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隶书赏析

合集下载

汉代隶书赏析PPT

汉代隶书赏析PPT
11
清代:伊秉绶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 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没有晚期 汉隶的“蚕头燕尾”的习气。严格的中锋行笔,藏头护尾, 法度森然,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分明是地道的 篆、籀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 色柔润,乌亮如漆,笔划光洁精到,此五言联,其笔力雄健, 中画沉厚挺拔。
28
东汉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建宁 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是衡方的门生朱登等为其所立的颂 德碑。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 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 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整篇章法紧 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 之感。
24
东汉:《石门颂》(全称为《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后 世简称《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 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戎书丹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 摩崖石刻,是隶书书法作品。《石门颂》多用圆笔,逆锋起 笔回锋收笔,线条沉着劲道,结字舒展放纵,体势瘦劲,飘 逸自然。
25
东汉:《西狭颂》是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六月仇靖撰刻 并书丹的摩崖石刻、隶书书法作品。《西狭颂》是“三颂” 中保存最完好的,至今一字不损。它虽然是隶书成熟时代的 作品,但又带有较浓的篆书意味,所以有人说它“结体在篆、 隶之间”。但是它用笔本身的撇、点、捺和横画蚕头燕尾等 特色,仍然是隶书笔法。它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 方圆兼备,笔力遒劲。
6
唐代隶书:唐代的隶书虽然不能与汉隶同日而语,虽然没有 像楷书、行书、草书那样成为唐代书法的最强音,但却在书 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唐代的隶书家有李隆基、韩择 木、梁升卿、史维则、蔡有邻、殷仲容、李潮、白义眰、归 登等。隶书四大家为: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维则。

汉隶经典六碑【乙瑛、史晨、礼器、曹全、张迁、石门】全解析

汉隶经典六碑【乙瑛、史晨、礼器、曹全、张迁、石门】全解析

汉隶经典六碑【乙瑛、史晨、礼器、曹全、张迁、石门】全解析隶书也叫“隶字”、“左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形为笔画化,目的是为了书写方便、快速。

隶书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

晋朝卫恒的《四体书势》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即办理文书的小吏)佐书,曰隶字。

”就是说,隶书本来只是小篆的一种简率快速写法,到了汉朝,经过加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

秦隶也叫“古隶”,同小篆相差不很远:汉隶也叫“今隶”,其笔势、结构都与小篆不同。

汉隶西汉与东汉也有较大的区别,西汉的隶体笔画比秦隶简省,但尚无波磔(捺笔挑势);至东汉时,始有波捺,后人又叫“八分”。

隶书的结构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它的产生,标志着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接下来以汉朝著名的六个碑文的赏析说说隶书的特点:一、乙瑛碑乙瑛碑背景资料: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或《孔和碑》,刻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六月,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

碑高3.6米,宽1.29米,隶书18行,行40字,无额。

后有宋人张雅圭题字二行。

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

从风格形态来说,乙瑛碑具有宗庙之美。

其风格,既不像《石门颂》那样豪肆,也不像《曹全碑》那样秀润,而是介于二者之间。

乙瑛碑是八分隶书完全规范化的极致,具备了汉隶的全副表现手法。

其用笔不像《张迁碑》那样多方笔,也不像《曹全碑》那样多圆笔,而是多切锋方笔入纸,顿笔圆转出锋,刚柔相济。

平画表现最为明显。

作为汉隶最重要表现特征的波磔画显明突出。

它又比《礼器碑》多一分沉厚,比《史晨碑》多一份雄强。

其用笔沉著厚重,结字端庄雍容,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一个向度,正如清代方朔所言:“(乙瑛)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汉碑隶书的特征

汉碑隶书的特征

汉碑隶书的特征
汉碑隶书是中国书法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严谨:汉碑隶书的笔画结构非常严谨,每个笔画都有固定的排列方式,形成了一种统一的结构风格。

2.笔画险峻:汉碑隶书的笔画非常险峻,线条粗细转折异常明显,呈现出一种令人瞩目的独特美感。

3.字形规整:汉碑隶书的字形规整美观,没有繁琐复杂的装饰,整体呈现出一种简洁大方的美感。

4.线条优美:汉碑隶书的线条非常优美,笔画粗细变化自如,线条流畅自然,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

总之,汉碑隶书具有结构严谨、笔画险峻、字形规整、线条优美等特征,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 1 -。

汉代隶书

汉代隶书

三、隶书发展简史
(一)、篆隶混参时期-------秦代隶书 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秦代的隶书,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画平
整无波磔。
云梦睡虎秦简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和 书法界。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 隶的资料。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 含了篆书的特点。古人说:“篆之捷隶也”,这是很有道理的。从“快”这一 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真正把中国书 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
(四)、衰落时期----魏晋宋元明
魏晋以后,隶书的发展已没有太多的余地,在标准化
样本隶书《熹平石经》的影响下,体态大小一律,横 平竖直,工整而且规矩,点划拘谨刻板,蚕头燕尾和 波磔挑法千篇一律,基本上都在往工整规矩的路上滑 行。

魏晋时期是“今文字”书体演变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时期正书逐步完善,趋于定型,越来越成为应用文 字的主流,并使书法成为一门自觉和艺术。面临日趋 成熟的草书、行书、正书,隶书则显得规矩严谨,在 表达情趣方面逊于上述书体。
隶书基本笔画
右肩接笔
折肩 起笔后右行至笔画尽处 向左上方提笔以竖画起笔方式衔接向 下行笔
隶书基本笔画
右肩接笔 转肩 起笔后右行至笔画尽处转鋒向下行笔
隶书基本笔画
左肩接笔 实接
笔画与笔画緊密結合 虚接 笔断意连
隶书基本笔画
点接橫 点的笔法运笔 点的收笔笔勢微向左帶与橫画交集
笔画尽处顺势向右上方 提收
隶书基本笔画
右弯钩 起笔向左上藏鋒逆入 向下轻挤运笔 转弯处向右方行笔渐行 渐按

汉代经典隶书碑帖

汉代经典隶书碑帖

汉代经典隶书碑帖引言概述:隶书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重要字体,其起源可追溯到汉代。

汉代经典隶书碑帖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汉代经典隶书碑帖的意义和特点。

正文内容:1. 汉代经典隶书碑帖的背景1.1 汉代隶书的起源隶书起源于秦朝,经过汉代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1.2 汉代隶书碑帖的兴盛汉代是隶书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隶书碑帖相继出现,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2. 汉代经典隶书碑帖的特点2.1 稳重庄重的风格汉代经典隶书碑帖以其刚劲有力、遒劲有力的笔画和稳重庄重的风格而闻名。

2.2 简洁明快的结构汉代经典隶书碑帖注重结构的简洁明快,字形规整,线条流畅,给人以清晰明了的美感。

2.3 独特的笔法和用墨技巧汉代经典隶书碑帖的笔法独特,善于运用各种细腻的笔触和墨色的变化,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3. 汉代经典隶书碑帖的文化价值3.1 传承经典文化汉代经典隶书碑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碑帖,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经典文化。

3.2 艺术审美价值汉代经典隶书碑帖以其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成为了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对后世书法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3 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汉代经典隶书碑帖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历史事件,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汉代经典隶书碑帖的影响4.1 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汉代经典隶书碑帖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和模仿的典范。

4.2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汉代经典隶书碑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内涵和形式。

4.3 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汉代经典隶书碑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使得中国书法艺术得以传播和影响世界。

总结:汉代经典隶书碑帖作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汉朝隶书的特点

汉朝隶书的特点

汉朝隶书的特点
1. 汉朝隶书那形态可真是独特啊!就好比一只优雅的天鹅,舒展着它美丽的身姿。

比如说《曹全碑》,它的笔画圆润飘逸,是不是像那翩翩起舞的仙子呀?让人看了就觉得特别舒服。

2. 汉朝隶书的结构多有意思呀!它就像一个精心搭建的积木城堡,稳稳当当的。

看看《张迁碑》,那字的结构紧凑又合理,难道不像是建筑师的杰作吗?多有韵味啊!
3. 你知道吗?汉朝隶书的线条简直太有魅力啦!像是一串串珍珠项链般闪亮。

像《乙瑛碑》里的线条,刚柔并济,哇,这得多么高超的技艺才能写出来呀,不是吗?
4. 汉朝隶书的笔法真是多变啊!就如同一个调皮的孩子,时不时给你个惊喜。

拿《石门颂》来说,那丰富的笔法,难道不会让你感叹书法的奇妙吗?
5. 嘿,汉朝隶书的神韵那叫一个绝呀!仿佛一位智者在向你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如《礼器碑》,那神韵让人沉醉,怎能不吸引人呢?
6. 汉朝隶书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啊!好似一片五彩斑斓的花园,各有各的美。

有的端庄秀丽,有的古朴雄浑,这就是汉朝隶书的魅力所在啊,不是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汉朝隶书有着独特的形态、结构、线条、笔法、神韵和风格,真是太了不起啦!。

汉隶的雄浑大气

汉隶的雄浑大气

汉隶的雄浑大气中国书法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而在众多的书法字体中,汉隶以其独特的雄浑大气之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汉隶,也称为“汉楷”,是在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形成的,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字体。

它以方正、厚重、大气、洒脱为主要特点,给人以一种雄浑之美。

汉隶的雄浑大气之美,首先体现在它的字形结构上。

汉隶的字形结构注重对称,讲究平衡,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

每个字都有明确的重心,笔画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感。

同时,汉隶的笔画粗壮、厚重,给人一种力量感。

它的横画往往向右上方倾斜,竖画则有下垂的弧度,这样的笔画走向,使得整个字形显得更加厚重、有力。

其次,汉隶的雄浑大气之美还体现在它的章法布局上。

在汉隶的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整体美。

字的布局注重对称、均衡、疏密得当,给人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

同时,汉隶的墨色也十分讲究,它要求笔画的轻重、缓急、枯湿都要恰到好处,使得整个作品显得更加生动、自然。

此外,汉隶的雄浑大气之美还与它的书写风格有关。

在汉代,书法是一种文化修养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当时的书法家都非常注重书写技巧和风格。

汉隶的书写风格讲究笔画的起承转合,要求每一笔都要做到位,笔画之间的衔接要自然、流畅。

这种书写风格使得汉隶的字形更加生动、自然,同时也更加具有艺术价值。

最后,汉隶的雄浑大气之美还与它的历史背景有关。

汉隶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汉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为汉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汉代的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也促进了汉隶的普及和发展。

总之,汉隶的雄浑大气之美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它以其独特的字形结构、章法布局、书写风格和历史文化背景,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传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汉隶的艺术价值。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和研究汉隶的书法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书法瑰宝汉隶《王舍人碑》赏析:婉约俏丽,端庄典雅

书法瑰宝汉隶《王舍人碑》赏析:婉约俏丽,端庄典雅

书法瑰宝汉隶《王舍人碑》赏析:婉约俏丽,端庄典雅
东汉《王舍人碑》拓本一
东汉《王舍人碑》,刊立于东汉光和六年(183)。

1982年出土于山东省平度县灰卜乡侯家村。

碑形为螭首、龟趺,造型生动,雕刻精美。

螭首龟趺之碑在晋以后成为较普遍的形制,但存世汉碑作此式者,此碑为仅见之例。

螭首宽0.75米,残高0.6米,厚0.21米;龟趺长1.25米,宽0.9米,高0.33米;碑身上段残去一截,现高1.1米,宽0.78米,厚0.21米。

碑文下部剥蚀甚重,字迹不清。

现存约 180余字,共12行,每行字数不等。

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艺术顶峰,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因笔势生动,风格多样,婉约俏丽,又不失朴厚自然。

王舍人碑正是这一时期隶书的典型代表。

该碑有纪年,系隶书,其书法艺术价值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重视。

碑额阴文篆书,现存“汉舍人王君之”6字,字体宽博舒展。

碑文书写为典型隶书,布局严整精妙,字体形态方正,瘦劲峭拔,用笔沉稳,属端庄典雅一派,与礼器碑、史晨碑有异曲同工之妙,艺术价值极高。

(周东升)
东汉《王舍人碑》拓本二。

中国十大汉隶碑帖书法欣赏

中国十大汉隶碑帖书法欣赏
中国十大汉隶碑帖书法欣赏
一、石门颂石门颂,著名摩崖石刻。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二、乙瑛碑《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现存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史晨》并称“孔庙三碑”,历为书家所重。清杨守敬评:“是碑隶法实佳,翁覃溪(翁方纲)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诚非溢美,但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这正讲出了该碑的微妙处。临写此碑要特别注意波画的“逆入平出”,尤其是起笔处的逆势不能形迹外露。如“蚕头”的逆势形迹向上作侧锋外露,就流于了唐隶“蚕头”起笔侧露的庸俗风气。三、礼器碑《礼器碑》汉永寿二年(156年)刻,藏山东曲阜孔庙。碑阳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四、华山碑汉代隶书代表,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碑原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毁于地震。隶书,二十二行,行三十八字。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六字。末行有“郭香查书”字样。《华山碑》是汉碑隶属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书风朴茂古拙又圆转流动;用笔丰满中和又波磔明显,为书家所推重。五、鲜于璜碑《鲜于璜碑》书风古朴雄健,浑厚凝重。其用笔以方为主,方整内敛,遒劲端庄,浑厚有力,斩截爽利,如佩刀贯甲的大汉将军,颇具阳刚之壮美(尤其是碑阴)。《鲜于璜碑》的书法艺术地位,可谓是上乘秦汉,下启魏晋,在汉隶中独树一帜,古朴、雄壮、稚拙于一炉,堪称书蒹众美。《鲜于璜碑》是建国以来所发现的最具价值,最具影响的名碑。对于书法的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启示作用与广阔的再创造空间。六、衡方碑《衡方碑》也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整篇章法紧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之感。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说:“足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清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说:“《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称其“方古中有倔强气”。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它“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七、史晨碑《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碑》是孔庙珍品,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现代书家费声骞评《史晨碑》:“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磨灭处较少,是汉碑中比较清晰的一种。《前碑》结字似略拘谨,《后碑》的运笔及结字比较放纵拓展。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八、西狭颂《西狭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惠安西表》,民间俗称《李翕颂》《黄龙碑》。颂文主要记载了东汉武都郡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的历史政迹。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纵3.06米,横3.75米,由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组成。上为篆额“惠安西表”四字,额右下方为《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五瑞图》是对李翕德政的形象表述和对西狭碑文的生动补充,是了解和研究汉代绘画雕刻艺术的宝贵遗迹。其左是正文,后面是题名。九、曹全碑曹全碑(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高272厘米,宽95厘米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萃里村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洵神品也。”十、张迁碑《张迁碑》,碑石原在山东东平州(今山东东平县),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发布,不代表今日头条立场。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公元前221年,秦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长期分裂战乱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同时,根据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法令,利用了行政力量规范文字,创造了小篆。

至此,小篆书法以其曲线圆写、笔画匀称、结构谨严、装饰美的艺术风貌发展到了极致。

-隶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王朝,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秦王朝的灭亡,篆书对书坛的绝对“统治”也戛然而止。

汉代(前206—220)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是我国书法艺术及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书法艺术的发展,由此随代秦而起的汉代的建立开始走向另一高峰,即隶书的出现。

隶书是相对篆书而言的。

隶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隶和今隶两个重要时期。

古隶又称秦隶,是隶书的初创期,指秦和汉代初期的隶书,今隶又称汉隶,是隶书的成熟和兴盛期,指东汉时期的隶书,是隶书的主要代表。

-古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楚帛书、竹简、玺印、货币、陶埴、铜器、刻石上就有打破篆书用笔、写法草率、字形扁平、体式简略的字体,这是古隶的先导。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就是秦隶的代表,它虽已包含有大量篆书的体势及笔意,但已冲破了秦隶的约束,写来自然随意。

至西汉隶书,所含的篆意明显减弱,逐步将圆转改为方折,有的字体已呈方形并出现逆入平出蚕头雁尾和上挑的笔势,如《五凤二年刻石》等。

-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所创。

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画,更便于书写。

卫恒《四体书势》所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人佐书,曰:隶书。

隶者,篆之捷也。

隶书在古代也称“佐书”,它的出现,使中国书法艺术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也是今文字的开端,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为此时的中国文字已经过长期的发展探索,不断经受各种各样的检验。

汉代隶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汉代隶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汉代隶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隶书有两大高峰时期,一是两汉,一是清代,二者的区别比较明显。

汉代隶书多呈方形,用笔以圆为主,转折和撇捺以方为辅,方圆并用。

汉碑中,《石门颂》《褒斜道刻石》纯用圆笔,《张迁碑》《景
君铭》则用方笔。

隶书用笔讲究藏头护尾,逆锋落笔,调锋后向笔画方向运动,收笔时调锋后向笔画方向回归。

隶书独立成形,主笔突出。

撇、捺是隶书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与篆书、楷书的主要区别之一,又是隶书不同风貌的表现手法之一。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汉代摩崖隶书的特征

汉代摩崖隶书的特征

汉代摩崖隶书的特征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起源于战国时期,流行于汉代。

汉代隶书的发展历程中,摩崖隶书是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摩崖隶书是指在山石上刻写的隶书,多见于汉代的石刻和石碑上。

汉代摩崖隶书具有许多特征,本文将从字体形态、笔画特点、布局结构和风格特色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字体形态汉代摩崖隶书的字体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字体刚劲有力汉代摩崖隶书的字体刚劲有力,笔画粗实有力,线条硬朗,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字体形态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汉武帝时期,中国处于一个战争频繁、统一大业的时期,因此刻石的人们都希望用刚劲有力的字体来表现他们的决心和信念。

2. 字形端庄秀丽汉代摩崖隶书的字形端庄秀丽,线条流畅,笔画精细,显得非常典雅。

这种字形的形成,与汉代隶书的发展有关。

汉代隶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终形成了规范的隶书字形。

汉代摩崖隶书受到了这种规范字形的影响,因此字形更加端庄秀丽。

3. 字体规整整齐汉代摩崖隶书的字体规整整齐,字形匀称,排列有序,整体呈现出一种美感。

这种字体规整整齐的形态,与汉代摩崖隶书的刻写方式有关。

摩崖隶书是在山石上刻写,因此需要考虑字体的大小、排列等问题。

为了让刻写出来的字体整齐规整,刻石的人们通过调整字体大小和排列方式来达到这种效果。

二、笔画特点汉代摩崖隶书的笔画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笔画粗实有力汉代摩崖隶书的笔画粗实有力,线条硬朗,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笔画特点的形成,与刻石的工具和刻石的方式有关。

摩崖隶书是用刀刻写在山石上的,因此需要用力,笔画才能刻得深入山石之中。

同时,为了让字体更加清晰、有力,刻石的人们会加重笔画,让字体更加粗实有力。

2. 笔画精细流畅汉代摩崖隶书的笔画精细流畅,线条流畅,字形端庄秀丽。

这种笔画特点的形成,与刻石的技艺和经验有关。

刻石是一项非常考验技艺和经验的工作,刻石的人们需要有非常高的技艺和经验才能刻出精美的字体。

西汉简牍隶书的特点

西汉简牍隶书的特点

西汉简牍隶书的特点
1. 西汉简牍隶书那可是非常有特点的呀!你看它的笔画,那简直就像一个个小精灵在跳舞,生动极了!就好比“马”字,那一笔一画多有动感啊!谁说古老的东西就一定死板呢?
2. 还有啊,它的结构特别有意思!那丰富多样的结构就像是我们搭积木一样,充满了变化和惊喜!比如说“家”字,摆布得多么巧妙呀!这难道不是一种艺术的魅力吗?
3. 西汉简牍隶书的韵味啊,那可真是独一无二!感觉就像是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呀!像“天”字,多有韵味在其中啊!这是之后的字体能轻易比的吗?
4. 它的形态也很独特呀!有的扁扁的,有的长长的,就跟我们人一样,各有各的姿态呢!比如“日”字的形态,多有意思!这多让人着迷啊!
5. 西汉简牍隶书的表现力也是超强的哟!好像每一笔都在诉说着故事,真是神奇呀!像“人”字,是不是感觉像在跟我们打招呼呢?这怎能不让人爱呀!
6. 再说它的神采,哇,那可真是活灵活现呢!简直就像是赋予了文字灵魂一般!以“木”字为例,多有神采呀!难道你不想去深入了解它吗?
7. 西汉简牍隶书真的是太有特色啦!它独特的魅力简直让人为之倾倒呀!就如同璀璨的星星在书法的天空中闪耀!比如“水”字,那美感难以言喻啊!大家一定要好好感受它的奇妙之处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西汉简牍隶书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和欣赏。

浅析汉代隶书的美学意蕴

浅析汉代隶书的美学意蕴

浅析汉代隶书的美学意蕴摘要:中国的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磨练,才有了今天的文字。

从最初的结绳,直到今天成熟的汉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当中,隶书的产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推动字发展。

隶书是美丽的,它的诞生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心血。

她拥有自己独特笔法,她的产生告诫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改革与创新,我们才能引领时代的潮流。

关键词:中国;汉字;隶书;美学隶书,也叫“汉隶”,相传是程邈创造的。

岁月的变迁,隶书仍是当今生活中常见的书体。

隶书的字形取横势略显得宽而扁,笔画的书写时横长竖短,整体呈现出长方形状。

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书法史上常用“破圆为方”来形容。

正是有了“破圆为方”,才有了中国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

这种结构至今都没有太大的改变。

我钟情于隶书,是因为她没有楷书那般方正的严肃,也没有象形字那般圆润的活泼,而是取其中间严肃中带着些许的活泼,书写起来能体会到其笔画中起伏波折中带来的趣味。

由此,隶书的书写的确是一种享受了。

一、隶书的起源二、隶书在书写中的文字之美(一)隶书的笔画特点隶书的书写特点,首先要提到的是蚕头燕尾。

它可以说是隶书的一种标志,它是隶书特有的一种书写习惯。

隶书先由右边向左起笔,按下,形成如蚕头一般的圆头,再由此行笔至尾端,再按下,提笔出锋。

这样便充分展现了蚕头燕尾的书写过程。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一个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要笔画横、捺基本都是用“蚕头燕尾”来表现的,可见,它是支撑着隶书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隶书的结构特点隶书是由篆书发展而来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我们知道的篆书是纵向取势,字形较长。

而后演变为隶书之后,采用横向取势,左右分字,字体形状偏方扁,笔画也从纵向向横向发展,这是隶书的一个基本造字特点,与篆书的根本区别便在于此。

那为什么要用“化圆为方”这个词语来形容由篆书向隶书转变的过程呢?我们所看到的篆书笔画是圆润的,带着充满活力的曲线组成的一个个文字,那么,隶书是撇开篆书而独立存在的一种字体吗?然并不是这样的,先有篆书之后再有了隶书。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

汉代隶书历史及特点鉴赏

汉代⾪书历史及特点鉴赏汉代⾪书历史及特点鉴赏西狭颂碑⽂- 公元前221年,秦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长期分裂战乱的局⾯,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统⼀国家。

同时,根据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统⼀度量衡法令,利⽤了⾏政⼒量规范⽂字,创造了⼩篆。

⾄此,⼩篆书法以其曲线圆写、笔画匀称、结构谨严、装饰美的艺术风貌发展到了极致。

-⾪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王朝,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秦王朝的灭亡,篆书对书坛的绝对“统治”也戛然⽽⽌。

汉代(前206—220)是我国封建社会统⼀、经济繁荣、⽂化昌盛的第⼀个黄⾦时代,也是我国书法艺术及其重要的发展时期。

书法艺术的发展,由此随代秦⽽起的汉代的建⽴开始⾛向另⼀⾼峰,即⾪书的出现。

⾪书是相对篆书⽽⾔的。

⾪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和今⾪两个重要时期。

古⾪⼜称秦⾪,是⾪书的初创期,指秦和汉代初期的⾪书,今⾪⼜称汉⾪,是⾪书的成熟和兴盛期,指东汉时期的⾪书,是⾪书的主要代表。

- 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楚帛书、⽵简、玺印、货币、陶埴、铜器、刻⽯上就有打破篆书⽤笔、写法草率、字形扁平、体式简略的字体,这是古⾪的先导。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的秦简,就是秦⾪的代表,它虽已包含有⼤量篆书的体势及笔意,但已冲破了秦⾪的约束,写来⾃然随意。

⾄西汉⾪书,所含的篆意明显减弱,逐步将圆转改为⽅折,有的字体已呈⽅形并出现逆⼊平出蚕头雁尾和上挑的笔势,如《五凤⼆年刻⽯》等。

- ⾪书相传为秦末程邈所创。

程邈在狱中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笔画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画,更便于书写。

卫恒《四体书势》所说秦既⽤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求⼈佐书,⽈:⾪书。

⾪者,篆之捷也。

⾪书在古代也称“佐书”,它的出现,使中国书法艺术进⼊⼀个崭新的境界,也是今⽂字的开端,是古今⽂字的分⽔岭,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次重⼤转折。

东汉隶书的特点书法特征

东汉隶书的特点书法特征

东汉隶书的特点书法特征东汉隶书的特点(1)、隶书字体特点一是“方劲古拙”,隶书是从篆书简化演变而成。

把篆书的圆转笔画改革为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书体,“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

(2)、隶书字体特点二是“蚕头雁尾,笔必三折”,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即带有挑脚的横画)的形状与隶书笔画的写法步骤。

写波横时先用力向左“藏锋逆入”,然后转笔往右。

形状就像蚕虫的头;随即笔稍为提起,使笔毫至中锋向右运笔,这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锋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就像大雁的尾巴,一般是露锋收笔,亦有尚未露锋即缓缓的收住的处理。

写挑横时要注意,采用“提引”的写法。

这样,笔势才舒展自然。

“笔必三折”是说写隶书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不要横扫直抹一滑而过、“藏锋逆入,中锋行笔”是隶书用笔的基本方法。

(3)、隶书字体特点三是“雁不双飞,蚕无二色”,说的是在隶书的一个字里面,笔画的挑脚不要重复。

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面,只能把一笔写成波横,其佘写成平横,这就叫“雁不双飞”;而“蚕无二色”是指起笔蚕头的写法基本相同,但蚕头的形状可以有微小的变化。

(4)、由于隶书字形方扁取横势,很多笔对称展开,尤其撇、捺的组合,有明显的横势增加了生动的感觉。

隶书的点画写法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

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隶书的点有中点、上点、左点、右点和横点的不同。

中点的写法是落笔后,提笔逆锋向上,转笔回锋向右,顿笔向下,继回笔收锋于点内。

隶书的点与篆书的点不同的是,已有倚侧的变化。

上点的写法略同中点,只是末笔不向点内回笔收锋,而想向下渐提出锋。

左点和右点及横点的写法与上点的写法相同,但起步的位置和出锋的方向各不相同。

隶书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写法与左点、右点写法相似,不同处是末笔出锋较长。

汉代隶书的书法艺术技巧及特点浅析

汉代隶书的书法艺术技巧及特点浅析

汉代隶书的书法艺术技巧及特点浅析作者:孙新来源:《决策探索》2015年第20期汉代书法上接秦朝以前的大篆、小篆,下启草书、行书、楷书的萌芽和发展。

隶书作为两汉时期主流文化和正体文字,在中国书法史和汉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汉字虽然早在商代就已构成体系,但长久以来并没有专门的体称,先秦文献,没有对汉字字体或书体的专用名称,最早出现字体和书体之名的是《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序。

这两部东汉文献使用了一系列有独特指称意义的字体和书体,标志着汉字字体演变和书体演变。

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秦始皇时始造隶书,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于徒隶。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隶书在战国时代就已有萌芽,并在秦朝广泛运用。

署书亦称“榜书”。

隶书体自战国后期出现后,虽在汉代文献中已被称作“隶”,但还有“佐书”“八分”“古隶”“今隶”等称谓。

什么是八分书?指什么书体?自晋初期书论中出现这一概念以来,至今尚无定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说法:一是指字体的大小;二是指楷法、楷书;三是指笔势有如八字两个笔画相背之意。

魏晋至元明从总体上说隶书退出了主流书体的舞台,近1500年间盛行行书、楷书、草书三大书体,隶书在人们的心中已成为了古体字。

当然在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也有一些隶书碑刻和书法名家,在金石学和复古书风的推动之下,隶书一息尚存,并未消亡。

清至近现代,隶书进入了复兴时期。

在众多书家努力之下,清代金石学、考据学、文字学等文化的滋养,一些汉学家、朴学家以其深厚的学术修养,提笔书隶具有学者风范,而今天的书法家们特别又受到秦汉简牍的启发在取法汉碑外另辟蹊径,再现了隶书这一古老书体的艺术魅力。

下面对汉代隶书碑刻中较为常见的几种做一些介绍和笔法浅析。

一、汉礼器碑汉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以下简称《礼器碑》),金石录记载的名称是《韩明府孔子庙碑》,汉永寿二年刻。

汉代隶书碑帖鉴赏总结

汉代隶书碑帖鉴赏总结

汉代隶书碑帖鉴赏总结汉代隶书碑帖鉴赏总结汉代隶书碑帖鉴赏总结碑帖鉴赏——汉代隶书汉代隶书。

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

清代朱彝尊评此碑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

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

”(《金石文字跋尾》)。

刘熙载也说:“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若华山庙碑,磅礴郁积,流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

”(《艺概》)碑帖基本解释[a rubbing from a stone inscription] 石碑的拓本详细解释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可供学习书法用。

明曹昭《格古要论·古墨迹论上》:“用纸加于碑帖上。

向明处以游丝笔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

” 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书》:“第一等有绝顶天资可以比拟松雪、华亭之用笔者,则令其读经史,学碑帖,游名山大川,看古人墨迹,为传世之学。

”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每天晚上他由书房归来,必须在祖父屋里背些《昭明文选》、《龙文鞭影》之类的文章,偶尔还要临摹碑帖,对些干涩的聪明对子。

”碑帖定义碑帖,过去俗称“黑老虎”,它既是一种有文化历史内涵,又有艺术品位和工艺加工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品。

我们的前辈为了记述前朝重要事清和隆重庆典等,把文学形式和书法家的手迹经过名匠碑帖刻手,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艺术内容,还经过裱装成轴或册页,这样就成了碑帖。

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称,实际“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将古人著名的墨迹,刻在木板上可石上汇集而成。

碑帖的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印刷术发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

以后人们为了学习书法,或作历史资料都要学习这些文字资料。

为此,这些“碑帖”就有真实性、时间性、工艺性和艺术性。

汉隶究竟有多美?看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书法

汉隶究竟有多美?看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书法

汉隶究竟有多美?看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书法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各类墨书,汉隶是中国人首次追求美感的文字,这几张图里的隶书优雅古朴,尤其第五片的“死”字最后一笔,整片简都活了,有种遁去的飘逸,真神乎技矣!
早在秦以前的竹简上就有隶书的初形,经过长期演化,当汉代发明和运用纸张以后,书写不再受窄长的竹木简限制,毛笔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隶书突破了秦篆单一中锋运笔,笔法很丰富,中锋和侧锋,方笔和圆笔,藏锋和露锋各显神通。

笔画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蚕头”、“燕尾”的笔画,这样的线条标明当时的书家在观念上是要破除整齐划一的单调,求生动活泼的多样。

在字的结构上改变了小篆拟横扬竖的趋势,字势向横向伸展,成熟的汉隶在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把汉字的基本型态确立下来了。

隶书的总体风格是严整壮阔而又舒展灵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类是典雅工整、法度谨严类:《华山庙碑》、《熹平石 经》、《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 《朝侯小子残石》等。这类作品字体均极工整,中规入矩, 一丝不苟。
-
西汉:《莱子侯刻石》刻石刻于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刻 石书法古拙奇瑰,气势开张,丰筋力满,趣味横生,熔篆籀 之意写隶,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以篆为隶, 结构简劲,意味古雅。”西汉传世书迹甚少,通过此石,可 窥西汉书风。
-
清代:郑簠,清代书法家,规范的隶书笔法中,加入富于个 性的轻重用笔,或用枯笔,结字也不呆板。与时间稍早的王 时敏相比,郑簠的隶书稍接近汉人和富有古意。其隶书飘逸 虚灵,活脱洒丽。其传世书迹主要有《杨茂源酬于附马诗 轴》、《卢仝新月诗轴》、《浣溪少词轴》及《灵宝谣》
-
清代: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他首创的“漆书”, 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 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 笔只折不转,象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 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代 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 《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 姿俟赏图》等。
-
清代:何绍基是清代篆隶、碑学集大成的书家,在对清初以 来篆隶笔法进行总结后,不仅隶书在用笔、结体、用墨上守 法出新,行草书也因篆隶技法的娴熟运用而炉火纯青、碑帖 融合了。
-
汉代各个时期隶书代表作品
-
按时间分类 石刻隶书:《莱子侯刻石》《鲁孝王刻石》
西汉
缯帛、简牍:《马王堆汉墓帛书》
碑刻隶书:《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
-
唐代隶书:唐代的隶书虽然不能与汉隶同日而语,虽然没有 像楷书、行书、草书那样成为唐代书法的最强音,但却在书 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唐代的隶书家有李隆基、韩择 木、梁升卿、史维则、蔡有邻、殷仲容、李潮、白义眰、归 登等。隶书四大家为: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维则。
-
唐代《石台孝经》:《石台孝经》,唐玄宗李隆基作序、注 解并书,太子李亨(唐肃宗)篆额,镌于唐玄宗天宝四年 (公元745年)。碑文隶书,十八行,行五十五字,书法工 整,丰腴华丽,结体庄严恢弘。
-
清代:伊秉绶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 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没有晚期 汉隶的“蚕头燕尾”的习气。严格的中锋行笔,藏头护尾, 法度森然,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分明是地道的 篆、籀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 色柔润,乌亮如漆,笔划光洁精到,此五言联,其笔力雄健, 中画沉厚挺拔。
-
秦代隶书:秦隶出现后,虽然为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却没有真迹遗留下来。1975年底在湖北省云梦县城西睡虎地 十一号秦墓出土了一千一百余枚竹简,字径很小,最大的不 过二分,字型工整端秀,笔画浑厚。它的笔画肥、瘦、刚柔、 纵横奔放,浑厚凝重,变化多姿,其点画有明显的起伏变化, 特别是其中的"波势"已初具规模。这就是秦隶的墨迹。另外 从上世纪初起,在西北和山东等地陆续出土了多批竹木简, 战国、秦、汉、晋都有,湮没了二千多年的秦隶墨迹,终于 重现于世。
隶书流变浅谈-源自定义: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一般认为由篆书
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 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 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 “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 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 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 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 “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史晨碑》《乙瑛碑》《张迁碑》 《礼器碑》
《曹全碑》 《华山碑》《鲜于璜碑》《衡方碑》
东汉
《朝侯小子残石》
石碑篆书 、章草及其他
-
按风格分类
第一类是古朴厚重、茂密雄强类:《郙阁颂》、《西狭颂》、 《衡方碑》、《张迁碑》等。这一类碑刻,总的特点是体方 笔拙,笔力遒稳,气派宏大,浑厚雍容。
第二类是奇纵恣肆类:《石门颂》、《杨淮表记》等这类作 品用笔奔放不羁,纵逸有致。
-
隶书发展
重要时期
先秦 汉代 唐代 明代
清代
-
秦代隶书:秦统一全国后,政事繁多,圆转的篆书书写慢已 经不适应繁忙政务的文字工作,于是一种以方折笔代替圆转 篆书的文字应运而生,秦朝时的隶书被称为秦隶。隶书是由 古汉字向现代使用的楷书过渡的字体,为汉字的成熟奠定了 基础。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些木牍和竹简上 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 波势的倾向,隶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 步增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甲本》已有了明 显的隶意。
-
发展:隶书是通过“隶变”从篆书字体中脱胎产生的。
隶变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发生隶变 的内在动因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 “隶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 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二 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变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 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 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 就书法而言,隶变完成了以下篆隶转换: 1、摆脱篆书字型结构的凝固化束搏而走向隶书线条时空运 动的抽象化表现 2、线条由篆书委婉的弧笔变为险峻的直笔,曲折处由篆书 的联绵圆转变为转折的方笔。
-
唐代《祭西岳神告文碑》唐天宝元年(742)刻。在陕西华 阴县岳庙。韩赏撰,韩择木书。隶书,20行,行15字,额篆 书“开元十三年六月十九日建”10字。石完好无缺。此碑书 法,端庄严谨,这也许是受时代风尚影响的缘故。然细察局 部,却不乏活泼、灵动处。此碑写得非常美丽,极受人们欢 迎。明赵崡《石墨镌华》谓其书:“虽姿字不至峻茂,而严 正可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