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董仲舒吏治改革思想

合集下载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

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

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

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

在汉武帝之前,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中始终存在着儒道法的争论,中国从秦代到汉代在政治经济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术的发展也从百家争鸣到一尊法术,再到崇尚黄老无为,再到独尊儒术,这其中董仲舒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文学董仲舒的君主立宪制

中国文学董仲舒的君主立宪制

中国文学董仲舒的君主立宪制中国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中有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对政治制度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贡献。

董仲舒是其中一位出色的思想家,他生活在汉朝时期,在政治和哲学领域有很多有价值的作品,包括《春秋繁露》和《说文解字》等。

董仲舒的政治理论主张君主立宪制,被认为是中国政治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探讨董仲舒的君主立宪制,在历史和现代中国政治中的重要性。

一、董仲舒的君主立宪制董仲舒的君主立宪制强调了皇帝应当服从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并且皇帝必须依靠一套作为法律和制度基础的宪法。

这套宪法应该是用于控制和平衡皇权、官僚、和人民权益。

它包括了规范君主职责的法律和有限权利赋予君主的法律。

在这一理论中,君主被视作全民之上的公仆,必须以身作则、勤政为民、谋求社会和谐。

董仲舒认为,君主立宪制里,法律必须是一种逻辑体系,应该是公开、明确、精确的。

权利源自宪法,而宪法则应该基于人民的意愿。

换言之,权力应来自民意,并且应该透明、公正,受众人监督。

这个理论产生了许多观念:包括了官员应该被选拔和管理、人民应该有一定范围的自治权力、以及宪法必须可以调动军政安全等领域的力量限制君主的权利等等。

二、君主立宪制的影响董仲舒的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中国历史中,它引发了许多政治改革的探索。

儒家学派早期虽然支持君主专制制度,但随着时间推移,随着社会进步的持续不断,也开始不断的进化,产生一系列相关的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逐渐带动了各种社会实践,为中国的政治和民主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董仲舒的君主立宪制为晚清将建的君主立宪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19世纪末期,中国开始着手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此法旨在通过法律和制度限制皇帝、官方、军队,使中国面对发展之路更加宽广。

然而,在那时候,君主立宪制遇到了从清朝皇权到军方、民族主义人士、贵族、强力官员等各方势力的持续反抗,导致运动失败了。

三、君主立宪制的现实意义君主立宪制虽然在历史上并没有彻底实现,但它仍对中国的现代政治产生了影响和启示。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与汉朝社会的变革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与汉朝社会的变革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与汉朝社会的变革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是汉朝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对于汉朝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以及其对汉朝社会变革的贡献。

一、董仲舒的儒家思想1. 孝道与政治董仲舒主张孝道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思想。

他认为,只有通过弘扬孝道,恢复家庭伦理的稳定,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

他提倡君子要以身作则,以孝敬父母为起点,以治理国家为终点。

2. 礼制与执政董仲舒强调礼制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恢复正确的礼制,可以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和道德准则。

他主张以礼为本,以礼治国,通过恢复宗法制度,加强君臣之间的亲亲之情,以实现君臣的和谐共治。

3. 天人合一与天命观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应该与天地相应,与自然相和谐。

同时,他提出了天命观,即君王能够得到天的任命,作为统治者来治理国家。

二、董仲舒的思想对汉朝社会的变革1.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在汉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

他的思想对汉朝的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应用董仲舒提倡的孝道和礼制思想对汉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在政治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汉武帝召集了一批儒者,组织了教育改革,加强了儒家经典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实施儒家的政治原则,推动了社会的改革。

3. 社会和谐与稳定董仲舒倡导的孝道和礼制思想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

这种理念对于汉朝社会的稳定和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普遍尊敬和遵循孝道和礼制,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相互之间的道德准则得到了增强。

4. 统一的价值观董仲舒的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命观的概念,将君臣之间的关系牢固地奠定在天命之上。

这种价值观念使得汉朝社会对于君权的认同更加坚定,君臣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和谐。

统一的价值观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论董仲舒的政治改革思想——兼论其天道观的德治本质

论董仲舒的政治改革思想——兼论其天道观的德治本质

政 治思想 的改革本质 。董仲舒 虽然是个唯 心主 义的哲 学家,但却是 中国早期封 建社会 中杰 出的政 治改 革理 论 家。他 的政 治 学说 , 管存在 历史的 、 尽 阶级 的局 限 , 并带有 某些神秘甚 至荒谬的成 分 , 但其主流 方
面继承 了先 秦儒 家的 民本 思想与道德 人 文精神 , 当时历 史 条件 下代表 了解放 生产 力的方向 , 应 了社 在 顺
《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0 1 )2 1 年第 2 期
浙东学术与中国哲 学
论董仲舒的政治改革思想
兼论其天道观的德 治本质
吴 光
( 江省 社会 科 学 院 , 江 杭 州 3 0 2 ) 浙 浙 10 5
[ 要】 摘 本文结合 具体 的历 史背景分析董仲舒 的 “ 天道” 观和 “ 王道” 论的具体 内容 及其相互 关 系, 揭示 其
度 , 官名 , 礼乐” 定 兴 。司马迁 同意贾谊 的看 法 , 在 《 史记 ・ 高祖 本 纪》 中批评 秦 政说: 周秦 之间可 谓文 “
福 禄 日来 。诗云 : 宜 民宜人 , “ 受禄 于 天。 ”为政 而宜 于 民者 , 当受禄 于天 。夫仁 、 、 智 、 固 义 礼、 信五 常之
到善 治 。 他说 : 譬之 瑟瑟 不调 , 者必 解 而更 张之 , 可鼓也 : 甚 乃 为政 而不行 , 甚者必 变而更化 之 , 乃可理 也 。当更张 而不 更张 , 虽有 良工不 能善 调也 ;当更化 而不 更化 ,
虽有 大 贤不 能善治也 。… …今 临政 而 愿治 七十 余岁
在 上世 纪 8 代 以前 , 0年 学术界 对董 仲舒及 其政
当时 的历 史 背景 ,通 过对 董 仲舒 的天 道观 和王 道论

董仲舒论证专制统治的学说

董仲舒论证专制统治的学说

董仲舒为了论证专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抛弃了孟子的"民贵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取而代之。

他通过将法家的"三顺"之说演化为儒家"三纲"之说,将儒家对等之伦理主义改变为绝对之伦理主义,从而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改变也迎合了专制统治的现实需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钟爱,并极力发挥董仲舒"三纲"之说的政治统治作用。

在董仲舒的政治化儒家思想中,皇帝是核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

他认为,要保证君主的权威,维系以皇帝为核心的君主专制制度,关键在于"尊君卑臣"的绝对君臣观念。

这种观念最初是由法家提出的。

尽管先秦儒家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但"道"高于"政"却是其坚持的基本政治性格。

因此,董仲舒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应帝王之学"。

在这个大一统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儒家的政治系统稳定观是保证君主的权威,从而确保政治系统的稳定。

这种观念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董仲舒思想

董仲舒思想

第五部分董仲舒的思想一、董仲舒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思想史经由春秋战国至两汉时,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折,即原先的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为独尊儒术的思想集权所取代,这一转折是专制主义政治在思想上寻求一统的具体体现。

汉初统治者接受暴秦一味地任用法家苛严刑律而加速灭亡的历史教训,以“黄老之术”作为治国安民的指导思想(“黄老之术”乃假托黄帝、老子之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综成。

具体表现为清静无为、以柔制刚、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刑德相辅)。

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术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公正无私”,“恭俭朴素”,“贵柔守雌”,通过“无为”而达到“有为”。

上述主张使得战乱和灾荒之后的汉初,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从而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虽然黄老之术也杂糅有儒家思想,然而汉朝统治者,作为对秦“焚书坑儒”的反动,也曾十分有意识地利用儒家的礼制和德治来加强统治。

刘邦初登帝位,曾痛感群臣“造反”的野性未改,君主威严一时难以确立,于是请出儒生淳于越按礼制定君臣等级及其礼仪规范。

文帝则重用贾谊,强调儒家的父子、君臣之关系伦理,明确尊卑名分,大力提倡忠孝,强化了儒家的纲常礼教。

礼制和德治的贯彻,推进了儒家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的新阐发,《礼记》堪称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如《礼记》中的《大学篇》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的儒家内圣外王之道。

三纲领表现为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由认识论上的格物、致知,到伦理学上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在转化为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实践。

形成了熔认识论、伦理学和政治学于一炉的思想体系,不仅为汉初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武帝时的“独尊儒术”作了舆论准备。

二、董仲舒生平董仲舒,河北广川人,公元前179-前104年。

其学术研究专攻经学,曾精研《春秋公羊传》,并广及群经。

浅析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浅析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浅析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作者:宋启飞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4期摘要:西汉的董仲舒对先秦的儒学思想进行了批判的吸收与改造。

通过借鉴法、道、阴阳家的思想理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维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大一统需要的政治思想理论。

董仲舒从“天”与“人”的关系出发,阐述了尊道治国的政治思想。

本文主要在阐述西汉之前儒家政治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重点探究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式。

【关键词】儒学、董仲舒、政治思想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封建大一统理论和君权神授思想满足了当时的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推动了西汉王朝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儒学的显学地位。

他批判的吸收了汉之前儒学大家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法、道、阴阳家的理论进行了创新,使儒学重新获得发展。

可以说,如果没有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理论创新,儒学很难能有今天如此崇高的地位。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政治思想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探析其政治思想对汉朝的影响。

一、西汉前儒学政治思想的发展首先是以孔、孟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政治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礼崩乐坏”,战争频发。

孔子周游列国,目睹了争霸战争给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认为只有恢复周礼,在周礼的指导下社会才能重新恢复安宁。

因此,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在孔子之后,战国前期儒家代表人物是孟轲。

战国末期的儒学代表则是荀况。

这些学者为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然后是秦朝时期的儒家政治思想。

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主张“仁政”的儒学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儒学的发展进入了低谷。

之后就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朝时期儒家政治思想。

董仲舒生活在西汉王朝的最鼎盛时期,而且在思想文化方面,言论相对秦朝非常宽松,而且很多避世的学者们也逐渐重新走入社会,著书立说,传播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汉武帝时期解决了北方的边患问题。

但因为常年征战,且国内土地兼并严重,汉武帝急需新的治国理论。

对于董仲舒的哲学的评价

对于董仲舒的哲学的评价

对于董仲舒的哲学的评价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正是从先秦以来的种种政治事件和自然灾异事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具有一般规律性的存在,是一种原理、规则和方法论,是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且能够立足于一定的原则和原理指导政治生活的理论工具。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在当时已经上升为官方的意识形态,指导着西汉及后续王朝的政治生活。

实质上是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役民众的理论工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它是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的。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具有神秘的“天命”色彩董仲舒在其思想体系中创造了一个“自然神”意义上的天,“天”是造物者,同时也是一切宇宙生灵的主宰,“天”赋君权,统治万物生灵。

董仲舒将“天”、“阴阳”、“四时”比附人间,为封建社会确立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规范,还通过“天道”的变而有常,为封建社会确立了一套可以实时更新的理论,为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提供理论依据。

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正是在神学外衣遮盖下,用于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统治工具,因此,不可避免的它带上了封建神秘的“天命”色彩。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一切宗旨和最终落脚点都是围绕着一点进行的。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从产生之日起就埋下了导致其灭亡的种子,这就是其历史局限性的体现。

随着封建社会的迈进,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渐渐走入死胡同,并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

董仲舒哲学思想具有融合性和与时俱进的特性董仲舒站在民众的角度来劝诫天子的。

“天道”变而有常,但总逃不开一个规律性,这个规律性就是一旦天子作出不该做的事情,“天”就会降下灾异,使天子悔过。

若是不悔过,“天”就会选择另外一个圣明的“天子”取代他,让封建王朝内部实时的自我更新。

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天子”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当代价值1.促进了西汉大一统局面的出现西汉之时,中国历史进程经过了春秋战国,秦朝,再又秦末的战乱,楚汉的争雄,及至西汉的确立,使得西汉皇族取得了全国性的表面上的统一。

2第二章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2第二章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第二章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的历史过程 (1)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2)西汉王朝的发展(文景治之) 西汉王朝的发展(文景治之) (3)汉武帝统治的需要
二、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董仲舒“天人合一” 董仲舒所处的时代, 董仲舒所处的时代 , 是两汉王朝发展 的鼎盛时期, 的鼎盛时期 , 他在吸收先秦各家思想中有 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观点的基础 之上, 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改造, 形成了 之上 , 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改造 , 以儒学为主熔阴阳家、 黄老、 以儒学为主熔阴阳家 、 黄老 、 名法家等多 种学说为一炉的新儒学, 讲阴阳五行、 种学说为一炉的新儒学 , 讲阴阳五行 、 好 言灾异和天人感应等, 言灾异和天人感应等 , 使之充满了神学色 彩 , 建立了一整套旨在维护中央集权专制 统治的“天人合一”的政治理论。 统治的“天人合一”的政治理论。
同时, 同时,董还用唯心主义的宗教观看待人类 社会的历史发展, 社会的历史发展,提出了王朝更替不过是 道的外在形式的简单循环,也就是“ 道的外在形式的简单循环,也就是“三 三统”的依次交替,朝代变了, 正”、“三统”的依次交替,朝代变了, 但社会制度不可以变化,王朝有改制之名, 但社会制度不可以变化,王朝有改制之名, 无改道之实。这种道统论, 无改道之实。这种道统论,是维护君主专 制统治的理论依据。 制统治的理论依据。
董仲舒还将孔子的学说加以改造, 董仲舒还将孔子的学说加以改造,继承 和发展了西周的“天命观” 和发展了西周的“天命观”,把“天” 神秘化、人格化和道德化, 神秘化、人格化和道德化,认为天是百 神之中地位最高的神, 神之中地位最高的神,而且是有计划有 目的的支配着自然界、 目的的支配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每一 个人的命运。 个人的命运。把天作为其政治思想中的 最高范畴。 最高范畴。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董仲舒,字伯道,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统一战线思想创始人,他提出的“大一统”政治思想对于中国传统的统治理念和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认为有效的国家统治只能以一统为标准,绝不允许容许分裂。

他在《大学》中提出,“以大一统为宗旨,以克分裂为本,以团结实
力为势,则一切缺乏尊严、艰难困苦的担当可以克服,强大的国家才可以持久”。

也就是说,坚持“大一统”,只有唯一的中央权力,国家的力量才可以牢固而持久。

董仲舒认为,只有推进大一统,才能有效推进国家的发展,他主张将党、政府、军事、私企等组织机构的力量整合为一个有效的整体,使之协同行动,达到一心一德、一致一行的目标,进而形成全民为一家的整体,把国家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董仲舒的思想受到了当时广大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的普遍拥护。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精英,而且也狠深的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可以重新阐释其精神,在当今社会政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汉代政治家董仲舒的思想

汉代政治家董仲舒的思想

汉代政治家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是我们国家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在汉代时期,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的思想虽然与现代的政治理论有所不同,但是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可以说是比较综合的,它包括了许多内容,不仅仅限于政治思想。

但是,他的政治思想是他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董仲舒认为,政治应该是基于道德的,即理性的。

他认为,“天道运行,日月有踪。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故仁民爱人,天必降之甘露;慈爱佑物,天必庇之清风。

此天道之常也。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来控制自然和社会的力量。

政治就应该是这种道德力量的体现。

董仲舒认为,官僚制度是政治稳定的基础。

他主张官僚机构必须根据君主的要求来运作,但是必须要保持独立性。

为此,他建议要加强官员的培训和选拔,以确保他们的忠诚和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他还主张要限制地方官员的权力,并实行财政和人力资源的中央集权制度,以避免地方官员滥用权力。

董仲舒还非常注重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他认为,国家必须推广儒家文化,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的系统中。

他主张重视古典文献的研究和学习,以培养国家的精英。

他认为,青少年应该受到儒家教育,将他们的品德和道德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董仲舒的思想在汉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对官僚制度的完善和政治稳定的维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文化和教育上,他推广了儒家文化,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教育体制,为后世的学术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董仲舒在汉代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他倡导的政治伦理观念和文化发展思路,对我们现代的社会和政治,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和政治事业,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

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

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方面总结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是中国汉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他的政治思想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注重统治者的德治和人民的利益,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治理和社会教化的理论观点。

以下是对董仲舒的思想政治方面的总结: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董仲舒强调个人修身养性,认为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理好国家,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他主张以道德为基础,通过个人修养和家庭教化来影响社会,从而达到政治治理的目的。

他认为,首先要对自己进行约束和改进,才能将修养的成果应用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治理上。

二、德治天下董仲舒强调以德治国,认为统治者应具备高德之人。

他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统治者才能有效地治理社会,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他主张统治者要以身作则,做到诚信、廉洁、谦虚、宽容,以培养出贤能之士,选拔人才,进行政治人事决策,并通过示范行为来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

三、兴鸿治乱董仲舒提出了“兴鸿”和“治乱”两个概念,其中“兴鸿”指教化人民,推动社会进步;“治乱”指惩戒和整顿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认为,统治者应根据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制定合理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实现统治的合法性和社会的安宁稳定。

四、教化人民董仲舒强调对人民的教化,认为教育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教化人民的方法,主张通过批评教育和示范榜样的方式,引导人民正确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规范。

他还主张通过社会审查和奖励惩罚的方式来对人民进行社会教化,以达到教育人民的目的。

五、人心向背董仲舒关注人心向背的问题,认为统治者的合法性和稳定统治的关键在于人心的支持。

他主张统治者要尽量争取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通过对人民的承诺和利益的回报来赢得人心,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六、治国与天命董仲舒认为,统治者的治理和国家的发展是符合天命的,是命运的安排。

他主张统治者要以天命为依据,依法治国,贯彻道家的天命观念。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

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连,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

董仲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

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

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

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

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

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

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乃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

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

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

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

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

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

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

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

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

他说:“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试论董仲舒吏治改革思想

试论董仲舒吏治改革思想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在哲学、社会、政治、学术等方面的观点,对汉武帝的施政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政期问,他揭露时弊,力主改革,务实求治。

本文旨在对董仲舒丰富的吏治改革思想作一梳理,并初步探讨它在历史中的地位。

一、建章立制,整饬吏治汉初崇尚黄老哲学,以无为治理天下,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家也积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随着形势的变化,统治者逐渐放弃了黄老学说,随之而来的法律条目的日渐增多和一大批酷吏的出现,表面上统一、昌盛的西汉政权安定中涌动着不稳定的暗流,潜藏着危机。

对此,董仲舒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对政府的种种弊政尤其是吏治腐败进行改革。

革除官场上的不正之风是董仲舒吏治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说:“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他认为,官场出现“惟利是趋”现象的主要因为在于吏治腐败。

:x,/.t t t,他曾一针见血地批评汉武帝对财富的贪欲:“夫处位动风化者,徒言利之明尔,尤恶之,况求利乎!故大王使人求富求金,皆为大恶而书。

”对于“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的大官僚们凭借其富贵权势与民争利的腐败现象,董仲舒揭露道:“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无已”,并指出统治者为满足自身的贪欲与民争利是政治腐败的恶因,也是社会道德沦丧的恶因,而道德的沦丧更会加重政治的腐败。

董仲舒提出整饬吏治应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要改变选官制度,废除“任子”和“赀选”制。

他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

”其次,要“求人”,做好“选吏”、“训吏”、“察吏”、“恤吏”的工作,规范和健全官吏的选拔、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

再次,强调君主要以身作则。

他说:“君人者,国之元。

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

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

失中根淑之儿歌理论对中国儿歌理论建设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董仲舒的危机意识与治理思想

董仲舒的危机意识与治理思想

董仲舒的危机意识与治理思想
董仲舒(西晉,156-236年),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管仲最著名的弟子。

他是西晋学术思想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学业综合之术士”和“科举之宗师”,更是古代管理思想家,其学术思想和管理思想影响深远。

董仲舒历史上贡献最具影响力的是他的危机意识和治理思想。

他认为,社会经济的改革、向繁荣的发展应主要解决的是危机意识的问题。

俗话说“穷时发,富时惑”,董仲舒经常提醒管理者、政府官员,尤其是人口众多的城市和国家,必须坚决树立危机意识,使危机不发生,以免造成社会困境,阻碍了社会向前发展。

当时,董仲舒奉劝政府官员们:“要严厉打击欺害贫困的官吏”,指出官僚主义、富强差距等问题会引发社会危机。

董仲舒鼓励大家团结地克服苦难,要在社会规范行为、减轻负担方面从实际出发;他因此倡议地方政府采取理性的手段以应对危机,运用“节约、闭门、礮船”等多种复杂政策以稳定内战,使社会清明井然。

另外,董仲舒认为,在危机意识上,要依赖社会力量,加强公共利益及法律法规的宣传。

他所讲授的“明清太平辞”把管理观念细化到最细微的程度,强调“官僚主义不可以得逞,无论哪种形式的违背法律的行为都不可取”,这可以强化人们的自觉性,使之不拘泥于形式的僵化,而可以将意识投资到公共管理中,形成更健康的社会秩序。

总之,董仲舒的危机意识和治理思想是中国古代令人敬畏的智慧,也体现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及其所背后的准则治理观念。

董仲舒的危机意识和管理思想,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现代企业治理从中学习经验。

如今,董仲舒的理论仍被当作一种解释社会发展和治理变化的精神武器。

试析董仲舒政治思想的进步性

试析董仲舒政治思想的进步性

第12卷 第5期 衡水学院学报 Vol. 12, No. 5 2010年10月 Journal of Hengshui University Oct. 2010收稿日期:2010-05-11作者简介:卫立浩(1967-),男,陕西乾县人,西藏民族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哲学硕士. 试析董仲舒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卫 立 浩(西藏民族学院 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摘 要:董仲舒顺应时代的需要,建构了一套相对完善、比较系统的政治思想体系,它不仅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而且影响了中国社会达 2 000多年。

董仲舒政治思想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董仲舒在政治体制、文官选拔制度、治国手段、政治目标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先进思想,即使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关键词:官僚模型体制;文官选拔;求善本质;民本思想中图分类号:B2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2065(2010)05-0029-03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或有其历史局限性,或有其不尽人意之处,或更有诸多不足,这是在所难免的。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当时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就是对现在而言,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表现为其政治上的先进性和进步性。

一、理想的政治体制与现代官僚制模型相似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最早提出一套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也叫“官僚制模型”。

韦伯认为行政组织体系应以理性的、法律的权力为基础,其组织管理机构的权力形态是纯粹的法定权力;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建立在正式、合法和权威基础上的最好的管理制度,是最符合理性原则、高效率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家族个人或世袭地位来进行管理。

这就是现代官僚制模型内容的特点。

董仲舒在政治体制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先进思想,与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模型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

董仲舒的君主立宪制

董仲舒的君主立宪制

董仲舒的君主立宪制董仲舒的君主立宪制但在秦亡之后,经过废封建、置郡县,贵族政治与封建制度开始了退出历史舞台的进程。

当陈胜敢于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当项羽生出”彼可取而代之”的心,观察历史的人自当看见,这是一个在欧洲要晚上一千余年才可能发生的变化。

贵族封建制下的”合法性”已经被彻底打破了,古老的神权政治和源远流长的血统被中断。

当出身平民的刘邦一统天下时,汉帝国的政权面临两个上层建筑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既然血统与政统合而为一的局面已经结束,既然一个平民也可以凭借时势将具有神圣来历的第一家族取而代之。

那么君临天下的合法性到底从何而来?天下将如何跪拜在草民刘邦的脚下、而有高山仰止之感。

除了暴力与铁血,还有什么可以拿来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加冕?平民出身的汉帝国必须解决一个悖论:我夺取天下是天经地义的,我的政权神圣无比,但是,GAME IS OVER,你们再也不能这样了。

你们不能够学我,你们再来搞我就是大逆不道!换句话说,既要证明一个现有的非贵族政权的合法性,又要堵住后来人的蠢蠢欲动。

第二、在贵族封建制下的人主,受着分封制下诸侯与各级封君的制衡。

强大的地方自治既是对君权的限制,又是惹起战端的祸根。

所以秦始皇不喜欢,要废封建、置郡县,将地方官员釜底抽薪,使其成为一个庞大帝国行政体系中的寄生虫,或者叫螺丝钉。

让他们的物质享受仅仅与他们的职位而不是与他们的独立人格相连。

这样就变为中央集权的皇权专制主义(emperorism,李慎之先生杜撰之名词)。

然而始皇帝作为第一个独裁者,对手中不受限制的权力还没有拿捏的分寸,未免得意忘形,过犹不及。

以致帝国早夭,天下沸腾。

因此汉帝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在重新树立合法性之后,又如何在一个非贵族的官僚体制中解决去君权的无限膨胀和肆无忌惮?所有的问题加起来,只有一个。

就是亟需一种可以自圆其说、可以深入灵魂、可以又辩证又统一的大一统的意识形态。

董仲舒最终成为几乎所有春秋时期思想资源的集大成者,他像比尔盖茨一样以儒家为蓝本,运用化功大法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的精华熔为一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贤才供朝廷驱使,又能防止任人唯亲、 调,“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
营私舞弊,并最终形成“毋以日月为功, 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
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 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他提
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的清廉 出“: 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强
局面。经过董仲舒的提倡,汉统治者后 调官吏任职、升迁,以道德、才能为标
以严刑峻法为治,任用大批酷吏,一些官吏
一、昌盛的西汉政权安定中涌动着不稳定的
和匪盗勾结,欺上压下,任意掠夺和屠杀百
暗流,潜藏着危机。对此,董仲舒有着较为清
姓的现象十分严重。董仲舒在为汉武帝分析
醒的认识,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对政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时指出,这是由于官吏
府的种种弊政尤其是吏治腐败进行改革。
来把荐贤制度化,实行荐举制度,官吏 准,而不以居官之久暂论功。才能小的
选拔制度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即使为官多载,也不能升迁为高官;相
三、严格官员的考核管理
反,贤良之才即使当官时间很短暂,亦
从理论上讲,官吏的管理与权力的 可为辅佐之臣。
运用总是相伴而行,吏治的好坏直接关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国 的 抗 日 战 争
昊 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
动家,1928 年底来华,在中国
同 生活 12 年。“西安事变”发生
济 大
后,史沫特莱予以客观报道,
学 呼吁中国人团结御侮。1937
唐 年 1 月开始,她采访延安,向
世人报道了一个充满朝气的
踔 抗日民主政权。10 月份,她
采访了国共两党一些重要将
领。对威震敌胆的朱德,她认
为:“他好学心切,逢人不耻
下问,在任何情况下,他处处
大公无私,不为个人利益所左右。这些品德为他
赢得了他所统帅的八路军的爱戴。”[2]68 此后数月,
她随八路军转战各地,因为她感到在八路军里度
过的日子是她有生以来仅有的幸福日子,“只有
在八路军里,我才找到了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安
宁”[2]273。1938 年 10 月左右,她辗转千里采访了新
拔、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再次,强调君主 的主张。董仲舒认为,明君治国,要尊贤、任 拔贤良的借鉴。
要以身作则。他说“: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 贤。他说“:夫鼎折足者,任非其人也。覆公铢
2.注重人才培养。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作,万物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失 者,国家倾也。是故任非其人而国家不倾者, 天地之行》中突出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无数国际友好人士为中

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史沫特莱、斯特朗

S
蹝三
蹞与 中
和斯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因为三位都是美国的新闻工
作者,在中国的经历也颇相
贺 州
似,且姓氏均以英文字母“S”
学 为首,所以,他们被合称为
院 “三 S”[1]52 加以研究。
一、客观报道中共军队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美
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 天下人为自己看、为自己听,只有充分发挥 任,“推进光荣,褒扬其善,所以助明也;受
其次,要“求人”,做好“选吏”、“训吏”、“察 众人尤其是那些贤人的聪明才智,才能治理 命宣恩,辅成君子,所以助化也;功成事就,
吏”“、恤吏”的工作,规范和健全官吏的选 好国家,并据此提出了“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归德于上,所以致义也”,以此作为君主选
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圣人序爵禄以自明。
出现“惟利是趋”现象的主要因为在于吏治 之毫厘,驷不及追。故为人君者,谨本详始, 天所以刚者,非一精之力,圣人所以强者,非
腐败。对此,他曾一针见血地批评汉武帝对 敬小慎微”“,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 一贤之德也。故天道务盛其精,圣人务众其
财富的贪欲“:夫处位动风化者,徒言利之明 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 贤”。君主法天于事,就应当认识到“积众贤
尔,尤恶之,况求利乎!故大王使人求富求 四方”。也就是说,欲求政治清明、百官清廉, 以自强”的道理。第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金,皆为大恶而书。”对于“身宠而载高位,家 君主必须率先垂范,为天下做出榜样。
董仲舒认为重用富贵权势与
二、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
强调在实践中检验人才、发现人才、遴 秋繁露·考功名》 中详细论述了考试制
选人才和淘汰庸才。他指出现任的官吏 度“: 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
大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 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
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而且是“积 四试而一考。天子岁试天下,三试而一
久以致官”,因此根本担当不起教化民 考,前后三考而绌陟,命之曰计。”地方基
………………………………………………………………………………………………………………………………………………………
中根淑之儿歌理论对中国儿歌理论建设的 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总之,在早期中国儿歌的搜集整理以 及研究进程中,韦大利、何德兰、中根淑等 几个外国学者的加入,为中国儿歌活动增 添了靓丽的风采。他们或是较早把中国古 代混乱的儿童歌谣定名为“儿歌”,或是较
舒看来,办太学,请明师,大力发展教 赏罚用于实,不用于名,贤愚在于质,不
育,就可以培养出一大批英俊贤材。
在于文,故是非不能混,喜怒不能倾,奸
3.主张荐贤,量能授官。董仲舒在建 轨不能弄,万物各得其冥,则百官劝职,
议通过兴办太学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强 争进其功”。
调通过推荐和考核选拔贤才的重要性,
2.严格官吏考核办法。董仲舒在《春
众、治理天下的重担。要改变这状况,必 层官吏直接面对百姓处理各种事务,他
须改变选官制度,并提出具体选官办法: 们称职与否直接关系着百姓的生活,从
部分官员来自太学,经过“数考问”,“则 而影响着百姓对朝廷的态度。因此,董
英俊宜可得”;另一部分官员来自地方 仲舒认为,对低级地方官员的考察周期
推荐,“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 要短,地方大员(诸侯和州伯)要按月或季
名人档案 MINGRE NDANG'AN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在哲学、社会、政治、学术等方面的观点, 对汉武帝的施政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政期
试论 董仲舒
自古至今未尝闻也。故吾按《春秋》而观成 败,乃切悁悁于前世之兴亡也。任贤者,国家 之兴也。夫知不足以知贤,无可奈何也。”又
间,他揭露时弊,力主改革,务实求治。本文 旨在对董仲舒丰富的吏治改革思想作一梳 理,并初步探讨它在历史中的地位。
35 兰台世界 2010·1 月上
MINGRE NDANG'AN 名人档案
及其方法。他说,如果平时不培养教育, 罪,这样才能保证官吏队伍的清廉自守。
而欲得天下的贤才,好比不雕刻玉石, 董仲舒针对当时吏治腐败、农民流亡、
而欲得到美丽的文采,这是无法实现 “盗贼”并起的情况,提出了明确的人才
的。因此,他向汉武帝提出兴太学来培 考核办法,认为从中央到地方,要全面而
董仲舒提出整饬吏治应从三方面着手: 能,德才兼备。董仲舒认为,为政之道,惟在 的代表,指出了各自的贤良所在,同时指出
首先,要改变选官制度,废除“任子”和“赀 用人。君主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看到 这些贤良的共同特点在于依靠自己的聪明
选”制。他说“: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 一切,也不可能听到一切,所以君主必须靠 才智,以天下为公,以光大君主恩德为己
董仲舒之所以积极主张贤人辅政,除了
汉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家也积聚了
这是他理想政治的一个方面外,还有以下三
大量的社会财富。随着形势的变化,统治者
方面的原因:第一,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西
逐渐放弃了黄老学说,随之而来的法律条目
汉前期的政治是比较清廉的,汉武帝即位后
的日渐增多和一大批酷吏的出现,表面上统
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借 度来考察,确保他们能尽职尽责。而天
以观察大臣们知人善任的能力,根据所 子对天下官吏每年一小查,三年一大考,
推荐的人的水平授予官职,“所贡贤者 三次大考后,根据九年的成绩,再确定升
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这样“吏二千 迁或处罚。
石皆尽心于求贤”,如此一来既能求得
3. 严格官吏升迁办法。董仲舒强
国家的安危。为此,他在《春秋繁露》中 会的发展作出了较为积极的历史贡献,
辟专章《考功名》,专门阐述了有关严以 其中一些思想对我们当今的廉政建设
治吏的思想。
仍有启迪意义。
1.赏罚分明。赏罚在中国古代吏治 中一直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用赏劝吏 之善,用罚惩吏之恶,做到赏有功、罚有
参考文献: [1]冉昭德.汉书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董 仲 舒 . 春 秋 繁 露 [M].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 , 1975.
的贪欲与民争利是政治腐败的恶因,也是社 兴衰成败的高度来对待,以此为思想基础,
为使汉武帝接受自己的观点,董仲舒
会道德沦丧的恶因,而道德的沦丧更会加重 阐述了一系列人事行政的操作规则:
借史明理,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篇中为
政治的腐败。
1.确立用人的基本原则和标准。举贤使 汉武帝列举了周公、太公、孔子等古代贤臣
早对中国儿歌进行公正评价,把中国儿歌 介绍给西方,或是较早对中国儿歌进行理 论研究。虽然,他们的儿歌搜集和儿歌研究 活动有着涉及地域小、体系不够完善和论 据不够充实等缺点,但他们的儿歌实践活 动对日后中国儿歌搜集和儿歌研究的引领 作用却是不可小觑的。
参考文献: [1]雷群明.中国古代童谣[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2]赵小阳.19 世纪 20 世纪研究北京文学和戏剧 的外文文献[J ].北京社会科学,2007(2). [3 ]蒋风. 中国 儿 童 文 学 发 展 史 [M]. 上 海 :少 年 儿 童出版社,2007. [4]李利芳.儿歌研究的多元走向[J ].湖南科技学 院学报,2007(2). [5]周作人.儿歌之研究[A]儿童文学小论[C]石家 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