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科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基本概念。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能够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个性质使得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呼吸、气压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针筒抽取空气,观察针筒内的空间变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空气占据空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教学难点
(1)空气无色无味的特性使得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知存在困难。教师需通过具体实验和举例,帮助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观念。
举例:使用透明塑料袋收集空气,让学生触摸感受空气的存在。
(2)实验操作中的观察和比较:学生在进行实验观察和比较时,可能难以把握关键信息,教师需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细节,并给出明确的观察指标。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吹气球的例子来看空气占据空间的应用。气球之所以能被吹大,正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气球内部的空间。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和空气与其他物质在占据空间方面的异同。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验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空气占据空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空气能被压缩,而水却不能等。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教案
第二单元空气第2课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班级:课时:课型:一、学情分析空气无处不在,影响巨大,是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到的。
但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的,使得学生极易忽略空气也是能够占据空间的。
本堂课通过简单的实验,带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能够占据空间。
空气无法直接被观察,但我们能够通过其他事物的变化来间接研究。
这一活动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全方面提高学生实践、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占据空间”的含义;2.知道空气会占据空间。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空气充满着各处,能够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能够利用简单的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勤思善辨关注聚焦】1.师:空空的房间里摆上家具、空杯子里倒满果汁、空荡荡的书架上码好一摞摞书,以及乌鸦往瓶子里扔石头,最终喝到了水。
原本空的空间被其他物体填满,说明了什么?生:物体能够占据空间。
师:空气能够占据空间吗?(学生自主思考,教师板书:空气、空间)2.师(课堂演示:杯子塞一个纸团,倒水进去):把水倒进这个杯子里,杯底的纸团会湿吗?生:纸团会湿。
师:从占据空间的角度解释一下为什么?生:因为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放在杯底的纸遇到水就会变湿。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建立在学生既有的认知上,以趣味问答和课堂演示的形式展开,有助于将学生的关注点快速聚焦于物体与占据空间这一话题上,教师的演示是作为后续实验的铺垫,利于学生对实验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
第二板块【科学求真探索新知】第一部分:学生讨论环节。
1.师(课堂演示:将杯子竖直倒扣进空水槽中):将杯子竖直倒扣在水槽里,水面淹没杯底,粘贴在杯底的纸团会湿吗?(学生自由回答)师:说说你们的理由。
(学生自由回答)师:动手实验,看看谁的想法是对的。
第二部分:实验一纸团会湿吗。
2.实验材料:水槽、透明塑料杯、纸团、双面胶、泡沫块(教师介绍每种材料的用途)。
3.实验步骤:(1)在塑料杯底部粘一小块双面胶,把纸团塞进杯底,并用双面胶把纸团粘牢。
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教案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教案【教材简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空气”单元第二课,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聚焦版块通过让学生预测“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到水里,里面的纸团会湿吗?”,引出研究空气能否占据空间的问题。
探索版块,包括压杯入水、打孔观察和打气观察三个主要环节,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压杯入水实验中纸团不会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打孔观察实验中纸团完全浸湿了是因为水进入了杯子,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打气观察实验中让学生认识到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
研讨版块,通过在研讨活动中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充分的论证交流,让学生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拓展版块,通过小挑战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空气把瓶中的水挤出来,这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也会占据空间。
【学情分析】空气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存在一些争议,虽然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曾经用占据空间这个解释去理解形状,他们体验过在一个固定的盒子放入不同的螺母、木块、乒乓球等,理解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会占据空间是容易的,但对于空气也会占据空间,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塑料瓶吹气球,并了解其原理。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数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力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认识到空气确实存在的,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它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由于组成空气的粒子间的空隙较大可以随容器的大小而变化,所以空气既可以被压缩,也可以膨胀扩张。
教材首先以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引入,认识水和石头能占据空间,那么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实验做一个初步的猜测后,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实验验证。
之后, 在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空气占据空间是可以变化的。
同时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是按“猜测一一解释一一思维论证一一实验验证” 的过程进行的。
【学情分析】三年级是科学学科的起始年级,在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方面刚刚起步,很多时候对需要老师的启发和引领。
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可塑性很强,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培养科学的素质。
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观察能力,具有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建立是在已有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和逻辑思维加上的基础上的。
能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培养本阶段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 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游戏“抢空间”游戏音乐起,绕呼啦圈转圈,音乐停,抢圈内空间。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精选3篇)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精选3篇)《空气占据空间》教案1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中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科学教育的整体目标得以落实。
导入----由水、石子占据空间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自主实验-----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拓展应用----利用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来灌满瓶子,以及进行吹气球比赛。
在整个过程中,教材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实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
科学的实验方法是保证科学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体会到这点,整个教学活动是失败的,后面的推测活动就无法展开,因此它们是进行推测的依据。
这一过程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这为学生后面的推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意图1、创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物质条件基础。
科学教育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改进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不能凭空产生,必须在学生解决感兴趣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
本课在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适当的推理和解决问题的丰富材料的是十分重要。
2、把真实的探究活动过程带入课堂。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根据学生对《乌鸦喝水》的故事已经有所了解,用童话引出,可以让学生更意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
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
对于学生来说,占据空间可以意味着排挤原来的物质,这事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
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实验验证,得出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3、领略和把握课堂层次,保证课堂的结构性。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篇一: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教科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一、空气占据空间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小学科学:《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材简介】《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空气”单元的第二课,通过上一节课的观察,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本课将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逐步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构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本课围绕“空气能占据空间”的概念进行构建,首先根据学生的前概念,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从看得见的物体占据空间过渡到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设置两个实验活动来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个概念。
最后通过小挑战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空气把瓶中的水挤出来,这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也会占据空间。
【学情分析】空气是否也和其它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存在一些争议,虽然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曾经用占据空间这个解释去理解形状,理解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会占据空间是容易的,但对于空气也会占据空间,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分布操作,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相关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小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1.具有研究空气的兴趣。
2.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
3.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比如包装使用的泡沫空气垫。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建构。
难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观察和描述。
【教学准备】全班一套:一块橡皮泥、一瓶可乐、两根吸管、一个水槽。
每小组一套:水槽、打孔粘纸巾的透明塑料杯、带球针的打气筒。
每人一张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青1、出示一个瓶子,里面装了部分的水。
提问: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它用什么办法喝到了水?为什么这样就能喝到水呢?2、追问:原先瓶子里面的这部分空间被谁占据了?(水)现在呢?(石头))3、教师总结:水和石头都能占据空间(板书:占据空间)那这部分有什么?(空气)4、提问:空气是否也像水、石头一样能占据空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否具有占据空间的能力,进而引出空气的质量虽然无形却实际存在的概念。
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身边的现象有探究的兴趣。
但学生对于空气的质量、占据空间等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难点:学生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虽然无形但实际存在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交流讨论来探究空气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如气球、水杯等)。
2.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吗?空气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引入课题: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呈现(10分钟)1.讲解教科书上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原理和目的。
2.分组讨论:空气能否占据空间?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巩固(5分钟)1.学生总结实验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
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
拓展(10分钟)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的方法,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呢?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空气能占据空间,虽然无形但实际存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吗》------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节教学设计《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空气是会占据空间的,并且空气占据空间可以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设计实验讨论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学会用比较分析法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思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科学源于生活,科学用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2)难点:设计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学会用对比分析法比较空气和水占据空间的异同。
【教学用具】玻璃杯盛水的水槽面纸注射器蜡烛【教学方法】教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学法: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对比分析,观察法1.魔术引入我这里有一只蜡烛,一个玻璃杯,一个盛了水的水槽,现在我要让这只蜡烛在“水中”燃烧,你们相信吗?(蜡烛在水中燃烧)2.引出课题:空气占据空间吗组织学生观看魔术板书标题1.不湿的纸巾一个水槽,一个玻璃杯,一团纸巾,接下来我把一团纸巾放入杯子的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同学猜猜纸巾湿了吗?将杯子从水中竖直拿起来,用毛巾擦干杯口的水,再把纸巾拿出来,你们摸摸纸巾湿了吗?(纸巾没湿)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观看实验现象并描述实验结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老师在一旁进行指导空气1.分组谈论并展示成果气占据空间可以发生变化组织学生进行老师这里给你们提供了这些材料,有塑料瓶,两根吸管,一块橡皮泥。
你们能不能利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空气占据空间),不用石头,不倾斜瓶子,让水从瓶子里流出来?用乌鸦喝水故事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水【实验记录单】科学实验记录单第()小组空气和水占据空间对比实验记录时间:成员:实验员:记录员:我们发现:。
教科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科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科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版教科版三班级上册最终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6课。
背景:在同学刚接触《科学》的时候,我们已有重点地对同学进行了观看和提问训练,但是,科学探究不只是观看和提出问题,还需要努力探寻问题的答案,需要经受"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一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主要是根据"问题假设证据收集结论相互沟通共享'这些环节设计的。
教材原由"空气占据空间吗'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两个连续的结构活动组成。
依据"用教材'的新理念,我大胆地对原有的教材进行了二次处理,引入了"占据空间'。
把本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为"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吗',其次课时为"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此次教学中,没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同学对于"占据空间'的理解有一些困难。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尽量从同学的现有水平动身,引导同学主动主动参预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借助同学对固体、液体占据空间的了解,通过创设情景,引出讨论课题,让同学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在试验中体验感悟,进行真实有效的探究活动,感知空气占据空间,对"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四周的物体'获得更生动、更详细的感受。
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理解"占据空间'。
(2)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3)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1)用试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据空间。
(2)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猜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敬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用试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猜测和解释。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空气的无处不在,以及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可能对空气这个无形的物质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无处不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针筒、水杯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周围的空间中充满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空气、水分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看看空气是否真的占据空间。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并简要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空气虽然看不见,但确实存在,并且会占据空间。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用到的方法,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呢?学生可能会提到用塑料袋、气球等来捕捉空气。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空气是无形的,但确实存在,并且会占据空间。
实验操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抽象的概念。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并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案《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三上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教学前期分析二、教学设计探索 1. 实验一:压杯入水(1)教师讲解:为了更清晰的观察到水槽内外水平面变化,我们在实验前,撒一些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吹塑纸碎片。
下面,小组按照实验指南开始实验验证。
(2)教师出示实验指南:(1)塞纸团(2)水面撒吹塑纸碎片(3)竖直倒扣入水槽(4)观察杯子内外水面变化(5)检验纸团有没有湿(3)教师提问:纸团为什么没有湿?(4)总结:纸团不湿的奥秘是因为杯子内的空气占据了空间,而让水不能进入。
小组实验:将装有纸团的杯子竖直倒扣入水槽中,观察现象以及判断纸团是否湿。
学生回答:空气占据空间。
这个实验有很多细节,需要教师做演示实验,如:竖直倒扣入水槽,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杯子必须竖直向下,水面没过纸巾,如果杯子倾斜,空气泄漏后,水会填充相应的空间,纸巾可能会因此变湿。
此外,在下压杯子的时候要将一个吹塑纸碎片留在杯内,这样通过对比观察杯内外吹塑纸碎的位置就可以判断出水面变化了。
最后,将杯子慢慢取出水面后,用干纸巾先将杯子边缘的水擦干净后,再取出杯底的纸团。
2. 实验二:扎孔观察(1)谈话:我们继续探究,如果将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团会湿吗?杯内、外水面又会有什么变化呢?(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扎孔后,空气从小孔中排出,水进入杯子,填补空气排出的空间,所以我们看到杯内水位上升。
小组实验验证教师在此还要再次提醒学生借助漂浮物观察杯中水位的变化,还可以用手放在小孔上感受。
拓展谈话:你能运用今天学的知识完成一个挑战吗?任务是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
材料有: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
方法举例:首先向瓶中插入一根吸管,超过水面,水如何能顺着这根吸管流出呢?我们利用空气可以占据空间的性质,想办法让空气占据水的位置,这样水就会被挤走了。
接下来,我们使用第二根吸管,把它也放入瓶中,并且放在水面上,这样通过管口吹气,瓶中就会出现更多的空气,这些空气占据了水的位置,水就顺着第一根吸管被挤出去了。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3. 《空气的守护者》:介绍空气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包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植树造林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保护。
- 视频资源:
1. 空气实验视频:通过实验视频,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流动、空气压力的现象,加深对空气特性的理解。
2. 空气污染纪录片:通过纪录片,学生可以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以及空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拓展要求:
-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可以选择阅读材料或观看视频资源。
-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八、内容逻辑关系
1. 实验一:吹气球实验,让学生通过吹气球感受空气占据空间。
2. 实验二:纸片飘落实验,让学生观察纸片在空气中的飘落现象,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3. 实验三:空气压缩实验,让学生通过压缩空气,观察气体的体积变化,进一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具体目标如下:
- 实物模型:教师将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空气压缩器、空气流动演示仪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 实验材料:教师将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如气球、纸片、塑料管等,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活动。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空气的现象?”(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空气占据空间的奥秘。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2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部分。
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探究空气的基本性质,尤其是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它和其他物质一样具有体积和占据空间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关于物质、物体和空间的概念。
他们对这些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但可能对空气作为一种物质的存在和特性还不够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探究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它和其他物质一样具有体积和占据空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学会观察和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它具有体积和占据空间的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3.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空气占据空间的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瓶、水、吸管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空气的存在。
例如,教师可以拿一个气球,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感受空气的压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空气是一种物质,它和其他物质一样具有体积和占据空间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体验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学生可以用吸管将塑料瓶内的空气吸出来,观察塑料瓶的变化。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让他们描述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原因。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空气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如呼吸、气球等。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空气单元的第二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特性之一:空气能占据空间。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会发现空气是一种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能够占据物体的空间。
这个概念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的特性和空气的重要性非常关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能够占据物体的空间。
2. 能力目标:观察、实验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能够占据物体的空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对物质和空气这些概念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于实验和观察也有一定的经验,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知1. 引入话题:与学生互动,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它能占据空间吗?”-学生回答:空气是我们呼吸的东西,它是透明的,但不知道它是否能占据空间。
2. 引发思考:让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老师鼓励学生思考:“好,我们来想一想,如果我把一个空气球放在桌子上,它会占据一部分空间吗?”-学生思考并回答:“会占据一部分空间。
”3. 引入本课内容:告诉学生本节课将通过实验来探究空气能否占据空间。
-老师解释:“非常好!今天我们将进行一些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了解空气是否能占据空间。
”第二环节:实验观察1. 准备实验材料:透明的玻璃杯、水、纸巾、吸管。
2. 实施实验:将玻璃杯倒立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让学生记录下来。
-老师演示并解释:“现在我将把这个玻璃杯倒立放入水中,你们观察一下会发生什么。
”-学生观察并记录:“水没有进入玻璃杯中。
”3.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水无法进入倒立的玻璃杯中。
-老师引导:“为什么水无法进入玻璃杯中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回答:“因为玻璃杯里面有空气。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教科版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并知道空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验证空气能占据空间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借助身边的事物观察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能占据空间。
【教学准备】水、透明塑料杯、纸、水槽、打气筒、锥子、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教师直接把纸放在水里,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2.学生汇报:纸会被浸湿。
3.学生观察现象,并根据经验做出解释。
(教师板书课题)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明晰实验过程,掌握实验要求:杯子要竖直扣入水中。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在塑料杯底粘上一个纸团,把杯子慢慢地竖直倒扣在水里。
(2)教师提问学生:纸还会被浸湿吗?(3)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汇报结果。
(4)在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压入水中。
(5)教师提问学生:水会进入杯子吗?(6)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汇报结果。
(7)用打气筒连着球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
(8)教师提问学生:杯子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9)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汇报结果。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将水杯竖直向下压入水中,杯中的空间会被空气占据。
将杯子扎破,水会赶走空气,占据空间。
从扎破的小孔中向杯子里充气,空气又会赶走水,重新占据杯子里的空间。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1)教师提问:根据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和水都能占据空间,那它们之间占据空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2)学生观察实验,交流后汇报。
2.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运用到了空气能占据空间的原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汇报。
教科版小科学三年级上册4.6《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案
课题:6、空气占据空间吗科学知识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科学探究能力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手段】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策略】教师出示一个瓶子,向瓶中放小石头,使水上升到瓶口,然后问学生:瓶中的水为什么上升呢?引导学生理解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将水挤出来。
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结构的实验材料,问:利用这些材料,你们能不能让瓶子中的水上升并且流出来。
放手让学生进行试验。
实验中,教师提醒学生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把瓶口塞住,水还能升上来吗?是什么原因使水上升的?试验完成后,学生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活动】一、空气占据空间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教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教学评价】由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主题,让学生理解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能将水挤出来。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1【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空气能占有空间这一科学观点。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用对照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察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实验培育与别人合作的优异习惯,形成尊敬事实、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让学生经过自己着手实验研究发现空气是占有空间的。
【教课难点】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方法与手段】合作研究、实验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空气占有空间的多少是能够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 个玻璃瓶、1 个玻璃杯、2 个注射器、4 根吸管、纸巾2 张、1 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课过程】一、空气占有空间1. 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指引学生思虑:瓶中的水为何会上涨呢?假如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涨吗?2. 出示资料,用这些资料可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涨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 联想平常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资料该怎样使用?4. 知道学生疏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察看并思虑: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假如橡皮泥没有完整塞住瓶口,水能上涨吗?是什么原由让水上涨的?假如停止吹入空气,水还可以上涨吗?假如想让瓶中的水不停上涨,你们的方法是什么?5. 分组实验达成后,沟通。
要点解说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 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展望: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润,为何?2. 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虑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备掉下来。
3. 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虑。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1)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1)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结论。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去探究问题。
但同时,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结论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2.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塑料瓶、水、吸管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如吹气球、喝饮料等,引导学生关注空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操作规范。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结论: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还有什么特性?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7.家庭作业(5分钟)设计一个关于空气的实验,下节课分享。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课堂内容,板书关键词:空气、占据空间、实验。
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掌握程度进行调整。
教学情境分析: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时,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情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占据空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
一、空气占据空间
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
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
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
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学生实验
3.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气,在活塞下压或上拉时,有何不同。
并请学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气在活塞向下压和向上拉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并尝试结合图来进行解释。
4.交流自己的画和自己的想法。
5.介绍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运用,如皮球、喷水瓶、气枪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压缩后的空气的特性)
6.把这节课所了解的关于水和空气的知识在维恩图中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