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及课文讲解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63ba70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5.png)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七下第五单元【教学目标】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的情感。
1. 运用想象、比较、联系实际、批注赏析等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中蕴含的哲理。
2. 学习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现实意义,练习引用诗句。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的情感。
2.运用想象、比较、联系实际、批注赏析等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运用想象、比较、联系实际、批注赏析等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哲理。
【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的情感。
2. 运用“设身处地”的想象和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1.运用“设身处地”的想象和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中蕴含的哲理。
2.运用批注赏析的方法体会诗句的妙处,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难点:运用“设身处地”的想象和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一、学习《登幽州台歌》板块一:了解作者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互说互讲自己查找的有关陈子昂的相关资料。
然后师生交流。
齐读老师对陈子昂生平的归纳:慷慨任侠,十八立志,闭门绝友,苦读书。
二十四岁,进士及第,名震京都,显奇才。
三十九岁,随军征战,谏言遭贬。
独登台。
四十四岁,羸疾家居,遭人陷害,死狱中。
预设:1.陈子昂(约659—702)唐代文学家。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二十四岁举进士,授右拾遗。
两次戍边,对边防颇有远见。
2.“才名括天地”,被誉为“唐之诗祖”。
“体弱多病”“素羸疾”。
板块二:译说诗句学生活动:学生齐读诗边的注释:[悠悠][怆然][涕]。
老师补充注释:[古人] 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即指求贤若渴的燕昭王、礼遇田光和荆轲的燕太子丹等人,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对贤能之士价值的认可和重用。
[来者] 指未来的贤明君主。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23cc5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d.png)
1.深入阅读五首古代诗歌,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每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模仿其风格和表现手法,创作一首新诗,体现你对古代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3.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更多关于古代诗歌的知识,如诗人故事、诗歌背景等,进行整理和分享,提高对古代诗歌的了解。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4.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首诗歌的讨论。
2.各小组针对所负责的诗歌,从内容、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d.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实践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及时反馈。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c.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对比五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碰撞思维火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朗读比赛、诗词接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d7595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6.png)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古代诗歌五首》。
详细内容包括:《登飞来峰》、《望岳》、《赤壁》、《泊船瓜洲》和《游山西村》这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古代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赤壁》和《泊船瓜洲》两首诗的理解与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
3. 诗歌解析:(1)教师逐句解析《登飞来峰》、《望岳》、《游山西村》三首诗,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针对《赤壁》和《泊船瓜洲》两首诗,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中的意境和哲理。
4. 例题讲解:以《望岳》为例,讲解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五首2. 五首诗歌的作者、和主题思想3. 诗歌的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五首诗歌中选取一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鉴赏分析。
2. 答案要求:内容完整,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语言流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解析过程中的难点诗《赤壁》和《泊船瓜洲》的鉴赏。
2. 例题讲解中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3. 作业设计中鉴赏分析的要求和答案标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a7d75f3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8.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帮助学生解决诗歌鉴赏过程中的困惑,了解诗歌的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找到鉴赏诗歌的最佳角度和具体突破口,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规律与方法。
教学设想: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
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
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习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第一课时)
![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367bd3879563c1ec4da710b.png)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领会诗歌中饱含的深沉的情感和哲思,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知人论世,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情感。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读出诗歌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指导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古诗词的教学要求学生在背诵上下功夫,做到当堂成诵。让学生在畅谈人生启示后进行背诵,实则是让诗歌与当下生活契合,更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五、入情景,背诵诗歌
想象一下你就是陈子昂,读出怀才不遇、遭受压抑的悲愤之情,读出个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以及对宇宙无穷的慨叹。
全体起立,做“登台眺望”状,读出“怆然”之情。
教学《登飞来峰》
一、导入
在宋代,也有一位诗人登上高处,极目远眺,抒发了自己独特的感想。他就是宋代诗人、政治家王安石。
1.文学常识介绍。
教案序号:课题:20、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e87b6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a.png)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案: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
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
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
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
课后作业:
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
作者背景内容
(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cda2dc1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66.png)
《古代诗歌五⾸》教学设计【部编新⼈教版七年级语⽂下册(统编教材)】《古代诗歌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代诗歌的学习重在诵读,⽼师要在这⼀课中引导学⽣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以采⽤⾃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要注意体会五⾸诗歌的哲理和蕴含的感情,教学中可以按照“理解基本内容,体会诗⼈情感,补充相关资料,联系⽣活实际”这样的学习线索,帮助学⽣理解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注意落实背诵默写,并引导学⽣学以致⽤。
教学⽬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法。
课前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布置预习,熟读或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第⼀课时⼀、激趣导⼊商汤得伊尹,开五百年基业;⽂王得姜太公,开⼋百年基业;齐桓公得管仲,成其五霸之⾸;三顾茅庐更是历来传颂。
中华⽂明上下五千年,但是真正能够为后世所称道的君⾂佳话,确屈指可数。
君主往往有求贤若渴之感,贤才则往往有知⼰难求之憾。
因此,留下了许多⼲古名句……今天我们⼀起来学习⼀⾸诗歌,陈⼦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作者有怎样的遭遇,⼜有怎样的感慨。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昂请求遣万⼈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昂⼜向武进⾔,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三、整体感知1.播放情境课⽂,让学⽣感受这⾸诗的意境。
登幽州台歌陈⼦昂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627a4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2.png)
4.主题思想:探讨《望岳》中所表达的抱负与理想,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5.诗歌鉴赏:指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对《望岳》进行鉴赏,提高审美能力。
6.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诗歌赏析等。
首先,对于诗歌中一些抽象的表达,如“造化钟神秀”,学生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诗句。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学会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在小组讨论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具趣味性和实际操作性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3.发展思维品质: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解析、赏析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5.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诗人的抱负与理想,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6.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自然景观,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歌韵律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简单的朗读练习,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朗读他们创作的诗歌。
(3)对古代诗歌中用词用句的准确理解,如“割”字在诗中的特殊用法。
(4)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从多个角度对诗歌进行深入分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 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 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221fa0801f69e314332949a.png)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 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燕国的国都,今大兴县。
燕昭王执政后,励精图治,为了使燕国逐渐强大,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广招贤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
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二)作者介绍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他反对唐初靡丽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
他的一些诗,风格苍凉激越,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前驱者。
(三)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燕昭王为广招贤士而建的幽州台,极度苦闷忧愤,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四)体悟感情出示任务: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反馈指导: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时间绵长、空间辽阔)(五)艺术特色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54cd76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d9.png)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五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以《登高》为例,关注诗人对人生、国家命运的感慨。
-以《望岳》为例,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理想的追求。
-以《春望》为例,体会诗人对战争、人民疾苦的关注。
(3)诗歌中的意象解读。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赤壁》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何理解“大江”、“浪淘尽”等意象。
(4)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朗读、示范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突破难点。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教学效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画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会被鼓励分享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如何将诗歌的情感和智慧应用到生活中。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深层含义,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并启发他们如何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汉语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它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它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高》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古代诗歌是如何运用形象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来传达情感的。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配套教案《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配套教案《古代诗歌五首》](https://img.taocdn.com/s3/m/6183341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10.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配套教案《古代诗歌五首》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单元,本单元选入了五首古代诗歌,分别是《春晓》、《宿建德江》、《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渔家傲·秋思》和《江雪》。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们对于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于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诗歌鉴赏能力上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进一步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自己对于文学的热爱和对于美的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把握,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难点: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语言特点、艺术手法等进行讲解和分析。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主动探索和发现诗歌的美。
3.实践法:通过朗读、背诵、写作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于五首诗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对于诗歌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对于古代诗歌的简要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对于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38d78cc77da26924c5b036.png)
20 古代诗歌五首【导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发。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从心灵里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
读熟一首诗,在休闲时间里吟诵一下,就像唱歌一样,心灵上能受益无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这五位大诗人的心灵吧!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1)字音怆然(chuànɡ) 决眦(zì) 夫(fú) 足鸡豚(tún)岱宗(dài zōnɡ) 不畏(wèi) 叩门(kòu)(2)词义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38062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c.png)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练习都进行得不错,但时间上感觉有些紧张。下次我会注意控制好时间,确保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创作。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现代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诗歌之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例如:《登高》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描绘表达情感。
(4)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人生哲理。
-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教学难点
(1)诗歌的朗读与节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价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82a18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d.png)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总结回顾环节,部分学生反馈对课堂所学内容记忆不够深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点,我计划在下节课开始时,进行一个简短的知识回顾,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复习。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基本背景和情感表达。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感慨的诗歌。它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和审美追求。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分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来理解诗人的孤独与对历史的长远考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诗歌背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历史背景介绍来帮助大家理解。
-诗句的赏析方法: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领悟诗人表达意境的技巧。
-诗歌背景与主题思想的联系:了解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国家命运主题。
-创作练习:运用所学句式、修辞手法,创作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古诗。
举例解释:
-朗读技巧:通过对比不同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正确的朗读对表达诗歌情感的重要性。
3.诗句赏析:分析诗句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
4.诗歌背景:介绍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及其创作《登幽州台歌》的背景。
5.主题思想:探讨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6.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登高远望,感慨万千的情感。
7.创作练习:要求学生模仿《登幽州台歌》的句式,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古诗。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f59a4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1.png)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五首古代诗歌,包括《春晓》、《宿建德江》、《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
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歌,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五首古代诗歌,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掌握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使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古代诗歌,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掌握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五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欣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五首古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五首古代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歌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9fc3eb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1d.png)
5.《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诗歌主题及意境;分析五首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及其特点;品味五首诗歌中的名句,体会古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 意境:松下、云深
- 主题:隐士寻访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 押韵:江南、落花
- 情感:相逢喜悦
- 意境:江南春景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 韵律:豪放
- 意象:秋水、长天
- 壮志:未酬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 修辞:比喻
- 意境:狩猎、豪情
- 主题:壮志豪情
```
板书设计要求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同时通过诗歌原文的摘录,增加艺术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板书,学生可以直观地把握每首诗歌的核心内容和情感,便于记忆和理解。
- 《静夜思》:思乡、月色、床前
- 《寻隐者不遇》:隐士、松下、云深
- 《江南逢李龟年》:江南、落花、相逢
- 《渔家傲·秋思》:秋水、长天、壮志
- 《江城子·密州出猎》:狩猎、豪情、壮志
③ 重点句: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 通过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人成长。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古代诗歌基础知识:
学生对五首古代诗歌的作者、背景、主题及意境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们能够熟练地背诵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并能够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通过学习,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格式和结构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a1872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16.png)
七下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具体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凉州词》、《望岳》、《泊秦淮》、《夜雨寄北》五首著名古代诗歌。
通过对这五首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五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通过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朗读、欣赏和分析五首古代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古代诗歌的意境美。
2. 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五首诗歌,注意停顿、语调和节奏。
3.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意图。
4. 诗歌解析:逐句解析五首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意境。
5.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古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如对仗、押韵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登鹳雀楼》的写作技巧,创作一首短诗。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五首》2. 内容:登鹳雀楼凉州词望岳泊秦淮夜雨寄北3. 重点词语:朗读、意境、情感、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五首诗歌中选择一首,分析其意境和情感,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 答案示例:学生答案示例:我选择的是《望岳》。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远望岳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表现了诗人立志攀登高峰,俯瞰众山的雄心壮志。
这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生的豪情壮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及课文讲解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加深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诗歌蕴含的哲理。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
诵读、分析、点拨
(二)本课学法的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分享
(三)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导读
幽州台,即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读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
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活动设计1: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思考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生成预设: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而无法施展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活动设计2: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思考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生成预设: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四)读“情(抒发的感情)、志(表达的志趣)”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也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二、学习《望岳》
(一)导读
泰山,五岳之首。
春秋时,齐国、鲁国两国都可看见泰山。
由于山势高耸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谓神奇秀丽。
山中还常常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
《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
(二)读背景
杜甫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
25岁的他看到泰山,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这首千古名篇。
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活动设计:《望岳》围绕“望”字写,但望的角度不同,望到的景象也不同。
1.首联远望,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读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
2.颔联近望,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读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3.颈联细望,从“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一句读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傍晚鸟儿归巢的景象。
4.尾联想象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想到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从侧面衬托泰山的巍峨高耸。
(四)读“情(抒发的感情)、志(表达的志趣)”
活动设计: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这首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杜甫,年轻的你豪气冲天,登上泰山后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呢?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诗人登上泰山时的心境呢?
生成预设:杜甫登上泰山后,发现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开阔了,禁不住热情地赞美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学习《登飞来峰》
(一)导读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
一诗。
(二)读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亲身登临千寻塔远望,用一览无余的视角来抒发他心中兴奋愉悦的心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点问题。
活动设计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生成预设:立足点是“千寻塔”。
从“千寻”读出塔极高。
从“闻说”一词可以读出诗人并未见到“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
活动设计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这首诗中,“浮云”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呢?
生成预设:诗中“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浮云”出自“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
(四) 读“情(抒发的感情)、志(表达的志趣)”
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的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会到王安石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希望我们能理解这些诗歌表现的哲理,让古代文化精华进入我们的内心,滋润我们的心田。
五、课堂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3首诗。
2.选择感受最深的一首,发挥想象写成一篇散文。
《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讲解
《登幽州台歌》诗句简短,但视野宽阔,意境雄浑。
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着眼于此设题。
在设题时,通过引导诵读和设计情境(“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
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
有些题目设计(比如第一题的第一问)并不要求学生作答,而是给学生一些引导、启发,让学生感悟,寻找阅读(读诗)的感觉。
本题的第二问指向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望岳》高度概括泰山的壮美,并将大自然与诗人的广阔胸怀融合,寄托了他的壮志,其中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歌咏泰山的名句。
《登飞来峰》和《望岳》都涉及“山”,不同的是,《望岳》中的“登”是想象出来的,《登飞来峰》的“登”则是现实的。
《登飞来峰》没有过多写眼前之景,重点写自己登高的感受,最后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富有哲理。
思考探究第二题,勾连这两首诗的共同点(登山后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时可以将这两首诗的异同进行比较。
《游山西村》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写出了山村的景色和农家的情致,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有景色的动静变化,又富有人生的哲理。
《己亥杂诗(其五)》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用陆游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成为名句。
思考探究第三题和积累拓展第四、五题,都重在落实古诗文(尤其是名句)的积累,其中第三题强调理解意思,第四题强调背诵和书写,第五题引导学生实践运用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