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品种区域试验调查项目及标准
2016年自治区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方案

2016年自治区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方案一、试验目的鉴定我区选育和引进品种(系)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为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组别试验分早熟组和中熟组两组,共有21个品种,其中有3个对照。
早熟组有3个参试品种,阿豆1号为对照;中熟组有18个品种,中早熟品种(与绥农14生育期相差±5天以内)以绥农14号为对照,中熟品种(较绥农14生育期长6天以上,含6天)以石大豆2号为对照。
(一)早熟组3、试验设计(TMJ-I区域面积测量仪)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重复三次。
小区行长7米,宽3米,行距30厘米,面积21平方米,保苗株数2.8-3.0万株,人工点播,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二)、中熟组1、参试品种、供种单位承试单位2、承试单位3、试验设计中熟组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重复三次。
小区行长7米,宽3米,行距50厘米,面积21平方米,保苗株数2.0-2.2万株,人工点播,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三、试验管理(TJSD-750-IV土壤紧实度仪)1、试验地选择:前茬一致,肥力中等均匀、忌高水肥,地势平坦,不用重茬地。
2、试验播种:足墒播种,播种深浅一致,确保一次全苗。
3、田间管理:成熟一个,收获一个,并做到对每一个材料单脱粒,单晾晒,防止机械混杂。
四、试验要求:1、本区域试验受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领导,由自治区种子管理总站负责主持并汇总。
2、承担试验的单位和人员固定不变,负责试验的人员必须由助理农艺师以上或经过训练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在一年试验期间应保持相对稳定,规定试验的品种(系)不得更换和增减。
3、承担单位要按方案规定的格式严格准确地记载,并写出苗期情况总结,如遇到特殊情况,及时向自治区种子管理总站作书面汇报。
《年终试验总结》请于11月15日前报至自治区种子管理总站。
4、供试品种(系)的种子,必须是原种、质量达到国家大豆品种标准,一年试验一次供种,每个试验点寄1公斤种子(直接寄到试验点)(如有特殊困难的单位,可与自治区种子管理总站协商解决)。
大豆田间调查记载标准与方法

大豆田间调查记载标准与方法《大豆田间调查记载标准与方法》是指在对大豆生长、产量和品质等相关信息进行调查时,遵循的一套规范和方法。
这些标准和方法对于研究大豆生长环境、改进种植技术以及预测产量等具有重要价值。
以下是关于大豆田间调查记载标准与方法的50条详细描述:1. 区划划分:首先将大豆种植区域划分为若干个调查区,每个区域覆盖面积应足够大,具有代表性。
2. 样方设置:在每个调查区内设置多个样方,通常采用随机布点或者等间距布点的方法。
3. 样方大小:样方的大小应根据实际调查需求进行确定,通常取决于大豆生长的情况和地形地貌。
4. 调查时间:调查应在大豆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包括播种前、生长期、开花期、结果期等。
5. 测量标准:对大豆植株的高度、茎粗、叶片面积等进行测量,并记录在案。
6. 株高测定:用测尺或测高仪在每个样方内随机选择若干株大豆植株进行测量,以求得平均株高。
7. 叶面积测定:使用叶面积计或其他测量工具,测量大豆植株叶片的面积,并计算平均叶面积。
8. 密度调查:记录每个样方内的大豆植株密度,以及不同品种或不同种植方式的密度差异。
9. 花期观察:记录大豆植株的开花情况,包括开花时间、花朵数量、花冠颜色等。
10. 结果期观察:在大豆开始结果时,记录结果情况,包括果荚数、果荚长度、果粒数等。
11. 虫害和病害调查:对大豆植株和果荚进行虫害和病害的调查,包括病虫害名称、发生程度等。
12. 土壤状况调查:调查土壤的质地、含水量、肥力等情况,对土壤进行采样并进行分析。
13. 大豆产量测定:在成熟期,随机选择若干个样方,手工收获大豆进行干重测定,计算出单位面积的产量。
14. 生长周期观察:记录大豆的播种时间、出苗时间、生长发育过程等,绘制生长曲线。
15. 需水量评估:根据大豆生长的需要水量和土壤含水量,评估大豆生长期间的需水量。
16. 施肥量评估:记录大豆的施肥情况,包括施肥时间、施肥量以及不同施肥方式的效果。
大豆调查标准

大豆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1.田间调查项目及标准1.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
1.2出苗期:子叶出土后展开的幼苗数达2/3以上日期。
1.3出苗率:在出苗后真叶展开的时期调查,分良、中、不良。
出苗率在90%以上为良,70-90%为中,70%以下为不良。
1.4开花期:开花株数达50%以上的日期。
1.5成熟期:荚完全成熟呈现本品种固有颜色、粒型、粒色已不再变化;或摇动植株时有响声的植株达50%以上的日期。
1.6生育日数:从出苗期至成熟期的总日数。
1.7活动积温:统计从出苗期至成熟期≥10℃的积温之和。
1.8花色:花的颜色,分为白花、紫花。
1.9叶形:开花期调查植株中部叶片,分为尖、圆。
1.10茸毛色:植株茸毛的颜色,分为灰色、棕色。
1.11荚皮色:成熟期调查,分为褐、黄褐和黑色。
1.12结荚习性:分为无限、有限和亚有限三种。
1.12.1无限:植株自下而上,叶渐少,茎渐细,荚分布均匀,植株项端着生少数荚。
1.12.2有限:植株上部叶片较大,上下往往同时开花,花期短,植株顶端着生一簇荚。
1.12.3亚有限:介于有限、无限之间,植株顶端着生一簇荚。
1.13株高:田间调查从地面量至植株顶端的高度,以cm(厘米)表示,调查时于中间行取连续不断空10株的平均数;室内考种时从茎基部子叶痕处量至生长点。
1.14底荚高:田间调查从地面量至最低结荚部位的距离。
连续10株平均值。
以cm(厘米)表示。
室内考种时从茎基部子叶痕处量至最低结荚部位。
1.15主茎节数:从子叶痕算起,数主茎节数,取连续10株平均值。
1.16有效分枝:主茎上的分枝有二节以上结荚的分枝数,取连续10株平均值。
1.17单株有效荚数:全株所有结粒的荚数,取连续10株平均值。
1.18倒伏性:用目测记载倒伏程度、面积。
1.18.1倒伏程度:分5级0级:全区植株不倒1级:植株与地面倾斜度不超过 15°2级:植株与地面倾斜度15°- 45°之间3级:植株与地面倾斜度45°- 85°之间4级:植株与地面倾斜度超过 85°以上1.18.2:倒伏面积(率):目测田间倒伏的实际面积,以m2(平方米)表示,倒伏率,倒伏面积占小区面积的百分比,以百分率(%)表示。
大豆品种区域试验调查项目及标准

大豆品种区域试验调查项目及标准大豆品种区域试验调查项目及标准1 田间调查性状及物候期1.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2 出苗期:50%以上的幼苗子叶出土时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3 出苗势:出苗期后3天记载,苗齐而壮者为“1”,中等为“2”,差者为“3”。
1.4 开花期:50%的植株开始开花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5 成熟期:全株有95%的荚变为成熟颜色,摇动时开始有响声的植株达50%以上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6 生育日数:从播种的次日起至成熟时的天数,北方春大豆从出苗到成熟时的天数。
1.7 叶形:指植株中上部第8-10节复叶中间小叶的形状。
分为圆、卵圆、椭圆和披针形。
1.8 花色:指花瓣颜色,分为白、紫色两种。
1.9 茸毛色:成熟时调查。
分灰色和棕色。
1.10 生育习性:分直立、亚直立、蔓生三类。
直立型:植株生长较健壮,茎杆直立向上。
半直立型:植株生长较健壮,茎杆上部略呈现波状弯曲。
蔓生型:植株生长较弱,茎、枝细长爬蔓,呈强度缠绕,匍匐地面。
1.11 结荚习性:分有限、亚有限和无限三种。
有限:开花结荚顺序由中上部而下,花序长,结荚密集,主茎顶端结荚成簇。
无限:开花结荚顺序由下而上,花序短,结荚分散,主茎顶端一般1-2个荚。
亚有限:开花结荚由下而上,花序中等,结荚介于无限与有限之间,主茎顶端一般3-4个荚。
1.12 株型:成熟期观察。
分三种:收敛、开张、半开张。
收敛:下部分枝与主茎角度小,在15o以内,上下均紧凑。
开张:分枝角度45o以上,上下均较散。
半开张: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1.13 倒伏性:分0-4级。
0级:不倒伏。
1级:植株倾斜小于15o 。
2级:植株倾斜在15o –45o。
3级:植株倾斜超过45o。
4级:倒伏于地。
1.14 裂荚性:分不裂、轻、重,在收获前晴日午后记载。
1.15 抗病性(指大豆花叶病毒病):分别在盛花期和花荚期调查,分级标准如下:0级:叶片无症状或其他感病标志,无褐斑粒。
不同大豆品种的区域试验

我国大豆需求不断增加,本实验选取比较了5个大豆品种,在当地4个不同承试点进行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当地栽培推广的优质、高产新品种。
一、试验概况:参试品系4个,对照品种为丹豆11号。
6个承试点,试验数据全部进行汇总。
1、参试品系及选育(供种)单位(见表1-1)2、承试单位承试单位共四家,分别是瓦房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庄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岫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
3、试验方法①田间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法,确保真实,重复进行三次,5行区~6行区,行长8m~10m,行距0.55m~0.60m,穴距0.20m~0.23m,小区播种面积为22m2~36m2。
参试品系3粒~5粒下种,对照4粒~6粒下种,出苗后每穴留苗2株。
②试验经过试验地块平坦无低洼,且茬口一致,不迎茬、不重茬。
播种时间最好为4月中旬~5月上旬,播种前及时进行中耕除草,防治病、虫害。
收获时,去掉小区两边行及两端各0.5m后,并连续取样大约10株供考种,其他剩余的植株实收实打;加入考种样重量后计算小区产量,进行统计分析,亩产以实收面积算。
二、各参试品系综述1、首豆372018年5个试验点,平均亩产219.8kg,与对照品种相比产量提升15.4%,居该组参试品系第二位;5个点均增产,增产幅度5.6%~47.2%。
而2016年6个试验点,亩产平均达193.1kg,和对照品种相比较增产9.6%,位于参试品系第十位;其中,5个点增产,增产幅度为4.3%~20.1%,1个点减产1.6%。
经过两年6点11点次试验,平均亩产205.3kg,比对照品种丹豆11号平均增产12.4%,居该组品系第二位。
该品系的习性是有限结荚,开白花,叶呈椭圆形,灰毛;株高91.8cm,分枝2.7个,主茎节数20.1个,单株荚数58.5个;完整粒率93.2%,虫食粒率1.9%,褐斑粒率1.5%,紫斑粒率0.4%,霜霉粒率0.3%,未熟粒率2.3%,其它粒率0.5%,百粒重35.7g,黄脐;生育期131d。
农作物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

农作物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大豆(Glycine max (L.) Merr.)品种区域试验中试验点选择、参试品种(系)确定、试验设计、田间管理、项目记载、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的办法,确定了对参试品种(系)进行评价和处理的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大豆品种试验的设计、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3543.6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 4404.2 粮食种子豆类GB/T 14488.1 油料种子含油量测定法GB/T 14489.2-1993 油料种子粗蛋白质测定法GB/T 17318 大豆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GB/T 19557.4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大豆NY/T ××××—200× 农作物品种审定规范大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区域试验 regional variety test由品种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在同一生态类型区内对多个品种(系)统一安排的多点小区试验。
注:以鉴定参试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
在本标准中,将区域试验简称区试。
3.2 生产试验 yield potential test在同一生态类型区内接近大田生产条件下,进一步验证区试中表现较优良的品种(系)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的过程。
⒋ 试验区、试验组的划分和试验点的选择大豆品种区试由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试验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生态类型、农业区划、耕作制度和大豆播期类型;试验组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大豆品种的生育期长短,同一试验组的品种(系)应为相同的播期类型;试验点的选择应尽可能代表所在试验组的气候、土壤、栽培条件和生产水平。
AA省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实施方案

AA省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实施方案一、试验目的鉴定我省新育成和引进大豆新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稳产性、抗逆性和商品性,筛选适合我省种植的高产、优质、熟期适宜的大豆新品种,客观评价参试品种特征特性及其应用价值,为大豆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依据。
二、试验设置本年度大豆新品种中间试验共设置8组试验,其中区试4组,参试新品种30个;生产试验4组,参试新品种5个。
共计13 个单位承担45个点次的试验任务。
各组试验汇总单位及负责人见表1,参试品种详见表2。
试验设置如下:1、鲜食春大豆区试组:参试新品种5个,对照台湾292,试点6个;2、鲜食夏大豆区试组:参试新品种8个,对照通豆6号,试点6个;3、淮南夏大豆区试组:参试新品种5个,对照南农88-31,试点6个;4、淮北夏大豆区试组:参试新品种12个,对照徐豆13号,试点6个;5、鲜食春大豆生试组:参试新品种1个,对照台湾292,试点6个;6、鲜食夏大豆生试组:参试新品种1个,对照通豆6号,试点5个;7、淮南夏大豆生试组:参试新品种1个,对照南农88-31,试点5个。
8、淮北夏大豆生试组:参试新品种2个,对照徐豆13号,试点5个。
三、供种办法及注意事项1、供种方式及数量(1)区域试验品种:请各供种单位按品种所参加的试验组别指定的种子数量,以白色小布袋包装,小袋内仅标注发芽率和千粒重,然后按照规定的份数清点后再装入大包装袋内,大袋内要标明品种名称和供种单位,以快递包裹邮寄或送至省农科院蔬菜所(地址: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AA省农科院蔬菜所,邮编:210014,联系人:陈新)。
由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统一进行品种密码编号后,分寄到各承试单位。
各区试组参试品种供种情况如下:鲜食春大豆区试组:1.25公斤/袋,6份;0.25公斤/袋,1份。
鲜食夏大豆区试组:1.25公斤/袋,6份;0.25公斤/袋,1份。
淮南夏大豆区试组:1公斤/袋,6份;0.25公斤/袋,1份。
淮北夏大豆区试组:1公斤/袋,6份;0.25公斤/袋,1份。
山西省2019年大豆品种试验方案 (1)

附件6:二○一一年山西省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方案一、试验目的为了鉴定大豆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及其它特性,筛选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客观评价其应用价值,为大豆新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依据,制定本方案。
二、区组设置本年度设区域试验、苗头品种生产试验和新品种直接生产试验共6组。
其中区域试验设早熟、中晚熟组;苗头品种生产试验设早熟、中晚熟组;新品种直接生产试验设菜用大豆组、晋西山区旱地组。
三、试验要求1、田间设计:区域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2平方米,全区收获计产,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
苗头品种生产试验、直接生产试验采用完全随机排列,2次重复,小区面积100平方米。
试验地四周要设有保护行(区)。
2、供种量及供种方式:供种单位请在2011年3月25日前将试验种子寄送到山西大丰种业有限公司(030006 太原市长风街2号联系人:岳晓东,电话:)。
供种数量:区域试验早熟区每品种6公斤,中晚熟区每品种5.5公斤;生产试验早熟区、中晚熟区每品种28.5公斤,菜用大豆每品种16公斤,晋西山旱地每品种21公斤。
3、试验地的条件:试验地应安排在地势平整、肥力较好、排灌方便、前茬一致的地块。
试验地最好两年以上没种过大豆,无菟丝子、大豆孢囊线虫发生。
4、试验操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时播种。
要求足墒播种,播种深浅一致,确保一次全苗,及时间、定苗。
田间各项管理水平要求与当地中等以上肥力水平相当。
及时中耕、追肥,在操作时应尽量保证同一试点材料间的一致。
严格按记载表上的调查项目和记载标准要求进行田间和室内考种项目的调查、记载。
适时收获。
成熟一个、收获一个,并做到对每一个材料单脱粒、单晾晒,防止机械混杂。
四、试验管理各市种子站确定专人管理本辖区范围内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工作,负责选择试验地,试验设计,培训承试点技术人员和有关县种子站的试验管理人员。
在作物生长期间,对试验点要进行2-3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试验任务圆满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品种区域试验调查项目及标准
1 田间调查性状及物候期
1.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2 出苗期:50%以上的幼苗子叶出土时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3 出苗势:出苗期后3天记载,苗齐而壮者为“1”,中等为“2”,差者为“3”。
1.4 开花期:50%的植株开始开花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5 成熟期:全株有95%的荚变为成熟颜色,摇动时开始有响声的植株达50%以上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1.6 生育日数:从播种的次日起至成熟时的天数,北方春大豆从出苗到成熟时的天数。
1.7 叶形:指植株中上部第8-10节复叶中间小叶的形状。
分为圆、卵圆、椭圆和披针形。
1.8 花色:指花瓣颜色,分为白、紫色两种。
1.9 茸毛色:成熟时调查。
分灰色和棕色。
1.10 生育习性:分直立、亚直立、蔓生三类。
直立型:植株生长较健壮,茎杆直立向上。
半直立型:植株生长较健壮,茎杆上部略呈现波状弯曲。
蔓生型:植株生长较弱,茎、枝细长爬蔓,呈强度缠绕,匍匐地面。
1.11 结荚习性:分有限、亚有限和无限三种。
有限:开花结荚顺序由中上部而下,花序长,结荚密集,主茎顶端结荚成簇。
无限:开花结荚顺序由下而上,花序短,结荚分散,主茎顶端一般1-2个荚。
亚有限:开花结荚由下而上,花序中等,结荚介于无限与有限之间,主茎顶端一般3-4个荚。
1.12 株型:成熟期观察。
分三种:收敛、开张、半开张。
收敛:下部分枝与主茎角度小,在15o以内,上下均紧凑。
开张:分枝角度45o以上,上下均较散。
半开张: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1.13 倒伏性:分0-4级。
0级:不倒伏。
1级:植株倾斜小于15o 。
2级:植株倾斜在15o –45o。
3级:植株倾斜超过45o。
4级:倒伏于地。
1.14 裂荚性:分不裂、轻、重,在收获前晴日午后记载。
1.15 抗病性(指大豆花叶病毒病):分别在盛花期和花荚期调查,分级标准如下:
0级:叶片无症状或其他感病标志,无褐斑粒。
1级:叶片有轻微明显斑驳,植株生长正常,褐斑粒率1-5%。
2级:叶片斑驳明显,有轻微皱缩,叶片有褐脉,植株生长无明显异常,褐斑粒率6-15%。
3级:叶片有泡状隆起,叶缘卷缩,植株稍矮化,褐斑粒率26-50%。
4级:叶片皱缩畸形呈鸡爪状,全株僵缩矮化,结少量无毛畸形荚,褐斑粒率51%以上。
1.16 其他病虫害:记载发生严重的病虫害名称及发生程度。
2 考种项目
取试验小区内中间两行生长正常、无缺株的连续10株为考种样本,不用边行边株,3个小区各取一次,记载取自哪个小区,其产量应补入该区。
将以上3个样本各计算其平均值,取均值较近的两个计算均值。
以下项目凡有数据者除粒重外,每重复均用10株数字平均。
2.1 株高:子叶节到植株顶端的高度(不包括顶花序),以厘米表示 2.2.2 主茎节数:指主茎,从子叶节以上起数到顶端节,不包括子叶节及顶端花序。
2.3 结荚高度:从子叶节到最下部豆荚的高度,以厘米表示。
2.2.4 有效分枝数:指主茎上结荚的分枝数,有效枝至少有2个节,不计二次分枝。
2.5 单株荚数:一株的有效荚和无效荚数之和。
2.6 有效荚数:指含有一粒以上饱满种子的荚数。
2.7 单株粒数:除未成形粒外,所有未熟粒、虫食粒、病粒均包括
2.8 单荚粒数:用单株粒数除以单株有效荚数之商。
2.9 单株粒重:将10株豆粒筛去杂质,但包括未熟、虫食及病粒,称重,计算均重(克∕株)。
2.10 荚熟色:豆荚成熟时的颜色,分为灰褐、淡褐、褐、深褐、黑。
2.11 荚形:分为直葫芦形,弯镰形、扁平形三种。
2.12粒形:指籽粒的形状,分为:圆形、椭圆形、扁椭圆形、长椭圆形、肾形。
2.13 粒色:分为黄、青、黑、褐、双色。
2.14 子叶色:分黄、绿两种。
2.15 脐色:分浅黄、黄、淡褐、褐、深褐、蓝、黑七种。
2.16 种皮光泽:分强光、微光和无光三类。
2.17 百粒重:随机选取完整成熟豆粒100粒称重(克),称两个100粒,若两次相差超过0.5克,重新取样称重。
2.18 虫食粒率、紫斑粒率、褐斑粒率:随机取豆粒300粒,各挑出以上三种病虫粒,计算出百分率。
3 计产
计全小区籽粒产量,晒干扬净后称重,单位为千克,保留两位小数,取样区应将取样豆粒重量加入,并折合成每亩千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