”則是寫信者的姓字,前面我們已經提到漢人人際交往中稱名或字的習慣,此處稱名和稱字均出現,與天長紀莊漢墓書信木牘中同一封信中也同時出現稱名和稱字的情況類似,這種情況或都應該解釋為基於表明送信人身份而採用的特殊書寫方式的結果。

關於本文舉例的這枚天長紀莊漢墓書信簡牘的書信版式,此前已有研究者在居延漢簡中發現有相似的例子。

如楊芬在其博士論文中就將此件書信版式與下舉西北漢簡中的一例歸為一類,“第三種版式較為特殊,其題署與正文一體,木牘一面題署致信人和受信人相關信息,另一面書寫正文”。

[10]文中所提到的西北漢簡中相似的例子,如下:奉尹掾夫人(《居延漢簡釋文合校》74.2A)[11]具麗郎少平平謹使奉謁請願夫人華□今平叩頭幸甚道遠不宜□□(《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合74.2B)另外,馬怡先生則將此件天長漢墓書信木牘的性質斷定為“書、謁的結合體”。

[12]馬怡先生的說法值得重視,這件天長紀莊漢墓書信木牘的正面內容從性質上講是“謁”的一種,背面內容才是書信的正文。

可以看到在本件書信正文的最開始,寫信人孫霸(孫王孫)恭敬地寫道“使前孫霸謹因使者奉謁伏地再拜請謝卿馬足下”,這句話實際是將木牘正面的信息以換一種說法的方式重新再陳述了一遍,書信正文的“使者”也就是木牘正面提到的“從者”,而其中的“奉謁”則清楚表明了木牘正面的內容為“謁”。

可以說,仔細考究這封木牘的正反面關於書信傳遞致送信息的表達,正可一窺漢人私人書信傳遞致送的實態以及漢代私人書信中存在的特殊的“書謁”一體書寫形式。

《釋名·釋書契》釋“謁”:“謁,詣也,詣告也。

書其姓名於上,以告所至詣者也。

”[13]漢代謁使用的範圍很廣。

《史記·高祖本紀》載“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

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

”[14]此中出現的謁,顯然是一種名謁,且上書“賀錢萬”,是謁上還寫明慶賀所送的禮品。

此外,從“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可知,當時高祖持謁拜賀,謁先由人進獻給呂公,而持謁的高祖還需在外等候通報。

再如《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載:“酈生踵軍門上謁曰:‘高陽賤民酈食其,竊聞沛公暴露,將兵助楚討不義,敬勞從者,願得望見,口畫天下便事。

’使者入通……使者懼而失謁,跪拾謁。

”“河南尹何進當遷為大將軍,楊賜遣融奉謁賀進,不時通,融即奪謁還府,投劾而去。

”[15]都說明了持謁者須將謁遞交并由人遞送,如《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載由使者持謁通報,而酈食其自己仍還需在外等候通報,這種情況也與謁的本義相符,謁乃是“以告所至詣者也”。

秦漢時期私人書信大都為人托送,因為寫信者一般是讓他人送信,所以作為憑信和向對方表示尊敬,一般都會使送信人攜帶自己的名謁,而顯然這種“書謁”合體的書寫方式滿足了這一需求,馬怡先生還將之按用法歸類為“遣使致送之謁”[16]。

天長木牘編號6簡正文部份所述的“使前孫霸謹因使者奉謁伏地再拜請”所反映的正是這種“遣使致送之謁”用法。

這種“謁”的作用在於表明“遣使致送”之意,使送信人可以把寫信人的信順利送達收信人手中。

通過出土簡牘和傳世文獻所見“遣吏奉謁”的例子,筆者大膽揣測這種特殊的“謁”被廣泛用於漢代私人書信,它的基本內容一般包括了收信人、寫信人、致送方式、送信人等信息,其特殊的書寫方式正與其作用相符。

以上討論了漢代私人書信致送信息的特殊表達“謁”及其書寫方式,接下來繼續討論私人書信致送時的一些習俗。

由出土簡牘書信可知,漢人以書信傳遞信息,請病問起居時為了表示自己不能親身到達而派遣人致送書信的客套,通常有以下兩種藉由:因公或因病。

如天長紀莊漢墓書信木牘編號11簡言“宜至前視病者,敀(迫)吏事不”,又天長紀莊漢墓書信木牘編號15簡“東陽丞莞橫宜身至床下,敀(迫)不給,謹請司空伏非奉謁伏地再拜謝”,尹灣漢簡編號16簡文“琅邪大守賢迫秉職不得離國謹遣吏奉謁再拝”,都說明是因為公務繁忙而不能去探訪收信人,因此遣人致信。

再者,天長紀莊漢墓書信木牘編號12簡“賤弟方被宜身至狀(床),不宵(肖)伏病,謹使=者奉謁”,編號15簡“卿體不便,前日幸為書屬宋掾使”,尹灣漢簡編號19簡文則是“弟子伯疾謹遣吏奉謁再拝”,這些則是寫信人表明自己因為“生病”而不能親自前來,所以派遣使者送信的例子。

這種因公或因病的籍由有可能是正常事實的敘述,但更多情況下應該只是客套的表述。

漢代官吏常常利用職務之便派遣手下官吏傳送私人書信,如天長紀莊漢墓書信木牘編號15簡東陽丞莞橫派遣手下司空伏非“奉謁伏地再拜謝”,這種情形在傳世文獻中也有所反映。

皇甫規《追謝趙壹書》言“謹遣主簿奉書,下筆氣結,汗流竟趾。

”[17]《後漢書·循吏·任延傳》:“(任延)遣功曹奉謁,修書記,致醫藥,吏使相望於道,積一歲,萇乃乘輦詣府門,願得先死備錄。

”這裏就是講任延派遣功曹拿著自己的名謁,致信給龍丘萇。

如果拿這段史料與天長漢墓書信木牘及尹灣漢墓書信木牘互證,可以對此段史料所描述的史實有更形象生動的理解。

此外,從天長漢墓書信木牘也可一窺送信者的稱呼及其送信同時所肩負的職責。

漢代私人書信傳遞致送的主要方式是由寫信者專門派人致信的,在天長紀莊漢墓6號木牘送信人被籠統地稱為“從者”或“使者”,再如8號木牘“幸伏使謹問”、居延漢簡《宣與幼孫少婦書》中的“謹因使奉書”(《居延漢簡釋文合校》10.16B)、“謹使奉謁”(《居延漢簡釋文合校》74.2B)之“使”都應是“使者”之略稱。

至於官吏派遣的送信人除了直接說明官職外,如尹灣漢墓編號14的“功曹史”、編號18的“書吏”等,大都就被籠統稱為“謹遣吏奉謁”的“吏”。

除了負責送信,這些送信人往往還肩負著承擔送信以外的其他任務,如天長紀莊漢墓12號木牘:米一石、雞一隻。

賤弟方被謹使=者伏地再拜。

進孟外廚野物幸勿逆。

被幸=甚=。

(12B)這封書信木牘的寫信人方被不僅派遣“使者”送信,並且還由這個送信的“使者”帶去了送給收信人謝孟的禮物如“米一石、雞一隻”。

至於與天長紀莊漢墓6號木牘相關的還有一件木牘,馬怡先生的意見認為這件木牘其筆跡與6號木牘相似,其所記錄的或即孫霸所買之藥,此件為編號13木牘:A面:伏地再拜卿馬足下B面:桔梗一兩飴五升烏喙三果杖五升甘草三尺白符?一兩藇四兩米一升□百枚考慮信件上下文內容,馬怡先生的意見可能性非常大,可知當時孫霸不僅遣人送信,還讓送信的使者攜帶藥物送達給收信人謝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