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的文化功能

合集下载

简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基本内容

简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基本内容

简述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基本内容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体
系的基本核心,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也是一种极富意味和特色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对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吸取了先秦儒、法、阴阳家中有利于集权统治需要的思想成分,提出了为封建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与合理性而辩护的“三纲五常”思想。

董仲舒根据人间君臣、父子的伦理纲常、仁义道德思想,以及“阳尊阴卑”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

他认为“三纲”是天意的体现。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是处理君臣、上下关系的准绳,是调整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只要统治者用仁、义、礼、智、信区教化人民,就能得到天和鬼神保佑。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是围绕维护和巩固君主的权利而展开的。

它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

它在当时对巩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纲五常”思想探析

“三纲五常”思想探析

“三纲五常”思想探析
吕本修
【期刊名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2018(047)006
【摘要】“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三纲五常”思想孕育于先秦,形成于两汉,经过董仲舒初步论述以及《白虎通义》的系统论证而最终确立.“三纲五常”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我们要以科学辩证的态度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当代价值.
【总页数】7页(P63-69)
【作者】吕本修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校刊部山东济南25010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探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探析 [J], 王立敏
2.论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的文化功能 [J], 粟佳
3.新三纲五常:中国传统孝养思想的现代转化 [J], 杨明辉
4.孔子与封建“三纲五常”道德规范体系——兼论孔子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与影响[J], 陈谷嘉
5."三纲五常"的管理思想研究40年:系统化文献综述 [J], 刘晓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道德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是教育子女、待人接物的正确法则。

三纲为: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出自《封神演义》可见,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君主应该成为臣下的表率,父亲应该成为儿子的表率,丈夫应该成为妻子的表率,身处某种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正人先正己,三纲非但不是奴役压迫,反而是对上位者的约束,三纲并非是为臣、子、妻定的,而是给君、父、夫定的!三纲:君臣义,即君臣之间要讲信义;父子亲;夫妇顺,即夫妻要和顺。

《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五常:至于五常,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万物而成仁,秋刚正利收而为义,礼是形式,智为思想,信是保证。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

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浅议三纲五常

浅议三纲五常

浅议三纲五常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少人主张复古,把儒教定为国教。

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为维护封建的统治秩序服务的,这与我们今天民主社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分析三纲五常的内涵,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对待传统文化。

标签:三纲五常;民主;传统文化文化的发展不仅要与经济、政治相适应,而且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各种外来文化以及传统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因此有时候会导致人们思想方面的混乱。

转型期的中国,这方面的表现尤其明显。

面对社会上的丑陋现象,有些人消极悲观,有些人主张大兴儒学,以儒家的三纲五常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通过总结历史经验,人们现在越来越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价值,一些人因此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分析的方法和批判继承的方针都不行了,文化保守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儒学原教旨主义的主张纷纷整合并占有一定市场,他们断言中国只有走”儒化”之路才有民族复兴的光明前途。

[1]三纲五常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金科玉律,成为封建伦理的主要体现,封建的这一纲常礼教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

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当然在一定时期也起到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一、三纲五常的内涵先秦时的韩非,曾把”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称之为”天下之常道”,并认为这”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韩非子·忠孝》),韩非的话是所见文献中对”三纲”比较早的阐述。

孔孟并没有提出”三纲”,而是将人际关系分为五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即”五伦”。

在这五种人际关系中,孔孟一方面强调每一对中双方的区别,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就是君,臣就是臣,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严格的,不能混淆;另一方面又赋予双方双向的相对的义务,即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没有尽到做君的义务,那么臣也可不尽做臣的义务,父子之间也同样如此。

董仲舒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董仲舒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董仲舒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董仲舒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家和思想家,也是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董仲舒所处的西汉时期,特殊的社会条件对其教化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西汉初期伴随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快速恢复与发展,社会中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加之地方分裂势力日夜骚动,促使董仲舒积极探索能安定社会、稳固政权的方法;另一方面,西汉初期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为董仲舒吸收融合先秦诸子学说,并丰富发展儒家学说创造了客观条件。

董仲舒在借鉴、吸收先秦诸子学说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改造了传统儒家的教化学说,并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道德教化实践,在当时的西汉社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儒家思想学说随着董仲舒的继承、发展和教化推广过程,正式实现了从理论向实践的跃迁。

而董仲舒教化思想的确立,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教化体系的确立[1]。

新儒学在教化社会民众、稳固统治政权、维持社会秩序方面实际成效的突显,使儒学在汉代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逐步确立了其“独尊”地位,并最终成为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建国君民”的指导思想。

1 董仲舒德育思想的内容1.1 有教无类、广施教化董仲舒认为道德教化的对象应当是社会中的一切人,主张在社会中广施教化,并将教化对象分为三类人群,即君王统治者、各级官吏和社会民众。

首先,董仲舒认为“故君之御下民,奢侈者则应之以俭,骄淫者则统之以理。

未有上仁而下贼,上义而下争者也”[2],君王在国家中处于首要地位,只有君王自身具备良好的德行品质才有可能施行王道教化。

董仲舒通过构建天道哲学的方式引导、规劝统治者将儒家的伦理学说作为统治思想,因为只有君王通过内化儒家经典以成圣成善,才能教化臣子万民修身成善,否则将会“臣投他国、子奔他乡”。

其次,对于承担“施教者”角色的各级官吏,董仲舒主张要通过儒家政治伦理提升官员的道德水平,即在严格管理选官制度的基础上,以儒家思想中的君臣之道教化文武百官,使之自觉用伦理道德约束言行。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

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

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

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目录三纲五常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泊静子曰:上文所引《论语·为政》语,何晏集解所引马融注,实已为后人之见解,不得谓之为孔子之本意。

故概述中所谓“源于孔子”,实为臆造。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

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有五常:仁、义、理、智、信五常也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即木、火、土、金、水的正常运动。

《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常是不变的意思,这里指一定准则。

五常就是五条准则,也叫“五伦”。

这是封建礼教。

五常的内容,旧时说法不一。

一说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所规定的关系;二说是指仁、义、礼、智、信等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它和“三纲”常连起来说,即“三纲五常”。

一般不说成“三纲五伦”。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

浅议董仲舒思想及影响摘要:董仲舒儒是汉代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他用“天人三策”的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这样使儒学融合了阴阳、五行及道家思想,从而锻造了儒学的兼容性和应变能力,使得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的思想也对儒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在西汉思想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董仲舒董仲舒是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他的儒学思想和独尊儒术的建议,对儒学的历史性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对董仲舒的评价不一,到底他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我们不能从单方面来评价,要用辩证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功与过。

一、罢黜百家和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在众多对策中,董仲舒的的对策很受汉武帝的欣赏,这就是汉学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在对策中说“至周之末世,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禁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而国破亡矣”。

又说“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董仲舒建议武帝要实行“更化”,就是肯定“有为”.否定“无为”,同时也就是改变主导思想路线,改变治国主张。

在最后一次“对策”中明确建议实行“大一统”的政策。

董仲舒的这些建议都被汉武帝采纳了,班固评述此问题时说“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这可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接受董伸舒的“对策”而实行的。

董仲舒的这个建议影响了中国自西汉中期以后思想发展的大方向、大格局。

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时代价值

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时代价值

摘要:董仲舒作为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构筑了一套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这一传统核心价值观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通过研究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内涵及其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阐明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汲取其精华,挖掘其在当代社会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董仲舒;三纲五常;批判继承;时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23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072-02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习近平曾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概括。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在当前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怎样更好地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挖掘其在当代的社会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

本文拟在分析董仲舒“三纲五常”伦理观的基础上,谈谈其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一、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产生的背景早在春秋时期,反映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礼、乐,便已经开始“崩坏”。

秦汉虽然已经产生了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但由于一方面,当时的国家陷于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后来虽然秦朝统一,但是时间上比较仓促;另一方面,当时也未能为最高统治者所重视,因而没有被普遍推行。

至汉武帝初期,七国叛乱结束后,国内诸侯分裂割据的局势得到一定遏制,国家逐渐趋向统一。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一系列政治、思想统一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措施,结束了当时的分裂局势,实现了统一格局,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最终建成。

为了巩固皇权、稳定社会和满足发展生产力的需要,确立和普遍推行反映封建社会人伦关系的伦理观念,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

针对阶级矛盾尖锐,董仲舒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他综合先秦以及秦汉以来诸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观,正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详解

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详解

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详解时间:2014-01-06 09:22 来源:我爱看历史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但是它的形成和发展却是非常的缓慢。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以及韩非子“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的“三顺”等思想都是三纲五常思想的萌芽,而董仲舒在先人思想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三纲”的概念。

直到东汉时期的《白虎通》对此思想作了更为明确和详细的论述,至此“三纲”“五常”也被正式列为国家法典,但此时的“三纲”和“五常”还没有被连起来使用,直到东汉后期的马融首次连用了“三纲五常”这个概念。

在董仲舒看来道德便是“三纲”、“五常”,“三纲”一般被认为是用来规定上下等级之间的伦理关系,而“五常”则一般被认为是用来处理人际关系的。

所谓“三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妻之前的尊卑关系,也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则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董仲舒的“三纲”思想从孟子“人伦”思想中提取了其中三伦,即“君臣、父子、夫妻”。

在他看来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

夫妻这三种关系是最重要的的,而这三种关系中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也就是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这其实就是后人所谓的“三纲”。

他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道:“天子寿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段话主要说了不管是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都是在“天命”之下的,都必须要绝对的“顺”,否则就是“逆”。

浅谈三纲五常

浅谈三纲五常

汉代的朱买臣,在没有出仕时家中很是贫困, 汉代的朱买臣,在没有出仕时家中很是贫困, 只有靠砍柴维持生计, 只有靠砍柴维持生计,其妻子不愿意跟着他 过如此贫困的生活,就向朱买臣索要休书, 过如此贫困的生活,就向朱买臣索要休书, 朱买臣苦苦挽留妻子, 朱买臣苦苦挽留妻子,并保证到五十岁一定 会富贵,那时候一定报答妻子, 会富贵,那时候一定报答妻子,但其妻子不 终于拿着休书改节去了。 信,终于拿着休书改节去了。此说明中国历 史上的女人同样享有休夫的权利。 史上的女人同样享有休夫的权利。
浅谈“三纲五常” 浅谈“三纲五常”
出处
出处: 论语·为政 为政》 殷因于夏礼 殷因于夏礼, 出处:《论语 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 可知也”何晏集解: 马融曰: 所因, 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 三纲五常也。’”源于西汉董仲舒的 源于西汉董仲舒的《 三纲五常也。’”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 繁露》一书。 繁露》一书。
三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 三纲指三种人伦从属关系:君为臣纲,君不 臣投外国,父为子纲,父不正, 正,臣投外国,父为子纲,父不正,子奔他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三纲之 观念亦存于法家, 韩非子》中讲: 观念亦存于法家,《韩非子》中讲:“臣事 子事父,妻事夫。 君,子事父,妻事夫。”
小故事
据说康熙皇帝曾书写好了挂在自己的卧榻旁, 据说康熙皇帝曾书写好了挂在自己的卧榻旁,以警 示后人。江西翰林院沈仲仁,户科给事沈仲义, 示后人。江西翰林院沈仲仁,户科给事沈仲义,为 争家产,俱控蒙南直。于总宪朱批,贴出辕门, 争家产,俱控蒙南直。于总宪朱批,贴出辕门,兄 弟二人一见,痛哭而回。批曰: 鹁鸽呼雏, 弟二人一见,痛哭而回。批曰:“鹁鸽呼雏,乌鸦 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而聚其众, 反哺,仁也;鹿得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而聚其众, 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 义也;羊羔跪乳,马不欺母,礼也;蜘蛛纲罗意为 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 食,蝼蚁塞穴而避水,智也;鸡非晓而不鸣,雁非 社而不至,信也;禽兽尚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 社而不至,信也;禽兽尚有五常,人为万物之灵, 祖宗遗产何需争?而伤手足之大情,兄通万卷, 祖宗遗产何需争?而伤手足之大情,兄通万卷,全 无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害兄之理。 无教弟之才,弟掌六科,岂有害兄之理。沈仲仁仁 而不仁,沈仲义义而不义。知过必改,再思可也。 而不仁,沈仲义义而不义。知过必改,再思可也。

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

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

论“三纲五常”的形成和影响一般认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体系基本核心的是“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亦即根据上下、尊卑之序,严格加以界定的三种伦理关系;所谓“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亦即五种恒常不变的道德准则。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般人所信奉的所谓“名教”、“礼教”、“世教”以及“王教”,其实指的都是“三纲五常”。

学术界普遍认为,三纲五常是儒家政治伦理的根本原则;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

一、孔孟儒学主张的是“正名”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思想、制度都发生剧烈变动的时代,按孔子的说法,当时是“礼坏乐崩”、“子弑其父,臣弑其君”的僭越无度的状况。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必然是关注国计民生的,要求社会稳定、人民富庶;所以,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便格外关注建构一种实用的政治伦理原则,以恢复或重建社会稳定的正常秩序。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有人认为是“仁”,有人认为是“礼”;其实,这不应该是有多大分歧的。

孔子自己就说过:“克己复礼为仁。

”[1]“仁”是孔子实现其理想的动机或目的,而“礼”则是其手段,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孔子提倡以礼治国,就是要求社会各阶层的人们严格遵守“礼”的规定,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等级名分来取得财产,分配财产;每个人都应该安分守己,安贫乐道,不要犯上作乱等等,做到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倘若能够做到这样的话,天下自然就“归于仁”了。

礼治的起点是“正名”[2],即把维护君臣父子的名分当作治国的根本。

这一主张落实在政治之上,其基本要求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意思是说做君王的要像君王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各自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礼节和道德标准。

孔子强调的主要是以礼作为君臣之间和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等等社会关系的准则,如君臣之间要以礼相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提出了的理论。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

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

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董仲舒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董仲舒对儒学发展影响的简单介绍:
1. 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董仲舒在继承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法家等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儒学体系,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他提出的“三纲五常”等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原则,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董仲舒在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

他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也为后来的儒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3. 促进了儒学与其他学派的交流融合:董仲舒在吸收其他学派思想的同时,也积极与道家、法家等学派进行交流融合。

这种交流融合不仅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也为后来的学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4. 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传承:董仲舒之后的历代儒家学者,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学说也成为了后世儒家学者研究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总之,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确立了儒学在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涵,促进了儒学与其他学派的交流融合,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传承。

对“三纲五常”的时代特性浅析

对“三纲五常”的时代特性浅析

对“三纲五常”的时代特性浅析作者:雷宇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7期【摘要】“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三纲所强调的是封建主义人伦的尊卑与主从关系;五常所强调的则是处理这种人伦关系的道德准则。

三纲五常政治伦理原则的形成,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成熟,因而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是将其奉为治世准则。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在不断改变与进步,作为封建统治秩序的“三纲五常”也就体现出了其消极的一面。

“三纲五常”长期将人们束缚在了长幼尊卑不可变,男权女从的封建思想里,并且它加深了百姓的奴化意识,对封建统治者绝对的服从使人们的思想不能解放,改革创新也就无从谈起,社会的发展自然会停滞不前。

但即使是具有如此消极影响的三纲五常,我们也可以变换角度,以积极科学的方法和辩证的态度去重新审视它、运用它,让它所蕴含的正确的人伦关系以及处理人伦关系的道德准能为促进社会前进和提高人们思想文化素质贡献出自己的正能量,并让它成为具有当今时代特色的“三纲五常”。

【关键词】三纲五常;时代特色;灵活运用;道德准则一、对“三纲”的理解在中国古代,“三纲”是封建统治者对国内人民进行思想束缚和奴化教育的有力武器,三纲的确立使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严密的等级尊卑制度。

所谓“纲”即纲领,也就是要完全执行的意思。

大臣需完全服从君王,孩子需完全听从父母,妻子需完全听从丈夫。

这样一来,社会本来的公平性便迅速失去,而且中央集权的统治者更可大肆进行压迫与剥削统治。

长久的剥削压迫虽然让人们有了反抗的情绪与反抗的行为,但由于小农思想的局限与奴化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始终处于被剥削地位无法解脱。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就被所谓的“三纲”严重阻碍了。

但事物皆有两面性,“三纲”虽有它的消极影响,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在当今时代,由于西方国家的平等观念影响,长幼尊卑的观念已经越发的被淡化:工作中,下级对上级的指示不加重视,有恃无恐;家庭里,子女不懂得尊敬长辈,被过分溺爱,十分娇弱;在婚姻中,男女职责的定位逐渐模糊,甚至互调,这导致了一系列的家庭关系矛盾。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收藏人:华夏董氏大家族(董炎星)2010-05-29 | 阅:1800 转:28| 来源| 分享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源于其神学化的儒学。

董仲舒从"天意在任德教而不用刑罚"的观点出发,十分重视道德教化,他把道德教化视为防奸止邪的堤坝。

所谓道德教化就是在全社会进行儒家伦理教育。

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就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人际关系,即"五伦"。

处理"五伦"关系的道德信条应该是仁、义、礼、智、信,即"五常"。

在"五伦"之中,董仲舒最重视君臣、父子、夫妇这三伦,他以"天意"在"尊阳抑阴"为理论根据将这三者之间的等级关系、主从关系绝对化了,这就是所谓的"王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王道三纲"发展至后世,就是中国封建社?quot;纲常名教" 的伦理学基础,"三纲"与"五常"合称,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纲五常”被董仲舒论证为“天意”安排的永恒不变的信条,他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在这里,他所说的“道”就是指“三纲五常”的道德信条,这些道德是做为“百神之君”的“天”安排给人世间的,只要是“天意”不变,它就永远不能改变,董仲舒的思想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权、君权、神权、父权、夫权、族权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给中国古代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鲁迅先生说“封建礼教吃人”。

关于实施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董仲舒提出如下几条:1.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思想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思想
影响政治制度:三纲五常对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影响,如君主集权、官僚制度等。
塑造民族性格:三纲五常对古代民族性格产生了影响,如勤劳、节俭、谦逊等。
三纲五常对古代政治制度 的影响
君臣关系:强调君主集权, 臣子服从
父子关系:强调父权至上, 子女孝顺
夫妻关系:强调夫权主导, 妻子顺从
政治制度:以三纲五常为 基础,建立严格的等级制 度和道德规范
实践应用:将 三纲五常的理 念应用到实际 生活和工作中, 推动社会和谐
发展
三纲五常在未来社会的展 望
三纲五常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 三纲五常仍然具 有重要的道德规 范作用,可以指 导人们的行为和 价值观。
三纲五常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变化,三纲五 常也需要不断地 创新和发展,以 适应现代社会的 需求。
三纲五常的观念可能引发性别 歧视、年龄歧视等问题,与现 代社会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等原则相违背
三纲五常的观念可能限制个人 的发展和创新,与现代社会的 进步理念相冲突
批判三纲五常的声音与观 点
批判者认为三纲五常思想过于保守,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和个性发展。
有人认为三纲五常思想过于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忽视了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发展:春秋战国时 期,儒家思想得到 广泛传播
完善:汉朝时期, 董仲舒提出“三纲 五常”理论
影响: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的道德准则 ,影响深远
三纲五常在古代社会中的 地位
三纲五常是古代社会的道德准则,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
三纲五常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忠诚:在现代社会中, 忠诚仍然是一种重要 的品质,无论是在工 作还是在人际关系中。
孝顺:在现代社会中, 孝顺仍然是一种重要 的价值观,尤其是在 家庭关系中。

历史上儒家所说的三纲五常是什么(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

历史上儒家所说的三纲五常是什么(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

历史上儒家所说的三纲五常是什么(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信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纲成为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化人民的工具,是在宋明以后。

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的观点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

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这种说法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

其核心是从于正理或无条件服从于上下关系,三纲立足于关系下的服从,而孔子立足于正理,倡导无论地位都该依正理尽本份。

“三纲五常”的形成与发展三纲、五常两词,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期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董仲舒,完成于朱熹。

但是董仲舒没有将“三纲”和“五常”并提连称,首次并提连称的是东汉后期的经学家马融。

这种并提连称意味着封建思想家终于把封建纲纪和处理这种纲纪的道德原则结合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伦理道德体系。

宋朝时期,“朱熹发展天理说,把“三纲五常”与“天理”联结在一起,他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的展开,是“天理”体现于社会规范的当然的产物,是永恒不变的协调社会关系的妙药”,至此,朱熹的“理一分舒”论便成为社会生活秩序的规范了。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董仲舒从孔孟认为社会有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择其要者定为”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再将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合为“五常”,这是“三纲五常”的来历。

“三纲五常”历来被视为皇权专制主义的根基。

但是细细看来,在专制之外,它也一样有着虚君立宪的功用。

虽然说是君为臣纲,但却是天下之道中的一维而已。

在“三纲”里,尤其是这个“父为子纲”,引出一个“孝”字。

所谓家国并举,忠孝相通。

国是家的扩大,忠亦是孝的延伸。

所以在逻辑上,“孝”倒是“忠”的前提。

更何况皇帝亦是“天”的儿子,首先也要“事天以孝道”。

这样,就在意识形态上造就了“孝”、“忠”两元分离的局面。

董仲舒的“五常”,把儒家的道德教条形而上学化和宗教化结合在一起。

“仁、义、礼、智、信”在孔孟那里,不过是世俗的道德。

可在董仲舒手中,这才获得了本源,成为体现“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规。

这个“五常”,其实是高于皇权的。

虽然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人主的发号施令,一样要受到“五常”的约束。

否则,其统治的合法性一样要受到怀疑和削弱。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和其它的“立宪”制度一样,在历史上有效防止了皇权专制主义在废封建兴郡县之后的无限扩张。

事实上,秦始皇这样的君王,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三纲五常”理论是董仲舒在社会政治学说上到“大一统”,特别是“三纲”理论对后世有极其巨大且有害的影响。

历史评价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

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

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

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消极作用: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他山之石——韩国学者赵骏河在他的《东方伦理道德》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一书中对“三纲”解释如下:“纲”具有“模范”的意义,在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君为臣纲”就是说上级是下级的模范,“父为子纲”是说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夫为妻纲”是说丈夫是妻子的模范。

“三纲五常”与文化密码——汉字所显示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

“三纲五常”与文化密码——汉字所显示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and the Culture Codes——The
relationships reflected in Chinese characters between emperor and minister, father and son,
husband and wife
作者: 刘文灵
作者机构: 安阳师范学院教育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河南安阳455002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5-5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三纲五常;文化密码;汉字
摘要:汉代董仲舒所倡导的"三纲五常"是封建伦理精神的核心内容,对国民的精神统治有
近2000年的历史,所以,它对人们性格的影响是深入灵魂的。

但是,现实社会中"三纲五常"的起点并不是董仲舒的理论诞生之时。

通过对相关汉字偏旁部首的解读可以确定一个事实:在远古时代,君臣、父子、夫妻关系就是不平等的,而且这种不平等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决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纲 五常 ”思 想的正 向文化功 能
文化相契合而获得统治者青睐 ,得到强制 的自上
而下 的全 面实 施 ,形成 系统 规范 的家 庭制 度 和政
( )文化整 合功 能 一
治制度 , 严格控制和约束人民的思想与行为 ,对
稳定社会秩序 、 维护社会团结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是 结构 整合 。社 会是 一个 由不 同要 素 、不
粟 佳
500 ) 10 6 ( 华南理工大学 新 闻与传播学 院,广州 摘
要 :董伸舒 的 “ 三纲五 常”思想作 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体 系的基本核心 ,对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
了深刻影响 ,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 三纲五常”思想的正向文化功 能体现在 文化整合功能 、文化导 向功能和 文化传播功能三个方面 ;负向文化 功能体现在 文化滞后和反文化 两个方 面。
第3 2卷

佳 :论董仲舒 “ 三纲五常”思想的文化功 能
3 3
层次都有 自己的功能 , 只有通过统一 的文化整合 ,
才能实现各要素和层次之间的功能互补 ,使整个 社会 结构 的功 能达 到协调 一致 。[5董 仲舒 的 “ 3 1 三 纲五常” 思想覆盖社会政治制度 、 思想文化制度、 伦理道德规范等层面, 使社会结构成为一个严密、 协调的功能体系 ,实现对整个社会 的运行发挥全 面作用。同时 ,政治强制与道德教化的完美结合
“ 常” 指 “ 、义 、礼 、智 、信 ” 五种道 德评 五 仁
判标准 。三纲和五常的结合 ,形成了一体化的严
整 的道 德体 系 ,覆 盖 了社 会 生活 中的政 治关 系 、
家庭关系 ,从文化深层结构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人
们 的行 为 规范 和心 理状态 ,从 而成 为封 建道 德 的
总原则。【 1 J 李宗桂教授指 出,秦汉时期 ,是 中国 文化的定型期。[ 4 2 笔者认为 ,“ 1 2 三纲五常”思想
第3 卷 第6 2 期
2 1年 1 月 01 1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HUNAN T UNI CI Y VERS T I Y
、o. 2 No 6 ,1 3 .
NO .2 1 V 0 1
论董仲舒 “ 三纲五 常’ ’思想 的文化 功能
在这 一时 期发 挥 了重大 的作 用 ,深 刻地 影 响 了中 国两 千多 年 的文化传 承 ,具有 极大 的文 化功 能 。
化和统一国家的形成 ,实现了文化的高度整合。
二是规 范 整合 。规 范受价 值 观念 的支 配 ,规 范必 须与统 一 的价值 观 念相 吻合 才能 达到 社会 实
关键词 :董仲舒 ;“ 三纲五常” ;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 :G 12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 9 2 2 1) 2 0
董仲舒吸取了先秦道 、法 、阴阳家中有利于
集 权统 治需 要 的思想 成分 ,提 出 了为封 建统 治和
衡 与整合 ,负 向功 能则是 打破 这种 均衡 与整 合 。

保障。L 。 3 老子提出了 “ 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 l 5 小
孟 子 提 出了 “ 王道 仁政 ” 的治 国理想 ,这 些 意识 形 态 都与 当时 主流 价值 观 即君王 的统 治需 要不 相 符合 ,因此 都无法 实 现 。“ 纲五 常 ”思想 与政 治 三
效 。道德 、法律及规章制度等规范的系统化和协 调一致 ,才能使个人行为 、群体行为和整个社会
行 为有 章 可循 ,有法 可依 ,社 会 秩序 的维 系才 有
文化功能也称文化价值 ,是指文化对社会 、群体 或个人等不同层面所产生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体 现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任何一种 文化都有其正 、 负向功能 , 三纲五常” “ 思想也不 例外 ,其文化的正 向功能可以维持社会系统 的均
文化整合功能是指将不同的文化调和 、吸收 和融化 ,从而趋于一体化过程的功能 。它包括价 值整合 、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三种形式。
收稿 日期 :2 1.62 0 10—0
同层次组合起来 的复杂的结构系统 , 其中各要素 、
作者 简 介 :粟 佳 (18 .,女 ,湖 南沅 江人 ,硕 士生 ,主要 从事 中 国哲学 研究 。 96)
规 范 着不 同社会 角 色 的思想 与行 为 ,有 利 于调节
“ 三纲五常”思想不断扩散、巩固的结果 。三纲 的外在规范与五常的内在修养相结合 、儒学与政 治相交融 ,这种独到的表: 达方式最大的功能是建 立了汉代 以后的文化模式 :即重视等级制度 、注 重人伦孝悌 ,浓厚的家族观念的中国传统文化模 式。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 三纲五常” 思想 中的 “ 、义 、礼 、智 、信 ”这 五种 道德 价 仁

是价值整合 。价值观念的统一 ,使社会成
员 能够 获得 对社 会现 象是 非美 丑 的一致 性 的评价
等级秩序的神圣性与合理性而辩护的“ 三纲五常”
思 想 ,这种 思想 得到统 治 者 的大 力推 行 。“ 三纲 ” 指 “ 为 臣纲 、父为 子纲 、夫 为妻 纲 ”三种 界定 君
标准。 “ 1 三纲五常” 思想整合了当时社会多元 的价值观和思想文化 ,形成了统一 的价值系统 , 实现了价值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 ,每个 学派都创立了其独特的价值系统 :儒家以 “ 仁” 为核心的价值原则 ;道家心不逐于物 、清净无为 的价值原则 ;法家强调严刑峻法的价值原则等。 没有统一的价值系统 ,因而无从在文化心理和价 值取 向方面沟通 。… “ 三纲五常”思想为国家的
政 治 生活 和家庭 的伦 理 生活提 供 了一套 缜 密 的价 值 标准 , 深刻 地影 响着 人们 思维 方式 、 价值 取 向 、 伦 理 观念 和理想 人格 ,促 进 了统 一思想 、统一 文
明确的社会伦理关系。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 中的 “ 阳尊 阴卑 , 阳贱 阴 ” 想 , 贵 思 认为 作为 “ 阴” 的臣子妇必须无条件服从作为 “ 阳”的君父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