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控方案
小反刍兽疫防控方案1. 疫情背景小反刍兽是一种常见的家畜,在繁殖过程中容易受到不同疾病的侵袭。
为了保障小反刍兽的健康生长和繁殖,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疫情防控方案,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2. 预防措施2.1 完善兽医检疫工作•加强对小反刍兽入栏的检疫,特别是从其他地区引进的小反刍兽,应进行必要的隔离观察,并进行疫病检测。
•加强兽医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监测和诊断能力。
•建立健全的兽医信息系统,方便兽医人员及时获取动态疫情信息,进行疾病预警和应对措施。
2.2 加强动物饲养管理•提高养殖环境的卫生水平,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
•合理安排小反刍兽的饲料,确保其营养均衡,并定期检测饲料的质量。
•对小反刍兽进行规范的养殖管理,包括控制密度、避免过度饲养等,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
•维护小反刍兽的健康状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2.3 防止疫病传播•加强小反刍兽的免疫预防工作,按照兽医建议对小反刍兽进行疫苗接种,并严格遵循疫苗使用要求。
•定期进行小反刍兽的疫病监测,尤其是易发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羊肺疫等,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对疫情发生的地区进行封控,禁止小反刍兽的流通和运输,以阻断病原体传播途径。
•强化饲料和水的质量监控,防止病原体通过饲料和水传播。
3. 应急响应措施3.1 疾病预警与监测•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网络,定期收集、汇总小反刍兽的疫情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估。
•加强与周边地区和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做好预警工作。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疫情发生后的处置流程,并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3.2 疫情处置措施•防疫人员应及时排查和隔离受感染或疑似感染的小反刍兽,并进行进一步检测和诊断。
•在疫情发生的区域实施封控措施,限制人员和动物的流动,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对确诊为感染的小反刍兽进行隔离治疗,并对其所在场所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3.3 健康宣教与群众参与•加强兽医宣教工作,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要点及防控措施
下药,按照患病部位不同,进行针对性治疗。
口腔出现症状的病羊,可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然后涂甘油2~3次/d。
蹄部出现症状的病羊,用2%来苏尔液清洗溃疡位置,同时涂松馏油(1∶10),可以用绷带包扎蹄部。
持续治疗一段时间之后,蹄壳脱落,新蹄壳就会长出。
乳头部位出现溃疡症状的病羊,用3%硼酸液洗净,涂抹青霉素软膏。
3.2 羊肝片吸虫病 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疾病,通常以雌雄同体的肝片吸虫为主。
该疾病不仅仅在羊群中出现,在牛、猪等一些家畜中也会出现。
在对羊肝片吸虫病进行防治的时候,养殖户要对羊群饲喂方面的工作做好科学的安排,保证羊群的水源卫生无污染,同时和潮湿放牧地区保持较远的距离。
当出现感染羊肝片吸虫病的病羊时,要第一时间做好隔离,为其灌服硝氯酚等药物。
除此之外,还要对所有的羊群做好按时驱虫,9月份下旬、10月份分别驱虫1次,第二年2~3月份、10~11月份展开两次驱虫。
用三氯苯唑驱虫,剂量为5~10mg/kg·bw,空腹灌服,5周后重复用药1次。
3.3 羊急性瘤胃膨胀 羊急性瘤胃膨胀是因为羊在进食的时候,食用过多容易发酵的饲料,这些饲料堆积在体内就会产生气体且无法有效排出。
通常情况下,病羊出现急性瘤胃膨胀的症状时,会伴随着呼吸急促、腹部空胀等症状,有些病羊还会出现口吐白沫。
对此,养殖人员要做好对病羊的处理。
首先,可以通过穿刺放气法减轻病羊的症状。
其次,放气后,注入0.5%普鲁卡因青霉素80~240万IU,或者酒精20~30mL。
还可以给病羊服用花生油、棉籽油50~100mL,可以有抑制发酵的作用。
最后,灌服硫酸镁50~100g,或植物油100mL,让病羊可以快速排出胃肠内容物。
4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生活质量提升,人们对肉制品的健康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当前羊群发病率不断上升,使人们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健康安全受到威胁。
所以,寻找动物发病因素,同时制定科学的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反刍兽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养 员等 工作 人员 要每 天洗 澡 和勤 洗衣 物 、鞋 帽 ,并 对衣 物 、鞋 帽消 毒 处理 。三 是酸 性和 碱 性等 不 同类 型 的消 毒剂 不可 同时使 用 ,要 交替 使用 ;四是 对病 死 羊要 及 时按照 国务 院兽 医主 管部 门的规 定进 行焚 烧 、深 埋等 无害 化处 理 ,严禁 倒卖 和食 用 。
出人 员 、车 辆 、用 具 都 要 彻 底 消 毒 ,禁 止 闲 杂 人 员 、车辆 进入 ;二是 认真 执行 畜牧 兽 医主 管 部 门规 定 ,禁止 跨省 调运 。省 内调运 也 要严 格执 行 动物 检 疫 的有关 规定 ,凭动 物检 疫合 格证 明 出售 或购 入 羊
山羊和 绵羊 是 本病 唯一 的 自然 宿主 , 山羊 比绵 羊 更 易感 ,且 临床症 状 比绵 羊更 为 严重 。山羊 不 同 品种 的易感 性 有 差 异 。鹿 、野 山羊 、长 角 大 羚羊 、 东方盘 羊 、瞪羚 羊 、驼可 感染 发病 。
口腔 和鼻 腔 黏膜 糜烂 坏 死 ;支气 管肺 炎 ,肺 尖 肺 炎;有 时可 见 坏死 性或 出血性肠 炎 ,盲 肠 、结 肠 近端 和直 肠 出现特 征 性条 状 充血 、 出血 ,呈斑 马 状 条 纹 ; 有 时可 见淋 巴结特 别 是肠 系 膜淋 巴结 水肿 , 脾脏 肿大 并可 出现 坏死病 变 。
而 出现 糜 烂 。初 期 多在 下 齿 龈 周 围 出 现 小 面 积 坏 死 ,严 重病例 迅速 扩 展到 齿垫 、硬 腭 、颊 和颊 乳 头
.
旁设 置 消毒通 道 ,两 侧和 顶 部安 装紫 外 线灯 ,底 部 放 消毒 垫 ,可使 用 2 %火 碱 、 百毒 杀 、 过氧 乙酸 制
剂等 ,供 进入 人 员消 毒 。养 殖 区入 口建 更衣 消毒 室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小反 刍兽疫 防控措施
葛健 (新疆哈 密市巴里坤县奎苏镇兽 医站 839203)
摘 要 :小反 刍兽疫是疾行病毒 传染疫病的一种 .因其发病率 高,且治愈难度较 大,在 养殖业 中造成很 大危 害 ,是一类动 物疫病之行特点进行分析 ,结合 小反 刍兽疫的疫情现状 ,探 讨对 小反 刍兽疫 的防控措施 .以期 为养殖业 小反 刍兽 疫防控工作提供 借 鉴 。 关键词 :小反 刍兽疫 :诊 断;防控
1 小 反刍 兽疫 概 述 1.1 临 床 症 状 小反刍兽疫 的潜伏期一般在 4~5d,传染小反刍兽疫 的羊 通常会 出现类似于牛瘟 的 口炎 、肺炎 、发热 、腹 泻 、眼鼻分 泌物增加等症状 。其 中 ,绵羊 发病症状 比山羊发病 症状较为 轻微 。急性 型体 温达 到 42%。病发 初期 .患羊 出现 水样 鼻 涕 ,随后 产生大 量黏脓鼻涕造 成呼吸 道阻塞 ,鼻 内膜 坏死 , 羊眼 出现结膜炎症状 ,且 口腔黏膜呈现充血状态 ,齿垫 、颊 部 、舌头等处 出现坏死性病灶 。病发后期 出现严 重腹泻 ,并 伴有恶臭 ,咳嗽等肺炎症状明显 。 1.2 病 理 变 化 经 过 病 理 解 剖 可 知 小 反 刍 兽 疫 的病 理 变 化 与 牛 瘟 相 类 似 ,在消化道黏膜 、 1 21腔 黏膜 、肠黏膜 中出现不 同程度的炎 症与坏死 ,脾 出现坏死性病变 状态 ,淋 巴结肿大 ,还伴有支 气管扩 张以及胸腔积液等肺炎典型病变状况 。 1.3 流 行特 点 小 反刍兽疫主要感染 山羊 等小反刍动物 .且 幼年小反刍 动物更容易受到感染 。病毒通 过直接或 间接 的接触 ,以呼吸 道为 主要传 染途径进 行传播 。除患病 动物及 其排泄物 以外 , 其食用过的草料 、饮水等 均可造成病毒传染 。对 患病动物胚 胎移植及人工授精也可能造成传 播。 2 小 反 刍 兽 疫 疫 情 现 状 小 反刍兽疫在西非科特迪 瓦的象牙海岸首次被发 现 。并 于 2007年传人 中国。2014年 ,小 反刍兽疫 扩散迅速 .在 中
羊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控技术
一
死: 严重病 例迅速扩展 到齿垫 、 硬 腭 以及 舌 . 坏死 组 织 脱落 形 成 不 规 则 的 浅 糜 烂斑 : 多数 病 羊 发 生严 重 腹 泻 或
下痢. 造成迅速脱水 和消瘦 . 并 常 有 咳嗽 、 胸部 哕音 以及 腹式 呼 吸的表 现 。 易感 羊 群 发 病 率 通 常 达 6 0 % 以上 . 病 病 原 死 率 可达 5 0 %以上 . 在 严 重爆 发 时 . 发 小 反 刍 兽 疫 病 毒 为 副 粘 病 毒 科 病 率 和病 死率 均 可达 1 0 0 % 麻 疹 病 毒 属小 反 刍 兽 疫 病毒 负 链 单 股RN A. 有 囊 1 . 眼结 膜 炎 , 口腔 、 鼻 腔 粘 膜 糜 膜, 对 乙醚 敏感 , 碱类 、 氯 化物 和 酚 化 烂 坏 死 。
动 物 门 诊
编辑: 阮 庆文 ( r u a n q w@j s a g r i . g o v . c n )
本病潜伏期是4 ~ 6 天 . 也可在3 ~ l 0 天 临 床 表 现 为 急 性 . 高 热 达4 1 ℃ 以上 , 稽 留3 ~ 5 天: 病初精神沉郁 、 食
羊病综合防疫小反刍兽疫诊疗技术
羊病综合防疫小反刍兽疫诊疗技术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又名小反刍兽假性羊瘟、肺肠炎、口炎肺肠炎复合症,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疾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和绵羊易感染),以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炎、腹泻和肺炎为特征。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本病定为A 类疾病。
【流行病学】自然发病主要见于绵羊、山羊、羚羊等小反刍动物,但山羊发病时比较严重。
牛、猪等可以感染,但通常为亚临床型经过。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形感染者,处于亚临床型的病羊尤为危险,通过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经直接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染。
在易感动物群中本病的发病率可达100%,严重暴发时致死率为100%,中度暴发时致死率达50%。
但是在本病的老疫区常为零星发生,只有在易感动物增加时才可发生流行。
【临床症状】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
自然发病见于山羊和绵羊,以山羊发病严重。
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
病羊初期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口鼻干燥,背毛无光。
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
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出现广泛性损害,导致涎液大量分泌排出;随后出现粉红色坏死性病灶,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
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
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病羊严重脱水,消瘦,体温下降,咳嗽,呼吸异常。
死前体温下降。
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达50%~100%。
【病理剖检】病变从口腔直到瘤胃、网胃口。
患畜可见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等肉眼病变,严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
皱胃常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呈红色、出血。
肠糜烂或出血,特征性出血或斑马条纹常见于大肠,特别是在结肠直肠结合处。
淋巴结肿大,脾脏有坏死性病变。
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出血斑,可见支气管肺炎病变。
【诊断要点】根据流行规律、临床症状表现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可用棉拭子采集活体结膜炎分泌物、口和鼻腔分泌物、直肠黏膜等,以及剖检淋巴结、扁桃体、大肠、肺、脾脏等组织块进行实验室诊断。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附件2: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也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和绵羊易感,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2007年7月,小反刍兽疫首次传入我国。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国家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疫情监测、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
2 诊断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疑似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流行病学特点2.1.1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为严重。
山羊不同品种的易感性有差异。
2.1.2牛多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
2.1.3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临床症状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 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达40—42℃高峰。
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内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2.2.3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将其列为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疫情监测、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OIE 陆生动物诊断试验和疫苗手册GB/T27982 小反刍兽疫诊断技术GB 19193 疫源地消毒总则GB 27953 疫源地消毒剂卫生要求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3诊断依据本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综合判定。
3.1 流行病学特点3.1.1山羊和绵羊是本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
不同品种山羊的易感性有差异。
3.1.2牛仅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猪在实验条件下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
3.1.3岩羊、野山羊、盘羊、鬣羊、瞪羚羊、长角大羚羊、亚洲水牛、骆驼可感染发病。
白尾鹿在实验条件下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严重发病,能产生抗体。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定为21天。
3.2临床症状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
3.2.1 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达40℃~42℃高峰。
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3.2.2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羊技术
小反刍兽疫实为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感染群体多为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
羊小反刍兽疫通常又被养殖户称作羊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利用空气、呼吸道作为传播途径,扩大其感染范围。
羊被感染后迅速发病,浮现体温升高、腹泻、肺炎等症状。
掌握羊小反刍兽疫的发作症状及深入探索预防措施,对地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羊在受到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后,若未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不仅会导致其受疾病影响而生长发育迟缓,甚至病情还有可能浮现恶化,严重威胁生命。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病原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原体为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该病毒是有脂质包膜的单股负链 RNA 病毒,病毒粒子具有多形性,多数呈球状,具有囊膜。
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对外界的反抗力较弱,如在50℃温度下作用 th 就可被灭活,且在 pH 值小于4 的强酸和大于 11 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1]。
病毒在冷冻状态下或者处于冷藏组织内可长期存活。
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较为敏感,如乙醚、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等消毒剂都能够将其彻底杀灭。
2、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的流行和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阴雨潮湿和寒冷干燥的季节,特殊是温度发生突变引起羊发生应激,可引起该病的暴发。
健康羊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羊或者隐性感染羊而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以及场地等发生间接感染。
感染途径以呼吸道的飞沫传染为主,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
某些条件下,也可经由哺乳、精液、胚胎等传染。
3、临床症状根据病程长短可将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种类型。
该病的潜伏期在 3~10 天,最长可达 21 天。
最急性型。
该型潜伏期较短,大约 2 天,以幼羊为主要侵害对象,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至41~43℃,病羊精神委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眼角和口腔有黏液性分泌物流出。
随病程发展浮现腹泻症状,排出水样稀粪。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
1.适用围本规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处置、预防与控制等技术措施。
本规适用于中华人民国境一切与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依据该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综合判定。
2.1流行病学2.1.1传染源发病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
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是传染源。
2.1.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2.1.3易感动物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
岩羊、野山羊、盘羊、鬣羊、瞪羚羊、长角大羚羊、亚洲水牛、骆驼等可感染发病。
白尾鹿在实验条件下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严重发病,能产生抗体。
牛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2.1.4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21天。
2.1.5发病率和病死率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2.1.6季节性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2.2临床症状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可达40~42℃。
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2.2.3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并可在48小时愈合,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
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羊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大肠杆菌产生的疾病,主要影响家畜动物,尤其是羊。
它是一种重要的动物疾病,对家畜养殖业有着严重的危害。
羊小反刍兽疫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羊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的疾病,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大肠杆菌是造成这种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当动物摄入被感染的食物或水时,就会引起感染。
密集型饲养和不良卫生条件也是导致这种疾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临床症状1. 消化系统症状羊小反刍兽疫主要影响动物的消化系统,引起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感染动物会出现腹泻、呕吐、食欲不振和腹痛等症状。
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粪便呈现稀水样,甚至带有血丝。
而呕吐则会导致动物的体重迅速下降。
2. 呼吸系统症状羊小反刍兽疫也会导致动物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包括咳嗽、流鼻涕和呼吸急促等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会导致动物体力下降,甚至影响到正常的日常活动。
3. 神经系统症状在一些严重感染的动物中,羊小反刍兽疫还会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抽搐、昏迷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
这些症状会导致动物的行为异常,甚至危及生命。
三、防控措施1.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为了预防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首先要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动物的生活环境应该保持干净,定期清理饲料和饮水的容器,保证饲料和水的卫生安全。
也要避免过度密集饲养,保证畜禽动物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防止疾病的传播。
2. 提供清洁的饮水清洁的饮水是预防羊小反刍兽疫的关键之一。
动物饮水容器应该经常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动物的饮水来源也要保证清洁卫生,防止受污染的食物和水导致感染。
3. 规范饲料管理规范的饲料管理也是防控羊小反刍兽疫的重要举措。
应该避免使用受污染的饲料,饲料的存储和投喂都要做到清洁卫生。
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查,防止受污染的饲料导致动物感染。
小反刍兽疫防控
小反刍兽疫防控
继农业部通报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多地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后,重庆、四川、
湖北、浙江和山西等5省份接连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那么,怎样进行小反刍兽疫防控?
1、传统防控措施限制疫区的绵羊和山羊的运输,对来自疫区的动物进行严格检疫,限制从疫区进口动物及其产品;对染病动物及时扑杀,尸体要焚烧、深埋;
有疫情的畜舍应彻底清洗和消毒(可使用苯酚、氢氧化钠、乙醇、乙醚等);对小反
刍兽疫疫情认真做好监控工作。
2、使用羊全清+刀豆素+绿健先锋(头孢噻呋钠)。
用生理盐水稀释头孢
先锋和刀豆素,加地塞米松(2-5mg/100斤,怀孕羊除外)混合肌肉注射打在羊颈一侧。
羊全清单独使用(20毫升用于治疗200斤体重,预防可以用到400斤重)打在
羊颈另外一侧。
病情严重打3针。
羊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治措施
控制小反刍兽疫,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
把好入场关,确保引进羊只未感染。
引进羊只时,要弄清楚羊只的来源和背景,不要购买没有检疫证明的羊只。
羊只调入后,至少要隔离观察1个月,确认健康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把好管理关,提高养殖场所生物安全水平。
要在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指导下,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加强防疫管理。
做好相关场所及设施设备的清洗消毒工作。
人员和运输工具进场时,要进行彻底消毒,羊舍周围用碘制剂消毒药每天消毒两次。
羊群转场、放牧时,要防止交叉感染。
把好防疫关,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
在农业部批准实施免疫的地区,要在当地兽医部门的指导下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防治措施;治疗时每吨饲料中添加羊全清2000g,连用5-7天
开创一种全新的、全面的羊专用治疗和保健模式
特点:羊同源血清抗体与包被—缓释—靶向技术的完美结合,定向、快速的杀病羊体内病毒,恢复羊群健康。
治疗羊小反刍兽疫,羊痘,羊口疮,羊口蹄疫等病毒性疾病的特效产品,用药12小时可见明显效果,24小时控制死亡,48小时采食量大幅上涨,72小时羊群恢复健康,治愈率可达98%以上
在季节变化时,使用黄芪多糖或扶正解毒散加入精料中预防。
同时,干扰素与头孢噻呋粉针结合也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羊的小反刍兽疫,且可以增强免疫力,中和病毒;还应该加强圈舍的消毒工作,经常用过氧乙酸或聚维酮碘进行消毒。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简介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反刍兽类动物,如牛、羊和山羊等。
这种疾病会导致感染动物出现发热、食欲不振、腹泻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应对小反刍兽疫的威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措施一:加强动物管理和监测1.建立健全的兽药使用管理制度:合理使用兽药,严格遵守规定的兽药使用剂量和间隔时间,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兽药。
2.定期开展动物体检和病毒监测:定期对养殖场内的动物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患病动物并隔离,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同时,定期进行病毒监测,及时发现病毒感染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3.严格防疫和消毒措施:养殖场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对动物饮水和饲料进行消毒处理,定期对圈舍、设备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措施二:加强养殖环境管理1.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减少环境污染和恶劣气候对养殖场的影响,提高养殖动物的抵抗力。
2.规范饲养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方式,确保饲养场干净卫生,防止疫情传播。
合理安排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和交叉感染。
措施三:加强人员卫生和安全管理1.加强培训和宣传:养殖场应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防疫意识和能力。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普及疫情防控的知识,引导人员正确掌握养殖技术和防疫措施。
2.健全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养殖人员遵守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3.及时报告和紧急处理:养殖人员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疫情,主动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尽量减少疫情的扩散范围。
措施四:加强监管和信息共享1.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养殖场的监管,确保养殖场落实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置违规行为,降低疫情发生的风险。
2.加强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将养殖场的疫情情况和防控措施等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其他养殖场,提高整体防控效果。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一、前言小反刍兽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对牲畜养殖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遏制疫情的蔓延,保护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制定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至关重要。
二、消毒准备1.选用消毒剂选择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认可的消毒剂,确保其对小反刍兽疫具有滴灭作用,并且对兽畜无毒害。
2.消毒设备准备确保所使用的消毒设备清洁,消毒液喷雾器要保持喷雾均匀、细腻。
三、消毒时间1.场地消毒每次消毒操作应持续不少于48小时,以确保疫区的彻底清洁。
2.设备消毒在消毒期间,设备应每天进行消毒处理。
四、消毒操作1.工作人员准备消毒人员应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
2.消毒区划分将疫区划分为消毒区域,防止疫情扩散。
3.清洁物体的处理清洁物体如兽畜屎尿、死亡动物等应先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避免污染环境。
4.消毒剂配制按照消毒剂说明书的要求,正确地配置消毒液浓度。
5.消毒喷雾操作使用消毒喷雾器,确保喷雾均匀细腻,覆盖面积广,不留死角。
6.设备消毒对使用过的工具、器具等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再次使用时不会造成污染。
7.个人保护消毒操作结束后,消毒人员应进行个人消毒,包括使用消毒液洗手、更换工作服等。
五、消毒后处理1.消毒区撤除消毒结束后,应将消毒区撤除,包括清除消毒标志和相应防护措施。
2.设备消毒存放消毒后的设备要进行清洁、消毒和保存,以备下次使用。
3.消毒效果评估针对消毒操作的效果,可以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消毒达到要求。
六、附则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小反刍兽疫的消毒工作,养殖场、动物繁育场等需要按照规范执行消毒操作。
在疫情结束后,应继续坚持做好消毒工作,确保动物养殖场安全和卫生。
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监督,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七、消毒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的消毒工作之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消毒操作的高效和安全。
1.制定消毒计划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养殖场的规模,制定详细的消毒计划。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处置、预防与控制等技术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依据该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综合判定。
2.1 流行病学2.1.1 传染源发病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
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是传染源。
2.1.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2.1.3 易感动物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
岩羊、野山羊、盘羊、鬣羊、瞪羚羊、长角大羚羊、亚洲水牛、骆驼等可感染发病。
白尾鹿在实验条件下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严重发病,能产生抗体。
牛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2.1.4 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21天。
2.1.5 发病率和病死率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2.1.6 季节性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2.2 临床症状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 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可达40~42℃。
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 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内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2.2.3 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一)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一)随着近日小反刍兽疫的爆发,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及时对疫情进行控制和消除,各地政府和卫生部门纷纷采取了相关的防控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对疫区的消毒治理。
针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开展了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的研究,以应对疫情的蔓延和防控。
一、消毒物品的选择与制备1.消毒药剂的选择针对小反刍兽疫病毒,有效的消毒药剂主要包括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紫外线消毒等。
其中含氯消毒剂能够迅速有效地杀灭病毒,但对环境和人体有一定的腐蚀性,需要注意使用安全事项。
2.消毒药剂的制备在消毒药剂的制备过程中,应控制其浓度和稳定性,保证其消毒效果。
制备需要遵循科学工艺流程,确保条件的一致性。
二、消毒操作流程1.消毒前准备消毒前应对消毒工具、消毒药剂、保护用品等进行准备,确保消毒效果和操作安全。
2.消毒对象选择针对不同消毒对象,应选择不同的消毒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对于通风极好的场所,可以选用紫外线消毒法;对于较为密闭的场所则需选用雾化消毒法。
3.消毒方法各种消毒方法必须严格依照规范操作。
严格执行消毒时间和剂量、保证消毒的渗透和覆盖面积,确保消毒效果,严格控制消毒药剂的浓度和稳定性,避免超量使用,以引起安全事故,并防止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
三、消毒后处理1.消毒完毕后,应用清水进行清洗,让饮料和食材彻底的清洗掉消毒液,避免隔夜未洗的情况。
2.消毒场所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晾干。
在晾干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以保证室内外空气的畅通,更好地消毒。
3.对于下水道、垃圾桶、杀虫设备等处,应选择具有良好气味的杀菌剂,以达到除异味和杀菌双重效果。
小反刍兽疫的消毒治理,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科学规范的进行操作。
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科学合理的药剂选择和制备,全面的消毒效果,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1. 引言小反刍兽是一种常见的家畜,在畜牧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然而,小反刍兽常常受到各种病毒和细菌的侵袭,从而导致畜群的损失和农户的经济收入受损。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反刍兽疫,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2. 防疫前准备在防疫工作开始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2.1 建立兽医卫生档案建立小反刍兽的兽医卫生档案,包括畜群的基本信息、兽医实施的预防措施以及疫情的发生和防治情况等。
兽医卫生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及时掌握畜群的健康情况和疫情动态,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2.2 确定疫苗接种计划根据小反刍兽的种类和养殖环境确定疫苗接种计划。
对于重要的病毒疫苗,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小反刍兽进行定期的接种,以提高免疫力。
2.3 做好兽群检疫工作在引进新的小反刍兽进入畜群之前,需要对其进行检疫工作,以确保不会引入未知的病原体。
检疫工作包括观察其健康状况、进行化验和接种相关疫苗等。
3. 疫苗接种措施疫苗接种是预防小反刍兽疫的重要措施之一。
根据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小反刍兽的养殖特点,有以下几种疫苗接种方式:3.1 注射疫苗将疫苗注射到小反刍兽的体内,通过免疫系统的反应产生免疫力。
注射疫苗可以分为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两种方式,具体使用哪种方式取决于疫苗的类型和兽医的建议。
3.2 饮水疫苗将疫苗溶解在小反刍兽的饮水中,让其自行摄入。
这种方式适用于一些能够通过肠道吸收的疫苗,通过饮水疫苗可以在兽群中广泛传播,提高免疫水平。
3.3 喷雾疫苗将疫苗溶解成喷雾,通过喷雾器喷洒在小反刍兽的背部或鼻腔内。
这种方式可以方便快捷地接种大量的小反刍兽,适用于大规模养殖场。
4. 病毒监测与防控病毒监测与防控是小反刍兽疫防治中的重要环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定期监测疫情定期对小反刍兽进行健康检查和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病毒的传播情况。
通过对疫情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也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和绵羊易感,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2007年7月,小反刍兽疫首次传入我国。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国家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疫情监测、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
2 诊断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疑似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流行病学特点2.1.1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为严重。
山羊不同品种的易感性有差异。
2.1.2牛多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
2.1.3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临床症状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 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达40—42℃高峰。
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内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2.2.3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并可在48小时内愈合,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
2.2.4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
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2.2.5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2.2.6特急性病例发热后突然死亡,无其他症状,在剖检时可见支气管肺炎和回盲肠瓣充血。
病理变化2.3.1 口腔和鼻腔粘膜糜烂坏死;2.3.2 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2.3.3 有时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2.3.4 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
2.3.5 组织学上可见肺部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以及细胞内嗜酸性包含体。
实验室检测检测活动必须在生物安全3级以上实验室进行。
2.4.1 病原学检测2.4.1.1 病料可采用病羊口鼻棉拭子、淋巴结或血沉棕黄层;2.4.1.2 可采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也可直接对病料进行检测;2.4.1.3 病毒检测可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结合核酸序列测定,亦可采用抗体夹心ELISA。
2.4.2 血清学检测2.4.2.1采用小反刍兽疫单抗竞争ELISA检测法。
2.4.2.2间接ELISA抗体检测法。
结果判定2.5.1 疑似小反刍兽疫山羊或绵羊出现急性发热、腹泻、口炎等症状,羊群发病率、病死率较高,传播迅速,且出现肺尖肺炎病理变化时,可判定为疑似小反刍兽疫。
2.5.2 确诊小反刍兽疫符合结果判定2.5.1,且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阳性,可判定为确诊小反刍兽疫。
3 疫情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以发热、口炎、腹泻为特征,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的山羊或绵羊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诊断,认定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疫情的,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报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同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报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最终确诊结果,确认小反刍兽疫疫情。
疫情确认后,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疫情日报告制度,直至解除封锁。
疫情报告内容包括:疫情发生时间、地点,易感动物、发病动物、死亡动物和扑杀、销毁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病死动物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情况,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等内容。
已经确认的疫情,当地兽医行政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组织填写《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并报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调查分析室。
4 疫情处置疑似疫情的应急处置4.1.1对发病场(户)实施隔离、监控,禁止家畜、畜产品、饲料及有关物品移动,并对其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必要时,采取封锁、扑杀等措施。
4.1.2疫情溯源。
对疫情发生前30天内,所有引入疫点的易感动物、相关产品来源及运输工具进行追溯性调查,分析疫情来源。
必要时,对原产地羊群或接触羊群(风险羊群)进行隔离观察,对羊乳和乳制品进行消毒处理。
4.1.3疫情跟踪。
对疫情发生前21天内以及采取隔离措施前,从疫点输出的易感动物、相关产品、运输车辆及密切接触人员的去向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疫情扩散风险。
必要时,对风险羊群进行隔离观察,对羊乳和乳制品进行消毒处理。
确诊疫情的应急处置按照“早、快、严”的原则,坚决扑杀、彻底消毒,严格封锁、防止扩散。
4.2.1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4.2.1.1疫点。
相对独立的规模化养殖场(户),以病死畜所在的场(户)为疫点;散养畜以病死畜所在的自然村为疫点;放牧畜以病死畜所在牧场及其活动场地为疫点;家畜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疫情的,以运载病畜的车、船、飞机等为疫点;在市场发生疫情的,以病死畜所在市场为疫点;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生疫情的,以屠宰加工厂(场)为疫点。
4.2.1.2疫区。
由疫点边缘向外延伸3公里范围的区域划定为疫区。
4.2.1.3受威胁区。
由疫区边缘向外延伸10公里的区域划定为受威胁区。
划定疫区、受威胁区时,应根据当地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人工屏障(道路、围栏等)、野生动物栖息地存在情况,以及疫情溯源及跟踪调查结果,适当调整范围。
4.2.2封锁疫情发生地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跨行政区域发生疫情的,由共同上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发布封锁令。
4.2.3疫点内应采取的措施4.2.3.1扑杀疫点内的所有山羊和绵羊,并对所有病死羊、被扑杀羊及羊鲜乳、羊肉等产品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 具体可参照《口蹄疫扑杀技术规范》和《口蹄疫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执行;4.2.3.2对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污染饲料和垫料、污水等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具体可参照《口蹄疫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执行;4.2.3.3羊毛、羊皮按(附件1)规定方式进行处理,经检疫合格,封锁解除后方可运出;4.2.3.4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禽舍、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见附件1);4.2.3.5出入人员、车辆和相关设施要按规定进行消毒(见附件1);4.2.3.6禁止羊、牛等反刍动物出入。
4.2.4疫区内应采取的措施4.2.4.1在疫区周围设立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对出入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必要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设立临时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4.2.4.2禁止羊、牛等反刍动物出入;4.2.4.3关闭羊、牛交易市场和屠宰场,停止活羊、牛展销活动;4.2.4.4羊毛、羊皮、羊乳等产品按(附件1)规定方式进行处理,经检疫合格后方可运出;4.2.4.5对易感动物进行疫情监测,对羊舍、用具及场地消毒;4.2.4.6必要时,对羊进行免疫。
4.2.5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4.2.5.1加强检疫监管,禁止活羊调入、调出,反刍动物产品调运必须进行严格检疫;4.2.5.2加强对羊饲养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的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4.2.5.3必要时,对羊群进行免疫,建立免疫隔离带。
4.2.6野生动物控制加强疫区、受威胁区及周边地区野生易感动物分布状况调查和发病情况监测,并采取措施,避免野生羊、鹿等与人工饲养的羊群接触。
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与林业部门应定期进行通报有关信息。
4.2.7解除封锁。
疫点内最后一只羊死亡或扑杀,并按规定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后至少21天,疫区、受威胁区经监测没有新发病例时,经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机构审验合格,由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申请解除封锁,由该人民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
4.2.8处理记录各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完整详细地记录疫情应急处理过程。
4.2.9非疫区应采取的措施4.2.9.1加强检疫监管,禁止从疫区调入活羊及其产品;4.2.9.2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养殖户防控意识;4.2.9.3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发生风险,做好防疫的各项工作,防止疫情发生。
5 预防措施饲养管理5.1.1 易感动物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加强种羊调运检疫管理。
5.1.2 羊群应避免与野羊群接触。
5.1.3 各饲养场、屠宰厂(场)、交易市场、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等要建立并实施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见附件1)。
监测报告县级以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加强小反刍兽疫监测工作。
发现以发热、口炎、腹泻为特征,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的山羊和绵羊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免疫必要时,经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采取免疫措施:5.3.1 与有疫情国家相邻的边境县,定期对羊群进行强制免疫,建立免疫带;5.3.2 发生过疫情的地区及受威胁地区,定期对风险羊群进行免疫接种。
检疫5.4.1 产地检疫羊在离开饲养地之前,养殖场(户)必须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报检后必须及时派员到场(户)实施检疫。
检疫合格后,出具合格证明;对运载工具进行消毒,出具消毒证明,对检疫不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5.4.2 屠宰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检疫人员对羊进行验证查物,合格后方可入厂(场)屠宰。
检疫合格并加盖(封)检疫标志后方可出厂(场),不合格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5.4.3 运输检疫国内跨省调运山羊、绵羊时,应当先到调入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经调出地按规定检疫合格,方可调运。
种羊调运时还需在到达后隔离饲养10天以上,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边境防控与疫情国相邻的边境区域,应当加强对羊只的管理,防止疫情传入:5.5.1禁止过境放牧、过境寄养,以及活羊及其产品的互市交易;5.5.2必要时,经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建立免疫隔离带;5.5.3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疫情监视和监测,及时分析疫情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