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 第六章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渗析作用 渗析作用是指在渗透压差作用下流体会通过半透膜从 盐度低向盐度高方向运移,直到浓度差消失为止 。
渗析作用示意图
(七)其它作用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还有构造应力、毛细管压力,扩 散作用、碳酸盐固结和重结晶作用等。
(二)、初次运移的途径
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途径有孔隙、微层理面和微裂 缝。在未熟—低熟阶段,运移的途径主要是孔隙和微 层理面但在成熟—过成熟阶段油气运移途径主要是微 裂缝。 有机质及干酪根网络 缝合线
对于富含Ⅲ型干酪根的腐殖型烃源岩石 油初次运移主要相态随埋深的演变主要 是水溶相 气溶相 气相 扩散相。
(2)天然气相态演变
对于富含Ⅰ、Ⅱ干酪根烃源岩中的腐泥 气的初次运移相态纵向演变是水溶相 油溶相 气相 扩散相。
对于富含Ⅲ型干酪根烃源岩和煤系地层 中的腐殖气(煤型气)来说,初次运移 相态的纵向演变是水溶相 气相 扩 散相。
3.初次运移相态的演变
运移相态是研究初次运移的中心问题,也是初次运移 特征的主要标志。它体现了烃类运移的性质是渗流还 是扩散流,并决定着初次排烃量的大小和效率,是定 量评价含油气盆地的基础。
(1)石油相态演变
对于富含Ⅰ、 Ⅱ干酪根的腐泥型烃源岩 石油初次运移主要相态随埋深的演变主 要是水溶相 油相 气溶相 扩散相。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
1.烃源岩的压实
压实作用:随着上覆沉积负荷的不断增加,下 伏先期沉积物逐渐被压实的现象。
欠压实作用:泥质岩类在压实过程中,由于压 实流体排出受阻或未及时排出,泥岩得不到正 常压实,导致孔隙流体承受了部分上覆地层的 静压力(或沉积负荷),出现孔隙压力高于其 相应的静水柱压力的现象。
排烃效率是指烃源岩排出烃的质量与生烃的质量百 分比。烃源岩中排出油气的效率是很低的。
(4)排烃效率<10%,hunt,1989
(4)烃源岩有效排烃厚度
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因受各种因素的控制(如厚度 大、渗透率小、动力不足、地层吸附)并不能全部排 出,只有与储层相接触的一定距离内的生油层中的烃 才能有效地排出来。能有效地排出烃类的生油层厚度, 称为有效的厚度。一般在30m±。不同地区有效厚度 是不完全相同的。在评价生油岩时,可利用岩心含沥 青化学资料分析研究排烃效果,区分有效生油岩层与 死生油岩层。前者指生油岩不仅产生油气,且排驱了 有商业价值的油气;后者指尽管产生油气,但生成的 油气没有排驱到储集层中,而是被圈死在烃源层中。
胶体溶液的分散粒子不是单分子,而是有机酸(R桟 OOH)分子聚合体,它们的分子一端有亲油的烃链,另 一端有亲水的极性键,极性端因亲水而向外,非极性 端因亲油而向内,在胶束中心的亲油部分就可以增溶 一部分烃类,以起到对烃增溶的作用,主要代表 Baker(1959)、Cordel(1973)。
2、游离相运移
(四)初次运移的相态及演变
初次运移的相态是指油气在地下发生运移时的物理相 态,是整个初次运移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 个很有争论的问题。 石油初次运移的相态主要有:水溶相、连续油相、气 溶相和扩散相。 天然气初次运移的相态主要有:水溶相、连续气相、 油溶相和扩散相。
1、水溶相运移
分子溶液即石油或天然气分子完全溶解于孔隙水中 成为溶液状态进行初次运移。主要代表Admas(1903)、 Lewis(1924)、Baker(1960)、McAuliffe(1963~1978)、 Price(1976~1989)等。
(五)初次运移基本模式
油气初次运移可以归纳为三种最基本模式:正常压实 模式、异常压力模式、扩散模式,其它模式都是这三 种模式的延展。
(六)、初次运移的其它问题
(1)初次运移的时期 原则上说,在油气生成之后,只要具备了排烃的条件, 就有可能发生初次运移。所以,油气主生成期是初次 运移发生期的最早时间。 (2)初次运移的方向 初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油气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和通 道特征。烃源岩内的孔隙压差是最重要的驱使因素, 这个压力差的方向主要是垂向的,侧向变化居次要地 位;受最小应力S3(一般为水平的)控制的微裂缝方 向也是近垂直的,所以,初次运移的方向主要是垂向 的。但实际运移方向常与生、储组合型式有关。
第六章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
第二节 油气初次运移
初次运移: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 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是油气脱离烃源 岩的过程,又称为排烃。
一、初次运移的介质条件
烃源岩的压实与低孔低渗 烃源岩的孔隙和比表面积 烃源岩的润湿性与毛管力
烃源岩的压实与低孔低渗
烃源岩的孔隙和比表面积烃源岩的孔隙和比表面积
(3)排烃距离
排烃距离取决于上下层段储层与生油层压力差的大小 及排液通道的畅通情况。当生油层较厚时,中间流体 不能及时排出,油气滞留于生油层中。蒂索和威尔特 (1971)对阿尔及利亚泥盆系生油岩研究,发现只有 距储层上下各14m的距离内能运移出去。也就是说烃 源岩排烃的有效厚度为20~30m,如果在厚的生油层 中有许多砂岩夹层,将大大增加排烃的有效厚度。
排液方向
均一泥岩的层序 剩余压力的大小:
El=(ρbo-ρw)glo 一般来讲,深部沉积物 的剩余流体压力大于浅 处的剩余流体压力,在 均一岩性的层序里流体 一般是向上运移排出的
如果新沉积物的厚度在横向上有变化,那么由上式不难看 出水平剩余流体压力梯度远远小于垂向上的剩余流体压力梯 度,往往只是1/200~1/20,因此,大部分流体沿垂直方向 向上运移,只有很少一部分流体沿水平方向运移。
塔 河 油 田 碳 酸 盐 岩 缝 合 线 形 态 及 产 状
(三).初次运移的阻力
(1)分子间的吸着力 油气分子与烃源岩矿物表面分子间的吸着力包括吸收、 化源自文库吸收和物理吸附三个层次上的分子作用力。 (2)毛细管阻力 除去吸着的烃类以外,进入孔隙空间中的烃类要以游 离相进行初次运移还必须克服巨大的毛细管阻力。 若以烃源岩微孔孔径为10~50nm计算,其毛细管阻力 为12~2.4MPa。 (3)油气的浮力
油相运移是油气呈游离的油相从烃源岩中渗流排出, 当孔隙中含油饱和度很低时就呈分散状油相运移,饱 和度高时就呈连续油相运移。
分子扩散是分子本身自由运动的结果,问题在于从 数量上看扩散作用到底有多大实际意义。Leythaeuser (1980)认为,扩散作用是天然气运移中的有效方式。 而对于液态烃,扩散作用的实际意义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