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9课辛亥革命一课一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随堂练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随堂练习题

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武昌起义后,由于立宪派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

这些现象( )A.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B.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C.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群众基础D.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选B 据材料“立宪派……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可知辛亥革命扩大了革命的社会基础,并非资产阶级革命派掌握地方政权,故A项错误;据材料“他们的转向扩大了革命的阵营和力量;而旧官僚在革命到来之时,则选择了反正、独立或是逃亡”说明立宪派与旧官僚投身革命,加速了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辛亥革命对清王朝的影响而非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影响,故D 项错误。

2.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 )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D.为中华民国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选A 据材料“《清帝逊位诏书》”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可知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故A项正确;据材料“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可知不是主动退位,材料“定为共和立宪政体”表明是共和政体而不是君主立宪政体,故B项错误;清帝退位后中国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1月1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民主性、革命性。

”文中的“民主性、革命性”是指( )A.规定“主权在民”“五权分立”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解析:选A 据所学可知“主权在民”和“五权分立”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体现人民掌握主权和权力限制的原则,具有“民主性、革命性”,故A项正确;形式上的宪法不能体现民主性,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涉及国家根本任务的内容,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未得到有效实践,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故D项错误。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时作业19 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

”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的行动是( A )A.成立中国同盟会B.与保皇派论战C.发动黄花岗起义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解析:题干是孙中山于1905年提出的,这表明革命党人已意识到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故本题选A项。

2.1909年,革命气氛至为消沉,梁启超曾欣慰地说:“数年前革命之说遍天下,自预备立宪之诏既颁,乃如汤沃雪。

夫一诏安能有此奇效?希望心有所寄,则民气不期靖而自靖。

”材料表明( D )A.辛亥革命缺乏应有的群众基础B.维新改良再一次成为社会主流C.梁启超始终坚持走改良的道路D.部分仁人志士热衷于立宪改良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面对革命气氛至为消沉的状况,部分仁人志士是热衷于立宪改良的,故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从史实上来看维新改良并未再一次成为社会主流,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错在“始终坚持”,排除。

3.孙中山先生将林肯总统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讲中的“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巧妙地翻译为“民有、民治、民享”。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为人民而设,为人民求幸福”的三民主义。

这主要说明了( B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B.三民主义是以民为本的思想C.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解析:由材料中的“民有、民治、民享”“为人民而设,为人民求幸福”可知孙中山着重强调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

其他三项并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之意。

4.“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文中的“革命性、民主性”是指( A ) 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指的是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民主性”指的是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A项正确。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学案学习目标探学新知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背景(1)《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新政”的内容与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2)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革命代表——孙中山(1)背景: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广州、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他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

(2)活动:①兴中会: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同盟会:A、创立: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B、性质: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

C、纲领:“,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D、理论: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E、意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③反清起义: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2)过程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③立宪派先后掀起3次请愿速开国会运动,④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

(3)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学而致用:题1、下列图片反映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些因素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①民族危机的深重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严重阻碍③清政府腐败无能④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题2、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纲领,其中的“民权主义”是指( )A.反对满洲贵族压迫B.反对帝国主义C.建立民主共和国D.平均地权题3、“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革命党人为改变这种现象而采取的最主要行动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B.与保皇派论战C.发动黄花岗起义D.成立南京临时政府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随即与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

第19课辛亥革命必备知识基础练进阶训练第一层知识点一资产阶级某某革命的兴起1.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这说明中国同盟会(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C.使某某某某理念日益深入人心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知识点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成立2.孙某某评价20世纪初发生在某某的某一事件时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文中的“斯役”是指(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C.某某起义 D.秋收起义3.1911年10月12日,刚刚到达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孙某某从一份地方报纸上看到一个有关中国的消息,他当时的第一想法便是尽快回国,以实现亲自领导革命的夙愿。

这一消息应是( )A.武昌起义爆发 B.中华民国成立C.清帝退位 D.同盟会成立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条规定: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

由此可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是(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C.君主立宪制 D.联邦制知识点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5.“江城首义起风雷,万里神州荡浊埃。

创立某某皇族废,三民硕果笑颜开。

”该诗是为了纪念(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 D.戊戌维新运动6.有学者认为:以孙某某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

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

材料表明革命派( ) A.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 B.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C.有民族某某革命的诉求 D.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关键能力综合练进阶训练第二层1.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满洲贵族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

第19课辛亥革命(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从1903年开始,一股“黄帝热”在中国蔓延:越来越多的刊物采用黄帝纪年、不同版本黄帝肖像画的出现及流传、不断增多的有关黄帝事迹论说的出版等。

其反映出的社会思潮是( )A.物竞天择B.驱除鞑虏C.民主共和D.君主立宪解析:选B。

黄帝被认为是汉族的始祖,“黄帝热”的蔓延反映出汉族人士排满的情绪,故B项正确;物竞天择代表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种族竞争,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黄帝热”的蔓延体现出反满的汉族民族主义,未体现民主共和,故C项错误;“黄帝热”的蔓延也无法反映君主立宪思潮,故D项错误。

2.近代中国某报刊曰:“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乃取戊己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

”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总理衙门设立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实施D.“庚子拳乱”爆发解析:选C。

据材料“及乎拳祸猝起……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可知,这是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进行的改革,总理衙门设立是在1861年,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在1898年,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实施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庚子拳乱”是指义和团运动,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3.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

这一事态( )A.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B.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C.使立宪派成员淡出政治舞台D.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解析:选D。

1911年维新变法已失败,故A项错误;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成立后就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不是1911年后才转向武装起义的,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失败后,立宪派一直存在,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可知,部分立宪派转向了革命派,并未淡出政治舞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组建“皇族内阁”,使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转而支持革命派,这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故D项正确。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9课辛亥革命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9课辛亥革命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第19课辛亥革命1.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

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

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

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2.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3.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4.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作出严格限制。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5.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

近人作《陈元孝舟泊崖山诗意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

章太炎此举意在()A.提倡反清复明B.抵制保皇势力C.宣扬传统文化D.激发民族主义6.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

……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

第19课辛亥革命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

”这一改革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主动实行改革,最终改革失败,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由此可见这一改革是清末新政,故选C项。

无论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的失败,均未带来清朝覆亡的结局,故A、B两项错误;辛亥革命不属于清朝改革的X畴,故D项错误。

2.吴玉章先生曾写下诗句“廿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以纪念某事件。

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兴中会建立B.中国同盟会成立C.武昌起义D.中华民国成立,东京盛会集群贤”反映的是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B项与题意相符。

A项是在1894年,C项是在1911年,D项是在1912年,均排除。

3.孙某某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

”主要是因为(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故D 项正确;黄花岗起义最终失败了,没有扩大武装起义的规模,故A项错误;黄花岗起义不是武昌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C项仅是指精神方面的意义,故排除。

4.下面这幅漫画所反映的背景事件是( )A.清帝退位B.太平天国运动兴起C.甲午中日战争失败D.武昌起义爆发,从城墙上“武昌”很容易联想到武昌起义,得出此漫画就是指“武昌起义爆发”,故选D项。

5.1912年元旦,孙某某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其地点是( )A.某某B.武昌C.某某D.某某年元旦,孙某某在某某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故D项正确。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这条规定的实际意义在于( )A.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B.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C.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D.改变了旧的社会性质,那就从理论上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故B 项正确。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后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课后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

第19课辛亥革命基础达标(限时5分钟)1. 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A. 资产阶级某某革命有了统一领导中心B. 首次明确提出了反对清朝统治的目标C. 革命党人着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D. 孙某某某某革命思想为民众广泛接受2. 孙某某评价20世纪初发生在某某的某一事件时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文中的“斯役”是指()A. 黄花岗起义B. 武昌起义C. 太平天国运动D. 义和团运动3. 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某某性”。

其中“革命性、某某性”主要是指《临时约法》()A. 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B. 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C. 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 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4.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观念里萌动着中华民族第一缕复兴的力量。

这表明辛亥革命()A. 传播了某某某某理念B. 实践了资产阶级某某政治C.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5. 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人评论说:“今日之革命家皆注意于种族革命、政治革命,而未闻乘此时机并行社会革命。

”这说明辛亥革命()A. 实现了某某革命目标B. 以反满方案为宗旨C. 改造社会的效果有限D. 脱离了中国实际素养提升(限时12分钟)6. 1911 年10月15日,某某有报刊登载“京城失守,清帝逃去”,“清摄政王昨晚暴卒,清皇太后自缢死”等新闻。

这表明()A.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 中华民国业已成立C. 时局突变,舆论混乱D. 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7. 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某某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A. 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B. 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的结束D. 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8. 1851年和1911年都是农历辛亥年,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随堂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随堂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

第六单元第19课1.晚清政府推行的自救运动“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没有挽救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直接促使了武昌起义的爆发B.加强了清政府的综合实力C.阻挡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D.为酝酿某某革命创造条件[解析]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新军等革命的武装力量,为资产阶级某某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故答案为D项。

其他选项说法皆不符合史实。

2.“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段话表明孙某某强调的革命中心纲领是( C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解析] 题干材料的大意是在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完成民族革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实质上表达了对某某某某的向往,故C项正确。

3.某某史学界多数人主X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下列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B )A.结束了封建制度B.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某某政体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D.传播了某某某某观念[解析] 把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主要是从政治体制上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某某国,A项明显错误,排除。

C、D两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只有B项最符合题意。

4.(2020·某某)该图像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C )A.清朝政治统治结束B.武昌起义取得胜利C.某某某某政体建立D.中国实现民族独立[解析] 据图片信息可知,这是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某某某某政体建立,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政治统治结束,A项错误;武昌起义取得胜利是1911年10月,B项与题意不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现民族独立,D项错误。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19课 辛亥革命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历史纲要导引辛亥革命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学科素养对接知识点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清政府力图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兴中会成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2)同盟会成立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3)三民主义的提出①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②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

(4)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清末“预备立宪”(1)在革命运动推动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

(2)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3)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学习聚焦]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立宪运动也造成很大声势。

孙中山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

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新教材】2021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19课 辛亥革命 (含解析)

【新教材】2021版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19课 辛亥革命 (含解析)

第19课辛亥革命目标展示·定方向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问题导引1.了解清末新政的背景、目的、特点、内容、结果、影响(或认识)。

(历史解释)2.了解清末预备立宪的背景、时间、过程、结果、影响。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的背景、时间、地点、性质、纲领、影响。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4.三民主义提出的时间、内容、意义、局限。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5.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概括其过程、评价其影响。

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6.指出武昌起义的条件、时间、结果、影响。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内容、影响。

(唯物史观) 历史时空基础必备·探新知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外部因素:__民族危机__的加深。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__民族资本主义__的发展。

3.阶级基础:__民族资产阶级__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20世纪初,西方__民主革命思想__的传播。

5.条件成熟(1)清末新政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使人们认识到推翻清政府的必要性。

①背景:《__辛丑条约__》的签订。

②目的:清政府通过“新政”进行“__自救__”。

③特点:“新政”的内容与__戊戌维新__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④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项目举措意义⑥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预备立宪加剧了清王朝的覆灭①背景:在革命运动推动下。

②时间:1906~1911年。

③过程A.1906年,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B.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__钦定宪法大纲__》,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C.立宪派先后掀起3次请愿速开国会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基础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

2022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基础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

第19课辛亥革命题组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2020北京东城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孙中山曾说,“欲求生产分配平均,亦必先将土地归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

这反映了他的哪一主张(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主主义D.民生主义答案: D2.(2020安徽宿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这说明中国同盟会( )A.推动了各个革命团体的“百家争鸣”B.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日益高涨C.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使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答案:B题组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3.(2020广东广州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县。

这一事件( )A.是“实业救国”出现的标志B.表明辛亥革命由此正式爆发C.表明中华民国地方政权得以建立D.为武昌起义爆发创造了条件答案:D4.(2020安徽铜陵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发表《对外宣言书》,宣称“凡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止。

”这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 )A.没有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危害B.推翻清王朝后的革命策略C.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承认和支持D.外交政策与清政府一致答案: B解析:南京临时政府承认列强特权明显是为了换取列强的承认和支持,所以其举措属于推翻清王朝后的策略,故选B项。

题组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5.(2021山东聊城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尽管废除帝制并不等于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中,作为半殖民地国家的中国首先推翻帝制,不仅走在亚洲的前列,就是在欧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评价侧重于辛亥革命的( )A.世界意义B.政体变革C.思想启蒙D.反帝色彩答案:A解析:“不仅走在亚洲的前列,就是在欧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表明这一评价侧重的是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故选A项;B项是对中国而言,无法凸显其世界意义,排除B项;推翻帝制属于政体变革,与思想启蒙无关,排除C项;推翻帝制指的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而非反对帝国主义,排除D项。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检测(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第19课辛亥革命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下图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表明( ),可知“专制”是树的下部,“立宪”是树的上部,中间是断开的,二者截然分开,说明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C项正确。

2.1909年,广东省咨议局首次进行议员选举,广州府选民共1 600余人,真正投票的仅有399人。

该府各属85个投票所,有60处仅有一票。

由此可知,当时( )1600余人,真正投票的仅有399人。

该府各属85个投票所,有60处仅有一票”,可知参与的群众较少,政治改革基础薄弱,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在预备立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强调其是否违背潮流,排除A项;题干材料强调预备立宪的群众基础薄弱,不能体现清朝统治是否日益孤立,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南方革命党人,排除D项。

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李书城回忆道:“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两句话,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意义多不提及。

”当时之所以这样宣传,主要是因为( ),可知革命党人之所以侧重反对清朝统治而轻视建立民国和平均地权,主要是为了借助民族主义扩大群众基础,D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时代要求,A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是民族资产阶级局限性的表现,而不是革命时机没有成熟,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4.山东巡抚孙宝琦致清廷责任内阁电:“今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

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

”孙宝琦此电文的背景是( )A.“皇族内阁”的出现,如决江河。

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渴望共和政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D项正确。

5.下表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成立的革命政府的人员组成情况。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伍中混入旧官僚,说明革命反封建具有不彻底性,B项正确;题干表格没有涉及各阶层都支持辛亥革命,A项错误;题干表格不能反映出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C项错误;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D项错误。

第19课 辛亥革命(同步练习)(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同步练习)(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辛亥革命(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满洲贵族载泽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国。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宪政轨道。

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些行动是因为()A.武昌起义的爆发B.国内矛盾的激化C.黄花岗起义爆发D.革命党人的妥协2.1909年,广东省咨议局首次进行议员选举,广州府选民共1 600余人,真正投票的仅有399人。

该府各属共85个投票所,有60个均仅有一票。

由此可知,当时()A.预备立宪违背历史潮流B.政治改革缺乏群众基础C.清朝统治日益孤立D.南方革命思想宣传深入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李书城回忆道:“同盟会会员在国内宣传革命、运动革命时,只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两句话,而对‘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意义多不提及。

”当时之所以这样宣传,主要是因为()A.革命目标脱离时代要求B.革命时机没有成熟C.革命精神未能形成D.革命基础尚需扩大4.下表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成立的革命政府的人员组成情况。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单位:人)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反封建不彻底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是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七章。

该约法将基本权利的条款单列一章,冠以“人民”的名称,置于“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的前面。

此结构安排()A.有效地防止了袁世凯专权B.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C.确保了责任内阁制的实行D.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6.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

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体312个。

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A.政党政治在中国确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7.下表为1901年《申报》转载的地方督抚奏请“新政”的奏折。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第19课辛亥革命(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第19课辛亥革命(含答案解析)

第19课辛亥革命(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1904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其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由升学或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中等以上给相应翰林、进士、举人等出身奖励,并授予官职或予以升学。

这一举措意在( )A. 贯彻中体西用的宗旨B. 阻塞士人的进身之阶C. 缓解停废科举制的阻力D. 推动新式学堂的发展2.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正确的是()A. 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 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C.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 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3.孙中山先生认为“全额的生产皆为工人血汗所成”,地主收取租税是“坐享其成、分配之不当”。

对此,他谴责:“不平之事,孰有过于此者?”由此可知孙中山A. 代表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B. 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C. 主张享有普遍平等的民权D. 重视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4.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的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B.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C.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D. 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5.1919年,尚未成为职业革命家的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中指出,“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

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 )A.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C. 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D.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6.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图中①②分别为( )A.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B. 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C. 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D.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7.五色旗是辛亥革命中江浙地区首先使用的旗帜,设计者的理念是:“(五色旗)既可表明革命行为系为整治改造而起,非专为种族革命;又能缓和满蒙回藏各族的心理,与汉人共同努力赞助共和。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一课一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 辛亥革命一课一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考点1资产阶级某某革命的兴起1.(2019·某某嘉定区高三模拟)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将晚清的一次自救称为“假维新中的真改革”,其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是遭受重挫的清政府实行的一场挽救统治危机的自救改革,改革中仿效西方进行政治改革,实行预备立宪,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C 项正确。

A项,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军事科学为主的自强运动,并非改革,排除;B项,戊戌变法以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为政治目标,并非假改革,排除;D项,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并非改革,排除。

2.(2019·师大附中高二期末)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三年内入会且身份可考者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国内学生354人,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

由此可以看出( )。

A.同盟会的人员构成具有广泛性B.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C.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D.工人阶级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答案:A解析:同盟会的成员包含了多个阶层多个身份的人,官员、知识分子、商人、教师,甚至贫农,这些身份与职业迥异的人说明同盟会的理念深入到了多个阶层,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故A项正确。

题干仅提及了同盟会自身的成员构成,并没有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的对比,从题干中不能得出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故B项排除;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而政党政治是指国家通过政党进行国家管理的形式,同盟会并未掌权,也就谈不上通过政党进行国家管理,更谈不上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排除;辛亥革命的主力军是某某新军,故D项排除。

3.(2019·某某某某高一质检)1908年开始筹备成立全国的商会联合会,就是要把全国的资产阶级(当时这部分人成为要求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都联合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考点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2019·上海嘉定区高三模拟)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将晚清的一次自救称为“假维新中的真改革”,其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是遭受重挫的清政府实行的一场挽救统治危机的自救改革,改革中仿效西方进行政治改革,实行预备立宪,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C 项正确。

A项,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军事科学为主的自强运动,并非改革,排除;B项,戊戌变法以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为政治目标,并非假改革,排除;D项,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并非改革,排除。

2.(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二期末)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三年内入会且身份可考者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国内学生354人,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

由此可以看出( )。

A.同盟会的人员构成具有广泛性B.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C.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D.工人阶级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答案:A解析:同盟会的成员包含了多个阶层多个身份的人,官员、知识分子、商人、教师,甚至贫农,这些身份与职业迥异的人说明同盟会的理念深入到了多个阶层,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故A项正确。

题干仅提及了同盟会自身的成员构成,并没有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的对比,从题干中不能得出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故B项排除;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而政党政治是指国家通过政党进行国家管理的形式,同盟会并未掌权,也就谈不上通过政党进行国家管理,更谈不上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排除;辛亥革命的主力军是湖北新军,故D项排除。

3.(2019·福建龙岩高一质检)1908年开始筹备成立全国的商会联合会,就是要把全国的资产阶级(当时这部分人成为要求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都联合起来。

武昌起义爆发以后,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革命时机趋于成熟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危机空前严重D.改良主义思潮成为主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把全国的资产阶级”“都联合起来”“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前,随着清末政治社会矛盾加剧,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已完全孤立,中国的革命时机趋于成熟。

故答案为A项。

B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表述片面,当时不仅仅有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改良主义思潮,排除。

4.(2019·黑龙江大庆高一选考)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

这一事态( )。

A.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B.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C.使立宪派成员退出政治舞台D.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立宪派转向革命,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故A 项正确;1911年,维新改良早已失败,故B项错误;立宪派成员转向革命,不是退出政治舞台,故C项错误;同盟会一直主张武装起义,故D项错误。

考点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5.(2019·浙江宁波高一选考)武昌起义胜利后,起义总指挥吴兆麟说:“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

……借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

”这表明( )。

A.黎元洪在革命党人和新军中威望很高B.武昌起义缺少社会基础,面临危机C.武昌起义仓促进行,准备不足D.革命者希望借助黎元洪推进革命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借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可知黎元洪推进革命可以产生十分理想的效果,“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说明黎元洪只是在新军中威望很高,A项错误;B、C两项与题意、史实均不符。

故选D项。

6.(2019·河北衡水安平中学月考)下表是武昌起义后成立的革命政府人员组成。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群众基础B.具有反封建的不彻底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是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答案:B解析:革命党人对立宪派与旧官僚妥协,让他们进入革命政权,反映出辛亥革命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在政权中占少数,除此外的立宪派与旧官僚投机革命,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资产阶级的领导地位,不能反映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特征,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故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7.(2019·广东兴宁一中高三调考)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各省打出的旗帜五花八门:武昌打出了“铁血十八星旗”,上海打出了五色旗,广东出现了井字旗、青天白日旗,杭州一带打出的是白旗。

这表明( )。

A.革命党人内部政见纷杂B.思想领域出现活跃景象C.封建官僚借机投机革命D.各地对革命的理解不同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武昌起义后,各省打出的旗帜不同,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这说明各地对革命的理解不同,因此D项正确。

A项错误,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的各省中既有革命党人领导的,也有投机革命的旧官僚主导的,各省旗帜不同不只是革命党人内部政见纷杂;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领域的情况,不是思想领域;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各省独立都是封建官僚投机革命造成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的各省中也有革命党人领导的。

8.(2019·黑龙江哈尔滨三中周考)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该诏书( )。

A.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B.体现了清朝皇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C.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的结束D.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答案:A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初,中华民国成立,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2月,宣统帝被迫退位,以和平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故选A项。

B、C、D三项的说法找不到信息支撑。

考点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9.(2019·北京西城区高一合格考试)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

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A、B、D三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

10.(2019·河北张家口八校高一联考)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形式上,辛亥革命与其说是开端,倒不如说是终结。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辛亥革命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辛亥革命是民主共和思想的最终胜利D.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中国并没有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故A、B 两项错误;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并不代表最终胜利,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D项正确。

11.(2019·山东青岛高二调考)20世纪末,有学者在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时,认为那时候的中国如果不经革命的剧变,却经由立宪运动逐步演化为宪政体制,即使有一虚君也胜于经历多少年的反复暴力革命。

该学者( )。

A.正确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不足B.认为改良道路是近代中国的最佳选择C.主张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D.忽略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该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可以逐步演化为宪政体制,暴力革命是辛亥革命的不足,但戊戌政变已经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因此他所谓的辛亥革命的不足是不正确的,A项错误;该学者认为改良道路比暴力革命更好,但没有表明这是近代中国的最佳选择,B项错误;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该学者的主张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C项错误;该学者忽视了辛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的必要性和伟大意义,D项表述正确。

考点4辛亥革命的评价12.(2019·四川德阳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兼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成立的理由(要求:先分类,然后写出序号,再进行说明),指出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视角。

答案:观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

说明:政治角度——②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经济角度——①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

思想角度——⑤: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思想,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视角:近代化。

考点5政治妥协与社会革命13.(2019·吉林长春外校调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进行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

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中中国人“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的观点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赞同。

理由: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斗争;北洋军阀的混战;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的“围剿”与反“围剿”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的全面爆发等。

示例二:不赞同。

理由:戊戌变法运动的进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责任内阁制的建立;国民大革命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