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中的缺失及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解读中的缺失及策略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解读作为阅读教学的初始步骤,作为阅读教学具体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应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成长过程中必须精心磨炼的一项本领。否则,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难以给学生正确、高屋建瓴的引领。在一些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文本解读方面的问题,如:词语教学中儿童立场的缺失;方法意识的缺失;捕捉处理资源能力的缺失和对文体特点认识的缺失等,这都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好好修炼。
关键词:儿童;立场;方法意识;捕捉处理;资源;能力;文体;特点
下面以《小松鼠找花生果》一课为例,谈谈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缺失以及优化策略。
一、词语教学中儿童立场的缺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很关键:一方面,词语教学运用巩固着识字的成果;另一方面,词语的掌握是阅读和写作的前提,词语搭建起了思维的框架,对人一生的语言习得至关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找准了词语教学的点,但淡化了儿童的立场。
【案例】
师:什么样的“绿”叫“绿油油”?
生1:很绿很绿。
师:还有谁来说?
生2:嫩绿。
生3:绿得看上去有点淡。
师:那是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得发亮呢!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语言文字的积累和生活经历不丰富,因此导致理解力、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表达的准确性不强。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具体的动作、图像或是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事物来识记词语,通过演示、图像、实物等建立词与词的联系,达到对词义的理解。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对“绿油油”的理解不是说不到位,就是言不达意,最后是老师告诉了学生。这正是因为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特点,没有采取正确有效的策略才造成的。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找一点相关的图片,就能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
二、童话表演中方法意识的缺失
童话表演是全面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锻炼学生的朗读、语言、体态,锻炼学生的谦让、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举措,但是,在一堂课中如何来合理安排表演,还是要好好考虑的。
【案例】
师:小朋友,《小松鼠找花生果》这个故事有趣吗?想不想表演一下?
生:想。
师:请三位小朋友来演一演。
生上台表演。
师:小朋友,他们表演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们的动作不到位,比如,第三小节中讲到“小松鼠每天都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时,小松鼠就没有动作。
生2:小松鼠把自己的话都忘了。
师:虽然他们的表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应该为他们的勇气鼓掌。
从设计意图来看,教师是想从阅读教学的规律“遵循整体—部分—整体”这个角度来对全文做个整体回顾,但是方法不当,采用了表演整个故事的形式,导致了得不偿失的尴尬。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文本解读时没有好好地去钻研一下童话表演的有关知识。比如表演故事的全部内容,是表演中难度最大的,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锻炼也更大。整个教学过程一般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理解童话内容;第二环节是表演前的准备,包括划分表演组,角色分工等;第三环节是表演,各表演组轮流上台表演;第四环节是全班对各组表演进行讲评。教师如果有了对整个故事表演方法的认识,就不会设计这样的环节了。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可以是采用全班分角色朗读,或带动作、表情等有感情地朗读等。
三、捕捉处理资源能力的缺失
文本解读既包括课前的“静态文本解读”,也包括课上的“动态文本解读”。“动态文本解读”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积极有效地应对学生的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更富有内涵。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对
生成资源的敏感度显得有些苍白。
【案例】
师:你从“每天”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生1:很高兴。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小松鼠想到有花生吃了。
师:请你用朗读把小松鼠高兴的心情表现出来。
生1:有感情地朗读。
师:小松鼠真是充满了希望呀。
师:还有谁体会出了不同的心情。
生2:我体会出了高兴,因为小松鼠担心花生被别人摘走,冬天就吃不到了,因此它要天天去。
师: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3:静默。
师:小松鼠去了两个星期都没看到花生果,一个月了也没看见花生果,它的心情怎么样呀?
生4:着急。
师: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理解来替代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力求学生理解的多元化,但是,对于生2的生成资源却没有灵敏地捕捉到,更没有灵活地处理好,错
过了一个课堂亮点。其实可以这样处理:教师在听完生2的回答后,应及时作出回应:小松鼠在高兴之余,还有担心的心情呢!这样一来,学生对小动物内心的体验就更丰满了,而且是水到渠成。
四、对文体特点认识的缺失
本课是一篇科普性童话,科普性童话一般是借助动、植物的某个生理特点、生活习性编写的,既告诉了儿童某些知识,又能使儿童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和教育。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关注了知识的渗透和能力的提升,但却忽略了启示与教育。
比如,在总结全课时,教师是这样表述的:“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你懂得了哪些知识?”很显然把学生的思维给框住了。如果把这个问题开放一下,变成:“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你有哪些收获?”相信学生的思维就会多元化,文本的育人价值也会随之多元化。
教师解读文本有多深刻,语文课堂才有可能多精彩!因此,解读文本是一项值得我们每一名教师不断修炼的基本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