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通知
新课程改革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认真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标精神,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以新课程实施教改为契机,实现“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三个一切”、“四个转变”的目标。
一个中心:以教师、学生发展为中心。
两个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四个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由知识传授式转变为“启发探究”式。
启实质是导,学生探究的实质是学思且思是根本。
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学生学习方式: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学媒体:由辅助教学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二、课堂教学要求1 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及方式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导师”这一理念。
为此,要实现以下转变:(1) 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教师的“教” 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一一思想观念的转变(2) 由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上的启迪者和引导者。
教师启迪、引导要做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使学生自发地产生一种“心愤愤”、“口怔怔”的心理状态,形成自主学习,主动寻找知识的心理驱动力。
即“变教为导,以导达学,学思结合,促进发展。
”一一教学行为、教师角色的转变。
(3) 由注入式教学转变为自主探究式教学。
克服“满堂灌”以及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学习活动的现象,实现由问题情景引导下的启发探究式教学。
一一、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
(4) 教学由只重结果转变为既重结果乂重过程。
在过程中培养方法和能力,在过程中培养情感和态度,达到知、能、情并重的教学目的。
一一这是新课程改革所要求得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态度。
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
学生要由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02]25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02]25号2002年3月29日)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新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为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方针,进一步加快我区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根据《决定》精神,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全面落实基础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积极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一)我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遵循《决定》确立的指导思想,把基础教育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确保基础教育地位的落实。
(二)“十五”期间,自治区要继续坚持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两基”达标与巩固提高并举并重。
全区基本实现“两基”目标,“两基”达标旗县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
同时,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普及的质量和水平有明显提高。
全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96%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稳定在96%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5%以上。
幼儿教育在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按照“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不同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1.占全区人口35%左右、未实现“两基”达标的旗县要认真实施好“国家贫困地区二期义务教育工程”强化政府行为,打好“两基”攻坚战,确保“两基”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江苏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与实验要求〔一〕课程目标与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共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机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但在开发和实施的具体操作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究和积极运用知识的倾向,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形式参加本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实践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时机,让他们关注自身的成长,关注现实的生活环境,关注全人类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通过动手和实际操作,表达个人的社会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国家规定和地方指导下,由学校开发、实施、管理的必修课程。
学校是课程开发与实施最重要的主体,必须自觉地担负起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责任,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化水平。
浙江省中小学设计规范
浙江省中小学设计规范篇一:浙江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浙江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推进我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的通知》(教基[2003]5号)精神,特制订我省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
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高级中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初级中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篇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和减轻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为切实执行和落实《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09?7号)精神,有效解决一些地区和义务教育段学校存在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深化认识,坚决反对和制止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各类办学行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由来已久,是现阶段我省义务教育领域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
尽管这些年教育系统做了不少努力,但问题没有解决,在有些地方和学校甚至变得越来越严重。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直接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妨碍了教育的健康发展。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一定要深刻认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严重危害性,自觉担起应负的责任,以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各项规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坚决把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下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责任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始终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抓具体。
要经常进行分析研究和监督检查,坚决制止各类违规办学行为,努力为学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
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
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
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
[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2001年11月19日)教基〔2001〕28号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现将供实验区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根据实验区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精心组织实施。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到我部基础教育司。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⒈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⒉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
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通知-教基[2002]7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通知
正文:
----------------------------------------------------------------------------------------------------------------------------------------------------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通知
(教基[2002]7号2002年4月26日)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配合从2003年起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的改革举措,我部组织部分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进行了调整,重新修订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试验修订版)》,调整了课时。
现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希望各地认真组织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学习、研究,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精神。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做好师资培训、教学仪器设备的配备等工作,全面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发单行本,供各地订购、使用。
附件: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略)
——结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
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
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
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
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
[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修养(一)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基础一、道德、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1、道德。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属上层建筑,是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人们共同生活,必须以法律来维护稳定的秩序,即以强制性的手段约束和协调人们的行为、人际的关系。
而在法律之外,必须辅以舆论、传统和内心信念,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维持人们的行为规范。
这样一些行为规范的总和,就是道德。
道德在不同社会中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原则、规范、准则,但它们往往有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一些共同部分,并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道德与政治、法律一样,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手段之一。
道德不同于政治、法律之处,在于它依赖于人们的行为自觉,而不带有强制性。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究“正心”、“修身”、“慎独”、“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强调道德的内在感悟和静修养成。
今天实施素质教育,要造就一代“四有”新人,“四有”之一,就是“有道德”。
2、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
职业,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职务的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劳动)。
通常说的“三百六十行”,泛指各种职业。
中国古代把职业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两大类。
如孟子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从善恶标准看,可分为正当职业和不正当职业。
正当职业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所说的职业道德,指正当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同社会中的其他成员发生联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职业道德种类繁多,因职业不同而不同,但都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稳定性、连续性,一般都比较简明具体,容易实行,而且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和功利性、服务性(为社会经济生活服务)。
职业道德受阶级道德影响,体现阶级道德的要求;同时,又受社会公共道德约束,体现社会公德的要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体现“为人民服务”精神、集体主义原则和“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从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程 体 系 在 各 种 课 程 类 型 、 同科 目和 课 程 内容 上 要 形 成 一 种 合 适 的 比 重 , 不 以此 来 促 进 学 生 身 心 和 谐 发 展 ,如 减 少 国家 课 程 、学 科 课 程 等 传 统 优 势 科 目的 课 时 量 , 增 加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课 程 、 方 课 程 、校 本 课 程 等 的 课 时 量 ; 择 性 即 学 校 课 程 要 地 选 以充 分 的 灵 活 性 来 适 应 各 地 区发 展 的 需 要 , 体 现 各 学 校 的办 学 特 色 ,来 促 进 每 来
从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职业教育课
合 理 的 职 教 教 材 体 系 ;注重 体 现 主 体 性 教 育 , 证 学 生 获 得 良好 的 身心 状 态 。 以 保 适 应 社 会 对 职 业技 术 人 才 培 养 的 需 要 。 关 键 词 : 基 础 教 育课 程 ; 业 教 育课 程 改 革 ; 想 新 职 构
要 从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的需 要 出 发 , 意 学 生 发 展 性 目标 的形 成 ; 教 学 过 程 中 强 调 注 在
学 生 学 习 的过 程 与 方 法 ,注 意 帮 助 学 生 养 成 良好 的 学 习方 式 ,让 学 生 学 会 学 习 ; 在 课 程 实 施 中 注 重 实 施 主体 性 教 育 , 课 程 充 分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热 情 、 现 学 生 主 让 体 体 、 重 学 生 人 格 和 个 性 、 励 学 生 发 现 、 究 与 质 疑 , 效 实 现 目标 。 其 具 体 特 尊 鼓 探 高 征 主 要 体 现 在 以下 几 方 面 。
一
、
基 础 教 育课 程 改 革 的理 念与 实 践
新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目标 主 要是 围 绕 人 的培 养 来 设 计 和 确 定 的 , 调 课 程 强 的 功 能 要 从 单 纯 注 重 传 授 知 识 转 变 为体 现 引 导 学 生 学 会 学 习 、 会 生 活 、 会 做 学 学 人 。 这 一 理 念 在 贯 穿 着 课 程 改 革 的每 个 环 节 。 比如 , 课 程 目标 上 不 仅 按 照 课 程 在 标 准 、 学 内容 的科 学 体 系 进 行 有 序 的 教 学 , 成 知 识 、 能 等 基 础 性 目标 , 时 教 完 技 同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 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
教基〔200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我部研制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并分别经教育部党组和课程标准专家审议会讨论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研究。
课程实验将于2004年秋季在部分省市进行,拟参加课程实验的地区要正式向教育部提出申请,并根据本地实际制订全面的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组织好新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精心组织实验工作。
有关课程实验的具体事宜将另行通知。
附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日语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二OO三年三月三十一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1.09.30•【字号】川府发[2001]39号•【施行日期】2001.09.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川府发〔2001〕39号二00一年九月三十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全面贯彻《决定》精神,推进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结合四川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实施。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落实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的目标初步实现,基础教育各项改革逐步深入,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但是,我省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很不平衡。
一些地方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中小学正常运转经费匮乏、拖欠教师工资问题严重、中小学危房面积较多;有的学校乱收费问题比较突出。
我省基础教育存在的上述情况和突出问题,务必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实施“科教兴川”战略,实现四川经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需要教育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
农村义务教育是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是解决好我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决定》,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
国开电大《教育政策与法律》自测答案
国开电大《教育政策与法律》自测答案题目如为随机抽题请用CTRL+F来搜索试题教育政策是党或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动()。
正确答案是:准则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是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运行与发展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正确答案是:国家由于政策总是与解决问题分不开,所以,教育政策又可理解为:政府有关部门为解决()而表明的行动意图或制订的行动计划。
正确答案是:特定教育问题教育政策作为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基本政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正确答案是:公共政策教育政策具有(),这是教育政策的根本特征。
正确答案是:政治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教育政策宗旨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服务。
正确答案是:人民教育政策的导向作用的两大特征在于它的趋前性和()。
正确答案是:规范性教育政策的协调作用,是指其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失衡状态的()和调节能力。
正确答案是:制约依据教育政策的从属关系,教育政策可分为宏观教育政策和()教育政策。
正确答案是:具体从()角度,可将教育政策分为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
正确答案是:政策的适用时间教育政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教育政策的()。
正确答案是:原则性, 政治性, 相对稳定性, 权威性教育政策的原则性具体体现在:它()。
正确答案是:毫不妥协地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和政治意图, 毫不妥协地为全民族的根本利益服务教育政策的作用主要包括它的()。
正确答案是:协调作用, 导向作用, 控制作用从制定政策的主体角度出发,可将教育政策划分的类型为:()。
正确答案是:党的教育政策, 国家的教育政策, 社会团体的教育政策党的教育政策与国家的教育政策的区别主要有:()。
正确答案是:制定机关的主体不同, 实施途径不同, 政策的具体程度不同教育政策之所以具有稳定性,其决定因素有哪些?正确答案是:政策之所以有具有稳定性,主要由四个方面因素决定:(1)首先是政策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整体评价方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的整体评价方案发表时间:2019-01-09T11:45:14.9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月4期作者:马海云[导读] 为了适应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马海云(青海省祁连县民族中学青海祁连 810499)【摘要】为了适应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创建一个适应高质量、高标准素质教育要求的,符合时代精神和学生实际的,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效性的新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使评价体系能够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结合我的教育教学实际,特拟定以下方案。
【关键词】学生学习;品德发展;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1-073-01一、评价目标通过评价活动,考查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此版本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成绩评定是指对初中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运用能力和心理素质、道德行为、法律意识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的评价。
真实、公正、可信、客观的评价,能鼓励和促进学生认真学好道德与法治课,努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成长为负责任的好公民。
二、评价方式1、观察: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特别是上课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
如:“课前评价”着重在于评价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研究小组共同收集材料,提出质疑的过程。
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5.11.13•【文号】教职成[2005]11号•【施行日期】2005.11.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教职成[2005]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11月7日至8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和部署实施《决定》,温家宝总理、黄菊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陈至立国务委员作了工作报告。
会议强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决定》和这次会议的精神,不仅对职业教育,而且对整个教育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做好《决定》和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动员起来,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决定》和会议精神的高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决定》和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及时传达、宣传会议精神,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广大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和职业院校师生深入学习领会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决定》的精神,迅速掀起一个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决定》和会议精神的高潮。
要全面领会《决定》和会议的精神,把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统一到《决定》和会议的精神上来。
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重视,各地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精神,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经国务院同意,现就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1.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德品质、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
2.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育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3. 对学生、教师与学校的评价的内容要多元,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既要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要重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也要重视在学校的课程管理、教学实施等管理环节中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形成生动、活泼、开放的教育氛围。
评价标准既应注意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统一要求,也要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教师和学校有个性、有特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4. 评价方法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通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
定》的通知
【法规类别】教育改革
【发文字号】教基[2001]19号
【发布部门】教育部
【发布日期】2001.06.15
【实施日期】2001.06.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通知
(教基[2001]19号2001年6月15日)
新世纪第一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简称《决定》)。
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我国初步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后,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决定》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工作的经验,分析了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了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描绘了进入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提出了解决基础教育突出问题的治本之
策,抓住了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对深化教育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作了进一步的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决定》是指导我国新世纪初基础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决定》的颁布和实施,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为了组织教育系统的广大干部、教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决定》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宣传《决定》精神是当前教育战线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的部署,及时传达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广大干部、教师认真学习《决定》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要深刻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