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情绪实验(1)

合集下载

心理导论-11-情绪

心理导论-11-情绪

1.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 • 主观体验是情绪和情感最主要的组成成分,是 个体对不同事物的自我感受与体验,它涉及人 的认知活动以及对认知结果所进行的评价。 2.具有明显的机体变化和生理唤醒状态 • 表情是明显的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形式,它 通过面部肌肉、身体姿势和语言语调等方面的 变化表现出来,在情绪和情感中具有独特的传 递自身体验的独特作用。 3.具有独特的生理机制 • 在情绪和情感活动过程中,不仅大脑皮层,而 且在大脑皮层以下的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 网状系统等部位也起着特定的作用。
(1)亲密区。即最亲密的人际空间距离, 彼此间可以接近到3~12英寸;
(2)个人区。即朋友之间的距离,彼此的 身体距离可以接近到12~36英寸;
(3)社会区。即熟人之间的距离,彼此的 身体距离介于4.5~8英尺之间; (4)公众区。即陌生人之间或一般公开场 合的社会交往活动。
第四节 情绪的生理机制 一、情绪的生理反应 • 情绪产生时会伴有某些生理上的反应。这些反 应主要包括植物性神经活动的变化和脑电波的 变化。 (一)植物性神经活动的变化 • 植物性神经系统又称为内脏神经,可以分为交 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分支系统,重要是控 制各种腺体活动、内脏器官和血管运动的神经 系统,它们所控制的活动。 1.呼吸 • 呼吸会随着情绪状态的不同在呼与吸的次数、 呼与吸的快慢和质量上有明显不同。





感受器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 •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在1927年, 针对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提出了三点质疑: • 第一,在各种情绪状态下身体的生理变化差异 较小,无法在生理变化上对复杂多样的情绪做 出区分; • 第二,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体内各个器官对刺 激的反应迟缓,不足以说明个体情绪瞬息变化 的特点; • 第三,有机体的生理变化可以用人为办法诱发 出来,但只能激发某种生理状态,却不能诱发 出某种特定情绪,例如无法诱发出人的愉快情 绪。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1、随着考试临近,学生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是一种()。

A.焦虑症B.强迫症C.恐怖症D.人格障碍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测验法B.实验法C.观察法D.调查法3、有人常常没有理由地一遍一遍地作出某一种行为或某一系列行为,这属于()焦虑障碍类型。

A.广泛性焦虑障碍B.强迫症C.创伤后应激症D.恐怖障碍4、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

A.多疑B.焦虑C.心神不安D.情绪低落5、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无缘由地害怕B.恒久惧怕C.非理性惧怕D.迁移性害怕6、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同时缺乏羞耻心雨罪恶感,这种心理问题属于()。

A.焦虑症B.抑郁症C.依赖型人格障碍D.反社会型人格按涵盖7、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时()。

A.桑代克B.斯金纳C.雅各布松D.艾里斯8、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时()。

A.桑代克B.雅各布松C.艾里斯D.巴甫洛夫9、()是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A.行为塑造B.行为强化C.行为训练D.行为矫正10、首创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学家是()。

A.雅各布斯B.沃尔特C.艾里斯D.桑代克11、对某种物体或某种情景的恐惧,如怕蛇、怕狗、怕开车、害怕医院、害怕死亡等,这种恐惧症属于()。

A.广场恐惧症B.高空恐惧症C.特殊恐惧症D.社交恐惧症12、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精神兴奋,以致久久无法入睡,这种失眠成为()。

A.情境性失眠B.假性失眠C.失律性失眠D.药物性失眠13、学生中最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A.生活焦虑B.缺钱焦虑C.择友焦虑D.考试焦虑14、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的恐惧症称为()。

A.社会恐惧症B.广场恐惧症C.单纯恐惧症D.特殊恐惧症15、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训练方式称为()。

第11章 情绪实验(2)

第11章 情绪实验(2)
EMOTION 24
举例: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面 部运动分区记录及编号 编号
No.20 上抬 No.21 一条眉比另一条眉抬高 No.22 上抬,聚拢 短横纹 变窄 变窄


长横纹或增厚
鼻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变窄
内角上抬,内角下呈三 眉角上部额中心有 No.23 角形 皱纹 No.24 聚拢,眉间呈竖直纹 No.25 下降,聚拢
β θ
α δ
28
EMOTION
脑电波形态 频率(cps) Beta(β) Alpha(α) Theta(θ) Delta(δ)
EMOTION
典型的意识状态 正常清醒的状态,思考, 灵敏地解决问题 深度放松,脑内空白,冥 想状态 轻度睡眠 深度睡眠
29
13-24 8-12 4-7 2-4
α 波消失,脑 � 在强烈的情绪状态下,人脑 在强烈的情绪状态下,人脑α 电波振幅降低。 α波消失,脑电波 � 在焦虑状态下,枕叶的 在焦虑状态下,枕叶的α 振幅降低;此外,在额叶区、运动区、颞 叶区的脑电波振幅都较正常状态时小。 α波 � 在致痛刺激作用时,脑电图上会出现 在致痛刺激作用时,脑电图上会出现α 阻断或不完全抑制的现象,并且快波增 α 多;疼痛减轻时,快波逐渐减少,同时 多;疼痛减轻时,快波逐渐减少,同时α 波也开始恢复。
EMOTION
眉间呈竖纹或突起
增宽
25
EMOTION
26
3. 生理指标
� 情绪生理指标
� 皮肤电 � 循环系统:血流速度 � 语图分析 � 脑电波 � 生化指标
EMOTION
27
脑电波(脑电图,EEG) � 脑电波方法主要用在研究下丘脑、丘脑与 皮层的相互关系的比较中,据以推论人的 情绪状态。

《第11课换个想法心情好》教案-苏教版心理健康五年级上册

《第11课换个想法心情好》教案-苏教版心理健康五年级上册
举例:针对上述案例,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思考,如“这次没考好,但我相信只要努力,下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3)掌握情绪调节方法:教授学生通过深呼吸、自我暗示等方法,调节情绪,保持积极心态。
举例:教授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进行深呼吸、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到”等自我暗示,帮助自己保持冷静和自信。
2.教学难点
(1)情绪自我认知:学生往往难以准确识别自己的情绪,更难分析情绪产生的原因。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情绪ABC理论的基本概念。情绪ABC理论是心理学家艾伯特·艾利斯提出的,它解释了想法、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个理论对于我们理解情绪调节非常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如何通过改变想法来调整情绪,最终采取积极的行为。
但是,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仍然是一个难点。在实践活动中,我尝试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来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我觉得这部分的教学还可以做得更好。或许在未来的课程中,我可以设计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帮助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
另外,我发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时,有时会出现沟通不畅和合作困难的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我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会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在讨论前给予他们一些沟通技巧的指导,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地给予提示和引导。
4.人际沟通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学生在团队中沟通协作的能力,增进同伴关系。
5.自我成长: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情绪观,提高心理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十一章+应激与挫折管理ppt课件

第十一章+应激与挫折管理ppt课件

或得到的社会支持的可能性大小,将会影响他
的应激感受。
27
上大学,对成绩优秀、家境良好 的学生是一件喜事,而对于一个 贫困的农民孩子来说,就是极大 的压力事件 。
28
新闻报道
《寒门之子考上大学无钱老父服毒自尽》
几千块钱的学费难倒了考上大学的徐州贫困学生姚以东,而多病的 老父亲在无力支付儿子学费的巨大自卑感下无奈服毒自尽。
职业生涯发展
人际关系
攻击性行为 工作和其他角 色之间的冲突
a组织中的攻击性行为常以暴力 侵害或性骚扰的形式出现。 b对员工造成实际的生理或心理 伤害的攻击性行为被称为工作场 所暴力。
24
工作应激源
工作负荷 工作条件
角色冲突和 模糊
职业生涯发展
人际关系
攻击性行为 工作和其他角 色之间的冲突
a除了职业角色之外,人在生活 中还扮演着许多其他角色。 b这些角色可能与工作发生冲突, 成为应激源。 c工作——生活的平衡
4.坐牢 5.亲密家庭成员丧亡 6.个人受伤或患病 7.结婚 8.被解雇 9.复婚 10.退休 11.家庭成员健康变化
LCU
100 73 65 63 63 53 50 47 45 45 44
变化事件
12.妊娠 13.性功能障碍 14.增加新的家庭成员(出生、 过继、老人迁入) 15.业务上的再调整 16.好友丧亡 17. 经济状态的变化 18.改行 19.夫妻多次吵架 20.中等负债 21.取消赎回抵押品 22.所担负工作责任方面的变化
第四篇 情绪管理
情绪劳动与管理 应激与挫折管理 员工卷入与管理
• 从第十章中我们可以知道,情绪对个体的身心 健康、工作质量有很大影响。
• 然而,情绪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常常 来源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和挫折。

普通心理学第11章 能力

普通心理学第11章 能力

能力具有个体差异性和发展性, 不同个体在同一任务或活动上表
现出的能力水平可能不同。
能力的分类与特点
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
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是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 、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运动能力、实验能力等,是人们完成 具体任务和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社交能力
创造能力
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是人们 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有效 互动的能力。
力。
婴儿期
婴儿开始学会抓握、听觉、视觉等基 本技能,并逐渐形成感知和运动能力 。
学龄前期
儿童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学习各种知 识和技能,并逐渐形成学习能力、思 维能力和创造力。
个体差异的表现与原因
遗传因素
遗传基因的不同会导致个 体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 如智力、身高、体型等。
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 因素也会对个体的能力发 展产生影响,如教育背景 、文化背景等。
优点
行为观察法能够直接观察个体 的实际表现,提供直观的能力 评估结果。
缺点
行为观察法可能受到主观因素 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标准
化和客观化的操作程序。
自我报告法及其应用
定义
自我报告法是通过让个体自我报告其 能力水平和特点的方法。
应用
在能力测量中,自我报告法被广泛应 用于了解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
情绪智力的测量与评估
测量工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如自我报告法、行为观察法、实验法等。
评估标准
包括情绪的认知、理解、表达、调节和动机等方面。
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高情绪智力的人更容易保持积极的心态,更好 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第十一部分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精选

第十一部分应激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精选
42
23
个体差异与唤醒水平的要求
➢ 对于一项运动表现的最佳唤醒水平而言也是 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个性特征 和技能的掌握水平不同,有些人需要在较高 的唤醒水平下才能获得满意的运动表现,而 另一些人则在较低的唤醒水平时出现优良表 现的可能性最大。与最佳唤醒水平更为密切 的个性因素是特质焦虑和性格的内、外向性。
➢ 对于焦虑研究的深入和细化,产生了特质焦 虑和状态焦虑的概念 :特质焦虑是指不同个 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 差异,属于个性心理的特征部分;状态焦虑 则是一种在强度上有变化、随时间而波动的 短暂情绪反应(季浏、符明秋,1994)。
12
第二节 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 影响唤醒水平和运动表现的主要因 素及其相互关系
图11-1 唤醒水平连续线示意图
8
➢ 有别于汽车发动机的是,人 类的“发动机”永远处在工 作状态,只要是正常活着的 人,即使处于睡眠状态,仍 在大脑和肌肉中存在着生物 电的活动。由此可以认为, 唤醒具有一种自然的、连续 的状态特征。
9
焦虑(anxiety)
➢ 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 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 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李维 等,2019)。
Theory)
15
驱力理论(Drive Theory)
➢ 经Spence等修订并定型的驱力理论认为,运 动表现(P)是习惯 (H) 与驱力 (D)的乘积,即 P=H×D (Spence,et al,1966)。
➢ PS:在这里,“习惯”是指完成运动技能
时个体所处的运动技能掌握阶段,或表达正 确动作、错误动作的比例优势。
➢ 在体育运动情境中,必须结合不同运动项目 所含主要技能的复杂程度,结合体育运动参 与者的个人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倒U形假 说,更有效地预测和解释唤醒水平与运动表 现的关系

第十一章癔症

第十一章癔症
演出了上述一幕。
(三)癔症性漫游
分离性漫游是指病人在意识觉醒状态下突 然出现出人意料的出走和漫游,又叫神游 症。
与分离性遗忘区分:分离性遗忘病人的行 为可没有目的性,而分离性漫游的病人的 具体行为则是有目的的。
病人常被某些事物或身体的剧烈晃动突然 唤醒。唤醒后,对漫游期间的经历失去记 忆。
例:某男,29岁,因突然外出漫游,醒后不能回忆52天 入院。病人父母为其选好女友并写信催其回家见面成亲, 但因施工紧张,领导未能准假。1992年2月5日,当再次 向领导请假未准时,病人即觉愤怒、委屈,当即将家信撕 毁,对班长讲:“有人害我,老哥帮帮我。”第二天病人 给班长下跪说:“不借钱给我做路费,可能见不到父母 面”,因当日是阴历年初三,当地风俗认为这天讲不吉利 话不好,故班长打了病人一个耳光。当晚11时,发现病 人失踪。同年3月30日在重庆市火车东站发现病人,病人 当时满面污垢、衣服破烂、双下肢肿胀,不能认识同乡好 友,带其回家后也不与亲人打招呼,情感反应平淡。两天 后病人突然清醒,对自己在家中而莫名其妙,对离开单位 前及出走情况不能回忆,即送来医院。
虽然有多种人格,这些身份仍然有主次之 分。
例:某女,29岁,工人,主诉阵发性暴怒,捶胸撕衣, 咬人毁物,嚎哭呻吟,狂跑乱奔,每次症状持续数小 时后缓解,反复发作9年。患者热心助人,逞红白喜事 就去里外张罗,俨然东道主一般,喜欢说三道四,惹 人讨厌,人际关系较紧张,自己生孩子时竟无相好探 视,万分委屈,产褥期间临时工作被解除,闻讯后双 眼凝视,片刻后开始抽泣,然后骤停,掀开被子,扔 下婴儿,从床上一跃而起,狂呼乱叫,冲出门外。家 人劝阻时,患者一反弱不禁风之常态,怒发冲冠,拳 脚并用,碰撞撕咬,被关进房内后,捶胸撕衣,哭天 叫地,以头撞墙,后伏床痛哭,昏昏入睡。其后多次 发生此类症状,均因鸡毛蒜皮小事而引发,尤其在众 人围观时,患者怒不可遏,顿足叉腰,唾沫四溅。患 者素来性格急躁,好说好动,爱唱爱跳。检查时患者 言谈眉飞色舞,绘声绘色,未发现明显精神障碍。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社会影响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社会影响PPT课件

该实验的意义:
该实验使得社会群体对个人的从众压力第一次得到清晰的
显示,它提供了一个研究从众的实验研究的有用范式,为后来
的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可编辑
9
从众的种类 :
1 表里一致的从众。真从众。
对自己的判断没有信心,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2 表里不一致的从众。假从众。
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内心却相信大多数人是错误的,自 己是正确的。不过迫于压力,不愿意特立独行,在行为上采取与大 多数人一致的做法。
与社会促进相反,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 为低下的现象,称社会抑制,即由于他人在场而使绩效降低。也称 社会干扰。
可编辑
4
查荣克(R.B.Zajonc)的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
行为仓库
他人在场
动机水平↑
优势行为:简单的、熟练的行为 非优势行为:复杂的、生疏的行为


优势行为
行为表现
可编辑
30
5.依据孙本文的观点,暗示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A.直 接暗示 B.间接暗示 C.自我暗示 D.他人暗 示 E.反暗示
6.时尚是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之一,下列对“时尚”的理 解中,正确的有( )
A.时尚比较突出地表现装饰、礼仪和生活行为等方面 B.时尚是民俗短暂的变异,是民众的一处特殊的补充 C.德高望重或才华出众的人,容易获得人们的尊重、信 任、成为众人模仿的对象 D.时尚是一定时期内在社 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 E.时尚往 往体现出人们的兴趣、爱好和愿望
可编辑
6
第二节 从众与服从
一、从众 (conformity)
(一)定义
从众(又称为遵从、相符):指个人由于群体压力,放弃 自己的意见,自愿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

教育心理学第11章学校群体心理

教育心理学第11章学校群体心理

教育⼼理学第11章学校群体⼼理第⼗⼀章学校群体⼼理第⼀节群体与群体规范⼀、群体得概述(⼀)群体得概念单独活动得个⼈就是个体。

两个⼈以上,为了达到共同得⽬标,以⼀定得⽅式联系在⼀起进⾏活动得⼈群就就是群体。

就群体规模来瞧,群体可以⼩到同居⼀室得两个⼈,也可以⼤到民族、国家。

群体⼀旦形成,⼤家就有了共同得⽬标并要遵守相同得群体规范,这时在彼此相互作⽤得过程中所产⽣得⼼理状态、⼼理特点与⼼理倾向就构成了群体⼼理。

学校⾥得班风、校风往往就就是学校群体⼼理得表现。

(⼆)群体得特征群体具有以下得特征。

1.⽬标与规范⽬标就是群体进⾏活动得⽅向与⽬得,就是使群体成员产⽣共同兴趣与愿望,从⽽联系在⼀起得基础。

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必须遵守得⾏为准则,成员在活动与认识上必须遵守这些规范,保证⽬标得以实现。

在学校群体中,培养学⽣成为德、智、体全⾯发展得合格⼈才就是基本得教育⽬标,⽽为了实现这个⽬标所制定得校纪校规就就是属于群体规范性质得东西。

2.组织与沟通群体内存在⼀定得组织结构。

群体内有⾸领,有成员,成员扮演不同得⾓⾊,并构成⼀定得关系与信息沟通⽹络。

沟通就是群体产⽣后得⼀个⾃然结果,也就是群体形成得⼀个必要条件。

3.群体⼼理与群体凝聚⼒任何群体都有⼀种反映群体⽬标与群体中⼤多数⼈价值观得⼼理与舆论倾向,正就是这种⽬标与共同利益得作⽤,使群体内各成员形成归属感与使她们结合在⼀起并使她们得成员区别于其她成员得凝聚⼒。

(三)群体得⼼理功能群体得⼼理功能就是指群体情境对个体⼼理与⾏为上得影响。

群体得⽬标、规范、舆论、风⽓等对个体⼼理活动都会产⽣重要得影响。

学校中群体得⼼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个⽅⾯。

1.归属功能个体⼀旦明确⾃⼰就是属于某个群体得,就能免除孤独与怯懦,获得安全感。

⼉童与青少年到了⼀定得年龄,就有渴望进⼊学校、参加同龄⼈得组织并与她们⼀起活动得需要。

在她们进⼊学校与⾃⼰得班级后,就感到踏实、感到温暖,甚⾄会为⾃⼰就是其中得⼀员感到⾃豪与骄傲。

《实验心理学教学课件》第十一章社会认知-03[1]

《实验心理学教学课件》第十一章社会认知-03[1]

第十一章社会认知狭义的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的理解,但社会认知现在已发展成包括广泛心理过程的领域。

其中核心的过程有:理解他人;理解自己;自我与他人的互动(Lieberman, 2007)。

本章讨论如下一些问题:(一)理解他人(社会认知的记忆;移情);(二)理解自我(自我面孔识别;自我反思;自传体记忆);(三)合作;(四)文化对知觉的影响。

虽然本章涉及这些问题的内容多半是关于行为实验的,但它为了解我们的大脑——社会脑(the social brain)作了准备。

正像人脑的某些区域负责行走,谈话和呼吸一样,我们的大脑也已发展出特殊的机制来面对社会的环境,即执行社会认知的功能,从强调社会认知的重要性来说,有人称我们的大脑为社会脑。

一、理解他人(一)社会认知的记忆社会认知狭义上说是指对他人的理解,理解别人(如一幅人的面孔)的各种心理特点,如信念、心情、人格等等,它不同于非社会认知,即对非生命物体(如一幢房屋)的理解。

Mitchell等人(2004)探讨了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的差别。

实验是这样进行的:18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句子,分别描述18种人格特质(10个句子分别描述一种特质);如,可爱有趣的(舞会上他第一个开始跳舞),不替别人着想的(他拒绝借他多余的毛毯给别的野营队员),等等。

在学习阶段,句子与18张面孔配对(蓝底的高加索妇女照片),每张面孔与10个句子配对,其中5个句子都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如,可爱有趣的),其余5个句子从描述其他人格特质的句子中随机挑选。

面孔-句子对呈现时要求被试“形成印象”,或要求被试“记住顺序”。

这样,被试就有了两种任务:社会认知的与非社会认知的。

指示语告诉被试在“形成印象”时,要根据句子去推测某人的人格特质,以后要测验他们关于18个人(面孔)的推断。

“记住顺序”的指示语告诉被试,要根据句子描述某人(面孔)经历过的活动并记住句子出现的顺序,以后要测验这种顺序。

实际上,实验中并不进行关于18个人的推断的测验,也不进行句子顺序的测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11章 大学生挫折应对及压力管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11章  大学生挫折应对及压力管理

11.1.3 挫折的主要来源
1.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
2.内部因素
(1)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 (2)动机冲突
从动机冲突的形式上分析,心理学 家一般把心理冲突分成四类。 ① 双趋冲突 ② 趋避冲突 ③ 双避冲突 ④ 双重趋避冲突
(3)能力与期望的矛盾
11.2 大学生压力和挫折的产生和特点
第11章 大学生挫折应对及压力管理
11.1
压力与挫折概述
11.2
大学生压力和挫折的产生和特点
11.3
压力和挫折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11.4
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
11.1 压力与挫折概述
11.1.1 压力概述
通常认为压力(stress)也称作应激, 是一种反应模式,当刺激事件打破了有机 体的平衡和负苛能力,或者超过了个体的 能力所及,就会体现为压力。
“挫折承受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 美国心理测验专家罗森茨威格提出的, 他给挫折承受力下的定义是“抵抗挫折 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即个体适应 挫折、防御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11.3.2 挫折承受力的影响因素
个体的挫折承受力受生理因素、性 格气质、人生阅历、社会支持、目标距 离、挫折准备、信念、意志力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
2.积极应对
(1)补偿 (2)升华 (3)转换或者修订目标 (4)幽默
3.妥协应对
(1)否认 (2)压行动就是好的开始 (2)强迫自己行动
11.4.3 什么是挫折应对 11.4.4 挫折的应对资源
1.生理资源
(1)身体健康 (2)性别 (3)年龄
2.心理资源
(1)社会问题解决能力 (2)个体特质 (3)控制感
3.社会资源
11.4.5 应对策略的类型

第11章 幼儿的亲子关系----依恋

第11章 幼儿的亲子关系----依恋
回避型
(65%~70%)
(10%~15%)
反抗型(矛盾型) (20%) 1 1 混乱型(disorgaized)/迷失型(disoriented)梅恩
2
不安全型
案例分析:
每天睡觉前,倩倩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 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 入睡。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 倩倩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就这样持续了好长 一段时间,现在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 毯子。 为此,倩倩的妈妈和幼儿园老师都有些迷 惑不解,孩子为什么睡觉时就要盯着平常的一 条小毯子呢?
小恒河猴,
你为何如此忧伤?
Harry F. Harlow (1905-1981)
“Monkeyman”
代母养育实验; 恐怖刺激实验; 探索陌生情境实验; 铁娘子实验。
绒布妈妈:用光滑的木头做
的身子,用海绵和毛织物把 它裹起来; 铁丝妈妈:由铁丝网制成, 外形与绒布妈妈相似,但可 以提供奶水基地) 是 不是 无法
明显的不安 冷漠、无所谓
母亲返回 温暖的回应 不予理会
矛盾
对待陌生人的态度 随和大方
随和大方,但是有时候 又很冷漠。
安全型 回避型 反抗型
警惕、极度反 相当戒备 抗、大喊大叫 (想亲近又生气)
亲子依恋的类型:
A B C 1 3 D
安全型
学习要点
1 依恋的定义 依 恋
2
依恋的类型和案例分析 依恋的重要性
3
约翰· 鲍尔比(JohnBowlby)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 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定义:
依恋: 是儿童对养育者最持久、
最稳定的关系。
依恋对象:母亲或者其他亲近的养育者。

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第一节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一、改善情绪状态改善情绪状态是研究者们用来检查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

体育活动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种。

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状态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

例如,麦克英曼(McInman)等人于1993年对活动后的被试立即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则显著提高。

当然,体育活动之后情绪的即刻变化可能与个体的健康状况、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强度,以及活动与情绪测量之间的间隔时间有关。

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限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

但有几个研究显示,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是存在的。

例如,海顿(Hayden)等从1984年的研究发现,有规律的活动者比不活动者在较长的时期内很少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完善个性特征在健康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领域中,有大量的关于A型行为特征与冠心病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

A型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急躁、争强好胜、易激动、整天忙忙碌碌、做事效率高。

大多数研究显示,A型行为特征是产生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的一些研究比较注重体育活动对改变A型行为特征的作用,以及重视体育活动对个性整体结构变化的影响。

目前为止,哪一类体育活动对A型行为特征的影响更大,所得结果不尽相同,也没有发现体育活动与个性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

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

由于坚持体育活动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活动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是毋庸置疑的。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有关身体的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S部 第11章 心理学专业名词解释

S部    第11章  心理学专业名词解释

S部第11章生命年龄(1ife age)即“实足年龄”。

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1ife span developmtmtalpsychlogy)即“毕生发展心理学”。

生命全程观(1ife—span perspective)从生命全程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观点。

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

其基本观点:(1)人的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从胚胎至死亡)的过程,个体心理的发展变化不被局限于某一个特定时期(如儿童期,即出生至青年成熟),而重视中老期在个体发展的研究;(2)人的发展是多层次、多方向的;(3)个体发展有极大的可塑性;(4)个体的发展是由社会、生理与生物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其兴起原因有三:(1)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老年人数量的剧增,老龄问题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要求心理学界对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2)学科发展的要求。

随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对中老年的研究就成为必然。

(3)临近学科(如老年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发展。

这种发展观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中具有以下方法论意义:(1)把人的发展看作从孕育到死亡毕生发展的过程,认为生命过程中任何阶段、时期的发展都对发展全程起着作用,从而拓展了研究的范围;(2)以整个生命过程为背景,把人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放到这个整体背景中去分析研究,强调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体现了整体思想;(3)个体发展由多因素决定。

仅仅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个体发展,只能描述个体生命全程中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部分表现,而要深刻地理解人的发展还必须与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生命全程观方法论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进展和新趋势。

生命全盛期(prime of life)进入生命发展的成熟期。

包括青年和中年期。

身心各方面都处在发展的高峰期。

从胚胎到童年期以前的各个时期,虽是生命发展的旺盛时期,但非成熟期;进入老年期后,仍有某些发展,但总趋势是退行性变化。

儿发心第11章 儿童依恋与同伴交往

儿发心第11章 儿童依恋与同伴交往

多给同伴交往创造机会,有助于“去自我中心化”, 有利于适应集体生活,适应社会。
同伴交往
三、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可了解 某一儿童在同伴社交中的地位。这样可 以判断某个幼儿被同伴接纳的程度 。 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 和一般型四种基本类型。
四、 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单向社交;婴儿的交往更多集中在玩具 或物品上,而不是婴儿本身。
2.简单互动时期(1周岁—2周岁) 婴儿之间有了直接接触; 对同伴行为作出 反应,进行观察模仿
3.互补性交往时期:2岁后
单独游戏→社会性游戏(婴儿间合作的游戏、 互补或互惠的行为)
由于缺乏交往技巧,不懂得合作与分享,经常不欢而散。




赛尔曼把儿童友谊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 谊。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顺从自己的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 明显的功利性 (“新疆枣”)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共享阶段。 互诉秘密;强烈排他 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择友严密, 友谊稳固。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 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儿童相当忧伤,但重逢时又难以被安 慰。实际上,这些儿童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他们的行为 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 当做“安全基地”
母婴依恋的形成:

母婴依恋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先天遗传本能 决定的,还是母婴交往的时间量或质决定的 呢?
争 执
伊克曼1975年关于“同伴交往”的研究:
10-12个月;16-18个月、22-24个月三组婴儿分 别与母亲、陌生的同伴和同伴的母亲放在一起,结果 表明,即使是10个月的孩子也喜欢和同伴玩。16-18 个月,22-24个月的婴儿与同伴游戏的数量明显多过 母亲。

【实验】对权威的服从已翻译第11章

【实验】对权威的服从已翻译第11章

【关键字】实验第十一章服从的过程.实验结果分析: 代理状态是我们分析的重点(图表见下页), 有几个主要问题。

首先,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可以从主人状态/自治状态转为代理状态(先行条件)。

第二,一旦出现转变,人的哪些行为和心理特质被改变了(后果)。

第三,是什么因素让一个人保持在代理状态(制约因素)。

进入一种状态和保持一种状态的条件有显著不同。

现在让我们来思考这个过程的具体情况。

服从的先决条件首先,我们需要考虑这个人变成我们的实验东西(subject)之前,是什么力量作用于他,什么力量形成他的基本社会取向并为他的服从奠定基础。

家庭该实验东西在权威结构中长大成人。

从幼年早期开始,他就活在父母的规则中,由此被培养出对大人权威的尊敬感。

父母的训喻也是道德强制的源头。

然而,当父亲或母亲教导孩子去遵守道德禁令时,他事实上是在做两件事:首先,他提出某个需要遵守的伦理道德内容,其次他在训练孩子遵从权威禁令本身。

因此,当父母说,“不许欺负比你小的孩子”时,他提供的不是一个命令,而是两个。

第一个涉及的是命令领受者对待更小孩子的方式(无助和无辜者的标准),第二个隐含的命令是“同时必须听我的!”因此,我们道德理想的原由是和服从态度的培养密不可分的。

而且,这种服从的命令在各种不同的命令中都保持了这种唯一的一致性。

因而相对于任何特别的道德内容来时,它倾向于获得一种有优先遗传的力量。

制度设定当孩子从家庭中脱茧而出,就进入一个权威制度系统——学校。

孩子在那儿学到的不仅是具体课程,而且也学到如何在一个组织框架内发挥作用。

他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由老师规范,但他能够看出老师们反过来也受制于校长的规范和要求。

学生会注意到骄傲不仅不被权威接受,而且将受到严厉谴责。

权威面前,服从是唯一恰当和舒服的回应。

在一个权威系统中,一个年轻人生命中的前二十年都是作为一个从属者度过的。

离开学校时,男生通常在民用行业工作或参军。

工作中他明白尽管表达某些不同意见是允许的,但是为了与上司们和睦相处,还得服从一些基本准则。

第11章人格的生理心理学

第11章人格的生理心理学

(三)依据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划 分的人类气质类型
巴甫洛夫学派还认为,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还应 考虑到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即以语言作为第二信号系 统。这样,对人类气质而言,除以神经过程的3个特性为基 础,还有第二信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官的具体的现实的信号)之间的关系作为另一重要基础。将 气质分为:
第四节 智能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一、智力与技能的生理基础
(一)智力的生理基础 智力包括知觉、计算、学习、记忆、判断、理解、推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认知能力。80年代以来,在心理学中出 现了智力结构的新概念,将智力分为: 1、晶态智力 是人们知识和经验的结晶产物。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提炼和 积累而毕生发展的智力,其脑结构基础是言语功能区和概念 形成与存贮的大脑结构。因此,额、颞叶的言语思维调节区 在个体生活经历中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的机能联系是晶态智 力的脑基础。
二、巴甫洛夫的个性与气质假说
(一)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
神经类型 兴奋型 活泼型 安静型 抑制型
神 兴奋过程 强



经 强度 抑制过程 —




程 均衡性 的
不均衡 均衡 均衡


点 灵活性



(二)依据神经活动类型划分的人类气质 的类型
巴甫洛夫认为,对人类而言,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就是气质。 将4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希波克拉特的4种气质联系起来, 两者一一对应,气质分为: 1、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的气质,易激动、热情、好斗, 神经过程强而不均衡; 2、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的气质,精力充沛、均衡稳定、 神经过程强,均衡性和灵活性也高; 3、安静型: 相当于粘液质,沉静稳重、神经过程强而均衡, 但灵活性低; 4、抑制型或弱型:相当于抑郁质,对生活缺乏乐观精神, 忧虑、暗淡、神经过程较弱。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能遵循的原则有( )。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教师中心原则 2.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 )上的失调状态。

A.知觉 B.思维 C.情绪 D.行为 3.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及时将所观察到的重要事实,以叙述性文字记录下来,这种方法叫 做( )。

A.轶事记录 B.评定量表 C.档案袋法 D.项目检核表 4.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5.( )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显得很不安分。

A.诵读困难 B.过度焦虑 C.强迫观念 D.交往困难 6.人格障碍是( )产物。

A.个体先天素质 B.后天教养 C.不良习惯 D.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 7.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1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 )。

A.心理测验 B.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 D.心理评估 8.( )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A.学校 B.家庭 C.社会 D.工作单位 9.小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主要是( )。

A.交往焦虑 B.上学焦虑 C.课堂焦虑 D.考试焦虑 10.学习困难综合症在( )比较多见。

A.小学生 B.初中生 C.高中生 D.大学生 11.下列哪些中学生的表现不属于心理行为问题( )。

A.过分依赖, B.吸烟 C.受到批评,心里不高兴 D.一到考试身体就有不适反应。

12.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试;二是( 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寻求发展 D.克服障碍 13.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14.首创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症的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学家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MOTION
18
� 表现法的优缺点:
� 优点:比较客观 � 主要困难: � (1)伴随情绪的生理变化本身并不等同于情绪。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对生理变化的测量只是对有机 体“唤醒”水平的测量。 � (2)以表情为指标时,必须结合具体背景,否则 很难判断。
EMOTION
19
图例11-1 :依表情进行情绪判断
EMOTION 10
拉扎鲁斯(1968):认知—评价理论
� 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 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 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 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具体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 价。 � 情绪的发生涉及生理的、行为的和认知的三种成 分,三者的组合可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模式。同 时,环境文化是情绪发生的重要条件。
EMOTION
36
二、 情绪的认知研究
1. 早期的情绪认知研究
� 1.1 图片联想实验——情绪对认知的依赖
� Fenz (1964 ) � 自变量:测试时间(两周前/一天前/当天)
联想图片性质(高/中/低) � 因变量:紧张情绪(皮肤电反应) � 实验结果:
� 随着跳伞日期的临近,实验组被试的皮肤电水平升
EMOTION
26
2.情绪的先天获得:依恋研究(Harlow, H. F. )
� 实验目的: � 考察习得论与先天论对情绪获得机制的解释效 力。 � 实验设想: � 如果行为主义的情绪习得论是正确的,那么幼 猴理应对满足其生理需要的事物(自然情况下 当然是母猴)产生依恋; � 如果爱是先天的需要,那么幼猴的依恋对象就 印刻现象 ) 不一定是食物提供者。( 不一定是食物提供者。(印刻现象 印刻现象)
� 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问卷调查——实验处理——问卷调查/行为测量
� 结果
� 实验组和控制组前后测差异显著 � 行为测量结果差异显著
EMOTION 35
� 结果:
� 人类的情绪可以经由对生活事件的控制力而产
生,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至少与实 验有关的这部分情绪确实是后天的。 � 生活事件的控制力影响个体对自身和环境的认 知,控制感能增强胜任感和参与动机;被支配 则容易导致沮丧、无助和参与动机的削弱。 � 实验结果说明了情绪受认知影响的特点。
� 印象法:通过谈话或问答来了解被试的情绪体
验。方法是:给受试一个情绪刺激(如听一段 音乐),然后要求受试报告内部体验(如是否 有情感冲突、愉快还是不愉快,体验是何时以 及怎样发生的,强度如何,等等)。 � 表现法:利用与情绪相伴发生的生理变化和外 部行为为指标,实施测量和记录。
EMOTION
17
� 印象法的优缺点:
8只狗 � 被试:每组 被试:每组8
� 可逃脱组 � 不可逃脱组 � 无束缚的控制组
� 程序:
� 学习阶段:电击 � 测试阶段:信号反应
EMOTION
32
可逃脱组
控制组
不可逃脱组
EMOTION
33
可逃脱组
控制组
不可逃脱组
EMOTION
34
3.3 人类抑郁与控制力缺失的关系研究 � Langer, E. J. & Rodin (1976 ):通过提高被 试的控制力,来观察其抑郁的基线水平改 善与否。 � 实验方法:
第十一章 情绪实验(1)
Emotion
内容要点
� 情绪产生与获得的不同观点
� 情绪产生的先天论 � 情绪获得的学习论
�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 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
EMOTION
2
请说出情 绪模型中 涉及哪些 变量?
情绪的发生模型 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
内外 内外 刺激 刺激
验,本来在现实中会引起某种反应的情绪刺激,可能 不引起或者只引起强度较低的反应。
EMOTION 15
� ⑤情绪测量的困难
� 由于情绪与生理变化、外部行为变化之间的关
系都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对任何一种情绪都难 以用单一方法测量。
EMOTION
16
情绪研究的传统方法
� 传统心理学研究情绪的基本方法有两种:
具有外部的行为表现,同时又伴随有内部的生理变化。 � 同时,情绪与环境、认知和行为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 用,它在有机体生理和心理的多种水平上广泛地同其 它心理过程相联系。
EMOTION 14
� ③ 当人们使用 “ 情绪 ” 一词时,可以是完整意义上 的情绪,也可以是指它的某一侧面。
� 研究者在具体从事研究工作时,往往只能是情绪的某
� 通过诱发被试产生某种生理状态,并诱导他们
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作出不同的认知解释,然后 观察处于不同环境和认知解释组合下被试的情 绪反应。
EMOTION
23
实验程序: � 第一步:给三组大学生被试注射肾上腺 素,使他们处于生理唤醒状态; � 第二步:实验者对三组被试作了三种不 同的说明来解释这种药物可能引起的反 应。 � 第三步:将每组被试各分成两部分,并 让两部分被试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情境中。
EMOTION
9
阿诺德(1950s):“评定-兴奋”说 � 核心观点:
� 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
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 对刺激的估量和 评价。 � 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 刺激情景-评估-情 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 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 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 要的条件。
� 詹姆斯和兰格理论在具体描述上不同,但基本观 点是相同的: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进而引起情绪 体验。
EMOTION 7
坎农—巴德(1927):丘脑情绪理论
� 坎农和巴德反对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它很 难解释不同情绪表现相似生理变化的现象,且 情绪变化瞬息万变,而机体的生理变化则是缓 慢的。 � 核心观点:情绪的中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 丘脑。 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到丘脑,分成两路,一 路到大脑皮层产生主观体验,一路下传至交感 神经,引起生理变化,使机体进入应激准备阶 段。
EMOTION 11
LeDoux(1992,1996)多水平理论 � 焦虑情绪的发生有两条不同的情绪回路: � 慢回路:丘脑——大脑皮质——杏仁核(对感
觉信息进行详细分析,以评价环境刺激的情绪 意义,以便作出最佳反应),体现意识加工对 情绪的激活作用。
� 快回路:丘脑——杏仁核(对刺激的简单特征 <如刺激强度>进行加工,以便对危机情景作出 快速反应),体现自动加工(前意识水平)对 情绪的激活作用。
� 优点:用印象法可以得到对受试主观情绪体验
的描述,问卷法还可以对此进行量化。 � 缺点:
� (1)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 � (2)在某种程度上说,从不同被试得到的有关情
绪体验的内省报告在比较时存在困难,例如,实验 者很难判断一个被试所说的“非常高兴”是否等同于 另一个受试所说的“非常高兴”; � (3)内省时情绪会趋于消散,回忆时情绪又会降 低强度与色彩。因此,印象法一般不宜单独使用。
EMOTION 1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ower & Dalgleish(1997)多水平理论
——图式命题联想和类比表征系统
认知加工 情绪产品 与行为 自自动动加加工工
图式系统 整合信息
S
类比系统
基本感觉加 工
联想系统 促进自动加工 命题系统 包含知识
多次图式水平加 工的结果,表现 为加工的自动化 和高效率
EMOTION
高,表明被试内心的情绪紧张程度增加; � 刺激图片同跳伞相关联的程度愈高,则皮肤电水平 也愈高,表明被试紧张程度也愈高。
一局部。这样,不同研究者之间在出发点、研究方向、 所用方法以及所得结果乃至结论上存在着种种差异, 这就造成了情绪研究的特殊困难。
� ④ 在严格的实验室情境中引起的情绪带有明显的 人为性质,难以提供正确依据;而在复杂现实情 境中的观察则又失之笼统,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 例如,在实验室情境中,由于被试知道这是一项实
EMOTION 29
� 哈罗的这一系列实验证明接触安慰对幼 猴与母猴间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极其重 要的作用。 � 对于幼猴而言,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的 形成中比母猴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 也就是说由这种接触安慰产生的依恋情 感是独立于饥饿和干渴这些基本需要之 外的。 � 实验结果支持了先天论的观点。
EMOTION 30
� 愉快情境:看滑稽表演 � 不愉快情境: 回答烦琐问题并受指责
EMOTION 24
实验结果: � 第二、第三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表现出 愉快的情绪,在愤怒的情境中表现出愤 怒的情绪; � 第一组被试在两种情境中都比较冷静。
EMOTION
25
实验设计 � 说明Schacter实验的设计方法。
*环境情绪气氛)独立组设计 (药效说明* � 3*2(药效说明 � 自变量:药效说明,环境情绪气氛 � 因变量:情绪性质 � 控制变量:生理激活
13
情绪实验研究的困难所在
� ① 对于情绪,仍缺乏一个具体、确切而完整的 定义。
�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说:“人人都知道什么是情绪——除
了心理学家。”因为实验心理学家不能满足于简单而笼 统地说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 。
� ② 情绪的复杂性
� 情绪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既是体验,也是反应;它
� 认知取向的情绪理论
� 评定-兴奋理论 � 认知评价理论
� 多元取向的情绪理论
� 多水平理论
EMOTION 6
詹姆斯-兰格:情绪外周理论
� � 詹姆斯(1884)和兰格(1885) 核心观点:情绪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