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法 (1)

合集下载

中医学——四诊

中医学——四诊
亢或肝火上炎;见于胃脘---胃胀痛不适。 痛如针刺刀割为刺痛---瘀血内阻。 绞痛---有形之物内阻,如结石,瘀血,或阴寒凝滞。
第十四页,共64页。
痛处固定-----瘀血, 窜痛-----气滞或风盛; 冷痛-----寒凝或阳虚。
灼热疼痛-----邪热。
隐隐作痛-----虚痛,见于气血亏虚或阳虚有寒。
脾虚泻:可见完谷不化,便稀溏薄。
肾阳虚:黎明腹痛腹泻,泻后即安(五更泻)
大便时干时稀,为肝脾不调;
大便先干后稀,为脾胃虚弱;
第二十五页,共64页。
脓血大便,下利赤白,为痢疾;里急后重为湿热痢
便血暗红或如黑油便为远血, 先血后便,色鲜红为近血;
肛门灼热为大肠湿热; 排便不爽为温热、积滞; 肛门气坠,甚至脱肛为中气下陷。
痛而红肿为邪热偏盛,是热痹;
痛而关节变形,活动不利为尪痹。
足跟痛或腰膝酸痛为肾虚。
周身痛:新病多为实证,以感风寒湿邪邪居多; 久病多虚,以气血亏虚,不荣则痛。
第十八页,共64页。
四、问饮食口味
主要问饮食多少、好坏、偏嗜、冷热、呕吐与否等, 以判断脾胃状况及脏腑的寒热虚实。
1、食欲与食量 食少纳呆——脾胃虚弱、湿邪困脾、内伤食滞。
小便颜色黄赤而短少为热证;尿色白而清长为寒证伴频为 下焦虚寒;多饮伴多尿而消瘦的为消渴;
夜间遗尿或失禁为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老年人小 便不利或癃闭为肾气虚弱,或血瘀湿热所致;重病而 神昏无尿,遗尿为阳气外脱,精气衰败。
尿频而不畅或中短,有沙石为石淋。尿频短尿痛而色 赤,多为膀胱湿热;
第二十三页,共64页。
独语:喃喃自语,逢人则止为心气不足的虚证,
或痰气郁结,清窍敝阻。 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为痰火扰心。

中医诊断学 四诊.ppt

中医诊断学   四诊.ppt

5. 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 血瘀证)
黑色五行属水,为阳虚阴寒,水饮内泛,气血凝滞 , 经 脉肌肤失养所致,常见于面部或口唇及眼眶,可分为禁 黑、紫黑、或青黑。
面色黧黑:为肾阳虚衰,阴寒凝滞之证 ; 面黑而干焦:为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 色黑伴肌肤甲错:为有瘀血 ; 眼眶黑为肾虚或有水饮:妇人多为崩中漏下。
3.症、病、证等概念的区别与相互关系:
症: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是辨证﹑辨病的基础) 证:反映疾病的本质;(是对证的概括) 病:反映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四)病案
1.“病案”的含义: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 录。又称病历、诊籍。
2.病案的要求:如实记录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 诊断和治疗等情况。
意义:是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资料。
类型
阴脏 人
形态
体形偏于矮胖,头圆颈粗, 肩宽腰厚,身体姿势多后仰, 喜热恶凉,便溏
临床意 义
阳较弱而 阴偏盛
转归
易从阴化寒,寒 湿内停
阳脏 人
体形偏于瘦长,头长颈细, 阴较弱而 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 阳偏盛 喜凉恶热,便燥
易丛阳化热,伤 津伤阴
阴阳 平和 人 (平 脏人)
体形介于两者之间,平时无 寒热喜恶之偏,大便不燥不 溏
2.望诊注意事项:
①望诊应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进行 , 如无天然 光线,也应在日光灯下进行,必要时白天再进行复 诊,要避开有色光线。
②诊察时要充分暴露受检部位,以便能清楚地进 行观察。
③注意诊室内温度适宜。
④为了更好地识别病理体征,必须熟悉各部位 组织的正常表现和生理特点,将病理体征与生理 体征相比较.还要熟悉各部位组织与内在脏腑经 络的联系,运用整体观念进行分析。

病人的护理评估(中医四诊)

病人的护理评估(中医四诊)

病人的护理评估望、闻、问、切四种诊察和搜集病情资料的方法,简称四诊。

辩认、分析疾病的证候,就是辩证,它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认识。

一、望诊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色与质的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望全身情况1.望神有神:双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正常,反应灵敏,语言清晰,神志清楚者。

见如正常人或病轻之人,预后良好。

少神:神气不足的表现。

病人表现精神不振,思维迟钝,不欲言语,目光呆滞,肢体倦怠,动作迟缓。

提示正气受损,见于一般虚证,或脏腑失和,气血不畅之证。

失神:又称“无神”,目光无彩,瞳神呆滞,面色晦暗,精神萎靡,身体沉重,语言断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神识昏迷、语言错乱、搓空理线等。

表现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假神:神昏不清,目光无彩,不欲语言者,突然神志清醒、精神转佳、目光明亮、语言不休、欲见亲人;或面色晦暗,突见面赤如状;或不欲饮食,突然食欲增强,甚则暴食。

提示精神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无所依附而外越,阴阳即将离绝的表现。

为临终前的预兆。

“残灯复照”、“回光返照”。

2.望色是指望皮肤的颜色和光泽。

中医常说的五色主病分别是指:青色:寒证、痛证、於证、惊风证赤色: 热证黄色:湿证、虚证、失血证黑色:肾虚证、淤血证、水饮证白色:虚证、寒证、失血证3.望形体病人肥胖少神,多为阳气不足,痰湿内盛;形体消瘦,为中焦有火;形瘦食少,是中气虚弱。

4.望姿态“阳主动,阴主静”。

病人身轻能自行转侧,面长向外,多为阳证、热证、实证;若身重难以转侧,面常向里,多为阴证、寒证、虚证。

病人卧时仰面伸足,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多属热证;卧时蜷缩成团,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者,多属寒证。

特有的姿态:①眼睛、四肢不时颤动,多为肝风内动;②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多为中风:③盛夏猝倒,面赤汗出,多为中暑:④关节肿痛,或麻木不仁,行动不便,多为痹证;⑤喘促抬肩,难以平卧,多为哮喘;⑥右下腹痛,左足屈而不伸,多为肠痈。

中医四大诊断法望闻问切

中医四大诊断法望闻问切

中医四大诊断法望闻问切中医四大诊断法:望、闻、问、切中医术语中的“四诊法”是指中医诊断过程中的四个步骤,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这四个步骤结合使用,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地判断病症及其病因,从而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望诊望诊是通过肉眼对患者的外观特征进行观察,包括面色、舌苔、舌质、目珠、唇色、姿态等,从而了解患者的体质以及病情。

1. 面色:面色是人体内脏功能和气血活动的反映,中医将其分为红色、苍白、黄赤、青紫等多种类型,并与不同疾病进行关联。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

2. 舌苔、舌质:舌苔是指舌面上的白色或黄色覆盖物,舌质则是指舌头的颜色、形状以及湿润程度。

中医通过观察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寒热症状以及瘀血情况等。

3. 目珠:中医医生可以观察患者的眼睛颜色、神情以及眼球的活动情况,从而初步判断有无肝火旺盛、湿热症状等。

二、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各种声音,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分析。

1. 声音:中医医生通过闻听患者的声音来判断是否存在有痰湿、瘀血、虚实等问题。

例如,咳嗽声高亢可能与肺热有关。

2. 呼吸:呼吸的声音和节律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肺气活动情况,中医可以从中判断是否存在有肺气郁结、肺阴亏损等不同症状。

三、问诊问诊即通过与患者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症状、发作时间、疼痛情况、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方面,以便于中医医生全面地了解患者病理情况。

1. 症状:中医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头晕、胸闷、恶心等,通过患者的回答进行初步判断。

2. 发作时间:了解症状的发作时间有助于中医医生分析患者的病理情况,比如疼痛发作时间的长短、频率等。

3. 饮食习惯:中医注重饮食对于疾病的影响,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有助于中医医生进一步判断病理。

四、切诊切诊是通过望诊患者的舌质、脉搏等特征,进一步确认诊断并判断病情。

1. 脉搏:中医医生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出脉搏的弦滑、青数和弱缓等不同状态,从而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

中医学四诊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四诊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四诊的临床应用中医四诊是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的总称,也称诊法。

四诊既是中医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又是临床诊查疾病的基本技能。

现仅就临床需要,谈谈有关要求。

(一)四诊既须综合互参,又要掌握重点:四诊是了解所有他觉和自觉症状,掌握体征的手段,在临床上必须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才能从多方面掌握疾病的全部情况,肯定问题,排除疑似之处,防止产生片面性。

由于各个病种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有时在全面诊查的基础上,可以凭借一种或两种诊法,掌握疾病的重点和主要矛盾。

例如水肿、黄疸……可以望而知之,进一步,望其肿势偏于下肢者,多属阴水,湿邪偏重;肿势面部为剧,多属阳水,风邪为主。

黄疸色如橘色者为阳黄,湿热偏重;色如烟薰者为阴黄,寒湿偏重。

又如胃痛、泄泻,主要是由患者的叙述获得的症状,同时也是围绕这一主症,逐步深入探问,加深认识的主要根据。

在脉象方面,例如典型的弦滑、结代之脉可以获得风痰和心悸(气血不足)的初步印象,腹部的切诊也可肯定鼓胀、^积的诊断。

(二)四诊认症是辨证的基础:四诊是认症的手段,症状仅是疾病的现象,只有认清其本质,上升到理性的阶段,才能为辨证服务。

因为有时症状表现虽多,但主要病机可以相同;有时一个症状,又可能由于许多不同的机转所产生。

所以不辨清症状的本质,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根据如上要求,说明在临床中必须以辨证的思想指导来运用四诊,把四诊检查和八纲辨证结合起来,明确病位,分清属性,了解症状之间在病理本质上的共同性,或从某个症状所表现的病机,推断其他的可能性,扩大认症的范围,使得辨证更为全面可靠。

例如临床有恶寒、发热、头痛、咳嗽、脉浮、苔白等多种症状的一个患者,从辨证的角度分析,都属外感风寒的肺卫表证。

又如同一胃痛,游窜不定的属气,固定不移的属血,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得温则减为寒,烦热灼痛为热,其机转又是多方面的。

(三)望诊的应用:望诊包括神、色、形、态几个中心内容,重点有五色诊、舌诊两个方面:五色诊--是以观察面部的色泽为主,其他部位也可类推。

中医学基础诊法述要四诊

中医学基础诊法述要四诊

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 黄色:主湿、虚、黄疸 白色:虚、寒、失血 黑色:肾虚、水饮、瘀血
(三)望 形 形体强弱
强壮:脏腑功能正常、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瘦弱: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差
胖瘦
肥胖:痰湿内蕴 消瘦:气血不足、阴虚内热
(四)望 态 动静
喜动:阳证、热证、实证 喜静:阴证、寒证、虚证
同一平面
(三)正常脉象 平脉(常脉):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
慢(一息四到五至,约60-90次/分),和缓有力,节
律均匀,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有胃、有神、有根
有胃: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反应脾胃运化功能盛衰
有神:快慢适度,节律整齐,应指有力 反映正气存内,病情轻浅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反映肾气盛衰
迟钝
黯淡
少华
正气虚弱 虚实夹杂
迟钝消失 呆滞无光 无华
正气衰竭 病情恶劣 预后不良
原本精神萎 假 神 靡,突然转

循衣摸床 搓空理线
目光转亮
两颊 脏腑精气将绝 色红 病情恶化 如妆 预后不良
《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二)望 色
通过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色:属血属阴 泽:属气属阳
灰黑苔
59
望苔形
全 苔(满舌面苔)----正常、痰湿 花剥苔(舌苔多处不规则剥脱)--胃阴不足 光剥苔(舌光红无苔)----阴虚
全苔
花剥苔
胃阴不足:胃部隐痛、灼热, 易于饥饿、口干等
光剥苔
三、望排出物
64
(一)定 义
通过观察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色、质、 量,了解病情。
痰涎、唾液、呕吐物、 大小便、眼泪、鼻涕、 汗、月经、恶露、乳汁

中医之四诊

中医之四诊

扁鹊脉诊及其理论可从虢太子这一病例的诊断中体 现出来。当时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鹊通过脉诊判 断为“尸蹶”。他认为患者的阴阳脉失调,阳脉下 陷,阴脉上冲,也即阴阳脉不调和,导致全身脉象 出现紊乱,故患者表现如死状。其实,患者并未真 正死亡,除脉诊外,他还观察到患者鼻翼微动。结 合切摸,他发现两大腿的体表仍然温暖,因而敢于 下此判断。扁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应用脉诊来判断 疾病的医生,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脉诊理论。
切脉注意
①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近同一水平线上, 手掌心向上,前臂平放。
②运用三种指力。先浮取(举),再重取(按),后中 取(寻)。寸关尺三步,每部有浮中沉三候,谓之三部 九侯。 ③环境要安静。
④诊脉时间不少于一分钟。
正常脉象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 不慢,不大不小,一息四至, 来去从容,和缓有力,节律 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 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 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 的诊察方法。
全身望诊
包括神色形态 一、望神
广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重点是观察眼神的变化












二、望色(主要是面色)
⒈ 正常面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2.病色 青赤黄白黑:肝心脾肺肾
主病:肝胆病,诸痛、痰饮。
细脉
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特点是脉窄、幅度小。 主病:诸虚劳损,湿证。
四诊是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通过望、闻、问 、切四个方面来观察和了解病情的变化。运用从外测 内、见证断病、以常衡变的方法,将检查所见,进行 归纳分析,以此作为辩证、立法、按摩的依据。这是 中医辨证论治中最主要的一环。因此,在进行四诊时 ,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抓住重点和要领。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中医四诊----切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上作某种形式的诊察,或切或按,或触或叩,以获得辨证的资料。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

(一)脉诊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

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1.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2.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中医四诊法—问诊(中医护理学课件)

中医四诊法—问诊(中医护理学课件)
阳气素虚—无力化汗
问汗
(二)特殊出汗 1、自汗:
病人,日间汗出,活动尤甚,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属阳虚或气虚。 2、盗汗:
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见潮热、颧红等症,属阴虚。 3、绝汗:
病情危重时,大汗不止者称,为绝汗,又叫“脱汗”。 亡阴之汗──汗出如油,暖而粘手 亡阳之汗──大汗淋漓,冷而清稀
问疼痛
(一)问疼痛性质 5、冷痛─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凝或阳虚所致。 6、灼痛─痛有热感而喜冷恶热。多属热证 。 7、重痛─痛有沉重感,多属湿盛表现。 8、掣(che)痛─抽掣牵扯而痛,多为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因肝主
筋,故掣痛多与肝病有关。
问疼痛
(一)问疼痛性质 9、绞痛─剧痛如刀绞,多为有形实邪阻闭或寒邪凝滞所致。 1 0 、 空 痛 ─痛有空虚之感,多属气血精髓亏虚的表现。有形之精血不充。 11、隐痛─疼痛可忍,但绵绵不休。多属虚证。 1 2 、 酸 痛 ─疼痛兼有酸软感,多属湿邪侵袭肌肉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
问寒热
(四)寒热往来──主半表半里证 概念: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是半表半里的主要特征。 病机:邪正交争,互为进退。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伤寒少阳病。 类型及意义: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疟疾。
01 第 二 部 分
问汗
问汗
概说: 1、汗的生成: "阳加于阴谓之汗"
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达于体表而成,汗是由津液所化。 2、汗的生理作用:
问诊
概述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的《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
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 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神奇的中医四诊

神奇的中医四诊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气味等方式来诊断病 情。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肤等部位,以判断 病情和体质。
四诊法的重要性
01
02
03
全面了解病情
四诊法能够帮助医生全面 了解病人的病情,包括身 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 环境等方面。
指导治疗
根据四诊法的结果,医生 可以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健康需 求的不断增长,中医四诊法将会不 断创新和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 出更大的贡献。
02
问诊
问诊的定义与目的
问诊定义
问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了解患者的 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从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问诊目的
问诊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患者的全面病情信息,包括症状、体征、病史等,从而 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等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中医四诊法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
弘扬中华文化
中医四诊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 的结晶,其现代应用和未来发展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
医学教育改革
中医四诊法的现代应用和未来发展将推动医学教育的改革 和创新,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
医学研究
中医四诊法的现代应用和未来发展将促进医学研究的发展 ,探索更多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 更大的贡献。
望诊的注意事项
• 医生在进行望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持安静的 环境,避免干扰和影响医生的判断;其次,医生要保持专注和 耐心,仔细观察病人的各种表现;最后,医生要根据自己的经 验和技能进行综合判断,避免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

诊法述要(四诊)

诊法述要(四诊)

特点
青黑 阵发性 青紫 面色青 满面通红 颧部潮红 面红如妆 面黄而垢 黄如橘子 黄如烟熏 淡黄消瘦 淡黄浮胖 㿠白 淡白 淡白而瘦 白而无华 面色青白 面色黧黑
黑而干焦
眼眶黑 紫黑
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赤色:主热
实热
虚热
黄色:主湿、虚、黄疸
阳黄
阴黄
白色:虚、寒、失血
黑色:肾虚、水饮、瘀血
望神的意义 判断正气存亡、脏腑盛衰 病情轻重、预后善恶
望神 神志
得神
(有神)
精神充沛
少神 (神气 疲乏倦怠
不足)
失神 意识障碍
(无神)
体态
灵敏
眼神
灵活明亮
面色
光泽
临床意义
正气充盛 病情轻微 预后良好
迟钝
黯淡
少华
正气虚弱 虚实夹杂
迟钝消失 呆滞无光 无华
正气衰竭 病情恶劣 预后不良
原本精神萎 假 神 靡,突然转

戴阳证
虚阳外越
主湿
湿证
湿邪阻遏,气血受困
黄疸
阳黄 阴黄
湿热熏蒸 寒湿郁阻
主虚
脾虚
生化之源不足,荣血亏虚 水湿失运,遏阻气血
主虚
阳虚 气虚
推动无力,气血不充
血虚
荣血亏虚,不能上荣
主血脱
血脉空虚
主寒
寒主收隐,血行不畅
主肾虚
阳虚 阴虚
血失温养,血行不畅 阴虚内热,虚火上蒸
主水饮
肾虚水泛,气血受困
主瘀血
经络瘀阻
反映脏腑功能 反映机体寒热
舌体依靠气血的充盈、濡养 望舌神、颜色、外形、动态
反映气血盛衰 反映气血运行
《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

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

• 裂纹舌:舌面上有明显的裂痕。主病:阴 津亏损,血虚不润。
• 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多与 胖大舌同现,主脾虚、水湿内盛证。
14
• (3)望舌态
• 强硬: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或中风先兆。
歪斜:中风或中风先兆。主因风痰或痰瘀阻滞。 短缩:常与萎软并见。主病情危重。可因寒凝 筋脉,气血虚衰,热盛津伤,风痰阻络。 吐弄:均为心脾有热。吐舌,疫毒攻心,或正气 已绝。弄舌,动风先兆,小儿智力发育不良。
• 2、小便
• (1)尿量增多:虚寒证、消渴病 • (2)尿量减少:热盛、汗吐下伤津、 肺脾肾 功能失常,气 化不利;
• • • • •
小便短赤而急迫,甚至癃闭,膀胱湿热; 尿道涩痛,湿热下注; 小便量多色清,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遗尿或余沥不尽,肾虚不固; 小便失禁,肾气不固、肾阳虚衰。
• (六)问睡眠
• 1、失眠,是阳不入阴、神不守舍的表现。多 见于阴血不足,阳热亢盛;痰火食积,邪气干 扰。
• 2、嗜睡,多见于阳虚阴盛、痰湿内阻的病症 。若昏睡见于急性热病者,多属邪入心包、热 盛神昏。
• (七)问耳目 • 1、耳鸣、耳聋:临床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属 肝胆火盛,虚证多属肾虚精亏。 • 2、目眩:多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气血 不足,目失所养。 • (八)问经带 • 1、月经:经期、经量、色质,行经腹痛等。 • 2、带下:量的多少,色质与气味。
23
• 4、呃逆与嗳气(噫):均为胃气上逆。依 临床表现,有虚实、寒热、积食、气郁的 不同。
• (二)、嗅气味 • 1、口气 • 2、排泄物:包括二便、痰液、脓液、带下, 等。秽臭者多为热证,有腥味的多属寒, 奇臭者多为积食。
24
• 三、问诊 • (一)问寒热:询问有无怕冷或发热感。 “寒”有恶寒、畏寒之分;“热”,体温升 高,或体温不高,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 • 1、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外感表证。外邪性 质的不同,寒热有轻重之别。(1)恶寒重发 热轻为风寒表证;(2)发热重恶寒轻为风热 表证。 • 2、但寒不热:只感寒冷而不发热,里寒证特 征。寒邪致病,或阳气不足而阴寒内生。

中医诊病四法-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四法-望闻问切
49
2.食欲及食量︰了解脾胃功能 食少纳呆→脾胃气虚,内伤食滞,湿邪困脾 消谷善饥易饥饿→胃火盛 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胃病,胃液少。 久病重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思饮食,多
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回光返照。
50
3.口味; 口苦→肝胆湿热 胃火 口甜→脾胃湿热 口淡→脾胃虚寒 口臭→胃火炽盛 口有尿味→尿毒症
53
1.大便 便秘︰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
实 便秘

实热︰腹胀痛,拒按, 实寒︰腹痛拒按,苔白身冷 气虚、津亏、见于久病老人、孕妇、产妇
54
❖泄泻︰大便稀软不成形,或是水样,便次增多,。 ❖溏泄︰大便稀软不成形,如鸭屎→脾失健运 ❖五更泄︰腹痛泄泻必在黎明,泄后则安→命门火衰 ❖温热泄泻︰暴发泄泻,泻黄色稀臭稀水样便。 ❖寒湿泄泻︰泻如稀水、色淡黄而带腥臭。 ❖大便脓血︰下利赤白→痢疾 ❖腹痛泄泻与情况有关,每当情志因郁怒而不舒则腹痛泄
11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阳气充足,气血上荣,所以面色红润,故气血
不荣则出现白色。 阳气虚衰,气血营运无力 寒凝经脉,气血不畅 失血耗气,气血不充盈血脉 面色白而浮肿→阳虚 面色淡而消瘦→营血亏虚 面色无华而略带黄色→气血俱虚 暴病面色苍白→阳气暴脱 里寒症、腹痛剧烈→面色苍白
12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证及惊风 青为气血不通,经脉阻滞所致 寒则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气滞则血瘀 小孩鼻柱、眉间、口唇四周青紫→惊风
15
(三)望形态
指观察患者的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状态进行诊断的 一种方法。 1.形体︰一般来说,外形与五脏相应,五脏强壮
,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外形也衰弱。 体胖─痰湿之体;干瘦─虚火之体。 2.形态︰病患的动静姿态和体位与疾病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问诊
(一)问主诉 是患者就诊时最主要、最痛苦的症状、 体征及其持续的时间。如“胃脘痛15天,加重2 天”。 (二)问现病史 指患者围绕主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 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诊治经过。 (三)问既往史 也称过去病史包括过去一般健康 状况、传染病史和预防接种史及其他病史等 (四)问个人生活史 指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 方面的有关情况。 (五)问家族史 指询问患者长期生活相处的父母、 兄弟姐妹。密切接触的爱人、子女等的健康状况 或曾患何种疾病等。

问疼痛 应注意询问疼痛的具体部位、性质、 时间、程度、喜恶急兼症。 问疼痛的性质 问疼痛的部位

头痛
问疼痛的 部位


指头的某一部位或整个头部疼 痛的症状,手、足三阳经均直接循行于 头部,“头为诸阳之会”某些耳、目、 鼻的疾病亦可引起头痛。 胸痛 指胸的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 胸居上焦,内藏心肺,故胸痛多与心肺 病变有关;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见于 胸痹等病;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者 ---见于肺痨等病。 胁痛 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的症状。 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 胃脘痛 上腹部、剑突下疼痛。实证多 在进食后疼痛加剧,虚证多在进食后疼 痛缓解。
望诊,主要包括望神、望面色、望形态、
望头颈、望五官、望皮肤、望分泌物和 排泄物、望舌、望小儿指纹等。
1 得神 神志清楚、精神良好、
两目灵活、面色荣润等
2 少神 精神不振、面色少华、 思维迟钝、动作迟缓等
望神
正虚失神 见于久病重病 之人 邪盛失神 见于急性危重 患者 4假神 精神极度萎靡,不欲言语 突然精神好转、意识清晰 “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5神乱 精神异常 见于癫、痴、 狂、痫等疾病 3失神
问二便
大便
健康人每日或隔日 排便一次,便出通 畅,为黄色成形软 便,内无脓血、黏 液及未消化食物等。 大便异常包括便次 (便秘、泄泻)、 便质(完谷不化、 脓血便)、排便感 异常等

小便
健康成人日间排小 便一般3~5次,夜间 0~1次;尿色清白或 微黄,略有尿臊气, 排尿通畅,无不适 感。一昼夜总尿量 约1000~1800ml。 小便异常包括尿量、 尿次及排尿感异常。
4.但热不寒:患者只感发 热而无怕冷,或反恶热。 分为:a壮热,指患者高 热(T在39 ℃以上)持 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 b潮热,定时发热或定时 热盛,如潮汐有一定规 律。C微热,指轻微发热 ( T多在38 ℃以下)亦 称低热。
问汗
应注意了解有无出汗、汗 出的时间、部位、多少及 其兼症等。 A.有汗无汗 表证无汗为风寒 表证,表证有汗为风热表 证。 B.特殊汗出 自汗、盗汗、 战汗、绝汗。 C.局部汗出 头汗、半身汗出、 手足心汗

腹痛


指剑突下至耻骨毛际以 上(胃脘所在部位除外)的腹部 疼痛。如全腹痛,有压痛及反 跳痛者,多因腹部脏器穿孔或 热毒弥漫所致。 腰痛 腰为肾之府,故腰痛应 首先考虑肾及周围组织的病变。 如腰部经常酸软而痛,多因肾 虚所致。 四肢痛 四肢、关节肌肉作痛, 多为痹症。
问疼痛的性质
胀痛---疼痛兼有胀感的症状。 刺痛---疼痛如针刺之状的症状。是瘀血致痛的 特点。 走窜痛---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四肢关节 疼痛而游走不定,多见于痹病,因风邪偏胜所 致。 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的症状。 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凉的症状。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割的症状。 隐痛---疼痛不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的 症状。 酸痛---疼痛兼有酸软感的症状。见于四肢、肌 肉、腰背的关节等处。

1.头的形态异常,多反映脑、肾的病变。小儿 头形过大或过小伴有智力发育不全,均属肾 精不足。 2.察囟门以观察前囟为主,在小儿囟门突起称 “囟填”,囟门凹陷称“囟陷”,囟门迟闭 称“解颅”见于小儿佝偻病。 3.望头发,主要观察头发的色泽。头发乌黑润 泽是肾气充盛,精气充足之象;片状脱发称 “斑秃”;青壮年白发伴耳鸣、腰酸等症, 多属肾虚。
望 颈 项
望皮肤
望皮肤主要应观察皮肤的色泽形态变化和表现 于皮肤的病证。 望白 、水痘 望斑疹 望痈疽庁疖
望分泌物和排泄物
望分泌物和排泄物是观察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 的形、色、量、质的变化,以测知脏腑病变和 病邪性质的方法。 分泌物和排泄物包括涕、唾、痰、涎、泪及汗 液、呕吐物、二便、月经、带下和脓液等。

问睡眠
主要了解阴阳的盛衰,心肾的功能。睡眠异常 主要有失眠和嗜睡
a.失眠 b.嗜睡 又称不寐;指经常不易入 又称多寐;指精神疲乏, 睡,或睡后多梦易醒, 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 难以再睡,或彻夜不眠。 地入睡。临床多见中气 如心脾两虚、心肾不交 不足、脾失健运、或温 扰动心神等 热病入心包。
问饮食与口味
E.呃逆 是从咽部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 声短频急。凡新病呃逆,呃声响亮有力,多为 实热证;呃声沉缓,低弱无力,多为虚证、寒 证;久病重病呃逆不止为胃气衰败之象。 F.嗳气 正常人饱食后偶有嗳气,俗称“打饱嗝” 是饮食入胃,不为病态。 G.鼻鼾 熟睡时鼾声,见于体态肥胖和年老之 人;病变中鼾声不觉,昏睡不醒,多为中风之 危候。
舌体分候脏腑理论


舌尖部-----上焦心肺的病变 舌中部-----中焦脾胃的病变 舌根部-----下焦肾的病变 舌两侧-----肝胆的病变
舌诊的内容
舌诊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 化。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征象称为舌象。 正常舌象表现为舌体柔软,活动自如, 舌色淡红明润,舌苔薄白, 干湿适中,简称为 “淡红舌,薄白苔”。

• 病理舌象
1望舌神 淡白舌 红舌 2望舌色 绛舌 青紫舌 苍老舌 娇嫩舌 3望舌形 胖大舌 瘦薄舌 裂纹舌 芒刺舌 齿痕舌 强硬舌 痿软舌 颤动舌 歪斜舌 4望舌态 吐弄舌 短缩舌
• 望舌质
望舌苔

苔色 指舌苔的颜色,苔色有白、黄、黑、 灰的变化 白苔 苔薄白而润,属正常舌苔;苔薄白 而干,多为外感风热;苔白厚如积粉,扪之不 燥,称为“积粉苔”。 黄苔 多表示并已传里,舌苔愈黄表示热 邪愈重;苔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极。 灰黑苔 在久病重病阶段出现,如长期大 量吸烟之人可见舌质灰黑。
嗅气味
(一)口鼻之气味 口气臭秽---消化不良、龋齿、 口腔不洁 口中散发烂苹果味---消渴病 (二)汗身之气味 身有血腥气---大失血患者 身有腐臭气---患有溃腐疮疡 (三)分泌物、排泄物之气 味
问诊
问诊,是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进行有 目的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一、一般问诊 首先询问患者的姓名、性别、年 龄、职业、婚姻、民族、籍贯、家庭住址、工 作单位等一般情况。 二、问现在症 询问患者就诊时所感到的全部 不适,以及病情有关的全身情况。

(一)望痰涎涕
(二)望呕吐物 1.痰 痰白清稀多为寒痰; 1.呕吐物秽浊,有酸臭 痰色黄,质稠有块者多 味者多为胃热; 为热痰;咳痰带血,血 色鲜红者称为咯血 2.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 2.涎 口流清涎量多多为 伴胃脘冷痛,多为寒 脾胃虚寒;口吐黏涎者 邪犯胃 多为脾胃湿热,湿浊上 泛。老年人口角流涎多 3. 呕吐黄绿苦水,多为 为肾虚不摄。 肝胆郁热或湿热; 3涕 鼻塞流清涕多为外 感风寒;鼻塞流涕色黄 4.呕吐物鲜血夹有食物 残渣,多为胃中淤血; 而稠多为外感风热。
五色主病
A.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 疼痛、惊风。面色青灰,口 唇青紫色,则有血脉瘀阻, 引至心胸疼痛。 B.黄色 主脾虚、湿证。病人 面色 淡黄,无光泽,称之 “萎黄”多属脾胃虚弱,面、 眼睛及全身变黄,称为黄疸。 C.赤色 病人满面通红者,为 阳盛热炽之证,常见于外感 发热等。两颧潮红者,多属 久病阴虚,形成虚火上炎之 证。ຫໍສະໝຸດ 望面色常色与病色 常色
正常面色表现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 又称正色,由于个体生理特征决定的一 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主色也有偏白偏黑 偏赤偏黄偏青等差异 客色 适应自然的暂时性肤色变化谓之客色, 如春稍青,夏稍赤,秋稍白,冬稍黑等
病色
特点是晦暗、暴露。晦暗说明脏腑精气已 衰,胃气不能上荣。暴露面色异常明显的显露 于外,说明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
中医四诊法
长治市中医院
-------靳素萍
传统中医所指的四诊是指望诊、闻诊、问诊、 切诊,也称“诊法”,用以收集病情资料、 诊察疾病,是中医辨别证候、判断病种的主 要依据。 临床察病辨证必须四诊合参,全面系统了解 病情,方可对病证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诊断, 为治疗和护理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依据。

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诊察病情的 方法。 听声音,是指听辨患者的语言、声音、呼吸、 咳嗽、呕吐、嗳气、呃逆、鼻鼾等各种声响变 化; 嗅气味 是辨病体发出的异常气味以及分泌 物、排泄物和病室的异常气味。
A 语声 主要表现为 语声改变和言语错 乱 发声:语声高亢明亮 多为实证;语声低 微无力,懒言而沉 静多属虚证、寒证。 喑哑与失音:声音嘶 哑者为喑哑,语而 无声者为失音。 言语错乱:常见谵语、 郑声、狂言、独语 等

B 呼吸 包括诊察呼吸 频率的快慢,气息的 强弱粗细等方面。 1 喘 呼吸困难 、鼻翼煽 动、难以平卧 2 哮 呼吸喘促而喉间有 哮鸣音,也称哮喘。 3短气 呼吸短促气急而 无痰鸣声。 4太息 又称叹息,胸闷 不畅而发出的长吁短 叹声

C.咳嗽 咳嗽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的最常见表 现。咳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有痰声,量多 易咳,多为痰湿阻肺;咳声阵发,连声不断, 咳声停止时声如鸡啼,称百日咳。 D.呕吐 呕吐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呕 声低弱,吐物呈清稀者多为虚证、寒证呕声壮 厉,吐物呈黏痰黄水多为实证、热证。喷吐状 呕吐,多为热扰神明,属病重。

大便 大便黄糜臭秽,多为暑湿 泄泻;如泻出清稀如水, 多为寒湿泄泻;如大便干 燥,排出困难热盛伤津; 大便带血,称为“便血”

小便 小便黄赤短少多为热证; 小便清长多为寒证;尿 中带血见于血淋;尿有 砂石见于石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