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精)
中医四诊之--闻诊
中医闻诊客观化之现状
• 二、频谱分析仪、声纹仪分析其实就是一套生理声音分析 系统 • 1、将人体生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将录制的 声音转化为声纹图,姑且不论声音采集中的偏差遗漏,将 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转化为死板冰冷的数据,不仅不能全 权详尽,而且对于多变的生理声音欲图归纳成三个简单的 声波特点—振幅,频率,波长而统而论之,太过牵强。 • 2、此类系统仍需要医生亲自观看病人声波与声纹库的对 比,戴耳机去聆听病人生理声音,而且声纹库中资料其实 由于采集困难,实施繁琐而只有区区百种之余,参考明显 并不完善,而且实际并没有简化流程。
中医闻诊客观化之现状
· 嗅气味:应用于闻诊的电子鼻设备,将气味分子信号转 化为电信号并数字化,然后利用生物识别技术提取口腔 气味病理特征并做识别。
1、关于电子鼻的研发目前仍处于尝试与理论阶段。 2、气敏传感器的响应不仅与气体的类型有关,还受温度、 湿度和气体浓度的影响,所以静态的几何特征不能稳定 的反映气体的类别信息。 3、医生的嗅觉本身就是灵敏的分辨仪,对于各种类型 气味能迅速做好形象的分析辨别,如此试图设计客观 化,未见其明也。
• “闻诊”在四诊中比其他诊法具有需要较多的 临床经验的特点,而且声音分级和客观化也困 难。 • 关于闻诊客观化的研究,国内少有报道,国外 研究亦处于声音判别水平。
毫无疑问,中医闻诊在客观化的实行上遇到 技术上的强大阻力。几乎举步维艰。
结论
所以闻诊实在没有必要客观,将简单易行之 举复杂化,未免遑而论之。
中医四诊之--闻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医闻诊客观化之现状
• 闻诊客观化是采用声频频率分析,音调显示,区别健康人 与病人由频率、声压、音色组成的声频图的不同,通过计 算机做多元回归分析来准确闻诊判别。 • • • • 但是: 一、声音采集 1、目前的采集方法获得的声音信号仍只能从频域分析: 2、针对时域包络和幅度的分析,由于受到距离变化,麦克风 声角度等限制,无法从信号中得到确定的信息。 • 3、所用仪器囊括了声谱仪、语声仪、喉声气流图仪、 MSC—IT心音拾音器等等,无法简而归一,不仅成本昂贵, 而且繁琐纷复,采集结果亦不精确,不尽人意。
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精神类疾病
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精神类疾病在中医的诊断体系中,望闻问切四诊是极其重要的方法。
对于精神类疾病的诊断,中医同样依靠这四种手段来获取信息、分析病情、判断证候。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运用望闻问切来诊断精神类疾病的。
望诊,是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来获取诊断信息的方法。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中医首先会观察其神态。
若患者神情呆滞、目光无神,可能提示其精神不振、思维迟缓;而如果患者神情亢奋、目光炯炯,可能意味着其情绪激动、心神不安。
观察患者的面色也能提供重要线索。
面色苍白无华,可能是气血不足导致的精神疲惫;面色潮红,则可能是心肝火旺引起的烦躁易怒。
此外,还会留意患者的形体姿态。
例如,肢体颤抖可能与肝风内动有关,动作迟缓、肢体无力可能反映出气血亏虚、心神失养。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在诊断精神类疾病时,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患者说话语速过快、声音高亢,往往提示其情绪激动、心肝火旺;反之,说话语速缓慢、声音低微,则可能是气血不足、心气虚弱的表现。
闻患者的口气也能提供一些诊断依据。
口气臭秽,可能是胃火炽盛,导致患者情绪烦躁;而口气清淡无味,则可能是脾胃虚弱,影响了精神状态。
问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医生会详细询问其睡眠情况。
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通常表明心神不宁;而嗜睡、整日困倦,则可能是阳气不足、心神失养。
还会询问患者的情绪变化。
是否经常感到焦虑、抑郁、恐惧,以及这些情绪出现的诱因和频率。
比如,长期的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可能导致肝郁气滞,从而出现情绪抑郁等症状。
此外,饮食情况也在问诊范围内。
食欲不佳、食后腹胀,可能是脾胃虚弱,影响气血生化,进而导致精神不振;而食欲亢进、消谷善饥,则可能是胃火旺盛,扰乱心神。
切诊主要指的是切脉。
中医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气血阴阳状况。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常见的脉象如弦脉,往往提示肝气郁结;细数脉可能表示阴虚火旺,导致心神不安;而沉弱脉则可能反映出阳气不足、精神萎靡。
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
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四诊法为基础的独特医疗体系。
四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环节,通过观察患者外部表现、听取患者症状、询问患者病史和用手触摸患者身体,来了解病情,辨别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一环节,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包括面色、舌苔、目睛、舌质等,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的变化可以从面部反映出来,比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潮红可能是热邪内盛等。
舌苔也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中医将舌苔分为不同颜色、质地、厚薄等,从而判断患者的病情。
二、闻诊闻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二环节,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脏腑功能,比如声音嘶哑可能与肺部有关;气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病理状态,比如口臭可能与消化系统有关。
因此,通过仔细倾听患者的声音和嗅闻患者的气味,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理情况。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三环节,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强调“望闻问切”相结合,认为通过对患者病史和症状的详细了解,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问诊环节中,医生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发病时间、症状轻重、伴随症状等,并与其他环节相结合,作出综合判断。
四、切诊切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最后一环节,通过医生用手触摸患者的脉搏、体表等部位,来了解患者的脉象、组织状态等,以帮助诊断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反映了人体经络的状况,可以从中了解患者的脏腑状况;体表触感可以帮助判断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因此,在切诊环节中,医生需要细致入微地触摸患者的脉搏和体表,并结合其他环节的信息,形成综合诊断和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基础,通过观察患者外部表现、倾听患者声音和气味、询问患者病史和症状以及触摸患者的身体,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身体特征、舌苔等多个方面,以及倾听患者的主观感受和描绘,再通过对患者脉搏的摸诊、腹部的触诊等检查手法,综合分析得出中医诊断,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望闻问切是四诊相互支撑、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中,“望”指通过观察患者面色、形态、舌苔等外部特征来判断病情;“闻”指通过嗅闻患者体味、呼出的气味等来判断病情;“问”指医师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情况;“切”指通过摸诊、触诊等手法来判断患者的脉搏和腹部情况。
在中医诊断学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眼色、舌苔、唇色等外貌特征,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的表现;面部黄色可能是脾胃功能不良、湿热内蕴的表现。
舌苔也是诊断中非常重要的观察指标,不同颜色、形态的舌苔在中医中代表着不同的脏腑状况和病理变化。
闻诊主要是通过医师嗅闻患者身体或排泄物的气味来诊断病情。
中医认为,不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气味表现。
例如,糖尿病患者可能有呼出气味带有水果香味的现象;黄疸患者可能有口腔异味等等。
通过闻诊,医师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理变化和病因。
问诊是医师与患者交流的重要环节,通过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病症描述、既往病史等,医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这对于中医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中医强调整体观念,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因分析,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医师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病因病机。
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独特的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来判断患者脉搏和腹部情况。
中医对脉搏的判断非常重视,通过判断脉搏的弦浮、滑数等特点,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状况、脏腑功能等。
触诊腹部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状况、脾胃功能等。
例如,中医认为,腹部胀满可能是脾胃气虚的表现;腹部疼痛可能与肝胆功能有关。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中医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从而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四大诊断法望闻问切
中医四大诊断法望闻问切中医四大诊断法:望、闻、问、切中医术语中的“四诊法”是指中医诊断过程中的四个步骤,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这四个步骤结合使用,帮助中医医生准确地判断病症及其病因,从而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望诊望诊是通过肉眼对患者的外观特征进行观察,包括面色、舌苔、舌质、目珠、唇色、姿态等,从而了解患者的体质以及病情。
1. 面色:面色是人体内脏功能和气血活动的反映,中医将其分为红色、苍白、黄赤、青紫等多种类型,并与不同疾病进行关联。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
2. 舌苔、舌质:舌苔是指舌面上的白色或黄色覆盖物,舌质则是指舌头的颜色、形状以及湿润程度。
中医通过观察舌苔和舌质的变化,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寒热症状以及瘀血情况等。
3. 目珠:中医医生可以观察患者的眼睛颜色、神情以及眼球的活动情况,从而初步判断有无肝火旺盛、湿热症状等。
二、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各种声音,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分析。
1. 声音:中医医生通过闻听患者的声音来判断是否存在有痰湿、瘀血、虚实等问题。
例如,咳嗽声高亢可能与肺热有关。
2. 呼吸:呼吸的声音和节律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肺气活动情况,中医可以从中判断是否存在有肺气郁结、肺阴亏损等不同症状。
三、问诊问诊即通过与患者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症状、发作时间、疼痛情况、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等方面,以便于中医医生全面地了解患者病理情况。
1. 症状:中医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头晕、胸闷、恶心等,通过患者的回答进行初步判断。
2. 发作时间:了解症状的发作时间有助于中医医生分析患者的病理情况,比如疼痛发作时间的长短、频率等。
3. 饮食习惯:中医注重饮食对于疾病的影响,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有助于中医医生进一步判断病理。
四、切诊切诊是通过望诊患者的舌质、脉搏等特征,进一步确认诊断并判断病情。
1. 脉搏:中医医生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出脉搏的弦滑、青数和弱缓等不同状态,从而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
中医学基础第8讲-诊法(闻诊)
一、听声音
(三)呼吸
第八章 诊 法
1.喘:即气喘,指呼吸困难急迫,甚则张口抬肩,
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喘可分虚喘和实喘。虚喘:病势
缓慢,呼吸浅短,急促难续,声低息微,唯以深吸为快,
动则喘甚。多因肺肾亏虚,肾不纳气,或心阳气虚所致。
第八章 诊 法 一、听声音
(三)呼吸
2.哮: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为肺失宣降, 气道壅塞。多因痰饮内伏,复感外邪所致;或久居寒湿 之地,或过食酸咸生冷所诱发。喘不兼哮,而哮必兼喘, 喘以气息急迫、呼吸困难为主,哮以喉间哮鸣为特征。 二者常同时出现,称哮喘。
语声低弱。为脏器虚衰,心气大伤,心神散乱
虚证。多见于疾病晚期危重阶段。
一、听声音
(二)语言
第八章 诊 法
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即止,
首尾不续。多为心气虚弱,不足以养神;或气郁
痰阻,蒙蔽心神。属阴证,见于癫病、郁病等。
一、听声音
(二)语言
第八章 诊 法
4.错语:神识清楚而言语时有错乱,语后又
息,言语无力。为诸虚劳损,多因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
所致。语声低微,气短不续,欲言而不能复言者,称夺
气,是宗气大虚之象。
一、听声音
(四)咳嗽
第八章 诊 法
古人谓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
有声有痰为咳嗽。均为肺失清肃宣降,肺气上逆
所致。咳嗽为肺病证的主症,所有肺系疾病和其
他脏腑病证亦可影响到肺而发生咳嗽。
第八章 诊 法
前人谓有声有物为呕吐,有物无声为吐,有
声无物为干呕,临床常难以分开,统称呕吐。均
为胃气上逆所致。根据其声音的强弱缓急,可判
断病证的寒热虚实。
第八章 诊 法 一、听声音
中医经典四诊法详解
中医经典四诊法详解
中医经典四诊法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这些诊断方法常被中医师用于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将对四诊法进行详细解析。
一、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形态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面色可以反映病人的气血状况,如面红是气血充盛的表现,而面色苍白则可能表示气血不足。
舌苔的颜色和厚薄可以揭示人体的阴阳平衡,如舌苔白薄可能表示体内阳气不足。
此外,面容、目光、眼神等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语音和呼吸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患者的声音和呼吸声可以揭示出人体的肺部和脏腑功能的异常。
例如,咳嗽声的音质、声音的响亮与否都可以作为肺部疾病的重要参考。
三、问诊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以及日常生活习惯等信息,以便推断出疾病的发生和病因。
中医注重患者的整体情况,包括睡眠情况、饮食偏好、心情状态等,这些细节对于确诊疾病和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切诊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归类和性质。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脉搏反映了身体的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的运行状况。
通过切诊,中医师能够辨别脉象的细微差别,从而判断病情轻重、病因所在。
总结而言,中医经典四诊法是中医师进行诊断必备的工具。
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对于寻找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经典四诊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促进人体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四诊之问诊与闻诊
中医学四诊之问诊与闻诊问诊问诊。
即通过向受诊者主动询问或倾听客观感受、生活起居、生理状况(月事、性生活等)、饮食习惯、睡眠情况、运动状况、工作状况等,以了解其可能影响或造成“亚健康”及其毛发问题的原因井作出相应判断,以及制定针对性调理方案的方法1、问现在客观感受现实感受。
不同的感受表现不同的“亚健康”至因。
痛。
多为气滞血淤或炎症(已属器质性病变了)所至。
例如”痛经“、”关节炎”等。
宜活血化淤,通经活络,消炎,祛风涂湿兼祛痛。
痒。
多为炎症或过敏、创伤后恢复皮下细胞功能等所至。
例如“皮炎”、“湿症”、“创伤愈合”等。
宜消炎解毒,祛风除湿,安神息敏。
酸。
多为循环障碍、疲劳等。
例如:“风湿病”或疲劳过度。
宜“舒经活络”、“祛湿养脾。
胀。
多为“气滞”造成的“气痛”。
例如“小腿水肿”、“胃部胀气”等。
宜“理气活血”、“利水消肿”。
麻。
多为“痹症”较重情形。
即“循环障碍”较严重状态者。
宜“通经活络”,加“气血双补”。
木。
亦指“痹症”严重,乃至感觉失却。
宜强化“通经络、补气咀”调理方法。
心情烦闷。
多为心理压力导致情绪焦虑,但又极力抑制所罕。
宜“疏肝理气”、“清心安神”和心理辅导等。
寒热冷暖。
在寒冷为阴,为虚,多生斑、皮肤暗黑或苍白、肢体干瘦,胸部萎缩下垂等。
宜祛寒,内外以补。
在热暖为阳,为实,多生痘、暗疮、肥胖等。
宜平热,内外以泻。
所属部位。
不同的部位表现不同的脏腑、经络归属。
例如:痛在头部多“伤风感冒”所至,宣引肝经,祛头风:在“心窝”部位多为胃病,窟引脾胃经,调理脾胃;在小腹多“便秘”或“痛经”所至,宜引大、小肠经或膀胱经,泻火通便或调理经血等。
2、问生活起居一般几点起床,几点睡觉。
睡眠准时、充足,皮肤气色均佳。
反之系引至“斑点”、“黑眼圈”的直接原因所在;生活无规律亦即皮肤及健康问题的罪魁祸首。
此皆宜在调理的同时,主动回归正常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居住地环境怎样潮湿、光照差是造咸“风湿”并引致“脾胃斑”的根本原因;装修中使用化学材料,有害物质超标,易至皮肤过敏;“兜风处所”则易患肝经受损、痛风等。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txt14热情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激励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与活力;热情就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总能催生我们乐观的斗志与顽强的毅力……没有热情,生命的天空就没的色彩。
运用听觉与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与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
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与气味均就是在脏腑生理与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与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与判断疾病种类。
闻诊包括听声音与嗅气味两方面。
听声音就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就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
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
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就是胃失与降,胃气上逆的表现。
太息多与肝郁有关。
嗅气味可分病体与病室两方面。
病体的气味主要就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与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
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
病室气味,则就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
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与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与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
为四诊之一。
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与气味均就是在脏腑生理与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与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就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
因而声音与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与疾病种类。
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
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
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闻问切四诊法望闻问切:四诊法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就是“望闻问切”,即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望、闻、问、切是中医学对患者进行诊察的基本方法,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四诊法的内容和应用。
望诊是中医诊断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即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如面色、舌苔、舌色、唇色等,来判断病情。
根据中医理论,面色、舌苔、舌色等反映了人体内脏的功能活动,因此可以通过观察这些征象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是贫血的表现,面色红润可能是阳热的表现。
另外,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厚薄、舌色的变化等,可以进一步确定病情的性质和轻重。
通过望诊,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从而指导后续的诊疗工作。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言语、呼吸以及肠鸣等声音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声音的变化反映了人体功能的改变,因此可以通过听声音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例如,咳嗽声高而急促可能是肺炎的表现,腹泻时肠鸣声过于活跃可能是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表现。
而言语方面,患者可通过描述自己的症状和感受,为医生提供进一步的诊断线索。
通过闻诊,医生可以获取额外的信息,对病情有更加准确的判断。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的交谈来了解病情和病史的方法。
医生会问患者有关病状、起病时间、发病规律、病情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患者的体质、日常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诊断的重要环节,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医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以及病情的演变,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和辨识,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中医认为,脉搏是体内经络之气的运行状态的反映,通过对脉搏的触诊和辨识,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经络通畅情况。
触诊时,医生可以感知脉搏的快慢、强弱、滑数等特征,从而判断患者的病情。
辨识时,医生除了触诊脉搏的基本信息外,还会观察脉搏的形态、有无跳动等,以及深度、力度、频率等。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疗方法-望闻问切
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4种论断疾病的方法,那就是望、闻、问、切4诊。
继承与传承中医需要“望闻问切”。
小编帮助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四诊法之望诊:是用肉眼观察病人外部神、色、形、态,以及各种排泄物(如痰、粪、脓、血、尿、月经和血带等),来断疾的方法。
四诊法之闻诊:是通过医生听觉和嗅觉,收集病人说话的声音,以及呼吸咳嗽散发出来的气味等,作为断病的参考。
四诊法之问诊:是通过跟病人或知情人交流,了解病人主观症状、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治疗经历等情况,作为诊疾依据的方法。
四诊法之切诊:主要是切脉,也包括对病人体表一定部位的触诊。
中医切脉,大多是用手指切按病人的桡动脉处(腕部的寸口),根据病人体表动脉搏动显现部位、频率、强度、节律和脉波形态等因素,组成的综合征象,来了解病人病证的内在变化。
简单总结来说: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闻-听声音、嗅气味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切-诊脉和按诊四诊法中的4种诊疾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的,四诊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就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这就必须“四诊并用”、“四诊并重”、“四诊合参”。
《难经》所提出的神、圣、工、巧之论,并非将四诊的意义分成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重要性以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惟以切脉为能事的医生,不能得是通医道的人。
只有将四诊,有机的结合起来,彼此参伍,才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技巧与应用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技巧与应用中医四诊为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综合观察和分析,中医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介绍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技巧和应用。
一、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表现,如面色、舌苔、舌质、脉搏等进行辨识。
在进行望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技巧:1. 观察面色:面色可以反映出患者的气血和病理变化。
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而面色发红可能与炎症或实质过旺有关。
2. 观察舌苔和舌质:舌苔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脾胃功能、痰湿程度等情况。
如舌苔厚重可能与湿热内盛有关,而舌苔薄白可能与脾胃气虚有关。
舌质则可以反映出患者的阴阳盛衰情况。
3. 观察脉搏: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
脉搏有很多种,如滑脉、洪脉、细脉等,每一种脉搏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二、闻诊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情况等来判断病情。
在进行闻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技巧:1. 观察呼吸声:呼吸声可以反映出患者的气机状态。
如喘促可能与肺部有关,而喉鸣声可能与气滞有关。
2. 听诊声:通过听患者的心音、肺音等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
例如心音强躁可能与心阳亢盛有关,而肺音湿响可能与痰饮有关。
三、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等来判断病情。
在进行问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技巧:1. 询问症状: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是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
例如询问患者有无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2.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可以帮助中医医生判断病情及其发展趋势。
如了解患者是否有过类似疾病的经历等。
四、切诊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摸诊,以进一步确认病情和辨识疾病的特点。
在进行切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技巧:1. 摸诊方法:中医医生可以通过指腹轻轻触碰患者的脉搏,来感受脉搏的走向、形态等信息。
2. 诊脉要点:脉搏有左右、寸关、尺关等多个位置,每个位置都反映了不同的脏腑状况。
例如寸关脉可以反映气血运行情况,尺关脉可以反映阳气的盛衰。
中医诊病四法-望闻问切
2.食欲及食量︰了解脾胃功能 食少纳呆→脾胃气虚,内伤食滞,湿邪困脾 消谷善饥易饥饿→胃火盛 饥不欲食→胃阴不足,胃病,胃液少。 久病重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思饮食,多
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回光返照。
50
3.口味; 口苦→肝胆湿热 胃火 口甜→脾胃湿热 口淡→脾胃虚寒 口臭→胃火炽盛 口有尿味→尿毒症
53
1.大便 便秘︰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
实 便秘
虚
实热︰腹胀痛,拒按, 实寒︰腹痛拒按,苔白身冷 气虚、津亏、见于久病老人、孕妇、产妇
54
❖泄泻︰大便稀软不成形,或是水样,便次增多,。 ❖溏泄︰大便稀软不成形,如鸭屎→脾失健运 ❖五更泄︰腹痛泄泻必在黎明,泄后则安→命门火衰 ❖温热泄泻︰暴发泄泻,泻黄色稀臭稀水样便。 ❖寒湿泄泻︰泻如稀水、色淡黄而带腥臭。 ❖大便脓血︰下利赤白→痢疾 ❖腹痛泄泻与情况有关,每当情志因郁怒而不舒则腹痛泄
11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阳气充足,气血上荣,所以面色红润,故气血
不荣则出现白色。 阳气虚衰,气血营运无力 寒凝经脉,气血不畅 失血耗气,气血不充盈血脉 面色白而浮肿→阳虚 面色淡而消瘦→营血亏虚 面色无华而略带黄色→气血俱虚 暴病面色苍白→阳气暴脱 里寒症、腹痛剧烈→面色苍白
12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证及惊风 青为气血不通,经脉阻滞所致 寒则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气滞则血瘀 小孩鼻柱、眉间、口唇四周青紫→惊风
15
(三)望形态
指观察患者的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状态进行诊断的 一种方法。 1.形体︰一般来说,外形与五脏相应,五脏强壮
,外形也强壮,五脏衰弱,外形也衰弱。 体胖─痰湿之体;干瘦─虚火之体。 2.形态︰病患的动静姿态和体位与疾病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
中医诊法-闻诊
习
析疾病现象,从而得出对疾病本质、规律性的认识,
是防治疾病的依据
2.辨证 • 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 从而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作出判断,并给出恰 当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无其他兼症—进食仓促/偶感风寒,可自愈
听声音
闻 诊
嗅气味
• 病变声音 ①发声 ②语言 ③呼吸 ④咳嗽 ⑤呕吐 ⑥呃逆 ⑦嗳气
听声音
• 通过嗅觉辨别与疾病有关的气味,包括病室、病体、 分泌物、排泄物等异常气味
闻 诊
嗅气味
➢ 气味酸腐臭秽者—实热证 ➢ 气味偏淡或微有腥臭者—虚寒证
听声音
听声音
闻 诊
嗅气味
• 病体气味 ①口气 ②汗气 ③鼻臭 ④身臭 ⑤排泄物之气味 • 病室之气
病室气味是病体及排泄物散发的 瘟疫病开始即有臭气,轻则盈于床 帐,重者充满一室 腐臭气味—溃腐疮疡;尸臭气味— 脏腑腐败,病属危重 血腥味—多患失血证 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病 烂苹果样气味—多见于重症消渴病
A.语言清晰 B.反应灵敏 C.颧赤如妆 D.呼吸平稳 E.肌肉不削
4.根据面部脏腑分候法,鼻尖属()
A、脾 B、胃 C、大肠 D、小肠 E、肾
5.望神重点是观察()
A、两目 B、面色 C、神情 D、体态 E、呼吸
6.“五轮学说”中,黑眼称为“风轮”属()
练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习
听声音
闻 诊
嗅气味
• 病变声音 ①发声 ②语言
6)言謇 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的情况下,吐字不清或困难 多风痰阻络,致舌体失养,多见于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口吃:因习惯而成/先天舌系带过短者,不属病态
听声音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内容
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内容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内容是望、闻、问、切,它们是获取病人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观察病人的神态、气色、舌苔、舌质等方面。
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中医医生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病因和病理状态,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这种诊断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诊断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二、闻诊闻诊主要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倾听病人的声音、嗅闻病人的气息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在闻诊中,医生需要关注病人的气息、咳嗽声、痰声等,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通过仔细分辨声音的高低、强弱和气息的通畅程度,医生可以判断出病人的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情况,从而为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基础环节,医生通过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的症状、病程、生活习惯等,从而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
在问诊中,医生需要展现出耐心和关怀,鼓励病人充分陈述自己的病情,同时引导病人尽可能准确地描述自己的症状和感受。
通过问诊,医生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临床信息,为后续的辨证施治提供重要依据。
四、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肤等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在切诊中,医生需要触摸病人的脉搏,感受脉象的变化,从而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触摸病人的肌肤来判断是否有水肿、炎症等情况。
通过切诊,医生可以获取到病人的生理信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学中的四诊内容,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医诊断的基础。
通过四诊的综合运用,中医医生可以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中医四诊法之闻诊法
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
为四诊之一。
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
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
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
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
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
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
①语声。
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
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
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
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
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
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
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
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是癫证,多为痰气郁闭所致,属阴证;神识不清,语言颠倒,声高有力,称谵语,属实证;神志恍惚,语言重复,声低无力称郑声,属虚证。
②呼吸声。
呼吸有力,声粗浊,多为热邪内盛,属实热证;呼吸无力,声低微,多为肺肾气虚,属虚寒证。
呼吸急促而困难是喘证,发作急骤,声高气粗,以呼出为快的,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而致,属实证;发作缓慢,声低息微,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的,属虚证。
呼吸困难而有痰鸣音,是哮证,为痰阻气道而致。
③咳嗽声。
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
咳嗽痰声漉漉,痰稀易吐,为湿痰蕴肺;咳嗽干裂声短,痰少干结,为燥邪伤肺。
中医诊断学闻诊
第一节:听声音
(二)语言
言为心声—语言异常—心神病变
沉默寡言,语声低微,时断时续— 虚证,寒证 烦燥多言,语声高亢有力— 实证,热证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属热扰心神之实证,可见于温病 热入心包,或阳明腑实证、痰热扰乱心神。
可见于
温病热入心包 阳明腑实证 病热扰乱心神第ຫໍສະໝຸດ 节:听声音2、音哑、失音:
金实不鸣— 金破不鸣—
外感风寒 外感风热 痰湿壅肺
肺失清肃——新病、多实证 邪闭清窍——声多重浊
阴虚火旺
久病—多虚证——声多嘶哑
肺肾精气内伤
第一节:听声音
3、鼻鼾:
鼾声不绝昏睡不醒 神识昏迷
高热神昏 鼾声不绝
中风入脏之危候
4、惊呼——痛、惊、恐
痫病——口中如作猪羊叫声——风痰随 气上逆
第一节:听声音
(三)呼吸
病人呼吸正常,是形病气未病;呼吸异常,是形气俱病。 一般规律:呼吸气粗,疾出疾入者,多属热证、实证、常见于外感病。
呼吸气微,徐出徐入者,多属寒证、虚证、常见于内伤杂病。 病态呼吸:喘、哮、短气、少气。
哮与喘的联系和区别: 喘不兼哮——以气息急迫,呼吸困难为主(“喘以气息言”) 哮必兼喘——以喉间哮鸣声为特征 (“哮以声响名”)
呼吸长度 正常、呼吸自然 短促,不自然
虚实
虚证
虚证或实证
第一节:听声音
(四)咳嗽: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第一节:听声音
陈氏,素阴虚,患咳嗽。以自知医,用发表化痰之剂,不应;用清热化痰等药,其证 愈甚。余曰:“此脾肺虚也。”不信,用牛黄清心丸,更加胸腹作胀,饮食少思,足三阴虚 证悉见。朝用六君,桔梗、升麻、麦冬、五味补脾土以生肺金。夕用八味丸,补命门火以 生脾土,诸症渐愈。经云:“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此脾土虚不能生肺金而金病,复用 前药而反泻其火,吾不得而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
由于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声音和气味的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可推断正气盛衰和判断疾病种类。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听声音是指诊察病人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大小、高低、清浊,区别寒热虚实。
通常,声高气粗重浊多属实证,反之则属虚证。
语言错乱多属心之病变,呼吸、咳嗽、喷嚏多与肺病有关,呕吐、呃逆、嗳气多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表现。
太息多与肝郁有关。
嗅气味可分病体和病室两方面。
病体的气味主要是由于邪毒使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产生败气,以致从体窍和排出物发出,据此,可辨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及邪气所在。
通常,凡酸腐臭秽者,多属实热证;无臭或略有腥气者,多属虚寒证。
病室气味,则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室内有霉腐臭气;失血证病人室内有血腥气味;尿臊味多见于水肿病晚期患者。
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及排泄物发出的气味进行诊察,以推断疾病的方法。
为四诊之一。
人体内发出的各种声音和气味均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如五声(呼、笑、歌、哭、呻和五音(角、徵、宫、商、羽及五臭(臊臭、焦臭、香臭、腥臭、腐臭都与五脏相应,是五脏功能变化的反映。
因而声音和气味的变化可反映出内在病变,据以推断正邪盛衰和疾病种类。
在临床上,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听声音以辨正气盛衰为主。
不仅可以诊察与发音有关器官的病变,还可根据声音,诊察体内各脏腑的变化。
一般新病、小病其声多不变,而久病、苛疾其声多有变化。
听声音包括听语声、呼吸声、咳嗽声、呃逆声、嗳气声等。
①语声。
病人说话声音的强弱,可反映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
语声高亢宏亮而多言,属实证、热证;语声轻微低哑而少言,属虚证、寒证。
语声重浊,常见于外感或湿邪侵袭,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
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的为实;因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而致的为虚。
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
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
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
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是癫证,多为痰气郁闭所致,属阴证;神识不清,语言颠倒,声高有力,称谵语,属实证;神志恍惚,语言重复,声低无力称郑声,属虚证。
②呼吸声。
呼吸有力,声粗浊,多为热邪内盛,属实热证;呼吸无力,声低微,多为肺肾气虚,属虚寒证。
呼吸急促而困难是喘证,发作急骤,声高气粗,以呼出为快的,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而致,属实证;发作缓慢,声低息微,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的,属虚证。
呼吸困难而有痰鸣音,是哮证,为痰阻气道而致。
③咳嗽声。
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
咳嗽痰声漉漉,痰稀易吐,为湿痰蕴肺;咳嗽干裂声短,痰少干结,为燥邪伤肺。
咳嗽连声不断,咳停吸气带吼声,为顿咳(百日咳。
咳声嘶哑,呼吸困难,是喉风,属危急证候。
④呕吐声。
呕吐徐缓,声低无力,是虚寒证;呕吐势猛,声高有力,为实热证。
⑤呃逆声。
呃逆,俗称打嗝。
日常嗝逆,声音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因咽食急促而致,不属病态。
呃声高亢,短促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气弱无力,多属虚寒。
久病出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危重之象。
⑥嗳气声。
嗳气,古称噫气。
若是饱食之后,因食滞肠胃不化而致的,可有酸腐味,声音较响;若是胃气不和或胃气虚弱引起的,则无酸腐味,声音低沉;若是情志变化而致的,则声音响亮,频频发作,嗳气后脘腹舒适,属肝气犯胃,常随情志变化而嗳气减轻或加重。
嗅气味气味分为病体气味和病室气味。
嗅气味以辨邪气性质为主。
包括:①嗅口中气味。
口臭是胃热,或有龋齿,咽喉、口腔溃疡,口腔不洁等。
口气酸臭,多因宿食不化。
口气腥臭、咳吐脓血是肺痈。
②嗅排泄物气味。
痰、涕、大小便、月经、白带等气味酸腐秽臭,大多为实热或湿热。
痰涕秽臭而黄稠,为肺中有热;大便酸臭为肠胃有热;小便臊臭混浊、白带色黄而臭,为湿热下注。
凡排泄物气味微有腥臭,多属虚寒或寒湿。
大便腥气而溏稀,为大肠虚寒;白带味腥而清稀,为寒湿下注。
汗有腥膻气,为风湿热久蕴于皮肤,而津液蒸变所致。
③嗅病室气味。
是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的病室充满霉腐臭气;疮疡溃烂,室内有腐烂的恶臭味。
若室内有血腥气味,多为失血证;尿臊味,多见于水肿晚期患者。
闻诊是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发出的语言、呼吸、咳嗽、呃逆、嗳气等声响和口气、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的异常气味,来判断正气的盈亏和邪气性质的一种诊法,四诊之一,可概括为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一般说来,语声响亮有力,多言躁动的属实证、热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的属虚证、寒证。
鼻塞而声音重浊为外感或湿浊阻滞。
新病音哑或失音为实证,是外邪袭肺,肺气不宣;久病音哑或失音为虚证,是肺肾阴虚。
语言错乱为心的病变。
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为热扰心神的实证;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心气大伤的虚证。
语言粗暴,哭笑无常,狂躁妄动,属痰火内扰,为狂证;抑郁沉闷,自言自语,是痰气郁闭,为癫证。
呼吸微弱而慢为气虚,呼吸气粗而快为实热。
哮喘声高气粗,喉中痰鸣属实证,声低喘微,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为虚证。
咳嗽,咳声重浊有力,痰清白,为风寒束肺;咳声不爽,痰黄稠,为风热犯肺;咳声清脆,干咳无痰,为燥邪犯肺;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不绝,面红目赤,甚则呕恶,为肝火犯肺;无力作咳,咳声低微,咳出白沫,兼有气促,为肺虚。
呃逆,俗称打呃,高亢而短,响亮有力,属实热;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属虚寒;久病呃逆,短促低微,断断续续,是胃气衰败。
嗳气,俗称打饱嗝,为宿食不化,肝胃不和。
病人口气臭秽属胃热,消化不良,或口腔不洁;口气酸臭,是内有宿食。
各种排泄物,分泌物,如大小便、妇女带下等,有恶臭,色黄而粘多属实热、湿热;无味或腥味,色白而质清稀多属虚寒、寒湿。
屁出酸臭,是宿食停滞。
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
闻声音即观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的变化;嗅气味即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变化,以协助辨别疾病的虚、实、寒、热。
(一)闻声音 1.发声: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
小儿阵发惊呼,发声尖锐多为惊风。
2.语音:声高有力,前轻后重,多为外感病;声音低怯,前重后轻,多为内伤。
说话多而声音有力,多属实热;说话少而声音低微,或说话断续不接,多属虚寒。
说话声高有力,但语无伦次,神志不清,为谵语属实证;发音无力或不接续,语言重复,神疲不力,为郑声,属虚语;自言自语,见人便停目,为独语,属心力不足。
语言塞涩多为中风。
3.呼吸:呼吸气粗或喘多属热属实,呼吸气微多属虚证。
4.咳嗽:咳声重浊声粗,多属实证;咳声无力,多属虚证;干咳阵阵而无痰为燥咳;咳时痰声辘辘,多为痰湿咳嗽。
5.呃逆:呃声高而短,且响亮有力,多属实热;低而长,且微弱无力,多属虚寒。
(2)嗅气味主要是嗅病人口气,汗气,痰涕及大、小便的气味等。
口臭,多为肺胃有热,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口出酸臭味,多是胃有宿食,消化不良;口出腐臭气,多是牙疳,或有内痈。
汗有臭秽气味,为瘟疫;汗有腥膻气味为风湿热久蕴于肌肤。
咳吐浊痰脓血,有腥臭味,多是肺痈。
鼻出臭气,经常流浊涕为鼻渊证。
大便酸臭,秽臭为肠中积热;气味腥臭多属寒。
小便臊臭,多为湿热。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
声音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
病变声音:嘶哑:包括声嘶和失音,声嘶是嗓子干涩发音困难,失音是完全不能发音。
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相交伤肺所致。
鼾声:如昏睡不醒,鼾声不断多因神志昏迷,气道不利。
多见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之危证。
呻吟:身有痛处或胀满时,口中发出哼哼声。
多为头痛、胸痛、腹痛、齿痛。
喷嚏:喷嚏是由肺气上冲所致,外感风寒多见此证。
外邪入表日久不愈,忽有喷嚏者,为病愈之兆。
语言心主神明,心病则语言错乱。
语言蹇涩:说话不流利、含糊不清、缓慢、词不达意,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或热病后期。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多为实证。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语言不连续、声音低弱多为虚证。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多见于急性热病,或老年人久病心血亏虚。
错语:病人语言颠倒、错乱,自知说错不能自主,多为心气不足。
狂言:声嘶力竭、语言快、声音高、骂人或狂言,多见于痰火扰心的狂证。
呼吸呼吸与肺肾等脏器有关,通过呼吸变化可推测脏腑的虚实。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不能平卧。
喘分虚实。
实喘发作急,一般为形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痰饮内停。
虚喘发病缓慢,吸少呼多,一般为形体虚弱者脉虚无力,属肺肾虚损。
哮:呼吸急促伴有喘,喉中痰鸣似哨声,反复发作。
多因痰饮又外感风寒所致。
久居寒湿地区,或食过多酸咸生冷也可诱发哮。
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出现。
短气:呼吸气急而短、气短而渴、四肢关节痛属实证;气短无力、小便不利,则属虚证。
咳嗽:咳嗽发生与肺脏关系密切。
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外感风寒。
咳有痰声:痰多易咳出,多为寒咳,因痰湿阻肺,肺失宣降。
咳声如犬吠:声如犬吠伴有音哑,多为白喉证。
阵发性咳嗽:咳声不断,甚则咳血。
称为顿咳、百日咳。
呕吐胃中饮食物、痰、水液冲出口的一种表现。
呕吐声音微弱,吐势缓慢,吐物以清痰水:多为虚证、寒证。
呕吐声音宏大,吐物痰粘黄,或酸苦:多属实证。
呕吐酸腐:多因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食滞胃中所致。
肠鸣肠鸣:腹中鸣响。
可凭借声音辨别病位和病情。
肠鸣胃部如囊中水,振动有声,行走时以手按之,为痰饮阻滞。
肠鸣在腹部:得温得食则减,受寒或饥饿加重,多因久病不愈,或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是胃肠气机不和所致。
嗅病气嗅病气可分为身体气与室内气两种。
病体之气:口气:正常人说话时不会发出臭气,口臭为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
酸臭气为内有食积,腐臭气多为溃腐疮疡。
身臭:身发腐臭气,可考虑有疮疡。
病室之气:病室有血腥臭,多为失血症;尿臊气为水肿病晚期;烂苹果样气为糖尿病;均为危重病证候。
" 闻诊即通过听声音和嗅病气测知病况,闻的内容具体来讲,可以分为声音、语言、呼吸、呕吐、肠鸣和病气等。
声音正常的声音自然、音调和谐、语言表达清楚。
病变声音:嘶哑:包括声嘶和失音,声嘶是嗓子干涩发音困难,失音是完全不能发音。
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寒热相交伤肺所致。
鼾声:如昏睡不醒,鼾声不断多因神志昏迷,气道不利。
多见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之危证。
呻吟:身有痛处或胀满时,口中发出哼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