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制度作为规范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法律制度

合集下载

税收法律制度概述

税收法律制度概述

税收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有关税收方面的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税收规章和税 收规范性文件
税收规章和税收规范性文件是由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和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或者规范性文 件的要求,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发布的有关税收事项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 括命令、通知、公告、通告、批复、意见、函等文件形式
B.纳税人核算地
• C.口岸地
D.消费品生产地
• 【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核纳税地点。纳税地点是纳税人具体缴纳税款的地点。一般实行 属地管辖,通常,在税法上规定的纳税地点主要是机构所在地、经济活动发生地、 财产所在地、报关地等。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税收概述 第二节 主要税种 第三节 税收征收管理
分类 流转税 所得税 财产税 资源税
行为税
定义
主要税种
流转税是指以货物或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
象的一类税收

所得税也称收益税,是指以纳税人的各种所 得额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收
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特定财产 为征税对象的一类税收
房产税、车船税
资源税是以自然资源和某些社会资源作为征 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
二、税法及其构成要素
• 7.纳税环节 • 纳税环节是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
节。 • 8.纳税期限 • 纳税期限是指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发生后应依法缴纳税款的期限。它是税收强制性、
固定性在时间上的体现。 • 9.纳税地点 • 纳税地点是纳税人依据税法规定向征收机关申报纳税的具体地点。
一、税收的概念与分类

税收制度概述

税收制度概述

税收制度概述一、税收制度的内容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的总称,或者说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制度的总和。

税收制度是取得收入的载体,主要包括国家的税收法律和税收管理体制等。

从法律角度看,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是指在既定的管理体制下设置的税种以及与这些税种的征收、管理有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级成文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

从税收制度的形式来看,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可按照构成方法和形式分为简单型税制及复合型税制。

结构简单的税制主要是指税种单一、结构简单的税收制度;而结构复杂的税制主要是指由多个税种构成的税收制度。

在现代社会中,世界各国一般都采用多种税并存的复税制税收制度。

一个国家为了取得财政收入或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税种,并规定每种税的征收和缴纳办法,包括对什么征税、向谁征税、征多少税以及何时纳税、何地纳税、按什么手续纳税、不纳税如何处理等。

因此,税收制度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不同的要素构成税种;二是不同的税种构成税收制度。

构成税种的要素主要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构成税收制度的税种主要包括:所得税(法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销售税、遗产和赠与税、社会保障税等。

税种的设置及每种税的征税办法,一般是以法律形式确定的。

这些法律就是税法。

一个国家的税法一般包括税法通则、各税税法(条例)、实施细则、具体规定四个层次。

其中,“税法通则”规定一个国家的税种设置和每个税种的立法精神;各个税种的“税法(条例)”分别规定每种税的征税办法;“实施细则”是对各税税法(条例)的详细说明和解释;“具体规定”则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补充性法规。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单独制定税法通则,大多数国家都把税法通则的有关内容包含在各税税法(条例)之中,我国的税法就属于这种情况。

国家税收制度的确立,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政治经济条件。

税收名词解释

税收名词解释

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收负担: 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

3.价内税:凡税金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称为价内税。

4价外税:凡税金不构成商品或劳务价格组成部分的,而只是作为其价格之外的一个附加额,称为价外税。

5.税收制度: 简称税制,是国家为取得财政收入而制定的调整国家与纳税人在征税与纳税方面权力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主要包括税收法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等内容。

6.税基:即课税基础,是指税制中计算税额的基础或依据,简称计税依据。

7.边际税率: 是指随着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税基所带来的税收增加额。

8.免征额: 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9 .课税对象: 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

10直接税:凡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归属于直接税。

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

11间接税:税负能转嫁给他人的税收归为间接税。

12.社会保险税: 是以纳税人的工资和薪金所得作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收,它要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

11.税目: 是指税法对课税对象的细化所形成在具体征税品种和项目。

税目规定了一个税种和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13.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 是指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运用收政策有意识地调整经济活动的水平,消除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

14自动稳定的税收政策:是指税收制度本身能够对经济波动有较强的适应性,税收随着经济的波动而增加或减少,自动地影响社会需求的变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波动。

15.税率: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

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16.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种税。

2019电大公共行政学第十二章自测答案

2019电大公共行政学第十二章自测答案

2019电大公共行政学第十二章自测答案公共行政学第十二章自测答案1、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中央预算2、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税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生效的日期是()。

2021年1月11日4、按照不同的政府级别,公共预算可分为()。

地方公共预算, 中央公共预算5、在我国,根据国家职能的区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

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其他支出6、政府采购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等阶段。

确定采购需求, 选择采购方式, 签订采购合同, 履行采购合同, 效益评估7、按照公共预算内容的分合程度,公共预算可分为()等子预算。

经费预算, 公共投资预算,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8、按照预算的编制程序,公共预算可分为()。

临时预算, 正式预算, 追加预算9、按照公共预算编制范围和预算技术组织形式的不同,可将公共预算分为()。

单式预算, 复式预算10、预算草案审核的主要内容是()。

政策审核, 指标审核, 体制审核, 技术审核11、税收的基本特征有()。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12、按照税制结构的单一性与复杂性来划分,可分为()。

单一税制, 复合税制13、按照税收的征收办法或税额的确定方法,可分为()。

定率税, 配赋税14、按照税收管理权限,可将税收分为()。

中央税,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地方税15、公共财政具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政府是公共财政的分配主体;(2)公共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3)公共财政具有强制性和补偿性。

16、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1)优化资源配置职能;(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3)稳定经济增长职能。

17、简述优化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1)将资源配置于无法按付费原则经由市场配置的公共部门;(2)将资源配置于具有自然垄断倾向而不宜由市场配置的非竞争性商品和行业;(3)将资源配置于具有高风险,且预期收益不确定,但对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4)将资源配置于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私人部门无力投资的基础产业和部门。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B1. 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2.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指为提高办公效率而建立的,面向特定工作部门,支持其综合办公业务的集成化信息系统.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都不清楚,决策目标也不够明确,对决策的结果也不能控制和预测.4,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C1,层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次的数额.2.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3.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在分配的过程.4.创新型组织:认为通过持续学习创新是一种组织功能,而不是创意活动和脑力激荡.创新应该成为组织流程,并能产生持续的新价值.创新应该是在每个部门进行,整个组织就像爵士乐队一样发挥即兴演奏的效果.5.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D1.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地方分权制:也称多元制和分离制.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些行政权授予下级政府,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和自主权的行政体制3.单向沟通:是一种一方只发出信息,另一方只接收信息而不反馈信息的沟通.故亦称无反馈沟通.4.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F1.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3.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4.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5.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6.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的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7.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的风险.G1.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2.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3.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4.公共行政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5.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6.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7.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8.公开招标采购:是指采购方通过公开程序,以招标公告的形式,邀请所有有兴趣的,不确定的供应商参加投标的采购方式.9.公众监督:是指让公民参与到司法机关,检察机关,政府机关及其他事业机关的相关事务之中去,充分发挥公民的监督作用,实现权利制约权力以防治腐败.10.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11.国家公务员的任用:是指用人单位根据用人条件和用人标准,按照法定的程序和原则,采用一定的方式,选拔和任用国家公务员的过程.12.国家公务员的调配:是指行政组织基于工作培养人才的需要或其他法定的原因,依据法定的管理程序和方法,改变国家公务员的隶属关系或工作岗位,以激发组织活力并达成人事相宜目的的人事管理制度.13.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就是通过有关的培训机构,由具有实际行政工作经验和行政科学理论知识的人员,教导政府公务员掌握和提高行政工作所需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14.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主动的提出解除与其所服务的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申请,并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而辞去所担任的行政职务的制度.15.国家公务员的辞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和事实,由有关行政机关批准,解除国家公务员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制度.16.国家公务员的退休:是指当国家公务员因年老或其他原因而不适宜继续工作时,由政府机构发给该国家公务员一定的退休金,并使之退出政府公务职位的制度.17.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管理权限,根据国家公务员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确定的考核内容,原则,方法,形式和程序对所属国家公务员进行的考察与评价制度.18.国家公务员的奖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规定的标准,条件和程序,对在公务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公职人员给予物质,精神嘉奖的人事管理活动. 19.国家公务员的福利:是国家和单位为解决国家公务员生活方面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在工资之外给予经济上帮助和生活上照顾的制度.20.国家公务员的回避: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中,为了防止国家公务员出于某种亲情关系或个人利益,不能秉公执行公务,直至徇私王法,以权谋私,而对其任职和执行公务等做出的事前限制性措施.21.国家预算制度:是国家政权内部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划分财政权限,并且由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财政行为予以根本约束和决定的一种制度. 22.国家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用以反映国家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23.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24.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25.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的专门监督机关,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履行职责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26.广义的公共组织:不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而且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工厂,企业,学校,医院,教会,军队,政党等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27.个人决策: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者一个人所作出的决策.J1.机关行政:就是指综合办事机构对机关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行的自身事务管理.2.机能制:又称职能制,只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3.具体行政环境:是指组织内部的环境.具体公共行政环境包括组织文化和管理对象.4,具体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和内部与外部环境和总和.5.集权制:室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和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6.集体决策:是指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集体所作出的决策.7.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决策者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所进行的决策.K1.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2.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L1.领导:是指社会组织中承担主管职能的个人或集体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依据法律或组织规章制度,行使其职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的影响部属,以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M1.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P1.聘任制:是指根据工作需要,通过签定合同的方式选用外部人员在一定的任期内担任一定的行政领导职务的制度.Q1.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能够确定,决策目标也非常明确,对句册实施的结果也能确定.2.企业家政府: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政管理者,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以低成本,高产出为目标,敢于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僵化官僚体制,取得高绩效的政府.R1.人事行政: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管理.2.人事行政机关:是指根据人事管理职责,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专门承担人事行政业务的组织结构.3.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S1.市场体制:是不经过中央指令而凭借交易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在全体社会范围内对人的行为进行协调的一种制度.2.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3.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4.税收制度:它是规范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具体化.5.事前监督:指的是在某中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6.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也叫跟踪监督.7.事后监督:是对行政行为结束以后所进行的监督活动,是对行政行为结果的监督.8.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组织类型.W1.委员会制: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权不是集中掌握在总统或总理手中,而是由议会产生的委员会集体行使的政府体制.2.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3.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4.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5.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作出决定的过程.X1.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行政执行行政指挥:是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按照既定的决策目标和实施计划,对其部属进行领导,指挥和调度的管理活动.2.行政指挥: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4.行政沟通: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在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层级之间以及各种人员之间所进行的政务信息的交流与传递.5.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6.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7.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精神和规范.8.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法规和规章的行为.9.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10.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11、行政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为了达成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方法和技术等的总称.12.行政程序:是指公共组织处理各种公共事务所必须遵循的时间顺序和步骤或环节,把办理每件事务按照时间的顺序,划分为前后衔接的若干环节或步骤的过程的行政行为..13.行政计划: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和公共利益,益发制定行动方案.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为了高效公平的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14.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16.行政体制:是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17,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18,行政诉讼管辖:是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19.行政区化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20.行政机关档案: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21.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的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22.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23.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24.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25.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是指行政领导者所具备先天的心理和智力,经过后天教育与实践所形成的行政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价值取向,心理特点,文化修养,智慧,能力和品德的综合条件.26.行政决策: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平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的行政行为.27.行政决策体制:是指由承担各项任务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组成的一个组织系统.28.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参与行政决策是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民主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29.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30.行政复议范围: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请求重新审查的行为.31.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32.行政诉讼管辖:是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33.行政追偿:是指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代表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34.行政赔偿:也叫行政赔偿责任追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35.行政赔偿请求人:是指受违法行政行为侵害,依法有权请求行政赔偿的人.36.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代表国家接受行政赔偿请求,参加行政赔偿诉讼,履行行政赔偿义务的机关,其与行政侵权行为人不同,前者专指接受行政赔.偿请求,旅行行政赔偿义务的机关,而后者则指执行公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具体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机关及其工作人员.37.行政赔偿程序:是指行政赔偿请求人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请求行政赔偿,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处理行政赔偿申请,以及法院解决行政赔偿纠纷的步骤,方式,顺序和时限的总和.38.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39.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系统上下级组织间回哦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系统自身旅行职责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40.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41.选择性招标采购:是指通过公开程序,邀请供应商提供资格文件,只有通过资格审查的供应商才能参加后续招标.42.选任制: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选举制度选举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43.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个体,团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结合工作不断学习,不断改变观念和不断创新的过程.44.限制性招标:是指不通过预先刊登公告程序,直接邀请一家或两家以上的供应商参加投标.45.西方国家公务员: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Y1.一般行政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系统外部的宏观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2.一般行政监督:是基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各级政府对其工作部分和工作人员的监督.3.舆论监督:是指公民或社会组织通过公共论坛批评包括权力腐败在内的不良现象.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对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监督.狭义的意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Z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2.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机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3.政府采购:是指政府机构出于履行职责的需要,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活动.4.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5.自然地理环境: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6.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7.中央政府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权力和政府职能的划分,政府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制度的总称.8.侦查监督:是指对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刑事侦查实行的法律监督,即监督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刑事侦查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9.职务犯罪监督:是指检察机关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所实施的监督.10.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的组织程序和组织所规定的正式渠道进行的沟通,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11.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供应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定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财政与税务名词解释及简答汇总

财政与税务名词解释及简答汇总

财政与税务名词解释及简单题汇总1财政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社会总产品价值一部分的经济行为。

2、资源配置是指人的知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在不同用途和不同受益者之间的分配和组合,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部门结构、地区结构等,以取得最佳效率。

3财政收入,又称国家收入,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或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一种货币资金,是用货币表示的一部分社会总产品价值。

4财政支出,又称国家支出,是国家为了实现其经济与社会管理职能,取得所需物品和劳务,而对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的支付。

5财政收入规模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个财政年度)财政收入的总水平。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财政实力、国家参与收入分配范围的重要指标。

6、财政支出规模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个财政年度)财政支出的总水平。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满足公共需要的能力和对社会经济发展干预程度与范围的重要指标。

7、财政收入结构是指各种财政收入的比例关系。

它反映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与构成情况。

8、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项财政支出所占的比例。

不同的财政支出结构反映着一个国家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及方向。

9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10流转税是指以商品生产流通的商品销售收入额或提供劳务的营业额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现行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

11所得税是指以纳税人的纯收益额或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

12税收效率指的是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税收收入。

它包括税收的行政效率,税收的经济效率。

13税收制度的含义?税收制度简称税制,它是国家对税收这种无偿、强制和规范性的分配活动以法律或法规形式,制定和颁发的一整套具体课税办法的总称,是规范国家征税和纳税人纳税的法律规范。

它规定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成为双方共同遵守的法律依据。

国际经济法考点

国际经济法考点

名词解释1.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国际组织、不同国家的法人与个人间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

2.涉外经济法立法中的统一制与分流制:所谓统一制是指制定的国内经济立法既适用于国内经济关系,又适用于涉外经济关系。

所谓分流制是指采取内外有别的做法,分别制定不同的法律来调整涉内和涉外的经济关系,国内经济法与涉外经济法二者并行。

3.根本违约:根据CISG第25条规定,所谓根本违约,是指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后果,如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以至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除非违反合同一方并不预知而且一个同等资格、通情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

4. 预期违约:可称为先期违约,是指在合同订立之后,合同义务履行期到来之前,一方表示拒绝履行合同的意图。

5. 托收(collection)是指出口商为向国外的进口商收取货款,开具汇票委托出口地银行通过其在进口地的分行或代理行向进口商收取款项的支付方式。

6. 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 L/C),是指开证银行应开证申请人的要求并按其指示,或为其自身需要,向第三者开立的载有确定金额,在规定期限凭符合信用证条款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

7. 提单是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在接受其承运的货物或把货物装船后,应托运人的请求签发给托运人,证明双方已经签订运输合同,并保证在目的港按照提单所载明的条件交付货物的一种书面凭证。

8. 航次租船合同:是为完成特定航次运输,由船舶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船舶或船舶的部分舱位,装运约定的货物,从一港运至另一港,由承租人支付约定运费的合同。

9.直接投资:是指伴有企业经营管理权和控制权的投资,投资者在海外直接经营企业,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较大的控制权。

10. 海外投资保险制是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提供保证或保险,投资者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后,若承保的政治风险发生,致使投资者遭受损失,则由国内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的制度。

童眼看税作文【小学六年级600字】

童眼看税作文【小学六年级600字】

童眼看税
这天我们的老师在班会上给我们讲了关于税的问题,可是我还是不明白关于税的问题,回家之后,我问爸爸,我爸爸告诉我,税收制度作为规范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法律制度,税收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筹集国家财政收入,二是运用税收政策调节经济、调节分配。

目前中国共有29种税,主要分为七类
比如我家新买了车,爸爸带着我去交税,一共一万多元,我很好奇,为什么买车还要交税啊?爸爸告诉我,这叫税收。

”我更加疑惑了,便接着问:“这些钱都交给谁呢?”爸爸耐心的说:“这些钱都是要给国家的,国家用这些钱来建设我们的家园,像老年人享用的老年卡,老师的工资还有你们学习上的一些费用都是国家税收得来的钱,又比如说国家发展政治、经济、国防、科学、文化、卫生、教育等事业。

为了让人民生活更舒适,我们需要造更多公告设施,为了让少年一代能肩负起建设祖国重任;我们需要完善的教学事业……而这一切的投入都要靠税收来支撑。

”听爸爸这么一说,我才懂得了税收。

我这才想起我爸爸的单位每年都要把一些钱交给银行,这些都是为了交税,国家的国库就是这样一分一角积少成多的积起来的。

在社会中,正是因为有纳税人勤勤恳恳地拼搏创业和无私奉献,
正是因为有税务人默默无闻的应收尽收,才有了我们国家经济建设欣欣向荣,人民的安居乐业!朋友们,如果你愿意共创我们美好的家园,共创美好的小康社会,那么你还犹豫什么呢,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依法纳税,诚信纳税!。

税法总结第一章

税法总结第一章

税法的概念税法的定义: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他是国家及纳税人依法征税、依法纳税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税收法律关系:税收的法律关系是税法所确认和调整的,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各级政府之间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1.权利主体(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及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一方是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责的国家行政击鼓,包括国家各级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另一方是履行纳税义务的主体,包括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在华的外国企业、组织、外籍人、无国籍人,以及在华虽然没有机构、场所但又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企业或组织,是采取属地兼属人的原则确定的,主体双方平等,但是权利与义务不对等)2.权利客体(税收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也就是征税对象)3.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权力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义务,税务机关的权利只要表现为依法进行征税、税务检查以及对违章者进行处罚,其义务主要是向纳税人宣传、咨询、辅导解读税法,及时把征收的税款解缴国库,依法受理纳税人对税收争议的申诉,纳税义务人的权利主要有多缴税款申请退还权、延期纳税权、依法申请减免税权、申请复议和提起诉讼权等,其义务主要是按税法规定办理税务登记、进行纳税申报、接受税务检查、依法缴纳税款等)税法的构成要素:税法的构成要素是指各种单行税法具有共同的基本要素的总称。

首先,税法构成要素既包括实体性的,也包括程序性的;其次,税法构成要素是所有完善的单行税法都共同具备的,仅为某一税法所单独具有而非普遍性的内容,不构成税法要素。

1.总则(主要包括立法依据、立法目的、适用原则等)2.纳税义务人(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以。

代扣代缴义务人,虽不承担纳税义务,但依照有关规定,在向纳税人支付收入、结算货款、收取费用时有义务代扣代缴其应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税收制度概述(1)

税收制度概述(1)
• 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即按照一 定标准从征税对象总额中预先扣除的数额,免征额部分不 征税,只就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税收制度概述(1)
• 1.2.7违章处理
• 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所采取的教育处罚措施。 它是维护国家税法严肃性的一种必要措施。
• 税收法令的违章行为,一般有偷税、欠税、抗税和骗税四 种情况。违章行为的界定及其处罚的具体规定为:
税收制度概述(1)
• 2.扣缴义务人 • 是指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家
交纳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 税法规定,税务机关应付给扣缴义务人所代扣、代收税款
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同时,扣缴义务人也必须依法履行代 扣、代收税款义务。如果不履行义务,就要承担相应的法 律责任。 • 3.负税人 • 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或个人。
税收制度概述(1)
• 1.偷税。偷税是指纳税人有意识地采取非法手段,不按 税法规定交纳税款的违法行为。如:伪造或涂改凭证、账 册、报表以及转移资产或收入等手段,隐匿应税项目、数 量、金额;乱摊成本、费用或擅自提高开支标准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征
管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
税收制度概述(1)
• 1.1.1.1广义的税收制度和狭义的税收制度 • 1. 广义的税收制度是指税收的各种法律制度的总称,包
括国家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税收管理体制、税收征收管 理制度以及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 • 2.狭义的税收制度是指国家的各种税收法规和征收管理 制度,包括各种税法法律法规、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 和其他有关的税收规定等。
税收制度概述(1)
• 1.1.2税收制度与税法

仿真企业税费业务实训平台研建

仿真企业税费业务实训平台研建

现更多的动态互动,最终做到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减少各个部门之间重复提供或生成同一数据而带来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

3.3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财务及相关业务一体化建设,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业务系统都是一体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担负着及时、准确提供管理信息的重任。

这不仅仅对财务人员,也对每一个参与经营管理的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

要建立一套与财务信息化相适应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不断加强对全体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的培养,提升员工的一体化管理理念,提高相关的业务素质,使其尽快掌握系统操作技能,主动适应工作方式的转变。

4结束语集团公司系统内正在试行的一体化系统是基于Ora-cleEBS套件的基础,结合集团公司前期调研与实施成果,经过二次开发得出的。

目前,系统尚处在初级的应用阶段,没有把客户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行政管理、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资产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的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整合在一起,做到业务流、资金流、物流的全面统一和整合;也没有实现企业间系统的集成。

所以信息化建设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1](美)迈克尔·多恩.迎接旋风:SAP世界初学者指南[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2]黄素英,王周敬.面向对象框架在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26).[3]敖鸿.关于推进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探讨.中国总会计师,2010.[4]顾红建.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思考.现代商业,2010.[5]李培涛.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及其优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0.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体现,是国家处理税收分配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它与会计、管理等经济事务密切关联。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企业通过数据电文方式进行税费申报已是当下纳税申报方式的主流,也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税收是国家的财经命脉

税收是国家的财经命脉

税收是国家的财经命脉,也是一项重要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本文虽没有具体叙述如何开展税收工作,但对税收工作的重要意义,作了简明的阐述:强调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税收对构建当前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杠杆作用;税收能促进国家繁荣,人民富强;税收就在我们身边等重要的现实意义简明的勾勒出来,清晰地显示在人们面前。

“每个有收入的公民都要依法向国家纳税,这是公民的应尽义务,不得偷税漏税。

国家将这笔税收用来办公益事业,这叫取之于民,用之与民。

”税收——支撑起社会主义的这座“大厦”。

原来税收就在我们身边,它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税收制度作为规范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法律制度,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税收制度是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保障征税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方面,任何国家都有权对其管辖权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行使征税权力。

而征税权力的行使最终都要通过税收制度反映出来,没有相应的税收制度,国家征税就缺乏必要的依据,税收收入的取得就没有保障。

所以,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在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指导下,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对满足国家财政需要、充分维护国家的经济政治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税收制度不完善或不健全,国家的征税权力就很难充分发挥出来,税收应有的职能作用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二)税收制度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体现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必然会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在总经济政策下,还需制定相关的分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

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均需依赖于相应的经济制度的确定,税收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通过制定税收制度,可以把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策,如对鼓励发展或优先发展的产业、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公平税负、合理负担、促进平等竞争等经济政策在各项具体的税收法律规定中体现出来。

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作为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和调节的重要经济杠杆,其调节作用的发挥,也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税收制度的基础之上。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1、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就是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活动,它是社会公众的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与模式。

2、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指不同级次的政府之间以及同一级次的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的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

3、税收效应: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作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

4、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

5、税负转嫁:指纳税人在名义上缴纳税款之后,通过改变价格的方式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一种经济现象。

6、经济归宿:是指课税后,经过各种经济调整或经过转嫁税收的最终归宿。

7、政府预算:是由财政收支一览表为主要内容所构成的政府财政资金的年度基本收支计划,是反映政府收支数量与结构的法律性文件。

8、税收制度:税收制度,简称“税制”。

它是规范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具体化。

9、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状态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逆向调节的财政政策。

10、政府采购: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活动或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以公开招投标为主要方式,运用财政资金在国内外市场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行为。

11.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2分)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1分)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

(1分) 12.社会保障支出: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向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生活面临临时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支出。

(4分)13. 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上以上的预算,(2分)通常包括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税法概述

税法概述

税法一、税法的概念税法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税方面的权利以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税法是国家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行为准则,其目的是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税收秩序,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税法与税收制度密不可分,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税收制度则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一)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对具体纳税人,既不需要直接偿还,也不付出任何形式的报酬,纳税人从政府支出所获利益通常与其所支付的税款不完全成一一对应的比例关系。

税收的无偿性是相对的,国家收取的税款虽未当时支付对价,但以后会用取得的税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通过法律形式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强制性分配,而非纳税人的一种自愿交纳,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会受到法律制裁。

(三)税收的固定性是指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对什么征税及其征收比例等税制要素,并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二、税法的作用(一)税法的社会经济作用1.税法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法律保障;2.税法是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法律手段;3.税法对维护经济秩序具有重要作用;4.税法能有效地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5.税法是维护国家权益,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可靠保证。

(二)税法的法律规范作用1.税法的指引作用;2.税法的评价作用;3.税法的强制作用;4.税法的教育作用;5.税法的预测作用。

三、税收法律关系税收法律关系是税法所确认和调整的,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各级政府之间,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一)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1、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税收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与者。

是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征税主体是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责的国家行政机关,包括国家各级税务机关、海关和财政机关。

第二章 税收制度

第二章 税收制度


2.超额累进税率
特 点
1 计算方法较复杂,数额越大,等级越多,计算步骤越多 2 累进幅度比较缓和,税收负担较为合理

2.超额累进税率
[例2.3] 纳税人钱某,全年应纳税所得额3501元,改为采用超额累 进计算(见下表),计算其应纳税额。
解:第一级:1000×10%=100(元) 第二级:(3500-1000)×20%=500 (元) 第三级:(3501-3500)×28%=0.28 (元) 应纳税额=100+500+0.28=600.28 (元) 例3与例2相比,对相同数额的应纳税所得额来说,超额累进的税负要比 全额累进的税负轻(要少负担380元),也就是说超额累进率的累进幅度 比较缓和,更能体现合理税负的原则。


与纳税义务人相关的概念
代扣代缴义务人: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人中扣除其应 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单位或个人。 代收代缴义务人:有义务借助与纳税人的经济交往而向纳 税人收取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单位。如受托加工单位。 代征代缴义务人:因税法规定,受税务机关委托而代征税 款的单位和个人。如我国车船税由保险机构代征代缴。
七、服务业
八、转让无形资产 九、销售不动产
5%
5% 5%



三、税率概念 税率是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的征收比率或征收额度, 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也是衡量税负轻重与否的重要 标志,因而它是体现税收政策的中心环节。 我国税率的设计,主要是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和财政需 要,产品的盈利水平和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以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兼顾国家、部门、企业的利 益为目的,做到合理负担,取之适度。 税率的设计原则如下表所示:
二、税法的概念

中国税制-第一章-税收制度概述

中国税制-第一章-税收制度概述

1.2.7违章处理
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所采取 的教育处罚措施。它是维护国家税法严肃 性的一种必要措施。 税收法令的违章行为,一般有偷税、欠税、 抗税和骗税四种情况。违章行为的界定及 其处罚的具体规定为:




1.偷税。偷税是指纳税人有意识地采取非法手 段,不按税法规定交纳税款的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 规定: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 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 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征管法》第六十四条规定: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由税 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1.1.1.2广义的税收制度的四个层次
1.税收法律:是指享有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照法 律程序制定的有关税收分配活动的基本 制度。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 力仅次于宪法,而高于税收法规、规章。 2.税收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根据其职权或国家最高权力 机关的授权,依据宪法和税收法律,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制定的有关税 收活动的实施的规定或办法。其效力低于宪法、税收法律,而高于税 务规章。 3.税务规章:是指根据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在国家税务总局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对税务机关、纳税 人、扣缴义务人及其税务当事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税收规范性文件]。 4.税务行政规范:是对税务机关制定和发布的除税务规章以外的其 他税务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统称,多表现为税务机关对法律、行政法规 和规章的说明及阐述,是对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含义、界限以及 税务行政中具体应用相关法律规范所做的说明。


税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反映具体的征税范围, 体现征税的广度。在税收制度组成要素中规定税 目,是征税技术上的需要,它是划分征免界限和 征税高低界限的准绳。 计税依据是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税标准。有 的税种的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基本一致,如各种 所得税,所得税征税对象是所得,计税依据是应 纳税所得额。但有的税种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则 不一致,如营业税,营业税的征税对象是应税劳 务,计税依据则是提供应税劳务取得的营业额。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公共管理学名词解释

1.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2.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指为提高办公效率而建立的,面向特定工作部门,支持其综合办公业务的集成化信息系统.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都不清楚,决策目标也不够明确,对决策的结果也不能控制和预测.4,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C1,层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次的数额.2.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3.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在分配的过程.4.创新型组织:认为通过持续学习创新是一种组织功能,而不是创意活动和脑力激荡.创新应该成为组织流程,并能产生持续的新价值.创新应该是在每个部门进行,整个组织就像爵士乐队一样发挥即兴演奏的效果.5.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D1.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2,地方分权制:也称多元制和分离制.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些行政权授予下级政府,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和自主权的行政体制14.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F1.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3.xx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4.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5.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6.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的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7.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的风险.G1.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2.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4.公共行政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5.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6.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7.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臵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8.公开招标采购:是指采购方通过公开程序,以招标公告的形式,邀请所有有兴趣的,不确定的供应商参加投标的采购方式.9.公众监督:是指让公民参与到司法机关,检察机关,政府机关及其他事业机关的相关事务之中去,充分发挥公民的监督作用,实现权利制约权力以防治腐败.10.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11.国家公务员的任用:是指用人单位根据用人条件和用人标准,按照法定的程序和原则,采用一定的方式,选拔和任用国家公务员的过程.12.国家公务员的调配:是指行政组织基于工作培养人才的需要或其他法定的原因,依据法定的管理程序和方法,改变国家公务员的隶属关系或工作岗位,以激发组织活力并达成人事相宜目的的人事管理制度.13.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就是通过有关的培训机构,由具有实际行政工作经验和行政科学理论知识的人员,教导政府公务员掌握和提高行政工作所需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14.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主动的提出解215.国家公务员的辞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和事实,由有关行政机关批准,解除国家公务员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制度.16.国家公务员的退休:是指当国家公务员因年老或其他原因而不适宜继续工作时,由政府机构发给该国家公务员一定的退休金,并使之退出政府公务职位的制度.17.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管理权限,根据国家公务员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确定的考核内容,原则,方法,形式和程序对所属国家公务员进行的考察与评价制度.18.国家公务员的奖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规定的标准,条件和程序,对在公务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公职人员给予物质,精神嘉奖的人事管理活动.19.国家公务员的xx:是国家和单位为解决国家公务员生活方面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在工资之外给予经济上帮助和生活上照顾的制度.20.国家公务员的回避: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中,为了防止国家公务员出于某种亲情关系或个人利益,不能秉公执行公务,直至徇私王法,以权谋私,而对其任职和执行公务等做出的事前限制性措施.21.国家预算制度:是国家政权内部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划分财政权限,并且由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财政行为予以根本约束和决定的一种制度.22.国家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用以反映国家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23.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24.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25.xx的行政监督: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的专门监督机关,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履行职责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行政事务的机构.27.个人决策: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者一个人所作出的决策.J1.机关行政:就是指综合办事机构对机关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行的自身事务管理.2.机能制:又称职能制,只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3.具体行政环境:是指组织内部的环境.具体公共行政环境包括组织文化和管理对象.4,具体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和内部与外部环境和总和.5.集权制:室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和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 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6.集体决策:是指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集体所作出的决策.7.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决策者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所进行的决策.K1.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2.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L1.领导:是指社会组织中承担主管职能的个人或集体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3M1.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P1.聘任制:是指根据工作需要,通过签定合同的方式选用外部人员在一定的任期内担任一定的行政领导职务的制度.Q1.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能够确定,决策目标也非常明确,对句册实施的结果也能确定.2.企业家政府: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政管理者,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以低成本,高产出为目标,敢于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僵化官僚体制,取得高绩效的政府.R1.人事行政: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管理.2.人事行政机关:是指根据人事管理职责,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专门承担人事行政业务的组织结构.3.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S1.市场体制:是不经过中央指令而凭借交易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在全体社会范围内对人的行为进行协调的一种制度.2.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臵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3.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4.税收制度:它是规范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具体化.5.事前监督:指的是在某中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6.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也叫跟踪监督.7.事后监督:是对行政行为结束以后所进行的监督活动,是对行政行为结果的监督.8.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组织类型.W1.委员会制: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权不是集中掌握在总统或总理手中,而是由议会产生的委员会集体行使的政府体制.2.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3.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4.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5.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作出决定的过程.X1.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4调度的管理活动.2.行政指挥: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4.行政沟通: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在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层级之间以及各种人员之间所进行的政务信息的交流与传递.5.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6.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7.行政xx: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精神和规范.8.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法规和规章的行为.9.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10.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11、行政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为了达成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方法和技术等的总称.12.行政程序:是指公共组织处理各种公共事务所必须遵循的时间顺序和步骤或环节,把办理每件事务按照时间的顺序,划分为前后衔接的若干环节案.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为了高效公平的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臵,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14.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16.行政体制:是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臵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17,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18,行政诉讼管辖:是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19.行政区化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臵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20.行政机关档案: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21.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的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22.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23.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24.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5xx,xx,能力和品德的综合条件.26.行政决策: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平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的行政行为.27.行政决策体制:是指由承担各项任务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组成的一个组织系统.28.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参与行政决策是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民主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29.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30.行政复议范围: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请求重新审查的行为.31.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32.行政诉讼管辖:是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33.行政追偿:是指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代表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34.行政赔偿:也叫行政赔偿责任追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35.行政赔偿请求人:是指受违法行政行为侵害,依法有权请求行政赔偿的人.赔偿请求,旅行行政赔偿义务的机关,而后者则指执行公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具体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37.行政赔偿程序:是指行政赔偿请求人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请求行政赔偿,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处理行政赔偿申请,以及法院解决行政赔偿纠纷的步骤,方式,顺序和时限的总和.38.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39.狭义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系统上下级组织间回哦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系统自身旅行职责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40.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41.选择性招标采购:是指通过公开程序,邀请供应商提供资格文件,只有通过资格审查的供应商才能参加后续招标.42.选任制: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选举制度选举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43.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个体,团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结合工作不断学习,不断改变观念和不断创新的过程.44.限制性招标:是指不通过预先刊登公告程序,直接邀请一家或两家以上的供应商参加投标.45.西方国家公务员: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Y1.一般行政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系统外部的宏观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2.一般行政监督:是基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各级政府对其工作部分和工6良现象.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对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监督.狭义的意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Z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2.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机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3.政府采购:是指政府机构出于履行职责的需要,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活动.4.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5.自然地理环境: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臵和自然状况.6.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7.中央政府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权力和政府职能的划分,政府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制度的总称.8.侦查监督:是指对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刑事侦查实行的法律监督,即监督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刑事侦查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9.职务犯罪监督:是指检察机关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所实施的监督.10.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的组织程序和组织所规定的正式渠道进行的沟通,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定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12.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作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1、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国开《税收基础》学习网形考参考答案

国开《税收基础》学习网形考参考答案

税收基础•形考任务1(25分)一、单选题(共10题)。

2.若某税种适用20%的比例税率,按规定应税收入超过2万元的部分,按应纳税额加征五成,应税收入超过5万元的部分,按应纳税额加征十成。

当某纳税人收入为8万元时,其应纳税额为()。

A.L6万B2.2万C,2.5万D.3.2万正确答案:C3.按照现行规定,下列各项中必须被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的是()。

A.年应税销售额60万元的汽车修理厂B.年不含税销售额90万元以上的从事货物批发的纳税人C.年不含税销售额为30万元以下的其他个人D.年不含税销售额为50万元以下的成品油加油站正确答案:C4.某市电视机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2x年4月销售电视机,向某代理商销售2000台,由于量大,给对方5%折扣,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单价2000元/台,在备注栏注明了折扣额,向某商场销售100台,不含税售价2200元/台,当月取得进项税专用发票注明的税款为10万元(已认证),当月应纳增值税()万元。

A.38.65B.40.37C.42.34D.44.86正确答案:D5.下列选项中,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登记管理表述正确的是()。

A.个体工商户不得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登记B.新登记为一般纳税人的小型商贸批发企业实行纳税辅导期管理的期限为6个月C.登记一般纳税人的经营期是指在纳税人存续期内的连续经营期间,不含未取得销售收入月份D.除另有规定外,纳税人一经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正确答案:D6.按照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从事热力、电力、燃气、自来水等公用事业的增值税纳税人收取的一次性费用,一律征收增值税B.一般纳税人购买或销售免税货物所发生的运输费用,可以根据运输部门开具的运费结算单据所列运费金额,依照7%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抵扣C.除邮政部门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发行报刊征收增值税D.有出口卷烟权的生产企业出口的卷烟一律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正确答案:C7.出租车公司向使用本公司自有出租车的出租车司机征收的管理费用,按照增值税的()项目计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税收制度作为规范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法律制度,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税收制度是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保障征税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方面,任何国家都有权对其管辖权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行使征税权力。

而征税权力的行使最终都要通过税收制度反映出来,没有相应的税收制度,国家征税就缺乏必要的依据,税收收入的取得就没有保障。

所以,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在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指导下,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对满足国家财政需要、充分维护国家的经济政治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税收制度不完善或不健全,国家的征税权力就很难充分发挥出来,税收应有的职能作用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二)税收制度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体现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必然会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在总经济政策下,还需制定相关的分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

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均需依赖于相应的经济制度的确定,税收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通过制定税收制度,可以把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策,如对鼓励发展或优先发展的产业、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公平税负、合理负担、促进平等竞争等经济政策在各项具体的税收法律规定中体现出来。

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作为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和调节的重要经济杠杆,其调节作用的发挥,也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税收制度的基础之上。

(三)税收制度是国家处理税收分配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税收分配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如,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等等。

再加上国家征税不能是随意性的,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税收法律制度,并在此制度当中将国家处理各项分配关系的政策加以规范,使其具体化。

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税收制度,也使税务机关征税和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有了法律依据。

总之,税收制度是税收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实现的基础,没有税收制度,征税机关就缺乏行使征税权力的依据,纳税人也无法正常履行纳税义务。

同时,没有税收制度,国家的经济政策也很难得以实现,国家的财政收入就很难及时足额地筹集上来,税收调节的功能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由此可见,税收制度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确实不可缺少,健全和完善税收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税收的意义税收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筹集国家财政收入,二是运用税收政策调节经济、调节分配。

目前,国家的财政收入有95%来自于税收(其他主要是各种行政收费)。

2005年全国税收收入总额是30688亿元。

税收部门将税款征收入库后,由财政部门提出财政预算,用于国家建设和各项公共事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了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必须动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进行干预。

税收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

例如,可以通过不同税率的调整,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行业加快发展,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

国家现在实行了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许多税收优惠政策,调节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各个具体税种进行的归类,即将具有相同属性的税种归成一类,以区别于其它具有不同属性的税类。

一国的全部税种,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划分为若干类别。

如,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可以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目的税;以税收的交纳形式为标准,可以分为实物税、劳役税和货币税;以税收的不同计税依据为标准,可以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以税负是否容易转嫁为标准,可以分为直接税与间接税;以税收课征持续时间为标准,可以分为经常税和临时税;以税负的分配方法为标准,可以分为定率税和配赋税;以税收的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归属为标准,可以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以税收的征收目的为标准,可以分为一般税和特别税;以税收课征的客体为标准,可以分为对物税和对人税。

对税收进行合理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制定税制的基本方法之一,有利于分析税收发展的演变规律、有利于与各国税制进行比较,有利于研究税制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合理设计税收负担、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与税收收入。

税收制度的意义税收制度作为规范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法律制度,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税收制度是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保障征税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方面,任何国家都有权对其管辖权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行使征税权力。

而征税权力的行使最终都要通过税收制度反映出来,没有相应的税收制度,国家征税就缺乏必要的依据,税收收入的取得就没有保障。

所以,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在经济政策和税收政策的指导下,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对满足国家财政需要、充分维护国家的经济政治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税收制度不完善或不健全,国家的征税权力就很难充分发挥出来,税收应有的职能作用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二)税收制度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体现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必然会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在总经济政策下,还需制定相关的分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等。

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均需依赖于相应的经济制度的确定,税收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通过制定税收制度,可以把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策,如对鼓励发展或优先发展的产业、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公平税负、合理负担、促进平等竞争等经济政策在各项具体的税收法律规定中体现出来。

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作为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和调节的重要经济杠杆,其调节作用的发挥,也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税收制度的基础之上。

(三)税收制度是国家处理税收分配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税收分配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如,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积累与消费之间的关系,等等。

再加上国家征税不能是随意性的,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税收法律制度,并在此制度当中将国家处理各项分配关系的政策加以规范,使其具体化。

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税收制度,也使税务机关征税和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有了法律依据。

总之,税收制度是税收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实现的基础,没有税收制度,征税机关就缺乏行使征税权力的依据,纳税人也无法正常履行纳税义务。

同时,没有税收制度,国家的经济政策也很难得以实现,国家的财政收入就很难及时足额地筹集上来,税收调节的功能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由此可见,税收制度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确实不可缺少,健全和完善税收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税收筹划的意义(1)有助于抑制偷、逃税行为,强化纳税人的法律意识。

作为纳税人,谁都希望减轻税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但如何减轻税负,方法、手段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如果有不违法的方法可以选择,自然不应做违法之事的。

(2)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

纳税人根据税法中税基和税率的差别,根据税收的各项优惠政策进行投资决策、企业制度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等,尽管在主观上是为了减轻负担,但是客观上却是在国家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下,逐步走向了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道路。

(3)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管理水平。

资金、成本、利润是企业经营管理和会计管理的三要素,节税筹划就是为了实现资金、成本、利润的最优效果。

(4)从长远和整体看,节税筹划不仅不会减少国家的税收总量,甚至可能增加国家的税收总量。

节税筹划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贯彻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企业进行节税筹划,虽然降低了税负,但是随着产业布局的合理,可以促进生产进一步发展,企业收入和利润增加了,从整体和发展上来看,国家的税收收入也将同步增长,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紧密、有机的结税收的涵义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马克思指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

恩格斯指出:“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

”19世纪美国大法官霍尔姆斯说:“税收是我们为文明社会付出的代价。

”这些都说明了税收对于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

税收的特征税收与其他分配方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习惯上称为税收的“三性”。

1、税收的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是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凭借政权力量,依据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政令来进行强制征收。

负有纳税义务的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国家强制性的税收法令,在国家税法规定的限度内,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税收具有法律地位的体现。

强制性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税收分配关系的建立具有强制性,即税收征收完全是凭借国家拥有的政治权力;另一方面是税收的征收过程具有强制性,即如果出现了税务违法行为,国家可以依法进行处罚。

2、税收的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通过征税,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收入转归国家所有,国家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或代价。

税收的这种无偿性是与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进行收入分配的本质相联系的。

无偿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政府获得税收收入后无需向纳税人直接支付任何报酬;另一方面是指政府征得的税收收入不再直接返还给纳税人。

税收无偿性是税收的本质体现,它反映的是一种社会产品所有权、支配权的单方面转移关系,而不是等价交换关系。

税收的无偿性是区分税收收入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重要特征。

3、税收的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税收是按照国家法令规定的标准征收的,即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目、税率、计价办法和期限等,都是税收法令预先规定了的,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试用期间,是一种固定的连续收入。

对于税收预先规定的标准,征税和纳税双方都必须共同遵守,非经国家法令修订或调整,征纳双方都不得违背或改变这个固定的比例或数额以及其他制度规定。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统一的整体。

其中,强制性是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强有力保证,无偿性是税收本质的体现,固定性是强制性和无偿性的必然要求。

在国家产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财政。

在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最早出现的财政征收方式是“贡”,即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王。

当时,虽然臣属必须履行这一义务,但由于贡的数量,时间尚不确定,所以,“贡”只是税的雏形。

而后出现的“赋”与“贡”不同。

西周,征收军事物资称“赋”;征收土产物资称“税”。

春秋后期,赋与税统一按田亩征收。

"赋"远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

但事实上,国家征集的收入不仅限于军赋,还包括用于国家其他方面支出的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