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样本
小反刍兽疫防控方案
小反刍兽疫防控方案1. 疫情背景小反刍兽是一种常见的家畜,在繁殖过程中容易受到不同疾病的侵袭。
为了保障小反刍兽的健康生长和繁殖,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疫情防控方案,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2. 预防措施2.1 完善兽医检疫工作•加强对小反刍兽入栏的检疫,特别是从其他地区引进的小反刍兽,应进行必要的隔离观察,并进行疫病检测。
•加强兽医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监测和诊断能力。
•建立健全的兽医信息系统,方便兽医人员及时获取动态疫情信息,进行疾病预警和应对措施。
2.2 加强动物饲养管理•提高养殖环境的卫生水平,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工作。
•合理安排小反刍兽的饲料,确保其营养均衡,并定期检测饲料的质量。
•对小反刍兽进行规范的养殖管理,包括控制密度、避免过度饲养等,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
•维护小反刍兽的健康状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2.3 防止疫病传播•加强小反刍兽的免疫预防工作,按照兽医建议对小反刍兽进行疫苗接种,并严格遵循疫苗使用要求。
•定期进行小反刍兽的疫病监测,尤其是易发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羊肺疫等,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对疫情发生的地区进行封控,禁止小反刍兽的流通和运输,以阻断病原体传播途径。
•强化饲料和水的质量监控,防止病原体通过饲料和水传播。
3. 应急响应措施3.1 疾病预警与监测•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网络,定期收集、汇总小反刍兽的疫情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估。
•加强与周边地区和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做好预警工作。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疫情发生后的处置流程,并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3.2 疫情处置措施•防疫人员应及时排查和隔离受感染或疑似感染的小反刍兽,并进行进一步检测和诊断。
•在疫情发生的区域实施封控措施,限制人员和动物的流动,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对确诊为感染的小反刍兽进行隔离治疗,并对其所在场所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3.3 健康宣教与群众参与•加强兽医宣教工作,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要点及防控措施
下药,按照患病部位不同,进行针对性治疗。
口腔出现症状的病羊,可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然后涂甘油2~3次/d。
蹄部出现症状的病羊,用2%来苏尔液清洗溃疡位置,同时涂松馏油(1∶10),可以用绷带包扎蹄部。
持续治疗一段时间之后,蹄壳脱落,新蹄壳就会长出。
乳头部位出现溃疡症状的病羊,用3%硼酸液洗净,涂抹青霉素软膏。
3.2 羊肝片吸虫病 羊肝片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疾病,通常以雌雄同体的肝片吸虫为主。
该疾病不仅仅在羊群中出现,在牛、猪等一些家畜中也会出现。
在对羊肝片吸虫病进行防治的时候,养殖户要对羊群饲喂方面的工作做好科学的安排,保证羊群的水源卫生无污染,同时和潮湿放牧地区保持较远的距离。
当出现感染羊肝片吸虫病的病羊时,要第一时间做好隔离,为其灌服硝氯酚等药物。
除此之外,还要对所有的羊群做好按时驱虫,9月份下旬、10月份分别驱虫1次,第二年2~3月份、10~11月份展开两次驱虫。
用三氯苯唑驱虫,剂量为5~10mg/kg·bw,空腹灌服,5周后重复用药1次。
3.3 羊急性瘤胃膨胀 羊急性瘤胃膨胀是因为羊在进食的时候,食用过多容易发酵的饲料,这些饲料堆积在体内就会产生气体且无法有效排出。
通常情况下,病羊出现急性瘤胃膨胀的症状时,会伴随着呼吸急促、腹部空胀等症状,有些病羊还会出现口吐白沫。
对此,养殖人员要做好对病羊的处理。
首先,可以通过穿刺放气法减轻病羊的症状。
其次,放气后,注入0.5%普鲁卡因青霉素80~240万IU,或者酒精20~30mL。
还可以给病羊服用花生油、棉籽油50~100mL,可以有抑制发酵的作用。
最后,灌服硫酸镁50~100g,或植物油100mL,让病羊可以快速排出胃肠内容物。
4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生活质量提升,人们对肉制品的健康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
但当前羊群发病率不断上升,使人们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健康安全受到威胁。
所以,寻找动物发病因素,同时制定科学的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
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控技术
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控技术作者:吴晓东来源:《兽医导刊》 2014年第9期吴晓东/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一、概况1. 定义。
小反刍兽疫(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感染山羊、绵羊等家养和野生小反刍动物的一种烈性、接触性、传染性疫病。
PPR 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牛瘟非常相似,因此又名伪牛瘟。
山羊通常比绵羊易感,而且患病更严重。
特征:发热、眼鼻流出大量分泌物、口腔糜烂、呼吸困难、腹泻。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需通报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2. 宿主范围。
家畜:山羊、绵羊是目前仅知的自然宿主,骆驼、牛和猪易感,但都不表现临床症状,不排毒。
野生动物:岩羊、野山羊、鹿、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可感染发病。
目前没有关于人感染PPRV 的报道。
二、流行病学1. 传播途径:PPRV 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因为病毒在环境中不是很稳定,病毒存在于眼、鼻、口腔分泌物和粪便中,主要通过吸入患病动物打喷嚏和咳嗽产生的气溶胶而接触感染,感染动物在潜伏期能传播病毒,已知没有带毒状态。
2. 潜伏期:一般为4 ~ 6 d,范围3 ~ 10 d,(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 d。
3. 发病率:山羊发病率高,可达80% ~ 90%,病程可达2 周以上。
4. 病死率:易感山羊病死率可达50% ~100%,地方性流行区持续存在低感染率,当有易感群体时,暴发时发病率可达100%。
三、临床症状突然发热,第2 ~ 3 d 达40% ~ 42%,一般持续3 d 左右。
特急性病例发热后突然死亡,无其他症状。
发热后,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糜烂,初鼻液水样,随后变稠堵塞鼻孔,呼吸困难;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严重腹泻或下痢,脱水、体重下降;怀孕母羊流产。
口腔糜烂严重者多预后不良,能愈合者预后良好,山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
四、病理变化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
羊小反刍兽疫综合防控技术
一
死: 严重病 例迅速扩展 到齿垫 、 硬 腭 以及 舌 . 坏死 组 织 脱落 形 成 不 规 则 的 浅 糜 烂斑 : 多数 病 羊 发 生严 重 腹 泻 或
下痢. 造成迅速脱水 和消瘦 . 并 常 有 咳嗽 、 胸部 哕音 以及 腹式 呼 吸的表 现 。 易感 羊 群 发 病 率 通 常 达 6 0 % 以上 . 病 病 原 死 率 可达 5 0 %以上 . 在 严 重爆 发 时 . 发 小 反 刍 兽 疫 病 毒 为 副 粘 病 毒 科 病 率 和病 死率 均 可达 1 0 0 % 麻 疹 病 毒 属小 反 刍 兽 疫 病毒 负 链 单 股RN A. 有 囊 1 . 眼结 膜 炎 , 口腔 、 鼻 腔 粘 膜 糜 膜, 对 乙醚 敏感 , 碱类 、 氯 化物 和 酚 化 烂 坏 死 。
动 物 门 诊
编辑: 阮 庆文 ( r u a n q w@j s a g r i . g o v . c n )
本病潜伏期是4 ~ 6 天 . 也可在3 ~ l 0 天 临 床 表 现 为 急 性 . 高 热 达4 1 ℃ 以上 , 稽 留3 ~ 5 天: 病初精神沉郁 、 食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摘要: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多见于小型反刍兽的传染病,也被称之为“羊瘟”,该传染病具有传播快、死亡率高、发病急等特征,这种传染病对于养羊业的发展来有很严重的危害,已经被列入常见羊传染疾病行列。
一旦爆发小反刍兽疫,不仅会给威胁羊群健康,甚至还会给养殖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做好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篇文章围绕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诊断;防治措施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容易感染这一疾病的是绵羊和山羊,而且所引起的后果十分的严重。
该病与牛瘟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伪牛瘟,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死亡性,其中排泄物、分泌物、饲料等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对于养羊业的发展有十分严重的危害。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小反刍兽疫,就需要结合该疾病的发病以及流行特点等,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来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减少动物死亡率。
1、小反刍兽疫的概况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就是发炎、高热、肺炎、腹泻、脓性角膜炎等,其中绵羊和山羊是最容易感染的,小反刍兽疫给羊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我国已经正式将其纳入一类动物疾病中。
我国最早出现小反刍兽疫是在2007年,随后国内也偶尔会出现。
按照国内外的经验,在小反刍兽疫的防治中,需要以预防为主,同时辅以合理的防治手段,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1]。
2、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的主要感染对象就是小型反刍动物,比如说山羊、绵羊、羚羊、野生盘羊、野生鹿等,其中山羊感染后的症状是最严重的。
通常来说,这种疾病的潜伏期最高为4-5天,其中也有个别潜伏期更长的,可以达到21天,而且具有常年发生的特点。
小反刍兽疫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健康羊接触到病羊,就会直接被感染,病羊的口腔、鼻腔甚至眼睛等分泌物中都有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存在,一旦出现一只患病羊,就会给其它的健康羊群带来威胁;在感染这一疾病的后期,病羊的粪便中也会存在大量的病毒,会直接污染养殖环境,加速疾病的传播,从而威胁整个养羊场的发展。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附件2: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也称羊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和绵羊易感,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2007年7月,小反刍兽疫首次传入我国。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国家小反刍兽疫应急预案》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疫情监测、预防控制和应急处置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
2 诊断依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疑似诊断,确诊需做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
流行病学特点2.1.1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为严重。
山羊不同品种的易感性有差异。
2.1.2牛多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
2.1.3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临床症状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 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达40—42℃高峰。
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变成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内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2.2.3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 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 养羊技术
小反刍兽疫实为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感染群体多为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
羊小反刍兽疫通常又被养殖户称作羊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利用空气、呼吸道作为传播途径,扩大其感染范围。
羊被感染后迅速发病,浮现体温升高、腹泻、肺炎等症状。
掌握羊小反刍兽疫的发作症状及深入探索预防措施,对地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羊在受到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后,若未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不仅会导致其受疾病影响而生长发育迟缓,甚至病情还有可能浮现恶化,严重威胁生命。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病原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原体为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该病毒是有脂质包膜的单股负链 RNA 病毒,病毒粒子具有多形性,多数呈球状,具有囊膜。
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对外界的反抗力较弱,如在50℃温度下作用 th 就可被灭活,且在 pH 值小于4 的强酸和大于 11 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1]。
病毒在冷冻状态下或者处于冷藏组织内可长期存活。
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较为敏感,如乙醚、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等消毒剂都能够将其彻底杀灭。
2、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的流行和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阴雨潮湿和寒冷干燥的季节,特殊是温度发生突变引起羊发生应激,可引起该病的暴发。
健康羊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羊或者隐性感染羊而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以及场地等发生间接感染。
感染途径以呼吸道的飞沫传染为主,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
某些条件下,也可经由哺乳、精液、胚胎等传染。
3、临床症状根据病程长短可将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种类型。
该病的潜伏期在 3~10 天,最长可达 21 天。
最急性型。
该型潜伏期较短,大约 2 天,以幼羊为主要侵害对象,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至41~43℃,病羊精神委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眼角和口腔有黏液性分泌物流出。
随病程发展浮现腹泻症状,排出水样稀粪。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依据《中华人民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
1.适用围本规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处置、预防与控制等技术措施。
本规适用于中华人民国境一切与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诊断依据该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综合判定。
2.1流行病学2.1.1传染源发病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
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是传染源。
2.1.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2.1.3易感动物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
岩羊、野山羊、盘羊、鬣羊、瞪羚羊、长角大羚羊、亚洲水牛、骆驼等可感染发病。
白尾鹿在实验条件下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严重发病,能产生抗体。
牛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2.1.4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21天。
2.1.5发病率和病死率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2.1.6季节性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2.2临床症状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可达40~42℃。
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2.2.3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并可在48小时愈合,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
小反刍兽疫防控
小反刍兽疫防控
继农业部通报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多地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后,重庆、四川、
湖北、浙江和山西等5省份接连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全国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那么,怎样进行小反刍兽疫防控?
1、传统防控措施限制疫区的绵羊和山羊的运输,对来自疫区的动物进行严格检疫,限制从疫区进口动物及其产品;对染病动物及时扑杀,尸体要焚烧、深埋;
有疫情的畜舍应彻底清洗和消毒(可使用苯酚、氢氧化钠、乙醇、乙醚等);对小反
刍兽疫疫情认真做好监控工作。
2、使用羊全清+刀豆素+绿健先锋(头孢噻呋钠)。
用生理盐水稀释头孢
先锋和刀豆素,加地塞米松(2-5mg/100斤,怀孕羊除外)混合肌肉注射打在羊颈一侧。
羊全清单独使用(20毫升用于治疗200斤体重,预防可以用到400斤重)打在
羊颈另外一侧。
病情严重打3针。
羊小反刍兽疫诊断与防控
羊小反刍兽疫诊断与防控摘要:羊小反刍兽疫又被称之为肺肠炎、羊瘟热等,其主要原因在于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所引起,并且这种病毒存在较强的病毒性、发病急等特征,通常会对小反刍兽造成感染,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为出现腹泻、体温上升、肺炎以及口炎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其是多雨季节或者是低温干旱季节,一旦患病不但会对当地羊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还会为羊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基于此,本文从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为切入点,分析该病的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羊;小反刍兽疫;临床症状;防治措施随着人们对羊肉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羊与其制品调运、贩卖日益频繁,导致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率逐渐呈现高发的趋势。
羊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极其常见的动物疫病,主要发生于多雨季节和低温干旱季节,绵羊和山羊的感染率、死亡率相对较高,并且一旦爆发将会对羊养殖业带来的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此,广大养殖户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程度,详细调查该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并根据相关要求加强对该病的防治管理,避免出现该病大面积扩散的现象。
1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会对山羊和绵羊造成感染,对野生动物造成感染的几率相对较小,尤其是针对于山羊而言,其感染该病毒的几率要高于其他品种的羊,并且山羊在感染该病之后会表现出更加严重的临床症状,且不同品种、年龄的羊在感染该病毒之后也会产生具有差异性的临床症状。
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通常会呈现出区域性流行的趋势,主要发生于多雨季节或者是寒冷干旱的季节,普遍以零散的形式出现,但是若没有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将会呈现出大面积流行的状态[1]。
本病主要通过间接或直接接触病原菌而引起的传染,在病羊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都会有大量病毒的产生,在羊与羊间进行接触后也会传染该病毒,并且健康羊间接接触患病羊使用过的用具、饲料、饮水以及牧草后也会引发感染。
除此以外,该疾病偶尔会呈现出爆发性流行的趋势,但是在发病之后的5~6年内会逐步缓和,一旦在羊群内爆发,病死率将会达到70~80%左右。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简介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感染反刍兽类动物,如牛、羊和山羊等。
这种疾病会导致感染动物出现发热、食欲不振、腹泻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应对小反刍兽疫的威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防控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小反刍兽疫防控措施。
措施一:加强动物管理和监测1.建立健全的兽药使用管理制度:合理使用兽药,严格遵守规定的兽药使用剂量和间隔时间,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兽药。
2.定期开展动物体检和病毒监测:定期对养殖场内的动物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患病动物并隔离,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同时,定期进行病毒监测,及时发现病毒感染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3.严格防疫和消毒措施:养殖场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对动物饮水和饲料进行消毒处理,定期对圈舍、设备等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措施二:加强养殖环境管理1.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减少环境污染和恶劣气候对养殖场的影响,提高养殖动物的抵抗力。
2.规范饲养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饲养方式,确保饲养场干净卫生,防止疫情传播。
合理安排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和交叉感染。
措施三:加强人员卫生和安全管理1.加强培训和宣传:养殖场应定期开展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防疫意识和能力。
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普及疫情防控的知识,引导人员正确掌握养殖技术和防疫措施。
2.健全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养殖人员遵守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3.及时报告和紧急处理:养殖人员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疫情,主动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尽量减少疫情的扩散范围。
措施四:加强监管和信息共享1.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养殖场的监管,确保养殖场落实防控措施,及时发现并处置违规行为,降低疫情发生的风险。
2.加强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将养殖场的疫情情况和防控措施等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其他养殖场,提高整体防控效果。
小反刍兽疫的防控技术
2 流干 亍 病学
2 . 1 易感动物 山羊和 绵羊是 该病 的 自然 宿主 ,山羊 比 绵羊 更易感 ,临床 症状更 严重 。岩羊 、野 山羊 、盘羊 等 野生小反刍动物和亚洲水牛、骆驼 等可感染 发病 。
2 . 2 传 染 源 该 病 的传 染 源 主 要 为 患 病 动 物 和 隐性 感 染
有发病 。 3 . 1 温和型 症 状 轻 微 ,发 热 , 类 似感 冒症 状 ; 3 . 2 标 准 型 患 病 动 物 发 病 急 剧 、高 热 4 1 ℃ 以上 ,稽 留
2 0 1 4 年4 月 ,据 国 家 农 业 部 消 息 , 全 国 有 江 西 、 云 南 、河 南 、 陕 西 、 湖 北 、 安 徽 、 浙 江 、 山 西等 8 个 省、3 5 个 县 市 发 生 了 小 反 刍 兽 疫 , 其 中 泸 西 县 是 发 现 该 疫 病 的 县 市 之 一 。 笔 者 通 过 参 与 本 县 这 次 防 控 措 施 , 依 法 开 展
染性疾 病 。小反刍 兽疫病 毒不感 染人 ,不属于 人畜共 患 病 。其 特征 是发病 急剧 、高热稽 留 、眼 鼻分 泌物增加 、
口腔糜 烂、腹泻 和肺 炎。本病毒主要感染绵羊和 山羊 。 1 病原
小 反 刍 兽 疫 病 毒 是 有 囊 膜 的病 毒 , 自然 环境 下 抵 抗 力
合 胞 体 时 , 表 明病 料 样 品 中 存 在 病 毒 , 然 后 用 血 清 学 方
法或P C R 方法鉴定 。
染 。传播方 式主要 是接触 传播 ,可通过 与病 羊直接 接触 发 生传播 ,病 羊 的鼻液 、粪尿等 分泌物 和排 泄物可 含有
大 量 的 病 毒 , 与 被 病 毒 污 染 的 饲 料 、 饮 水 、 衣 物 、 工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一、前言小反刍兽疫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对牲畜养殖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遏制疫情的蔓延,保护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制定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至关重要。
二、消毒准备1.选用消毒剂选择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认可的消毒剂,确保其对小反刍兽疫具有滴灭作用,并且对兽畜无毒害。
2.消毒设备准备确保所使用的消毒设备清洁,消毒液喷雾器要保持喷雾均匀、细腻。
三、消毒时间1.场地消毒每次消毒操作应持续不少于48小时,以确保疫区的彻底清洁。
2.设备消毒在消毒期间,设备应每天进行消毒处理。
四、消毒操作1.工作人员准备消毒人员应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
2.消毒区划分将疫区划分为消毒区域,防止疫情扩散。
3.清洁物体的处理清洁物体如兽畜屎尿、死亡动物等应先采取合适的处理方法,避免污染环境。
4.消毒剂配制按照消毒剂说明书的要求,正确地配置消毒液浓度。
5.消毒喷雾操作使用消毒喷雾器,确保喷雾均匀细腻,覆盖面积广,不留死角。
6.设备消毒对使用过的工具、器具等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再次使用时不会造成污染。
7.个人保护消毒操作结束后,消毒人员应进行个人消毒,包括使用消毒液洗手、更换工作服等。
五、消毒后处理1.消毒区撤除消毒结束后,应将消毒区撤除,包括清除消毒标志和相应防护措施。
2.设备消毒存放消毒后的设备要进行清洁、消毒和保存,以备下次使用。
3.消毒效果评估针对消毒操作的效果,可以进行抽样检测,确保消毒达到要求。
六、附则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小反刍兽疫的消毒工作,养殖场、动物繁育场等需要按照规范执行消毒操作。
在疫情结束后,应继续坚持做好消毒工作,确保动物养殖场安全和卫生。
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监督,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七、消毒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小反刍兽疫的消毒工作之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消毒操作的高效和安全。
1.制定消毒计划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养殖场的规模,制定详细的消毒计划。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一)
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一)随着近日小反刍兽疫的爆发,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及时对疫情进行控制和消除,各地政府和卫生部门纷纷采取了相关的防控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对疫区的消毒治理。
针对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开展了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的研究,以应对疫情的蔓延和防控。
一、消毒物品的选择与制备1.消毒药剂的选择针对小反刍兽疫病毒,有效的消毒药剂主要包括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紫外线消毒等。
其中含氯消毒剂能够迅速有效地杀灭病毒,但对环境和人体有一定的腐蚀性,需要注意使用安全事项。
2.消毒药剂的制备在消毒药剂的制备过程中,应控制其浓度和稳定性,保证其消毒效果。
制备需要遵循科学工艺流程,确保条件的一致性。
二、消毒操作流程1.消毒前准备消毒前应对消毒工具、消毒药剂、保护用品等进行准备,确保消毒效果和操作安全。
2.消毒对象选择针对不同消毒对象,应选择不同的消毒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对于通风极好的场所,可以选用紫外线消毒法;对于较为密闭的场所则需选用雾化消毒法。
3.消毒方法各种消毒方法必须严格依照规范操作。
严格执行消毒时间和剂量、保证消毒的渗透和覆盖面积,确保消毒效果,严格控制消毒药剂的浓度和稳定性,避免超量使用,以引起安全事故,并防止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
三、消毒后处理1.消毒完毕后,应用清水进行清洗,让饮料和食材彻底的清洗掉消毒液,避免隔夜未洗的情况。
2.消毒场所应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晾干。
在晾干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以保证室内外空气的畅通,更好地消毒。
3.对于下水道、垃圾桶、杀虫设备等处,应选择具有良好气味的杀菌剂,以达到除异味和杀菌双重效果。
小反刍兽疫的消毒治理,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科学规范的进行操作。
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科学合理的药剂选择和制备,全面的消毒效果,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1. 引言小反刍兽是一种常见的家畜,在畜牧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然而,小反刍兽常常受到各种病毒和细菌的侵袭,从而导致畜群的损失和农户的经济收入受损。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反刍兽疫,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2. 防疫前准备在防疫工作开始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2.1 建立兽医卫生档案建立小反刍兽的兽医卫生档案,包括畜群的基本信息、兽医实施的预防措施以及疫情的发生和防治情况等。
兽医卫生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及时掌握畜群的健康情况和疫情动态,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2.2 确定疫苗接种计划根据小反刍兽的种类和养殖环境确定疫苗接种计划。
对于重要的病毒疫苗,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小反刍兽进行定期的接种,以提高免疫力。
2.3 做好兽群检疫工作在引进新的小反刍兽进入畜群之前,需要对其进行检疫工作,以确保不会引入未知的病原体。
检疫工作包括观察其健康状况、进行化验和接种相关疫苗等。
3. 疫苗接种措施疫苗接种是预防小反刍兽疫的重要措施之一。
根据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小反刍兽的养殖特点,有以下几种疫苗接种方式:3.1 注射疫苗将疫苗注射到小反刍兽的体内,通过免疫系统的反应产生免疫力。
注射疫苗可以分为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两种方式,具体使用哪种方式取决于疫苗的类型和兽医的建议。
3.2 饮水疫苗将疫苗溶解在小反刍兽的饮水中,让其自行摄入。
这种方式适用于一些能够通过肠道吸收的疫苗,通过饮水疫苗可以在兽群中广泛传播,提高免疫水平。
3.3 喷雾疫苗将疫苗溶解成喷雾,通过喷雾器喷洒在小反刍兽的背部或鼻腔内。
这种方式可以方便快捷地接种大量的小反刍兽,适用于大规模养殖场。
4. 病毒监测与防控病毒监测与防控是小反刍兽疫防治中的重要环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定期监测疫情定期对小反刍兽进行健康检查和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病毒的传播情况。
通过对疫情监测结果的分析,可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控
道 症状 , 1 - I 鼻 周 围有痘 疹 ,口腔 内膜 糜 ,硬腭 、烦 和舌 ¨ 现 不规 则 的浅
糜 烂斑 。病 死绵 羊6 只。
三 、病 理 变化 和 采样 解 剖病 死 绵 羊2 只, 肠 系 膜
淋 巴 结 水 肿 . 脾 脏 肿 大 并 现 坏 死 病 变 ,坏 死 性 或 出 血 性 肠 炎 , 肓肠 、结 肠 近 端 和 直 肠 出 现 特 征 性 条 状 充 m 、 出 血 , 呈 斑 马 状 条
疫 ,致 存 栏 羊 4 1 只 ( 其 中 绵 羊3 8 只 、山 羊 3 只 )有 2 8 只先后 发病 , 死亡 绵 羊 1 6 只 、扑 杀 绵 羊 1 2 只、 【 犬 1 曾经有过 免疫史 而耐过 1 3 只 ( 其 中绵羊 1 O 只 、山 羊 3 只 )。 发 病 率 达6 8 . 3 % ,病 死 率 达 5 7 . 1 % 。 按 照
四 、疫情处置措施
1 . 对 发病 户实 施 隔离封锁 ,扑 作 ,防 3 . 加 强疫 点 消毒 对被污 染的 发 生 风险 ,做 好 防疫 的各 项 I 杀病 羊 下 发疫情封锁 通知 禁 物 品 、交 通 T具 、川 、羊 合 、场 止 疫情 发 生 . 发 现 以发热 、f 1 炎、 腹
☆ 2 0 1 7 年 第 1 期
C o n s u l 控
文l 李世龙 杨富朝 黄7 t 托 ( 云南省腾冲 市明光 镇畜牧 兽医站 )
蒋仁 田 ( 云南省腾冲 『 动物 【 J 生监 样所 )
羊小反 刍兽 疫 也称 羊瘟 、似性 牛 告称 养殖 的4 O 多 只羊 已发 病5 —6 天,
只 、山羊 3 只) 混群 饲 养 ,约6 天 前陆 体温 为4 0 . 2~4 0 . 8 。 C,未 见血痢 及 咳 嗽 、 气 喘 等 呼 吸 道 症 状 , 全 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小反刍兽疫(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PPR) 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 PPRV) 引起的山羊和绵羊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 中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小反刍兽疫,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 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小反刍兽疫的诊断、报告、处理、预防与控制等技术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小反刍兽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依据该病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 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做出综合判定。
2.1 流行病学
2.1.1 传染源
发病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
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是传染源。
2.1.2 传播途径
主要经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2.1.3 易感动物
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 山羊比绵羊更易感, 临床症
状更严重。
岩羊、野山羊、盘羊、鬣羊、瞪羚羊、长角大羚羊、亚洲水牛、骆驼等可感染发病。
白尾鹿在实验条件下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严重发病, 能产生抗体。
牛呈亚临床感染, 并能产生抗体。
2.1.4 潜伏期
一般为4~6天, 最长可达21天。
2.1.5 发病率和病死率
易感羊群发病率一般达60%以上, 病死率可达50%以上。
2.1.6 季节性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
2.2 临床症状
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 绵羊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微。
2.2.1 突然发热, 第2~3天体温可达40~42℃。
发热持续3天左右, 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2.2.2 病初有水样鼻液, 此后大量的粘脓性卡她样鼻液, 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鼻内膜发生坏死。
眼流分泌物, 遮住眼睑, 出现眼结膜炎。
2.2.3 发热症状出现后, 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 继而出现糜烂。
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 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
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 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 并可在48小时内愈合, 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
2.2.4 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 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
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2.3 病理变化
2.3.1 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
2.3.2 支气管肺炎, 肺尖肺炎。
2.3.3 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 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 呈斑马状条纹。
2.3.4 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
2.3.5 组织学上可见肺部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以及细胞内嗜酸性包含体。
2.4 实验室检测
2.4.1 样品采集、运输与保存
无菌采集病羊眼棉试子、口棉拭子、鼻棉拭子和抗凝血, 采集被扑杀或刚死亡病畜的脾、胸腺、肠系膜和支气管淋巴结、肠黏膜、肺等组织, 无菌采集全血, 用常规方法分离血清。
样品采集后, 置冰上冷藏尽快送至实验室检测。
2.4.2 血清学检测
应在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进行。
抗体检测可采用病毒中和试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 检测法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抗体检测法。
2.4.3 病原学检测
应在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进行。
2.4.
3.1 可采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 也可直接对病料进行检测。
2.4.
3.2 病毒检测可采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 RT-PCR) 、普通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PCR) , 对PCR产物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可进行病毒分型。
2.5 结果判定
2.5.1 疑似病例
山羊或绵羊出现急性发热、腹泻、口炎等症状, 羊群发病率、病死率较高, 传播迅速, 且出现肺尖肺炎病理变化, 可判定为疑
似小反刍兽疫病例。
2.5.2 确诊病例
未免疫小反刍兽疫疫苗的山羊或绵羊出现疑似病例, 且2.4.2项任一项血清学方法检测阳性, 可判定为确诊小反刍兽疫病例。
免疫小反刍兽疫疫苗的山羊或绵羊出现疑似病例, 且2.4.3项任一项病原学方法检测阳性, 可判定为确诊小反刍兽疫病例。
3. 疫情报告和确认
3.1 疑似疫情的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 发现符合3.2的临床症状, 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的山羊或绵羊疫情时, 应当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者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当地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初步判定为小反刍兽疫疫情的, 应在2小时内报本地兽医主管部门, 并逐级上报至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诊断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疫情时, 应立即报告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省级兽医主管部门应在1小时内报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
3.2 确诊疫情的报告
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确诊为小反刍兽疫疫情时, 应立即通知疫情发生地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兽医主管部门, 同时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
3.3 疫情确认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或农业部指定实验室确诊结果, 确认小反刍兽疫疫情。
4. 疫情处理
4.1疑似疫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