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评价指标

合集下载

中蛋白质功效比值(per)测定方法

中蛋白质功效比值(per)测定方法

中蛋白质功效比值(per)测定方法一、中蛋白质功效比值(PER)的含义中蛋白质功效比值(Protein Efficiency Ratio,PER)是一种用于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

它是通过测定动物在特定蛋白质饮食下的生长发育情况来评估蛋白质的优质程度。

PER值越高,说明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越高,对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越强。

二、中蛋白质功效比值(PER)的测定方法中蛋白质功效比值的测定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动物模型选择:常用的动物模型有大鼠、小鼠和鸟类等。

2. 实验组设计: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分别饲喂不同蛋白质来源的饮食,对照组则饲喂标准蛋白质饮食。

3. 饮食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饮食需具有相同的能量含量和其他营养成分含量,只有蛋白质来源不同。

4. 实验期限:根据实验需要,通常持续饲喂3-4周。

5. 生长发育观察:记录实验动物的体重、体长等生长发育指标。

6.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中蛋白质功效比值(PER)。

三、中蛋白质功效比值(PER)在食品营养评价中的应用中蛋白质功效比值(PER)在食品营养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 评价蛋白质质量:通过测定不同蛋白质来源的PER值,可以评价蛋白质的质量和生物利用率,为人们提供选择高质量蛋白质食品的依据。

2. 比较不同食物的蛋白质价值:PER值可以用来比较不同食物的蛋白质价值,指导人们合理搭配膳食,确保蛋白质的摄入量和质量。

3. 蛋白质营养改进:基于PER值的评价,可以指导食品工业改进蛋白质配方,提高蛋白质营养价值,满足人们对于高质量蛋白质的需求。

4. 营养政策制定:PER值的测定结果可以为制定营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人群蛋白质营养需求的满足。

总结:中蛋白质功效比值(PER)是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通过测定动物在特定蛋白质饮食下的生长发育情况来评估蛋白质的优质程度。

测定方法包括动物模型选择、实验组设计、饮食组成、实验期限、生长发育观察和数据处理等步骤。

基础营养学蛋白质

基础营养学蛋白质

• 红色字体表示各种氨基酸与人体需要模式中相应氨基酸的比值。
必需氨基酸含量(mg/g)
三种食物氨基酸模式分析
80 58
70 63
90
人体氨基酸需要模式(mg/g蛋白质) 100
斑豆氨基酸模式(mg/g蛋白质)
80
燕麦氨基酸模式(mg/g蛋白质)
60
42 66
50 9.62
44 35
34
13.45 25
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代谢:
• 氨基酸代谢池(AA metabolic pool):食物蛋白经 消化而被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和机体组织蛋白 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内源性氨基酸)混在一起,分 布于体内共同参与代谢,包括以下三个基本途径:
• 合成代谢:参与合成组织蛋白;
• 合成含氮化合物:嘌呤、肌酸、肾上腺素等;
• 食物蛋白质氨基酸分也称化学分,是将蛋白质中必需 氨基酸含量分别与参考蛋白相比,比值最低者为该蛋 白质AAS。 每克被测蛋白质氨基酸(mg)
• 氨基酸分=—每—克—理—想—模—式—蛋—白—质—氨—基—酸—(—m—g)—
食物必需氨基酸组成模式与人体氨基酸需要模式
氨基酸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赖氨酸 蛋氨酸+半胱氨酸 苯丙氨酸+酪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缬氨酸
谢池
粪便10g (1.6gN)
尿75g (12gN) 其他5g (0.8gN)
完全禁食
必要氮损失(ONL)
体重60kg正常成年人负氮平衡
肌肉(30%) 器官体液(50%) 其他(20%)

肠道内源性蛋白质

道 消化吸收蛋白质
机体合成 蛋白质
氨基酸代 谢池

5.营养-蛋白质

5.营养-蛋白质

氨基酸评分 (amino acid score)
待测食物EAA含量 含量 待测食物 = ————————— ×100 模板食物EAA含量 模板食物 含量
反映蛋白质构成和利用的关系
取最低值
几种食物和不同人群需要的氨基酸评分模式
人群(mg/g蛋白质) 人群(mg/g蛋白质) (mg/g蛋白质 1岁以下 2~5岁 10~12岁 10~12岁 成人 鸡蛋 食物(mg/g蛋白质〕 食物(mg/g蛋白质〕 (mg/g蛋白质 牛奶 牛肉
蛋白质消化率 (digestibility)
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 消化率高表明该蛋白质被吸收利用的可能程度大 动物蛋白质的消化率一般高于植物蛋白质 因为植物性食品蛋白质被纤维所包围 不易与消化酶接触 若将食品加工烹调软化或去除纤维 亦可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
真消化率(true 真消化率(true digestibility)
蛋 白 质 (protein) )
功能 氨基酸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蛋白质的来源 蛋白质营养水平提高的方法
功能: 功能: 1.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 人体组织的构成成分 2.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 构成体内各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 3.供给能量 供给能量
体内蛋白质功能 1.组织 构成成分 2.构成各种 重要生理物质
• 蛋白质过多则可增加肾脏负担 导致肿瘤高发
氨基酸 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多种 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 amino acid,EAA)
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 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包括: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 包括: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 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 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和组氨酸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指标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指标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指标
1、含氮量: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构成单位,氮是氨基酸的重要成分,所以含氮量反映了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2、粗蛋白率:即定量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指标,它反映了蛋白质的含量,以进一步求出蛋白质的质量。

3、氨基酸组成:氨基酸组成代表了蛋白质质量的高低,不同蛋白质中所含氨基酸的品种和比例与需要不同。

4、必需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是人体不能自行合成的,有的蛋白质更加缺乏必需氨基酸,因此必需氨基酸含量可以用来衡量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5、分子量:分子量是指能量的大小,一般的蛋白质的分子量范围有10-200KDa,蛋白质的分子量越小,表示能量越大,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越高。

6、水解度:水解度反映了蛋白质在体内消化、吸收、利用的效率,越高的水解度表示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越高。

7、抗氧化性:由于蛋白质中含有许多氨基酸,它们的抗氧化能力也很强,可以抵御外来的氧化损伤,抗氧化性越强,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越高。

蛋白质的评价方法

蛋白质的评价方法

蛋白质的评价方法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类重要的有机分子,它在细胞内承担着多种重要功能。

评价蛋白质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蛋白质进行评价,包括其结构、功能、稳定性和纯度等方面。

蛋白质的结构是评价其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蛋白质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其中,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内部氢键的排列方式,三级结构是指蛋白质的折叠方式,四级结构是指由多个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的结构。

评价蛋白质的结构可以通过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等技术进行实验观测,也可以通过计算方法进行预测。

蛋白质的功能也是评价其价值的重要方面。

蛋白质的功能多种多样,可以作为酶催化反应、参与信号传导、构建细胞骨架等。

评价蛋白质的功能可以通过酶活性测定、蛋白质相互作用实验等方法进行。

此外,蛋白质的功能还与其结构密切相关,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功能的丧失或改变。

蛋白质的稳定性也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

评价蛋白质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热不变性实验、酸碱稳定性实验等方法进行。

此外,蛋白质的稳定性也与其结构密切相关,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稳定性的降低。

蛋白质的纯度也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蛋白质的纯度越高,其功能和稳定性越好。

评价蛋白质的纯度可以通过凝胶电泳、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

评价蛋白质的方法可以从其结构、功能、稳定性和纯度等方面进行。

这些评价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蛋白质的性质和特点,还可以为蛋白质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同时,不同的评价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揭示蛋白质的本质。

蛋白质结构预测的计算方法与评价

蛋白质结构预测的计算方法与评价

蛋白质结构预测的计算方法与评价蛋白质是生命体系中重要的基本生物分子,它们在细胞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的功能与其结构息息相关,因而准确预测蛋白质的结构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蛋白质结构预测的计算方法和评价是探究蛋白质结构本质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一、蛋白质结构预测的意义蛋白质的功能与其结构密不可分,准确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对于我们理解蛋白质功能的本质、发现新的药物分子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手段在这方面面临许多技术限制,蛋白质结构预测的计算模拟手段则成为了重要领域。

二、蛋白质结构预测的方法蛋白质结构预测的方法根据其模拟方式可以大体分为富勒翁模型、传统分子动力学模型和粗粒化模型三类,其中最常用的是传统分子动力学模型。

传统分子动力学模型通常分为分子力学模型和蒙特卡洛模型两类,分别以能量最小化原理和统计概率性原理为基础展开计算。

除此之外,对于某些大分子物质,如超大分子,其计算成本非常高昂,因而科学家们便开发出了粗粒化模型。

这种计算模式忽略了蛋白质分子内部某些结构的细节,而针对更宏观的大规模结构特征进行计算,计算成本得以降低,使得更多的分子结构被研究方便。

三、蛋白质结构预测评价指标在模拟蛋白质结构的计算中,我们需要一些指标来评价预测的准确性。

最常用的指标通常包括:1. 距离差指标(RMSD):在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时,预测的结构会与实验结果产生一定误差,RMSD是用来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的一种指标。

2. GDT指标:GDT是Evaluation of 3D Structures的缩写,指的是预测的结构与实验结果之间的相似度,通常使用GDT_TS(GDT Total Score)来衡量这种相似度。

3. Q指标:Q指标是一种概率性指标,用来衡量预测的结构是否正确,越接近1表示成功预测。

Q指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是它的预测结果常常不稳定,因而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来进行验证。

四、蛋白质结构预测的应用蛋白质结构预测的应用非常广泛,最主要的是在新药物分子研发领域。

蛋白质评价指标pdc

蛋白质评价指标pdc

蛋白质评价指标pdc
蛋白质评价指标PDC(Protein Data Compression)是一种用于评估蛋白质结构相似性的方法。

PDC指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均方根误差(RMSD)和模板建模分数(TM Score)。

1.均方根误差(RMSD):RMSD是用于衡量两个蛋白质结构之间原子坐标差异的指标。

计算方法是将两个蛋白质结构中对应原子的坐标进行对齐,然后计算原子间距离差的平方和,最后取平均值并开平方。

RMSD值越小,表示两个蛋白质结构越相似。

2.模板建模分数(TM Score):TM Score是一种基于比对得分的方法,用于评估预测蛋白质结构与模板蛋白质结构之间的相似性。

计算方法是将预测结构与模板结构进行坐标对齐,然后计算对齐残基的空间距离。

TM Score值越大,表示预测蛋白质结构与模板蛋白质结构越相似。


另外,蛋白质评价指标还包括其他方法,如Levitt-Gerstein score、MaxSub、GDT(Global Distance Test)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用于评估蛋白质结构的相似性,并为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分析提供参考。

试述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指标

试述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指标

试述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指标稿子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那些评价指标。

你知道吗?蛋白质可是咱们身体的重要“建筑材料”呢!那怎么判断一种食物里的蛋白质好不好呢?这就得看几个关键的指标啦。

先来说说蛋白质的含量。

这就好比咱们去买水果,总得先看看这一袋子里水果多不多呀。

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像肉类、蛋类、豆类,那可都是蛋白质的“富矿”。

再瞧瞧蛋白质的消化率。

要是吃进去的蛋白质不好消化,那不是白搭嘛!像鸡蛋、牛奶这类蛋白质,就容易被咱们的身体消化吸收,可棒啦!还有氨基酸模式也很重要哟!氨基酸就像是蛋白质的“小零件”,如果食物里的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恰当,那这蛋白质的质量就超高,能更好地为咱们的身体服务。

呢,得看看蛋白质的利用率。

这就像是把材料用到了刀刃上,利用率高,身体就能更有效地利用这些蛋白质来长肌肉、修复组织啥的。

呀,要判断一种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得综合考虑这些指标。

咱们选食物的时候,心里就有底啦,能让身体吃得棒棒的!稿子二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这可有趣啦!咱先讲讲蛋白质的含量呗。

就好像去买糖果,肯定得关心盒子里糖果有几颗。

像牛肉、鸡肉、鱼肉,它们蛋白质含量就不错,多吃点能让咱们更强壮。

接着说消化率。

想象一下,你吃了一堆东西,可身体消化不了,多难受呀!像大豆蛋白,经过加工处理后,消化率就提高了不少。

然后是氨基酸模式。

这就像搭积木,零件得齐全、合适,搭出来的才好看。

要是食物里的氨基酸种类丰富,比例又正好,那这蛋白质就是“优等生”。

还有哦,蛋白质的利用率也不能忽略。

好比花钱,得花得值,蛋白质也得被身体好好利用,才不算浪费。

比如说,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搭配着吃,就能取长补短,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更高呢。

所以呀,以后咱们挑食物的时候,多想想这些指标,就能给身体选到最棒的蛋白质啦,让咱们健康又有活力!。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蛋白质消化率(%)=氮吸收量/摄入氮量 吸收氮=摄入氮-(粪氮-粪代谢氮) 摄入氮 粪氮 粪代谢氮 表观消化率 影响蛋白质消化率的因素:膳食纤维、加工方法、烹
调方式等。
4
(四)蛋白质生物性价值(biological value, BV):指蛋白质吸收后被机体 储留的程度。
BV=储留N/吸收N×100% 储留N=吸收N-(尿N-尿内源N) 尿内源N:是指机体不摄入N时,尿
10
蛋白质缺乏症
缺乏原因: 原发性—摄入不足; 继发性—消化、吸收障碍;生理需要量增加而未及时
补充;体内合成障碍;分解或损失过多等; 常见缺乏症: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贫血、水肿、抵抗力降低、易
感染、易疲劳、病后恢复缓慢等;
11
第三节 脂类
一、概述
脂类由中性脂肪(fat)和类脂(lipoit)组成; 中性脂肪:包括脂肪和油;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组成;后
14
பைடு நூலகம்
蛋白质功效比值=动物体重增加(g)/摄入食物 蛋白质(g)
8
四、来源及供给
蛋白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中,动物性蛋白质 质量好,植物性蛋白的利用率较低。蛋白质的互补 及适当进行搭配是必要的。
优质蛋白质:动物性、大豆及其制品,要求占总供给 量的20%~30%;
一般蛋白质:粮谷类等,为主要来源; 大豆蛋白质的营养和保健功能越来越被世界所认识,
近人体需要的模式越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该蛋白 质为优质蛋白质。 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几种 膳食蛋白质混合食用,可使所含的氨基酸互相补充, 特别是通过必需氨基酸的取长补短,有可能使模式 趋向合理,有利于机体的充分利用
3

白蛋白的标准

白蛋白的标准

白蛋白的标准
白蛋白的正常参考值是35~51g/L或3.5~5.1g/dl。

白蛋白也称清蛋白,是血清中的主要蛋白质,占血浆蛋白的一半,维持机体营养与渗透压,并担负运输某些代谢产物的作用。

白蛋白的检测结果可反映慢性肝损害,并可反映肝实质细胞的储备功能。

此外,白蛋白也是临床上评价蛋白质营养状况常用的指标之一,可用于评价营养不良的程度。

白蛋白检测结果异常的情况:
1. 升高:可见于严重失水,血浆浓缩;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

2. 降低:可见于白蛋白合成不足,如肝硬化、重症肝炎等;白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烧伤和急性大失血等;白蛋白消耗增加,如外科手术和创伤、严重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妊娠尤其是妊娠晚期,患者体内对蛋白质的需求量增加,白蛋白浓度可减少,但分娩后可恢复正常;低白蛋白血症。

蛋白质营养状况的评价

蛋白质营养状况的评价

蛋白质营养状况的评价评价蛋白质营养状况的指标主要有以下数种。

2.6.1 上臂肌围(arm muscle circumference,AMC)和上臂肌区(arm muscle area,AMA)上臂肌围和上臂肌区是评价总体蛋白储存的较可靠的指标。

假设上臂为圆筒,上臂骨径不计,测量上臂中点处的围长(AC)和三头肌部皮褶厚度(TSF),即可计算上臂肌围和上臂肌区。

其计算式:AMC(mm)=AC(mm)-3.14×TSF(mm)AMA(mm2)=[AC(mm)-3.14×TSF(mm)]2/(4×3.14)AMC评价标准:国际标准25.3cm(男)、23.2cm(女),日本24.8cm(男)、21.0cm(女)。

测定值>90%标准值为正常。

我国某单位根据1532舰艇人员(男)的测量,提出AMC≥237mm为正常,<237mm为缺乏;AMA≥4490mm2为正常,<4490mm2缺乏。

上臂肌围测算简便,评价结果和其他蛋白质营养状况的评价(总体K和肌肉CT)的结果有显著相关。

但测量易有误差,由于上臂是纺缍形的,即使同一人操作,上臂围和皮褶厚度两处测量误差的合计可约达10%。

此外,“上臂为圆筒形”“骨径不计”的假设是不妥当的。

2.6.2 血清蛋白低蛋白膳可引起血浆蛋白合成降低。

用血浆蛋白除去法(plasmaphresis)使动物丢失50%的血浆蛋白,再饲以高蛋白膳可在一日内迅速恢复其损失的1/3,并在二周内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如果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长期低于正常值,可以说明体蛋白不足。

血清蛋白中白蛋白(albumin,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reAlb)、运铁蛋白(transferrin,TFN)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主要都在肝脏合成。

这几种血清蛋白浓度降低,可以认为是脏器蛋白缺乏、生化合成减低的缘故。

(1)白蛋白白蛋白是群体调查时常用的指标。

营养学基础营养-蛋白质

营养学基础营养-蛋白质

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 三个方面: 三个方面: 1. 蛋白质含量 化学测定含氮量 X 6.25 查食物成分表: 查食物成分表: 500g食物含蛋白质: 每500g食物含蛋白质: 谷类40 豆类150 40g 150g 谷类40g 豆类150g 蔬菜5 10g 肉类80 80g 蔬菜5~10g 肉类80g 蛋类60 鱼类50 60g 蛋类60g 鱼类50~60g 60g 50~
限制氨基酸(LAA) 限制氨基酸(LAA) 食物蛋白EAA与参考蛋白的EAA EAA与参考蛋白的EAA构 食物蛋白EAA与参考蛋白的EAA构 成比较,数量最感缺乏者称为LAA LAA。 成比较,数量最感缺乏者称为LAA。 LAA使食物蛋白质合成为机体蛋白 LAA使食物蛋白质合成为机体蛋白 质的过程收到限制,限制营养价值。 质的过程收到限制,限制营养价值。 粮谷类第一LAA LAA为 粮谷类第一LAA为赖氨酸 大豆类第一LAA LAA为 大豆类第一LAA为蛋氨酸
3.2.蛋白质功效比值 3.2.蛋白质功效比值 (protein efficiency ratio,PE加的体重克数表示 蛋白质功效比值 =动物体重增加克数/摄入 动物体重增加克数/ 食物蛋白克数
3.3. 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 (amino acid score, AAS) 又称化学分( 又称化学分(chemical score, CS) 计算公式 = 每克待评蛋白质中某种必需 氨基酸量(mg)/ 氨基酸量(mg)/每克参考蛋白 (mg)/每克参考蛋白 质中某种必需氨基酸量(mg 质中某种必需氨基酸量(mg〕 (mg〕
氮的储留量
=食物含氮量-(粪氮-肠道代谢废物氮)- 食物含氮量- 粪氮-肠道代谢废物氮) 尿氮-尿内源氮) (尿氮-尿内源氮)
氮的吸收量

蛋白质营养评价

蛋白质营养评价

蛋白质营养评价篇一: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摘要蛋白质是食品中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行业的日新月异,食品蛋白质的使用出现当前的规模。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将蛋白质推上更高的台阶。

蛋白质在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的结构和性状都与蛋白质有关。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复的主要原料,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蛋白质的使用对食品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供人体很多营养,也可以帮助人体生长,而且人体的各部分都含有蛋白质,所以不能小觑了蛋白质的存在。

关键词:蛋白质凯氏定氮法营养价值好处目录第一章概述...................................................................................................... (1)1.1 蛋白质的定义、功能及分类 (1)1.2 蛋白质的组成及作用...................................................................................................... .. (2)1.3 蛋白质的性质.................................................................................................... .. (3)第二章蛋白质的测定................................................................................. .. (4)2.1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 (5)2.2 凯氏定氮法...................................................................................................... . (6)2.3 测定步骤.................................................................................................... .. (7)第三章结论.............................................................................................. (8)3.1 结论.................................................................................................... . (8)3.2 建议......................................................................................... ..... ..... ..... ..... ... ........ .. (9)参考文献...................................................................................................... ........................... .... . (10)致谢...................................................................................................... ................................. ..... . (11)第一章概述蛋白质是荷兰科学家格里特在1838年发现的。

蛋白质营养不良评价指标

蛋白质营养不良评价指标

死亡风险评估
体重指数(BMI):低 于正常值,表示营养不

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 正常值,表示蛋白质营
养不良
血清转铁蛋白水平:低 于正常值,表示蛋白质
营养不良
血清前白蛋白水平:低 于正常值,表示蛋白质
营养不良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水 平:低于正常值,表示
蛋白质营养不良
血清肌酐水平:高于 正常值,表示肾脏功 能受损,增加死亡风
05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种 族、肌肉质量等
03 正常范围:CRI<0.1
尿三甲基组氨酸
尿三甲基组氨酸是蛋 白质营养不良的生化
指标之一
尿三甲基组氨酸的含 量与蛋白质营养不良
的程度有关
尿三甲基组氨酸的检 测方法包括酶法、色
谱法等
尿三甲基组氨酸的检 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生 判断患者的蛋白质营
养不良情况
肌酐清除率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 是蛋白质营养不良的
生理指标之一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 的含量与蛋白质营养
不良程度呈正相关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 的检测方法包括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和放射
免疫分析法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 白的参考值范围为 0.05-0.35 mg/L
血清前白蛋白 是蛋白质营养 不良的敏感指 标
05 评估蛋白质营养不良的重要指标,
可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皮褶厚度
皮褶厚度是评价蛋白质营养不 良的重要指标之一
皮褶厚度的测量方法:用皮褶 钳测量皮肤褶皱的厚度
皮褶厚度与蛋白质营养不良的 关系:皮褶厚度增加,表明蛋
白质营养不良程度加重
皮褶厚度的临床意义:皮 褶厚度的测量结果可以帮 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蛋白质 营养不良程度,并制定相

蛋白质检测指标的选择与评价-精品医学课件

蛋白质检测指标的选择与评价-精品医学课件

加入物(ml) 空白管(RB) 测定管(U) 标准管(S)
蒸馏水
0.10
-
-
血清
-
0.10
-
蛋白标准液 -
-
0.10
总蛋白试剂 5.0
5.0
5.0
3.混匀,37℃,10min,在540nm处比色,用空白管调零, 测各管吸光度。
操作步骤:
溴甲酚绿法测定血清白蛋白 : 1.按表操作:
加入物(ml) 空白管(RB) 测定管(U) 标准管(S)
摄入不足或消耗增加 合成障碍 白蛋白分布异常
注意事项:
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
1.黄疸血清、严重溶血、葡聚糖、酚酞及溴磺酞纳对本 法有较大干扰,可以用标本空白管消除。
2.高脂血症患者的混浊血清会干扰比色测定。 3.双缩脲试剂中酒石酸钾的作用是络合铜离子,以维持
铜离子在碱性溶液中的溶解性;碘化钾能防止二价铜 离子还原。
蛋白质检测指标的选择与评价
实验目的:
掌握:血清蛋白质测定的原理; 熟悉:血清蛋白质测定的操作和临床意义; 了解:血清蛋白质测定的方法比较。
实验原理:
蛋白质特有的结构或性质: 重复的肽链结构 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对酚试剂反应或紫外光吸收 与色素结合的能力 沉淀后借浊度或光折射测定
球蛋白也能与BCG发生较弱慢反应, 应缩短反应时间避免。
试剂与器材:
总蛋白测定试剂盒 白蛋白测定试剂盒 0.9%生理盐水 70g/L总蛋白标准液 40g/L白蛋白标准液 722分光光度计及比色皿等
操作步骤:
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 : 1.静脉釆血,3000r/min离心5min,得血清。 2.按表操作:
注意事项:

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指标

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指标

蛋白质营养状况评价指标
评价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从蛋白质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比值、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生物价等方面评价。

1、蛋白质含量: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是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指标,一般动物性食物蛋白质含量较高,可达到20%左右,而植物性食物蛋白质含量较低,但大豆类食物蛋白质含量较高;
2、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比值:构成人体各种组织和细胞内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是一定的,食物中蛋白质氨基酸的比例与人体一致时,才能被充分利用。

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值称为氨基酸模式;
3、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是食物蛋白质在体内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和吸收的程度,是评价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方法之一蛋白质消化率越高,被机体吸收利用的可能性越大,其营养价值越高;
4、蛋白质生物价:蛋白质生物价是指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留的程度,也就是被机体利用的程度。

生物价越高,说明蛋白质的利用率越高,即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越高。

肝素结合蛋白质量评价标准

肝素结合蛋白质量评价标准

肝素结合蛋白质量评价标准肝素结合蛋白质质量评价标准是根据肝素结合蛋白质所具有的特点和功能所制定的评价指标。

肝素结合蛋白质是指一类在体内能够结合并携带肝素的蛋白质。

肝素结合蛋白质的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肝素结合蛋白质的纯度是评价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纯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肝素结合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并且也关乎到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

纯度评价主要通过蛋白质电泳、高效液相层析等方法进行检测,确保蛋白质的纯度达到一定的标准。

其次,肝素结合蛋白质的分子量也是评价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分子量可以反映肝素结合蛋白的结构特征和稳定性。

通过分子量测定可以判断蛋白质是否存在异常或降解,并且也可以用于判别不同纯度的蛋白质。

第三,肝素结合蛋白质的药效活性是评价标准的核心指标之一。

药效活性主要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进行评价,体外实验可以通过测定肝素结合蛋白质对肝素的结合亲和力和稳定性,以及其对凝血等功能的影响来进行评估。

体内实验则可以通过动物模型来评价肝素结合蛋白质对血液凝固和抗凝的作用。

第四,肝素结合蛋白质的稳定性也是评价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稳定性评价主要包括对贮存条件、温度、酸碱度、离子浓度等因素的敏感程度。

通过对蛋白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测试,可以判断其在长时间保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并为其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最后,肝素结合蛋白质的毒副作用评价也是评价标准的重要指标之一。

毒副作用评价主要包括对人体和动物模型的毒性和免疫原性等方面的评价。

通过毒副作用的评价,可以判断肝素结合蛋白质在应用过程中对人体的安全性,从而保证其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综上所述,肝素结合蛋白质的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纯度、分子量、药效活性、稳定性和毒副作用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肝素结合蛋白质的质量,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量指标
1.蛋白质生物价(BV):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身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生物价值越高,表明其被身体利用程度越高。

2.蛋白质净利用率(NPu):从食物蛋白质的消化和利用两个方面反映食物中蛋白质被利用的程度。

蛋白质利用率=消化率×生物价
3.蛋白质功效比值(PER):用处于生长阶段的幼年动物,在实验期内体重增加(克)和摄入蛋白质的量(克)的比值来反映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广泛用于婴幼儿食品中蛋白质的评价。

任何PER达2。

5的蛋白质都属于高质量的蛋白质。

4.经消化率修正的氨基酸评分(PDCAAS):将食物中氨基酸组成与参考蛋白质相比较而获得。

PDCAAA越高表明氨基酸组成越接近于人体所需。

这种方法非常容易发现食物中最缺乏的氨基酸,即限制性氨基酸。

从高到低排列出20种对癌有显著抑制效应的蔬菜,其顺序是:熟甘薯98.7%,生甘薯94.4%,芦笋93.7%,花椰菜92.8%,卷心菜91.4%,菜花90.8%,欧芹83.7%,茄子皮74%,甜椒55.5%,胡萝卜46.5%,金花菜37.6%,荠菜35.4%,苤蓝34.7%,芥菜32.4%,雪里蕻29.8%,番茄23.8%,大葱16.3%,大蒜15.9%,黄瓜14.3%,大白菜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