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行为规范
中医-四诊八纲(1)
鼻出臭气,经常流浊涕为鼻渊证。大便酸臭,秽臭为肠中积热;气味腥臭多
三、问 诊
(1)问寒热:恶寒、发热常是某些疾病的主要表现,注意有无恶寒、 发热、时间、发作特点和恶寒发热的关系及轻重。
①恶寒发热同时并见,多为表证或半表半里证。 恶寒重,发热轻,多为表寒证; 发热重,恶寒轻,多为表热证; 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称寒热往来,多为半表半里证。 ②发热不恶寒,多为里热证。 高热、口渴,尿赤,便秘,为里实热证; 久病潮热,五心烦热,骨蒸劳热,多为阴虚内热证。 ③畏寒不发热,怕冷,手足发凉,体温低,为阳虚里寒证。
(2)问汗:注意有汗、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出汗时间,发汗部位,出汗多少及特 点。
①外感病发热恶寒而有汗者,为表虚证;发热恶寒而无汗者为表 实证。高热大汗出而不恶寒者为里热盛。
②日间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汗后自觉发凉,气短乏力,称为 自汗,多为气虚阳虚;入睡后出汗,醒来汗止,称盗汗,多属阴 虚。
③出汗局限于头部,可见于热不得外泄,郁蒸于上的湿热证;半 身出汗、多属气血运行不周。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若面色苍白而虚浮多气虚;面色 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证,瘀血证。常为久病、重病、阳气 虚
三、望形态 望形态 外形与五脏相应,一般地说,五脏强壮,外形也强壮;
五脏衰弱的外形也衰弱。 1.体形结实,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表示体格强壮,正气充盛;
二、闻 诊
(一)闻声音
1.发声: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 小儿阵发惊呼,发声尖锐多为惊风。
2.语音:声高有力,前轻后重,多为外感病;声音低怯,前重后轻,多为内伤。 说话多而声音有力,多属实热;说话少而声音低微,或说话断续不接,多属 虚寒。说话声高有力,但语无伦次,神志不清,为“谵语”属实证;发音无 力或不接续,语言重复,神疲不力,为郑“声”,属虚语;自言自语,见人 便停目,为“独语”,属心力不足。语言塞涩多为中风。
中医护理诊断程序-四诊
腐 苔
腻 苔
舌诊
(2)苔质 (4)剥落苔 舌象: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 主病:胃气亏虚——舌淡苔剥
胃阴枯竭——舌红绛苔剥
舌诊
(八)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正气的盛衰; 2、分辨病位的深浅; 3、区别病邪的性质; 4、推断病势的进退。
二 闻 诊
概说
听声音—语声、呼吸、咳嗽、
舌象: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止。 主病:肝风内动。 (5)吐弄舌 舌象:舌伸出口外不收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 旋即收回,或反复舐口唇者为弄。 主病:心脾积热(吐舌);动风(弄舌)。
舌诊
2.望舌苔
(1)苔色 苔色的变化有:白、黄、灰黑。
1)白苔
舌象:舌苔颜色呈白色
主病:表证——舌苔薄白
寒(湿)证——舌苔白厚湿润
色青 —— 腹痛
红肿 —— 胃热、血热
酒齄鼻 —— 肺胃湿热
鼻柱塌陷 —— 梅毒、麻风
鼻渊 —— 久流浊涕腥臭(风热、肝胆湿热)
局部望诊
(4)望口、唇 口与唇的形态色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口唇樱桃红 —— 煤气中毒
口腔溃疡 —— 心脾积热
鹅口疮 —— 脾胃湿热
口僻 —— 中风、风中经络 撮口 —— 脐风
1)淡白舌
舌象:舌色较淡红舌浅,白色 多
而红色少。
主病:阳虚证——淡白胖嫩湿润
舌淡苔白有齿印
气血不足——淡白瘦薄
舌诊
(2)舌色
2)红、绛舌
舌象:舌色呈鲜红色(红舌),
或深红色(绛舌)。 主病:实热证——舌红绛苔黄 阴虚证——舌红绛少苔 或无苔
舌红苔黄
舌红无苔
舌诊
(2)舌色
3)青、紫舌
舌象:舌色呈青色或紫色。
中医四诊
第二章中医四诊第一节望诊定义: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情况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
望诊思路:具体展开结合“望诊知识框架”。
“望诊”知识框架:一、全身望诊神、色、形体、姿态等。
二、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二阴、皮肤、排出物等。
三、望小儿指纹四、望舌舌质、舌苔、舌下络脉。
一、全身望诊(一)方法与要求1.方法(1)病人面向自然光线,坐位或仰卧位。
(2)病人体态自然,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3)遇到一些望诊内容在就诊刻下无法获取者,可通过询问病人、家属获取,或事后有条件时再观望获取。
一句话总结:自然光线,体位正确;体态自然,充分暴露;结合问诊。
2.操作(1)望神(2)望色(3)望形体(4)望姿态(1)望神问题举例:如何进行望神?学习方法:先明确框架,再补充细节!先明确框架:先望“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主神志。
再望“思维意识及精神状态”。
最后望“面部表情”。
心其华在面,心主神志。
再补充细节:①首先应观察眼睛的明亮度,即目光是明亮有泽还是晦暗无光。
②其次,应观察眼球的运动度,即眼球运动灵活还是运动不灵。
具体操作:医者可将食指竖立在患者眼前,并嘱患者眼睛随医者的食指做上下左右移动。
若患者眼球移动灵活是有神的表现,反之,则为失神的表现。
再望“思维意识及精神状态”。
观察患者思维意识是否正常,有无神志不清或模糊、昏迷或昏厥等;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有无精神不振、萎靡、烦躁、错乱等。
最后望“面部表情”。
应观察患者面部表情是丰富自然还是淡漠无情,有无痛苦、呆钝等表现。
通过以上观察得出病人得神、少神、失神或假神等结论。
(2)望色观察患者面部气色有无异常。
整体+五色主病望整体:是否荣润含蓄、有无少华、无华、晦暗、枯槁、暴露等。
五色主病:面部呈现何种颜色(青赤黄白黑),有无局部的色泽异常。
(3)望形体观察患者体型、体质、营养、发育状况。
望整体+望局部望整体:有无体胖、体瘦、虚弱等。
重点观察体型,矮胖、瘦长还是适中,有无畸形。
中医药治疗规范
中医药治疗规范近年来,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然而,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科技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中医药治疗存在一些规范和标准方面的不足。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的规范化问题,从不同角度对中医药治疗的规范进行论述。
一、中医药诊断规范中医药的诊断是基于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的,而这些方法都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因此,在中医药诊断过程中,医生应当遵循以下几个规范:1.准确的望诊:医生应详细观察患者的面色、目瞳、舌苔等情况,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2.细致的闻诊:医生应仔细听取患者的言语、咳嗽声等,了解患者的病情。
3.明了的问诊:医生应提问患者的症状、疾病史、生活习惯等,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4.准确的切诊:医生应灵巧地运用切诊方法,通过对脉搏的触摸,了解患者的脉象,从而判断病情。
二、中医药治疗方法规范中医药治疗方法繁多,其中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煎煮等。
在实施中医药治疗时,医生应当遵循以下规范:1.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科学合理的药物使用:医生应准确判断药物的性味、功效,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药物。
3.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严格控制中药的剂量和疗程,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
4.安全无害的处理方法:中医药治疗方法应遵循安全无害的原则,确保患者的身体安全。
三、中医药治疗环境规范中医药治疗环境是指医院或诊所内部的治疗环境,包括药剂准备室、药物储存室等。
为了确保中医药治疗的规范化,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规范的药品管理:医院或诊所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药物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药品的质量和使用。
2.整洁卫生的治疗环境:中医药治疗环境应保持整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3.专业设备的运用:医院或诊所应配置专业设备,并定期维护和更新设备,以保证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中医学》四诊
意义
正气无 损伤
少神 神疲懒言 少神或啼 短气 面色少华 动作缓慢 少食 正气轻
哭无泪
肌肉松软 反应迟钝
度受损
失神 神衰语乱 晦暗
气微 面色无华 动作反应 不能 五脏精
喘促 形体羸瘦 失于常态 食
气衰败
假神 突然神清 突然浮光
语多
外露
两颧泛红 如妆
突然 食欲 亢进
精气衰 竭阴阳 离决
全身望诊——望色
全身望诊——望色
• 五色主病及临床意义: • 青色:主痛、寒、瘀血、惊风 • 赤色:主热 • 黄色:主湿、虚、黄疸 • 白色:主虚、寒、失血 • 黑色:肾虚、水饮、瘀血。
青紫 附:三色主病及临床意寒义、痛:、惊恐郁怒
绀: 紫黑、 紫黑或青黑 灰黑 黧黑
气机失常,血行阻滞, 病情加重 气不养血,血色不荣
第一节 望诊
四诊之首: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局部表现 、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的 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扁鹊擅长望诊。
第一节 望诊
• 一、全身望诊:
•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等 整体表现,从而对疾病的寒热虚实、 病情的轻重缓急和预后形成一个初步 的、总体的认识。
全身望诊——望神
舌淡苔白有齿印
舌诊
舌诊的内容——望舌色
(2)红、绛舌 舌象:舌色呈鲜红色(红舌), 或深红色(绛舌)。 主病:实热证——舌红绛苔黄 阴虚证——舌红绛少苔 或无苔
舌红苔黄 舌红无苔
舌诊
舌诊的内容——望舌色
(3)青、紫舌 舌象:舌色呈青色或紫色。
• (一)、望神
• 神: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神志、意识和思维 活动。
• 广义之神是指高度概括的人体生命活动的 外在体现。
详细谈谈中医的四诊
详细谈谈中医的四诊,中醫認為致病原因和治病原则一、望诊 (1)二、闻声音 ----仔细倾听,细心揣摩 (18)三、问——投石问路,有的放矢 (21)四、切——中医诊脉综合分析,权衡定夺 (25)辨症汇编 (28)中醫的問診十個法則 (48)中醫認為致病原因和治病原则 (49)給湖南百姓的一封信 (56)(1). 桂枝湯 (57)(2). 麻黃湯 (57)(3). 葛根湯 (57)(4). 大青龍湯 (58)(5). 小青龍湯 : (58)(6). 小柴胡湯 (59)注意事项: (59)附帶一小插曲 (60)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的病变也可以反映在局部。
从诊察疾病反映在各方面的客观症状、体征,可以帮助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闻、问、切在临床诊察搜集疾病反映的情况时,各有其独特作用,只有认真细致地运用四诊的方法客观地搜集,才能详细地占有材料;四诊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必须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四诊合参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冹断。
如果只强调一种诊法的重要而忽视其它,则搜集的材料不够全面,会影响对疾病的正确冹断。
一、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已的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
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等观察病人精神状况,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以冹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1〃病人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声音宏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疾病轻浅,预后好,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2〃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刂,声音低微,表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多属虚证、寒证、阴证。
中医四诊行为规范精品课件
“大医精诚”
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曰:“凡大 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 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 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 虑吉凶,顾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 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 是含灵巨贼。”
中医四诊行为规范
2012
四诊要求达标 一、符合行为规范。2分 二、体现中医药理论和中医技术方法。2分
要在诊察疾病全过程中体现中医文化、理念、 方法。 展示医生素质和魅力的。
文化渊源
•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既是精神财富,亦有物质形态。
望诊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3)熟悉生理,以常达变。 (4)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望神的内容 望神主要从目光、表情、动态方面进行。
项目 两目 神情 面色
得神
炯炯有神 精彩
神志清楚 表情自然
面色荣润
形态
语言 呼吸 饮食 临床 意义
肌肉丰满 动作自如 反应灵敏
三、问 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 地询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经过、 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是四诊中最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诊法。病史要问 得清、得 细。
问诊的注意事项
(1)环境安静,直接向病人或陪属询问有关病 情资料。
中医四诊概念
• 望、闻、问、切诊四种方法。 • 是诊察疾病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诊中医理论
(完整版)中医四诊
中医四诊诊法是中医诊查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
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一、望诊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1。
望神望神是通过观察神的得失有无,以分析病情及判断病情及判断预后等的诊察方法。
神具体反映在人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识、言语、体态等方面,这是望神的主要内容。
望神主要观察以下几种情况:(1)得神(2)少神(3)失神(4)假神(5)神智错乱2。
望色望色是通过观察面部与肌肤的颜色和光泽,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望色以望面部气色为主,兼顾肌肤、口唇、爪甲等。
忘面色包括常色与病色.常色包括主色、客色。
(1)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
(2)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病色即是疾病状态下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
观察病色关键在于辨别五色善恶及五色主病。
(1)五色善恶:凡五色光明润泽者为善色,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血未衰,预后良好;凡五色枯槁晦暗者为恶色,提示病情加重,脏腑精气衰败,气血阴阳亏虚,胃气已衰,多预后不佳。
察五色善恶时,不论何色,皆以病色明润含蓄还是晦暗暴露为区分要点。
(2)五色主病:五色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变化见于面部,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及病邪的性质。
3。
望形态形指形体,态指姿态.望形态是通过观察病人之形体胖瘦强弱及动静姿态,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形态包括:形体和姿态。
(1)望形体:指观察人形体之胖瘦强弱及体质形态等,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形体时应注意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与体质的差别。
(2)望姿态:通过观察病人的动静状态及肢体动作和体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姿态时主要观察病人的行、坐、卧、立时的动作与体态,并应结合其他诊法进行辩证。
中医医师诊疗行为规范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医师诊疗行为规范为加强医师临床医疗行为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根据国家卫生部医师行为规范要求,结合我科实际,对我科各级医师的诊疗行为规范如下:一、通用规范1、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各级医师认真履行规定的职责,尽职尽责为病人服务,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方便病人就医。
2、关心、爱护、尊重病人,不泄露病人的隐私,自觉维护病人的合法权利。
3、严格依法执业,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范,积极预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已经发生的医疗差错事故,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
4、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及时抢救急、危重病人。
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各负其责,把好医疗服务质量关,做到及时准确地记录病历等医疗文件。
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5、使用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使用的药品、消毒药剂和医疗器械。
除正当诊断治疗外,不使用麻醉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和放射性药品。
6、临床诊治过程中,认真落实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辩证使用中药饮片,合理应用中成药,积极应用中医非药物疗法。
7、在避免对病人产生不利后果的前提下,如实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
未经医院批准并征得病人或者家属同意,不对病人进行实验性临床医疗。
8、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病人涉嫌伤害以及非正常死亡时,应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实事求是地出具医学证明文件。
9、遵守医师职业道德,不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病人财物或者牟取其它不正当利益。
二、门诊医师诊疗行为规范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和会诊制度。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望闻问切全面,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辩证用药,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①建议专科就诊;②请上级医师诊治;③收住院。
9、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①收住院;②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中医护理学第七章四诊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第七章四诊【重点难点】中医学将临床检查患者、了解病情的方法概括为望、闻、问、切四个内容,合称“四诊”。
临床运用时,必须将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四诊合参。
一、望诊望诊,是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情况的诊察方法。
(一)全身望诊1.望神: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外在表现以判断整体病情的方法。
观察神的盛衰,既可判断脏腑精血的盈亏和形体的强弱,也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望神的重点在于观察目光、神情、气色和体态。
神的表现类型和临床意义:(1)有神:又称得神。
主要表现为神志清楚,精神良好,两目精彩,面色荣润,表情自然,呼吸平稳,反应灵敏,动作自如等。
提示脏腑精气充足,正气强盛,生命活动正常;即使有病,也属轻病,预后良好。
(2)无神:又称失神。
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目暗精迷,瞳神呆滞,面色晦暗,语言断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动作失灵;甚至神识昏迷,语言错乱,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
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3)少神:又称神气不足,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
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
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
(4)假神:系指危重、久病患者精神突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前的预兆,并非佳兆。
主要表现为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突然神志转清,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原来面色晦暗,突见面赤如妆;或不欲饮食,突然食欲增加等。
2.望面色望面色,是指望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我国人的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病态面色大致可分为五种:①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证、惊风证、肝病。
②赤色主热证;③黄色主湿证、虚证;④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⑤黑色主肾虚证、瘀血证、水饮证。
3.望形态望形体—望形体主要是观察患者体型的强弱、胖瘦及体质类型。
(1)形体强弱: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等,是形体强壮的表现;骨骼细小,肌肉瘦削,筋弱无力,皮肤枯燥等,是形体衰弱的表现。
中医独特诊疗规范
中医独特诊疗规范
简介
中医独特诊疗规范是中医药领域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规范中
医诊疗行为,保证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中医独特诊
疗规范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1. 中医四诊合参:中医独特诊疗规范强调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与病人进行综合分析,辨别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2. 中药配伍规范:中医独特诊疗规范规定中药的配伍应遵循相
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原则,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3. 针灸操作规范:中医独特诊疗规范规定针灸操作应符合规范,确保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推拿按摩技术规范:中医独特诊疗规范规定推拿按摩技术应
遵循正确的手法和方法,防止误伤和不当施术。
5. 中医辨证施治规范:中医独特诊疗规范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明确中医辨证思维和治疗原则。
6. 诊疗记录规范:中医独特诊疗规范规定医生应详细记录病人的病情和诊疗过程,方便后续治疗和病案研究。
总结
中医独特诊疗规范是中医领域的重要标准,对于规范中医诊疗行为,提升中医药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遵守中医独特诊疗规范,可以保证中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提高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文化中医四诊
肾阳虚
水湿上泛— 面色黧黑
寒湿下注— 女性带下(目眶黑)
肾阳亏耗—面唇色黑,发枯齿槁
全身望诊
三、望形体
(一)胖瘦:①形体肥胖,肤白无华,精神不振—形盛 气虚,阳气不足,痰湿.②形瘦肌削,面色苍黄,胸廓狭 窄,皮肤干焦—阴血不足.多火体质.瘦削已至大肉脱 失—精气衰竭.③鸡胸、龟背—先天禀赋不足,脾胃 虚弱,肾精亏损. (二)浮肿:面浮肢肿伴腹胀—水肿证;腹胀大如鼓, 腹部有青筋—臌胀
力发育不全—肾精不足;头发稀疏而黄—肾气不足,精血虚;面 部水肿—水湿泛滥;口眼歪斜—风中经络
(二)望眼:结膜充血—风火赤眼;巩膜黄染—湿热黄疸;睑红
肿湿烂—脾胃湿热;目眶黑—脾肾虚损;小儿睡卧露睛—脾胃 虚弱;眼目胀痛流泪—肝经湿热
局部望诊
(三)望耳:耳瘦薄干枯—肾精不足;耳中疼痛,耳中流脓—肝经湿热 (四)望小儿指纹:指纹de部位:食指掌面靠近拇指一侧de浅表静脉.分为风、气、命三关.正
诊节
Traditional culture
传 统 文 化
也瞭和对外神形望
很解苔病在气、诊
,
善 於 望 诊 把 它 列 为 四 诊 之
.
de
病 人
「 神 」 扁 鹊 很 重 视
,
、 四 肢 、 皮 肤 进 行 观 察 以
人 面 目 、 口 、 鼻 、 齿 、 舌
de ; .
荣 枯 色 泽 表 现 这 就 是
证型: A.实热证 外感热证 里实热证
发热、面赤
全身望诊
②赤色:原因:火热之邪所致.
主证:热证 B. 虚热证 阴虚阳亢—午后热,两颧赤 阳虚—面色如妆(粉红色)
全身望诊
③黄色原因: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气血乏源,肌肤失养所致.主证:虚证、湿证、黄疸.
中医四诊操作规范:切诊
中医四诊操作规范:切诊1 脉诊1.1 基本要求脉诊通常切按寸口部位。
当寸口正常位置未感觉到脉动时,注意是否为斜飞脉或反关脉,并按照其脉行位置进行切按。
脉诊注意事项应符合附录A的1。
医生提示患者的注意事项应符合附录B的1。
1.2 诊脉内容1.2.1 脉位通过指力的轻重变化,诊察脉动显现最为明显的部位,辨别脉位的浅深,以区分浮脉、沉脉、伏脉等。
1.2.2 脉率以医者的呼吸或借助钟表,计算一息或一分钟内脉动的次数,辨别脉搏频率的快慢,以区分迟脉、缓脉、数脉、疾脉等。
1.2.3 脉力根据脉搏应指的力度,诊察脉搏的强弱,以区分虚脉、实脉等。
1.2.4 脉长根据脉动应指的轴向范围,诊察脉动的长短,并注意寸、关、尺三部是否均有脉动,以区分长脉、短脉等。
1.2.5 脉宽根据脉搏应指的径向范围,诊察脉道的粗细,以区分洪脉、细脉等。
1.2.6 脉律根据脉搏应指的节律是否一致、有无歇止及歇止有无规律,脉搏应指的力度、大小是否一致等,诊察脉搏的均匀度,以区分促脉、结脉、代脉等。
1.2.7 脉紧张度根据脉管应指的软、硬、紧、急、弛缓及柔韧度等,诊察脉象的紧张度,以区分紧脉、弦脉、濡脉等。
1.2.8 脉流利度根据脉搏应指的圆滑或艰涩等,诊察脉搏的流利度,以区分滑脉、涩脉等。
1.3 诊脉方法1.3.1 调息脉诊时,医生应调匀呼吸,宁静心神,全神贯注,可根据自己的呼吸计算患者脉搏跳动的至数。
1.3.2 指法1.3.2.1 布指医生应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与无名指诊脉。
首先食指、中指与无名指的指端平齐,自然弯曲呈弓形,然后以中指确定关脉部位(高骨定关),食指按于关前的寸脉,无名指按于关后的尺脉,指目紧贴于脉动部位,与被诊者体表约呈 45°角。
依据患者身高、臂长的差别调整布指的疏密。
患者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1.3.2.2 一指定三关对于小儿,运用左手或右手的拇指或食指总候三部,以掌后高骨定位,诊脉时用一指分别向两侧滑动或挪动的方式体察三部脉象。
中医四诊操作
中医操作一、叙述并演示中医诊脉的方法(40分)1、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5分)2、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
直腕(手腕伸直)仰掌(手心向上),在脘关节下面垫松软的脉枕。
(5分)3、指法: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做,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关脉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与体表大致成45°角),以指腹按触脉体。
(5分)(手指与体表垂直或水平扣5分)。
4、切脉:1、选指:医生用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诊病人右手,用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诊病人左手。
2、布指: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髙骨内侧动脉搏动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根据病人身高适当调整指距。
(10分)(布指相反者扣10分)3、运指:举(浮取)、按(沉取)、寻(中取)、总按、单诊操作。
(10分)(缺一个扣2分)二、如何望舌体?(40分)1、病人采用坐位或仰卧位;52、面向光源,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注意环境灯光的影响。
53、伸舌姿势:自然地伸舌于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
104、望舌质部位顺序:先舌尖、舌中、舌两侧、舌根;55、望舌色(颜色)、舌形(形质)、舌苔(动态)内容:色泽、老嫩、胖大、瘦小、裂纹、齿痕、芒刺、萎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
三、如何望舌下脉络?(40分)1、病人应采用坐位或仰卧位;52、光线充足,必须使舌面光线明亮,便于观察;53、伸舌姿势:病人先张口,舌体向上颚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颚,舌体自然松弛,舌下脉络暴露10;4、望形状:粗大、细小、弯曲、怒张、珠节等5;(缺一扣2)5、望颜色:淡红、紫红、靑紫、暗红等。
5(缺一扣2)四、请演示斜飞脉和反关脉的切诊位置,二者是否属病脉?(40分)答: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诊前有禁忌......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诊前有禁忌......何为“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就是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脉四种诊法,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观察和了解病情的变化。
运用从外测内、见证断病、以常衡变得方法,将硷查所见,进行分析归纳,以此作为辩证、立法、按摩的依据。
《古今医统》有云:“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点击公告学会卖房赚钱广告望诊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
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展开剩余68%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看中医前常见禁忌望闻问切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如果看中医前化妆、吃染舌食物、剧烈运动等都会导致医生误诊,因此看中医前要避免。
以下总结了看中医前常见的六项禁忌。
1不要化妆望诊对诊断非常重要,古代名医扁鹊将望诊放在首位,有扁鹊见蔡桓公之典故。
中医师需要从患者脸色、唇色判定其气血状况。
而化妆则掩盖了肌肤原有的状况,容易造成误诊,所以一定要让中医师看到你的“本来面目”。
2不要吃易染舌苔食物或药物三寸之舌,是窥探五脏六腑的一面“镜子”。
比如,舌头厚、白腻等,是中医认为的“气虚”表现之一。
看舌苔的颜色、形态也是中医师望诊内容之一。
而如,牛奶、花生等含脂肪多的食品容易使你的舌苔变得白腻;咖啡、橘子以及维生素B2等,可能使舌苔变黄;就诊前刚喝热饮,可使舌质变红。
中医四诊行为规范
发热重而恶寒轻——外感风热证
发热、恶寒、头痛—太阳病
• 2、但寒不热——多为里寒证
不热,但寒,手足常冷—虚寒证
中医4诊行为规范
2012
4诊要求达标 1、符合行为规范 2分 2、体现中医药理论和中医技术方法 2分
要在诊察疾病全过程中体现中医文化、理念、 方法 展示医生素质和魅力的
文化渊源
•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既是 精神财富,亦有物质形态
• 中医文化核心理念:“医乃仁术,大医精诚”
望舌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
舌质------即是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包括舌下脉络 能反映正气情况、脏腑虚实、气血盈亏
舌苔------舌质面上的1层苔状物,由胃气 上蒸而成 能反映外邪性质
舌与内脏的关系
18
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 望舌时,医者姿势可略高于患者,以便俯视口舌部位 患
环境、饮食等变化而变化
14
病色:主要有5色: 青—寒,赤—热、火,黄—湿,白—气血 不足、 黑
—瘀
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病轻,预后好 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病重,预后差
望排出物
• 排泄物和分泌物:痰、涎、涕、泪、白带、2便、 呕吐物
• 总的原则: 清稀、色白的------多属虚证、寒证 稠浊、色黄的------多属实证、热证
3、问 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 地询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经过、现 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是4诊中最重要的诊法 病史要问 得清、得细
问诊的注意事项
1 环境安静,直接向病人或陪属询问有关病 资料 2 态度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 3 语言要通俗易懂,忌用医学术语 4 重视主诉,并围绕主诉深入询问 5 病人叙述不清楚时,可适当提示,切忌暗示套 问 6 对危重病人应抓住主症扼要询问,以免担误 抢救时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乏神 精神不振
面色少华 肌肉松软 动作迟缓 懒言 气短 正气已伤 脏腑功能不足
晦暗呆滞 神志不清 表情淡漠
面色无华 形体赢瘦 动作艰难 反应迟钝 语言错乱 气微喘促
突然目光转亮 浮光外露。 突然神识清醒 想见亲人
面色无华 两颧泛红如妆
语言 呼吸 饮食 临床 意义
言语不休 突然饮食增进
正气大伤 病情恶劣 预后较差 失神者亡
病情急剧恶化 脏腑精气将绝 “回光返照” “残灯复明”
望 色
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 部皮肤)色(颜色)泽(光泽)变化以了解病 情的方法。
正常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 主色:先天禀赋,终生不变。 客色:随季节、气候、情绪、运动、 环境、饮食等变化而变化。
14
病色:主要有五色: 青—寒,赤—热、火,黄—湿,白—气血 不足、 黑—瘀 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病轻,预后好 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病重,预后差
• 5、脉诊的内容: 脉位: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 脉次: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 脉势: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 脉形: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
• 6、正常脉象:亦称为平脉、常脉。 • 特点: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 息四—五至),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有力,节 律一致。 有胃—和缓,流利---脾胃功能好。 有神---有力,律齐---预后良好 有根---尺脉有力,沉取不绝---有肾气 • 体现气血充盈,阴阳平衡。
中医四诊概念
• 望、闻、问、切诊四种方法。 • 是诊察疾病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
四诊中医理论
1、整体观 “自身为一个整体””、 “盖 有诸内 者,必行之于诸外” 、“天人合一”
2、四诊合参
一、望诊
•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神、色、形、态 ,以推断体内变化。 • “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而知之为上工”,
• 1、听声音: 总的原则: 声高、气粗者----多属实证 声低、气短不能接续者----多属虚证 • 2、嗅气味: 总的原则: 有臭味的----多属实证、热证 无味或略带腥味的----多属虚证、寒证
注意事项
1.首先要熟悉正常声音和气味,以常达变。 2.对于某些病声、气味,临证一时不易闻得,而病 人多能自觉,可通过问诊而获得。 3.利用问诊、切诊时间,进行闻诊诊察。
中医四诊行为规范
2012
四诊要求达标
一、符合行为规范。2分 二、体现中医药理论和中医技术方法。2分
要在诊察疾病全过程中体现中医文化、理念、 方法。 展示医生素质和魅力的。
文化渊源
• 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 既是精神财富,亦有物质形态。
中医小儿闻诊注意事项
1.听声音中的语言声与啼哭声,应掌握寒热虚实总 的原则,如声静属寒,声噪属热,声低属虚,声 高属实等。 2.啼哭是小儿的一种语言,除为疾病所致各种啼哭 外,还应排除饥饿、口渴、尿布潮湿等非疾病因 素引起的啼哭。
三、问
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 地询问,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经过、 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是四诊中最重要的诊法。病史要问 得清、得 细。
望 排 出 物
• 排泄物和分泌物:痰、涎、涕、泪、白带、二便 、呕吐物。 • 总的原则: 清稀、色白的------多属虚证、寒证。 稠浊、色黄的------多属实证、热证。
望 舌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
舌质------即是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包括舌下脉 络。 能反映正气情况、脏腑虚实、气血盈亏 舌苔------舌质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 上蒸而成。能反映外邪性质
问诊的注意事项
(1)环境安静,直接向病人或陪属询问有关病 情资料。 (2)态度严肃认真又和蔼可亲。 (3)语言要通俗易懂,忌用医学术语。 (4)重视主诉,并围绕主诉深入询问。 (5)病人叙述不清楚时,可适当提示,切忌暗 示套问。 (6)对危重病人应抓住主症扼要询问,以免担 误抢救时机。
明代医家张景岳: 《十问歌》
望诊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光线充足,避免干扰。 (2)充分暴露,排除假象。 (3)熟悉生理,以常达变。 (4)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 望神的内容 望神主要从目光、表情、动态方面进行。
项目
得
神
少
神
失
神
假
神
两目 神情
面色 形态
炯炯有神 精彩 神志清楚 表情自然
面色荣润 肌肉丰满 动作自如 反应灵敏 语言清晰 呼吸顺畅 正气充足 病情轻微 预后良好 得神者昌
按诊
• 脘腹:按之软弱、空虚----主虚 按之实、胀、拒按—主实 叩之如鼓—气胀 按之如水囊----水胀 • 手足:手表热---外感 手心热---阴虚 手足温---病轻 手足冷---病重 趺阳脉微细---后天之气衰弱
• 1、光线影响 • 2、饮食或药品影响——染苔
望舌质
• 正常舌:淡红舌,薄白苔。 淡白—虚寒、阳虚证、血虚 红——热证 • 舌质色 绛——邪热入营、血分 紫红—三焦热极 紫暗—瘀热内阻 青——寒凝和瘀血
望舌形
• • • • • 老: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都属实证。 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肿娇嫩。都属虚证。 胖:指舌体较正常舌为大,伸舌满口。称胖大舌---水湿痰饮 阻滞 瘦:指舌体瘦小而薄。称瘦薄舌---气血阴液不足 齿痕:指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主脾 虚、湿盛。 • 裂纹: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的裂沟。称为裂纹舌。 阴血亏虚 ,不能上荣润舌面。 • 舌下络脉粗大迂曲,舌紫有瘀点瘀斑---主血瘀。
脉 诊
• 1、定义:是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 脉动应指的形象(脉 象),以了 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 2、临床意义: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 病性、邪正关系、病情轻重及其预 后情况。
• 3、脉诊的部位:
左手:寸 关 尺 心 肝 肾
右手:寸 关 尺 肺 脾 肾
• 4、脉诊的方法:
时间:诊脉的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为最佳。 体位: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 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 指法: 选指:医者在诊脉应当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 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现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这样的角 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所以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 。 布指 运指: 举-----轻取或浮取 寻-----中取 按-----重取或沉取 平息: 五十动: 三部九候:运用三种指力,先浮取(举),再 重取(按),后中取(寻)。 寸关尺 三步,每部有浮中沉三候。
• 2、问小便 总的原则: 小便量短少、色黄而热感-----多属实热证 小便量多、色清淡而频数-----多属虚寒证 • 清白:寒证 • 黄赤:热证 • 浑浊,不爽利:湿重 • 频数:虚证 • 溲时淋沥,茎中刺痛:淋证(热淋,石淋,劳 淋) • 小便不通,腹内胀急:癃闭
四、切
诊
• 切诊:是医生用手对病人的体表部位进行触、 摸、按、压, 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包括脉诊、按诊。
• 问身:1.一身皆痛—有表证,为外感 2.痛在关节—与气血有关或风寒湿痹 3.伴手足麻木,或身体一处麻木——气虚 4.仅大手指、或食指觉麻,延及肘臂—气血 不利 5.身痛而重—湿阻经络
(四)、问饮食口味
• 1、问饮食口味---鉴别脾胃功能的强弱 总的原则: 味口好,能消化者-----脾胃功能正常 味口差,不能消化者-----脾胃功能不足 • 2、口渴与否 总的原则: 口渴喜冷饮----多属热盛津伤 渴喜热饮量不多----属痰湿证 口淡—-虚证、寒证
34
(二)、问 汗
• 汗液是阳气蒸腾阴液出于腠理而成。 可辨邪正盛衰、腠理疏密、气血盈亏。
• 无汗— 风寒表实证 • 有汗----表虚证 • 自汗---气虚证、阳虚证 盗汗---阴虚证 绝汗(脱汗)---大汗不止为亡阳证、亡阴证
(三)、问 疼 痛
• 1、疼痛的部位 • 2、疼痛的机理 不通则痛-----实证 不荣则痛-----虚证 • 3、疼痛的性质 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而拒按者--实证 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而喜按者--虚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问 二 便
• 1、问大便 便秘:1)伴胀痛为实证 2)不满不胀为虚证 3)久病、老年:血枯津燥 4)先干后溏:肝郁气滞、中气不足 溏泻:1)经常稀溏:脾虚 2)五更泻:肾虚 3)伴腹痛、泻下臭秽:伤食、湿重 4)痛一阵,泻一阵,泻下赤白,里急后 重:湿热痢疾 5)骤然呕吐,水泻不止,肢麻大汗:霍 乱
舌与内脏的关系
18
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 望舌时,医者姿势可略高于患者,以便俯视口舌部位 。患者可以采用坐位或仰卧位,而向自然光线,头略扬起 ,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 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如伸舌过分用力,舌体紧 张卷曲,或伸舌时间过久,都会影响舌体血液循环而引起 舌色改变。 • 诊舌的方法 • 望舌的顺序是先看舌尖,舌边,再看舌中,最后看舌 根部。望舌应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常见病脉及主病
脉纲 浮脉 沉脉 迟脉 数脉 细脉 弦脉 虚脉 脉象特点 轻取即得,重取稍弱而不空。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弱
•
主病 主表证 主里证 主寒证 主热证 主气血两虚、湿证 主肝胆病、痛证、 痰 饮、疟疾 主虚证
望 苔 质
• 厚薄:可测邪气的深浅、病情的轻重。 • 润燥:反映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 腐腻:主要测知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情况。 • 剥脱:测胃气、胃阴之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