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珠光体转变

合集下载

热处理工艺学课件-第03章珠光体转变

热处理工艺学课件-第03章珠光体转变

珠光体的晶体结构
渗碳体呈短棒状或颗 粒状,其晶体结构为 复杂的正交结构。
渗碳体和铁素体间 以特定的晶体学关系 相间排列,形成层状 结构。
铁素体呈长条状,其 晶体结构为体心立方 结构。
珠光体的特性
珠光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 度,因此钢的强度和硬度主要取 决于珠光体组织的数量和形态。
珠光体的层状结构使其具有良好 的塑性和韧性,有利于钢的切削
04
珠光体转变的影响因素
合金元素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珠光体转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变奥氏体的稳定性,从而影响珠光体的 形核和长大过程。
例如,一些合金元素(如铬、镍、锰等)能够提高奥氏体的稳定性,使珠光体转变 温度升高,转变孕育期延长。
另外一些合金元素(如钨、钼、钒等)则降低奥氏体的稳定性,使珠光体转变温度 降低,转变速度加快。
石油化工
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许多设备和管 道都需要能够承受高温和腐蚀的金 属材料,珠光体转变能够提高金属 材料的耐腐蚀性和强度。
珠光体转变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变动力学
计算材料学
珠光体转变是材料科学中的重要相变 过程,研究珠光体转变的相变动力学 有助于深入了解材料的性能和行为。
利用计算机模拟珠光体转变的过程, 可以预测材料的性能,为新材料的开 发提供指导。
在转变完成后,冷却速率对珠光体的形貌和晶体学取向也有影响。在缓 慢冷却条件下,珠光体容易形成片层较厚、晶体学取向较差的组织。
05
珠光体转变的研究进展
新型珠光体转变的研究
新型珠光体转变的发现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了新型珠光体转变,这 种转变具有不同于传统珠光体转变的特点和机理。
新型珠光体转变的特性
合金设计

钢的热处理-珠光体转变

钢的热处理-珠光体转变

§2 珠光体的转变机理
1. 珠光体的形核
珠光体的形核地点:奥氏 体晶界。 铁素体先形核还是渗碳 体先形核?
在共析钢和过共析钢中, 通常以渗碳体为领先相, 在亚共析钢中,则不排 除以铁素体为领先相的 可能性。
珠光体的形核长大示意图
问题:珠光体纵向长大还是横向长大? 目前认为,初期纵向和横向都长大,后期按分枝长
奥氏体中未溶解的碳化物或其它夹杂物 质点(如脱氧产物)的存在,可以作为非 自发核心增加形核速率,从而加速珠光体 的转变,是C曲线左移。但对长大速度无明 显影响。
4. 塑性变形
奥氏体的塑性变形会促进珠光体转变, 而且变形度愈大,对珠光体转变的加速作 用愈强。
5. 奥氏体的成分
(1)碳含量的影响 亚共析钢中随着碳含量增加,转变速度减慢,
大小。
先析出相的典型形态
(1)仿晶界型 先共析相在母相晶界 上形核,并延晶界平 滑长大,最终可能形 成网状。
(2)魏氏组织型侧向片 状或针状
先析出相从母相晶界 开始,向一侧的晶内 发展,长成片状或针 状。
魏氏组织:晶界或晶 内形核,在晶内特定 晶面上形核,并延一 定位向长大成片状或 针状的组织-魏氏组 织。
与薄片状的渗碳体组成的相间混合物 (质量分数:渗碳体占12%,铁素体88%)。 珠光体团-若干具有相同位向的铁素体和渗碳
体组成的一个晶体群。
珠光体团的亚结构-在一个珠光体团内,不是 所有渗碳体片的位向都完全一致,而是由若 干位向差不大的亚结构组成。
铁素体和渗碳体的颜色和位向关系
铁素体和渗碳体的颜色: 铁素体和渗碳体都是灰白色。 如果放大倍数不高,渗碳体两边被腐蚀的相
需的浓度起伏就愈困难,因而形核率愈低。 在热处理时,奥氏体化温度愈高,保温时 间愈长,则奥氏体的成分愈均匀,故形成 珠光体的速度愈慢,使C曲线右移。 2. 奥氏体的晶粒度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2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2

片状珠光体的形成过程:
相组成:
碳含量: 点阵结构:

0.77% 面心立方
+
Fe3C )
6.69% 复杂斜方
0.02% 体心立方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片状珠光体形成
纵向长大是渗碳体片和铁素体片同时连续地向奥
氏体中延伸,而横向长大是渗碳体片与铁素体片交
替堆叠增多。
图4 渗碳体为领先相,片状珠光体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粒状渗碳体球状化的主要原因
成分不均匀,存在高碳区和低碳区,直接在高碳区形成
渗碳体晶核。
对于未溶渗碳体,已非片状或网状。第二相颗粒在基体 中的溶解度与其曲率半径有关。粒子的半径愈小,在母相中 的溶解度越大。 获得粒状珠光体的关键:控制奥氏体化温度,在A1点以
下较高温度范围内缓冷。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片状渗碳体断裂机制示意图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在亚共析钢中,当奥氏体晶粒较细小,等温温度较高或 冷却速度较慢时,Fe原子可以充分扩散,所形成的先共析铁
素体一般呈等轴块状。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在亚共析钢中,当奥氏体晶粒较粗大,冷却速度较快时
,先共析铁素体可能沿奥氏体晶界呈网状析出。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在亚共析钢中,当奥氏体成分均匀、晶粒粗大、冷却 速度又比较适中时,先共析铁素体有可能呈片(针)状,
过冷奥氏体转变温度越低,其伪共析转变的成分范围越大。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b)亚(过)共析钢先共析相的析出
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如图5中合金Ⅰ或Ⅱ)奥氏体化 后冷却到先共析铁素体区或先共析渗碳体区时,将有先共析 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析出。析出的先共析相的量决定于奥
氏体碳含量和析出温度或冷却速度。

第三章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珠光体转变

2、珠光体的形成机理 (1)形核
γ(0.77%C) → α(~0.02%C) + cem(6.67%C) (面心立方) (体心立方) (复杂单斜)
条件:同样需要满足系统内的“结构起伏、成分起伏和 能量起伏”。 部位:晶核多半产生在奥氏体的晶界上(晶界的交叉点 更有利于珠光体晶核形成),或其它晶体缺陷(如位错) 比较密集的区域。
c)表示由晶界长出的渗碳体片,伸向 晶粒内后形成了一个珠光体团。
其中a)和b)为离异共析组织。
3.2.3 粒状珠光体形成机制
1) 粒状珠光体的形成 特定条件是:奥氏体化温度 低,保温时间较短,即加热 转变未充分进行,此时奥氏 体中有许多未溶解的残留碳 化物或许多微小的高浓度C的 富集区,
其次是转变为珠光体的等温 温度要高,等温时间要足够 长,或冷却速度极慢,这样 可能使渗碳体成为颗粒(球) 状,即获得粒状珠光体。
对奥氏体施加等向压应力,有降低珠光体形成温度、 共析点移向低碳和减慢珠光体形成速度的作用。这与 等向压应力下原子迁移阻力增大,C、Fe原子扩散、晶 体点阵改组困难有关。
3、特殊形态的P
当钢中含有一定数量 的合金,形成碳化物 时形态多样。
片状--粒状--针状—纤 维状
3.1.2珠光体的晶体结构
1、位向关系
通常珠光体均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核, 然后向一侧的奥氏体晶粒内长大成 珠光体团,珠光体团中的铁素体及 渗碳体与被长入的奥氏体晶粒之间 不存在位向关系,形成可动的非共 格界面,但与另一侧的不易长入的 奥氏体晶粒之间则形成不易动的共 格界面,并保持一定的晶体学位向 关系。在一个珠光体团中的铁素体 与渗碳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晶体学 位向关系,这样形成的相界面,具 有较低的界面能,同时这种界面可 有较高的扩散速度,以利于珠光体 团的长大。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珠光体转变与钢的退火和正火

热处理原理及工艺-珠光体转变与钢的退火和正火

70%等的时间。多组试样在不同等温温度下进行试验,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温度下的转变
开始点和终了点都绘在温度—时间坐标系中,并将不同温度下的转变开始 点和转变终了点分别连接成曲线,就可以得到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
变曲线 。
最上面一条水平虚线表示钢的临界点A1(723℃),即奥氏体与珠光体的 平衡温度。图中下方的一条水平线Ms(230℃)为马氏转变开始温度,Ms 以 下还有一条水平线Mf(–50℃)为马氏体转变终了温度。A1与Ms线之间有两 条C 曲线,左侧一条为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线,右侧一条为过冷奥氏体转变 终了线。A1 线以上是奥氏体稳定区。Ms 线至Mf线之间的区域为马氏体转变 区,过冷奥氏体冷却至Ms线以下将发生马氏体转变。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线 与转变终了线之间的区域为过冷奥氏体转变区,在该区域过冷奥氏体向珠光 体或贝氏体转变。在转变终了线右侧的区域为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区。A1线 以下,Ms线以上以及纵坐标与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线之间的区域为过冷奥氏
以共析钢为例,用若干组共析钢的小圆片试样,经 同样奥氏体化以后,每组试样各以一个恒定速度连 续冷却,每隔一段时间取出一个试样淬入水中,将 高温分解的状态保留到室温,然后进行金相测定, 求出每种转变的开始温度、开始时间和转变量。将 各个冷速下的数据综合绘在“温度—时间对数”的 坐标中,便得到共析钢的连续冷却C曲线 。
体区,过冷奥氏体在该区域内不发生转变,处于亚稳定状态。
在A1温度以下某一确定温度,过冷奥氏体转变开始线 与纵坐标之间的水平距离为过冷奥氏体在该温度下的孕育 期,孕育期的长短表示过冷奥氏体稳定性的高低。在A1以 下,随等温温度降低,孕育期缩短,过冷奥氏体转变速度
增大,在550℃左右共析钢的孕育期最短,转变速度最快。

3珠光体转变.

3珠光体转变.

2、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片状珠光体
珠光体形态
粒状珠光体
1)片状P的显微结构:
●由Fe3C片和F片互相交替排列组成的。 ●试样用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显示P由片状Fe3C(暗色)和F (白色)组成。 ●试样经深浸蚀将F优先腐蚀掉, 再用扫描电镜观察,片状 Fe3C成浮凸像。
片状珠光体
(T8钢990℃炉冷)500×
2)粒状P的显微结构:
球化退火显微组织 (T10钢球化退火)580X
粒状珠光体 (T8钢球化退火) 550×
关于粒状珠光体的几个要点
●粒状珠光体:Fe3C以粒状分布于F基体上形成
的混合组织。
●采用球化处理工艺可以得到粒状珠光体组织。
● Fe3C的量由钢的C%决定 ,
● Fe3C的尺寸,形状由球化工艺决定。
其中: C =8.02×10 3(nm· K);S0:珠光体的片间距(nm); △T:过冷度,即珠光体转变温度与临界点A1之差。
S0 = C /△ T
亚共析钢显微组织(45钢,退火)×580 铁素体为浅蓝颜色,珠光体为多种颜色
过共析钢显微组织(T12钢,退火)×580
珠光体+白色网状渗碳体
片状珠光体分为三种:
一般所谓的珠光体(P),是指光学 显微镜下能明显分辨出片层的珠光 体,此时片间距为150~450 nm, 当片间距为80~150 nm时,称为索 氏体(S),片间距为30~80 nm时, 称为屈氏体(T)。
珠光体形貌像
光镜下形貌
电镜下形貌
索氏体形貌像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屈氏体形貌像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②淬火变形、开裂倾向小,疲劳强度(σ-1)高。 ③可切性能好,对刀具磨损小。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粒状珠光体
3.1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片状珠光体 由一层铁素体与一层渗碳体交替紧密堆叠而成的。在片状 珠光体组织中,一对铁素体片和渗碳体片的总厚度称为“珠光 体片层间距”,以S0表示。 若干大致平行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片组成一个“珠光体晶粒” 或“珠光体团”,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形成几个珠光体团 。
层片状珠光体示意图
3.1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根据片层间距大小的不同,可将珠光体分为三种。
3.1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珠光体——一般所谓的片状珠光体是指在光学显微镜下能明 显分辨出铁素体和渗碳体层片状组织形态的珠光体。它的片 间距大约为450~150nm,形成于A1~650℃温度范围内。
3.1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索氏体——如果形成温度较低,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 成的珠光体,其片间距较小,约为150~80nm,只有在高倍 的光学显微镜下(放大800~1500倍时)才能分辨出铁素体和 渗碳体的片层形态。
3.3 珠光体动力学
(3)形核率I和长大速度G与转变时间的关系
当转变温度一定时,随转 变时间的延长,I 逐渐增大 ,而对G无明显的影响。
3.3 珠光体动力学
1、有孕育期,且随温度的 变化有极小值; 2、温度降低,转变速度增 加,对应鼻点温度时转变速度 最大; 3、转变时间增加,转变量 增加,当转变量超过50%后, 转变速度减慢。 因为在A→P时,对A产生压 应力抑制A →P的转变,压应 力下,C、Fe原子扩散和晶格 改组困难。
3.1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珠光体形成的过程中,新相铁素体和母相奥氏体的位向关系 110 // 112 ; 112 // 110
在亚共析钢中,先共析铁素体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
(111) //(110 ) ;[110 ] //[111]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片状珠光体形成时碳的扩散示意图
14 Yuxi Chen Hunan Univ.
片状珠光体中渗碳体的分枝长大 原因:塞积位错 体扩散机制:碳原子在奥氏体中 的扩散。
界面扩散机制:650oC以下珠光 体相变主要是通过母相与珠光体 的界面扩散进行。
15
Yuxi Chen Hunan Univ.
具有B1结构的第二相能有效促进晶内形核
奥氏体化温度低,慢速冷却至Ar1点以下,未溶 解的残余粒状渗碳体便成为现成的渗碳体核。
18 Yuxi Chen 18 Hunan Univ.
片状渗碳体加热过程中有可能自发地发生破裂 和球化,这是因为片状渗碳体的的表面积大于 同样体积的粒状渗碳体,从能量角度考虑,渗 碳体的球化是一个自发过程。
低温球化退火工艺。
34 Yuxi Chen Hunan Univ.
第四节 珠光体转变动力学
形核率I 长大速度v
1、珠光体的形核率与 长大速度
珠光体形核率I 及线长 大速度v与转变温度之间 的关系曲线均为具有极大 值的下凹曲线。
35 Yuxi Chen Hunan Univ.
随转变温度降低,过冷度增大,奥氏体与珠光体的自 由能差增大,相变驱动力△Gv增大,使临界形核功W 减小,上式中的第二项将增大,即使形核率增大。 随转变温度降低,原子扩散能力减弱,由于 Q基本不 变,上式中的第一项将减小,使形核率减小; 综合作用结果,导致珠光体的形核率对转变温度有极 大值。
24 Yuxi Chen Hunan Univ.
1、先共析转变
亚共析钢——先共析铁素体 亚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后 被冷却到GSE 区,将有先 共析铁素体析出。 随温度降低,铁素体析出 量增加,到T2温度时,先 共析相停止析出。 碳含量越高,冷却速度越 大,先共析铁素体量越少。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1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导读
▪ 通过学习本章,重点掌握钢中珠光体的 概念,物理本质,组织结构特点,珠光 体转变的物理过程,分解动力学特征及 C曲线的影响因素。了解珠光体分解热力 学,形核长大机理等知识。
2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珠光体转变是过冷奥氏体在临界温度A1以下比较 高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的转变,共析碳钢约在A1~500℃ 温度之间发生,又称高温转变。珠光体转变是单相奥 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新相的机械混合物的 相变过程,因此珠光体转变必然发生碳的重新分布和 铁的晶格改组。由于相变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铁、 碳原子都能进行扩散,所以珠光体转变是典型的扩散 型相变。
珠光体……Pearlite
3
3.1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3.1.1 珠光体的组织形态


珠光体是过冷奥氏体在A1以下的共析转变产物,
节 是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P)。

形状分类:片状珠光体、粒状(球状)珠光体和针
光 体
状珠光体;片状和粒状最常见。
的 1、片状珠光体


渗碳体呈片状,是由一层铁素体和一层渗碳体层
镜下可辨,用符号S 表示。
珠 光 体 的 组 织 特 征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13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 ⑶ 托氏体
▪ 形成温度为600-550℃,片层极薄,电镜下可辨,
第 一
用符号T 表示。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珠光体转变

珠光体转变

F+A
A+Fe3C
§3 珠光体转变动力学
一、珠光体的形核率N和长大速度G
随 △T↑,则△F↑,D↓
N、G 出现极大值
随△T↑, N↑>G↑
因此随△T↑ 可获得细P
在一定的温度下等温停留时: 形核率N开始小,中途逐惭增大,后期又减小; 而长大速度G保持线性增长。
二、影响N和G的因素
1、奥氏体均匀化程度 加热温度↑,保温时间↑, 奥氏体越均匀,A中浓度起伏越小
先析出的过程中,在α先前沿与相界面上,析
出细小的特殊碳化物(Mo2C、W2C、VC、 NbC、TiC等),叫相间沉淀。
γ
α+γ
γ+ cem
Cγ-cem Cγ-α

钢的成分: 0.02%C 0.032%Nb
析出物为
NbC
在低碳钢中加入少量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使 之发生相间沉淀,对提 高低碳钢的强度是一种 非常有效的方法。
σy.s=12.4+1.87df -1/2 (kg/mm2)
§2 珠光体形成的机理 (以共折钢为例)
A → P ( F + Fe3C) 0.77% 0.0218% 6.69% 面心立方 体心立方 复杂斜方 转变包括两个过程: 点阵改建(依靠原子的扩散) 碳原子的扩散 是一个 扩散型相变
形成过程
以形核和长大的方式进行 1、形核 ①领先相 共析钢和过共析钢 FeC3是领先相 亚共析钢 F是领先相 ②形核位置 优先在奥氏体晶界形核 2、长大 横向长大和纵向长大
1、片状P的组织形态特点
①F和Fe3C交替排列的片层状组织 其中按重量比F占88%,Fe3C占12%, 所以F片较厚, Fe3C片较薄。 ②每一个排列方向大致相同的小区域叫珠 光体团 Pearlite Nodule(或称珠光体领 域Pearlite Colony) ③既使在一个P团中,K的排列方向并非完 全一致,有一些<1°位向差的亚结构(亚 晶)。

热处理工艺学珠光体转变

热处理工艺学珠光体转变

5
§3-2 珠光体形成机制
珠光体形成的热力学
转变驱动力:自由焓差
转变条件:GP<GA 片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
领先相:亚共析钢-铁素体;过共析钢- 渗碳体;共析钢-铁素体或渗碳体
无论哪一相领先,有未溶渗碳体存在时, 促进P形成,铁素体的存在影响不大
课件
6
片状珠光体形成机制
课件
7
共析成分奥氏体在700℃等温转变过程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课件
1
前言
A在低温下为不稳定组织,当钢冷时,先沿GS、 ES析出先共析铁素体和先共析渗碳体,同时A 成分向共析成分靠拢,在低于A1时,发生共析 转变
冷速不同,过冷度不同,Fe、C原子的活性不 同,转变机制不同
高温转变(缓冷):珠光体转变
中温转变(中速):贝氏体转变
低温转变(快速):马氏体转变
奥氏体化温度较高,渗碳体充分溶解→保温时 间短,A不均匀→高碳区形成粒状渗碳体
课件
10
加热在A1以下的球化过程
胶态平衡理论-自发过程
第二相颗粒的溶解度(S)与 其曲率半径(r)有关
S1 r
C
C%↑ C%↓ C%↑
课件
11
晶体缺陷的影响
课件
12
§3-3 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
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类似于共 析钢的珠光体转变,不同之处在于: 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 先共析渗碳体的析出 伪共析转变 重点:魏氏组织
T
|G
P
-G
A
|
S0
,
dC dx
I ,V
T D I ,V
τ↑→I很快饱和,饱和后降为0
τ对V无关, τ一定时,V一定

珠光体转变

珠光体转变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粒状珠光体
△在硬度相同的条件下,P 粒 比P 片 具有更好的 拉伸性能。
△P粒还具有较好的切削加工性能(对工模具钢
而言)、冷成型性能及淬火工艺性能。
所以一般工模具钢在锻造后机加工前的预备热
处理为等温球化退火,以获得粒状珠光体,目的
是为了获得良好的切削加工性能以及为最终热处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发生珠光体转变的热处理可作为机 加工的中间热处理,消除因前一道 工序造成的加工硬化,改善机加工 性能,便于下道工序的切削加工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用得更为广泛的则是作为淬火的
预先热处理,为淬火作好组织上的 准备 对于要求高硬度、高强度的构件, 则希望获得马氏体,为避免因工艺 不当使组织中出现珠光体,则必须 研究珠光体的形成动力学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二、珠光体的形成过程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二、珠光体的形成过程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二、珠光体的形成过程
③在随后的缓冷或在A1以下等温过程中,奥氏 体中的富碳微区,会成为碳化物的结晶中心,使 一部分碳化物直接析出长成球状:这些微小区域
弥散分布,形成球状碳化物的扩散距离比形成片
状的短,虽然其应变能大于片状珠光体,但其总
自由能却较低,因而形成粒状珠光体。
另一部分仍以片状成长的碳化物则在随后的慢冷或等
温过程中逐渐球化。最终得到粒状珠光体组织。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二、珠光体的形成过程
冷却速度和等温温度(时间)对P粒颗粒的影响 过冷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时,晶格的重构是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 珠光体转变

18
Cγ -α Cγ -k
图3-4 珠光体形成时碳的扩散
19
③ 珠光体的横向生长:
Fe3C的横向生长使周围奥氏体产生贫碳区, 当碳浓度下降到Cα-k时,在Fe3C两侧通过 点阵重构,形成两小片铁素体。同样,铁 素体的横向生长也将产生富碳区,这又促 使渗碳体片的形核生长。如此协调地交替 形核生长,从而形成铁素体、渗碳体片相 间的层片组织。
9
原因:
③ΔT 愈大,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能 力愈小,扩散距离变短。另外, ΔGV 会变大,可以增加较多的界面能,所 以 S0 会变小。
原奥氏体晶粒大小对 S0 无明显影 响。但原奥氏体晶粒越细小,珠光体 团直径也越细小。
10
1.4 珠光体的力学性能
1)一般规律
珠光体的强度、硬度高于铁素体,而低于贝 氏体、渗碳体和马氏体,塑性和韧性则高于 贝氏体、渗碳体和马氏体。 适于切削加工或冷成型加工。
27
3.2 亚共析钢中的先共析铁素体形态
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成的晶核,一侧为共格,另 一侧为非共格。 (1)形成温度较高时,非共格晶界易迁移,向奥 氏体晶粒一侧长成球冠状。
① 若原奥氏体含碳量较高,析出的铁素体量较少, 则铁素体易长成网状。 ② 若原奥氏体含碳量较低,析出的铁素体量较多, 且单位体积排出的碳原子较少,非共格界面更 易迁移,铁素体长入奥氏体呈块状分布。
G * Q N C exp( ) exp( ) RT RT T G * , Q
(3 3)
形成温度较高时,扩散较易,形核功起主导 作用,由于温度降低,A与P间的自由能差增大, 故形核率增加。至一定温度时,扩散起主导作 用,温度降低,扩散困难,形核率下降。
35
~550℃

第3章 新5-珠光体转变(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

第3章 新5-珠光体转变(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
阴影区珠光体转变。 (对二者都过饱和)
伪共析体:非共析成分 的奥氏体不经过先共析 转变而直接进行珠光体 转变所得到的珠光体。
析出物的温度-成分区示意图
M:块状铁素体 W:魏氏组织 晶界网状组织
二. 先共析相的形态


块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先共析相


针状

网状 等轴状 齿片状(针状) 片状(针状)
一. 发生先共析转变的条件
Hultgren外推理论:
相图上各条相界的延长线仍 具有物理意义。
如:GS线的延长线SG’仍可
以看作是奥氏体对于铁素体
的饱和线; ES线的延长线
SE’仍可以看作是奥氏体对
于铁素体的饱和线
先共析相的析出温度和成分范围
一. 发生先共析转变的条件
先共析相析出条件:Ar1 线以下;SE‘线以左。
二. 先共析相的形态
块状先共析相:长大受扩散控制,新、母相间的 界面是非共格界面。
片状先共析相:与奥氏体共格或半共格,又叫魏 氏组织。
先共析铁素体(渗碳体)形成网状组织:碳含量接 近共析成分,奥氏体晶粒较粗大,冷速较慢。
图3.22 亚共析钢先共析铁素体形态示意图
亚共析钢中的先共析铁素体形态(a)网状铁素体 b)片状铁素体
当转变温度较低时,铁原子扩散变的困难,非共格界面不 易迁移,而共格界面迁移则成为主要的,铁素体将通过共 格界面向与其有位向关系的奥氏体晶粒内长大。为了减小 弹性畸变能,铁素体将呈条片状沿奥氏体某一晶面向晶粒 内伸展。另外,如果奥氏体成分均匀,晶粒粗大,冷却速 度又比较适中,先共析铁素体有可能呈片状沿一定晶面向 奥氏体晶内析出。
过共析钢中的先共析渗碳体形态(a)网状渗碳 体 (b) 片状渗碳体

第三章_钢的珠光体转变

第三章_钢的珠光体转变

某低碳钢气焊热影响区过热段出现的粗大针状魏氏铁素体组织
3.3 珠光体转变的动力学
§3.3.1 形核率
G* Q N C exp( ) exp( ) RT RT * T G , Q (3 3)
形成温度较高时,扩散较易,形核功起主 导作用,由于温度降低,形核功下降,故形核 率增加。至一定温度时,扩散起主导作用,温 度降低,扩散困难,形核率下降。
一、伪共析转变
定义:非共析成分的A被过冷到ES延长线SE‘与GS延 长线SG’ ,可以不先析出先共析相而直接分解为F与Fe3C 混合物—与共析转变相似。
转变条件:亚共析钢或过共析钢快冷并在ES延长线E‘与 GS延长线SG’区保温 组织:也称为P 特点:分解机制和分解产物的组织特征与P转变完 全相同。但F和Fe3C量与P不同,随C%升高,Fe3C 量增加。
• • • •
EX: COOLING HISTORY Fe-C SYSTEM
Eutectoid composition, Co = 0.77wt%C Begin at T > 727C Rapidly cool to 625C and hold isothermally. Cooling to lower temperatures results in finer microstructures
特定的热处理条件是:
(1) 低的奥氏体化温度,短的保温时间,加热转变 未充分,有较多的未溶渗碳体粒子。 (2) A→P临界点下高的等温温度,长的等温保温时 间,冷却速度极慢,以得到粒状珠光体。 (3)淬火+高温回火(调质处理)
4.3 珠光体转变机理
二.粒状珠光体的形成机制 球化条件: 加热时:A化温度低,保温时间短 冷却时:P化温度高,保温时间长 片状P

第三章__珠光体共析分解

第三章__珠光体共析分解

(2)低温时,过冷度大,驱动力△Gv大,扩散系数D小,原子扩散能力 小,以扩散系数D影响为主,随T升高,孕育期减小。
上述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550℃是驱动力和原子的扩散的作 用都充分发挥,使孕育期最短,使TTT图呈“C”字形。
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因素
①碳的影响:在碳钢中以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最稳定,碳含量增加或减少 都将使过冷奥氏体稳定性降低。 ②合金元素的影响:凡是熔于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除钴外)都会增加奥 氏体的稳定性,而未熔入奥氏体,则由于存在未熔的碳化物或夹杂物,易 于形核,会促使奥氏体的稳定性降低。
片层间距=一片F和一片Fe3C厚度之和
S0=(8.02/T) ×103nm ?
珠光体片间距与形成温度的关系 (a)线性关系 (b)非线性关系
二、珠光体的组织形态(片状、粒状、类珠 光体)
1.片(层)状珠光体:一层F+一层Fe3C 珠光体领域(珠光体团、珠光体晶粒):片状珠光 体的片层位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称为珠光体领域。
坏为了恢复平衡析出F(C/ ) 析出Fe3C(/Fe3C )
F和Fe3C向A晶粒内部纵向长大
4、P的分枝形成机制
P只是以纵向长大的方式进行,至于横向的展宽,并不是通 过横向重复形核,而是以分岔的方式进行。
Fe3C晶核纵向长大不断分枝 F在枝间形成
片层相间的P
T8钢退火组织
T12钢退火组织
珠光体和屈氏体的TEM形貌比较
2. 粒(球)状珠光体
粒状珠光体:渗碳体以粒状 分布于铁素体基体中。它一般 通过特定的热处理获得。渗碳 体颗粒大小、形状与所采用的 热处理工艺有关。渗碳体颗粒 的多少与WC有关。 在高碳钢中按渗碳体颗粒大 小将粒状珠光体分为粒状P、细 粒状P、点状P。 其他类型的珠光体,如碳化 物呈纤维状和针状。

第3章 新3-珠光体转变动力学

第3章 新3-珠光体转变动力学
珠光体转变也是通过形核与长大两个阶段 完成的。转变速度取决于形核率和长大速 度。
二. 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研究
珠光体形核率和长大速度与转变温度的关系
共析钢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N和 长大速度G与温度的关系
形核率N与转变温度的关系
在均匀形核条件下,珠光体的形核率N与转 变温度T之间有如下关系:
N = Ce
形核率N和长大速度G与转变时间的关系
当转变温度一定时: 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N与等温时间的关系是 随着转变时间的延长,形核率逐渐增加, 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急剧下降到零,即所 谓的位置饱和。 等温保持时间对珠光体的长大速度无明显 的影响。
3.3.2 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IT图)
1. IT图的建立 金相法、硬度法、膨胀法、磁性法和电阻 法等。
二. 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 特点
转变开始之前有一个孕育 期。 温度一定时,转变速度随 时间延长有一极大值。 随转变温度的降低,珠光 体转变的孕育期有一极小 值,在此温度下,转变最 快。 合金元素的影响很显著。
3. 亚(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共析钢珠光体等温动力学图 (IT图)
图3.17 亚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
第3章 珠光体转变
第3节 珠光体转变的动力学
3.3.1 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 及线长大速度 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N及线长大速度 及线长大速度G 3.3.2 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IT图) 珠光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 图 3.3.3 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N及线长大速度 珠光体转变的形核率 及线长大速度G 及线长大速度
图3.18 过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
3.3.3 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1. 碳含量的影响 2. 奥氏体成分均匀性和过剩相溶解情况的 影响 3. 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 4. 原始组织的影响 5. 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6. 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

概述3. 珠光体转变

概述3. 珠光体转变

钢的平衡组织
二、伪共析转变 伪共析转变的条件 : 偏离共析成分奥氏体快速 冷 至 E’SG’ 线 以 下 不 发 生 先共析相的析出而转变为 珠光体,称为伪珠光体。 亚 (过)共析钢奥氏体化 后,以较快的速度冷却到 ES 延长线 SE‘ 与 GS 延长线 SG’ 以下,发生珠光体转 变,称为 伪共析转变 ,产 物称为伪共析组织。
3.2.2 片状珠光体的领先相
一、珠光体形成的两个基本过程
珠光体转变过程包括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
( 1 )通过碳原子的扩散使奥氏体分解为 高碳的Fe3C和低碳的F; (2)通过铁原子的扩散发生晶体结构的 改组。过程如下( A冷至Ar1 以下 ):
A
→ P(F

Fe3C)
面心
0.77%
体心
0.0218%
2.网状F的析出
当转变温度较高,或冷速较大、奥氏体晶 粒粗大时,Fe自扩散能力下降,F易沿晶界析 出并连成网状。此时晶内碳浓度不断升高, 达 伪共析成分时转变为珠光体。
3.片状F的析出
当转变温度较低, 奥氏体中成分均匀,晶 粒粗大时,F向与其有 位向关系的奥氏体中长 大,就使得同一晶粒中 F呈片状且相互平行。 通常将这种先共析铁素 体称为魏氏组织铁素体。
3.2.3 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
一、先共析相的析出条件 Fe-Fe3C相图中GS、ES线的延长线SG’、SE’具有 一定的意义,GSG’ 、ESE’线把相图分成四个区:
GSE以上为A区 GSE’以左为先共析F析 出区 ESG’以右为先共析 Fe3C析出区 E’SG’以下为伪共析P 析出区。 右图为先共析相及伪 共析组织形成范围
重点内容:


珠光体(P)的形态: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珠 光体片间距及其与过冷度的关系。 珠光体形成的两个基本过程、热力学、形成机制 碳的扩散过程(片状珠光体的长大机制)、片状 珠光体转为粒状珠光体机制 亚 ( 过 ) 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先共析相的析出条 件、形态 共析钢珠光体转变动力学图的分析、非共析钢与 共析钢珠光体转变动力学图的异同。影响珠光体转 变动力学因素 珠光体的力学性能、影响力学性能的因素、片状 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在力学性能的差异。

第3章 珠光体转变2

第3章 珠光体转变2

三、过共析钢中先共析Fe3C形成 过共析钢中先共析 形成
• 过共析钢在(3)区会析出先共析 3C 过共析钢在( )区会析出先共析Fe • 形态:网状、片状(针)-魏氏组织 形态:网状、片状( )-魏氏组织 • 晶体学关系: Fe3C与A之间具有Pitsch 与 之间具有 晶体学关系: 关系
网状F 网状F
晶粒平均直径, 分别表示界隅, δ为界面厚度,L晶粒平均直径,i=0,1,2分别表示界隅, 为界面厚度, 晶粒平均直径 分别表示界隅 界线,界面, 为原子扩散激活能 为原子扩散激活能, 界线,界面,Q为原子扩散激活能,ν为原子振动频率
长大速度
v=
δν∆Gv
kT
exp(−Q / kT )
一、P转变的形核率与长大速度 、P转变的形核率与长大速度
• 与温度的关系:随温度降低先增后减, 与温度的关系:随温度降低先增后减, 550ºC达最大值 达最大值 • 与时间的关系:I随等温时间增大而增大, 与时间的关系: 随等温时间增大而增大 随等温时间增大而增大, 随时间延长,晶界上形核位置达到饱和, 随时间延长,晶界上形核位置达到饱和, 急剧下降到零; 与时间无关 I急剧下降到零;v与时间无关
影响先共析F 影响先共析F形态的因素
• 转变温度:高 网状、块状;低 片状 转变温度: 网状、块状; • 碳含量:C低,形成块状;C高,形成 碳含量:C :C低 形成块状;C ;C高 网状;居中形成魏氏组织(片状) 网状;居中形成魏氏组织(片状) • 原始A晶粒大小:粗大晶粒促使魏氏组 原始A晶粒大小: 织形成
f = 1 − exp(−bτ )
n
b,n为常数,与形核位置有关 为常数, 为常数
P转变动力学图(TTT) 转变动力学图
• 转变时间-转变温度-转变量关系图(转变开 转变时间-转变温度-转变量关系图 转变开 始线和终了线)。 始线和终了线)。 • 称C曲线或TTT曲线(Time曲线或TTT曲线( TTT曲线 Temperature-Transformation)。 。 • 获得方法:金相、硬度、膨胀法、电阻法。 获得方法:金相、硬度、膨胀法、电阻法。 • 用途:可供确定热处理工艺参数。 用途:可供确定热处理工艺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光体:共析碳钢奥氏体化后缓慢冷却,奥氏体将分解为 铁素体和渗碳体层片相间的混合物。 典型组织:珠光体呈片状或层状,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以 形成几个片层方向大致相同的区域——珠光体团。

珠光体片层间距:S0,取决于?
随转变温度降低,珠光体层 片间距将减小,依次分为: 片状珠光体S0=150~450nm; 索氏体S0=80 ~ 150nm; 托氏体S0=30 ~ 80nm。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取决于形 成温度,过冷度越大,片层 间距就越小,为什么? S0=8.02103/∆T


珠光体团直径大小:取决于形成温度,奥氏体晶粒
结论:共析钢珠光体的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奥氏体化的 温度和珠光体的形成温度。

随着珠光体的片层间距以及珠光体团直径的减小,珠光 体的强度、硬度、塑性均提高。

表3-3 不同组织的硬度

钢在连续冷却时形成的珠光体:片间距不等,性能不匀。 粒状珠光体的强度、硬度较低,塑性较高;切削性好,冷 挤压成型性好,加热淬火时的变形开裂倾向性小。 原因:粒状珠光体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较片状珠光 体的少,所以强度和硬度较低;渗碳体呈粒状分布在连续 的铁素体基体上,对位错的阻碍作用小,使塑性提高。 用途:中低碳钢的冷挤压成形、高碳钢的机械加工和热处 理前。 碳化物颗粒越细小,分布越均匀,则硬度和强度越高,韧 性越好。
2. 亚共析钢先共析相的析出:




析出量决定于奥氏体碳含量、析出温度或冷却速度。 是形核、长大过程,受碳在A中的扩散控制。 等轴状、网状F由非共格界面推移长大 片状F由F晶核的共格界面推移长大 亚共析钢中先共析铁素体的形态如图
3. 过共析钢先共析相的析出:

先共析渗碳体的形态:网状或针状,使钢的脆性增大。
6.69% 复杂斜方
结论:珠光体的形成过程包含着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 1、通过碳原子的扩散形成低碳铁素体和高碳渗碳体; 2、晶体点阵重构。
1.以共析钢为例,
片状珠光体的形成过程:
形核位置:A晶界上、晶体缺陷处、
A中未溶渗碳体处
以渗碳体为领先相 1)均匀A冷却到临界点以下,先在A 晶界上形成一小片与母相共格、 呈片状的渗碳体晶核;

组织形态:针状先共析相+珠光体 形成条件:含碳量和过冷度适当 性能特点:粗晶魏氏组织降低钢的强度、塑性和韧性等
20钢退火

45钢退火

65钢退火

T12钢退火
3.4 珠光体转变动力学
转变速度:取决于形核率和长大速度
1、珠光体的形核率和长大速度

分析 分析

过冷度增大:
•相变驱动力增大,I,G增大
T8 钢 快 冷 正 火 : 托 氏 体

分析: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 的珠光体粗细? A晶粒大小对P的片层无明显的影响, 但影响P团大小,所以晶粒细化 随P片层间距减小、或者碳含量降低, 渗碳体片变薄。


粒状珠光体:
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粒 状渗碳体组织。 形成条件: 1、加热转变不充分,尚存
(2)合金元素的影响:
除了Co以外,其它所 有的合金元素都使“C”
曲 线 右 移 ; 除 了 Ni 、
Mn以外,其它常用合 金元素皆使珠光体转 变的“鼻尖”温度上 移。 原因:合金元素的自 扩散、对碳扩散的影 响,对相变临界点的
影响。
2、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影响 加热温度低、保温时间短,将加速珠光体的转变。



二、铁素体加珠光体的力学性能

对于亚共析钢,随冷却速度增大、或随钢中碳含量增高,则
先共析铁素体量减少,珠光体的量增多。

铁素体+珠光体的性能取决于:铁素体及珠光体的相对量、 铁素体晶粒大小、珠光体片层间距及铁素体化学成分等。
•屈服强度: 主要取决于铁素体晶 粒尺寸、珠光体量
•塑 性: 随珠光体量的增多而 降低,随铁素体晶粒 的细化而升高
未溶碳化物颗粒。
2、片状珠光体的低温球化 退火。
3、马氏体、贝氏体组织在
A1稍下高温回火所得到。
第二节 珠光体转变机制
热力学条件

片状P的晶体学
1、珠光体转变的领先相:
随相变温度和A成分不同而异
一般认为是渗碳体。 因为: (1) 珠光体中渗碳体与从奥氏体中析出
的先共析渗碳体的晶体学位向相同; (2)珠光体中渗碳体与共析转变前产生 的渗碳体在组织上是连续的; (3)奥氏体中未溶解的渗碳体有促进珠 光体形成的作用;
原因:A成分不均匀、或有未溶渗碳体,有利于形核
3、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 A的晶粒越细小,P的形核部位越多,越促进P转变。 细小的A晶粒也将促进先共析相的析出。 4、应力和塑性变形的影响 对奥氏体氏加拉应力,将加速珠光体的转变 对奥氏体氏加压应力,将减慢珠光体的转变
3.5 珠光体的力学性能

退火: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的 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接近平衡状 态P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研究意义:获得或避免P转变

正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适当时 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和正火的产物:珠光体
3.1 珠光体的组织特征
(b) 奥氏体中的碳浓度差引起碳的远程扩散; (c)铁素体中的碳浓度差引起碳的扩散。
以上为片状P的形成机制:横向+纵向
2.粒状珠光体的形成过程

将片状P加热到略高于A1 温度保温,将使片状
珠光体球化,得到在A基体上分布着颗粒状渗
碳体的组织。这种使片状渗碳体球状化,获得
球状P的热处理过程称为球化退火。

缓慢冷却到 A1点以下时,A转变为粒状P。

片状渗碳体球化过程:
1、将片状珠光体加热到略 高于A1温度,得A加未完全 溶解的渗碳体
A

第二相颗粒在其基体中的溶 解度和其曲率半径有关,使 渗碳体界面处的A中存在碳 浓度差
A A

C原子的扩散得到A基体上
分布着粒状渗碳体 缓冷后得到粒状珠光体
A


2、将片状珠光体加热到略低于A1 温 度,得到F加片状渗碳体(位错的存在 使其与基体相接触处形成凹坑)。 凹坑使渗碳体界面处的F中存在碳浓度 差,引起C原子 球化过程:渗碳体的尖角处溶解、平 面处析出


3.亚(过)共析钢的珠光体转变
1.伪共析转变: 条件:冷却速度较快 成分:非共析成分 产物:伪共析组织
韧性: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 弹性:伸长与载荷成正比,去除外力恢复原状的能力。
材料的各种力学性能有一定的联系,且与内部组织有关。
一、珠光体的力学性能

珠光体的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钢的化学成分和热处 理后所获得的组织形态,如珠光体的片层间距、珠光体 团大小、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等有关;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取决于形成温度
S0减小,界面能升高;但相变驱动力增大

T8钢退火

索氏体(S):铁素体与片状渗碳体的混合物,其片层比珠 光体更细密,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出片层。
T 8 钢 正 火 : 索 氏 体

托氏体:也是铁素体与片状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其片层 比索氏体更细密,在一般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辨,只能看 到黑色组织。(灰白色块状、针状为淬火马氏体 )
•P片间距减小,G增大 •T降低, I,G减小 I和G都随T的降低而先增大后减小,极大值在550C左右。
2、珠光体转变动力学图
动力学特点:


珠光体转变有孕育期
550°C 等 温 时 的 孕 育 期最短 转变开始和结束时转变 速度较小,中段时间转

变加快,转变量50%时
转变速度最大。
3、先共析相的长大动力学
1.化学成分的影响
(1)碳含量的影响: 亚共析钢:随含C量增加,先共析F速度减慢,使P转变速 度减小。 原因:随含C量增加,F形核率减少,F长大时所需扩散离去 的C量增大。 过共析钢:随含C量的增高,渗碳体形核率越大,碳在A中 的扩散系数增大,P转变速度增大。 过共析钢不完全奥氏体化更易发生珠光体转变。 奥氏体成分的不均匀性和过剩相均加速珠光体转变。
2、珠光体的形成过程

转变特点:转变温度较高,Fe、C原子能长距离扩散,晶 界、晶体缺陷处形核功小,在较小过冷度下就可转变。 形核位置:晶界、晶体缺陷比较密集的区域。 转变过程:铁、碳原子的扩散、点阵重构,即

相组成:
碳含量: 点阵结构:


0.77% 面心立方


0.02% 体心立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Fe3C

渗碳体晶核不仅 纵向长大 ,也
横向长大
2. 珠光体的横向长大:

片状渗碳体晶核吸收两侧碳
原子,使A碳浓度降低到足
以形成F时,在渗碳体的两
侧形成F片;

新生成的F片伴随渗碳体片 纵向长大时,也横向长大; 循环下去,就形成了渗碳体 片和F片相间的片状P。
3)同时,在晶界其他部位、在长大着的P和A的相界上也可 产生新的渗碳体晶核;

亚共析钢中,先共析铁素体的 转变动力学曲线也呈“C”曲线, 在珠光体转变曲线的左上方,
随碳含量增加而移向右下方。

过共析钢中,先共析渗碳体的 转变动力学曲线在珠光体转变
曲线的左上方,随碳含量增加
而逐渐向左上方移动。
4、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

即:影响形核率和长大速度的因素 内因:化学成分、组织结构; 外因:加热温度、保温时间


避免方法:退火加热温度必须在Acm点以下。
形成条件:加热温度高、A晶粒粗大、成份均匀、冷却缓 慢,易形成网状。 消除办法:加热到Acm点以上,使渗碳体全部溶于奥氏体, 然后快速冷却使其发生伪共析转变,然后再进行球化退火。 魏氏组织:片(针)状铁素体或渗碳体加珠光体的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