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I)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0-2021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3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2020-2021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3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3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一课时)大纲人教版第一册从容说课《中国当代诗三首》包括郑愁予的《错误》、舒婷《致像树》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错误》一诗深受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继承的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说,描写了一个女子等侯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全诗明快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轻巧清隽,美丽凄哀。

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处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

鉴于此,本教案从介绍郑愁予其人入手,先让学生了解抒情主人公的处境,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直至背诵。

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读中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在读中感悟诗人的离愁别绪。

诵读感悟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诗人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

此首诗的教学重心放在了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上。

在反复诵读的同时,逐层设置思考题,以讨论探究的方式感悟、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两个月。

诗中的字字句句都给人一种非常清新、温暖的感觉。

诗人在诗中真诚地祈祷,每一个陌生人都在尘世中获得幸福。

海子是一个追求尘世幸福的人,但海子又是一个追求幸福而不得的人。

挥之不去的悲凉,质朴本真的语言,面临生命中两难的心境,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余地。

鉴于此,本首诗的教学从了解海子入手,激发学生阅读海子作品的欲望,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层次探讨,以达到把握诗歌脉络、理解诗人内心境界的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感悟各首诗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并将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的特色,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作为难点来突破。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

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教学目的、重点: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1、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木棉致橡树2、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配乐朗诵全诗——木棉不愿做: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3、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攀援、炫耀;痴情、单调;送来、慰藉;增加、衬托;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即是攀附型痴恋型奉献型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4、补充:a、诗歌《椰子树是什么?》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b、电影《女人不是月亮》c、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5、“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二、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并肩站立的俩棵树,根相握、叶相触;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

(《孔雀东南飞》)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三、学生齐读二部分1、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2、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怎样?——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

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错误>教案教学目标: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认识诗人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婉约是唐宋时的一种诗词风格,与之相应的是豪放派。

这碍难感种风格不仅并列于唐宋这两个诗词顶峰的朝代,并且至今仍被人们发挥得淋漓尽致。

《错误》正是现代婉约诗之典X。

朗读诗歌二、总体把握1、诗歌内容这是一首极为抒情的诗歌,也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一首叙事诗,因为它叙述了一个凄美幽怨的故事。

那么这个故事是怎么样的呢?谁来转述一下给我们听听?明确:见《教师用书》2、诗歌特色你觉得本诗有什么特色?请说说你的总体感受。

明确:主要有:(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发了离愁别绪。

(2)诗歌的意象都是很传统的、中国的。

诗人从中国诗歌的浓厚传统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

用杨牧的话说:X是“中国的中国诗人”。

这是对X在西化之风劲吹的某某而坚持中国民族特色的创作个性的极好评价。

(3)短小别致,“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4)比喻新奇鲜活。

等等。

三、具体赏析1、“错误”题目是“错误”,这是指什么错误?讨论明确;大致有:(1)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是归人;(2)我错误地“打江南走过”,捉弄了女子的感情;(3)“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

2、“美丽”“错误”是“美丽”的,这如何理解?讨论明确:(1)女子以为,“答答的马蹄声”可能是归人回来了,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所以说“答答的马蹄声”是美丽的,但是……(2)“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

(3)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3、这是一首美丽而忧伤的诗歌,叙述的是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请你从诗中一字、一词、一句或一节加以体会,说说它的美丽或忧伤。

学生自由讨论。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教学目的: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式。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一、教学方式: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二、媒体设计:1、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2、播放动画《再别康桥》。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放置: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拜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暗暗地来,又这样暗暗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触感染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必然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浮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感情体验,浮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动画《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分小组讨论。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一)提示:自古写拜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师比力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1)(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1)(2)

中国当代诗三首(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郑愁予、舒婷、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感悟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吟诵、感悟能力。

2.比较现、当代诗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三、德育渗透点1.热爱祖国,珍惜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进步。

2.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3.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中国当代诗在开放改革的大形势下,更为繁荣,诗人们写出了风格多样、富有探索意义的当代诗,把他(她)们对祖国历史与前途命运的思考、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大自然的敏锐感知、对人类美好情感的细腻把握以非常活泼、空灵或凝重、深沉的方式表达出来。

由于时代的剧烈变迁,有一些意象,今天的中学生不易透彻理解并把握,有一些形式,今天的中学生不是人人都会认同。

在打破了文化传播单一模式的今天,在信息丰富,传媒多样、交流方便的今天,对当代诗的品读与理解,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吟诵,感受,领会,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就不应打压和封杀,这样,既有利于优秀的当代诗拥有年轻的一代读者,也有利于读者在教育民主化的今天极大地解放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形成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学生活动设计1.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的资料和几位作者的资料。

2.学生举办诵诗会并诵读课文上的几首诗,也可补充其他作品。

3.讨论各自对这几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4.自己尝试创作新诗。

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几位作者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能以诵读的方式把握住诗意、诗情并有效地传达给听众。

二、运用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师生配合,梳理把握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补充或纠错,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 (1)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 (1)

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国当代诗三首》新教案金龙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中国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方法品味鉴赏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一个故事:这是农历三月的一个傍晚,在江南的某个小镇上,一位妙龄女子正倚在楼阁的窗栏上,深情地向着街道张望:春天快要过去了,他也应该回来了吧?她已经不止一次地这么深情张望了。

从春寒料峭的正月,到撩人睡意的二月,再到这阴雨绵绵的三月,她就一直这样在等待中张望,在张望中等待。

他该不会出什么事吧?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是你防不胜防的。

他会不会因为生意场上的某一次失败而一时想不开?不,不会的。

他不是一个经不起打击的人。

他会不会在外面有了新欢?想当初,他牵着马出门,我一直把他送到五里路外。

临别时,他拉着我的手信誓旦旦地说永远也不辜负我对他的一片情意,叫我等着他。

一旦生意场上的事情有了眉目,马上回来看我。

可一晃半年多过去了,他一直没有回来。

那吹拂万物的东风,你为什么还不来呢?因为你不来,本该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的柳絮也飞不起来了。

这三月的天气咋就这么差,天空就像一块奇大无比的幕布,把春天挡在了外面。

我的春天,你在哪里,在哪里啊?好几次在睡梦中,被马蹄扣击青石路面的“达达”声唤醒。

醒来以后,才知道那不过是一个梦。

窗外的路面静得出奇,哪有半点马蹄声,就是脚步声也听不见。

天空渐渐变成了灰黑色,等待中的一天又要过去了。

看来今天又没有指望了。

两行泪水涌出了她的眼眶。

于是她惆怅地关上窗户,准备到梦境中去再续前缘……“达,达,达……”一阵清晰的马蹄声传来。

该不是我又在做梦吧?不,这回可是真的。

那不紧不慢的拔腿声,与我当时目送他远去的马蹄声是那么的相似。

于是她疾步走到窗前,打开窗户朝下面看去——一匹白马驮着一个人正从远处缓缓走来……“你终于回来了!”她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说出了这么一句。

骑马的人闻声抬起头来。

她原本火热的心顿时变得冰凉。

原来像一朵开放的莲花的脸,顿时变得青灰,粉红色的花瓣纷纷落地——那不是她等待中的归人,而是一个素未谋面的过路人。

2019-2020年新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2019-2020年新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2019-2020年新人教版必修二《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由人生有限,引发出人们的思考:人应该怎样活着?对此,汉乐府诗歌里更多的是主张及时行乐,“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西门行》)将这种主张发挥到了极致。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I)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I)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I)人教版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美读《再别康桥》,完成课后练习一。

2.把握“死水”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比赛,教师点评。

三、提示学生注意诗的节拍与节奏,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蓝天白云,云彩变幻,岸边垂柳,水草柔婉,小溪潺潺的课件,伴以柔和的富有田园风情的欧式乐曲,美读全诗,让学生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高度融洽而形成的特有的情韵、意境。

五、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一(解答思路及参考答案见人教社编的《教师教学用书》)六、诵读《死水》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七、完成课后练习二(解答思路及参考答案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八、《再别康桥》与《死水》两诗的作者都是新月派的代表,在“格律诗”上有共同之处:1.节奏清纯,富于音韵美。

2.节与节形式相近,内容互相关联,体现了格律诗的“建筑美”。

3.画面色彩鲜明,《再》诗显得清新飘逸,《死》诗语言的鲜明色彩与对象的丑陋可恶构成强烈反差,有极好的艺术效果。

布置作业预习《赞美》,试着完成课后有关《赞美》的练习题。

附:板书设计其一:云彩星辉——金柳作者“悄悄地”走——作别青草——柔波青荇其二:风吹不动、凝滞腐烂(静—动)翡翠桃花静“美”漂满白沫死小珠“笑声”罗绮(反讽)花蚊偷酒云霞蛙声作衬,死水沉寂(动—静)美国“死水”的三重象征北洋政府黑暗的中国现实具体的物形——读神——者象具体的事象—征(暗示)征情——联意境况意——想义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II)人教版第三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准确理解《赞美》中的指代词及其指代对象,理解、体味诗歌独特结构的意味。

二、学生诵读《赞美》并理解诗意。

1.全班齐读2.教师范读三、就练习题作点拨分析。

(分析思路及参考意见见人教社编《教师教学用书》)补充:穆旦原先在清华园的时候,写雪莱式的抒情诗,但是已常用“野兽”、“旋转的白骨”、“紫色的血”之类的形象,基调是苦涩的。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语文备课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②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两首诗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①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

②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进一步品味诗歌的意境。

③通过两首诗的学习,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3、情感目标:①鼓励学生热爱美丽的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

②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二、课前预习1、查阅字典,读准字音。

青荇榆阴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2、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一课时一、预习展示:指读第一首诗《再别康桥》,注意读准字音。

二、初步感知:齐读,康桥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三、徐志摩及《再别康桥》: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

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

他创作丰富,成绩斐然,被林语堂称为“情才”和“奇才”。

他一生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徐志摩是个个性主义者,他有“单纯的信仰”,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他为理想奋斗,一生都在追求爱与美,追求灵性的表现,向往英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但是,当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新民主义义革命阶段,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阶级的人性和自由也好,与时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颓废的怀疑之中”。

四部诗集真实地记录了他由“单纯的信仰”变为“颓废的怀疑”的过程。

康桥,现通译为“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1920年9月离开美国到达英国,在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做旁听生学习政治,于1922年8月返国。

这期间和稍后,他写了诗〈康桥西野暮色〉〈康桥再会吧〉〈康河晚景即照〉及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国,重访剑桥大学,并于同年11月6日回国途中在轮船上作〈再别康桥〉这首诗。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课时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高一语文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自读课)教案

高一语文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自读课)教案

一. 教学内容: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自读课〕第四课《外国诗四首》〔自读课〕二. 教学重点:〔一〕诗歌鉴赏方法:1. 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的创作经历与创作风格。

2.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社会环境〕。

3. 把握诗歌意象的含义以体会意境。

4. 关注表现手法,以深刻理解诗歌主旨。

〔二〕了解诗歌中的意象与诗人所抒发的情感的关系。

《中国当代诗三首》〔第一册第三课〕1.《错误》〔1〕题目是《错误》,这是指什么错误?大致有:①女子错误地以为来人是归人;②我错误地“打江南走过〞,捉弄了女子的感情;③“我〞确实是女子日日夜夜盼望的归人〔心上人〕,但是“我〞“过家门而不入〞,令女子错误地以为“我〞回家了。

〔2〕“错误〞是“美丽〞的,这如何理解?①女子以为,“答答的马蹄声〞可能是归人回来了,心情一下子兴奋起来,所以说“答答的马蹄声〞是美丽的,但是②“我〞无意识中破坏了女子的心情,使其由兴奋跌入失望,这虽然是个“误会〞是个“错误〞,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美丽〞的。

③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情节美丽,因此“错误〞也成为一种美丽。

2.《致橡树》〔1〕《致橡树》分为几层,表达何种精神?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

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结尾,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

〔2〕本文运用了何种手法?象征。

本诗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在表达象征意义,橡树的铜枝铁干和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具体形象。

3.《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自读〕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大海意味着无边的空间和博大的包容。

“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热爱人类的痛苦与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必须歌唱的〞〔海子语〕。

诗三首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

诗三首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

诗三首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悲伤以终老……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诗三首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道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感悟诗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业,或寻求平淡XXX的田园生活的情感、抱负与襟怀。

二、初步了解魏晋诗歌文体发展变化、题材内容更加广泛的特点,体会三首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三首诗思想内容的知道和感情基调的掌控。

教学难点《归园田居》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的认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导语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动荡不已的缭乱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十分活跃,诗歌创作也进入了“黄金时期”,产生了曹操、曹植、陶渊明这样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本课就来学习这三位诗人的代表诗作。

二、初步感知1、教师范诗三首诗,也可放录音。

2、学生自读,对照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学生放声诵读三首诗,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内容,掌控诗的情感基调。

教师对诵读作适法的提示指导。

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别找三名同学朗诵,然后集体朗诵。

在此进程中通过提问、讨论(不要分小组诗论,时间宜短)和教师的点拨,明确三首诗的情感基调。

曹操的《短歌行》:大方、深沉,朗诵时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读出气势。

曹植的《白马篇》:高昂,刚健,朗诵时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轻飘,要读出少年英雄的气势。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欢乐,平和,XXX,速度较慢,腔调宜平,要读出诗人沉醉于田园生活的欢乐心情,决不能大方激昂。

三、师生共同研讨1、《短歌行》是否以抒发因“人生几何”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为主?为何?研讨进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中的具体语句中得出结论:诗人迫切期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契阔谈燕,心念旧恩”等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I)人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郑愁予、舒婷、海子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感悟三首诗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吟诵、感悟能力。

2.比较现、当代诗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三、德育渗透点1.热爱祖国,珍惜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进步。

2.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自然。

3.珍惜人类美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中国当代诗在开放改革的大形势下,更为繁荣,诗人们写出了风格多样、富有探索意义的当代诗,把他(她)们对祖国历史与前途命运的思考、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大自然的敏锐感知、对人类美好情感的细腻把握以非常活泼、空灵或凝重、深沉的方式表达出来。

由于时代的剧烈变迁,有一些意象,今天的中学生不易透彻理解并把握,有一些形式,今天的中学生不是人人都会认同。

在打破了文化传播单一模式的今天,在信息丰富,传媒多样、交流方便的今天,对当代诗的品读与理解,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吟诵,感受,领会,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理解,只要他们能言之成理,就不应打压和封杀,这样,既有利于优秀的当代诗拥有年轻的一代读者,也有利于读者在教育民主化的今天极大地解放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形成创新能力,并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学生活动设计1.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的资料和几位作者的资料。

2.学生举办诵诗会并诵读课文上的几首诗,也可补充其他作品。

3.讨论各自对这几首诗的理解,或口述,或写成200—300字短文在全班交流。

4.自己尝试创作新诗。

了解并运用必要的创作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几位作者的简历及创作特点。

3.能以诵读的方式把握住诗意、诗情并有效地传达给听众。

二、运用多种获取信息的途径,师生配合,梳理把握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简史。

学生口述,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补充或纠错,并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自各个解放区、来自原来的国统区、来自新光复的沦陷十多年的敌占区的各路诗人,他们大会合了,应和着亿万人民的同声欢呼,涌起了意气风发的诗的高潮,“诗人们作为时代的歌手,老一代新一代无不热血沸腾。

他们几乎在同一个清晨,都甩干了久积于笔端的血水、泪水,蘸饱欢乐的酒浆,写起光明之歌,解放之歌,建设之歌”,写起共和国的颂歌。

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政治对诗的过多影响,特别是“文革”的发生,给共和国新诗以极大的打击。

到了新时期,新诗好似山洪狂啸,春花怒放,锋发韵流,极一时之盛。

作为新生力量的第三代创作群如舒婷、顾城、杨炼,他们的诗像挟泥带沙的湍流,跳跃奔突、飞溅、穿鸣于乱石涧底,有一股冲劲,富有活力,使八十年代前后的诗歌创作蔚为壮观。

梁小斌、李小雨、韩东,……数不尽的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补充到这个行列中来了,并推动着一波又一波新的诗潮,各种探索性、试验性的诗不断出现,“朦胧诗”、“先锋派”、“超现实主义诗歌”,与世界诗潮呼应、交流、碰撞。

新时期既已带来诗的新春,总会百花盛开的。

三、通过多种途径,师生配合,获取舒婷、梁小斌、韩东、海子等人的创作资料,在课堂上作简明交流。

1.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可爱的小诗,流传甚广。

评论家说它“轻巧清隽”“美丽凄哀”’“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整个诗读来凄美幽怨,诵读前,应了解抒情主人公的处境,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

2.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真诚、坦率、个性鲜明的“我”。

舒婷曾经这样自白:“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

我愿意尽可能地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

”所以,全诗的感情基调是理智冷静的,既没有“教郎恣意怜”的求诉,也没有“我愿变作一只小羊”的矫情,它是中国女性关于爱情理想和人格理想的宣言。

诵读时,应注意把握这种感情分寸。

3.海子是一个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诗人。

他以创作长诗(诗剧)为目标,也写了大量的抒情短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反映的是海子面临的生命中两难的心境。

四、反复诵读《错误》《致橡树》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此过程或配乐或不配乐,灵活把握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写在作业本上。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中国当代诗三首教案(II)人教版[教学要点]1.学习郑愁予的《错误》,体会诗歌优美深婉的意境,掌握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

2.学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会作者追求的幸福世界及表现出的博爱之情;感受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欣赏《错误》1.解题郑愁予,本句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5岁开始创作新诗。

1949年他随家人去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

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郑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

1963年郑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郑愁予的诗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是清新婉约。

这首《错误》便是这样。

此诗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

2.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直至能背诵。

3.学生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自由赏析,然后教师点拨。

明确:诗歌第一节短短的二十个字却溢满了清丽而婉伤之情,用莲花来象征江南女子的纯洁与柔美,思妇敏感的情绪随着莲花的一开一落微妙地变化着。

本节长短句交错,短句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暗示思妇等待之漫长。

“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形成音韵美。

诗歌第二节用两个比喻写思妇的心。

深闺中思妇的内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紧掩”着的“小小的窗扉”,脆弱、敏感、内蕴,充满古典的风韵。

比喻新颖巧妙,“小小的”两次重复形成轻盈柔美的韵律。

把“向晚”“紧掩”这动态的词语倒装后,不仅化板为活,加强了语言的变化,而且也更委婉地表现了思妇的心理。

“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帏不揭”四个否定句呼应,既加强了抒情的深婉,又助于音调的和谐。

诗歌第三节点明了诗题和全诗和抒情视角。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其优美的意象,独特的矛盾语言成为流传甚广的名句。

4.重点品味:“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中“美丽的错误”有何含义,表达效果如何?明确:“美丽的错误”原本就是矛盾的。

“达达的马蹄声”点燃了思妇重逢的喜望,因而“美丽”。

但这马蹄声仅仅是从前面路过,不为她的期盼而停处,因此希望是个“错误”。

“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

”二、引导学生自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海子简介海子(1964~1989年),原名查海生,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主要作品有长诗《土地》、短诗选集《海子,骆一水作品集》。

海子被列为中国当代先锋诗人的代表,诗风自由率真,多表达对生命真诚的热爱和痛惜。

语言简约流畅,铿锵有力,富有艺术感染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全诗。

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

诗人想像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

要注意读出诗中积极、昂扬的情感。

3.师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诗人是如何围绕“幸福”抒发情感的?明确:本诗是一首风格明快、感情强烈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

诗歌一开始,就点出了主词“幸福”,同时,以“幸福”贯穿全篇,并得以逐层强化。

第一节,诗人选取平常的生活细节“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这些都是“幸福”之所在,因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二节,诗人的“幸福”溢满心胸,无法独享,要把“幸福”告诉“每一个人”,“幸福”的情感得以强化。

第三节,要让“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感染上诗人的幸福,陌生人也会得到幸福,诗人的情感再次扩大强化。

整首诗都洋溢着乐观、欣喜、幸福的情绪,有极强的感染力。

(2)海子对“幸福”是怎样阐释的?和常人的幸福观一样吗?明确:诗里海子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自食其力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与常人理解的“幸福”不同。

普通的“幸福”生活,不外乎是物质的丰富与奢华,世俗感官享受的满足,政治和文化观念上的“权力”“业绩”等生命本真所不需要的东西。

而海子把“幸福”理解为生命得以自我呈现和自我满足的一种资源。

生活虽然粗朴,但生命居于其中却能尽享自由和快乐。

这种理解的“深度”非常人所及。

(3)诗人将自己的“幸福”传递给“每一个亲人”“山”“河”和“陌生人”,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将自己获得的“幸福”传布与他人、他物,意在说明他要让每一个世间漂泊的灵魂都关注“幸福”、理解“幸福”、体验到获得“幸福”时的人类大善大美的至境。

还在于他希望整个世界和人间都成为“幸福”的家园,让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和自己一样幸福愉快地活着。

这表明了诗人的内心洋溢着博爱之情。

(4)诗人是否真的移居于“面朝大海”在“春暖花开”中的“一所房子”里,过着先人那种粗朴的生活?我们该如何理解诗歌的主题?明确:“春暖花开”中的“一所房子”如同神话中的“房子”,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

它只是诗人渴望的精神家园的象征,理想中的形象化描绘。

诗人借“居”于其中粗朴生活的描述及传达与亲友感受的叙述,表明自己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人间真情的希冀和向往。

(解说:关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不同读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如本诗的创作背景或目的。

有人认为它创作于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

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价值都在新的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面前受到冲击,或固守,或崩溃,或更新,该诗表达了海子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女友的爱情诗。

“感受到了作者对爱情的强烈渴望,并想把这种感受传达给每个人,但从诗歌里,我们更能体会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

”(曾一果)再如作品的情感问题。

有人认为诗歌情感是积极、昂扬的。

也有人认为:在暖橙色的基调中,我们不能不注意诗中一些特别的“音符”,“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幸福”是一种带有后验性质的感觉,不可能去“做”一个幸福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