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要点及防控措施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要点及防控措施

下药,按照患病部位不同,进行针对性治疗。

口腔出现症状的病羊,可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然后涂甘油2~3次/d。

蹄部出现症状的病羊,用2%来苏尔液清洗溃疡位置,同时涂松馏油(1∶10),可以用绷带包扎蹄部。

持续治疗一段时间之后,蹄壳脱落,新蹄壳就会长出。

乳头部位出现溃疡症状的病羊,用3%硼酸液洗净,涂抹青霉素软膏。

3.2 羊肝片吸虫病 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疾病,通常以雌雄同体的肝片吸虫为主。

该疾病不仅仅在羊群中出现,在牛、猪等一些家畜中也会出现。

在对羊肝片吸虫病进行防治的时候,养殖户要对羊群饲喂方面的工作做好科学的安排,保证羊群的水源卫生无污染,同时和潮湿放牧地区保持较远的距离。

当出现感染羊肝片吸虫病的病羊时,要第一时间做好隔离,为其灌服硝氯酚等药物。

除此之外,还要对所有的羊群做好按时驱虫,9月份下旬、10月份分别驱虫1次,第二年2~3月份、10~11月份展开两次驱虫。

用三氯苯唑驱虫,剂量为5~10mg/kg·bw,空腹灌服,5周后重复用药1次。

3.3 羊急性瘤胃膨胀 羊急性瘤胃膨胀是因为羊在进食的时候,食用过多容易发酵的饲料,这些饲料堆积在体内就会产生气体且无法有效排出。

通常情况下,病羊出现急性瘤胃膨胀的症状时,会伴随着呼吸急促、腹部空胀等症状,有些病羊还会出现口吐白沫。

对此,养殖人员要做好对病羊的处理。

首先,可以通过穿刺放气法减轻病羊的症状。

其次,放气后,注入0.5%普鲁卡因青霉素80~240万IU,或者酒精20~30mL。

还可以给病羊服用花生油、棉籽油50~100mL,可以有抑制发酵的作用。

最后,灌服硫酸镁50~100g,或植物油100mL,让病羊可以快速排出胃肠内容物。

4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生活质量提升,人们对肉制品的健康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当前羊群发病率不断上升,使人们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健康安全受到威胁。

所以,寻找动物发病因素,同时制定科学的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措施

22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措施强冬红(甘肃省成县畜牧兽医站742500)摘要:小反刍兽疫是引进的疫病,被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一类动物疫病,对养羊业的危害很大。

本文根据小反刍兽疫的发病情况、流行特点,详细地分析了该病的防控措施,希望能给养羊户提供技术参考,降低发病率,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小反刍兽医;流行特点;防控措施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小反刍兽瘟,在我国被认定为一类动物疫病,对养羊业的发展威胁很大。

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典型的症状为高热、腹泻、肺炎。

此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被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为必须上报的动物疫病,同时在我国的《国家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2012年-2020年)》中,此病也被明确为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

1发病情况1942年,小反刍兽疫首次在西非的科特迪瓦被发现,此后该病一直呈现流行蔓延的趋势。

据统计,在亚非欧的40多个国家,都流行过此病,尤其是在我国周围地区,如印度、尼泊尔、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家疫情严重,表现为地方性流行。

2007年7月,小反刍兽疫传入我国,疫情严重,通过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最终控制疫情,没有引起大面积的流行。

但是自2013年以后,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率有所升高,甘肃、安徽、贵州、新疆、宁夏、陕西、黑龙江等20多个省份都曾经流行,给养羊业造成重创。

尤其是2014年第一季度,小反刍兽疫在全国多个地区暴发流行,在全国呈现蔓延的态势。

2014年1月22日,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乡黄花滩村发生了小反刍兽疫,有900多只感染发病,111只死亡。

为防控疫情,有关畜牧兽医的多个职能部门联合监测和排查,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全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2016年-2020年)》,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小反刍兽疫已基本得到控制。

2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的自然宿主为山羊和绵羊,其中3~8月龄的山羊更易感,其他的动物如牛、猪等也可以感染,但呈亚临床经过。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摘要: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多见于小型反刍兽的传染病,也被称之为“羊瘟”,该传染病具有传播快、死亡率高、发病急等特征,这种传染病对于养羊业的发展来有很严重的危害,已经被列入常见羊传染疾病行列。

一旦爆发小反刍兽疫,不仅会给威胁羊群健康,甚至还会给养殖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做好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篇文章围绕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诊断;防治措施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容易感染这一疾病的是绵羊和山羊,而且所引起的后果十分的严重。

该病与牛瘟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伪牛瘟,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死亡性,其中排泄物、分泌物、饲料等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对于养羊业的发展有十分严重的危害。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小反刍兽疫,就需要结合该疾病的发病以及流行特点等,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来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减少动物死亡率。

1、小反刍兽疫的概况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就是发炎、高热、肺炎、腹泻、脓性角膜炎等,其中绵羊和山羊是最容易感染的,小反刍兽疫给羊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我国已经正式将其纳入一类动物疾病中。

我国最早出现小反刍兽疫是在2007年,随后国内也偶尔会出现。

按照国内外的经验,在小反刍兽疫的防治中,需要以预防为主,同时辅以合理的防治手段,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1]。

2、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的主要感染对象就是小型反刍动物,比如说山羊、绵羊、羚羊、野生盘羊、野生鹿等,其中山羊感染后的症状是最严重的。

通常来说,这种疾病的潜伏期最高为4-5天,其中也有个别潜伏期更长的,可以达到21天,而且具有常年发生的特点。

小反刍兽疫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健康羊接触到病羊,就会直接被感染,病羊的口腔、鼻腔甚至眼睛等分泌物中都有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存在,一旦出现一只患病羊,就会给其它的健康羊群带来威胁;在感染这一疾病的后期,病羊的粪便中也会存在大量的病毒,会直接污染养殖环境,加速疾病的传播,从而威胁整个养羊场的发展。

羊病毒病的防治

羊病毒病的防治

羊病毒病的防治一、小反刍兽疫的防治小反刍兽疫俗称羊瘟,又名小反刍兽假性牛瘟、肺肠炎、口炎肺肠炎复合症,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发热、结膜炎、口炎、腹泻、肺炎、流产为特征。

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症状更严重。

1942年本病首次在象牙海岸发生,主要危害绵羊和山羊,并造成了重大损失。

亚洲的一些国家也报道了本病,我国也有流行。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流行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亚洲的部分地区。

在疫区,本病为零星发生,当易感动物增加时,即可发生流行。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是传染源,被污染的饲料、垫草、器具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特别是跨省、跨市调运羊只造成传染。

严重暴发时发病率几乎100%,通常羔羊的死亡率可达100%,幼年羊死亡率约40%,成年羊10%左右。

尤其是怀孕母羊感染后90%以上会导致流产。

处于亚临诊型的病羊尤为危险。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临床症状】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5d,最长21d,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山羊发病更严重。

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

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d。

感染的羊只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

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图1-1)。

在发热的前4d,口腔黏膜充血,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图1-2)。

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龈、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

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

出现咳嗽、呼吸异常。

发病率高达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

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为我国划定的一类疾病。

图1-1 小反刍兽疫病羊鼻腔发炎,鼻腔周围有分泌物图1-2 小反刍兽疫病羊的眼结膜充血,眼周围有大量的分泌物【病理变化】尸体剖检病变与牛瘟病牛相似。

小反刍兽疫强制免疫方案

小反刍兽疫强制免疫方案

小反刍兽疫强制免疫方案
一、要求
对免疫保护期到期的羊只、新补栏羊只进行小反刍兽疫强制免疫。

二、免疫程序
新生羔羊64日龄以后免疫1次,对未免疫羊只和超过2 年免疫保护期的羊只进行免疫。

三、紧急免疫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所有健康羊进行1次强化免疫。

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羊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

四、使用疫苗种类
小反刍兽疫活疫苗或小反刍兽疫联苗。

五、免疫方法
疫苗免疫接种方法按相关产品说明书规定操作,免疫剂量按2头份每只。

六、免疫效果监测
免疫21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

小反刍兽疫抗体阻断ELISA检测试验抗体阳性判定为合格。

存栏羊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

小反刍兽疫常见症状及其防治措施分析

小反刍兽疫常见症状及其防治措施分析

U 小反刍兽疫常见症状及其防治措施分析才秀加小反刍兽疫也被称作是羊瘟以及肺肠炎等,主要是由于小反刍兽疫病毒会导致某些急性传染病的出现,进而会对小反刍动物产生很大程度上的影响。

在现阶段的畜牧领域不断发展大环境下,多种畜牧疫病经常出现,让养殖大户出现了经济方面的 损失。

尤其是小反刍兽疫,相关的养殖人员要更加重视,使用合理有效地防治方法,降低疫病出现的概率。

一、 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的感染对象主要是小反刍动物,例如,绵羊以及山羊等,在亚洲与非洲等区域所流行。

此类疾病的传播渠道是直 接接触,而排泄物以及分泌物属于非常重要的传染源,尤其是对于病羊而言,其传染性非常高。

对于此疾病而言,会感染到猪类动物,然而,却不会存在临阵症状。

二、 疾病症状此疾病的潜伏时间主要是4天到21天,所以要及时进行诊断。

如若出现自然发病现象,只会出现在绵羊与山羊的身上,其它现象都属于病原传播感染。

此疾病能够进行治疗。

然而,某些山羊康复之后的唇部位置会出现口疮情况。

经过感染的动物,其 具体症状和牛瘟病牛之间类似,其体温会上升到41!,持续3天到5天的时间。

患有疾病的牲畜非常容易发生烦躁现象,降低 食欲现象。

在发热疾病的前四天时间当中,口腔黏膜出现了充血现象,颊黏膜会遭受巨大的损害,之后也会发生坏死性病灶。

与此同时,口腔黏膜存有坏死病灶现象,之后转变为粉红色,不断 向下齿龈以及下唇的位置进行演变。

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牲畜而言,会过度到乳头以及舌头等位置。

在此疾病一直发展到后期 阶段的时候,病畜容易出现腹泻现象,不断消瘦以及脱水,其致死率非常高。

三、 临床表现山羊患有此疾病的症状非常显著,对于绵羊而言较为轻微。

病畜经常出现忽然发热现象,具体的时间在2天之后的温度会实现42!,之后持续性发热3天的时间,在发热后期的时候,病羊会出现死亡现象。

在刚开始生病的时候,病羊容易流出水样的鼻液,然后不断变成粘稠性的鼻液,导致病畜的鼻孔出现堵塞现象,导致呼吸非常困难。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与防治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与防治

2023年第11期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典型的接触性传染病,传播速度较快,其主要病原是小反刍兽疫病毒,发病率高达80%~90%,病死率为50%~80%,甚至可达100%。

易感动物大多是山羊,而绵羊则鲜有出现。

小反刍兽疫的发生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其高发期通常是在干燥寒冷或潮湿阴冷的季节,特别是在气温大幅度下降时,应激反应会导致体质下降而发生小反刍兽疫。

当健康羊与隐性感染羊、病羊接触或与被病毒污染的饮水、饲料接触也易发生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的传播途径较广,胎盘、消化道、呼吸道、精液等均有可能会感染。

其临床症状主要是腹泻、流鼻涕、溃疡、发热,且会流大量的眼泪。

小反刍兽疫目前已被联合国确定为必须通报的疫病,我国将其暂时作为一类动物疫病,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首次出现是在1942年的非洲象牙海岸,而后又慢慢地传播到了其它地区。

与我国陆地接壤的蒙古、印度、塔吉克斯坦、尼泊尔等国也先后出现了小反刍兽疫,且最近几年呈现迅速蔓延的趋势。

据统计,2008年以来,小反刍兽疫已经在全世界34个国家及地区出现过,我国第一次暴发小反刍兽疫是在西藏阿里地区(2007年),而后在多个省份也陆续出现了小反刍兽疫,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小反刍兽疫在国内属于新发传染病,无论是防治方法,还是诊断方法均较少。

1临床症状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通常为3~10d,长的可达21d。

基于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症状及病程,可将其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急性型3大类。

该型的潜伏期通常为2d,若病羊为幼龄羊,其发病率会更高。

病羊大多出现高烧,体温达41~43℃,且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病羊的嘴角处及眼角处有较多的粘性分泌物。

发病中期,病羊有明显的腹泻现象,排出的粪便呈水样状,若腹泻持续5~6d,病羊可能会死亡。

此型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其潜伏期为4~6d,病羊的体温大幅度升高,眼睛明显肿大。

发病初期,病羊的舌头若干个丘疹(呈红色),病羊的鼻腔有粘性鼻液流出,病羊的眼睛会流出大量的眼泪。

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治

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治

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治作者:李海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04期羊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假性牛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一般情况下,如果得了小反刍兽疫,病情严重的死亡率达到100%尤其是羔羊,病情较轻的死亡率达到50%。

被国家定位一类疾病。

不过不管现在你家的羊是不是小反刍兽疫,都要先将发病的羊隔离开,然后在治疗。

1 流行特点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较为易感,临床症状也较为严重;传染源多为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饮水也可以导致感染;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1.1 病原诱发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微生物是副黏病毒科的麻疹病毒,主要感染小反刍兽,尤其山羊和绵羊多发,野生动物偶尔感染。

此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差,一般的消毒剂都可以将其杀死,最常应用的消毒剂为2%的氢氧化钠。

1.2 传染源及其传播途径主要的传染源是病畜和隐性感染动物,它们的分泌物、排泄物中都含有病毒,就会污染饲料、饮水或者用具等,健康的动物可能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接触感染病毒诱发疫病。

病毒还可以存在于精液或者胚胎中,人工授精或胚胎移植也会导致疫病的发生。

1.3 易感动物山羊、绵羊对此病毒比较敏感,尤其山羊发病率高,症状明显。

不同的品种或者个体易感程度也不相同,欧洲品系易感性强。

瞪羚、野生山羊、野生绵羊、鹿等野生动物也会感染,但多为亚临床经过。

2 典型症状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为4~5天,最长21天,山羊发病较严重。

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

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

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

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

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

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羊技术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羊技术

小反刍兽疫实为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感染群体多为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

羊小反刍兽疫通常又被养殖户称作羊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利用空气、呼吸道作为传播途径,扩大其感染范围。

羊被感染后迅速发病,浮现体温升高、腹泻、肺炎等症状。

掌握羊小反刍兽疫的发作症状及深入探索预防措施,对地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羊在受到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后,若未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不仅会导致其受疾病影响而生长发育迟缓,甚至病情还有可能浮现恶化,严重威胁生命。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病原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原体为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该病毒是有脂质包膜的单股负链 RNA 病毒,病毒粒子具有多形性,多数呈球状,具有囊膜。

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对外界的反抗力较弱,如在50℃温度下作用 th 就可被灭活,且在 pH 值小于4 的强酸和大于 11 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1]。

病毒在冷冻状态下或者处于冷藏组织内可长期存活。

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较为敏感,如乙醚、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等消毒剂都能够将其彻底杀灭。

2、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的流行和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阴雨潮湿和寒冷干燥的季节,特殊是温度发生突变引起羊发生应激,可引起该病的暴发。

健康羊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羊或者隐性感染羊而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以及场地等发生间接感染。

感染途径以呼吸道的飞沫传染为主,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

某些条件下,也可经由哺乳、精液、胚胎等传染。

3、临床症状根据病程长短可将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种类型。

该病的潜伏期在 3~10 天,最长可达 21 天。

最急性型。

该型潜伏期较短,大约 2 天,以幼羊为主要侵害对象,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至41~43℃,病羊精神委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眼角和口腔有黏液性分泌物流出。

随病程发展浮现腹泻症状,排出水样稀粪。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

1.适用围本规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处置、预防与控制等技术措施。

本规适用于中华人民国境一切与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依据该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综合判定。

2.1流行病学2.1.1传染源发病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

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是传染源。

2.1.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2.1.3易感动物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

岩羊、野山羊、盘羊、鬣羊、瞪羚羊、长角大羚羊、亚洲水牛、骆驼等可感染发病。

白尾鹿在实验条件下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严重发病,能产生抗体。

牛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2.1.4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21天。

2.1.5发病率和病死率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2.1.6季节性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2.2临床症状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可达40~42℃。

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2.2.3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并可在48小时愈合,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

2021.5基金项目:“载脂蛋白B mRNA 编辑酶催化样蛋白3F 在PRRSV 复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32060794);“贵州省科技平台及人才团队计划·贵州省动物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动物毒种的收集筛选)”(黔科合平台人才〔2018〕5253)。

作者简介:刘蔓蔓(1997-),女,硕士,主要从事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温贵兰(1977-),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工作。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刘蔓蔓1,2温贵兰1,2*张喜懿1,2陈广1,2张小波1,2胡璇1,2孙芸1,2(1,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550025;2,贵州省动物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0016)摘要:小反刍兽疫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病毒性疾病。

临床以体温升高、眼鼻分泌物增多、肺炎等为特征。

本文从小反刍兽疫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解病理变化、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临床上防控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防治措施监管工作时,执法成本是首先考虑的问题,严重影响监管工作的进展。

2.2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执法车辆、执法服装,仅凭一个执法证进行监管执法,“内强素质”可以通过培训、专题讲座、自学等途径解决和提高,“外塑形象”无从谈起。

2.3监管人员不固定从事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监管、兽药饲料监察的工作人员常常因参加脱贫攻坚、人口普查、动物疫病防控等其他工作而影响工作进度和工作效率。

3建议3.1加强动物产地检疫,规范检疫申报点建设及时对各乡镇动物产地检疫人员开展动物检疫、动物疫情监测、动物检疫证明电子出具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提高各乡镇检疫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保证动物凭检疫证明进入流通领域。

3.2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监管在继续做好规模养殖场经营质量安全监管的同时,采取提前介入的方式,督促指导新办规模养殖场做好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审核办理工作。

羊小反刍兽疫诊断与防控

羊小反刍兽疫诊断与防控

羊小反刍兽疫诊断与防控摘要:羊小反刍兽疫又被称之为肺肠炎、羊瘟热等,其主要原因在于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所引起,并且这种病毒存在较强的病毒性、发病急等特征,通常会对小反刍兽造成感染,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为出现腹泻、体温上升、肺炎以及口炎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其是多雨季节或者是低温干旱季节,一旦患病不但会对当地羊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还会为羊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基于此,本文从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为切入点,分析该病的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羊;小反刍兽疫;临床症状;防治措施随着人们对羊肉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羊与其制品调运、贩卖日益频繁,导致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率逐渐呈现高发的趋势。

羊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极其常见的动物疫病,主要发生于多雨季节和低温干旱季节,绵羊和山羊的感染率、死亡率相对较高,并且一旦爆发将会对羊养殖业带来的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此,广大养殖户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程度,详细调查该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并根据相关要求加强对该病的防治管理,避免出现该病大面积扩散的现象。

1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会对山羊和绵羊造成感染,对野生动物造成感染的几率相对较小,尤其是针对于山羊而言,其感染该病毒的几率要高于其他品种的羊,并且山羊在感染该病之后会表现出更加严重的临床症状,且不同品种、年龄的羊在感染该病毒之后也会产生具有差异性的临床症状。

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通常会呈现出区域性流行的趋势,主要发生于多雨季节或者是寒冷干旱的季节,普遍以零散的形式出现,但是若没有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将会呈现出大面积流行的状态[1]。

本病主要通过间接或直接接触病原菌而引起的传染,在病羊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都会有大量病毒的产生,在羊与羊间进行接触后也会传染该病毒,并且健康羊间接接触患病羊使用过的用具、饲料、饮水以及牧草后也会引发感染。

除此以外,该疾病偶尔会呈现出爆发性流行的趋势,但是在发病之后的5~6年内会逐步缓和,一旦在羊群内爆发,病死率将会达到70~80%左右。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简介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反刍兽类动物,如牛、羊和山羊等。

这种疾病会导致感染动物出现发热、食欲不振、腹泻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应对小反刍兽疫的威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措施一:加强动物管理和监测1.建立健全的兽药使用管理制度:合理使用兽药,严格遵守规定的兽药使用剂量和间隔时间,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兽药。

2.定期开展动物体检和病毒监测:定期对养殖场内的动物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患病动物并隔离,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同时,定期进行病毒监测,及时发现病毒感染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3.严格防疫和消毒措施:养殖场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对动物饮水和饲料进行消毒处理,定期对圈舍、设备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措施二:加强养殖环境管理1.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减少环境污染和恶劣气候对养殖场的影响,提高养殖动物的抵抗力。

2.规范饲养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方式,确保饲养场干净卫生,防止疫情传播。

合理安排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和交叉感染。

措施三:加强人员卫生和安全管理1.加强培训和宣传:养殖场应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防疫意识和能力。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普及疫情防控的知识,引导人员正确掌握养殖技术和防疫措施。

2.健全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养殖人员遵守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3.及时报告和紧急处理:养殖人员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疫情,主动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尽量减少疫情的扩散范围。

措施四:加强监管和信息共享1.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养殖场的监管,确保养殖场落实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置违规行为,降低疫情发生的风险。

2.加强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将养殖场的疫情情况和防控措施等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其他养殖场,提高整体防控效果。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一、前言小反刍兽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对牲畜养殖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遏制疫情的蔓延,保护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制定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至关重要。

二、消毒准备1.选用消毒剂选择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认可的消毒剂,确保其对小反刍兽疫具有滴灭作用,并且对兽畜无毒害。

2.消毒设备准备确保所使用的消毒设备清洁,消毒液喷雾器要保持喷雾均匀、细腻。

三、消毒时间1.场地消毒每次消毒操作应持续不少于48小时,以确保疫区的彻底清洁。

2.设备消毒在消毒期间,设备应每天进行消毒处理。

四、消毒操作1.工作人员准备消毒人员应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

2.消毒区划分将疫区划分为消毒区域,防止疫情扩散。

3.清洁物体的处理清洁物体如兽畜屎尿、死亡动物等应先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避免污染环境。

4.消毒剂配制按照消毒剂说明书的要求,正确地配置消毒液浓度。

5.消毒喷雾操作使用消毒喷雾器,确保喷雾均匀细腻,覆盖面积广,不留死角。

6.设备消毒对使用过的工具、器具等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再次使用时不会造成污染。

7.个人保护消毒操作结束后,消毒人员应进行个人消毒,包括使用消毒液洗手、更换工作服等。

五、消毒后处理1.消毒区撤除消毒结束后,应将消毒区撤除,包括清除消毒标志和相应防护措施。

2.设备消毒存放消毒后的设备要进行清洁、消毒和保存,以备下次使用。

3.消毒效果评估针对消毒操作的效果,可以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消毒达到要求。

六、附则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小反刍兽疫的消毒工作,养殖场、动物繁育场等需要按照规范执行消毒操作。

在疫情结束后,应继续坚持做好消毒工作,确保动物养殖场安全和卫生。

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监督,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七、消毒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的消毒工作之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消毒操作的高效和安全。

1.制定消毒计划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养殖场的规模,制定详细的消毒计划。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一)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一)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一)随着近日小反刍兽疫的爆发,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及时对疫情进行控制和消除,各地政府和卫生部门纷纷采取了相关的防控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对疫区的消毒治理。

针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开展了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的研究,以应对疫情的蔓延和防控。

一、消毒物品的选择与制备1.消毒药剂的选择针对小反刍兽疫病毒,有效的消毒药剂主要包括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紫外线消毒等。

其中含氯消毒剂能够迅速有效地杀灭病毒,但对环境和人体有一定的腐蚀性,需要注意使用安全事项。

2.消毒药剂的制备在消毒药剂的制备过程中,应控制其浓度和稳定性,保证其消毒效果。

制备需要遵循科学工艺流程,确保条件的一致性。

二、消毒操作流程1.消毒前准备消毒前应对消毒工具、消毒药剂、保护用品等进行准备,确保消毒效果和操作安全。

2.消毒对象选择针对不同消毒对象,应选择不同的消毒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对于通风极好的场所,可以选用紫外线消毒法;对于较为密闭的场所则需选用雾化消毒法。

3.消毒方法各种消毒方法必须严格依照规范操作。

严格执行消毒时间和剂量、保证消毒的渗透和覆盖面积,确保消毒效果,严格控制消毒药剂的浓度和稳定性,避免超量使用,以引起安全事故,并防止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

三、消毒后处理1.消毒完毕后,应用清水进行清洗,让饮料和食材彻底的清洗掉消毒液,避免隔夜未洗的情况。

2.消毒场所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晾干。

在晾干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以保证室内外空气的畅通,更好地消毒。

3.对于下水道、垃圾桶、杀虫设备等处,应选择具有良好气味的杀菌剂,以达到除异味和杀菌双重效果。

小反刍兽疫的消毒治理,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科学规范的进行操作。

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科学合理的药剂选择和制备,全面的消毒效果,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1. 引言小反刍兽是一种常见的家畜,在畜牧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然而,小反刍兽常常受到各种病毒和细菌的侵袭,从而导致畜群的损失和农户的经济收入受损。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反刍兽疫,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2. 防疫前准备在防疫工作开始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2.1 建立兽医卫生档案建立小反刍兽的兽医卫生档案,包括畜群的基本信息、兽医实施的预防措施以及疫情的发生和防治情况等。

兽医卫生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及时掌握畜群的健康情况和疫情动态,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2.2 确定疫苗接种计划根据小反刍兽的种类和养殖环境确定疫苗接种计划。

对于重要的病毒疫苗,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小反刍兽进行定期的接种,以提高免疫力。

2.3 做好兽群检疫工作在引进新的小反刍兽进入畜群之前,需要对其进行检疫工作,以确保不会引入未知的病原体。

检疫工作包括观察其健康状况、进行化验和接种相关疫苗等。

3. 疫苗接种措施疫苗接种是预防小反刍兽疫的重要措施之一。

根据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小反刍兽的养殖特点,有以下几种疫苗接种方式:3.1 注射疫苗将疫苗注射到小反刍兽的体内,通过免疫系统的反应产生免疫力。

注射疫苗可以分为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两种方式,具体使用哪种方式取决于疫苗的类型和兽医的建议。

3.2 饮水疫苗将疫苗溶解在小反刍兽的饮水中,让其自行摄入。

这种方式适用于一些能够通过肠道吸收的疫苗,通过饮水疫苗可以在兽群中广泛传播,提高免疫水平。

3.3 喷雾疫苗将疫苗溶解成喷雾,通过喷雾器喷洒在小反刍兽的背部或鼻腔内。

这种方式可以方便快捷地接种大量的小反刍兽,适用于大规模养殖场。

4. 病毒监测与防控病毒监测与防控是小反刍兽疫防治中的重要环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定期监测疫情定期对小反刍兽进行健康检查和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病毒的传播情况。

通过对疫情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也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和绵羊易感,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2007年7月,小反刍兽疫首次传入我国。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国家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疫情监测、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

2 诊断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疑似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流行病学特点2.1.1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为严重。

山羊不同品种的易感性有差异。

2.1.2牛多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

2.1.3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临床症状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 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达40—42℃高峰。

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内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2.2.3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并可在48小时内愈合,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

2.2.4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

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2.2.5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2.2.6特急性病例发热后突然死亡,无其他症状,在剖检时可见支气管肺炎和回盲肠瓣充血。

病理变化2.3.1 口腔和鼻腔粘膜糜烂坏死;2.3.2 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2.3.3 有时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2.3.4 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

2.3.5 组织学上可见肺部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以及细胞内嗜酸性包含体。

实验室检测检测活动必须在生物安全3级以上实验室进行。

2.4.1 病原学检测2.4.1.1 病料可采用病羊口鼻棉拭子、淋巴结或血沉棕黄层;2.4.1.2 可采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也可直接对病料进行检测;2.4.1.3 病毒检测可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结合核酸序列测定,亦可采用抗体夹心ELISA。

2.4.2 血清学检测2.4.2.1采用小反刍兽疫单抗竞争ELISA检测法。

2.4.2.2间接ELISA抗体检测法。

结果判定2.5.1 疑似小反刍兽疫山羊或绵羊出现急性发热、腹泻、口炎等症状,羊群发病率、病死率较高,传播迅速,且出现肺尖肺炎病理变化时,可判定为疑似小反刍兽疫。

2.5.2 确诊小反刍兽疫符合结果判定2.5.1,且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阳性,可判定为确诊小反刍兽疫。

3 疫情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以发热、口炎、腹泻为特征,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的山羊或绵羊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诊断,认定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疫情的,应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报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同时报所在地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省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报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最终确诊结果,确认小反刍兽疫疫情。

疫情确认后,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疫情日报告制度,直至解除封锁。

疫情报告内容包括:疫情发生时间、地点,易感动物、发病动物、死亡动物和扑杀、销毁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病死动物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情况,已采取的控制措施等内容。

已经确认的疫情,当地兽医行政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组织填写《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并报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调查分析室。

4 疫情处置疑似疫情的应急处置4.1.1对发病场(户)实施隔离、监控,禁止家畜、畜产品、饲料及有关物品移动,并对其内、外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必要时,采取封锁、扑杀等措施。

4.1.2疫情溯源。

对疫情发生前30天内,所有引入疫点的易感动物、相关产品来源及运输工具进行追溯性调查,分析疫情来源。

必要时,对原产地羊群或接触羊群(风险羊群)进行隔离观察,对羊乳和乳制品进行消毒处理。

4.1.3疫情跟踪。

对疫情发生前21天内以及采取隔离措施前,从疫点输出的易感动物、相关产品、运输车辆及密切接触人员的去向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疫情扩散风险。

必要时,对风险羊群进行隔离观察,对羊乳和乳制品进行消毒处理。

确诊疫情的应急处置按照“早、快、严”的原则,坚决扑杀、彻底消毒,严格封锁、防止扩散。

4.2.1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4.2.1.1疫点。

相对独立的规模化养殖场(户),以病死畜所在的场(户)为疫点;散养畜以病死畜所在的自然村为疫点;放牧畜以病死畜所在牧场及其活动场地为疫点;家畜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疫情的,以运载病畜的车、船、飞机等为疫点;在市场发生疫情的,以病死畜所在市场为疫点;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发生疫情的,以屠宰加工厂(场)为疫点。

4.2.1.2疫区。

由疫点边缘向外延伸3公里范围的区域划定为疫区。

4.2.1.3受威胁区。

由疫区边缘向外延伸10公里的区域划定为受威胁区。

划定疫区、受威胁区时,应根据当地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人工屏障(道路、围栏等)、野生动物栖息地存在情况,以及疫情溯源及跟踪调查结果,适当调整范围。

4.2.2封锁疫情发生地所在地县级以上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实行封锁,跨行政区域发生疫情的,由共同上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对疫区发布封锁令。

4.2.3疫点内应采取的措施4.2.3.1扑杀疫点内的所有山羊和绵羊,并对所有病死羊、被扑杀羊及羊鲜乳、羊肉等产品按国家规定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 具体可参照《口蹄疫扑杀技术规范》和《口蹄疫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执行;4.2.3.2对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污染饲料和垫料、污水等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具体可参照《口蹄疫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执行;4.2.3.3羊毛、羊皮按(附件1)规定方式进行处理,经检疫合格,封锁解除后方可运出;4.2.3.4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禽舍、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见附件1);4.2.3.5出入人员、车辆和相关设施要按规定进行消毒(见附件1);4.2.3.6禁止羊、牛等反刍动物出入。

4.2.4疫区内应采取的措施4.2.4.1在疫区周围设立警示标志,在出入疫区的交通路口设置动物检疫消毒站,对出入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必要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可设立临时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4.2.4.2禁止羊、牛等反刍动物出入;4.2.4.3关闭羊、牛交易市场和屠宰场,停止活羊、牛展销活动;4.2.4.4羊毛、羊皮、羊乳等产品按(附件1)规定方式进行处理,经检疫合格后方可运出;4.2.4.5对易感动物进行疫情监测,对羊舍、用具及场地消毒;4.2.4.6必要时,对羊进行免疫。

4.2.5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4.2.5.1加强检疫监管,禁止活羊调入、调出,反刍动物产品调运必须进行严格检疫;4.2.5.2加强对羊饲养场、屠宰场、交易市场的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4.2.5.3必要时,对羊群进行免疫,建立免疫隔离带。

4.2.6野生动物控制加强疫区、受威胁区及周边地区野生易感动物分布状况调查和发病情况监测,并采取措施,避免野生羊、鹿等与人工饲养的羊群接触。

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与林业部门应定期进行通报有关信息。

4.2.7解除封锁。

疫点内最后一只羊死亡或扑杀,并按规定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后至少21天,疫区、受威胁区经监测没有新发病例时,经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机构审验合格,由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向原发布封锁令的人民政府申请解除封锁,由该人民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

4.2.8处理记录各级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完整详细地记录疫情应急处理过程。

4.2.9非疫区应采取的措施4.2.9.1加强检疫监管,禁止从疫区调入活羊及其产品;4.2.9.2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提高养殖户防控意识;4.2.9.3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发生风险,做好防疫的各项工作,防止疫情发生。

5 预防措施饲养管理5.1.1 易感动物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加强种羊调运检疫管理。

5.1.2 羊群应避免与野羊群接触。

5.1.3 各饲养场、屠宰厂(场)、交易市场、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等要建立并实施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见附件1)。

监测报告县级以上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加强小反刍兽疫监测工作。

发现以发热、口炎、腹泻为特征,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的山羊和绵羊疫情时,应立即向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免疫必要时,经国家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采取免疫措施:5.3.1 与有疫情国家相邻的边境县,定期对羊群进行强制免疫,建立免疫带;5.3.2 发生过疫情的地区及受威胁地区,定期对风险羊群进行免疫接种。

检疫5.4.1 产地检疫羊在离开饲养地之前,养殖场(户)必须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接到报检后必须及时派员到场(户)实施检疫。

检疫合格后,出具合格证明;对运载工具进行消毒,出具消毒证明,对检疫不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5.4.2 屠宰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检疫人员对羊进行验证查物,合格后方可入厂(场)屠宰。

检疫合格并加盖(封)检疫标志后方可出厂(场),不合格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5.4.3 运输检疫国内跨省调运山羊、绵羊时,应当先到调入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经调出地按规定检疫合格,方可调运。

种羊调运时还需在到达后隔离饲养10天以上,由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边境防控与疫情国相邻的边境区域,应当加强对羊只的管理,防止疫情传入:5.5.1禁止过境放牧、过境寄养,以及活羊及其产品的互市交易;5.5.2必要时,经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建立免疫隔离带;5.5.3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疫情监视和监测,及时分析疫情动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