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一节 油气初次运移

合集下载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答案).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答案).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油气田:指受构造或地层因素控制的,同一产油面积上的油气藏总和。

2.干酪根: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3.异常地层压力:通常我们把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空隙流体压力称为异常地层压力。

4.油气初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初次运移.5.油层有效厚度:指储集层中具有工业产油能力的那部分厚度。

6.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7.断点组合:把单井的断点联系起来研究整条断层特征的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8.储集单元:一个储集层为一个储集单元。

9.空隙结构: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复杂的孔喉网络的形状,大小,孔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10.压力梯度:指每增加单位高度所增加的压力。

11.地温级度:地温每增高一度时深度的增加值。

12.可采储量: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出来的石油储量。

13.天然气:指在地下岩层中存在的,以烃类为主的气体。

14.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

15.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并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16.油气聚集带:指受背斜带等同一个二级构造单元控制的,具有相似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聚集条件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7.生油岩:凡能生成并提供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

18.储集层:由储集岩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

19.空隙结构: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复杂的孔喉网络的形状,大小,孔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20.标准层:作为划分和对比层位用的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地层。

21.地质储量:地下油层中石油的实际储量。

22.折算压力: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

23.油气藏: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机理的差异

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机理的差异

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机理的差异
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是油气形成后从母质中向储集层或采集层移动的过程。

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渗流机制:初次运移是指油气在岩石母质中的原位生成后,沿着孔隙或裂隙流动到储集层的过程。

初次运移主要依靠孔隙连通性和岩石的渗透性来实现。

相比之下,二次运移是指油气在储集层内发生相态变化或因受到外部力的作用重新分布的过程。

它主要依靠岩石孔隙中的静态毛细力和动态流体驱动力来实现。

2. 运移速度:初次运移速度相对较慢,通常为几百米到数千米的数百万年时间尺度。

而二次运移速度通常更快,可以是千分之一毫米至数十厘米的几十万年时间尺度。

3. 作用力驱动:初次运移主要受天然地层压力驱动,油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

而二次运移则由于外部力的作用,如构造活动、地质应力变化、重力等因素的影响。

4. 温度和压力影响:初次运移过程中,油气往往处于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导致原始油气的组分和性质相对稳定。

而二次运移过程中由于温度和压力条件的变化,油气会发生相态变化,例如油气的溶解和挥发。

综上所述,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机理存在较大差异。

初次运移主要是母质中的油气流动至储集层的过程,依靠孔隙和渗
透性;而二次运移则发生在储集层内部,依靠渗流机制和外部力驱动。

欢迎追问!。

石油地质复习题

石油地质复习题

⽯油地质复习题第1章油⽓⽔⼀、名词解释:1 ⽯油;2⽯油的馏分;3⽯油的组分;4⽯油的⽐重;5⽯油的荧光性;6⽯油的旋光性;7压缩系数;8膨胀系数。

9 天然⽓(狭义);10⽓顶⽓;11湿⽓(⼲⽓);12重烃;11凝析⽓;15临界温度;16临界压⼒;17饱和压⼒;18蒸⽓压⼒;21 油⽥⽔(狭义)22油层⽔;23底⽔;24边⽔25矿化度;26碳同位素差值率;27能源结构;⼆、填空:1、“⽯油”⼀词最早是由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提出来的,记载于。

2、⽯油中的及化合物具萤光性。

3、胶质和沥青质通常组成⽯油中的馏分,它们通常由化合物组成。

4、卟啉是⽯油中的含化合物,⽯油中常见卟啉类化合物可分为卟啉和卟啉;海相⽯油中多卟啉,陆相⽯油多卟啉。

5、⽯油的元素构成主要是和。

6、油⽥⽓与⽓⽥⽓共同的特点是其烃类组成以为主,不同点是油⽥⽓含有较多的。

7、典型的油⽥⽔其⽔型通常为型⽔和型⽔。

8、⽯油中环烷烃主要是员环和员环。

三、选择性填空(每题选择⼀正确答案):1、“⽯油”⼀词我国最早是由⾸先提出的。

A、李冰;B、沈括;C、班固;D、郦道元。

2、我国早在1840年前后,四川天然⽓井的钻采深度就已经达到。

A、2000⽶以上;B、1000⽶;C、5000⽶;D、⼏⼗⽶。

3、⽯油中的化合物不具萤光性。

A、饱和烃;B、芳⾹烃及其衍⽣物;C、⾮烃;D、胶质及沥青质。

的关系是:API值愈⼤,⽯油的⽐重。

A、越⼤;B、⽆变化;C、越⼩;D、可⼤可⼩。

5、卟啉化合物是⽯油中常见的。

A、含氮化合物;B、含硫化合物;C、含氧化合物;D、芳⾹烃族化合物。

6、在有围限的条件下,天然⽓粘度随着温度的升⾼⽽。

A、⽆规律变化;B、⽆变化;C、降低;D、升⾼。

7、划分氯化钙型⽔是根据⽔中。

A、rNa/rCl>1,rNa-rCl/rSO4<1;B、rNa/rCl<1,rCl-rNa/rMg<1;C、rNa/rCl>1,rNa-rCl/rSO4>1;D、rNa/rCl<1,rCl-rNa/rMg>1。

05 油气的运移

05 油气的运移

2、游离相(连续烃相与混合相)
• 游离相是目前大多数学者较为认同的观点。 • 烃源岩进入压实的晚期大量失水,孔、渗均 很低,烃的不断生成提高了烃类在泥质岩中 的饱和度,有时渗透率也增大; • 另外,此时岩石中水基本上是不可动的束缚 水,连续油相或气相运移会受到较小毛管阻 力,需要的临界含油饱和度(油相流动)也会降 低。
• 油气运移是与油气成因紧密联系的。无论是 有机学派还是无机学派,都存在油气运移问 题。只是不同的油气成因理论对油气运移的 方式、动力、途径等主张各异而已。 • 无机成因学派一般认为深大断裂是油气运移 的主渠道; • 有机成因学派则将连通的孔隙、裂缝、断层、 不整合面视为油气运移的路径。
• 在有机学派中,早期成油说对晚期成油说的 责难也主要在油气运移问题上。按早期成油 说的观点,油气形成时沉积物尚未固结成岩 石,仅靠上覆沉积物的压实作用即可实现油 气运移;而对晚期成油说来说,油气运移就 不是那么简单了。
• 当均衡压实时,于1,500m深处只有6%的 孔隙率;而非均衡压实时,则仍保留有 25%的孔隙率。这意味着后者有相当数量 的可作油气运移载体的水存在。
阿赛的 曲线据 古生代 页岩绘 制,可 代表均 衡压实, 迪更生 的曲线 据第三 系泥岩 绘制, 可代表 非均衡 压实
• ③深部段(>4500m),大量生成气态烃,以游 离气相运移可能是最主要的。
油 气 初 次 运 移 的 可 能 相 态
、 引 起 初 次 运 移 的 因 素
III
• 石油在初次运移过程中相态、运移 方式大致可归为水溶运移说和连续 油相运移说。
• 天然气能溶于水,在石油中的溶解 度很大。因此地层中的孔隙水和石 油都可作为天然气运移的载体。天 然气也可呈独立相态运移。 • 引起油气初次运移的可能因素:

油气的初次运移名词解释

油气的初次运移名词解释

油气的初次运移名词解释油气的初次运移是指油气从地质储层向地表运移的过程。

在油气勘探和生产领域中,初次运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理解油气的形成和分布以及勘探开发工作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下面将对与油气初次运移相关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

1. 油气源岩油气源岩是指具有一定有机质含量和热成熟度的沉积岩,其中的有机质经过长期埋藏和高温高压作用,发生热解反应,产生大量的油和气。

常见的油气源岩包括页岩、煤系地层等。

这些岩石中的有机质一般富含藻类、藻类残体、植物碎屑等,是油气形成的主要来源。

2. 贮集层贮集层是指油气在地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储集体,主要由多孔介质和裂缝所组成。

这些储集体可以是沉积层的孔隙中积聚起来的,也可以是构造变形过程中形成的裂隙和节理中积聚起来的。

常见的贮集层包括沙岩、碳酸盐岩等。

3. 渗流渗流是指油气在储集层孔隙或裂缝中的流动过程。

在初次运移过程中,油气通过渗流的作用从高渗透区向低渗透区运移,直至最终聚集形成油气藏。

渗流的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孔隙度、渗透率、黏度等。

4. 主控因素主控因素是指影响油气初次运移过程的主要因素,包括构造、岩性、层序地层、岩石物性、断裂等。

构造是油气运移的基本条件,它决定了油气在地下的分布形式。

岩性决定了岩石的渗透性和孔隙度,直接影响油气的渗流能力。

层序地层描述了沉积相变化的规律,在勘探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5. 地层圈闭地层圈闭是指使油气局限在储集层内无法向外扩散的地下构造或岩石性质。

常见的地层圈闭包括构造圈闭、岩性圈闭、斜坡圈闭等。

地层圈闭是油气初次运移的关键,只有存在有效的圈闭才能形成油气藏。

6. 迁移路径迁移路径是油气从油气源岩向贮集层运移的路径。

它通常是由含油气源岩、层内滞留、上盖层、储集层等组成。

迁移路径的分布对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勘探开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7. 聚集机制聚集机制是指油气在贮集层中逐渐聚集形成油气藏的过程和机制。

常见的聚集机制包括构造聚集、岩性聚集、断层聚集等。

油气初次运移(2)

油气初次运移(2)
1%TOC的烃源岩生烃体积相当 于孔隙度10%页岩孔隙体积的 4.5%-5%(Harwood,1977)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④流体热增压作用 ❖任何流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在封闭的条件下,孔隙流体的热 膨胀,必然造成孔隙压力的增加
L点(已封闭): 压力30MPa 增加(1000m,25℃) 沿等容线增加压力
M点(已封闭): 压力72MPa ❖热增压是异常高压形成的重要因素
(据Baker,1978)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增压作用的相互关系 孔隙流体压力的变化遵循状态方程
P=f (V,T,n)
压实作用:上覆压力,作用在孔 隙空间的外部,趋于使孔隙变小 蒙脱石脱水/生烃/流体热膨胀: 作用在孔隙空间的内部,趋于使 流体体积增大、孔隙变大
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
③砂泥互层:从泥岩→砂岩 ④碎屑岩盆地压实流体运移规律:
从泥岩向砂岩, 从深部向浅部, 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正常 压实 阶 段 欠压实阶 段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2.烃源岩内部的异常高压
0 0
(1)沉积盆地异常高压十分普遍
1000
2000
压实作用
蒙脱石脱水


体 热
烃增



欠压实现象
蒙脱石转化为伊利石后: 伊利石不含层间水 层间水转化为自由水后
体积发生膨胀形成异常高压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②蒙脱石脱水作用
美国德克萨斯州两口井蒙脱石脱水带与异常高压带的关系(Bruce,1984)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③有机质的生烃作用
❖干酪根演化生成液态烃和气态烃 ❖产物体积比干酪根体积多2-3倍

第5章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

第5章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

★粒度越细,孔喉越小,油柱上浮所需临界高度越大。 ★相同条件下,气柱上浮临界高度远小于油柱
静水条件:倾斜地层,油柱可向上倾方向运移的临界长度 Lo≥[2σ (1/rt-1/rp)] / [(ρ w-ρ g)g ]sinα
奇尔曼.A.希尔的一个试验的三个连续阶 段,说明浮力的作用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滴数量的关系
盒子长1.83m,厚约10cm, 宽约30cm,内装满浸水的 砂子: a:将三堆油注入水浸砂 中,每堆油大小约10cm, 互不连结,浮力不足,油 滴停滞不动; b:加入一些油,使三堆 油互相连接汇合,其上部 有指状油流开始向上浮起, 油堆体积增大,浮力随之 增大,足以克服阻力,而 上浮运移; c:几小时后,整个油堆 都上浮运移到盒子的顶部 聚集,在下部只残留了很 少很小的油滴。
——地下流体的渗流是一个机械运动过程;流体总是自发地由 机械能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
在静水环境或流体流动很缓慢(小于1cm/s)时,q2/2可忽略不计,这 样,流体势即为单位质量流体的位能和压能之和:
——地层压力突变带位于蒙脱石转化带内
4、有机质的生烃作用
• 干酪根形成的大量油气和水:体积↑→Pf增大。 • 甲烷等气体的形成:孔隙流体V↑↑ →Pf↑↑。 • →烃源层Pf↑↑→微裂缝→排烃
综上所述:
★ 地层中流体异常高压将使 烃源层和储层之间, 流体异常高压 烃源层和储层之间 烃 源层内部和边部之间形成明显的 流体剩余压力梯度, 源层内部和边部之间 流体剩余压力梯度 从而驱使油气排出(沿微裂缝),实现初次运移。 ★ 能够导致异常高压,产生微裂缝,促使油气进行 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因素有: 压实作用,水热增压、 主要动力因素 粘土矿物脱水增压,有机质成烃。 粘土矿物脱水增压,有机质成烃 ★ 上述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 综合作用结果 Pf↑↑→产生微裂 缝,从而达到排烃的目的。 排烃

第十三次课:第五章油气藏(1)

第十三次课:第五章油气藏(1)

作业题
1 .概念:初次运移、二次运移、地层压力、 静水压力、地静压力、破裂压力、异常高孔 隙流体压力、压实作用、瞬时剩余地层压力、 欠压实作用、水力破裂缝、毛细管力、水动 力。
2.油气初次运移的阶段性及其运移模式特征;
3.二次运移的通道有哪些?二次运移的主 要时期?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
(1)
区域构造格局(坳陷和隆起的分布)的控制
b.油气运移的大方向由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运移,
从凹陷区向隆起区运移
c.位于坳陷附近的隆起带及斜坡带是油气运移的
主要指向
坳陷
Ng
隆起
坳陷
Ed Es1 Es3
Ek1
7
1
3
9
5 2
4
6 8
Ek2+3
庄1
②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
优势运移通道孔渗性好, 毛细管力小,油气运移阻 力小,是油气运移的优势 方向
a.优势运移通道受砂体分布 的控制:三角洲、水下扇、 扇三角洲等砂体。
b.优势运移通道受断裂分布的控制
常压 膏泥岩盖层
超压
剩余压力等值线
烃源岩层系
(1)断裂活动期-超压流体排放与剩余压力差形成
常压
常压
超压
(2)断裂停止活动早期①-超压流体排放停止与 油气充注和流体势开始恢复
常压
超压
超压
(3)断裂停止活动早期②-油气充注和流体势逐渐恢复 (4)断裂停止活动早期③ -油气充注和流体势基本恢复
P Y 2 8 - 2 - 1
P Y 2 7 - 1 - 1 0 100 200 P Y 3 3 - 1 - 1
③盆地水动力条件 a.在水动力的作用下,油气从测压面高的一侧向测

第五章 油气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2)

第五章 油气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2)
第五章 油气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
一、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油气聚集机理 四、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概述
一、圈闭(Trap)的定义 • 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 圈闭:储集层中油、气物质自身势最小而其动能为零的 地方。
•圈闭两个基本要素:
tan
o
w w o
tan

w w o
i
油气界面倾角:tan
g
w w g
i
在水流活动加强时,背斜储集 层中油和气的移位和分离
(四)必要的保存条件
良好的保存条件
地壳运动不剧烈 水动力活动弱 岩浆活动有利
图5-18 辽河断陷新生代火山岩分布图
1—馆陶期 Ng,2—东营期 Ed,3—沙一期 Es1, 4—沙尔期 Es 2,5—沙三期 Es3 6—沙四期 Es4, 7—剖面位置
的高差。
3、 底水、边水
底水
边水
底水 边水
底水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油气成藏基本要素:生、储、盖、运、圈、保
二、油气富集条件: 充足的油气来源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良好的储层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烃源岩体积大,有 机质丰度高、类型好、 转化程度高,烃源岩排 烃效率高,即可提供充 足的油气源。
——油藏破坏时间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烃源岩排烃通畅、效率高; 盖层的质量高、厚度大而稳定。
生油层与储集 层为互层组合 时,油气初次 运移和聚集示 意图
不同生储盖组合,具有不同的输送油气的通道和不同 的输导能力,油气富集的条件就不同。
◆石油多产自砂岩 与页岩之比例为 0.25的地区,而天 然气却聚集于砂岩 分布较多的地区。

第五章 石油、天然气运移

第五章 石油、天然气运移

2、初次运移:石油、天然气自生油岩向储集层的运移,排烃,烃源岩内运移。
3、二次运移:石油、天然气在邻近生油岩的储集层中、直到第一次聚集的运 移。 4、三次运移:石油、天然气在第一次聚集后的运移。
( 1)事实上,二次运移和三次运移 不易区分,常常把二次运移和三次运移统 称二次运移。 (2)同一油气质点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显然有先后,但不同油气质点运移可能 是交替发生的 。
5、垂向运移、侧向运移:
6、穿层运移、顺层运移:
油气运移基础
(一)地层压实作用
压实作用是指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 下,沉积物致密程度增大的地质现 象。
在压实作用过程中,沉积物通过不 断排出孔隙流体,孔隙度不断减少, 体积密度逐渐增加。 正常压实或压实平衡状态、欠压实 或压实不平衡
(二)地层流体压力
地层流体压力是指地层孔隙中的流体所承受的压力,
也称地层压力或孔隙流体压力。如果地层孔隙流体
主要是水,那么地层水主要承受其自身重量造成的
静水柱压力,即静水压力。地层压力等于或接近静 水压力时,可称为正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明显高 于或低于静水压力时,便称为异常地层压力,包括 异常高压和异常低压。 据统计,世界范围内的沉积盆地中广泛发育异常地 层压力,其中大部分盆地为超压。
在三种地温梯度下,正常压力带水的比容-深度 关系图 (据真柄钦次,1974)
3、成烃增压
干酪根热降解生成烃类化合物,体积增 加,从而流体压力增加,有助于油气初次 运移。
4、粘土矿物脱水作用
粘土矿物在成岩过程中,由一种粘土矿物(如:蒙脱石)变成另一种粘土矿 物(如:伊利石)时,释放水作为油气运移的载体,从而增加流体和流体压力, 有助于烃类排出。
日本秋田地区地温梯度对石油运移的影响

【最新】油气运移概述

【最新】油气运移概述

2021/2/2
10
扩散是物质传递的一种方式,是由于浓度梯度而产 生的质量传递。
流体中的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有关,服从费克第一 定律:
J=-D grad C
式中:J:扩散速率 D:扩散系数, C:物质浓度
扩散方向:从高浓度向低浓度。
D与分子大小有关,分子越小,扩散能力越强, 轻烃具有明显的扩散作用。
第四章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第一节 油气运移概述 第二节 油气初次运移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移 第四节 油气运移研究方法
2021/2/2
1
第一节 油气运移概述
❖一、油气运移概念及证据 概念:地壳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在各种天 然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移动。
2021/2/2
2
油气运移的结果:
(1)使分散的油气在储集层的适当部位富集起来 形成油气藏; (2)直接运移出地表,成为油气苗; (3)导致油气的分散,使油气藏遭破坏。
式中, P为地层压力,h为水压头,ρw为水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由于, 水的20密21/度2/2为1,1个大气压的地层压力约相当于10m高的水柱重量。 20
•静水压力:
由静水柱重量所造成的压力。是由连通在地层孔 隙中的水柱所产生的压力。
pw = ρw g H
式中pw ---静水压力;H--上覆水柱高度;ρw --水密度;g--重力加速度
面倾斜。
2021/2/2
单一储集层内静水压面示意图
23
•静水压力梯度:上覆水柱增加单位高度时所增加的压 力。单位用Pa/m单位表示。静水压力梯度约为0. 1×105Pa/m.
2021/2/2
21
2021/2/2
0. 1×105Pa/m 0.23×105Pa/m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每题分)、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相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地层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或者是由于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二级构造单元:盆地中由一系列相似的单一构造所组成的构造带称为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为气源岩。

、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油气水分别用、、表示。

、岩性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圈闭。

、排烃: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称排烃。

、油气聚集带:在沉积盆地中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有利生储盖组合:是指不仅生油岩、储集层和盖层三者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利于高效输导,富集并保存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

、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法。

石油天然气地质初次运移动力通道及模式

石油天然气地质初次运移动力通道及模式
• 压力恢复升高和微裂缝重新开启后,又发生新 的涌流。
• 油气水以一种间歇式、脉冲式(不连续)方式 第56页/共72页
56
3、 轻烃扩散辅助运移模式
2.游离相——石油初次运移最重要的相态。 游离油相和游离气相,呈分散状或连续状油相、气相 。
油溶气相:气溶解于石油中,以油相形式运移; 气溶油相:油溶于天然气中,以气相方式运移。
证据: 1)游离相石油存在于烃源岩孔隙或裂隙中; 2)厚烃源岩剖面可测定出对初次运移的色层效应。
1
第2页/共72页
3、初次运移相态演化
低成熟阶段,水溶相运移最 有可能 生油高峰阶段,主要以游离 油相运移 生凝析气阶段,以气溶油相 运移 过成熟干气阶段,以游离气 相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过程中的可能相态
2
第3页/共72页
3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1.压实作用 对于一套地 • 压实导致孔隙水排出,孔隙度减少,岩石体密度增加。
层,当其中的流体压力为静水压力时,称之 为压实平衡。 • 若在压实平衡的层序之上新沉积了一个密度 为ρb0、厚度为l0的沉积层,下伏地层进一步 压实,颗粒重新紧缩排列,孔隙体积缩小。 • 新沉积层作用于压实平衡地层的瞬间,孔隙 流体承受部分上覆负荷压力,产生剩余压力。
欠压实带中流体的排出方向
9
第10页/共72页
10
欠压实泥岩存在剩余压力,具有驱动流体 向剩余压力减小的方向运移的趋势。
• 当欠压实及其它作用产生的孔隙压力超过泥岩的承受强度时,泥岩产生微裂 缝,超压流体通过泥岩微裂缝涌出,油气发生初次运移;随着流体排出,超 压被释放,泥岩回到正常压实状态。
第11页/共72页
资料 来源 岩心 录井 岩心 岩心 岩心
岩心

第5章油气运移与聚集

第5章油气运移与聚集
(1)水溶相 (2)游离相(油相)
(3)气溶油相
整体看,水溶相不重要! 在烃源岩埋藏早期,生成少量低成熟油阶段,可 能起到一定作用。
水溶相运移存在的问题:
①石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 ; ②生油期烃源岩含水很少; ③无法形成商业性石油聚集; ④无法解释碳酸盐岩油气初次运移问题。
2.天然气初次运移相态
——两相界面张力,N/m;
r ——毛细管半径,m。
第一项: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第二项:克服膨胀力(压力)所做的功 第三项:克服毛细管力所做的功


gz


P
0
dp
p

2
cos
r
水势: w w gz p
油势:
o
= o gz

p

2
w / o cos
r
气势:
成熟-高 成熟阶段
动力
相态
压实作用 瞬时剩余压力
水溶相 游离相
异常高压
游离相 混相
通道
排烃 模式
孔隙
压实排 烃模式
微裂缝 微孔隙
异常高压微 裂缝幕式排 烃模式
过成熟阶段
扩散作用 异常高压
分子
微裂缝 扩散排 微孔隙 烃模式
五、烃源岩的有效排烃厚度
• 受排烃动力、运移通道的 渗透能力等地质条件的限 制,厚层烃源岩只有一定 厚度范围内才能发生完全 有效的排烃。
基准面1
gz p dp v2
o 2
水势:
w

gz
p
w
油势:
o

gz
p
o
气势:
g

p
gz

油气运移简介

油气运移简介

(一)初次运移动力
◆渗透流体压力
流体(主要是水)在渗透过程中,含盐量发生变化。一般情 况下:含盐度高,渗透压力低;含盐度低,渗透压力高。泥岩 中部流体压力高,泥岩顶部、泥岩底部流体压力低。
砂页岩互层中页岩的孔隙度、流体压力及孔隙水含盐度分布
16
(二)初次运移的时间
初次运移:与生油同时或略后, 边生边移 Waples(1981)提出石油运移 窗的概念,认为石油的初次运移也和 生油一样,存在开始、高峰和结束三 个阶段。初次运移开始的时间稍晚于 生油门限,而运移高峰与生油高峰期 相当。 按照上述概念可推断,初次运移开始的温度、压力(及与温压相适应
26
油气充注模式图(据England等,1989)
(A) 石油从源岩进入储层。注入行油的“麻绳”状通道 与源岩连接起来; (B) 石油经过一系列“波阵面”推进至圈闭; (C)和(D)由于石油不断向下取代水,充注石油的孔隙增 多,直至微小的孔隙保留未被充注为止。
(二)二次运移的动力和阻力
1、浮力(动力) 当油气进入储集层后,油气水三相共存,首先起作用的是 油、气、水三者密度差引起的浮力。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1)油气水密度差 F=V (ρw-ρo) g
11
④ 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是指水由含盐度低的 一侧向含盐度高的一侧运移的作用,它与溶液 的扩散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于页岩是 天然的半渗透膜,有渗滤盐类离子的作用,造 成地下水各层之间的含盐度有很大差别。
据Jones 计算(1967),当含盐量达到5%时, 可产生42kg/cm2的渗透压力差,达15%时, 可产生224kg/cm2的渗透压力差。所以,他认 为温度和含盐度的不同是地下流体流动的两个 关键因素。如果渗透流指向一个封闭的岩系, 则将使岩系内的流体产生异常压力。 ⑤ 构造作用 (抬升——高压;下沉——低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油气初次运移初次运移: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

是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又称为排烃。

争论的焦点:油气是在“什么因素的驱使”下?呈“何种相态”?通过“什么途径”?排出烃源岩的一、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因素1、压实作用的动力因素正常压实: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沉积物通过不断排出孔隙流体,如果流体能够畅通地排出,孔隙度能随上覆负荷增加而作相应减小,孔隙流体压力基本保持静水压力,则称为正常压实或压实平衡状态。

欠压实: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孔隙流体的排出受到阻碍,孔隙度不能随上覆负荷的增加而相应减少,孔隙流体压力常具有高于静水压力的异常值,这种压实状态就称为欠压实或压实不平衡。

(1)正常压实压实作用过程中流体的排出实际上是由于剩余流体压力的作用。

剩余流体压力是指超过静水压力的地层压力。

沉积物在达到压实平衡的层序之上又沉积了新沉积物,此时颗粒要重新紧缩排列,孔隙体积要缩小,就在这些变化的瞬间,孔隙流体就要承受部分由颗粒产生的有效压应力,使流体产生了超过静水压力的剩余压力。

正是在剩余压力作用下孔隙流体才得以排出,排出后孔隙流体又恢复了静水压力,沉积物又达到新的压实平衡。

可见,这种剩余压力只发生在压实平衡与达到新的压实平衡之间的瞬时,所以应当叫做瞬时剩余压力。

但在一个不断沉降、不断沉积、不断压实的连续过程中也可叫做剩余压力。

因为正常压实过程就是:由压实平衡到瞬时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而孔隙流体压力则是由静水压力到瞬时剩余压力再到静水压力的连续过程。

在这过程中流体不断排出、孔隙体积不断减小,如果流体的排出时烃源岩已经成熟成烃,即可实现初次运移。

其排液的方向视不同的沉积层序而不同。

排液方向均一泥岩的层序剩余压力的大小:El=(ρbo-ρw)glo一般来讲,深部沉积物的剩余流体压力大于浅处的剩余流体压力,在均一岩性的层序里流体一般是向上运移排出的。

如果新沉积物的厚度在横向上有变化,那么由上式不难看出水平剩余流体压力梯度远远小于垂向上的剩余流体压力梯度,往往只是1/200~1/20,因此,大部分流体沿垂直方向向上运移,只有很少一部分流体沿水平方向运移。

砂页岩互层的层序由于泥质沉积物和砂质沉积物的原始结构不同,其抗压性能也不同,在压实过程中泥岩孔隙度丧失得快,说明在相同负荷下泥岩比砂岩排出流体多,所产生的瞬时剩余流体压力比砂岩大,因此流体运移的方向是由页岩到砂岩。

在砂、泥岩互层的情况下,泥岩中流体的运移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总是指向砂岩,砂岩中的压实流体只能与所排入的压实流体一起沿砂层做侧向运移。

(2)欠压实查普曼(Chapman,1972)指出,泥岩正常压实排水的主要时期和油气大量生成在时间上的矛盾,使通过正常压实水流载出的油气可能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欠压实作用得到调节。

对于较厚的泥岩,由于传导能力的限制,以致在负荷压力下内部的流体不能及时排出,于是造成欠压实,产生异常高压,在油气生成、运移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作用:(1)欠压实使孔隙流体的排出受到不同程度的延缓,如果流体的排出正好被推迟到主要生油时期,则将对油气初次运移起到积极作用。

(2)欠压实还使更多的水较长时期处于高压下,这有利于促进有机质的热成熟,也有利于油气在水中的溶解。

(3)欠压实地层中流体的异常高压是驱使油气进行初次运移的潜在动力,这种异常高压远远超过一般正常压实地层的剩余压力,因此在多相流体运移过程中,它可以推动油气去克服毛细管阻力,而且还有可能进一步使岩层产生微裂隙,给油气运移创造更好的条件。

但如果为非生油层时,它只能成为最好的压力封闭盖层。

2、热力作用的动力因素由于水、油、气的膨胀系数比颗粒的膨胀系数大得多(分别为颗粒的40、200和800倍),所以在热力作用下泥岩孔隙流体体积趋于增大。

这部分由热膨胀而增加的孔隙流体在渗透性好的条件下可及时地排出,否则就推迟排出,而产生异常高压,成为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

热力作用的温度升高,还是烃源岩有机质降解出更多的烃类,促使初次运移的发生。

温度升高,有助于解脱被吸附的烃类;有助于降低流体粘度;有助于降低油水间界面张力;有助于油气在水中的溶等。

3、烃类及非烃气体生成的作用干酪根热降解成烃一方面为初次运移提供了物源,另一方面成烃增压作用也是初次运移内部能量的一个重要来源。

干酪根在热降解生成石油和甲烷气体等烃类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水和非烃气体(主要是CO2),而这些流体的体积大大超过原来干酪根的体积,因此引起页岩孔隙流体压力大幅度的提高,使异常高压进一步增强,这种压力的增加将导致微裂缝的产生(Hedberg,1980),使石油进入渗透性的载岩和储集层。

在地层的温度和压力下干酪根产生的CO2可以大量溶于石油,从而降低石油的粘度和表面张力,改善石油的流动性,提高排烃效率,有利于油气运移。

另外,饱和有CH4和CO2气体的孔隙水,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可以容载更多的烃类以水相方式运移出生油层。

所以说在烃类生成的时候也孕育了排出烃类的动力,石油的生成与运移是一个必然的连续过程。

4、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Powers(1959,1967),Burst(1969)等提出,粘土矿物成岩作用过程中,在热力作用物的下蒙脱石转变为伊利石时,可释放出粘土矿结晶格架水,作为油气运移的载体。

研究表明达到一定深度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蒙脱石向伊利石大量转化释放出大量的结合水,同时也引起泥岩体积的突变。

Schmidt研究了墨西哥湾沿岸一口井中膨胀型粘土(大部分是蒙脱石)与非膨胀型粘土(伊利石)的比例。

从图中表明粘土矿物转化率增加的深度大约是3200米(10500英尺),在这个深度的温度约为93.3C(200F)。

地温梯度也在3200米深处增加,而3200米处又正是异常高压的顶部。

这样看来,脱水与成烃高峰期是能呼应的。

晚期脱水对初次运移的重要性也正在于在关键时刻提供了运载工具—孔隙水。

当然,水的排出仍主要靠压实。

当然,粘土矿物脱水的意义也是局限的,有的盆地几乎不含蒙脱石,如威利斯顿含油气盆地(Dow,1974),碳酸盐岩生油岩粘土矿物也很少。

5、扩散作用自然界中只要有浓度差就有扩散作用,轻烃的扩散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

生油层中含烃浓度比周围岩石大,烃的扩散方向由生油层指向围岩,与油气运移的方向一致,因此它是进行初次运移的一种动力。

虽然,扩散作用在物质转移方面的效率比较低,但是它受客观条件诸如温度、压力、地层的物性以及有机质的成熟度等等的影响比较少。

只要有浓度差存在,扩散作用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甚至在欠压实和异常高压状态下也能毫无阻碍地进行。

因此,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它仍然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动力,尤其是气态烃的扩散作用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另外,当地层深埋变得异常致密、流体的渗流很微弱或停止时,扩散作用几乎是流体运移的唯一方式,其重要性就更为突出。

对初次运移来说扩散作用总是一个积极因素。

扩散系数与轻烃的碳原子数是指数关系(Leythaeuser,1980~1984),图为8组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有所差别的气源岩,按累积扩散量与西加拿大的奇韦尔(Chigwell)气田和荷兰的哈令根(Harlingen)气田的甲烷地质储量对比图,因此认为轻烃的扩散方式进行初次运移是一种有效过程。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1、水溶相运移分子溶液即石油或天然气分子完全溶解于孔隙水中成为溶液状态进行初次运移。

主要代表有Admas(1903)、Lewis(1924)、Baker(1960)、McAuliffe(1963~1978)、Price(1976~1989)等。

胶体溶液的分散粒子不是单分子,而是有机酸(R桟OOH)分子聚合体,它们的分子一端有亲油的烃链,另一端有亲水的极性键,极性端因亲水而向外,非极性端因亲油而向内,在胶束中心的亲油部分就可以增溶一部分烃类,以起到对烃增溶的作用,主要代表有Baker(1959)、Cordel(1973)。

水相运移说难以解释的是油气在水中溶解度的问题,在常温下烃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在同族中随分子量增大而减少,因此,天然气在水中溶解度比石油大;另外是水源问题,由于烃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加上石油又是晚期生成和运移,溶解烃的水是个关键问题。

至于胶束溶液,除了同样具有上述问题外,还存在胶束在生油层难以存在,胶粒粒径较大,很难通过泥岩的孔隙喉道以及增溶效果有限等问题。

2、游离相运移油相运移是油气呈游离的油相从烃源岩中渗流排出,当孔隙中含油饱和度很低时就呈分散状油相运移,饱和度高时就呈连续油相运移。

烃源岩进入压实的晚期,随着烃类不断生成,烃的饱和度不断增加,相对渗透率也增大。

加上成熟烃源岩内表面还可能有部分是油润湿而不是水润湿的,所以,以连续油相或气相运移会受较小的毛细管阻力,需要的临界含油饱和度也会降低,Dickey认为可低到10%,甚至1%以下。

再者,生油期间产生的CO2溶解于油中还可以降低石油的粘度,增强其流动性(Momper,1978)。

在这些因素作用下,Dickey认为在压实时石油将呈一种极细但连续的油丝运移。

Magara(1981)认为压实中期是最有利于油相运移的阶段。

此观点的问题是石油最初是如何克服毛细管阻力而形成连续油相的,还有能否达到连续油相运移的临界饱和度的问题。

连续烃相运移,还包括气溶于油和油溶于气的情况。

大量天然气溶于石油可使石油密度减小,粘度降低,极大地增加石油的流动性和运移能力。

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液态烃可溶于气体之中,气体溶液运移需要数十倍于液相的气体,因此一般只能发生在深处。

分子扩散是分子本身自由运动的结果,问题在于从数量上看扩散作用到底有多大实际意义。

Leythaeuser(1980)认为,扩散作用是天然气运移中的有效方式。

而对于液态烃,扩散作用的实际意义要小得多。

3、相态演变方式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决定于源岩的温度、压力、生烃量、孔隙度、溶解度以及岩石的组构等条件,也可以说是地下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说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并非唯一的和万能的。

它主要是随源岩的埋深和有机质类型的变化而变化。

Barker和Tissot提出不同埋深以不同方式进行运移的相态演变方式。

在埋藏较浅的未成熟阶段,由于石油还未大量生成而地层孔隙度又较大,此时源岩中含油饱和度很低只可能有水相运移;进入大量生油的成熟阶段后,一方面生油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孔隙度又较小,源岩中的含油饱和度变大以致超过临界运移饱和度而发生连续油相运移,随着源岩进一步埋深,在较高温度下,演化进入高成熟的湿气阶段,此时石油可以呈气溶相运移;再往深处石油发生热裂解产生大量甲烷气体,可以产生游离气相和扩散相运移。

所以初次运移相态随埋深的演变规律主要是水溶相—油相—气溶相。

对于富含Ⅲ型干酪根的腐殖型源岩来说,因为源岩以产气为主,多以气溶相进行初次运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