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三首五年级下册(完美修改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古诗三首 部编教材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古诗三首 部编教材

课后习题
1.有感情地背诵默写《稚子弄冰》。 2.以“散落在诗词里的童年”为主题画张手
抄报。
第三课时
乡村的傍晚
学习提示
要求: 1.读流利,有问题可以在书上做个记号。 2.读完后,和同桌讨论你的问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古诗三首 部编教材
品诗意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古诗三首 部编教材
学习提示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 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 做上记号。
明诗
意①昼:白天关。 键词②解耘释::除草。
③耘田:在田里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 线。
⑤耕织:耕田织布。 ⑥未解:不懂。
⑦傍:靠近。
⑧供:参加。
⑨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⑩桑阴:桑树树荫下。
杨万里
明诗意
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
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
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 情?
品诗情
自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每读一句想象到哪
些美好的画面?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2.把想列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2们)白稚天子下金田盆去脱除晓草冰,,晚彩上丝搓穿麻取线当,银农铮家。男女都各司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一__个__小__孩_子__,__早__上_起__来__,__从_结__有__坚__冰_的__铜__盆__里_剜__冰__,__用_彩__丝__穿__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含两套题)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及答案一、字词理解与积累。

1.“使”有如下释义:①用;②派,差遣;③让,令,叫;④假若,假使;⑤出使。

“送元二使安西”中“使”的意思是____(填序号)。

________这个词语中的“使”也是这个意思。

2.“秋夜将晓”的“晓”的意思是__________。

“秋夜将晓”是指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句子,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

王昌龄的古诗,有万仞.(rén rèn)高的mó tiān()shān yuè(),大气磅礴;而王维的诗歌,描写渭.(wéi w èi)城的小雨,幽静的山涧,清新自然。

三、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____”字为眼,表现了诗人由希望到失望而始终不绝望的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 《从军行》描写了边塞地区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现了戍守边疆的将士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3. 《送元二使安西》写的是别离的瞬间,表达的是深挚的________之情。

四、读诗句,完成练习。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极写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

()(2)“楼兰”是西域古国名,在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3)“百战”是指一百次战争。

()(4)“不破楼兰终不还”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表现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壮志。

()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诗句写“三万里河”“五千仞岳”,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

从“三万里”可以看出__________;从“五千仞”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

最新2023-2024学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最新2023-2024学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31
课堂集中营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
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 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表面写北地遗 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32
整体感知
课堂集中营
第一、二句写景,从表面上看,作者用夸张的手 法既描绘出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又描 绘出了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似乎在为壮 丽山河感到自豪。
43
句段解读
课堂集中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四川剑阁以南地区,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初:刚刚。 涕泪:此处专指眼泪。 衣裳:古时上曰衣,下曰裳。
44
课堂集中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忽传”说明喜讯来得太突然,出乎 意料。“满”字突出了诗人喜极而泣 的状态。
55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 有哪些收获呢?
56
谢谢观看 !
2023/11/27
57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目标要求: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和能 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 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 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 (二)在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上,体现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六年级下册是在前面十一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本册教材的结构和思路对 前面的教材有一定的继承,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 使学生在小学毕业后能够适应中学教材,缩短升入中学后的不适应期。 (三)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进一步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 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 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四)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学习 学生经过近六年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本册教材,希望能够通过比较系统的导学 设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获得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
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三首古诗包括《古诗三首》(《浪淘沙(其一)》、《忆江南》、《牧童》),下面是这些古诗的内容和简单介绍:
1. 《浪淘沙(其一)》: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诗,用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描绘黄河雄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忆江南》: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无限向往。

3. 《牧童》:这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一首诗,描写了一个放牛的孩子的自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古诗+译文汇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全册古诗+译文汇总

注释: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 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鬻:卖。
誉:赞誉,夸耀。
曰: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人。
以:使用;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其:助词。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 陂(bēi):池塘。 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漪(yī):水中的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归去:回去。 池塘:堤岸。 译文: 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日积月累(第 38 页)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注释: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 的一种。 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 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第 15 课 自相矛盾(第 84 页)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
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教育笔记)最新版语文课件 五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新课标改编版_11-15

(教育笔记)最新版语文课件 五年级下册 9 古诗三首新课标改编版_11-15

解释“从军行”标题中加“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从军”就是参军。

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

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

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朗读《从军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恶劣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不久,它竟然长得像老虎一般大。

每次听见,就能感觉到生活的热情!”阿土沉默了。

过了几天公鸡苦着脸找到水鸭,垂头丧气地说:“水鸭老弟,你这门游泳技术太高深了,况且我一见水头就犯晕,有几次还差些出人命,实在学不来。

笑话https:///山羊的看家本领除了头上一对触角余下的就只有逃跑的功夫,加上背后一只老虎的威胁,为保存性命,迫使它用最快的速度逃窜,老虎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因为它的肚子已经饿了,这时在它不远前面发现了一只野兔。

另一条狗,拉可达斯,他的皮毛、口鼻和耳朵同样也与狼十分相似,看到了赫拉克斯,便朝他冲去,叫道,“狼!你要拿这只羊羔怎么样?”赫拉克斯答道:“你自己才是狼!(两条狗互相误认了。

,武装的骑士们义愤填膺:“我们去救这两个农民,没有上帝的帮助,他们一定会遭劫难!”“老爷,你的护卫一定会遵照你的意志,扫除不平。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改写成短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改写成短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改写成短文1.《稚子弄冰》改写在一个滴水成冰的早晨,杨万里在一条小路上悠闲地走着……他走着走着看见一个孩子早早地起床后,而且还带着一种甜甜的微笑,说:“嘿嘿,昨夜放的水肯定成冰块了。

”马上跑到门口还真的成冰块了就把铜盆拿到屋子里,小心翼翼地把铜盆倒扣在地上后,地上就出现了一个圆形的冰块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完好无暇的没有一点凹或凸的现象,难怪这孩子会慢慢的倒扣在地上的。

那孩子把冰块放在地上后呆呆的蹲了好久后,眼睛一转,好像是想到了什么办法,就去一旁的小屋里翻了好久,但只是找铁丝,杨万里不知道要干什么满脸的疑问,但还是继续看,那孩子用火烧了铁丝后,用那被火烧过铁丝的那部分小心翼翼的把冰块弄了个洞,就去屋里拿准备好的彩丝穿过洞后就变成了古代的银钲在森林里欢快的边敲边舞。

突然,只听“啪”的一声,那声音像玻璃破碎的声音一样,小孩子看着手里只剩一条彩丝,有些伤心,不知所措。

2.《四时田园杂兴》改写天刚亮起,范成大独自走在一条道路上,就看到旁边的小草绿油油的,草尖上的露珠玲珑剔透。

不一会儿范成大看到,农民们戴上草帽带着锄头去田里除草,他们不时地抬抬头看水稻,心想:“快快长吧,水稻。

今年可要有大收获了啊!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虽然农民们要不停地擦着汗,但还是不能阻挡汗珠往下流。

男人下地后,女人们也没闲着,忙完家里的工作后,就坐在纺车前,开始纺线。

那”吱呀吱呀“的声音一直到傍晚。

“小苗儿,快长大,结出的西瓜儿甜又大!”小孩子唱着歌。

原来这些小孩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凑在一起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他们一个扶瓜苗,一个填泥土,一个浇水,像模像样的。

人们匆匆吃过晚饭后,又干起了搓麻线的活儿,在这时范成大看到这一天的农村,非常羡慕,便写下了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让我们感受到乡村人们的勤劳淳朴之情。

3.稚子弄冰早晨,杨万里路过一户人家,看见一个幼小的孩子从屋里跑了出来,那是个穿着棉衣的孩子,脸上通红,像是在火炉前烤了几分钟一样。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
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 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
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 实 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快要天亮。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3[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4[摩天]碰到天。
5[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6[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涕:ti(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u(巫婆、巫师、巫峡)
蓟:ji(蓟北、山蓟、蓟县)
襄:xiang(襄阳、襄办、襄理)
多音字
裳:chang(裳裳者华)、shang(衣裳)
遗:yi(遗民)、wei(遗赠)
问题归纳
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 情?
(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 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 可以看到玉门关。
7[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 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改写(15篇)

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改写(15篇)

一、《四时田园杂兴》(4篇)[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初夏时节,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水稻构成了一片鹅黄嫩绿的田野,成片的油菜花像给田野盖上了一层金黄色的被子,闪闪发光。

沾着露珠的水稻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青翠娇嫩。

天刚刚蒙蒙亮,男人们就戴上草帽扛着锄头到田里去了,犁地时,他们不时抬起头看着这些水稻,想着:“快快长大吧,水稻。

”今年就能有个好收成了。

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虽然,男人们不停地用毛巾擦着脸上的汗,但是汗水还是不停的掉落下来,落在了脚下的土里,真是应了那句话:“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男人们下地后,女人们也没有闲着,打扫庭院,照料牲畜,看管孩子。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果然如此,你瞧,小孩们因为不懂耕田,也不懂搓麻,所以孩子们就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凑在一起,一个扶瓜苗,一个填泥土,一个浇水,还挺像模像样的。

他们看着栽好的绿色小瓜苗,心里想着结出大大的瓜,不禁高兴的唱起歌来:“小瓜苗,快长大,结出的瓜儿甜又大。

”到了晚上,忙了一整天的女人还要在灯光的陪伴下搓麻,准备用来织成衣物。

到了月明人静的深夜,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伴着一声声此起彼伏的虫鸣声,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2在一个山脚下,有一座低矮而简陋的房子。

里面住着一对夫妇,他们有着一对聪明可爱的儿女。

一家人甜甜蜜蜜,十分温馨。

这天,天刚蒙蒙亮,丈夫就从睡梦中醒来,悄悄地走出门,拿上犁,赶着家里那头忠厚老实的老黄牛犁田去了。

这老黄牛虽上了年纪,但脚步仍然十分轻快,它甩着尾巴“扑嗒扑嗒”地走到田里,在前面走着,丈夫在后面拿着犁,还不禁吆喝起来,声音雄浑又有力。

过了一会儿,妻子也醒来了。

她开始做起饭来,烟囱里冒着缕缕炊烟。

做好饭后,她就匆匆忙忙地去给丈夫送饭了。

她远远地就看见田里一头牛和一个高大的身影,听见响亮的吆喝声。

到了田边,丈夫正满头大汗地吆喝着牛犁田,牛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走着。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PPT(完美版)可编辑全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PPT(完美版)可编辑全文
孩子们看到冰块儿破碎了会是什么样子呢?
不知所措
垂头丧气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读出儿童的失望。
1 古诗三首
读完这两句诗后,说说你眼前浮现出 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课后 第2题)
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 穿林而过) 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 ), 发出了如(玻璃破碎 )的声音。唉,太 令人( 失望 )了!
弄 动作: 脱 穿 敲
天真活泼 童趣盎然

器物: 银钲 玉磬 玻璃
1 古诗三首
主题概括
《稚子弄冰》一诗生动地描绘了天真 稚气的小孩脱冰作戏的场景,展现了儿童 自得其乐 的盎然意趣。
1 古诗三首
乡村儿童生活的每一个画面都让我们 陶醉,也让诗人陶醉了,我们继续来学习 第三首让人陶醉的古诗——《村晚》。
1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是( C )。
A.供·认不讳(g ōng ) B.供·不应求(g òng ) C.理解·(jiě)
杂兴·(xīng) 耕耘·(yún) 白昼·(zhòu)
1 古诗三首
二、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1 古诗三首
“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与“浸” 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喜爱 拟人
衔:日薄西山、欲落未落
1 古诗三首
浸:青山、落日倒 映水中,与涟漪融为一 体、摇曳闪烁的美丽景 象。
1 古诗三首
长满青草的池塘,快要落山的红 日,真是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 景图,此时牧童在干什么呢?齐读古 诗后两句,一起来看看吧!
zhòu

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改写(15篇)

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改写(15篇)

五年级语文下学期第一单元古诗三首改写(15篇)XXX的《四时田园杂兴》描绘了农村四季的景象和农民的生活。

在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家庭和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初夏时节,田野上金灿灿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水稻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男人们戴上草帽扛着锄头到田里去,他们不时抬起头看着这些水稻,期待着好收成的到来。

女人们则忙着打扫庭院、照料牲畜和看管孩子。

孩子们虽然不懂XXX和搓麻,但他们也在田野里忙碌着,帮忙种植瓜苗。

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一家人生活着十分温馨。

丈夫早早起床,带着老黄牛犁田。

妻子则忙着做饭,送饭给丈夫。

虽然劳动艰苦,但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满足。

这些篇章描绘了农民们的生活和劳作,展现了他们对家庭和生活的热爱和关注。

这些景象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的美好和温馨。

一个冬天的早晨,XXX发现门口接水的金盆里结满了冰块。

他摸了摸冰块,感觉手指被粘在上面。

他突然想到,大人们都有一面锣,为什么他不能用冰块制作一个呢?于是,他开始动手做起来。

他找来热开水往中间浇,渐渐地,冰块上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洞,他高兴地喊道:“我成功啦!”完成了“银锣”,但如何提起来呢?XXX左思右想,忽然他想到了办法。

他拿来一根五彩缤纷的丝带,穿过洞,绑了结,“哈哈,大功告成,”彬彬高兴地说。

XXX提着锣,后面还跟着一群小伙伴,他高兴地敲着,越敲越响,越敲越使劲,只听见“砰”的一声,“银锣”碎了。

有些小伙伴膛目结舌,有些举臂欢呼,还有些坐在地上大哭。

但一个人大声叫起来:“大家不要灰心,我们齐心协力重新再做一个不就行了吗?”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他们又做好了属于自己的一面新锣。

冬天来临,天气变得异常寒冷。

孩子们在家里用铜碗盛了一碗水,把铜碗放在窗台上。

第二天一早,孩子们穿上厚厚的衣服,去拿铜碗。

他们发现昨天盛的一大碗水已经冻成了厚厚的冰。

他们小心地从冰上弄了一个小洞,把一条彩丝穿过洞,系成一个圈,拿在手里当银钲敲。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五年级下册语文 课件《 古诗三 首)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读出5首诗的画面 ①《村居》——儿童放纸鸢图 ②《所见》——牧童捕鸣蝉图 ③《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童孙学种瓜图 ④ 《稚子/弄冰》——稚子敲玉磬图 ⑤ 《村晚》——牧童吹短笛图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五年级下册语文 课件《 古诗三 首)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五年级下册语文 课件《 古诗三 首)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五年级下册语文 课件《 古诗三 首)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课文 题目
主要 重要 人物 事件
情景 画面
情感 乐趣
四时田园 杂兴(其 三十一)
③形声字构字法识字 耘,形声。从耒,从云,云亦声。
“耒”指用耒这种农具除草,“云”意为 “回旋团聚”。“耒”与“云”联合起来 表示“用农具耒在作物植株周围除草和培 土”、“把除去了杂草的泥土聚集在作物 植株周围。”
漪,形声。从水,猗(yī)声。本义: 水的波纹。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五年级下册语文 课件《 古诗三 首)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找准“留白”,展开 想象,联系生活,快乐“补白”。
1.写景:动态描写、静态描写 2.叙事 ①事情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 ②表达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 描写、心理描写……
统编版课件优秀课件五年级下册语文 课件《 古诗三 首)人 教部编 版ppt课 件部编 版课件
稚(zhì)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zhēng)。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一。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
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
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 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 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 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 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 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们 就一起来试试吧。
读诗句: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代 官宦之家,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曾当
明诗意:
1.自由读诗,小组讨论交流: 说说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这是一个(
)的牧童。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无拘无束 无牵无挂 自由自在
风景: 野草 横铺—六七里 晚风 明月—黄昏 牧童: 弄笛 卧
优美 恬静
表现出牧童的 天真.悠闲. 自在.无拘无束
悟诗情: 自由读读,说说你从牧童 这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童 年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说说你对这种童年生活的 感受。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 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 受到了什么?
“张、使风”动词表现 出两个孩子的淘气、可爱 和天真。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 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 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 顽皮,表现诗人对两个顽皮 孩子的喜爱 。
小结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 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 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 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 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 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 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 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可以看出作者 对儿童的喜欢之情。
小结:
《牧童》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童 真、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牧童,让 我们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美 好童年生活的无尽怀念。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他是
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
袤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兴四大家”
《舟过安仁》是 宋 代诗人杨万里的 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 的 所见 ,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 所悟 。 我们还学过他写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小池 》 。
古代的文学作品,主要有诗、词、 曲。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元 曲”的说法。词,有好多种类型。一 种类型,就有一个名字。如:“水调 歌头”“西江月”“清平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代著名的词人 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村居》。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 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 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诗句理解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欣赏皎洁的月亮。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 的黄昏时分;连蓑衣都没脱,就 愉快的躺在草地上欣赏天空中的 明月。
清平乐 村居
wēnɡ
chú
lián

老翁

锄头

莲花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宋]辛弃疾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
/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
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译义: 一所低小的茅屋,坐落在长满青 草的溪边。
赏析: “茅檐”交代了地点,“溪上青青草” 交代了时间在暮春初夏。短短两句把农村 景色的清新美丽给表现出来:一座又低又 小的茅屋,屋子附近一条清澈的小溪,溪 边的草儿一片青青之色。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译义:
(看看茅草屋外)大儿子在小溪的 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 织鸡笼。
赏析: 在这里词人善于抓住切合人物年龄、 身份的特征,用寥寥数语,活灵活现地描 绘出人物的神情意态。“大儿”锄豆,俨 然一位懂事的大哥哥;“中儿”织鸡笼, 正认真地学哥哥做事。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 的?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 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 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了三 个儿子的行动,刻画了他们的可爱 形象。
小结
《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刻画了 一幅 清新奇妙的乡村农家素描 图,表现了农家恬静舒适的生活和 怡然自乐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 轻松闲适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欣 赏。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21岁抗金义军, 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 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 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一生 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 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 情。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 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 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宋]辛弃疾
“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 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 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 分为上下两片。 “村居”—— 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 是“农村闲居的人家”。这首词是南宋 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 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 所见到的情景。
词句解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在一只小渔船上,有两个 小孩子,他们收起撑杆,停 下船桨,坐在船中。
词句解析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 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 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一天下午,天气没有中午那样炎热了。我一 人走到村旁去散步。忽然,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 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他们的茅屋前, 亲切地交谈着。他们说的“吴音”,我一句也听 不懂。我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只得站在远处看 着…… 我向他们的周围看了看,猜到了他们交谈的内 容。他们虽然居住在低小的茅屋里,但是周围的 景色却非常美丽。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有三个 勤劳而可爱的儿子。这怎么能不使他们高兴呢? 我呆呆地望着……
过地方官吏。后来唐代爆发了黄巢领导 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
作者介绍
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
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牧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句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铺:铺开。
弄:
逗弄。
翻译:
译义:
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 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
赏析:这里,词人善于抓住切合人物年龄、身份 的特征,用寥寥数语,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人物的 神情意态。只是那“小儿”顽皮好玩,在两个哥 哥劳动的时候,躲在一旁,剥着莲蓬吃莲子。一 个“卧”字传神地写出“小儿”活泼天真的面貌 形态,情趣盎然,读之便感到那顽皮小儿瞒人的 举动,天真的心思实在逗人喜爱。
(1)背诵课文。
(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 的古诗词,展开合理的想象, 将课文扩写成400字的短文。
【牧童——吕岩】改写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 几棵树挺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 一阵风萧萧地吹过,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 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 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听的“夜曲” 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 是一个牧童,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 ,一边吹奏着笛子,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 悦耳的笛子声传遍了整个草原,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 夜曲”增加了一份幽雅……时间飞快地流逝着,原本明亮 皎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点微弱的暗光,“精灵”们继续 演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 ,拿着他那支笛子,躺在草地上安然入睡了……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译义:
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吴 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乐, 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
赏析: 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茅屋前一 对老夫妇,他们大概是喝了一些酒,脸上 红扑扑的,一副微醉的样子,正操着乡音 在高兴地聊天。白发翁媪,不知谁家?这 里设一问语,便觉声情摇曳,意趣平添。
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想想 本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
描写了农村美丽的风光,透露出 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表达人 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词中的第三、四句写了哪些人 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 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和 场面,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有田 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 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 郁的生活气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